袁世凯的后人,这一百年来儿女四散,有毁有誉;孙辈曾孙,几经沉浮

合集下载

袁世凯曾孙袁弘哲的插队的故事(精编版)

袁世凯曾孙袁弘哲的插队的故事(精编版)

袁世凯曾孙袁弘哲的插队的故事袁弘哲是袁世凯的孙子袁家宸(袁复)的儿子。

现任天津市对外经济联络局、中国天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驻美国办事处主任、纽约船务公司总经理。

袁弘哲是袁世凯的曾孙,曾在科尔沁下乡插队。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袁世凯曾孙袁弘哲的插队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袁世凯曾孙袁弘哲的插队的故事上小学时,袁弘哲被同学检举揭发妄图变天,原因是家庭出身他是袁世凯的曾孙。

父亲的一番话,让袁弘哲戒掉烟酒,捧起了数理化课本,还苦学英语。

出国遭遇歹徒,袁弘哲机智应对,并把他们抓获送到警察局。

但是,回国后他被指于此案有染,要挖出他这个生于卖国贼家庭的阶级敌人。

时光荏苒,如今的袁弘哲,再也不用背负家庭出身的沉重包袱了不堪回首少年事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一种压抑中度过的。

袁弘哲的少年记忆在天津。

一天,少年袁弘哲带领小朋友们到他原来的家去玩,他随手掐了一朵花。

这里就是我原来的家。

袁弘哲对小朋友们说。

上了小学五年级,学校进行阶级教育时,同学检举揭发了袁弘哲。

他人还在心不死,妄图变天。

同学说。

我能变什么天?幼小的袁弘哲十分不解。

你不光记得你原来的家,还告诉同学说是你的家,还带同学去采花。

花是公物,你去采花不就是挖社会主义的墙角吗?同学振振有词。

1966年6月的一天,晚上。

袁弘哲听见有人敲门,他开门一看,门口来了很多人,还有警察,个个神情严肃。

你家长在哪?来人问。

我奶奶在楼上。

袁弘哲说。

全家人被集合在一间屋子里,要求站着听他们宣读搜查令。

来抄家的有四清工作队,还有街道办事处、学校、派出所的人。

整整一夜,家里被翻了个遍,他们第二天继续抄家。

8月24日晚上,河北大学附中、平山道中学等几所中学的红卫兵,排着方队喊着口号,浩浩荡荡地来到袁弘哲家。

我奶奶、我父母都被他们剃了光头,都挨了打,我们小孩也被全体罚跪。

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抄走了,四壁皆空,这次抄家可没有登记。

袁弘哲说。

6年插队生活1968年底,袁弘哲和哥哥袁弘宇到了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开鲁县建华公社插队落户。

袁世凯17个儿子归宿

袁世凯17个儿子归宿

袁世凯17个儿子归宿——谁是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天津副市长侃历史袁世凯一妻九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17个儿子又为袁世凯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总和达79人。

长子袁克定(1878-1955年),字云台,别号慧能居士,河南项城人,袁世凯长子,原配于氏所生。

辛亥革命爆发后,拉拢汪精卫。

后鼓吹帝制,帮助其父袁世凯复辟。

袁世凯去世后,袁克定迁居天津隐居。

曾任开滦矿务总局督办。

1935年复迁北京宝钞胡同,1937年后再迁颐和园清华轩别墅。

在抗战期间,他拒绝与日本占领军合作,生活陷入贫困。

1948年,袁克定穷困潦倒,投奔表弟张伯驹,移居清华园。

1949年后,在章士钊的安排下出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1955年袁克定在张伯驹家中去世,时年77岁。

次子袁克文(1889-1931),字豹岑,号寒云,河南项城人,昆曲名家。

素有民国时期“天津青帮帮主”之称,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生于朝鲜汉城,长兄袁克定。

号称"南有黄金荣、杜月笙,北有津北帮主袁寒云”。

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还极喜收藏书画、古玩等。

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生活放浪不羁,妻妾成群,触怒其父,逃往上海,加入青帮,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开香堂广收门徒。

1931年病逝于天津。

葬于杨村,方地山为其撰写碑文:才华横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

袁克文参与政治活动不多,而长于诗文,工于书法,致力古钱币研究,能演唱昆曲,他收购文物挥金如土,但兴尽后就转让。

袁世凯死后,他长期客居上海,以变卖字画为生。

撰有《寒云手写所藏宋本提要廿九种》、《古钱随笔》、《寒云词集》、《寒云诗集》、《圭塘唱和诗》。

所写掌故、笔记,如《辛丙秘苑》、《洹上私乘》等颇多独特之资料。

袁克文收藏文物种类很多,晚年因生计窘迫,大部变卖。

三子太原愚公——袁克良,袁世凯第三子。

袁克良说“当年上山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荒山变成花果山,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

史书误人袁世凯的个人品质其实并不坏

史书误人袁世凯的个人品质其实并不坏

史书误人,袁世凯的个人品质其实并不坏 猎讯军情网2010-3-25若抛开种种政治纷争,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袁世凯的话,老袁这个人其实还说得过去。

袁世凯出身于耕读官宦世家,几代人聚族而居,这种传统的家庭最重“忠孝”二字(这也是袁世凯的弟弟袁世彤、妹妹袁书贞与他断绝关系的原因),所以袁世凯在借革命党来逼迫清帝退位时也一再以民意为借口,不到关键时候自己不出头,就是为了逃避“逼宫”、“不忠”的骂名。

后来为了当总统、当皇帝,袁世凯也都是通过“选举”、“推戴”、“公决”等方式来进行,至少显得在形式和程序上是合理合法的。

在孝道这个问题上,袁世凯也无可指摘。

他的嗣母牛太夫人、本生母刘太夫人,只要条件允许,袁世凯必定晨昏定省,很能讨老太太的欢心(想必这也是袁世凯能得到慈禧太后宠信的原因之一)。

另外,据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回忆说,袁世凯非但事嗣母极孝,对其姐也是极为敬畏。

袁世凯的姐姐在年青的时候,未嫁而女婿病死,遂终身不嫁,平日则凛若冰霜,永无笑容,袁世凯尊敬而畏惮之,就算当了大总统后,每次向姐姐请安也不敢坐下。

后来,薛观澜称袁世凯“守礼甚严,秉性孝悌,私德无亏”,应当不是护人之短的溢美之辞。

在清末民初的时期,大户人家一般都是妻妾成群,袁世凯也不例外(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是腐朽没落、反动至极)。

袁世凯一生中有一妻九妾,子女三十二人,这样一个大家庭肯定会很多矛盾,但至少在袁世凯生前,全家人惟他是从,家庭基本维持了和睦的状态(死后姑且不论)。

袁世凯对子女的管教也很严格,他在自己家中设立了私塾,并分为男馆、女馆(男馆由严修指点,女馆也聘请多位才女,如冯国璋之继室周女士),不但子女都要入学,就连年轻的姨太太也要入女馆学习。

袁世凯虽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也没少责打他的儿子(哪怕是成家后也在所难免),但他对子女还是难免舔犊情深。

据袁静雪在晚年所作的《回忆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说,袁世凯经常和她们讲故事,有时候还故意将银元放在不易找到的地方让她们去找,谁先找到就赏给谁;有时候她们实在找不到,袁世凯就提示她们,最终帮她们找到。

袁世凯祖孙三代成就三个“家”

袁世凯祖孙三代成就三个“家”

诗本事簿注 》中讲述了一则掌故 :
1 9 1 5 年9 月1 6 日, 袁世凯寿辰 ,
切 皆 由此 发 轫 。
Hale Waihona Puke 新 华宫 内, 家人列 队行礼 。少长男
女, 各照辈次, 分班拜跪 。 孙 辈行 列
中, 有个上了年岁 的女 佣 人 抱 着个 孩 子, 也 跪 在 人 群 中行 礼 。 袁 世 凯 觉
1 9 3 4 年 又获 得 该 校硕 士 学位 。
豪门, 却 并非 从小 锦 衣 玉食 , 恰 恰 相 反, 粗茶淡饭 , 补丁 衣 服 , 这 些 对他 来 说都 是 习以为 常的 事情 。 袁 家骝 天 生 聪 慧 ,学 业 成 绩优 秀 。在 袁 克 文辑 录 的诗 文 集 《 豕尾

击、 辱骂以及各种势利的白眼; 第二 重悲剧来 自袁 府内部 。 袁 氏家 族是
民 国第 一 家 , 大 户人 家 的 各 种 道 德 规范严厉 得近乎苛刻 , 嫡 出的 子 女
处 正 宗 地位 , 这个不 用说 , 各房 姨 太
未奉允许, 不敢 入宫。 ” 袁世凯略一
沉吟, 发 话 说 :“ 即刻 令 儿母 迁 进 宫 里, 候 我传 见 。 ”
声 ,问 :“ , ' b J L 母 亲 何 人 ?”姨 太 太 回答 :“ 小儿 的 母 亲 现 居 袁 府 外 , 因
为袁 世凯 的后代 , 除了承受 丧失亲
人 的悲 痛 外 , 还 必 须 承 受 人 间 的攻
袁 家 子女 自然 是 特 殊 关照 。每 年 寒 暑假 ,刘 懋 颐 都 要 给 袁家 骝 补 习 三 角 、几 何 、微 积 分 等 ,因此 袁 家 骝
为天人 ,遂娶之为妾 ,不久薛丽清

袁世凯称帝背后的秘密

袁世凯称帝背后的秘密

袁世凯称帝背后的秘密袁世凯称帝背后的秘密——袁世凯孙子袁家诚访谈录2010年11月26日朱恒袁世凯长子袁克定河南安阳有一处陵园,当地人称之为袁坟。

埋葬在这个陵园里的人就是袁世凯。

1915年,中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走向共和已有四年。

这一年12月13日一早,一个个骑兵通讯员敲开了北京文武百官家的大门,说大总统袁世凯要在今天九时三刻举行登基仪式,命令他们前去朝拜。

袁世凯登基称帝的消息一出,蔡锷在云南通电讨袁,宣布独立,西南各省纷纷效仿,一时间引发了全国的反袁运动。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他的皇帝梦仅仅维持了83天。

取消帝制后,袁世凯在极度悔恨和恐慌中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两个月,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

在弥留之际他说的最后一句话,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猜测。

袁世凯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袁家诚是袁世凯第十个儿子袁克坚的儿子。

他告诉我们说:“爷爷过世之前,最后说的一句就是:是他害了我。

是他害了我的‘他’是指袁克定,我的大伯父、袁世凯的大儿子。

”袁家诚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袁克定是最后造成自己祖父从一个共和的创始人变成了一个复辟的人。

至于他做皇帝最后复辟这些因素很多,错综复杂。

最主要的一个就是袁克定。

“我的大伯父袁克定,因为他本人非常希望我爷爷做皇帝。

他是大太子,所以世袭的一定是他的王位。

还有这些君主立宪派,他们竭力推崇我祖父继续做皇帝。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长子。

袁世凯对这个大儿子信任有加,将很多权力都给了他。

然而袁克定并不满足。

他有一个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当皇帝。

虽然自己的父亲是中华民国大总统,但是不能世袭。

如果父亲当了皇帝那么自己就是太子,将来就能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当上皇帝了。

于是他开始采取各种手段促使袁世凯登基。

袁家诚说:“我父亲曾经讲过,你大伯就是把你爷爷害了。

当时就是袁克定他想要继承皇位,所以支持你的爷爷做皇帝。

袁氏家族兴衰脉络——袁世凯孙女袁家倜讲述家族风云

袁氏家族兴衰脉络——袁世凯孙女袁家倜讲述家族风云

其余都是裹足的。 三位女子来 时都 已成
分 3 0 银元 。袁世凯 搞洪 宪帝 制时 , 0元 他还 刻了 “ 皇四子” 印,自比雍正 。 之 可 惜好景不长 , 96 1 1 年袁世凯去世时 , 这 个儿 子 , 一夜 间 由 “ 皇四子 ” 变成 了寻
年, 无法裹足 , 奈只得仿照从前京剧 无
鲜姨太太 中的一个。当年 , 她本是作为
有保镖 的千金大小姐 ;“ 文革” 抄家后 , 她被下放农村 , 成为劳动妇女 ;改革开 放后, 她靠买原始股起 家 , 了天津西 成 餐厅 的女老板 。如今 已有 8 岁 高龄 的 8
她, 仍在打拼 。 近 日, 记者走进了这座袁 氏家族 目
袁 氏家族兴衰脉络
袁 世 凯孙 女 袁 家 讲 述 家 族 风 பைடு நூலகம் 倜
★ 记 者 /宋 佳
天津 市成 都道 4 号 , 座英式 小 0 一
抽大烟 , 找乐子 , 穷困潦倒而亡 。 ”
袁家儿孙 共计 7 9人
袁家倜是袁世凯 四子袁克端之 女。 袁世凯 一生正式 娶进 门的有一妻九妾 ,
袁家的女人里 , 是没有 的。 现在的生活 让我很快乐。 袁家倜在 天津做了 2 年 ” 4 的政协 委员, 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扶贫 救灾 , 她总 是冲在最 前面 , 为天津的经
济发展做了不少贡献 。
2 个孙女 , 5 袁家儿孙共计 7 人 。 9 袁家倜 的父亲袁克端 , 是袁世凯的 四姨太吴 氏所生。 氏是袁世凯三位朝 吴
袁家倜两个姐姐命运也很悲 。 很 “
父有 着 ‘ 女儿 为重 ’ 的思想 , 里的男 家
孩都有小 名, 但女儿他都不 允许起 。 他 认为女儿是别人 的人 , 同时也 是他攀亲

袁世凯的后代生活羞于出世

袁世凯的后代生活羞于出世

袁世凯的后代生活羞于出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家族的衰败总是被人反复喟叹。

作为曾经的第一政治家族,袁世凯家族的后人,大多数都没有来得及承受这个家族的荣耀,就等来了这个家族的衰败。

这些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同这个大家族一起沉沦,消耗,共同死去。

有人在消沉没落中度过一世,有人一生都生活在“窃国大盗”的阴影中。

落水凤凰不如鸡,这是豪门子孙难以为外人道的命运。

1916年袁世凯的去世是袁氏家族的转折点,袁家由极盛转衰,迅即败落。

国民政府虽然依旧尊其为先大总统,但也禁不住民间滚滚而来的骂名,各种关于袁世凯窃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梁启超撰文点评袁世凯时甚至用上了“国中极恶之极恶”这样的字眼。

这样的历史旧债在袁世凯死后自然背负到了其子孙身上。

由于背负着“第一政治家族”和“窃国大盗”的双重包袱,袁世凯的三十多个子女多羞于出世,而是选择了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袁家的日子一日不如一日,有的家庭已经到了卖家具卖房子的地步。

1949年,内战结束后,新政权以无比火热的激情重塑中国形象,政府对社会的改造先从搬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开始,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此时袁家的第三代正值少年,相比父辈来说,他们更愿意积极融入到这个新的年代。

可是,当他们走入社会时,却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忘记他们。

因为家庭身份问题,成绩优秀的袁家诚连考了五年,也没有考上大学,只能去炼钢厂当一名临时工。

因为爷爷是袁世凯,袁家宸即便拥有美国纽约大学的学历,也只能在中学里当非正式代课老师。

随着运动的深入,袁家人逐渐成了众矢之的,那段时间里,袁家的故事是灰暗的,他们被无形的恐惧包围着,小心翼翼地活着,没有人知道前方何时会有光亮。

袁世凯的兄弟姐妹及家族后人:羊肉没吃上,还惹一身骚

袁世凯的兄弟姐妹及家族后人:羊肉没吃上,还惹一身骚

袁世凯的兄弟姐妹及家族后人:羊肉没吃上,还惹一身骚2007年12月19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袁世凯的老家河南项城,一位七十八岁的退休教师,正坐在摄像镜头前,开心地接受记者的采访。

录着录着,老人家的声音开始哽咽,泪水顺着脸颊默默流淌,流淌……骤然间,他嚎啕大哭起来,哭得顿足捶胸,声嘶力竭……五个字袁克权老人名叫袁启馥,是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长兄袁世昌的曾孙。

他撕心裂肺的一场痛哭,无情地撕开了一个大大的口子,透过它,可以看见袁氏家族在晚清民国及更长时期里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而他的痛哭,分明是对那段历史的控诉。

兄弟闹翻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共有兄弟姐妹八人,六个男孩,两个女孩。

除了两位哥哥袁世昌、袁世敦,和一位姐姐是父亲的正室所生外,其余的和袁世凯则是一母同胞,乃父亲的侧室所生。

袁世凯年轻时,和各位兄弟姐妹的关系都不错。

他虽然一直在外面打拼,但和他们之间从不间断书信来往,直到一件事情发生以后。

袁世凯1901年,袁世凯接替李鸿章继任直隶总督,跟随前往的生母刘氏不久逝世于天津。

袁世凯为此特地请假还乡,准备将刘氏安葬在项城袁氏祖坟。

那时在项城主持袁氏家政的是袁世敦,他竭力反对将刘氏安在祖坟,理由是按礼仪侧室没有这个资格,只能附葬在旁边。

袁世凯据理力争,但怎奈袁世敦是嫡长子,家事由他说了算。

身为朝廷大官,有不少官员随行送葬,颜面扫地的老袁最后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他给母亲另选了地方安葬,并发誓此生再也不踏回项城一步。

而后来他真的再也没有回过项城,和袁世敦也再没来往。

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兄弟,为何闹得如此不可开交?袁世凯作为朝廷从一品大员,身为兄长的袁世敦为何竟然如此不把他放在眼里?纯粹是因为嫡庶之争吗?这其中其实别有隐情。

袁世凯五姨太袁氏家族本是世代官宦人家,袁世敦作为袁家嫡子,也曾蒙受朝廷关照,多次获得过重要差使。

他在山东任候补知府时,明明因镇压义和团有功,但朝廷还是以剿匪不力为由将他撤换除职。

事实上,袁世敦是在代替袁世凯受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世凯的后人,这一百年来儿女四散,有毁有誉;孙辈曾孙,几经沉浮寄语:100年前的6月6日,袁世凯带着他破碎的皇帝梦离开人世。

“他如果不做皇帝,中国也不会分裂,他自己可能也不会暴卒。

”美籍华裔历史学者唐德刚如此评说。

一个人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却有可能打乱历史的进程。

袁世凯在百年前中国剧变之时,无疑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

这是他的能耐,也带来了他的复杂。

“历史人物至少要100年后才看得清楚。

”他的曾孙袁宏宇这样说。

现在,正好是100年后,人们看清楚袁世凯了吗?看清楚了多少呢?袁世凯的后人,这一百年来儿女四散,有毁有誉;孙辈曾孙,几经沉浮。

跟着橙子一起来了解一下,袁氏家族的各个成员的情况吧。

一子落魄,一子风光浪荡,一子颇受尊重袁世凯“窃国大盗”的名头,在他去世当年,就已经被同时代的人认定了——长沙人黄毅编著的《袁氏盗国记》问世。

7年后,连晚清遗老胡思敬都撰写了《大盗窃国记》。

“袁世凯把民国政府的法统来源定位在清帝1912年退位,这就等于抹去了孙中山的功绩。

袁世凯死后,孙中山的‘护法战争’就是要重新树立革命党人建立临时政府这一法统来源,要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窃国’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

整个民国时期都采用了‘窃国’这个评价。

但后来在国民党的话语体系里,不仅帝制复辟是大问题,袁世凯之前的所有行为也都被负面解读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说。

骂名之下,袁家几房子孙的命运急剧裂变。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共生育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

其六子袁克桓的长孙袁宏宇说:“老爷爷去世后,家眷大多迁居天津大营门,形成了一个袁家大院。

当时怕改朝换代要遭到清算,躲到天津租界里就不好抓了。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想当“太子”,是狂热推动父亲称帝的人,因而天津的袁家后人多不愿与他来往。

抗战时期,袁克定一支日益败落,以典当旧物为生,他晚年只能借住在表弟张伯驹家。

张伯驹回忆,华北沦陷后,日本情报头子想拉拢袁克定加入伪政权,被他回绝。

他对张伯驹说,出任固然有了财源,但也不能因此而做汉奸。

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回忆说,她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上学时,课本上大骂“窃国大盗”袁世凯和“野心勃勃”的袁克定,不过她回家见到的袁克定,已是落魄的七旬老人,完全没有“现代曹丕”的样子了。

与袁克定曾经炙热的“太子梦”截然相反,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从一开始就反对父亲称帝。

当他的哥哥紧锣密鼓推动帝制时,袁克文却醉心诗词戏曲,结交名士。

1915年秋天,袁世凯称帝传闻甚嚣尘上,袁克文带着姨太太游颐和园,泛舟昆明湖,触景生情作诗两首,其中有一句“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当时大为轰动,被认为是他反对帝制的心声。

“老爷爷去世后,我爷爷也迁居天津,但他经常去上海。

”袁克文的孙女袁静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因为他喜欢唱戏、书法,上海有很多他的票友和文人朋友,他还是上海青帮的大哥。

”这位风流二公子娶进门的姨太太有好几位,交往过的女子更是不可胜数。

他没再做任何工作,只靠题词卖字得些钱。

比起大哥袁克定,他的活法风光而浪荡。

1931年他去世时只有42岁,据说送葬的有上千人,其中既有青帮的弟子,也有自发而来的妓女。

袁家人有一句话:“长子克定最有权,次子克文最有才,六子克桓最有钱。

”与两个哥哥相比,走上实业道路的袁克桓一生要幸运很多。

“老爷爷还在世时,我爷爷就和几个兄弟一起被送出国读书。

他们都由后来的‘南开校父’严修带着,去欧美等国游历,学校、专业都是严修帮忙挑选的,学军事、历史、化学等,各专业都有。

我爷爷回国不久,老爷爷就去世了。

他继承了老爷爷的股票,又从几个兄弟那里收购了一些,主要有开滦煤矿、耀华玻璃厂、启新洋灰公司等,都是当时全国知名的公司,他担任这些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职。

后来,他还创办了江南水泥厂等。

做实业是条辛苦路,江南水泥厂建平炉的时候,他去实地考察,天气很热,背上都是痱子。

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民族资本家,倒是受尊重的。

我爷爷是1956年农历八月十五去世的,从此我们家就不过中秋节了。

”袁宏宇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对袁世凯的评价深刻影响后人命运“袁世凯真正进入学术层面被研究是很迟的事,因为中国时局变化太快,北洋乱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接连不断。

在大陆学界,初期比较有影响的是上世纪40年代陈伯达所写的《窃国大盗袁世凯》。

”马勇说。

在这本书里,陈伯达称袁世凯为“反人民的大独裁者”,将他视作“反动派为了要更有效地集中力量来绞杀中国的前进步伐,而推选和训练出来的不寻常之人”。

这一评价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大陆官方对袁世凯的主流评价。

马勇认为:“陈伯达是有学术背景的,但现在来看,这本书主要是一种政治话语,在当时反蒋的背景下,袁世凯被用来影射蒋介石。

”但这套政治话语,深刻地影响着袁家后人的命运。

袁静的父亲袁家楫是袁克文最小的儿子。

提起父亲,袁静很伤感。

袁家楫上中学时,日伪当局推行奴化教育。

袁家楫对学日文很抵触,带领同学们捉弄日文老师。

日文课上不下去,老师就把他的情况报告给日本宪兵队。

一天晚上,学校的人跑到袁家楫姐姐家,说日本人要来抓袁家楫,让他快跑。

那年汪伪海军在天津招人,姐姐就给袁家楫报了名,他便到山东威海当了一名汪伪海军。

训练了一年多,袁家楫受不了枯燥的生活,找机会跑了出来。

不久,日本投降了,袁家楫到美国赠送给国民政府的军舰上服役,后随国民政府去了台湾。

“但父亲并不喜欢台湾的生活,他很快得到了一个去香港的机会,借机跑回了天津。

”那时的袁家楫二十来岁,常常去天津的舞场跳舞,舞技出众,玩得很快活。

1950年“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后,袁家楫被抓了起来。

“因为他回天津时曾跟同伴说,要是找不到工作,还回香港去。

这句话让他被怀疑是特务。

”袁家楫被送进监狱,一关就是3年,之后又在工厂和农场劳动改造,一晃二十多年。

“那时父亲表现比较好,组织上允许他成家,1959年我出生了。

父亲通常一个星期能回家一天,要是形势紧张他还回不来。

”“文革”开始后,袁家楫在押,袁静的母亲刘爱芳多次被批斗。

红卫兵总是质问她,为什么要嫁给袁世凯的孙子,为什么还不离婚。

袁静在1967年上了小学。

“有一次学校要填表,出身一栏怎么填,父母为了难。

那一晚我和弟弟都睡下了,听到他们俩在小声商量,爸爸说是不是填军阀?妈妈说这么一填,孩子不就毁了吗?但他们也没办法,最后还是填了军阀。

第二天早上他们怕我看见,还把表装在信封里,让我交给老师。

上到三四年级,历史课讲辛亥革命,老师就直接点我的名字,说我们班上就有反动派、卖国贼的后代。

下了课,一帮女同学在我后面又追又骂,一直追到家门口,我进门的时候还伸腿绊我。

小孩子哪受得了这个打击,回家后就放声大哭。

后来一到历史课,我就逃课。

那时看着别的孩子戴着‘红小兵’的标志,我很羡慕,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袁宏宇比袁静大9岁,出生于1950年,童年的感受也差不多。

“记得我懂事的时候,正开始‘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当时袁家第三代还有好几位在世,但各家也不怎么走动。

一走动居委会就会怀疑你们是不是要串联、要复辟,我们小孩子也战战兢兢的。

上学后看课本上的内容,总有一种自卑感,感觉我的祖宗做了那么多坏事,好像我也有罪。

”有一次,袁宏宇问曾和袁世凯有过接触的老保姆,老爷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说,老爷爷从来不责骂下人。

给他请安时,他就点点头。

但大家都怕他看,他一看,大家就被吓得不敢抬头。

因为他的眼睛像电灯泡一样,明亮、锐利,不怒自威。

她还说,你老爷爷下身短,上身长,站着比所有人都矮,但坐着比所有人都高,那样的人天生就是坐着的人,是一个贵人。

”袁家骝的省亲之旅对袁世凯评价的转折出现在1973年。

那一年,袁家楫同父异母的哥哥袁家骝从美国回来了。

袁家骝曾在燕京大学读书,与校长司徒雷登因为对无线电的共同兴趣而成了忘年交。

1936年,他在司徒雷登的引荐下赴美留学,并获得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二战结束后,他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基础物理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还曾获得全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和驻美工程师协会科学成就奖。

袁家骝的夫人吴健雄也是著名核物理学家,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

1973年,袁家骝夫妇回国省亲,走访了7个多星期。

他们见到了久别的兄弟姐妹、从未谋面的侄儿侄孙,还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

宴会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举行,在座的还有郭沫若、钱学森等人。

一见面,周恩来就风趣地说:“吴教授是江苏人,袁教授是河南人,安徽在江苏、河南之间,所以我就在安徽厅接待你们。

”他们当天下午6时开始吃饭、谈话,一直持续了6个小时,午夜方散。

据袁世凯六弟的后人袁晓林回忆,三伯袁家骝后来告诉他,当时周恩来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袁家出了三个‘家’,你祖父(袁世凯)是政治家,你父亲(袁克文)是文学家,你(袁家骝)是科学家,现在袁家后人中又有了共产党员,你们袁家真是一代比一代进步了!”此后,物理学家卢鹤绂院士在上海接待了袁家骝夫妇,主持了他们的学术演讲会和座谈会;在黄河下游及黄土高原,工程专家给他们讲解治理黄河的方法;在全国各地,他们既参观了文物和试验所,也参观人民公社、工厂,和学生们随班上课,和下乡知青谈话。

周恩来以“政治家”来评价袁世凯,并且以较高规格接待袁家骝夫妇,直接带来了袁家人的命运向好。

袁家楫就是其中之一。

“父亲获得了自由,他后来在天津市交通局下辖的汽车修理厂工作,还成为天津市的政协委员。

”袁静说。

袁宏宇的父亲袁家宸,也曾经留学美国,1949年回国。

他有心报效祖国,最初没有单位敢接收,后来当了一名中学老师。

“我父亲开始教的是化学。

‘文革’结束后,学校知道我父亲曾经在美国留学,就让他教英语。

他和我母亲一辈子都是教师。

”袁世凯研究有了一丝“学术温情”中国大陆真正全面、客观地研究袁世凯,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国内的研究开始比较晚,一是因为原来很多历史学者只看重古代史,不屑于做近代史研究;二是因为袁世凯不是文人型历史人物,与梁启超、康有为、章太炎这些著书立说的人相比,袁世凯留下的多是谈话和公文,没有多少自我意识的表达,所以研究的余地不大。

”马勇说,“社科院近代史所的老副所长李宗一在上世纪80年出版了一本《袁世凯传》,虽然里面还是有不少‘左’的表达,但是已经进入学术研究的层面了。

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更深入,眼界更宽阔,一些原来在神坛上的人被拉下来,而对袁世凯这种原来在黑色地带的人则有了一丝‘学术温情’。

”2013年,一套36册的《袁世凯全集》出版。

主编之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骆宝善说:“如果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事件看成各种势力的博弈和妥协,把袁世凯放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对他的评价就能更符合实际。

我们以前常说的袁世凯几大污点,比如戊戌告密、窃国夺权、签署‘二十一条’拱手卖国等,都不是那么简单。

”袁宏宇说:“这些年出版的关于我曾祖父的书渐渐多了,功与过、对与错,越来越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