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鉴赏之我见
简述小说鉴赏方法

简述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
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紧结合,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过程。
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脱离了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节再曲折生动,也毫无意义。
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鉴赏小说的情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清情节线索: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了解环境的作用: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
4、把握作品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作者通过各种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
文学作品的作用是使人从中得到教益,所以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
文学作品鉴赏之我见

文学作品鉴赏之我见文学作品一般可从形式上分为四大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文学艺术的创造最重要的便是审美价值,因此我认为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不必拘泥于形式,而可以从作者和作品本身来分析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1、作者本身的创作经历,此作品的创作年代假如不是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就无法感受到作品在当时的时代意义,对于其中的很多感情都无法揣摩透彻。
很多人都说看不懂鲁迅的作品,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
但是结合当时的时候背景,就可以发现鲁迅的作品如匕首般具有穿透力和强烈的批判性,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思想宣言振聋发聩,成为向腐朽势力作战的形象化的思想武器。
而说起艾青,大家应该都会想到那句“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在战争年代,艾青的诗歌也多是与战争相关,歌颂抗战带来的新生和哀歌灾难深重的祖国大地。
从他的诗歌中,大家可以感受出他的拳拳爱国心。
2、作品的结构、语言、风格及写作技巧分析一座好的大楼无非一砖一瓦堆砌而成,一部好的作品也是。
如文学巨作《红楼梦》。
它不仅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写对话的成功,也是众所周知的。
黛玉的尖酸刻薄、宝钗的虚伪恭顺、凤姐的泼辣有、探春的言简而有理、袭人的贴心而有心计,都一一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王子》作者则是充分运用和体现了象征主义写作手法,一本成人童话中体现出的人生哲学可以让人细细品读多遍。
《雷雨》则是通过口语化的台词表达出人物心理的跌宕起伏,表现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封建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的冲突性和戏剧性。
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最终的悲剧结局中,蕴含着深沉厚重的人生情感。
从一部作品的结构、语言、风格及写作技巧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独具匠心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意义。
对于一些在某些意义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很大区分度的作品,如《白鹿原》和《百年孤独》,《哈姆雷特》和《雷雨》,《战争与和平》和《围城》。
我们也可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异同,体会更深层的意义。
3、作品的时代意义与当下的现实意义一部好的作品,不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强烈反响,对当时社会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当代社会也一定具有一定地位,令人深思。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方法小说,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学形式,以其丰富的情节、多样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引领我们走进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然而,要真正领略小说的魅力,并非只是简单地阅读文字,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
首先,了解小说的背景信息至关重要。
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时代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比如,读鲁迅的小说,若不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和他的个人经历,就难以深刻理解其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批判。
作者的背景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同样,时代背景也能为我们理解小说提供重要线索。
一部反映二战时期的小说,必然会受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从而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呈现出特定的特点。
其次,关注小说的情节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是吸引读者的关键。
我们要思考情节的发展是否合理、紧凑,有无跌宕起伏和出人意料之处。
好的情节不仅能让我们沉浸其中,还能通过巧妙的安排传达深刻的思想。
例如,《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的复仇之路充满了曲折和意外,使读者始终保持着紧张和期待。
同时,我们也要留意情节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是否存在突兀或难以解释的地方。
人物塑造是小说的核心之一。
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能让小说栩栩如生。
我们要观察作者是如何通过外貌描写、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展现人物性格的。
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通过她的语言和行为,生动地展现了她泼辣、精明的性格特点。
还要思考人物的性格是否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是否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一个好的人物塑造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仿佛这些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小说的主题是其灵魂所在。
它可能是关于爱情、友情、人性的探讨,也可能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或对未来的憧憬。
我们要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小说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是对真善美的歌颂,还是对假恶丑的揭露?以《悲惨世界》为例,其主题不仅是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更是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光辉的深刻反思。
语言风格也是鉴赏小说时不能忽视的方面。
读书的自我评价怎么写

读书的自我评价怎么写
读书的自我评价可以包括个人对阅读习惯、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方面的评估。
以下是一份读书的自我评价示范:
自我评价:读书之我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深入沉浸于各种文学作品中,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培养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以下是我对自己在读书方面的评价:
阅读习惯:我已经建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都会抽出专门的时间来阅读。
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我都能专注于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思想碰撞和心灵愉悦。
阅读广度:我努力扩展了阅读的领域,尝试涉猎不同类型的书籍,包括小说、历史、科普等。
通过多元的阅读,我更全面地了解了世界,对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阅读深度:我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思考和总结,不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表面,更追求对书中思想和人物的深刻理解。
通过阅读,我锻炼了自己的分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文学鉴赏:在阅读小说和诗歌的过程中,我逐渐培养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能够欣赏作者的文学技巧,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寓意,使阅读过程更具深度和意义。
阅读计划:我制定了合理的阅读计划,包括阅读清单、阅读目标等。
通过明确目标,我更有动力去完成阅读任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许多阅读计划。
在未来,我将继续保持对阅读的热爱,不断挑战更为复杂和有深度的作品,不仅提高阅读速度,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
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成为一个更有见识、更有内涵的人。
这是一个简单的示范,你可以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调整和添加适合你自己的内容。
小说鉴赏“五角度”

角度三:分析环境描写
在小说中,环境是烘托人物形象、展示事件发生背景的要素。 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必须 努力发觉它深刻的思想意义。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 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 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说阅读方法
鉴赏小说五角度
角度一:梳理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事件发展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 说中起到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所以在阅读小说 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情节的设置与发展,既是小说的一个 考查点,也是阅读时的突破口。
Hale Waihona Puke 角度二: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 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 行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 象。我们在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时,要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 感受作者倾注在人物上的感情,同时要注意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 的关系。
角度四:领悟小说主题
小说往往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常常以小事件或平常现象 反映大主题或深刻的道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情节、人物和 事件,概括出文章的大主题。
角度五:鉴赏语言技巧
鉴赏语言包括鉴赏主人公语言和作者语言,还有作品中的修 辞和句式等方面的特点。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 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作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 的艺术才能。
小说文本解读之我见

备课网页·讲读参考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举足轻重,其通过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腻精妙的环境描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成为人们发现世界、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感到小说并不好教:如果教师少讲甚至不讲,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悟,学生获得的信息是表层的,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深耕细作、面面俱到,会造成文本内容的支离破碎,学生也兴味索然。
那么,如何在这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形成小说文本“点线面结合、整体化感知”的解读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找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小说塑造人物有语言、神态、肖像、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其中最具表征意义的点切入,以一斑窥全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处。
《孔乙己》中,孔乙己的“脸”就是这样的“一斑”。
课文用“青白”“涨红”“灰色”“黑而瘦”这些简洁的笔墨,对孔乙己的脸色变化进行了四次描写。
“涨红”既表露了孔乙己“偷是不得已而为之”,又表明封建制度下的“读书人”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灰色”表现了“捞不到秀才”是孔乙己的一块心伤,这伤口一旦被别人触及,就会隐隐作痛;孔乙己从出场的“青白”到最后的“黑而瘦”表现了他身心受到巨大摧残。
我们同情孔乙己,更诅咒封建科举制度!同样,《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语言”也有这样的“一斑”。
范进中举前,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粗鄙至极,不堪入耳。
待范进中了举人,忽然来了个急转弯,连忙称呼范进为“贤婿老爷”,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把他捧上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
学生从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语言中,可以读出当时社会的冷漠无情、世态炎凉。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动作描写更是解读文本的“一斑”,开始写他穿着新大衣,听说狗是将军家的,浑身冒汗,借口天气热,脱掉军大衣,畏惧权威的心理暴露无疑。
金庸小说鉴赏论文

金庸小说鉴赏之我见——典型人物篇“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一句诗包含了金庸的十几部经典作品。
我相信每一个喜欢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对这十四个字有着特殊的感情。
对于近些年来的“金庸热”和“武侠小说热”的现象,我觉得这充分说明了金庸武侠有其独特的魅力,它已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了人们的心中永恒不变的经典。
当然,金庸小说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除了故事情节,就是那些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了。
金庸的小说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比如郭靖,杨过,张无忌,韦小宝,也创造了很多爱情故事比如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同时金庸小说里还蕴藏了更为深刻的哲学思想,而这些哲学思想正好体现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与国民习性。
下面我们来一一具体分析。
金庸小说里唯一有关联的就属射雕三部曲,射雕三部曲其实也是英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里面描述的都是英雄人物,都是大侠,先说说《射雕英雄传》。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巨作,里面的武有武的精彩,侠有侠的感人,情有情的魅力。
金庸的武侠思想在这部著作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那就是宣扬一种反侵略,反投降的基本立场,宣扬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深沉的人道主义。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正确与否是以是否造福于民为标准的。
英雄的出现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中,这就是一种侠义的精神。
《神雕侠侣》可以说是一部爱情百科全书,里面的爱情之美,爱情之壮,爱情之甜蜜,爱情之悲苦都写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在曲曲折折之后最终走到了一起,在经历血雨腥风的江湖后最终归于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两人为国为民后就告别群雄携手归隐。
《神雕侠侣》里最感人的一段莫过于杨过与小龙女十六年后相见的那一刹那,经历十六年的漫长等待,杨过成熟了,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年成为了一个真正懂得爱情的男人。
《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其实算不上一个合格的英雄。
他既没有英雄气概,又没有政治才能,在爱情上又是拖泥带水,唯一的强处就是武功高强,可以说张无忌是政治与爱情上是无能的。
听小说赏析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双重繁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在我国日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我参加了某文学讲座,聆听了一位资深小说赏析家的精彩讲解。
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小说赏析的重要性讲座伊始,主讲人强调了小说赏析的重要性。
他认为,小说赏析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一种互动,是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的过程。
通过赏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小说赏析的方法在讲座中,主讲人详细介绍了小说赏析的方法。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 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主题是小说的核心,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读者在赏析时,首先要明确小说的主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2. 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读者在赏析时,要关注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与主题的关系。
3. 探讨情节安排。
小说的情节安排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它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揭示了主题。
读者在赏析时,要关注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及作者如何运用悬念、巧合等手法。
4. 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是小说的重要载体,是作者表达情感、塑造人物、描绘景物的重要手段。
读者在赏析时,要关注小说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地方色彩等。
5.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小说赏析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小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作品的异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讲座中的精彩案例在讲座过程中,主讲人举了多个精彩的案例,让我们对小说赏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案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赏析。
主讲人首先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如多愁善感、才情出众、孤芳自赏等。
接着,他探讨了林黛玉的命运,揭示了她的悲剧命运与封建社会的压迫有关。
最后,主讲人分析了林黛玉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认为她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四、个人感悟通过此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小说赏析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鉴赏之我见
常言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很多人喜欢看小说,问其原因,回答往往是“故事曲折生动,扣人心弦”。
这就是所谓的“看热闹”。
好的小说意蕴深厚,值得每一个读者用心去感悟,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
仅仅从情节上来鉴赏小说是远远不够的。
鉴赏小说得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和环境这四个方面入手。
1 主题,小说的灵魂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统帅。
小说家们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鲁迅的《药》借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揭露了一个血淋淋的现实: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要吃他的血。
小说揭示的不仅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悲哀,还揭示了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状态。
许多作者常把自己的感情和意向以及对主题的认识和评价蕴含在作品中,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
如《狂人日记》中“吃人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狂人振聋发聩的呐喊。
狂人是不狂的,他的不同寻常的感受充满着社会性。
这是鲁迅借助狂人的口揭示出封建道德、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一部优秀的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因此我们鉴赏小说时要做到“知人论世”。
曹雪芹生于清朝末年。
他的少年时期是在繁盛荣华中度过,后来曹家衰败,他沦落到社会的底层,饱尝了生活的辛酸。
他郁结的情怀需要宣泄,他的才华也需要展现,因此,他能写出了旷世奇作《红楼梦》。
他通过对大家族的兴衰、宝黛钗爱情悲剧的描述,让读者感悟到人情冷暖、人生无常,也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包办婚姻、等级制度等进行了思考,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元末明初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与清代俞万春的《荡寇志》相比,虽然题材相似,但产生的时代不同、作者的立场不同,小说主题也截然不同。
《水浒传》揭露了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歌颂的受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
《荡寇志》则丑化了梁山好汉,污蔑农民起义英雄为“杀人放火”之徒,应以剿灭。
所以,鉴赏小说时,只有做到“知人论世”,才能准确把握其主题。
2 人物,小说的核心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在优秀的小说作品中,典型的艺术形象,如同茵茵绿草中一朵耀眼夺目的鲜花。
作品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精神品质能够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
2.1 肖像描写。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是鲁迅《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读者由此看到祥林嫂遭遇悲惨。
她乞讨无路,内心深处因受到摧残而精神麻木,已濒于死亡的境地。
祥林嫂这个悲剧形象控诉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下层劳动妇女的戕害。
2.2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面对食言反悔的老鸨,毅然说出“倘若妈妈失信不许,郎君持银去,儿即刻自尽。
”从杜十娘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从良之志不可动摇,而且有着不屈的反抗精神。
尽管十娘为风尘女子,她的这种精神品质令人肃然起敬。
2.3 动作描写。
精彩的动作描写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部分,贾政先是让小厮们打,“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到了王夫人出现,“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
小说中,贾政极为孝顺知礼仪,给人温良敦厚之感,但因宝玉叛逆性格与当时封建正统思想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时,他变得暴怒、残毒,绅士风范尽失。
我们借助于作者对他“一脚踢开”、“夺”、咬着牙”、“盖”等动作描写,看到了贾政性格的另一面。
贾政的形象也就更加丰满、完整、立体化了。
2.4 心理描写。
《红楼梦》中“宝黛初会”时,宝玉一亮相,黛玉便吃了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这里的心理描写既呼应了第一回黛玉与宝玉前身的“木石前盟”,又为他们的爱情发展张本。
3 情节,小说的骨架
广义的情节指事件,是展示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
小说就是借助于诸多的情节,来反映客观现实的。
在鉴赏情节中,我们只有了解了矛盾的冲突和高潮,领悟了矛盾的本质,才能把握小说的主题。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开端:李杜相识。
发展:赎身南下。
高潮:怒沉百宝箱。
结局:十娘投江。
小说按时间的发展,线性的方式,从开端到结局顺序写来。
鉴赏情节时,我们得问个“为什么”。
杜十娘聪明美丽、才智过人,又拥有如此多的财富,为何不能主宰自身的命运?在分析思考中,我们不难得出杜十娘悲剧命运的原因:封建社会与封建礼教对下层女性的束缚与戕害。
作者也按捺不住地表达了自己的惋惜之情:“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鱼之腹。
”
4 环境,小说的依托
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环境对故事的发展及人物命运有预示和决定作用。
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投草料场来”的路上,“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种自然环境的描写造成一种阴冷、肃杀的气氛,预示着矛盾冲突的浪潮开始涌起。
在《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她所在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把祥林嫂卖到山里去;祥林嫂丧夫丧子后再回鲁镇,鲁镇的人把她丧子的悲伤、撞疤的无奈作为无聊生活的调剂;柳妈用地狱来恫吓她,让她捐门槛,把她推向鬼神的虚妄;特别是祥林嫂的再嫁,触犯了封建道德的贞节观,鲁四老爷仇视她,普通百姓歧视她,她成了封建道德的罪人。
这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祥林嫂只有死路一条。
环境的作用不一而足,可为人物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也可烘托出人物性格。
读者的文化底蕴不同,对人生的态度不同,决定了小说鉴赏的多样性。
读了莫泊桑的《项链》,有人说,它揭示了虚荣心给人带来的不幸。
也有人说,马蒂尔德有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这样的人生不再有遗憾。
他们的理解和感悟虽不同,但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性的,值得肯定。
小说呈现给我们的是作家熟悉的生活、感受最深的东西。
我们在鉴赏小说过程中,定会得到诸多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