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讲义

合集下载

第六讲叙事治疗法

第六讲叙事治疗法
叙事治疗法
叙事治疗的哲学基础
• 叙事治疗法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哲学基 础的; • 建构主义认为客观现实并不存在,现实是 观察者凭借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
• 没有必然的共同原理存在于家庭系统内。 • 人们拥有的是个人观点和这些观点的作用; • 关注的是哪个观点对当事人更有治疗作用; • 辅导过程就是把当事人自我与问题的关系 建构出新的观点或故事,从而摆脱旧有问 题中的观点所带来的控制
动的?
• 意识境况提问 • 这类提问鼓励当事人回顾由行动境况提问 带出的思考,并解读这些思考背后有关个 人愿望、价值观和信仰的成分。 • 这些新进展是否帮助你理解自己对生活的
诉求? • 你如何描述你当时所经历到的关系的实质 ?
2,书面文件
• • • • 在辅导过程中经常使用书面文件 邀请信、当事人卸下包袱的信 预言信、为特殊情况准备的信 文凭、声明等
• 每一次叙事过程,或多或少都在重写自己 的生活; • 个人故事,受到所身处的历史场合和价值 体系所影响; • 人们置身其中的主导文化对股市的编写有 深刻影响; • 文化不但外在予我们,亦同时内在于我们。
理论的实践指向
• 1,个人经验在意义方面根本是模棱两可的, 可以有多种甚至相反的理解; • 2,个人根据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所 在社会关于自我和人际关系的价值,以及 风俗习惯来赋予自己经验的意义; • 3,许多求助者的问题,很大部分是其身处 的社会位置及其面对主流叙述所压迫的结 果。
2,发掘独特结果和编写新故事
• 通过外化提问,帮助当事人发现与问题故 事互相矛盾的经验片断(独特结果),从 而利用这些独特结果来重写故事。 • 这些经验片断,包括:事件、感觉、意图、 思想和行动等。 • 当事人认定这事件在对抗问题上有正面意 义且意义重大的话,才可视其为独特结果。

《叙事式心理治疗》PPT课件

《叙事式心理治疗》PPT课件
咨询师的任务不应该是改变个案自己的信 念和认识(认知疗法),没有一个个案能 真的了解咨询师的认识,他也不需要了解。 需要的是发展出适当的治疗情景(尊重、 透明和好奇的环境),允许个案以最适合 自己人生架构的方式,来运用自己的思考、 认识和情绪。
医学PPT
13
3、语言的精致使用——重写故事
“用他们的字”,尊重,避免专业术语的 压迫,同时也真正才是贴近,是符合他们 的真实。
优点
音乐治疗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情景性”和“感染性”,即对人情绪的渲染作用。
缺点
然而,这同时也是音乐作为心理治疗手段的缺点。音乐治疗对人的作用是感性的 而不是理性的,且音乐不像语言那样能够完全被人理解。因此,它具有难理 解性和缺乏针对性的弱点。 同一曲音乐作用不同的人能引起完全不同的反应。 音乐疗法“不是通过人的理性而发挥作用的。音乐崇尚的是一种感性情绪作 用,而不是智力、推理和判断活动。 然而,许多心理治疗就是要通过理性的 语言来改变患者错误思维和认识,单纯音乐治疗就无法实现。美国纽约州立 大学医疗队中心的奥里斯博士说,“音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辅助手段’”。 此外,“被治疗者起码应该对音乐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至少喜欢听音乐”。 因此,“音乐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患者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病不是每个人都适 合进行用音乐治疗的。”在单纯音乐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听不懂音乐,治 疗的效果就差或没有效果。
医学PPT
28
解构
解构就是听到人们去谈事情的时候,要去多 了解这个事情对人的影响或是文化对人的影 响。……去解构,可以让问题定位,定位就 是希望把权力的控制降低到最小。……如果 我们陪伴人们去看说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对胖 一点人的看法是什么,这样子的看法对于当 事人公不公平,因为有时候会有歧视……
医学PPT

心理咨询技术——叙事疗法上课讲义共31页文档

心理咨询技术——叙事疗法上课讲义共31页文档
心理咨询技术——叙事疗法上课讲义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叙事疗法第五讲第一节

叙事疗法第五讲第一节

叙事疗法第五讲第一节好的,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又到了我们上课的时间了,今天开始第五讲,第五讲是讲叙事取向对话的疗愈与持续作用。

但是在这一讲里具体讲的技术是重塑对话技术,我们今天晚上要开始一个很重要的技术。

在今天晚上的课程一开始,我还是要再给大家讲一下外化,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我在给大家布置的作业当中,我看了一下大家对于外化起名字过程当中,还有大家对于起名字的时候的一些想法,还有可能同学也对提问也有一些想法。

为什么我在提问的时候,总感觉到好像在质疑或者是在质问别人,这个同学如果有这样的感受的话,我就要说一下,叙事疗法有别与其他疗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提问比较多。

问话比较多。

那么怎么办呢?其实也很简单。

大家在听我说对话,或者听我在课堂上讲案例的时候,大家注意一下我特别的语气。

因为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表情,所以大家一定要特别的注意一下语气,这个是我在学叙事的时候,我也特别注意到的。

我就发现我在上李老师的课的时候,我全是上的他面对面的课堂,他在讲课当中用的语音、语调、语气,和他在给我们示范做案例时候,当他当咨询师的时候,他的语音、语调、语气是截然不一样的,非常温和,完全就是换了一个人。

所以,今天我在给大家示范案例对话的时候呢,大家也注意一下这个问题。

好,我们先说说关于给外化的内容取一个恰当的名字的问题,怎么样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非常重要,我在上一讲课已经说过了,其实现在这个名字我是让大家来取的。

大家有时候想一想,我们的来访者会这样取名字吗?当你给他取这个名字的时候,你对他是怎么的一个预设呢?那么你这个时候再想一想,如果是我们的来访者,我们的来访者会这样看待他的问题吗?这里有一个前提,我们每个人其实在做每一件事情,或者给别人说一句话的时候,似乎我们在潜意识认为我们这样做是对的,我们这样说是对的,所以才会这样做,这样说。

但是要注意,这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是不是来访者对这个的理解呢?很难说。

通常被外化的生活故事的比喻,在治疗过程当中是由来访者说出来的,所以有时候要决定外化什么东西,还是要花一点时间的。

叙事治疗第九讲第一节

叙事治疗第九讲第一节

叙事治疗第九讲第一节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又到了我们微课的时间啦。

大家可能也看到了,我在这里发上来了一张图片,这个是我刚才在咱们这个群里看到的。

有同学说的一句话,所有的事情都没有预设,没有定数,是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有不对的。

那感觉心理的理论都可以不学了,或者可以问,其他的技术还有学习的必要吗?有点晕。

其实这个同学现在在思考的这个问题,非常好。

叙事疗法和其他的疗法,他们到底区别在哪里?还有对于我们这些学习叙事疗法的人来说,如何把我们学的这个技术或者这个理念和我们学的其他的知识相结合,相融合。

如果是初学者,没有学过其他的疗法,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也要问,那我光学叙事疗法可不可以,不了解其他的理论可不可以?我今天就这个问题给大家正式答复一下。

其实最早以前我们在学习这个理论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参加我们这个工作坊的人百分之五十都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也在问老师说,像我们学这个有什么好处,或者是有什么坏处?当时老师就和我们说:其实这个叙事疗法就适合学过很多种心理疗法的老师再来学这个技术。

因为你们发现你们总有你们处理不了的个案的时候,你们就会迷茫,不知道哪里出错了。

那么这个时候来学习叙事疗法,就可以把你们以前所有学的知识理论理念,全部来一个整合,梳理一下。

然后,对于没有学过的同学,如果要是学习叙事疗法,就是有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因为他们脑子里没有那么多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所以他在学这个叙事疗法的时候,他掌握这个技术和掌握这个理念非常快,因为他以前没有框架,现在就给他建立了这个框架。

然后我想在这里回答这个同学的是,你刚才问的这句话中有一句话是对的。

是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有不对的?这句话说对了。

就是我们为什么现在学过其他的理论还要再学习叙事疗法呢?就是因为我们发现,第一个,有可能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技术没有掌握好。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在自己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总是没有办法给来访者带到我们自认为好的那个疗效。

第二个,所有的理论疗法技术,我们知道有一个顺序的发展,大家可以注意到是,精神分析——行为治疗——认知——人本——认知行为。

叙事疗法第六讲第一节

叙事疗法第六讲第一节

叙事疗法第六讲第一节好,大家晚上好。

今天又到了我们那个微课的时间了。

今天我们该讲叙事取向对话中起到疗愈与持续作用的第二个技术——见证技术。

我们上一讲,讲了第一个技术是重塑对话技术,今天的要讲见证技术。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总是听到迈克怀特的名字,很少提起叙事疗法的另外一个创始人大卫艾普斯顿的名字。

那么今天要讲述的内容就和他有关了,我们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也已经知道了,其实从人类学的角度呢研究仪式和治疗的关系,也是叙事治疗的基本思路之一。

大卫艾普斯顿是新西兰,澳克兰德家庭治疗中心的副主任。

他最初所受的训练也是人类学方面的,这个经历对他后来提出叙事疗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就是有两个突出的表现:第一个就是他非常重视仪式的治疗作用。

第二个他强调文化对信念与成见的重要影响。

这个成见就是成功的成,偏见的见。

他强调文化对信念与成见的重要影响。

也就是说在叙事疗法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是大卫艾普斯顿提出了叙事的隐喻。

之所以提出去叙事隐喻,他可能是受了美国人类学家贝特森的一些影响,贝特森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说地图不是疆土。

他看到人们生活过程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诠释,人的生活总是与意义相伴的。

我记得是尼采还是谁说过一句话:没有意义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如果说人生经历本身是疆土的话,那么人对其生活的讲述已经是地图了,地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毕竟与疆土是不同的。

在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所面对的只能是来访者的讲述。

也就是说他们所描绘的生活地图。

他们在绘制这个地图的过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都加入了自己的诠释。

所以我们也不可以认为他们的讲述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这个道理。

那我们学习叙事疗法一定要知道叙事疗法的创始人是谁:是两个人澳大利亚的迈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

仪式的作用其实也是叙事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当我们的生活故事发生重要的改变的时候呢?那么作为这个生活当中的主角的我们呢,总是希望有一种外在的力量能够见证这种改变。

叙事疗法课件

叙事疗法课件
15
福柯思想
米歇尔 ·福柯,作为后现代的 主要代表人物, 对权力观点的独 特阐释,对“自我”与众不同的 看法以及对压制人性的制度的 批判,都强而有力提供给叙事治 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16
福柯思想
一、知识/权力
福柯所说的权力弥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它而是人与人之间、 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力量关系,是整个关系运作的结果。他认为社会的 论述决定了什么样知识是该社会中真实、正确或适当的知识,所以控 制论述的人也控制了知识,同时特定环境中的主流知识也决定谁能占 据有权力的位置。当知识经过历代的传承变为真理的时候,就会成为 一种权力来压制人们。
11
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对“现实 (reality)”这一概念的理解影响着整 个叙事治疗的世界观。
二、现实是透过语言而彰显的
社会建构论认为,语言不是表达思维,而是规定思维,什么样的语言会让人 脑中形成什么样的思维世界,人们对现实的认识都是借由语言而限定的。
叙事治疗也认为,语言不仅是用以描述事物的抽象工具,它更多地用于建 构我们的意义世界,并因此使事件发生。叙事心理治疗所要做的不是对当事 人的问题提供一个具体明确的答案,而是要关注人们怎样使用人际的语言习 惯来解释自己的经验以及如何对事件做出反应,这才是心理治疗的关键所在。
叙事治疗并不是让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找到其“真实的自我”, 而是找到 “较期待的自我”,然后带着自己喜欢的自我去发展人生。
14
社会建构论对叙事疗法的意义
➢叙事治疗所强调的特殊意义事件可以透过文化的桎梏把人的心灵 解放出来。 ➢叙事治疗重视“话语”的作用,对咨询师来说,好的问话技巧不单纯 地能引发来访者思考,而且还能帮助其重组故事。 ➢在来访者的叙说中,以往单薄的闪光事件不再是零星地散落在人的 生命历程中,而是通过“话语”串联成一条极具生命力的有弹性的“线 ”。 ➢咨询关系的稳固与否、探讨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深入与否,都与 两人共同“对话”水平的高低有重要关系。

2、叙事治疗教学内容

2、叙事治疗教学内容

2、叙事治疗第一章叙事治疗观和理论假设叙事治疗哲学观P2、 1、P7、后结构主义P2、 2、社会建构论P2、 3、P11-12、福柯关于知识权力的论述P2、 4、叙事治疗的理论假设P3、 5、叙事治疗师的角色和态度P3、 6、叙事是治疗师的身心锻炼第二章:探索叙事技巧-外化P3、 7、P25什么是外化?P3、 8、P26-27 外化的意义和重要性:P3、 9、外化的步骤P3、 10、P34-35 3、外化的问话P4、 11、外化技巧的注意事项第三章探索叙事技巧----解构P4、 12、P42 什么是解构P5、 13、P43 解构的目的P5、 14、P44-45如何做到解构的聆听P5、 15、做到解构的聆听,咨询师要对来访者所用的词和句子非常专注P5、 16、P46 解构的问话P5、 17、P46如何设计解构的问话第四章探索叙事技巧-----------重写P5、 18、重写技巧的三个理论点P6、 19、重写的技巧P6、 20、P64 重写技巧的注意事项第五章叙事进阶技巧P6、 21、 PP69-70局外见证人团队技巧实施步骤P6、 22、P72-73 局外见证人回应原则P6、 23、P73局外见证人团队的注意事项P6、 24、P73-75 局外见证人团队可回应的内容P6、 25、P76-79 咨询师写的信---叙事信P6、 26、P79-80 来访者写的信---自我故事第一章叙事治疗观和理论假设*、叙事治疗哲学观1、P7、后结构主义1、后结构主义对“意义”的看法2、后结构主义对“自我认同”的看法2.1、结构主义认为:自我认同是自我的产物,个体的内部元素(如气质类型、性格元素)决定了人的自我认同,深藏在人性的中心,是不可改变的后结构主义认为:自我认同是社会的产物,是经由历史和文化塑造的人们可以通过叙说的方式打破负向的自我认同2、社会建构论P8 1、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P9 2、现实由语言构成P9-10 3、现实由叙事组成并得以维持:“轶事“即支线故事P10 4、没有绝对的真理3、P11-12、福柯关于知识权力的论述1、科学的分类规定了何者为正常,何者为非正常2、“主流知识”即权力2.1、功课好,才是好学生2.2、有钱,才会被人们开得起2.3、女人要苗条,才会漂亮3、外界文化的规范和科学的分类,让人们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现实儿子学习好,才能证明我这个母亲对孩子的培养是成功的,如果儿子学习不好,我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治疗模式一、发展背景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叙事理论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法国思想家托多罗夫(T. Todorov) 正式提出。

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Theodore R. Sarbin) 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发表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

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标志着叙事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的领域开始从心理学家族中独立出来。

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相结合,诞生了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源起于1980年代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Micheal White)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的开创性工作,他们首先将此引入家庭治疗,并盛行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随后,他们于1990年合作出版了《从叙事方法到治疗终点》(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一书,肇始了叙事治疗在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领域的兴起。

二、理论基础贝特森和布鲁纳的叙事隐喻(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建构一个框架支配行为)以及戈夫曼和福柯的社会建构理论是叙事治疗的两大理论基石。

贝特森认为,人们对于事件的理解,赋予事件的意义,都受制于特定的语境,即受到相关背景知识的影响,同时也与那些无法被意识显现的事件有联系。

(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它组织人们的思维,支配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能够用熟悉的源域知识对不熟悉的目标域进行推理,如圆圆的,外面硬里面软,可以吃,只见过鸡蛋的人认为是鸡蛋,只见过鸭蛋的人认为是鸭蛋。

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我的发展规律"。

言语隐喻,包括基于隐喻的约定俗成的表达均反映了人们通过更具体和熟悉的有形知识对模糊、抽象的领域进行概念化时背后依赖的概念隐喻( 例如时间、因果关系、空间方位、情感等) 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构自我,而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人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过往和未来。

本土知识和专家知识)。

布鲁纳指出,任何叙事首先就是对最原初的生活经验的组织,其中包括故事的开始、发展以及结束。

1总之,叙事提供一个框架和意义来帮助人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关系中理解自己的角色,个体的自我或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中得以发展(英雄的故事作为支配故事,超速是一件英勇的事情;倒霉鬼的故事作为支配故事,只超速一次就被抓了,很倒霉)。

2戈夫曼(拟剧论)在其名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描述了芸芸众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常识推理的逻辑建构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展现出人类社会互动过程的复杂性,并凸现出现实的建构特征(人们根据别人的期望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一个女人在一个豪华舞会上做出一些优雅的动作,是期望他人认为她是一个得体、有修养的贵妇。

粉色西服被认为是同性恋的标志)。

福柯的作品则在解构或重构(Reconstruction)疯癫、监狱、医疗和性的文本中全面展现知识与权力的活生生的关系,即将知识和权力放在一起讨论,凸显出现代权力对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知识、话语的产生,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被控制、选择和再传播,我党与马克思主义)。

换言之,叙事不是人为强加的“空洞的”描述,而是“丰富的”描述,是个人的、历史的、政治的以及文化的力量所共同塑造的(单薄的故事和丰富的故事)。

三、基本理念(一)语言创造出不同的意义。

叙事治疗认为,语言创造出不同的意义,现实随着语言意义的变化而变化。

在个案工作过程中,信念、关系、感受或自我概念的改变,都源自于语言的改变。

语言的变动性使工作员与服务对象之间对话充满发展新语言的机会。

通过发展新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把有问题的信念、感受和行为转化发展出新的意义,藉此产生许多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西游记的不同解读,有人认为主题是弘扬正义压倒邪恶,有人认为主题是如何取得成功,有人认为是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人认为是传道宏佛,还有万道归宗的哲学主题等等)(二)问题外在于人而存在。

叙事治疗认为,所谓的病症、困境与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别等充满权力与主流标准的文化环境营造出来的。

当这样的环境被消解、被解构,它们就会消失。

因此,问题是外在于人而独立存在的,人不等于问题。

人如果能够和问题的故事分开,就会开始感觉个人的自主,感觉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和生活。

(对于一个在工作中个性较为张显的人,在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文化中十分推崇,而在中国的集体英雄主义下可能会出现问题)1童敏:《个案辅导》,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2Cooper &Lesser 著,库少雄译:《临床社会工作实务:一种整合的方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三)发掘服务对象的生命力量。

主流文化的影响,经常使服务对象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是弱能、甚至是完全无能的(因为按支配故事的框架诠释建构自己的生活)。

叙事治疗的中心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起对问题进行外化与解构(弱化支配故事的力量),并在发现例外的过程中发掘服务对象的生命力量,强化其作为自己问题的专家感与主人感,重新建构一个服务对象真正希求的、具有个人力量的新故事。

也是叙事治疗的主要原理。

四、工作过程总体来说,叙事治疗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外化当事人所面对的问题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

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

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有位老师反映,“对于一个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想尽办法鼓励,都没能让他有成就感,如何是好?采用进步奖励的方式,但是每次考试的难易标准不一,看不出进步;如果采用百分等级或排名,这些学生永远都在后面,该怎么办?”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是把问题内化。

怎样才能把问题外化?有的老师把问题与人拉开距离,采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找出学生成绩以外的优势,在优势上予以鼓励。

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建立起来,成绩也就有可能慢慢提升到合理的位置。

这就是把问题外化的思维方式。

1.外化对话的基本概念:叙事治疗最广为人知的策略 : 问题外化(extematizing of problems)是由Michael White and David Epson二人发展出来的.(1)问题会运作冲击或渗透人的生活,是独立於人的东西,化外是此信念的实践.(2)问题外可以打开空间,让当事人做自己故事的作者.(3)外化的态度比技巧更重要.(4)问题外化不是要消灭,铲除,杀死问题.透过外化是要创造一种语言的和关系的情境空间,让原本被问题给挤压,压迫,和控制的个人满能够想像并活化个人如何与问题有不同的关系或较偏好的关系.(5)外化对话已渐替代问题外化,其意义在於外化的态度与使用,是在谘商关系中不断持续开展的.2.如何进行外化:(1)客观化 : 将问题和当事人分开,使当事人有一空间来省视问题和自己的关系.谘商师可以透过修饰当事人使用的语言,使问题客观化,例如「他的误解是如何让你感到难受」,「内向是怎样让你无法和人形成朋友关系」(2)命名 : 在经过一段谈话后,谘商师可以请当事人对其描述的困扰或经验给个名字,例如「后已谈了不少有关你在学校里的一些事情,不晓得如果要为你在学校里碰到的讨厌的事,取个名字的话,你会叫它做什麼」在谘商的初期,当事人的叙述仍不充分时,命名可能会有困难,此时可暂时以「它」或「这个困扰」来指称,等资讯较多时再请当事人命名较妥适.发掘独特结果和重新编写故事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

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

因为,我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

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

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

例如,有一个寻求帮助的当事人,他觉得自己不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感到挫折、沮丧、自卑,当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觉得一无是处,但咨询师要求他回忆过去生命中哪个人对他“还不错”,原本脑中空白的当事人,勉强回忆起一个小学老师的名字。

治疗师鼓励他打电话给老师,结果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

这名教师虽然已经忘了他的姓名和长相,但还是向他连连道谢,并且表示,因为当事人的电话,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对教学工作已经深感疲惫的他,又重新获得了动力。

通电话的结果是:当事人不仅帮助了老师,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原来也是这么重要。

巩固新故事根据Carr3、Freeman & Couchonnal4与丁惠芳5的介绍,笔者认为,叙事治疗的具体工作步骤应该包括:(1)倾听和了解服务对象的故事,与其就所困扰的问题达成共同定义;(2)经由故事的外在化而实现个人与问题的分离;(3)与当事人一起讨论问题为何及如何压迫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如何干扰、支配或阻挠当事人与家庭完成他们的意愿;(4)经由发现独特结果而帮助服务对象辨识生活中没有遭受压制的时期;(5)以行动图景和意识图景技术浓化服务对象对独特结果的叙事:(6)将独特结果与过去和现在的其他事件联系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关于自我的新叙事;(7)邀请重要他人进入,见证新的自我叙事;(8)用文字形式记录下那些支持新叙事的知识和实践;(9)以回响的方式与他人分享,促使他人摆脱同样的压制性叙事。

五、叙事治疗的工作技巧:我们都知道,传统个案社会工作(例如我们之前学过的心理社会模式、以人为中心模式等等)的工作过程一般要经过的步骤是“界定问题—问题归因—运用相关理论模式解决问题”,而后现代个案工作模式则改变了传统个案工作以“问题”为焦点的习惯,一切工作都以改变服务对象目前的生活状况为中心。

在前面的理论部分我们已经了解到,后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现实以及服务对象面对的困境与问题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他们在与其他个体互动的过程中建构出来的,(例如肥胖问题)所以大家在理解叙事治疗的工作技巧时站到这个角度上去思考,这些技巧可能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

其实叙事心理治疗并不是一个可以清楚界定的治疗体系,它也没有一套公认的或者相对固定的技术程序。

但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从事叙事治疗的临床工作者已经在实践层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出了很多在比较经典的治疗情景中切实可行的操作技术和策略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