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统计学名词解释

卫生统计学名词解释
卫生统计学名词解释

1,总体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更确切地说,是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2,样本医学研究中实际观测或调查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3,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叫做参数。4,统计量

5,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是指由于随机抽样的偶然周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对总体各单位结构的代表性差别,而引起的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如抽样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绝对离差,抽样成数与总体成数的绝对离差等等。

6,概率7,小概率事件

8,定量资料定量资料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资料。

9,定性资料定性资料是以文字、图形、录音、录象等非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资料。定性资料有两个来源——实地源和文献源。

10,正态分布指变量的频数或频率呈中间最多,两端逐渐对称地减少,表现为钟形的一种概率分布

11,正态曲线高峰位于中央(均数所在处),两侧逐渐降低且左右对称,不与横轴相交的光滑曲线图3.1(3)。这条曲线称为频数曲线或频率曲线,近似于数学上的正态分布

12,医学参考值范围医学参考值范围是指绝大多数正常人的人体形态、功能和代谢产物等各种生理及生化指标的波动范围。这里的“绝大多数”可以是90%、95%或99%等,最常用的是95%。所谓“正常人”不是指完全健康的人,而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指标,其参考值范围可根据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确定;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指标,可先进行变量变换使之服从正态分布或直接利用百分位数法制定医学参考值范围。制定某指标的医学参考值范围时,应根据专业知识确定计算双侧参考值范围或单侧参考值范围。若一个指标过大或过小均属异常,则相应的参考值范围既有上限,又有下限,是双侧参考值范围;若一个指标仅过大属于异常,则参考值范围仅有上限;若一个指标仅过小属于异常,参考值范围仅有下限,即所谓单侧参考值范围。

13

,置信区间总体率的估计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点估计是直接用样本率来估计总体率,没有考虑抽样误差。区间估计则考虑到抽样误差,按一定的概率1-α(即置信度为1-α)估计总体率的可能范围,此范围称为总体率的置信区间。

14,率15,构成比16,相对比17,相关系数18,回归系数

19,

统计推断(statistical inference):通过样本指标来说明总体特征,这种通过样本获取有关总体信息的过程称为统计推断。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非参数检验,针对某些资料的总体分布难以用某种函数式来表达,或者资料的总体分布函数式是未知的,只知道总体分布是连续型的或离散型的,用于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一种不依赖总体分布的具体形式的统计分析方法。由于该方法不受总体参数的限制,故称为非参数检验,或称为不拘分布的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为无分布形式假定的统计分析方法。

46、方差(variance):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平均离散程度的指标,由离均差的平方和除以样本个数得到。

标准正态分布: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被称为标准正态分布(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通常记为N(0, 12)。

66、检验效能(power of test):1-β称为检验效能,它是指当两总体确有差别,按照规定的检验水准α所能发现该差异的能力。

1、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观察单位其变量值的集合。

2、计量资料:又称为定量资料,指构成其的变量值是定量的,其表现为数值大小,有单位。

3、抽样误差:由于抽样造成的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特点是不能避免的,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4、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按一定的概率大小估计总体均数所在的范围(CI)。常用的可信度为95%和99%,故常用95%和99%的可信区间。

1.总体:总体(population)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观察单位的全体,更确切的说,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变量值)的集合。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

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2.随机抽样: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是指按照随机化的原则(总体中每一个观察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入到样本中),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随机抽样是样本具有代表性的保证。

3.变异:在自然状态下,个体间测量结果的差异称为变异(variation)。变异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严格的说,在自然状态下,任何两个患者或研究群体间都存在差异,其表现为各种生理测量值的参差不齐。

4.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5.概率:概率(probability)又称几率,是度量某一随机事件A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值,记为P(A),P(A)越大,说明A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0﹤P(A)﹤1。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重复做n 次试验,事件A 出现了m 次,则比值m/n 称为随机事件A 在n 次试验中出现的频率(freqency)。当试验重复很多次时P(A)= m/n。

2.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表示。随机事件概率的大小在0与1之间,P越接近1,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P越接近0,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习惯上将P≤0.05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在一次实验或观察中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可视为不发生。

6.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又称偶然误差,是指排除了系统误差后尚存的差。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观察值不按方向性和系统性而随机的变化。误差变量一般服从正态分布。随机误差可以通过统计处理来估计。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7.系统误差: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是指由于仪器未校正、测量者感官的某种偏差、医生掌握疗效标准偏高或偏低等原因,使观察值不是分散在真值的两侧,而是有方向性、系统性或周期性地偏离真值。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和完善技术措施来消除或使之减少。

8.随机变量: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是指取指不能事先确定的观察结果。随机量的具体内容虽然是各式各样的,但共同的特点是不能用一个常数来表示,而且,理论上讲,每个变量的取值服从特定的概率分布。

9.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10.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11.频数表(frequency table)用来表示一批数据各观察值或在不同取值区间的出现的频繁程度(频数)。对于离散数据,每一个观察值即对应一个频数,如某医院某年度一日内死亡0,1,2…个病人的天数。对于散布区间很大的离散数据和连续型数据,数据散布区间由若干组段组成,每个组段对应一个频数。

12.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描述一组数据在数量上的平均水平。总体均数用μ表示,样本均数用X 表示。

13.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用以描述对数正态分布或数据呈倍数变化资料的水平。记为G。

14.中位数(median)Md将一组观察值由小到大排列,n 为奇数时取位次居中的变量值;为偶数时,取位次居中的两个变量的平均值。反映一批观察值在位次上的平均水平。

15.极差(range)亦称全距,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用于资料的粗略分析,其计算简便但稳定性较差。

16.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再把它们的位次依次转化为百分位。百分位数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

17.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是由第3 四分位数和第1 四分位数相减计算而得,常与中位数一起使用,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分布特征,较极差稳定。

18.方差(variance):方差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离散情况,由离均差的平方和除以样本个数得到。

19.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是方差的正平方根,使用的量纲与原量纲相同,适用于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大样本、小样本均可,最为常用。

20.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用于观察指标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两组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用CV 表示。计算:标准差/均数*100%

21.统计推断:通过样本指标来说明总体特征,这种从样本获取有关总体信息的过程称为统计推断(statistical inference)。

22.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产生的,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23.标准误及X s :通常将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称为标准误。许多样本均数的标准差X s称为均数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SEM ),它反映了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也反映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说明均数抽样误差的大小。

24.可信区间:按预先给定的概率确定的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该范围称为总体参数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它的确切含义是:可信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的可能性是1- α ,而不是总体参数落在该范围的可能性为1-α 。

25.参数估计:指用样本指标值(统计量)估计总体指标值(参数)。参数估计有两种方法: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26.假设检验中P 的含义:指从H0 规定的总体随机抽得等于及大于(或等于及小于)现有样本获得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

27.I 型和II 型错误:I 型错误(type I error ),指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0,这类“弃真”的错误称为I 型错误,其概率大小用α表示;II 型错误(type II error),指接受了实际上不成立的H0,这类“存伪”的误称为II 型错误,其概率大小用β表示。

28.检验效能:1- β称为检验效能(power of test),它是指当两总体确有差别,按规定的检验水准a 所能发现该差异的能力。

29.检验水准:是预先规定的,当假设检验结果拒绝H0,接受H1,下“有差别”的结论时犯错误的概率称为检验水准(level of a test),记为α 。

30..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说明一定时期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计算公式为: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数/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100%,表示方式有:百分率(%)、千分率(‰)等。

31.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计算公式为: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总数*100%,表示方式有:百分数等。

32.比(ratio)又称相对比,是A、B 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 是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计算公式为:A/B ,表示方式有:倍数或分数等。

33.非参数统计:针对某些资料的总体分布难以用某种函数式来表达,或者资料的总体分布的函数式是未知的,只知道总体分布是连续型的或离散型的,用于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不依赖总体分布的具体形式的统计分析方法。由于这类方法不受总体参数的限制,故称非参数统计法(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或称为不拘分布(distribution-free statistics)的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为无分布型式假定(assumption free statistics)的统计分析方法。

34.参数统计:通常要求样本来自总体分布型是已知的(如正态分布),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对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进行估计和检验,称为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35.秩次: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所编的秩序号称为秩次(rank)。

36.秩和:各组秩次的合计称为秩和(rank sum),是非参数检验的基本统计量。

37.直线回归(linear regression)建立一个描述应变量依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直线方程,并要求各点与该直线纵向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直线回归是回归分析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故又称简单回归(simple regression)。

38.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即直线的斜率(slope),在直线回归方程中用b 表示,b 的统计意义为X每增(减)一个单位时,Y平均改变b 个单位。

39.相关系数r:用以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卫生统计学中的概念资料的类型、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概率和频率。

(一)资料的类型

1.定量资料亦称计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调查某年某地7岁女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以人为观察单位,女童的身高(cm)、体重(kg)、血红蛋白(g/L)等均属定量资料。

2.定性资料亦称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分为两种情况:

(1)无序分类资料:包括:①二项分类。如调查吸毒者的HIV感染情况,结果分为阳性与阴性两类,表现为互不相容的两类属性。②多项分类。如人类的AB0血型,以人为观察单位,结果分为A型、B型、AB型与O型,表现为互不相容的多个类别。

(2)有序分类资料:各类之间有程度的差别,给人以“半定量”的概念,亦称等级资料。如测定某人群某血清学反应,以人为观察单位,结果可分“-”、“±”、“+”、“++”4级;又如观察某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以每个患者为观察单位,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4级。

(二)总体和样本

总体就是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集合。样本是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测值的集合。

(三)参数和统计量

总体的数值特征称为参数,用希腊字母表示。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称为统计量,用英文字母表示。在抽样研究中,由个体变异产生,随机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四)概率和频率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表示。随机事件概率的大小在0与1之间,P越接近1,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P越接近0,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越小。习惯上将P≤0.05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在一次实验或观察中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可视为不发生。

在现实中,随机事件的概率往往是未知的,因此,当观测单位足够多时,常用样本中事件的实际发生率来估计总体概率,这种实际发生率称为频率。设在相同条件下,独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出现t次,则事件A出现的频率为t/n.如治疗200例患者,120名患者治愈,治愈率为60%,这就是一个频率。当观测单位较少时,用频率估计概率是不可靠的。

卫生统计学考试试题及答案(附解释)题库

卫生统计学试题及答案(一) 1.用某地6~16岁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资料制作统计图,以反映患者的年龄分布,可用图形种类为______. A.普通线图 B.半对数线图 C.直方图 D.直条图 E.复式直条图 【答案】C(6——16岁为连续变量,得到的是连续变量的频数分布) 直方图(适用于数值变量,连续性资料的频数表变量) 直条图(适用于彼此独立的资料) 2.为了反映某地区五年期间鼻咽癌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可采用______. A.直方图 B.普通线图 C.半对数线图 D.直条图 E.复式直条图(一个检测指标,两个分组变量) 【答案】E ? 3.为了反映某地区2000~1974年男性肺癌年龄别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可采用______. A.直方图 B.普通线图(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连续性资料,用线段的升降表示某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趋势) C.半对数线图(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连续性资料,尤其比较数值相差悬殊的多组资料时采用,线段的升降用来表示某事物的发展速度) D.直条图 E.复式直条图 【答案】E 4.调查某疫苗在儿童中接种后的预防效果,在某地全部1000名易感儿童中进行接种,经一定时间后从中随机抽取300名儿童做效果测定,得阳性人数228名。若要研究该疫苗在该地儿童中的接种效果,则______. A.该研究的样本是1000名易感儿童 B.该研究的样本是228名阳性儿童 C.该研究的总体是300名易感儿童 D.该研究的总体是1000名易感儿童 E.该研究的总体是228名阳性儿童 【答案】D 5.若要通过样本作统计推断,样本应是__________. A.总体中典型的一部分 B.总体中任一部分 C.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 D.总体中选取的有意义的一部分 E.总体中信息明确的一部分 【答案】C 6.下面关于均数的正确的说法是______.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考研卫生统计学 II 教学大纲

卫生统计学II 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健康保险专业用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编20051200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卫生统计学II(Health Statistics II) 课程号:50401750 课程类别:专业课/类级平台课 学时:80 学分:5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卫生统计学是以医学,特别是预防医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侧重预防医学中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公共卫生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医学院校预防医学和健康保险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考试课。 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卫生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统计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统计设计的原则,培养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能力;掌握群体健康的评价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为学习其它课程,阅读专业书刊,以及毕业后从事预防医学和健康保险等工作和科研奠定牢固的统计学基础。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与实习,自学与讨论,见习与生产实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贯彻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避免与相关学科(特别是流行病学,儿少卫生学和社会医学)重复。 理论讲授尽量从实例入手,讲清卫生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

识和基本方法,以及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优缺点,阐明各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正确的统计思维方法。对有关统计公式,只要求了解其意义,用途和应用条件,不必深究其数学推导 实习课要联系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实例,针对不同内容采用选择题,填空题,计算分析题,讨论题,思考题等多种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以利于活跃思想,培养及开发学生智能。提倡自学与讨论。可安排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教师提供思考问题,学生独立回答。讨论课应结合医学科研和论文中存在的主要统计问题,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阅读专业期刊中遇到的统计问题来进行讨论。 在实习中应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让其了解国内外常见统计软件包的用途,应结合实习题进行上机训练。生产实习应结合指导教师安排的课题进行,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对整个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有所了解,培养对数据处理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反对伪造和篡改统计数字。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绪论 卫生统计学的定义和内容。 统计工作的步骤: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变量(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总体与样本,概率。 学习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卫生统计学试题汇总(印)

最佳选择题 1.收集资料的方法是:E A.收集各种报表 B.收集各种工作记录 C.进行专题调查 D.进行科学实验 E.以上都对 2.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是:D A.调查资料、审核资料、整理资料 B.收集资料、审核资料、分析资料 C.调查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D.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E.以上都对 3.在抽样研究中样本是:D A.总体中的一部分 B.总体中任意一部分 C.总体中典型部分 D.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E.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 4.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的关系是:C A.计量资料兼有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的一些性质 B.计数资料兼有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的一些性质 C.等级资料兼有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一些性质 D.计数资料有计量资料的一些性质 E.以上都不是 5.用图形表示某地解放以来三种疾病的发病率在各年度的升降速度,宜绘制D : A.普通线图 B.直方图 C.构成比直条图 D.半对数线图 E.直条图 6.直方图可用于: A.某现象的内部构成 B.各现象的比较 C.某现象的比较 D.某现象的频数分布 E.某现象的发展速度 7.统计图表的要求是: A.简单明了 B.层次清楚 C.说明问题明确 D.避免臃肿复杂 E.以上都对 8.在列频数表时,分组数目一般为: A.5-10 B.8-15 C.10-30 D.15-20 E.>20 9.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指标是用来分析: A.计数资料 B.计量资料 C.等级分组资料 D.调查资料 E.以上都不对 10.表示变量值变异情况的常用指标是: A.全距 B.标准差 C.方差 D.变异系数 E.以上均是 11.确定正常人某个指标正常值范围时,调查对象是: A.从未患过病的人 B.健康达到了要求的人 C.排除影响被研究指标的疾病和因素的人 D.只患过小病但不影响研究指标的人 E.排除了患过某病或接触过某因素的人 12.标准误: A.与标准差呈反比 B.与标准差呈正比 C.与标准差的平方呈反比 D.与标准差平方呈正比 E.以上都不对 13. x σ是指: A.所有观察值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B.某一个样本均数的离散程度 C.所有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D.某些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E.所有含量相同的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14. 2.58X X S ±表示: A.95%的正常值范围 B.95%的可信区间 C.99%的正常值范围

卫生统计学试题6含答案

. 统计试题题库 1. 下列那个是对标化后总死亡率的正确描述? A A.仅仅作为比较的基础,它反映了一种相对水平 B.它反映了实际水平 C.它不随标准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D.它反映了事物实际发生的强度 E.以上都不对 2. 两样本作均数差别的t检验,要求资料分布近似正态,还要求: D A.两样本均数相近,方差相等 B.两样本均数相近 C.两样本方差相等 D.两样本总体方差相等 E.两样本例数相等 3. 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时无需校正,应满足的条件是: D A.总例数大于40 B.理论数大于5 C.实际数均大于l D.总例数大于40且理论数均大于或等于5 E.总例数小于40 4. 总体应该是由: D

. A.研究对象组成 B.研究变量组成 C.研究目的而定 D.同质个体组成 E.任意个体组成 5. 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中,结果为P<0.05,有统计意义。P愈小则: E A.说明两样本均数差别愈大 B.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愈大 C.说明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别愈大 D.愈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E.愈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6. 抽样误差是指: D A.总体参数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B.个体值与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 C.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D.样本统计量与总体统计量间的差异 E.以上都不对 7. 抽签的方法属于下列那种抽样: D A.分层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单纯随机抽样 E.分级抽样

8. 以舒张压≥12.7KPa为高血压,测量1000人,结果有990名非高血压患者,有10名高血压患者,该资料属下列那类资料: B A.计算 B.计数 C.计量 D.等级 E.都对 9. 实验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四个基本原则,其目的是为了: D A.便于统计处理 B.严格控制随机误差的影响 C.便于进行试验 D.减少和抵消非实验因素的干扰 E.以上都不对 10. 两个样本作t检验,除样本都应呈正态分布以外,还应具备的条件是: B A.两样本均数接近 B.两S2数值接近 C.两样本均数相差较大 D.两S2相差较大 E.以上都不对 11. 同一总体的两个样本中,以下哪种指标值小的其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更可靠?A A.Sx B.S C.X D.CV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 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 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 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数据的采集 2.2数据的整理 2.3频数分布 2.4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集中趋势的测度 3.2离散趋势的测度 3.3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

卫生统计学试题参考答案

医学统计方法选择题一: 医学统计方法概述 l.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A A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B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E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2.概率P=0,则表示B A某事件必然发生B某事件必然不发生C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D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E以上均不对 3.抽签的方法属于 D A分层抽样B系统抽样C整群抽样D单纯随机抽样E二级抽样 4.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原始资料叫:B A计数资料B计量资料C等级资料D分类资料E有序分类资料5.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41人,治疗结果如下: 治疗结果治愈显效好转恶化死亡 治疗人数8 23 6 3 1 该资料的类型是:D A计数资料B计量资料C无序分类资料D有序分类资料E数值变量资料6.样本是总体的C A有价值的部分B有意义的部分C有代表性的部分 D任意一部分E典型部分 7.将计量资料制作成频数表的过程,属于¬¬统计工作哪个基本步骤:C A统计设计B收集资料C整理资料D分析资料E以上均不对 8.统计工作的步骤正确的是 C A收集资料、设计、整理资料、分析资料B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设计、统计推断 C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D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核对、分析资料 E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推断 9.良好的实验设计,能减少人力、物力,提高实验效率;还有助于消除或减少:B A抽样误差B系统误差C随机误差D责任事故E以上都不对 10.以下何者不是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D A对照的原则B随机原则C重复原则 D交叉的原则E以上都不对 第八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1.表示血清学滴度资料平均水平最常计算 B A算术均数B几何均数C中位数D全距E率 12.某计量资料的分布性质未明,要计算集中趋势指标,宜选择C A X B G C M D S E CV 13.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B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D两者均改变E以上均不对 14.某厂发生食物中毒,9名患者潜伏期分别为:16、2、6、3、30、2、lO、2、24+(小时),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医学统计学》是开展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认识和揭示医学领域里各种数量特征的科学分析方法,是使医学科研得以成功的一种重要辅助工具。科技的迅速发展,大量信息的产生要求我们面对纷乱复杂的数据世界能够正确、科学地去认识和处理,医学统计分析是医学生教育培训必修课程,特别是中、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应该使其懂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科研设计原则或实验研究方法,能正确处理医学信息和数据,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发挥作用。医学统计是一种有力工具。它同科研的总体设计、资料采集、整理、分析直到最后作出结论都有密切关系。掌握了这个工具可以使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比较可靠的结果。只有正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才不致于造成不应有的缺陷或得出错误的结论。数据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广泛存在。我们就要借助统计学这个工具,在混沌中发现规律。统计学就是研究数据及其存在规律的科学。 (本大纲规定教学时数为62学时,理论讲授38学时,实习或讨论24学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大专检验专业学生。同学在具备一定医学基础知识后,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知道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正确地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理念,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系统地学习统计学使学员对医学科研工作的认识和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大纲中应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完全采用医学中的实例,讲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注意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把统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统计公式着重讲解其意义、使用方法、应用条件和应用时注意事项,不必追究公式的数学原理和推导过程。本课程通过讲授、课堂实习、课堂讨论,使学生熟悉统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通过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基本方法。理论讲授38学时,实习或讨论24学时 【教学内容分作三级要求】 第一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应于理论课详细讲授,亦为实习课与考试的重点。 第二级是要求熟悉的内容,教师应选择性讲授,未讲授部分由学生自学。 第三级为一般了解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教师亦可选择性讲授,但不在考试范围内。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排名)

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排名学科代码:0100401 排名校名等级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学科门 1 北京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2 复旦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3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4 山东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5 华中科技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6 中南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中山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四川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山西医科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安徽医科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排名学科代码:0100402 排名校名等级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学科门 1 华中科技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2 四川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3 浙江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4 北京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5 复旦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6 新疆医科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东南大学B+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卫生统计学试题汇总印

最佳选择题 1. 收集资料的方法是:E A. 收集各种报表 B.收集各种工作记录 C. 进行专题调查 D. 进行科学实验 E.以上都对 2.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是:D A. 调查资料、审核资料、整理资料 B.收集资料、 审核资料、分析资料 C. 调查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D.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E. 以上都对 3. 在抽样研究中样本是:D A. 总体中的一部分 B.总体中任意一部分 C.总体中典型部分 D. 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E.总体中有意义的一部分 4.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的关系是: C A. 计量资料兼有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的一些性质 B. 计数资料兼有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的一些性质 C. 等级资料兼有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一些性质 D. 计数资料有计量资料的一些性质 8. 在列频数表时,分组数目一般为: 12.标准误: D.与标准差平方呈正比 E. 以上都不对 13. x 是指: A.所有观察值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B. 某一个样本均数的离散程度 C. 所有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D.某些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E. 所有含量相同的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离散程度 14. X 2.58S X 表示: A.与标准差呈反比 B. 与标准差呈正比 C. 与标准差的平方呈反比 E.以上都不是 5.用图形表示某地解放以来三种疾病的发病率在各年度的升降速度,宜绘制 A.普通线图 B.直方图 C. 构成比直条图 D. 半对数线图 E.直条图 D: 6.直方图可用于: A.某现象的内部构成 B. 各现象的比较 C. 某现象的比较 D.某现象的频数分布 E. 某现象的发展速度 7.统计图表的要求是: A.简单明了 B.层次清楚 C.说明问题明确 D. 避免臃肿复杂 E. 以上都对 A.5-10 B.8-15 C.10-30 D.15-20 E. > 20 9.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指标是用来分析: A.计数资料 B. 计量资料 C. 等级分组资料 D. 调查资料 E.以上都不对 10.表示变量值变异情况的常用指标是: A.全距 B. 标准差 C. 方差 D.变异系数 E. 以上均是 11.确定正常人某个指标正常值范围时, B.健康达到了要求的人 C. 排除了患过某病或接触过某因素的人 A.从未患过病的人 的人 E. 调查对象是: 排除影响被研究指标的疾病和因素的人 D.只患过小病但不影响研究指标

卫生统计学试题(含答案)

医学统计方法选择题一 医学统计方法概述 l .统计中所说的总体是指: A A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B 随意想象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C 根据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D 根据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E 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2. 概率P=0,则表示B A 某事件必然发生 B 某事件必然不发生 D 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E 以上均不对 7. 将计量资料制作成频数表的过程,属于 A 统计设计 B 收集资料 C 整理资料 8. 统计工作的步骤正确的是 C A 收集资料、设计、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C 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E 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推断 ¬¬ 统计工作哪个基本步骤: C D 分析资料 E 以上均不对 B 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设计、统计推断 D 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核对、分析资料 B 10. 以下何者不是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D A 对照的原则 B 随机原则 C 重复原则 D 交叉的原则 E 以上都不对 第八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1. 表示血清学滴度资料平均水平最常计算 B A 算术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全距 E 率 12. 某计量资料的分布性质未 明,要计算集中趋势指标,宜选择 C A X B G C M D S E CV 13. 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A 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 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 两者均不变 D 两者均改变 E 以上均不对 14. 某厂发生食物中毒,9名患者潜伏期分别为:16、2、6、3、30、2、10、2、24+(小时), 问 3.抽签的方法属于 D A 分层抽样 B 系统抽样 C 整群抽样 4.测量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原始资料叫: A 计数资料 B 计量资料 某种新疗法治疗某病患者 治愈 8 D 单纯随机抽样 E 二级抽样 5. 治疗结果 治疗人数 该资料的类型是: A 计数资料 6.样本是总体的 A 有价值的部分 D 任意一部分 显效 23 B C 等级资料 41 人, 好转 6 D 分类资料 治疗结果如下: 恶化 3 E 有序分类资料 计量资料 C B 有意义的部分 C 有代表性的部分 E 典型部分 C 无序分类资料 死亡 1 D 有序分类资料 E 数值变量资料 A 抽样误差 B 系统误差 C 随机误差 D 责任事故 E 以上都不对 C 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9.良好的实验设计,能减少人力、物力,提高实验效率;还有助于消除或减少:

卫生统计学试卷(附答案)

2004~2005学年第(1)学期预防医学专业本科 期末考试试卷 (卫生统计学课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200 年月日午 —(北京时间)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1、A1、A2型题 A. 48.0 B. 49.0 C. 52.0 D .53.0 E.55.0 2. 比较7岁男童与17岁青年身高的变异程度,宜用: A. 极 差 B. 四分位数间距 C. 方差 D. 标准差 E. 变异系数 3. 根据观测结果,已建立y 关于x 的回归方程? 2.0 3.0y x =+,该回归方程表示x 每增加1个单位,y 平均增加几个单位? A. 1 B. 2 C. 3 D. 4 E.5 4. 设从 5.11=μ的总体中作五次随机抽样(n =5),问哪一个样本的数据既精确又准确? A. 8,9,10,11,12 B. 6,8,10,12,14 C. 6,10,12,14,18 D. 8,10,12,14,16 E. 10,11,12,13,14 5. 为表示某地近20年来婴儿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宜绘制 A.散点图 B. 直条图 C. 百分条图 D. 普通线图 E. 直方图 6. 临床上用针灸治疗某型头痛,有效的概率为60%现用该法治疗5例,问其中至少2例有效的概率约为 A. 0.913 B. 0.087 C. 0.230 D.0.317 E. 以上都不对 7.二项分布、Poisson 分布、正态分布各有几个参数? A. 1,1,2 B. 2,1,2 C. 1,2,2 D. 2,2,2 E. 1,2,1 8. 假定某细菌的菌落数服从Poisson 分布,经观察得平均菌落数为9,问菌落数的标准差为: A. 18 B. 9 C. 3 D. 81 E. 27 9. 对于同一资料的直线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下列论断有几句是正确的? 相关系数越大,回归系数也越大。 相关系数与与回归系数符号一致。 相关系数的t r 等于回归系数的t b 。 相关系数描述关联关系,回归系数描述因果关系。 A.1句 B.2句 C. 3句 D. 4句 E. 0句 10.下列四句话有几句是正确的? 标准差是用来描述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的。 标准误是用来描述统计量的变异程度的。 t 检验只用于检验两样本均数的差别。 χ2可用来比较两个或多个率的差别。 A. 0句 B. 1句 C. 2句 D. 3句 E. 4句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大纲docword版本

《儿童少年卫生学》5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3010 课程名称:儿童少年卫生学 英文名称: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45 学分:2.5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建议教材: 课程简介:儿童少年卫生学是研究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

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长发育是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研究方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②疾病防治儿少卫生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和临床医学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心理卫生充分反映的有关儿童少年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发生、发展与个体素质、人文社会环境、社会变革等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④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较全面的改进和更新;⑤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学好儿少卫生学教学方法与要求有:①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儿少卫生学的基础学科,并与其它预防医学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②熟悉自身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③熟悉法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在儿童少年卫生方面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卫生工作者。

卫生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卫生统计学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卫生统计学 统计工作基本步骤: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资料分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统计推断:是利用样本所提供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a参数估计是指利用样本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主要有点估计(把样本统计量直接作为总体参数估计值)和区间估计【按预先设定的可信度(1-α),来确定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b假设检验:是以小概率反证法的逻辑推理来判断总体参数间是否有质的区别。 变量资料可分为定性变量、定量变量。不同类型的变量可以进行转化,通常是由高级向低级转化。 资料按性质可分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图是描述计量资料分布类型及分布特征的方法。离散型定量变量的频率分布图可用直条图表达。 2频率分布表(图)的用途:①描述资料的分布类型;②描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③便于发现一些特大和特小的可疑值;④便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处理;⑤当样本含量足够大时,以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 ★3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是定量资料中总体分布的两个重要指标。 (1)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平均数(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百分位数(是一种位置参数,用于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P50就是中位数)、众数。算术均数: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几何均数:对数正态分布资料(频率图一般呈正偏峰分布)、等比数列;中位数:适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特别是偏峰分布资料,也可用于分布末端无确定值得资料。 (2)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四分位数间距:适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特别是偏峰分布资料,常把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结合起来描述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方差和标准差:都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特别对正态分布资料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常把均数和标准差结合起来描述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变异系数:主要用于量纲不同时,或均数相差较大时变量间变异程度的比较。 标准差的应用:①表示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②结合均数计算变异系数、描述对称分布资料;③结合样本含量计算标准误。 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1定性资料的基础数据是绝对数。描述一组定性资料的数据特征,通常需要计算相对数。定性变量可以通过频率分布表描述其分布特征。 2 指标频率型指标强度型指标相对比型指标 概念近似反映某一时间出现概率单位时间内某现象的发生 率 两个有关联的指标A和B之比 计算 公式 A/B 有无 量纲 无有可有、可无 取值 范围 【0,1】可大于1无限制 本质大样本时作为概率近似值分子式分母的一部分频率强度,即概率强度的 似 值 表示相对于B的一个单位,A有多少 位 A和B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

《卫生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案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案大纲 一、课程简介: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策略与措施的科学。目前,流行病学已经广泛应用于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害等各种与健康有关的状态及卫生事件的研究。考虑到世纪对医生的要求,服务的对象不仅是病人,更重要的服务对象是健康人。新世纪医学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将有很大比例走上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为了使医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具有疾病人群背景知识。本教案大纲以国家级规划教材《流行病学》第版为蓝本,主要供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流行病学教案使用。通过教案,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及预防为主的观点,熟悉并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的能力,以适应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重点与难点: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流行病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应用课程,如何将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应用于对人群健康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和伤害防制上,如何分析研究这些疾病的流行规律,如何制定针对这些疾病的有效防治对策,也就是说如何 课程名称 流行病学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字 课程性质 必修* 总学时学分 / 理论实践 / 周学时数 先修课程 医学统计学等 相关医学课程 开课院系 医学系 适用专业 全科医学专业本科 (五年制) 编写人 游浩 审批人 陈静

将流行病学的理论知识、思维方法、群体预防的观点真正地应用于社会实际是本课程的难点。 三、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 教材:《流行病学》第版詹思延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 参考书目: ().《预防医学》第四版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 ().《卫生学》第五版仲来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 ().《流行病学》第六版李立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 四、教案内容(含目的与要求): 教学时间分配表 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流行病学绪论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第四章队列研究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研习) 第七章筛检 第八章偏倚及其控制 第九章病因与病因推断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研习) 第十三章伤害流行病学(研习) 第十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 第二十章恶性肿瘤 第二十一章心血管疾病 辅导答疑 总学时讲授学时、研习学时共学时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题集(DOC)

流行病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C) A、时间分布、年龄分布和职业分布 B、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季节分布 C、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 D、短期波动、长期趋势和周期性 E、职业分布、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 2.为了调查广州市初中生近视情况,将全市中学按照学校等级(省重点、市重点和 普通学校)分成好、中、差三层,每层抽出若干学 校。将抽到的学校按年级分 成三层,每个年级抽取若干班,对抽到班级的全体 学生进行调查和检查。这种 抽样方法称为:(E) A、系统抽样 B、整群抽样 C、分层抽样 D、单纯随机抽样 E、多级抽样 3.队列研究最常见的偏倚是(C) A、混杂偏倚 B、信息偏倚 C、失访偏倚 D、选择偏倚 E、入院率偏倚4?反映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A) A、散发、流行和爆发 B、季节性、散发和周期性 C、长期趋势、短期波动和周期性 D、长期趋势、流行和爆发 E、散发、爆发和长期趋势 5. 1940年4月,某地80人出席了在教堂举行的晚餐,第二天有46人出现了恶心、 呕吐、腹泻和腹痛,体温正常,被诊断为胃肠炎。这个事件可以称为:(E) A、epidemic B、sporadic C、rapid fluctuation D、 secular trend E、outbreak 6.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是指:(C) A、病因、宿主、环境 B、传染源、宿主、环境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机制 E、生物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7 .某个(些)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称为:(C)

卫生统计学Ⅰ本科教学大纲-华西第四医院

科研能力培养模块-2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供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检验用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系编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科研能力培养模块-2 课程号:504071040 课程属性:专业课/类级平台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医学基础课程 学分: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20 实验指导书名称:医学统计学实习指导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主编:李晓松 实验讲义名称:SPSS 10.0实验指导 编写单位:华西医学中心卫生统计教研室 编写日期:2000年8月 主编:王柏松潘晓平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实验课是卫生统计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联系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医学实例,针对不同内容采用选择题,填空题,计算分析题,讨论题,思考题等多种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以利于活跃思想,培养及开发学生智能。提倡自学与讨论。可安排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教师提供思考问题,学生独立回答。讨论课应结合医学科研和论文中存在的主要统

计问题进行,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阅读专业期刊中遇到的统计问题来进行讨论。 在实验中应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让其了解SPSS统计软件包的用途,应结合实验题进行上机训练。上机实验应结合指导教师安排的课题进行,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对整个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有所了解,培养对数据处理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反对伪造和篡改统计数字。 三、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 将各班同学进行适当分组,一般每组学生约40人,每个小组安排一名助教作为实验老师教授和指导上机的实践内容。实验的基本要求包括习题的解答、上机操作和理论课有关问题的讨论。上机实验主要是了解SPSS软件包的操作和统计分析的过程,使得学生能够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并通过软件分析的结果正确地做出结论。 四、实验报告 卫生统计学实验课,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操作来了解该软件的运用,巩固所学的理论课程,完成习题,因此实验的内容主要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课后完成相应的作业并以此作为实验报告。 五、考核与考试 实验课的考核一般在课堂上由带习老师提问或让学生独立运用软件分析资料来实现。在期末的考卷中通过具体的计算机软件的分析结果来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名称及数量) 卫生统计教研室实验室现有42台计算机供学生使用,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2018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0401]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2018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0401]考试科 目、参考书目、复习经验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医学[10]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 二、研究方向 01 (全日制)分子与遗传流行病学 02 (全日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03 (全日制)医学研究中的统计方法 04 (全日制)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三、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53卫生综合或755卫生管理综合 四、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

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管理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Statistics for Management 课程代码:5210553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选修 适用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总学分数:3.0 总学时数:48 修订年月:2010年11月 编写年月:2009年9月执笔:谢湘生 课程简介(中文):管理统计学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统计数据的描述、抽样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分类资料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本课程将管理统计学基本原理、实际管理问题和SPSS软件应用结合起来。 课程简介(英文):The course of statistics for management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ncludes gathering and sorting out statistic data, describing statistic data, sampling and parameter evaluating, hypothesis testing, hypothesis testing for classified data, variation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etc. This course integrat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tatistics for management, practical problems in management and SPSS application into a whole. 一、课程目的 本课程所提供的统计分析方法是管理学、社会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数量方法。正确掌握和应用管理统计学方法,对解决大多数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及其相应的研究,都是重要的。本课程不仅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为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该课程所提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上、方法上、思路上和工具上的帮助和指导。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3学时) 理解管理统计学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掌握管理统计学的概念、特点、及描述性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高起专)》答案

西安交通大学17年9月课程考试《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高起专)》作业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共50 道试题,共100 分。) 1. 在分析食物中毒的可能原因时,最常用的指标是() A. 总发病率 B. 二代发病率 C. 患病率 D. 病死率 E. 吃不同食物者的罹患率 正确答案:E 2. 某乡5000户约2万人口,欲抽其1/5人口进行某病调查,随机抽取1户开始后,即每隔5户抽取1户,抽到的户,其每个成员均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为() A. 分层抽样 B. 系统抽样 C. 整群抽样 D. 简单抽样 E. 多级抽样 正确答案:B 3. 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品是() A. 卡介苗 B. 脊髓灰质炎疫苗 C. 麻疹疫苗 D. 白喉类毒素 E. 白喉抗毒素 正确答案:E 4.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要点是() A. 组间均方大于组内均方 B. 组内均方大于组间均方 C. 不同来源的方差必须相等 D. 两方差之比服从F分布 E. 总变异及其自由度可按不同来源分解 正确答案:E 5. 队列研究属于哪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A. 描述流行病学 B. 分析流行病学 C. 实验流行病学 D. 理论流行病学 E. 临床试验 正确答案:B

6. 某病的续发率是指() A. (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接触者总人数)×100% B. (同等身份的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同等身份人数)×100% C. (一个潜伏期内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接触者总人数)×100% D. (一个潜伏期内接触者中患有该病人数/接触者总人数)×100% E. (接触者中的患病人数/接触者总人数)×100% 正确答案:C 7. 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使其平方和最小的是() A. 各点到X均数直线的横向距离 B. 各点到X轴的横向距离 C. 各点到回归直线的垂直距离 D. 各点到Y均数直线的垂直距离 E. 各点到Y轴的垂直距离 正确答案:D 8. 下列哪一条是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A. 可同时研究一种可疑因素与多种疾病的联系 B. 适用于常见病的病因研究 C. 样本小,省人力.物力,获得结果快 D. 偏倚少,结果可靠 E. 可计算发病率 正确答案:C 9. 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 A. 每10万人口的粗死亡率 B. 某病患者中的死亡百分比 C. 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率 D. 某病在所有死因中的比例 E. 任何疾病的死亡结局 正确答案:B 10. 疾病的季节性研究() A. 仅用于传染病 B. 仅用于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疾病 C. 仅用于人畜共患疾病 D. 不仅用于传染病,也用于部分非传染病 E. 不仅用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也用于统计地方性疾病 正确答案:D 11. 2000年8月,某远洋客轮上发生一起军团病爆发流行。船离开港口时载有350名乘客、50名船员。8月1日前的一周内,在一次风暴中有1/7的乘客遇难。8月份第一周中,船上有30人发生军团病,其中一半很快死亡。随后的一周内又有20人发病,但无死亡。8月7日(8月份第一周的最后一天)军团病的患病率是() A. 0.045 B. 0.075 C. 0.143 D. 无法计算 E. 以上答案均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