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大地构造的

合集下载

华南陆块液体钾、锂资源的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初探

华南陆块液体钾、锂资源的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初探

华南陆块液体钾、锂资源的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初探华南陆块是中国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是中国锂、钾资源的主要产地之一。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成矿作用、资源分布等方面初探华南陆块液体钾、锂资源的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

一、地质构造背景华南陆块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弧陆碰撞带,形成于中生代晚期,其基底主要为古生代到中生代的中低级变质岩石。

华南陆块的构造特点主要表现为古特提斯洋闭合作用造成的高压变质、深成岩侵入和变形,以及印支期山脉隆起和盆地盆地沉降。

华南陆块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事件,包括古特提斯洋闭合、印支期造山运动、燕山期造山运动等。

二、成矿作用华南陆块主要矿产为钾盐和锂矿物,其成矿作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流体活动阶段、中期多金属成矿阶段和晚期后生蚀变阶段。

早期流体活动阶段(侵入型钾成矿作用阶段):在中生代晚期,岩浆侵入到岩石中,在侵入期间释放出大量钾盐热液、水蒸气和气体,形成了岩浆中的钾矿物。

同时,火山活动和反应性流体的交互作用改变了火山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形成了高硼玄武岩、流纹岩等,代表性矿床有负离子型和氧化型钾长石矿床。

中期多金属成矿阶段:在印支期造山运动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岩浆侵入和岩浆流体交代作用,形成了大量的锂矿物和其他金属矿物。

这些岩浆的成分主要为SiO2、Al2O3、FeO、K2O、Na2O等,其中K2O的供应是至关重要的。

晚期后生蚀变阶段:在晚期,地表水开始侵蚀岩石,并形成了大量的蚀变矿物。

这些蚀变矿物主要由S2-(硫化物)、H2O (水)、O2(氧气)等所形成,这些矿物破坏了原生铁和硫化物矿物,使其与含钾流体和水体进行反应,形成了多样化的钾盐和锂盐矿物。

三、资源分布华南陆块地区的成矿作用区域主要集中在各种变质岩和火山岩中,孕育了一个大量的钾盐和锂盐矿床。

目前,华南地区的锂资源储量总量达到了1万多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50%以上;钾矿储量总量也达到了1.2亿吨左右,占全国总储量的40%以上。

华南深部构造--袁学成

华南深部构造--袁学成

这是根据地震层 析剖面勾画出来 的华北岩石圈地 幔 - 软流圈过渡 层(蘑菇云岩石 圈地幔)的速度 分布图。红色为 低速区域,蓝色 为高速区域。其 中Ⅳ与华北裂谷 有很好的对应关 系。Ⅴ与汾渭裂 谷有部分对应关 系
华北地区发现的 岩石圈地幔低速 异常不仅限于华 北,Lebedev,S 的地震层析工作 发现在东南亚西 太平洋地区,深 度小于200 km 时,岩石圈地幔 为低速,而大于 200km时为高速。
拉萨
90 95 100
内江
105 110
黄石
115
杭州
120 125 130 135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400 135
70 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P波地震层析剖面
S1云南澜沧-福建 福安地震P波成像
S2云南兰坪-浙江 丽水地震P波成像
S3四川成都-浙江 泰顺地震P波成像
S4四川成都-广东 广州地震P波成像
S5福建潮州-河南 洛南地震P波成像
S6福建泉州-河南 郑州地震P波成像
根据剖面数据,绘制了8个深度平面的 切片。其中深度为0km的切片用以和地 表对比,20km切片反映上地壳结构, 45-km切片反映下地壳结构,45+km切 片反映上地幔顶部结构,100km和 110km切片用来研究岩石圈地幔底部, 220km用来研究软流圈,而150km切片 则用以对比研究东亚西太平洋低速区向 华南延伸的情况。

华南地块雪峰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机制

华南地块雪峰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机制

华南地块雪峰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机制颜丹平;邱亮;陈峰;李林;赵磊;杨文心;张翼西【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8(25)1【摘要】华南大地构造核心问题之一是江南雪峰山造山带的属性.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横切雪峰山造山带的地质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区域地质、构造变形和部分重点区段地震反射剖面深部构造解释,划分出5个大地构造单元:(1)湘中复合逆冲构造带.该带位处雪峰山造山带东部,以龙山复合构造穹隆等为代表,是近EW向加里东造山带与NE向燕山造山带复合叠加的结果;其中燕山期构造样式总体为倾向SE逆冲断层控制的尖棱背斜构造.(2)雪峰山厚皮逆冲构造带.该带西以大庸逆冲断裂为界,带内板溪群浅变质褶皱基底大面积出露,总体发育指向NW的断层-褶皱组合.断坪-断坡式逆冲断层从板溪群内部薄弱层发育,向浅部产状明显变陡,并导致新元古界板溪群逆冲于古生界之上,控制了沅麻等中生代盆地的形成,沿断坡形成紧闭背斜和沿断坪形成宽缓向斜;表明其为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断层褶皱组合与地表剥蚀共同作用,形成飞来峰和构造窗.(3)以梵净山构造穹隆为代表的梵净山—走马构造穹隆带.该带呈NE向长垣状,核部出露新元古界下部梵净山群.断坪-断坡式逆冲断层深切梵净山群,在断层上盘形成不对称箱状背斜.因此总体为典型的厚皮逆冲作用下的断层相关褶皱.(4)隔槽式逆冲构造带.此带主要发育一系列轴向NE的箱状背斜和尖棱向斜.箱状背斜核部为寒武系,向深部卷入震旦系板溪群,形成基底卷入的断层-褶皱组合,其浅部形成叠瓦状逆冲断层-褶皱组合,从而构成主动双重逆冲构造.(5)华蓥山断裂与齐岳山断裂间的隔档式薄皮构造带.带内以发育尖棱背斜和箱状向斜为特征,是倾向SE 断坪-断坡控制下的断展褶皱组合.上述5个构造单元变形区域卷入了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但为上白垩统角度不整合覆盖,表明变形时间为中生代中晚期,并且有从SE向NW渐次变新的趋势.将各构造单元及不同构造层次构造组合联系起来,建立起以断层相关褶皱为基本构造样式,从SE向NW,从深部向浅部发展的雪峰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的递进演化运动学新模式.%One of the key scientific issues related to tectonics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focuses on the nature of the Jiangnan-Xuefeng orogenic belt.In this study,structural style and kinematics of five tectonic units,namely the Xiangzhong composite thrust belt,Xuefengshan thick-skinned thrust belt,Fanjingshan-Zouma domal belt,trough-like fault-fold thrust belt and ejective thin-skinned thrust belt,are identified along a geological cross-section of the Xuefeng orogenic belt with detailed profiles of regional geology,deformation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Our study shows:(1) The Xiangzhong composite thrust belt in the eastern Xuefeng orogenic belt is represented by the Longshan composite tectonic dome.This dome has structural style of the SE dipping thrust fault-related Mesozoic chevron anticline,which overprinted the EW striking Caledonian anticline.(2) The Xuefengshan thick-skinned thrust belt is bordered by the Dayong thrust fault to the west,and outcrops extensively the shallow metamorphic Banxi Group.This belt has the NW fault-related folds with smaller slip flat ramp fault,where flat developed along the weak layers within the Banxi group while ramp cuts upward,thus producing the broad syncline and tight anticline,respectively.The flat-ramp fault also resulted in the Neoproterozoic Banxi Group thrusting over the Paleozoic,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Yuanma Basin and klippes and tectonic windows.(3) The Fanjingshan-Zouma domal belt is represented by the Fanjingshan tectonicdome.This dome has the structural style of fault-related fold,with SE-dipping flat-ramp thrust fault and hanging-wall anisomerous box anticline,which outcrops the early Neoproterozoic Fanjingshan Group in the core.Thus the Fanjingshan tectonic dome was produced by thick-skinned thrust.(4) The trough-like fault-fold thrust belt contains a series of NE-striking parallel box anticlines and chevron synclines.The Cambrian outcrops in the core of the box anticlines while the Sinian-Neoproterozoic Banxi Group involves deep in the deformation.The fault developed imbricate fault-related fold in the shallow and basement involved fault-fold in the deep,making it an active duplex thrust fault.(5) The ejective thin-skinned thrust belt,situated between the Huayingshan and Qiyueshan faults,is represented by chevron anticline and box syncline with SE-dipping flat-ramp thrust fault produced by fault-propagation folding.All five tectonic units have deformations involving the Upper Triassic-Lower Jurassic and are unconformably covered by the UpperCretaceous,indicating deformations occurred in the middle-late Mesozoic,and likely followed a "younging" trend from SE toNW.Therefore,this paper has proposed a new kinematic model,which contains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e fault-related folds,fold evolution,and the Mesozoic intraplate progressive orogeny along the Xuefeng Mountain.【总页数】14页(P前插1,1-13)【作者】颜丹平;邱亮;陈峰;李林;赵磊;杨文心;张翼西【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J], 张长厚;吴淦国;徐德斌;王根厚;孙卫华2.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J], 张长厚;吴淦国;徐德斌;王根厚;孙卫华3.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J], 张长厚;吴淦国;徐德斌;王根厚;孙卫华4.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构造样式及形成过程 [J], 张长厚;宋鸿林5.辽西中生代板内造山带构造基本特征及构造演化 [J], 江淑娥;张国仁;潘玉启;鲁红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2、划分3、划分古板块的标志4、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板块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欧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将连为一体,形成超大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位置的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承认曾经发生过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位移,或承认移位,而将移位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乌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牵涉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各个方面,是近百年来地质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

华南青白口纪—三叠纪构造-地层区划及特征

华南青白口纪—三叠纪构造-地层区划及特征

华南地区地质概况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南方,是一个具有复杂地质特征的地区,包括多种岩石类型和 地质构造。
华南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早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 岩浆活动。
华南地区的地质构造以褶皱和断裂为主,不同地区的地层走向和构造形式存在差 异。
青白口纪-三叠纪地层概述
青白口纪和三叠纪是地球历史 中的两个时期,分别对应于古
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演化进程
青白口纪-三叠纪的构造-地层演 化对于研究该地区的生物演化 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段 时间内生物界经历了重要的适
应辐射事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时间序列演化
青白口纪
华南地区在青白口纪时,古生代地层沉积 了一套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为后来 的古生代生物大辐射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叠纪
三叠纪是华南地区古生代地层沉积的收官 时期,主要沉积了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 地层,为后来的成煤期提供了条件。
生物演化及古生态变化
生物演化
在青白口纪-三叠纪期间,华南地区的生物 界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的转变,这是地球上 最大的一次生物适应辐射事件。
岩石结构
这些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和沉积构造,如层状、条带状、块状等,部分岩石 还具有鲕粒、生物碎屑等特征。
生物地层单元
生物化石
华南青白口纪-寒武纪地层中保存了大量的化石,包括海绵动 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脊索动物等,其中海绵动物最为 常见。
生物群落
根据化石记录,华南青白口纪-寒武纪地层的生物群落包括底 栖生物群、浮游生物群和游泳生物群,其中底栖生物群最为 丰富。
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
华南奥陶纪-志留纪时期的岩石地层单元主要根据沉积环境、沉 积特征和岩性组合进行划分。

华南地质构造的再认识

华南地质构造的再认识

2006年12月,第12卷,第4期,457-465页高 校 地 质 学 报  Dece mber 2006,Vol .12,No .4,p.457-465Geol 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收稿日期:2006-09-01;修回日期:2006-09-30作者简介:王鹤年,男,1935年生,教授,博导,地球化学专业;E 2mail:wanghn@nju .edu .cn华南地质构造的再认识王鹤年1,周丽娅2(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2.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海岸海洋科学系,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摘要:近年来地质构造理论及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华南地质构造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新资料和同位素年龄测试新数据,为检验以往对华南地质构造的认识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也为推动华南地质构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往的工作成果,提供了闽北及云开大山的有关资料,对华南地质构造格局进行了再认识。

认为华夏古陆应该肯定,但范围还需探讨,华南大地构造基本格局为两陆夹一盆。

晋宁运动时,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对接;加里东运动使两陆块间洋盆褶皱迴返,形成统一陆块;海西-印支期,华南地质构造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关键词:华南;华夏地块;地质构造;云开地体;加里东褶皱带中图分类号:P5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93(2006)04-0457-091 前言20世纪80~90年代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为了阐明矿床成因及成矿地质背景,对华南地质构造作了一些工作。

发表了“粤西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王鹤年等,1991)及“华夏地块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地质”(王鹤年等,1992)等专著。

著作中涉及华夏地块及云开大山等区域地质构造。

90年代以后,地质构造理论及测试技术飞速发展,为该区积累了不少新的资料(李献华等,1998;李献华,1999;甘晓春等,1993;袁忠信等,1991;叶伯丹,1989),这对于认识华夏地块及华南地质构造格架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云南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简表

云南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简表
云南大地构造分区简表
Ⅰ级构
造单元
Ⅱ级构
造单元
Ⅲ级构造单元(大地构造相)
Ⅳ级构造单元
扬子—华南陆块区(Ⅴ)
上扬子
古陆块
(Ⅴ-2)
Ⅴ-2-3康滇基底断隆带
Ⅴ-2-3-1落雪褶皱基底隆起
Ⅴ-2-3-2禄丰-江舟上叠陆内盆地
Ⅴ-2-3-3嵩明上叠裂谷盆地(P)
Ⅴ-2-3-4玉溪褶皱基底隆起
Ⅴ-2-3-5建水陆块周缘坳陷(Pz)
Ⅴ-2-4川中前陆盆地(Mz)
Ⅴ-2-4-1水富-威远隆起
Ⅴ-2-5楚雄陆内盆地
Ⅴ-2-5-1元谋-盐边基底断隆
Ⅴ-2-5-2大姚-新平坳陷盆地
Ⅴ-2-6丽江-盐源陆缘褶-断带
Ⅴ-2-6-1鹤庆陆缘坳陷
Ⅴ-2-6-2宁蒗陆缘坳陷
Ⅴ-2-7扬子陆块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
Ⅴ-2-7-1威宁-昭通褶-冲带
Ⅴ-2-7-2曲靖-水城褶-冲带
Ⅴ-2-8哀牢山基底逆冲-推覆构造带
Ⅴ-2-8-1点苍山结晶基底断块
Ⅴ-2-8-2哀牢山结晶基底断块
Ⅴ-2-9金平陆缘坳陷
华南陆
块(Ⅴ-3)
Ⅴ-3-1南盘江克拉通盆地(T1-2)
Ⅴ-3-1-1个旧凹陷
Ⅴ-3-1-2普安—师宗凹陷
Ⅴ-3-1-3丘北—兴义断陷
Ⅴ-3-2滇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带
西藏—三江造山系(Ⅶ)
Ⅶ-2-7-1碧罗雪山陆缘弧带
Ⅶ-2-7-2临沧岩浆弧带
Ⅶ-2-7-3双江陆缘弧带
怒江-昌宁-孟连结合带(Ⅶ-4)
Ⅶ-4-1澜沧俯冲增生杂岩
Ⅶ-4-2铜厂街蛇绿混杂岩带
保山微陆
块(Ⅶ-8)
Ⅶ-8-1丙中洛断块
Ⅶ-8-2潞西地块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_舒良树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_舒良树

收稿日期:2012-01-17;修订日期:2012-04-23资助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编号:2012CB4167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华南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特征、变形运动学与年代学研究》(批准号:40972132)、《华南武夷—诸广—武功地区加里东期构造作用和大陆动力学演化》(批准号:40634022)和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编号:2008-I-01)作者简介:舒良树(195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造山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

E-mail:lsshu2003@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第31卷第7期2012年7月Vol.31,No.7Jul.,2012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舒良树SHU Liang-shu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3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ineral Deposits Research,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Jiangsu,China摘要:华南至少经历了4期区域规模的大陆动力学过程,除新元古代和晚中生代具有活动陆缘背景外,均在板块内部发生并完成。

华夏块体是一个以新元古代岩石为主体构成的前南华纪基底,不是稳定的克拉通古陆,经历了聚合-裂解-再聚合的复杂构造演化。

志留纪发生的板内碰撞-拼合事件使华夏块体与扬子块体再次缝合,形成真正统一的中国南方大陆。

在震旦纪—早侏罗世期间,整个华南基本处于陆内滨海-浅海-斜坡环境,内部没有切穿岩石圈的断层,没有大规模幔源岩浆和火山喷发的记录,多次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均在统一的华南岩石圈之上进行。

经过早—中侏罗世的构造体制转换,才演化成为晚中生代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石炭—二叠纪,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地理区, 太平洋生物区,亦称特提斯生物区,以华 夏植物群和太平洋型动物群为标志。这些 生物群目前是环太平洋和沿特提斯分布的, 这种情形与太平洋古陆的设想相吻合。 • 随着古太平洋的扩张,太平洋古陆各块体 离散,向环太平洋周边运移,拼贴于环太 平洋周边的古陆块上,冈瓦纳等古陆块构 成的泛大陆的东西两侧边,太平洋古陆消 失。
• 元古代至志留纪,在古生物等方面,华南 一东南亚板块与印度板块、藏北一滇西微 板块以及中朝板块、塔里木板块关系密切, 构成同一体系,属于冈瓦纳古陆的组 成部 分。 • 该发展阶段在生物群、岩石建造—构造方 面,华南—东南亚板块与中朝板块区别较 大,关系疏远;与塔里木板块较为接近, 关系密切。
2、太平洋古陆阶段
• 1.2丹州陆内裂陷阶段 晚元古代早期,雪峰期,由浙皖赣经雪峰山至桂 东北,发生了断续的陆内裂陷。在桂东北,丹洲 群记录了这一演化过程。其中俯冲杂岩代表了丹 洲陆间小洋盆北西侧雪峰期局部性一代海沟堆积。 海沟由北西向南东推移,三门街期推演至三门一 龙胜一带。 • 1.3华南陆缘裂陷阶段 志留纪末,发生了广西造山运动(“加里东运动 “),华南东部已知地史记录中最广泛、最强烈、 最深刻的一次造山运动,导致雪峰构造层一广西 构造层同步褶皱,形成华南大陆边缘弧后盆地褶皱 带,并使四堡 褶皱再度变形,亦称华南造山带。
• 元古代以来,华南随华南一东南亚板块远 距离运移,至晚三叠世,与欧亚板块缝合, 大抵上形成现今板块隶属关系,成为欧亚 大陆的一部分。晚三叠世以前,根据地层、 古生物、古构造、古地理及古地磁等资料, 华南一东南亚板块已知演化史可分先后两 阶段:冈瓦纳古陆阶段、太平洋古陆阶段 和欧亚大陆阶段。
1、冈瓦纳古陆阶段
1、同位素年龄研究,中酸性岩浆岩的原 岩物质源于古老陆壳;
• 衫一钦同位素组成特征说明其成岩物质来 源于古老大陆壳; • 华南广西期和中生代的一些花岗岩类铅、 惚、氧和钦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大部分 起源于上地石学研究,岩石包体物质源于古老 陆壳基底;
• 岩石包体研究揭示出岩浆岩之下存在古老 陆壳变质基底。例如桂西都安燕山期煌斑 岩筒有古老变质岩包体,包括石墨片岩、 混合岩、变粒岩。
3、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表明华南存在古 老陆壳。
• 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表明,华南是稳定地块, 具有典型的地台一地盾型地壳,“加里东” 海盆是陆表海,广西东部古生代构造层之 下存在的古老沉积基底。 太古代末,华南大陆业已形成。元古代以 来的大地构造演化是在这统一的古老基底上进 行的。
二、华南古地理演化
2、江南地台大阶段
泥盆纪至中三叠世,中国南方居于地台发展阶段,在扬子 地台和华南陆缘弧后盆地褶皱带之上形成了统一的地台盖 层,称江南地台。江南地台大阶段包括钦州裂陷阶段和右 江裂陷阶段。 • 2.1 钦州裂陷阶段 稍大点的大陆盆地在它发育时期处扩张状态,属于扩张性 大地构造单元。盆地扩张力一旦小于侧向挤压力,由于扩 张盆地地壳减薄,建造层强度小,会在相对短暂地史时期 褶皱形成造山带。 • 2.2 右江裂陷阶段 右江裂陷阶段系指早中三叠世右江裂陷盆地发育过程。它 是江南地台大阶段局部介入滨特提斯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暂 短过程,堆积了一套巨厚复理石一类复理石建造,基性一 中酸性海 底火山岩建造。
3、南华活动大陆边缘大阶段
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断裂、安顺场一程海断裂 以东广大区域开始介入北西太洋构造域,滨北西 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演化序幕揭开了。先后 经历了大陆边缘弧和岛弧两个发展阶段,发生多 次轻缓造山运动,累积叠加形成南华造山带。 3.1 燕山期东南大陆边缘弧阶段
3、欧亚大陆阶段
•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塔里木板块与西伯 利亚—哈萨克斯坦板块缝合;早三叠世至 中三叠世,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 晚三叠世,华南—东南亚板块与欧亚板块 拼贴,陆亚大陆基本形成,华南属于 欧亚 大陆组成部分,步入第三发展阶段,南华 活动大陆边缘大阶段。 • 第三纪以来,华南大陆南东边缘发生裂陷, 拉张减薄,形成琉球弧后东海盆地和菲律 宾弧后南海盆地。
二、华南大地构造演化
• 根据元古代以来的岩石建造一构造地质体 的特点,华南大陆大地构造发展史可分为 扬子大陆裂陷、江南地台和南华活动大陆 边缘三大发展阶段,各自包括若干阶段。
1.扬子大陆裂陷大阶段
• 在太古代形成的扬子大陆的基础上,元古代至志 留纪,发生了桂北、丹洲、华南三次大规模大陆 裂陷,包括桂北、丹洲 两 次陆内裂陷和华南陆 缘裂陷。 • 1.1 桂北陆内裂隐阶段 太古代末一早元古代初,出现四堡大陆裂谷;早 元古代一中元古代,发展成四堡陆间海,局部出 现俯冲带,形成梵净山沟一弧和四堡沟一弧;中元 古代末,陆间海盆丧失了扩张能力,走向关闭, 发 生四堡造山运动,四堡构造层褶皱成山,优选 构造线方向近东西向。 。
华南大地构造的 形成与演化
一、华南大陆形成及其古 地理演化 二、华南大地构造的演化
一、华南大陆形成及其古地理演化
华南大陆形成于前震旦纪,其主要论据如 下:
1、同位素年龄研究,中酸性岩浆岩的原 岩物质源于古老陆壳; 2、岩石学研究,岩石包体物质源于古老 陆壳基底; 3、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表明华南存在古 老陆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