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多层砌体抗震构造要求措施要求规范

多层砌体抗震构造要求措施要求规范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7.1 一般规定7.1.1 本章适用于普通砖(包括烧结、蒸压、混凝土普通砖)、多孔砖(包括烧结、混凝土多孔砖)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

注:1 采用非黏土的烧结砖、蒸压砖、混凝土砖的砌体房屋,块体的材料性能应有可靠的试验数据;当本章未作具体规定时,可按本章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相应规定执行;2 本章中“小砌块”为“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简称;3 非空旷的单层砌体房屋,可按本章规定的原则进行抗震设计。

7.1.2 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

表7.1.2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m)房屋类型最小抗震墙厚度(mm)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6 7 8 90.05g 0.10g 0.15g 0.20g 0.30g 0.40g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多层砌体房屋普通砖240 21 7 21 7 21 7 18 6 15 5 12 4 多孔砖240 21 7 21 7 18 6 18 6 15 5 9 3 多孔砖190 21 7 18 6 15 5 15 5 12 4 ——小砌块190 21 7 21 7 18 6 18 6 15 5 9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普通砖、多孔砖240 22 7 22 7 19 6 16 5 ————多孔砖190 22 7 19 6 16 5 13 4 ————小砌块190 22 7 22 7 19 6 16 5 ————注:1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I/Z高度处;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3 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4 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第七章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7.1 震害及其分析一、宏观震害统计统计分析表明:未经抗震设防的多层砖房在 6 度区内,主体结构一般处于基本完好状态; 7 度区内,主体结构将出现轻微破坏,小部分达到中等破坏; 8 度区内,多数房屋达到中等破坏的程度; 9 度区内,多数结构出现严重破坏; 10度及以上地震区内,大多数房屋倒毁。

上述事实说明:未经抗震设防的多层砖房的抗地震破坏能力较低。

7.1 震害及其分析若能针对砌体结构的弱点进行合理设计,采用适当的构造措施,确保施 工质量,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是能够得到改善的。

天津市8度区经7度设防的74年通用住宅震害统计(%) 基本完好 70.7 基本完好 11.8 轻微破坏 中等破坏 严重破坏 倒塌 19.5 9.8 0.0 0.0 唐山地区8度区多层砖房的震害统计(%) 轻微破坏 35.3 中等破坏 29.4 严重破坏 23.5 倒塌 0.0从震害调查可见:经抗震设防可减轻砌体结构的震害,减少严重破坏和倒塌率。

7.1 震害建筑物破坏—砖混结构预制板和简支梁端部链接破坏都江堰(无构造柱)砖混结构震害江油花园路初级中学教学楼 纵向承重墙和砖柱严重破坏雁门中心小学教学楼 预制板拉结不足导致破坏7.1 震害及其分析二、震害现象震害的发生是由外部条件(地震动)和内在因素(结构特征) 两方面原因促成的。

(一)从地震动的角度考察,地震波包括有水平、垂直、扭转等方向的分量。

与水平地震力作用方向大体一致的墙体,会因墙体的主拉应力强度达到限 值而产生斜裂缝。

因地震力的反复作用,形成交叉裂缝。

1999年9月21日九二 一大地震中台湾的台 中县一实验室学生室 墙壁出现交叉裂缝7.1 震害及其分析与水平地震力作用方向基本垂直的墙体,尤其是房屋的纵墙,则 会因出平面的弯曲破坏造成大面积的墙体甩落。

唐山大地震中某三层客房外纵墙全部被甩落7.1 震害及其分析受垂直方向地震力的作用,墙体会因受拉出现水平裂缝。

简述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

简述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对于砌体结构房屋来说。

砌体结构房屋是通过将砖块、石材或混凝土块等材料按一定的方式砌起来构成的墙体和柱子,这种结构在抗震设计中有着特殊的要求和考量。

1. 材料的选择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砖块、石材以及混凝土块等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将直接影响房屋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

在设计阶段就需要对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选择,确保其符合抗震设计的要求。

2. 结构的设计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结构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墙体、柱子、梁等结构构件的布置和连接方式,直接影响着房屋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结构的受力分析和结构布置进行深入研究,确保结构设计能够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

3. 钢筋混凝土的运用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钢筋混凝土的运用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通过在墙体、柱子等构件中设置钢筋混凝土,可以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钢筋的加入可以增加结构的韧性和承载能力,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4. 整体设计思路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

从建筑结构、材料选择到施工工艺,都需要考虑抗震设计的要求。

只有在整体设计思路上能够兼顾抗震设计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确保设计的高质量和抗震性能。

总结回顾: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全面的评估和设计。

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钢筋混凝土的运用以及整体设计思路都是影响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能做到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考量,才能确保砌体结构房屋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抗震性能。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我个人认为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设计是最为关键的。

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考量,才能确保房屋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同时也需要在整体设计思路上注重抗震设计的要求,从而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砌体结构是建筑领域中常用的一种结构类型,其在很多建筑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砌体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出现破坏,因此,在进行砌体结构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抗震设计的要点。

本文将介绍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素。

一、材料选择在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至关重要。

砌体材料的强度、韧性和稳定性将直接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

因此,在选择砖块时,应优先选择抗震性能好的砖块,如红砖或轻质砖;同时,在使用砂浆时,应确保砂浆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粘结力。

二、墙体布置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主要依赖于墙体的承载能力。

因此,在进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时,应合理布置墙体,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抗震的作用。

一般来说,墙体应尽量设置在结构的主体部分,如外围墙、内隔墙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性和稳定性。

三、加强节点设计砌体结构的节点是其薄弱环节,容易出现破坏。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应特别关注节点的设计。

合理的节点设计能够有效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节点的加强设计中,可以采用加强板、加强筋等措施,以增强节点的受力能力和抗震性能。

四、提高整体刚度为了增强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还应从整体刚度的角度进行设计。

通过增加水平和垂直的刚性墙体,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刚度,并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

此外,还可以在砌体结构中引入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构件等,以提高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五、严格控制质量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不仅需要关注设计和施工阶段,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

合格的施工质量能够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提高其抗震能力。

因此,在进行砌体结构施工时,应加强质量管理,确保材料的合格使用、墙体的正确砌筑和节点的正确加固。

六、专业检测和监测为了保证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还应进行专业的检测和监测。

通过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变形情况和破坏程度进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结构的安全状态,并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

同时,定期进行结构的抗震性能检测,有助于发现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8
砌体结构设计 masonry structure design
5局部尺寸的限值 局部地震破坏:多发生在承重窗间墙处、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 边处、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处、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处、 无锚固女儿墙处等位置。
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
部位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2
( j) 内 横 墙 斜 裂 缝
砌体结构设计 masonry structure design
5.8.2房屋抗震设计基本规定 1. 结构体系
(1)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不应采用砌体墙和混凝 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2)纵横向砌体抗震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 续;且纵横向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 的50%;当超过典型尺寸的25%时,房屋转角处应采取加强措施;楼板局部大洞 口的尺寸不宜超过楼板宽度的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房屋错层的楼 板高差超过500mm时,应按两层计算;错层部位的墙体应采取加强措施;同一轴 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墙面洞口的立面面积,6、7度时不宜大于墙面总面积 的55%,8、9度时不宜大于50%;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内纵墙,其累计 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不计入)。
Vij
Kij Ki
Vi
式 中 Kij - - 第 i 层 第 j 片 抗 侧 力 构 件 的 侧 移 刚 度 ;
Ki -- 第 i 层抗 侧力构 件的侧 移刚度 。
14
砌体结构设计 masonry structure design
(4) 水 平 地 震 作 用 沿 高 度 的 分 布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一项重要标准,为了保证砌体结构的安全可靠性,提高建筑的抗震、抗风、抗震动性能,以及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整体质量,制定了一系列的设计规范。

以下是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的主要内容。

1. 材料选择: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要求选择符合标准规定的砖、砂、水泥等建筑材料,保证材料的质量合格。

对于特殊条件下的砌体结构,如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等,还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震性能更好的材料。

2. 砌筑工艺: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要求采用合理的砌筑工艺,确保墙体的垂直度、水平度和平整度符合规范要求。

要求在墙体砌筑过程中加强检查和验收,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3. 墙体布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要求根据建筑的功能、荷载和结构要求,合理布置砌体墙体,确保墙体的承重和抗震性能。

要求在墙体布置中考虑到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变形特性,合理安排水平和竖向的砌筑缝。

4. 钢筋加固: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要求在特殊的结构和工况条件下,使用钢筋加固技术,提高墙体的整体抗震性能。

要求根据结构的荷载特点和砌体墙体的布置情况,合理设计钢筋配筋和加固方式。

5. 抗震设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确保建筑在地震活动中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要求根据建筑的重要性、结构形式和地震区域,合理确定设计用地震动参数和抗震设防烈度。

6. 框架填充墙设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要求进行框架填充墙的设计,确保砌体墙体在框架结构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要求根据框架和墙体的相互作用,合理设计填充墙的尺寸、布置和配筋。

7. 渗透性设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要求进行渗透性设计,确保墙体具有一定的防水和防潮性能。

要求根据建筑的使用环境和区域气候条件,合理选择防水材料和防水施工工艺。

8. 砌体结构验收: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要求进行砌体结构的验收工作,确保砌体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要求加强对砖、砂、水泥等材料的验收,墙体砌筑质量的检查,以及加固工程和防水工程的验收。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要求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是在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考虑到地震带来的影响,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要求,包括抗震设计的原则、建筑结构的选材和施工要求等。

一、抗震设计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原则是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根据相关的抗震规范,设计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设计等级: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程度,确定适当的设计抗震等级,包括一般性建筑、重要性建筑和特殊性建筑等。

2. 结构类型: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或组合结构等,以确保在地震中能够承受力的传递和分散。

3. 抗震能力: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参数,设计师需要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用合适的抗震设计措施和方法。

二、建筑结构的选材要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选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合适的材料选择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时的损害。

以下是建筑结构选材的要求:1. 混凝土:采用高强度、高耐久性的混凝土材料,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 钢筋:选择高强度的钢筋材料,使用适当的钢筋配筋方式和数量,以增加结构的延性和承载能力。

3. 砌体:在选用砌体材料时,要考虑砌体的强度和粘结性能,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砌体材料。

4. 土壤:在设计土木工程中,需要考虑土壤的性质和地基的稳定性,以确保建筑物能够抵抗地震力的影响。

三、建筑施工的要求建筑施工是实现设计要求的重要步骤,合理的施工方式和过程能够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以下是建筑施工的要求:1. 施工质量:建筑师、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抗震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2. 质量检测: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包括混凝土的强度检测、钢筋的焊接质量等。

3. 节点处理:在建筑物的节点和连接部位,采用适当的处理方式,确保节点的刚度和延性。

多层砌体抗震构造要求措施要求规范

多层砌体抗震构造要求措施要求规范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7.1 一般规定7.1.1 本章适用于普通砖(包括烧结、蒸压、混凝土普通砖)、多孔砖(包括烧结、混凝土多孔砖)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

注:1 采用非黏土的烧结砖、蒸压砖、混凝土砖的砌体房屋,块体的材料性能应有可靠的试验数据;当本章未作具体规定时,可按本章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相应规定执行;2 本章中“小砌块”为“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简称;3 非空旷的单层砌体房屋,可按本章规定的原则进行抗震设计。

7.1.2 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

表7.1.2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m)注:1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I/Z高度处;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3 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4 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

2 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1.2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

注:横墙较少是指同一楼层内卉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开间不大于4.2m的房问占该层总面积不到20%且开间大于4.8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50%以上为横墙很少。

3 6、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

4 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的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房屋的层数应比普通砖房减少一层,总高度应减少3m;当砌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取值时,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要求同普通砖房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宣贯提纲
第七章
第十讲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新规定
一、进一步完善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
1. 明确补充规则性的要求 2. 适度加强对房屋底部的要求 3. 逐步使楼梯间成为抗震安全岛 4. 进一步加强楼盖的整体性
5. 减小最大横墙间距 6. 明确房屋底部向约束砌体过渡的措施 7. 特别提高对底部框架结构的要求 8. 不再保留内框架砌体结构
二、砌体房屋高度和层数限制
1. 对普通砖和多孔砖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进一步 调整
2. 对小砌块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作进一步调整 3. 进一步明确房屋层数和高度的控制的某些具体要

三、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验算
1. 墙体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方法 2. 构造柱墙段抗震承载力验算方法 3. 砌体墙横向配筋的抗剪验算Hale Waihona Puke 式 4. 小砌块墙段的抗剪验算公式
整的规定 3. 继续保持2001规范对底部框架房屋托墙梁在抗震设计中
的组合弯矩计算方法 4. 继续保持新规范对框架和砌体抗震墙共同工作的计算要
求 5. 混凝土构件应按抗震等级进行内力调整 6. 宜进行在大震下的抗震变形验算
三、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1. 过渡层墙体 2. 过渡层底板 3. 托墙梁 4. 底部混凝土抗震墙 5. 底部的约束砌体墙和配筋小砌块墙 6. 底部的框架柱 7. 构造柱和芯柱 8. 材料强度
四、多层砖房的抗震构造措施 1. 关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 关于抗震圈梁 3. 关于楼屋盖 4. 关于楼梯间 5. 配筋砌体及其他措施
第十一讲 混凝土小砌块房屋抗震设计新规定
一、多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 1. 一般规定 2. 计算要点 3. 抗震构造措施
二、配筋混凝土小砌块抗震墙房屋 1. 一般规定 2. 计算要点 3. 抗震构造要求
第十二讲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新规定
一、房屋层数和高度的限值 1. 严格控制底部框-墙和上部砌体结构的侧移刚度
比 2. 合理布置上下楼层的墙体 3. 加强托墙梁及其楼盖和过渡层的墙体 4. 提高底部托墙梁框架及抗震墙的等级
二、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
1. 继续保持89规范对底框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的要求 2. 继续保持2001规范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的地震作用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