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断层各类灾害分析

合集下载

第四部分 活断层与地震PPT课件

第四部分 活断层与地震PPT课件

1、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1.6 我国大陆地震活动与现代构造应力 场与形变场的关系
根据大量震源机制解及地震时地表断层错 动方式分析,我国广大地区主压应力以近水平 方向者为主。主压应力仰角小于30度者占80% 以上,且以东经105º为界,可区分出两大应力 系统。
西部为近南北向-北北东向挤压应力场。
东部为大面积的近东西的水平挤压应力场。
活断层可以是在老断层基础上继续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 在岩石中新形成的破裂构造。 活动断裂有的是一条断层, 但多数是几条断层组成的活动断裂带。
1、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复活运动的标志是地震活动和地热流异常等 • 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活断
层往往是地质历史时期产生的深大断裂,在挽近期及现代地壳构造应 力条件下重新活动而产生的。深大断裂指的是切穿岩石圈、地壳或基 底的断裂.其延伸长度达数十、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切割深度数公 里至百余公里。复活运动的标志是地震活动和地热流异常等.尤其是 那些走滑型活断层最易伴生强震.形成地震带。例如,我国川西的安 宁河地震带和则木河地震带。 (二)活断层的继承性和反复性 研究 资料表明,活断层往往是继承老的断裂活动的历史而继续发展的,而 且现今发生地面断裂破坏的地段过去曾多次反复地发生过同样的断层 运动。活动标志:地震活动和地热流异常。 我国活断层的分布.总体 来说是继承了老的断裂构造,尤其是中生代和第三纪以来断裂构造的 格架。
2.7 遥感技术的应用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地质学知识:活断层与地震预测研究

地质学知识:活断层与地震预测研究

地质学知识:活断层与地震预测研究地震是地球表面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地震是一个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目前还无法完全预测和控制。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各种地震预测方法。

其中,研究活断层是地震预测的一个重要方向。

活断层是指地球上相对活跃的断层带,通常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区域。

在活断层上,岩石分裂和移动会导致地震发生。

通过对活断层的研究和监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破坏主要集中在地壳上部,活断层的深度一般不超过20千米。

地震的预测主要考虑活断层的地质构造和地震历史,以及断层上的地震监测数据。

活断层的结构、活动性、位移和滑动速率等信息对于预测地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预测的难点在于,活断层的结构和活动特征非常复杂,且难以直接观测。

科学家们通过采用各种手段来获取和分析活断层的信息。

其中,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地质、地形测量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是比较常用的手段。

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通过探测地下结构来获取活断层信息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测量地震波速度、密度和弹性模量等参数,从而获取震源、震源深度、断层参数和地下介质信息等。

地震地质是一种通过分析岩石样本和地貌变化等,来研究活断层历史和特征的方法。

地形测量则是通过高精度的测量和图像分析等技术,来获取地表和地形变化的信息。

相比之下,卫星遥感则可以提供更广阔的信息范围和更高的数据精度。

通过以上方法获取的活断层信息,需要进行整合和分析,以判断地震的概率和可能的震级等信息。

科学家们可以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库来预测相同地区和活断层的地震,还可以通过模拟地震等方式来扩大研究深度和范畴等。

当前,地震预测已经成为震后救援工作和地震安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活断层的地质构造和变化过程,科学家们不断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地震预测的技术和方法还将不断更新和改进,以应对地球表面上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地震灾害。

地震、活动断层

地震、活动断层

1、地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由于地球内部每时每刻在孕育发生着各种复杂的运动,地震便是地壳剧烈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球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内部物质组成的不均匀以及宇宙间星体引力对地球的影响,使得内部存在大量能量,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时刻推动着地壳中的岩石,使地壳岩石发生形变,这种力量逐渐积累、加强,当岩石承受不了强大的应力作用时,就会发生突然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猛烈错动,从而引发震动,当震动传到地面上时,便形成了地震。

地下岩石中的应力积累越多,释放能量越大、越集中,地震也就越强烈。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避震:1、在家庭怎样避震:躲在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2、在学校怎样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震后应当有组织的撤离。

必要时应在户外上课。

3、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4、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避开危险物、高耸物或悬挂物。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5、在野外怎样避震: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6、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1)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2)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3)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露,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活断层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地质构造,它是指地壳中发生变动的断层。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包括断层构造、地震活动、地表地貌和地质变形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特征。

一、断层构造活断层的构造特征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断层是地壳中两块岩石块体之间相对运动的界面,可以是垂直、倾斜或水平的。

活断层通常由断裂带组成,断裂带是一个较宽的区域,包括了主断层及其周围的次级断层。

活断层的构造特征可以通过地质调查和地震监测等手段进行研究。

二、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活断层的重要表现形式。

当断层发生滑动时,会引起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也是活动断层最直接的表现。

活断层上的地震活动可以通过地震仪和地震监测网络进行监测和记录。

地震活动的强弱可以用震级来表示,震级越大,地震活动越强烈。

三、地表地貌地表地貌是活断层的另一个特征。

活断层的滑动会导致地表的变形,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

例如,地表出现断裂、塌陷、隆起、裂缝等现象,形成断崖、地堑、地裂等地貌特征。

地表地貌的形成与断层的运动方式和速率有关,也与地质条件和地表水体等因素相互作用。

四、地质变形地质变形是活断层的重要特征之一。

断层的滑动会导致岩石的变形和破裂,形成断层带和断裂岩体。

断层带是指断层周围发生变形的岩石带,通常具有明显的断层面和走向。

断裂岩体是指断层两侧的岩石块体,它们在断层的作用下发生滑动和位移。

活断层具有以上基本特征,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活断层的综合特征。

活断层的研究对于地震预测、地质灾害防治和资源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科学家们通过地质调查、地震监测、遥感技术等手段,对活断层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人们对地震和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活断层与地震

活断层与地震
期越长。
6.3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1)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2)活断层的继承性和反复性 活断层往往是继承老的断裂活动历史是而继续发展的。 现今发生地面段裂破坏地地段曾多次反复发生过地同样地 断层运动 3) 活断层地活动方式 有两种:①粘滑: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地突然滑动。 ②蠕滑:沿断层面两侧连续,缓慢地滑动。
5)裂谷型断陷盆地控制强震的发生。
工程勘察、设计中,涉及三种烈度概念:
1、基本烈度: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 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由国家或省的地震部门确定,如“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 2、场地烈度:在基本烈度的基础上根据场地条件而调整后的烈度。 由地质部门或勘察单位,通过专门的工程、水文地质工作,查明场地 条件,确定场地烈度。 场地条件:a.地质构造;b.地基条件;c.地形 。 3、设防烈度(设计烈度):在场地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工程的重要性、 抗震性和修复的难易程度,根据规范进一步调整,得到设计烈度。
6.1 活断层的特性
6.2.3 活断层的错动速度和错动周期:
1 1)错动速度:一般通过重复,精密地形测量和研究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及其错位量而获得,是地震预报中重要 参数之一。临震越高,震后越低。 据错动速度的大小,一般将活断层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级别 AA A B 错动速度mm/a ﹥10 1-10 0.1-1
XII 大灾难 全面破坏,地面起伏如波浪 8.5 (据《中国地震》 ,李善邦,1981)
我国地震活动基本特征: 1)强震活动一般分布于区域性活动断裂范围内; 2)西部地区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3)强震活动经常发生在断裂活动应力集中的特定地段上;
4)绝大多数强震发生在一些稳定断块边缘的深大断裂上;

活动断裂带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活动断裂带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活动断裂带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其外壳不断变化,经历着各种形式的地质活动。

活动断裂带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质特征之一,它们是地壳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结果。

活动断裂带通常是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域,因此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活动断裂带的形成和性质对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活动断裂带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断裂带,它们是地球板块运动的产物。

地球上有许多板块,它们是地壳的大块,通过相对移动而引发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

活动断裂带经常是板块边界,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其周围包括太平洋沿岸的许多国家。

活动断裂带的性质包括断裂的长度、断裂的滑动速率以及地震的频率和规模。

这些特性有助于确定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其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需要考虑活动断裂带的地质条件和人口分布。

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

例如,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和规模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人口分布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人口多的地区在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发生时,可能造成更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人口分布因素,以便更好地预测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

然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收集数据和进行分析。

地球科学家使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测量和监测活动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和地下水位变化等参数来了解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此外,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也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

这些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和空间数据,有助于确定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区域。

最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应该用于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灾害管理策略。

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无法完全防止,但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和分析地质灾害风险来减少其对人类的影响。

这包括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紧急救援体系的建立以及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等方面的措施。

活断层和地震

活断层和地震
影响因素:
①土的类型和性质;(疏松饱水的细砂、粉土)
3饱水砂土的埋藏分布条件;(越浅越厚)
4地震动的强度和历时(越强,历时越长)
8.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1.岩石类型,从软硬程度、松软土的厚度以及地层结构三个方面 来考察,基岩震害最轻,其次硬土,软土最重。
2.断裂 ①发震断裂,避开
②非发震断裂,若破碎带胶结较好,根据断裂带物质的 性质,按一般岩土对待即可,不应提高烈度。
我国规定潜在a
3.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1地面错动直接损害跨越该断层的地标建筑
2由此引发的地震所引起的危害
4.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1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2活断层的继承性和反复性
3活断层的活动方式 粘滑型: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地突然滑动。
第七章 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活断层
一.概述
1.地质学科领域内,将由活断层和地震活动所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 称为“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
2.地球的构造运动可使地壳和上地幔中积聚构造应力, 当构造应力增 大并超过介质强度时,往往表现为活断层的突然错动,释放应变能, 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在地壳表层传播而发生地震。
2.与工程活动的相关性 构造型诱发地震在一定的机制作用下,与工程活动有明显的正相 关性。
3.地震序列特征
2、烈度
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寸。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点,烈度大小可能不一样。 在震源和震中距相同的条件下, 坚硬基岩场地较之松软土场地烈度小 一些。
六.我国地震分布特点 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
我国的2条主要地震带:
(1)南北地震带(2)东西地震带 我国大致可划分为6个地震活动区:

活动断层特征和地震危险性评估

活动断层特征和地震危险性评估

活动断层特征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活动断层是指地壳中发生运动并释放能量的地质结构。

活动断层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地质背景,它们是引起地震的关键组成部分。

了解活动断层的特征,并对其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对于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一、活动断层的特征活动断层主要表现为地壳中的断裂带,沿地壳的某一或某几个方向延伸。

活动断层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斜错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不同类型的断层对地震活动的性质和危险程度有着不同的影响。

活动断层的构造特征主要包括断层面、断层带和断集。

断层面是指断裂面或滑动层面,是断层运动的主要部位;断层带是指多个断层面连续分布的区域;断集是指多个断层带在空间上相互交叉或平行的组合。

二、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危险性评估是通过对活动断层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对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和危险性进行评估和预测。

地震危险性评估是地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对于制定地震防灾减灾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危险性评估主要包括地震烈度评价、断层活动性评估和地震风险评估等内容。

地震烈度评价是对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进行评估,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损坏等方面的指标。

断层活动性评估是对活动断层的运动状况进行评估,包括滑动速率、活动周期等指标。

地震风险评估是综合考虑地震烈度和断层活动性等因素,对地震灾害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三、活动断层与地震危险性的关系活动断层与地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震是指由活动断层的滑动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活动断层是地震的能量来源。

断层的运动会导致地壳的应力积累,当积累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引发地震。

活动断层的特征对地震危险性有着重要影响。

断层的长度、滑动速率以及活动周期等因素,都会影响地震的规模和破坏程度。

长断层和高滑动速率的活动断层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地震,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

同时,活动断层的活动周期也是确定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长周期的断层活动往往意味着长时间的积累应力,从而增加了地震的危险性。

四、活动断层的研究方法活动断层的研究是地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断层各类灾害分析
摘要活断层能引起地震、断错、地裂缝、滑坡岩崩、砂土液化、海啸和火山等多种地震和地质灾害。

本文结合各种文献,从工程地质角度,对以上几种灾害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旨在为相关工程提供
参考。

关键词活断层;灾害;地震;断错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2-0016-02
1 活断层概述
地震预报的大力推进和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对活断层的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

活断层是指现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活动过,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后一种情况也可称为潜在活断层。

活断层活动年代向前追溯到什么时候。

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尚不统一。

从活断层本意考虑,活断层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现在仍在活动。

2 活断层各类灾害
2.1 地震
据统计,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是由于断层活动而引起的,特别是中强以上地震,与活断层关系更为明显。

在活断层所引起的所有灾害中,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最明显、最突出的灾害首推地震。

地球的构造运动可使地壳和地幔中积聚构造应力,当构造应力增大并超过介质强度时,往往表现为活断层的突然错动,释放应变能,并
以弹性波的形式在地壳表层传播而发生地震。

当然,活断层活动时并不一定都发生地震。

2.2 断错
当地表或地表下断层活动时,引起破裂或差异位移,即表断层作用。

活断层作用有时仅引起地震,有时仅造成地面错动,有时既引起地震,同时又产生地面错动。

断错系指地面错动,效应相当地表断层作用。

活断层运动形式可分为粘滑和蠕滑两种运动,大地震时断层快速破裂就是一种粘滑错动。

世界上很多大地震,如发生在圣安德烈断层上的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和1857年加州大地震,都形成了宏伟的地面错动。

蠕滑错动作为断层运动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不伴随地震的断层缓慢错动。

具有蠕动性质的断层叫蠕动活断层或蠕动地表断层,“蠕动”是断层滑动的无破裂运动方式,因而是弹性应变积累和地震形成的抑制因素。

不同活断层可以蠕动为主,也可以粘滑为主。

即使是同一断层,因地点不同,有的区段断层位移可能是蠕动性质,有的区段则是粘滑性质。

此外,同一断层在不同时间,还可能表现出不同性质的位移。

如帕克菲尔德地震时,在主震前10天就出现了前兆性蠕动位移,经过数日甚至1年后,地表又出现了后效蠕动位移,又如博利戈山地震的地震断层,北部断层主要产生地震位移,而南部断层则以后效蠕动位移为主。

2.3 地裂缝
地裂缝又叫地裂,它对地面、建筑物、结构物有极大的破坏力,常
常造成很大的财产和经济损失。

如西安地裂缝,当时对建筑物破坏作用十分巨大,使不少楼房不得不全部拆除,有些楼房刚一竣工便
成了无法使用的危房。

所以,西安地区的工程勘探,不得不增加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地裂缝勘探。

特别对可能有隐伏地裂缝的地段,或可能受到新扩展的地裂缝影响的地段,这项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地裂缝种类很多,诸如地震地裂缝、断层地裂缝、滑坡地裂缝,塌陷地裂缝、干旱地裂缝、膨胀土地裂缝等。

就其成因来说,一种是内动力作用的结果,通常称为构造地裂缝。

另一种是外动力作用的结果,一般叫非构造地裂缝。

通常,把因地震引起的地裂缝称为地震地裂缝,把因断层作用而产生的地裂缝称为断层地裂缝。

2.4 滑坡和岩崩
滑坡、泥石流、岩崩种类很多。

其中尤以地震滑坡、泥石流、岩崩更为普遍和重要。

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土体和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的灾害性有两类:1)稳定性灾害,即由于边坡失稳引起地面建筑物的破坏所带
来的危害性。

运动性灾害可用滑坡运动的速度和滑坡运动的滑距两个参数表答。

显然,滑速越快、滑距越大则其危害性也就越大运动性灾害,即由于滑坡的运动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性。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概率与地震强度有明显的相关性,据统计资料调查,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地震烈的7度和7度以上的地区,仅在特殊情况下,6度区才可能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与天然滑坡、泥石流比较,地震滑坡、泥石流形成时间短促。

因地震滑坡是地震
的突然触发作用,使处于平衡或接近平衡的山坡在刹那间完成了裂缝、下滑的全过程。

地震泥石流则是在震时或震后因降雨而迅速暴发的。

2)岩崩又叫崩塌,俗称山崩,系指陡坡上大块多裂隙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

地震可以造成崩塌,崩塌又可能引起地震。

古今中外,岩崩或崩塌灾例是很多的。

2.5 砂土液化
砂土液化又叫地震液化,简称液化。

它最直观的表现是喷水、冒砂,此外,土液化还表现在地基失效、路基滑移等方面。

随着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在较松软面饱水的地层表面上出现喷水冒砂现象。

喷水高度可达数米,强烈的承压水流夹带土层中砂粒一起喷出地表,砂子堆积在喷水冒砂孔周围。

外貌好似一个“火山口”。

砂土液化在地质剖面上可以留下两类痕迹,一类是纵向变形,主要标志是喷水冒砂。

另一类是侧向变形,主要标志是层内揉皱,尤以液化旋卷层为主。

完整的喷水冒砂具体有母质层、喷砂通道和喷溢层。

唐山7.8级地震造成的陡河液化区内喷水冒砂剖面,即具此结构。

喷水冒砂在历史地震中常有发生,一次地震中某个场地中是否发生了液化,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场地是否发生了喷水冒砂或液化移动。

2.6 海啸和火山
海啸中主要的是地震海啸和风暴海啸两大类。

地震海啸是指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而引起的惊涛骇浪。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有史以来已发生过近5 000次破坏性海啸,造成了惨重的
生命、财产损失。

因海洋风暴引起的海啸叫风暴海啸或风暴潮。

火山和地震一样,都是地球断层构造最新活动的产物。

火山爆发可能引起地震和海啸。

反过来,地震活动有时可能是火山爆发的前兆。

火山有活火山、死火山及休眠火山之分。

3 结论
活断层往往突然发生,酿成严重灾害。

活断层作用能引起多种自然灾害,比较突出的有地震、断错、地裂缝、滑坡岩崩、砂土液化、海啸和火山等。

从灾害性质看,断错、地裂缝等明显属于地质灾害类。

而地震、砂土液化等则是地震灾害。

有些灾害可能是地质灾害,又是地震灾害,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滑坡和岩崩。

活断层的确切评价难度大,因而在选择建筑物场址时应尽可能避开活断层,或根
据具体情况采取一些比较合理的措施,以预防其可能造成的损害。

参考文献
[1]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4,10.
[2]铁瑞,郭明珠,何拮,王俊.活断层设防分析.世界地震工
程,2009,9.
[3]丁国瑜.活断层分段:原则、方法及应用[m].地震出版
社,1993.
[4]景彦君,张以晨,周志广.国内外对活断层的研究综述 [j].吉林地质,2009,6.
[5]李国龙,刘玉.活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鉴别[j].黑龙江国土
资源,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