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印度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请把下列历史事物与文明古国连线搭配。
A.金字塔 a.古代中国B.种姓制度 b.古代印度C.《汉谟拉比法典》 c.古代埃及D.分封制 d.古巴比伦王国【答案】A—c;B-b;C-d;D-a。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亚非文明——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埃及被称为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在雅利安人统治时期确立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分封制是古代中国西周时期确立完善的。
2.【答题】文明成果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辨别下列文明成就表述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古代阿拉伯人创造的十个记数符号,传到欧洲后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判断: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2)古代印度的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属于婆罗门等级。
判断: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答案】(1)错误;把阿拉伯改为印度。
(2)错误;把婆罗门改为刹帝利。
【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十个数位计数法。
(2)本题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解答】(1)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
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
正因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该种数字最终被国际通用的关键节点,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所以题干说法不正确,应该把阿拉伯改为印度。
(2)结合所学可知,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充当祭司,有权侍奉神灵,解释宗教法典,充当国王顾问。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由国王和贵族组成的武士阶层,把持着国家的军事、行政大权。
第三等级是吠舍,由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的当地居民。
所以题干说法不正确,应该把婆罗门改为刹帝利。
3.【答题】列举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名称。
【答案】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共16张PPT)

浴佛节
Buddha's Birth Day
农历四月初八,纪念佛教 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的佛教仪 式节日,又称佛诞节。
盂兰盆节
农历七月十五,也称“鬼 节”。俗传去世祖先七月初被 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 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 “佛成道日”,纪念释迦牟 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 立佛教的日子。
被统治阶级
婆罗门编造:从造物神的 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 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 从脚生出首陀罗。
首陀罗(第四等级)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 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 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 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三、佛教(教义、传播)
1、地理环境 2、文明历程 3、文明成就
古古汉 代巴谟 两比拉 河伦比 流王法 域国典
1、法典内容
2、法典特点 3、制定目的 4、法典地位 5、法典实质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 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后来阿育 王认识到依靠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皈依佛教,从此戒除杀生。
前23—前18世纪早期文明 公元前1500左右,雅利安人入侵
种姓制度
前4—前2世纪孔雀王朝统一印度
佛教
再次分裂
前 4000
前 20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公元 元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共21张PPT)

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激 化了社会矛盾, 阻碍了印度社会 的发展。种姓制 度虽已废除,在 当今印度社会仍 有影响。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了森严 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此外还有“不可接触者”——贱民。 (1)婆罗门:(祭司贵族)掌管祭祀; (2)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3)吠舍:(农民、牧民、商人)从事农、牧、商业; (4)首陀罗:(被征服者)从事农、牧、渔和手工业; 3.特点:种姓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 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释迦牟尼 乔达摩·悉达多
如来佛祖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 2.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特权,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等。
佛教的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第3课 古代印度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
C
___吠___舍____
农民、牧民、手工 供,供养第一、第二等
业者、商人
级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
D
__首__陀___罗___
被征服者、贫困破 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
产失去土地的人
三个等级服务
3.探究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古代印度的社会 关系。
种姓制度说明了古代印度四个等级地 位不平等,界限森严;佛教却说明了古代 印度人渴望“众生平等”。
度很多地方尤其在农村,“贱民”还遭受到奴隶一样的歧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古代印度的历史相对于其他古代文明来说,较为陌生,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等方式,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并激发学生对于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全球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此外,教师还会运用提问、讲解、示范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以及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等,从而拓宽视野,丰富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史料,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让学生了解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共25张PPT)

(通过修道达到涅槃,超脱生死,避免轮回,
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佛祖像
佛教文化
佛教经典
•《大藏经》 •《金刚经》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 •《佛说阿弥陀佛经》
(3)简要说说佛教的传播情况。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 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 和越南。往南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探究三 佛教的创立
阅读教材,找出下列问题: (1)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 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2)佛教为什么能够很快发展 壮大,成为印度的国教?
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 门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 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 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因而成为 印度的国教。
拓展延伸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 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1)材料反映了印度社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2)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 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 通婚。 (3)种姓制度有什么影响? 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c
练测促学
3、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无关的是( ) A.种姓制度 B.阿拉伯数字 C.佛教 D.《天方夜谭》 4、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 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 .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印度(共20张PPT)

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中的大浴池遗址
摩亨佐·达罗的排水沟
摩亨佐·达罗的深井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 牧部落——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印度北 部逐渐出现许多小国家。
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印度文明鼎盛时期。
有一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子, 乘车出门时,先后遇到哭泣的婴儿、老 人、病人和尸体,有感于人生而有生老 病死的苦难,决心寻求让众生脱离苦海 之道。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时间地点: 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 2、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4、传播:
公元前3世 纪后
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贱民
印度的种姓制度
等级 社会阶层 从事职业 3、特点
婆罗门 祭司
祭祀
等级世代
刹帝利
贵族、武士、 掌管军事和 官吏、国王 行政权力
相袭;贵 贱分明,
雅利安人 吠 舍 的一般公
社成员
农业、畜牧业 和商业
等级低的 人不得从 事高等级
被征服的 首陀罗 土著居民
和奴隶
农业、畜牧业、的职业; 捕鱼业和手工 不同等级 业,为前三个 不得通婚。 等级服务
1、通过自主学习,能准确找出古印度 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早期文明 遗址代表、鼎盛时期及文明成就。
2、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认 识其实质。
3、通过阅读了解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 史实,以及佛教传播的过程。
自主学习:
1、找出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的发 源地、早期文明遗址代表、雅利安人入 侵、鼎盛时期和文明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姓制度
梵天
婆罗门 (第一等级)
掌管祭祀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第二等级)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贱民——“不 可接触者”
吠 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三等级)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
供,供养一、二等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对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的理解
佛教中宣扬的“众生平等”思想, 只存在于虚幻的世界中,它是为迎合阶 级社会中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 民的美好愿望而存在的。处于统治地位 的统治者是不会给劳动人民实现真正的 “众生平等”的。所以,它只是用来安 慰人民的“麻醉剂”。
首陀罗 (第四等级) 被征服居民构成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 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种姓制度
目的: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实质: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保护奴隶
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影响:严重地阻碍古代
印度社会的发展.
激化了社会矛盾
佛教产生背景
印度「贱民」现在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
印度贱民还是比较安于现状的。如果父辈是 蹬三轮的,小孩也基本会一样。如果父辈是 捡破烂的,下一辈也会一直捡下去。除了极 个别例子,像出身于卖茶水家庭的莫迪,凭 借自己天赋和后天努力,逆袭成为总理,绝 大多数贱民都深深地被种姓制度所框住,生 而为贱民,世世代代为贱民。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佛教的创立
1、佛教产生的背景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百
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地点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3、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佛陀说法
佛陀坐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4.教义: 反对种姓制度,得到国王和一些富
人的支持。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 种姓的人入教。 5.结果:
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 度的国教。之后被印度教所取代。
莫佛教的传播:
高 窟
云
岗
石 窟
印度
龙 门 石 窟
中亚 中国 朝鲜半岛、 日本
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 卡、缅甸和泰国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仰 光 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 支游牧部落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印度 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前187年)统治时期,是
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 本上实现了统一。
表现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 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 城市之一。
洛阳龙门石窟
大 同 云 冈 石 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19
• 材料二: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印度(共27张PPT)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森严的种姓制度
形成 等级
其他 特征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 称“种姓制度”。 婆罗门 掌管祭祀 刹帝利 掌管军事、行政权力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首陀罗 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
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佛教的传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 材料三《印度快报》曾报道:一对不属于同一种姓的年轻男 女,由于恋爱,竟被家人吊死。
• (3)根据材料二,请判断最高等级和最低等级分别是什么, 并说明理由。
• (3)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最低等级是首陀罗。 • 根据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以及被杀害后对凶手的惩罚力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求不得,五阴炽盛。
基本教义:“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第3课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地理位置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早期文明 哈拉巴和磨亨佐·达罗是早期文明遗址,年代 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早期文明
哈拉巴和磨亨佐·达罗是早期文明遗 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 18世纪。 国家的出现
“因果报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育王 基本统一,宣布佛教为 国教。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
佛教传播与阿育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
三代国王,又被称为“无忧王”。阿育王曾经
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阿育王夺取了王位
后,开始向外扩张。
成为教徒后,阿育王对残酷的战争给人民 所造成的灾难感到十分后悔。此后代替暴力统 治和侵略的将是不竭余力的宣扬佛教,从此以 后,他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而是派遣宣扬佛 教的高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 度(共2 7张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