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军事科研方面
清华工科博士个人科研计划

清华工科博士个人科研计划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作为一名清华大学工科博士研究生,我深知当前工科领域的重要性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领域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突破,以解决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我决定制定一个个人科研计划,旨在在清华大学工科领域深入研究,并在未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 研究目标:本科研计划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解决当前工科领域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2. 研究内容:(1)新能源技术方面:通过对新型能源材料的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2)智能制造方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制造系统和机器人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信息技术方面: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提高工程领域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力成本。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在实现上述研究目标的过程中,我将采取以下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深入综述,了解国际前沿动态和研究进展。
2. 实验研究:利用清华大学工科领域的实验设备和资源,进行实验研究,验证理论成果。
3. 数值模拟:运用计算机辅助工程等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方向。
4. 案例分析: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并提出改进方案。
四、成果预期及应用前景本科研计划预期可以取得以下成果:1. 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提高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2. 获得专利: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申请获得相关领域的专利,为清华大学和国家工程技术带来实际利益。
3. 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与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进行深入交流,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
4. 产业转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与工程项目中,提高我国在工程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最好的十所理工大学

中国最好的十所理工大学中国最顶尖的十所大学:一、清华大学;二、北京大学;三、浙江大学;四、国防科技大学;五、上海交通大学;六、中国人民大学;七、华中科技大学;八、四川大学;九、中山大学;十、武汉大学。
一、清华大学清华就是中国实力最弱、口碑最出色、名气最小、学生最向往的众望所归不无争议和悬念的第一名牌大学,没任何问题。
二、北京大学北大的名气、口碑、品牌和学生及家长的向往程度仅次于清华大学。
三、浙江大学名副其实东方剑桥,综合实力、名气、生源、师资、科研、校友成就及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三堪称就是实至名归。
复旦大学既然清华和北大头两名没有争议,最有争议的就是第三四名。
综合各种因素,数据说明复旦稍微领先其他高校。
四、国防科技大学军改以后综合实力迅速蹿升,加上国家加强国防建设的力度有增无减,在国防科技、军事技术、理工科专业、航空航天等都是所向披靡。
五、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最近几年实力飙升,尤其整合并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农学院以后,实力大增,在师资、生源、科研、校友成就、国际声誉等都相当强。
六、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在人文、社科、管理、财会、金融、经济等的超强强势决定了他的实力不容小觑。
七、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全国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5所著名高校之一。
八、四川大学建校于年,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西部地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
九、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于年成立,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世界大学排行榜强,中国十大大学。
十、武汉大学武大创办于年,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中国十大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防军事的军事科学研究

国防军事的军事科学研究国防军事是每个国家必须要关注和投入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现代战争中,军事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军事科学的定义、意义、现状和未来等方面对国防军事的军事科学研究进行探讨。
一、军事科学的定义和意义军事科学是以军事学为基础,集中研究各种与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一门综合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战略、战役、战术、武器装备、信息技术以及军队管理、组织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军事科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国家制定战略方针和规划,指导国防军事和安全工作的发展,提高国家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在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防军事的军事科学研究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不断变化,国防军事的军事科学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现阶段,我国在军事科学领域的研究已经涵盖了从战略规划到武器装备的各个方面。
我军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在战争思想、战争法律、军事战略、武器装备研发等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成就。
国防军事的军事科学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军事实力提升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国防军事的军事科学研究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从战争全过程、信息化、精确打击、全域作战等新领域入手,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军事现代化,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
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促进国防军事与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各国间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和平与安全。
总之,军事科学研究是国防军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面向未来对国防军事和安全领域战略性的投资方向。
我们应该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要进一步加深研究和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贡献力量。
国防科研方面能做出的贡献或重要作用

国防科研方面能做出的贡献或重要作用
国防科研在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国防科研可能做出的主要贡献和重要作用:
1.推动军事技术发展:国防科研是推动军事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研究和开发,国防科研能够为军队提供更先进、更有效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和战斗力。
2.提升国家安全水平:国防科研对于提升国家安全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和开发先进的侦察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国防科研能够增强国家的情报侦察、通信联络和网络防御能力,为国家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3.促进军事现代化:国防科研是推动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研究和开发先进的军事理论、作战策略、指挥系统等,国防科研能够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4.培养军事人才:国防科研是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和开发,国防科研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专家,为军队提供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水平。
5.增强国家竞争力:国防科研对于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和开发先进的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等,国防科研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总之,国防科研在推动军事技术发展、提升国家安全水平、促进
军事现代化、培养军事人才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等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进军事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强军计划考研经验分享

清华大学强军计划考研经验分享顶级名校——清华大学强军计划考研经验分享最近看到很多部队战友们拿到了清华大学强军计划的名额,在此我恭喜各位,但看到大家因为清华大学考研的难度而愁眉不展,不知如何复习时,我在此向各位战士提供一些信息和经验,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已然淡忘了我们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甚至可以说基础很差或者专业课没学过。
我们应该怎么复习才能让我们顺利通过清华大学强军计划的考试呢?1.清华大学强军计划的考试时间。
地点,科目均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统考相同。
时间:2010年一月9、10两日地点:清华大学2.考试科目解析专业课:清华单独命题,与统考生统一试卷,参考书目及复习方法与统考相同,但要重基础。
数学:清华单独命题,范围与统考基本相同,但相对简单。
英语:清华大学单独命题,题型与统考一致,较为简单。
政治:清华大学单独命题,仅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十道左右问答题,无其他题型。
3.复习方法清华大学强军计划中的政治、英语相对简单,有目的有计划的复习,英语在与积累,政治在考前20天左右背诵失眠上出售的论述题,自我学习即可。
数学虽然简单,但对强军计划的同学来说也很不容易,自学能力特别强的学员可以试着自己学习,若有困难,建议去一个权威机构参加个考研数学一对一辅导,不建议去上大班或者小班的辅导,因为咱军人的数学基础已然跟不上统考的年轻学生们。
专业课是和统考一张卷子,难度可想而知,即使对统考的学生来说,专业课也是极其有难度的,更何况对于咱们强军计划的战士们了。
所以我们不指望考120,可我们要努力达到90分。
例如:对于电子系的信号与系统,90分这个目标是相当有难度的,因为题目着实出的很难,可谓是清华大学最难的专业课之一了。
所以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考试的考点和难点,重基础,讲推导,有关计算的东西咱不看。
对于计算机和自动化的电路来说,亦是如此。
本文由启道考研&盛世清北提供盛世清北—专注北京名校考研|保研|考博辅导。
清华大学国防生、定向生招生介绍

2010年国防生招生介绍清华大学国防生,是指清华大学根据教育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暂行规定》及总政干部部与清华大学签署的《清华大学为军队培养干部意向书》的有关规定,依据军队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清华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协助下,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为军队定向招收培养的青年学生。
国防生本科学制4年,入学后享受军队提供的国防奖学金。
在校学习期间,在课程安排上与本校同专业同期入学的普通在校生相同,享有与国家统招生同等的权利。
达到培养目标,取得毕业资格和相应学位后,按照协议定向安排到军队工作,并办理参军入伍手续。
报考条件国防生属于定向招生范畴,一旦签订入学协议,毕业后就必须服从分配到军队工作。
从对军队工作和考生本人前途负责的角度出发,国防生队伍希望招收真正热爱军旅、有志于国防事业并且志愿坚定的优秀青年。
(1)符合《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
考生本人及其监护人、直系亲属未参加过任何非法社会团体组织。
(2)年龄在二十周岁以下(截止当年8月31日)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所修外语语种仅限英语。
(3)考生必须经军检、政审、面试合格后方能录取。
体检标准按照《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执行,其中几项主要指标如下:1、男性身长162cm以上,女性身长160cm以上,合格。
2、男性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的25%、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女性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的15%、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合格。
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为:标准体重(Kg)=身长(cm)-1103、每一只眼裸眼远视力低于4.5(0.3),矫正视力不足4.9(0.8),屈光度在±6.00DS等效球镜以上,不合格;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半年以上且无并发症,合格。
4、红绿色弱、色盲,不合格。
5、影响语言正常表达的口吃,不合格。
6、较大面积或者影响军容的白癜风、瘢痕、黑色素痣、色素沉着、血管瘤等,不合格。
清华大学考研之科研成果及重点实验室汇总

清华大学考研之科研成果及重点实验室汇总清华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一直以来都在科研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在考研过程中,了解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以及重点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汇总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和一些重点实验室的介绍。
一、科研成果1. 物理学领域清华大学物理学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在光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高能物理等方向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在光电子学领域,研究人员研发出了高效稳定的双曲线光学材料,为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
此外,在精确测量和精确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人工智能领域,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翻译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引领了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此外,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数据库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3. 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清华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也备受瞩目。
该学科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新型材料的合成、材料性能的调控以及材料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等。
具体来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在钢铁熔化和精炼过程中的气体控制、新型电池材料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重点实验室1. 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流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在相关领域的科研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非常突出,致力于开展生物医学器械的研制与应用。
2. 清华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下设多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材料学、能源与环境科学、机械工程等方向的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紧跟国际前沿,成果丰硕。
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致力于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相关领域科技的进步。
3.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实验室之一。
军事科研项目申报书

军事科研项目申报书一、项目背景与目标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军事科研项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次申报的军事科研项目旨在解决当前我国军事领域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升我国军事科技实力,确保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军事装备的技术创新和优化,提高我国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效能。
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1. 开发先进的军事装备,提升我国军队的装备水平;2. 研究新型武器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高我国军队的作战能力;3. 探索军事科技的前沿领域,推动我国军事科技的发展。
二、项目内容与方法本项目将以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军事装备创新:通过对现有军事装备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创新性的改进方案,以满足军事作战的需求。
同时,结合先进的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发展,研究新型军事装备的设计和制造。
2. 武器系统研究:针对当前军事作战的需求,研究新型武器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通过对现有武器系统的改进和优化,提高其作战效能和适应性。
同时,探索新型武器系统的研发,以满足未来军事作战的需要。
3. 前沿科技探索:关注军事科技的前沿领域,开展相关研究。
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无人系统、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发展,探索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军事科技的进步。
三、项目预期成果本项目的预期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军事装备,提升我国军队的装备水平;2. 设计并应用新型武器系统,提高我国军队的作战能力;3. 在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我国军事科技的发展。
四、项目计划与预算本项目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时间安排和预算如下:阶段一:军事装备创新研究时间:2022年1月-2023年6月预算:500万元阶段二:武器系统研究时间:2023年7月-2024年12月预算:800万元阶段三:前沿科技探索时间:2025年1月-2026年6月预算:600万元五、项目团队与合作机构本项目将由一支由具有相关研究经验的专业团队组成,团队成员包括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科研方面(不含导弹、核武等方面)说明:由于为核武器、导弹、火箭、军事卫星和飞机等方面的做贡献清华学子我们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大家可参考:航空与飞行器总体设计方面核武器研制方面(1):两弹元勋核武器研制方面(2):重大贡献的院士核武器研制方面(3):其他杰出贡献者导弹与运载火箭研制方面所以这里不再涉及。
此外,由于在雷达通信方面的清华人非常之多,我们只选择若干军用雷达研制人,大量的民用雷达以及其他民用通信工程方面的清华学子我们将另作介绍。
此外,由于军事科研的保密性,有很多校友无法统计到,如江南厂、江麓厂以及三线一带其他国防工厂的清华人无法统计到。
1。
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总工程师、901鱼雷艇指挥仪研制人柳克俊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
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员、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系副主任,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兼华东工学院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军事系统工程委员会及系统工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制成功“901鱼雷艇指挥仪”。
2。
核潜艇通信系统研制人、中国舰船研究院院长陆建勋院士中国舰船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无线电通信专家。
他生于北京,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学海军,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海军中第一批参军的大学生,为我国海军的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陆建勋提出了研制一套全新的中国自己核潜艇通信系统的建议并得到批准。
这个系统被称之为我国核潜舱的“七朵金花”之一,为核潜艇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的贡献。
后来,又为了我国洲际导弹的海上试验,他与其同事承担了远洋通信的总体和数十台通信设备的研制和生产任务,保障了洲陆弹道导试验的指挥和数据通信的畅通。
历任海军司令部通信部工程师,中国舰船研究院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舰船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
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组织和领导过多种有关海上和水中目标通信等项目研究,是海上通信分系统等工程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3。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周克崧1965年清华大学毕业。
我国著名材料表面工程专家,为我国海军舰艇螺旋桨研制做出杰出贡献。
所研制成功的类金刚石/钛复合球顶高音扬声器振膜,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舰艇复合材料专家崔维成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持的“八五”国防预研重点项目“舰艇复合材料结构特性研究”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特聘教授。
5。
二炮小型无人驾驶飞机研制人孙增圻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1981年在瑞典获博士学位。
90-91年赴美国访问半年,在空间飞行器的精密制导、导航与控制的理论与技术作出杰出贡献。
成功地为第二炮兵研制了小型无人驾驶飞机,完成了具有大时延双臂协调遥操作机器人实验系统以及航空核辐射监测无人机系统,正在进行S-863遥科学及空间机器人和探月机器人的研究工作。
6。
鱼雷工程专家、著名流体力学家何友声院士高速水力学研究的先驱。
1931年生于浙江宁波。
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造船系,1958年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生毕业。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
1995年10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我国船舶原理研究的开拓者,水翼及其兴波的水动力设计的奠基人。
70年代,他率先倡导研究螺旋桨激振力,及时追逐了国际潮流,使我国船舶的减振性能一跃足与国外媲美。
近年来,他又开拓导弹与鱼雷高速出入水的研究,突破了水气干扰的重大难题,不仅有力支持了水中兵器型号的开发,还取得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这些成就使他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他的研究小组已成为国际上从事出入水研究的重要据点。
7。
舰艇工程专家吴有生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68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在舰艇抗水下爆炸冲击实验研究取得巨大成果,孕育并发展了我国舰船抗爆研究的一系列可以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的技术成果。
舰船设计需要经受住战争环境中空中核爆炸的考验。
吴有生于70年代承担该项目研究主攻手任务。
实验地点在大西北戈壁滩,用实尺度舰艏楼模型代替实舰。
这与在海上动用大批退役实舰做实验的美国等一些海军强国相比,无疑是一个创举,但国外同行对能否成功表示怀疑。
吴有生克服重重困难,展现出坚实的理论功底和实验攻关能力,试验一举成功,宣告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已经成熟。
海军因此取消两批耗资巨大的后续实验计划。
吴有生为国防现代化的“飞舟”宏图描绘出壮丽一页。
8。
神威计算机总体设计师金怡濂院士(少将)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入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学习。
1958年回国。
历任总参谋部第五十六研究所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和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高级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三届理事,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军用计算机专业组副组长。
长期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研究,多次主持大型电子计算机的总体设计、主机设计和调试工作。
撰有《多机系统的重新组合和可维护性》、《高速讯号传送中的容性负载》。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正致力于并行计算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
他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信息电子工程学部主任。
9。
著名系统工程专家、国防科大系统工程与数学系系主任汪浩少将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
历任航空学校教员,军事工程学院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系统工程与数学系系主任,中国数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协会第一届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运筹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多次为国防科研工程进行数学论证,并将数学应用于系统工程。
10。
空气动力学家张涵信院士(少将)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
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用摄动法成功地解决了当时国际上难以解决的钝头体高超声速绕流及其熵层问题,发展了钝头细长体绕流的熵层理论,提出了高超声速流动中第二激波形成的条件。
首次提出了判定三维流动分离的数学条件,并证明实际流动的分离线是极限流线,且周围的极限流线向它会聚,仅在边界层方程描述流动的情况下,分离线才可能是极限流线的包络;发现了三阶色散项和差分解在激波处出现波动的联系;提出了建立高分辨率差分格式的物理构思,并建立了无波动无自由参数的耗散(NND)差分算法。
建立了云粒子侵蚀和真实气体实验模拟的相似准则。
为航天飞行器研制了大量数值计算软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72年调入总装备部(原国防科工委)某基地从事计算流体力学研究工作。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光华基金特等奖、97年首届周培源力学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奖等多项奖。
11。
军事化学专家陈冀胜院士(少将)陈冀胜,男,军事化学专家。
1932年7月出生于天津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现任防化研究院研究员。
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中国海洋湖泊学会理事。
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冀胜建国初期即参加防化科研的组创及规划制定工作,长期从事军事化学的科学研究,直接参与了该领域多个技术方向重大国防项目的科研工作。
在元素无机化学、神经系统药物化学、药物构效关系及分子设计、有毒植物及海洋生物毒素等相关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为建立我国化学武器医学防护和防化装备器材防护目标谱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在多方面取得了高水平创新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
12。
解放军一等功臣、兵器试验专家陆载德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功臣,国防科技工作模范。
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60年开始从事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主要成果有:对一台第二代计算机作多项改造,使之既能处理多种专门测试记录,又能自动打印表格;主持完成12项课题,其中《低空弹道风测量仪器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
获科技进步奖1项,通过白城兵器试验中心鉴定产品2项。
13。
海军舰艇工程专家马伟明院士1996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长期致力于舰船独立电源系统领域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发明了设置有交轴稳定绕粗的带整流负载的同步发电机,攻克了不对称十二相同步发电机整流系统存在低频功率振荡因而不能稳定运行的难题,发明了三相交流和多相整流同时供电的新型双线组同步发电机。
他还提出了发电机整流系统故障诊断的原理和方法,解决了国内外不能解决的该类系统复合故障诊断的难题。
他完成的“某型新装备国产化研究”解决了引进设备不能稳定工作的关键性难题,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专利4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
是我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
14。
我国最早的舰用雷达和声纳研制人、银河亿次机总设计师慈云桂院士(少将)1946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哈军工任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国防科大副校长。
重大成果非常多。
主持研制了我国最早的舰用雷达和声纳,是银河机的总体设计师。
15。
第一台高分辨率机载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研制人陈宗骘(1922— )电子学家。
浙江宁波人。
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后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教授。
是国内信息论方面最早的研究工作者之一。
多年从事信号检测、估计和处理的研究。
曾参与制定我国第一台超远程预警雷达的总体设计方案。
组织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雷达微弱信号检测专用数字式相关仪。
1976年后从事微波遥感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1979年领导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高分辨率机载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84年研制成功工程应用样机。
著有《机载雷达》等。
16。
著名雷达工程专家茅於海(1934— )著名雷达工程专家,教授。
浙江杭州人。
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气工学院副研究员,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
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
负责研制成自适应和数字电可控非相参频率捷变雷达系统,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撰有《一种改进的滑窗检测器的检测性能》、《自适应预测滤波器的一种新算法》等论文。
著有《频率捷变雷达》。
17。
反导用单脉冲雷达、远程相控阵雷达研制人张履谦院士(少将)1926年3月1日出生。
雷达工程专家。
湖南长沙人。
1951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
历任中央军委通信部雷达处组长、电子技术研究所雷达侦察干扰及反干扰研究室主任,国防部五院二分院雷达总体室主任、雷达设计部副主任、制导雷达站主任设计师、二院二十三所副所长,七机部卫星地面测控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