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 新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此时,桑吉越过了丘冈,往南边的山坡下去几步,山坡下朝阳处的小学校和乡镇上那些房屋就从他眼前消失了。
他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
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春天里,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
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
那道坎是牦牛们磨角时挑出来的。
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
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
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
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
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老师不相信。
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
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
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
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
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
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
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 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学与时代精神》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作品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精神,同时也对时代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文学是时代的镜子。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和时代风貌。
例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通过对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描写,展现了19 世纪法国社会的全貌,成为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让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其次,文学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
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反映时代,还能够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
伟大的作家往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如鲁迅的作品,在黑暗的旧中国,以犀利的笔触批判社会的种种弊病,唤起了人们的觉醒和抗争精神。
文学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文学是时代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文学作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丰富着时代文化。
从古至今,文学经典作品传承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当代,文学创作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展现出多元的文化风貌。
文学的创新不仅为时代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文学与时代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鼓励优秀的文学创作,让文学更好地反映时代、引领时代、传承和创新时代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学与时代毫无关系,不能反映时代精神。
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二次考试(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其中第12题5分,共32分)1 2 3 4 5 6 7 8 12 13C D D D D A B C AB B1、C 混淆(xiáo)驰骋(chěng)2、D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含贬义。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形象”不能说“卷土重来”。
A.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B.一蹶不振: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C.一落千丈: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3、D(A否定不当;B“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中反映一个问题,”句式杂糅;C “至少”“以上”删掉一个。
)4.D(②句承接开头说明“阅读与写作”合为一体,①句说具体说“阅读与写作”关系,③⑤句说明“阅读与写作”脱离的后果,④句小结内容。
)5.D(四项均为连词,但D项表转折,A、B、C三项表顺承,可不译)6.A(例句与B、C、D三项同为宾语前置)12.AB(A项原文说的中“不论这样的统计是否科学”。
B项,原文说的中“必须从‘珍宝’中找出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东西”。
)13.B(原文说的是“物质的丰富难掩某些人精神的贫困,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没有增强反而减弱了”。
)二、非选择题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翻译:(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楚人一把大火,可惜了(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翻译: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
10、①(2分)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②(2分)以动衬静(或反衬)③(3分)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汉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1小题,每题3分,共33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 酵.母(xiào) 记载. (zhǎi) 惶.急(huǎng) 壮志未酬.(chóu)B 譬.如((pì) 间.或(jiàn)针灸.(jiǔ)期期艾.艾(ài)C 俱惮.(tán)诘.问(jié)负荷.(hé)相.机行事(xiāng)D憩.息(qī)憎.恶(zèng)修葺.(jī)骇.人听闻(hài)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渔米之乡冠冕堂皇誊写喧嚣B.不偏不倚茁壮成长窘迫荒涎C.流光溢彩锐不可当馈赠羞赧D.悲欢离和截然不同深邃聆听3. 结构上全是动宾短语的一组是:()A. 纯洁高尚全面衡量热烈响应热切希望B. 分析成分巩固胜利战胜敌人散发香气C. 灿烂异彩重放光明热情鼓励放射光芒D. 感觉良好完全彻底修饰限制搭配适当4、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在生活的土层下面,各种语言在跃动着:有些语言▲,像矿物;有些语言▲,像植物;有些语言▲,像动物。
而最美的最有力量的语言是有灵魂的语言,它发球以上三界。
A、饱含汁液晶莹剔透灵动飞扬B、晶莹剔透饱含汁液灵动飞扬C、晶莹剔透灵动飞扬饱含汁液D、灵动飞扬饱含汁液晶莹剔透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开口三个代表,闭口为人民服务,这位“正人君子....”台上一套,背后又是一套,实在令人讨厌。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D.班主任告诉我们,下学期我们班的语文将由特级教师王军来上,这真是大快人心....的消息。
高中_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试题

2021-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褊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HY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HY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忆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侧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侧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久和幸福安康的HY,分别承当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一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HY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方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方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款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那么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展“创造性的转化〞。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A卷(过关)(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二次月考模拟卷(A卷)过关-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分级模拟测试(统编版必修上册)一、课内诗歌鉴赏(85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曹操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其中之一就是希望有大量的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曲“求贤歌”。
山西省 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隽(jùn)永慰藉(jiè)窗槛(jiàn)荸(bí)荠田凫(fú)B. 猝(cù)然瘦削(xuē)窸窣(sū)炽(zhì)烈笸(pǒ)箩C. 气氛(fēn)熨(yù)帖朱拓(tà)陈抟(tuán)纶(guān)巾D. 炮(pào)烙寒暄(xuān)坍(dān)圮玉墀(chí)逦迤(lǐyǐ)2.下列各句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县长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大放厥词,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县反贫困斗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②但人们谁会想到,他们为了争那么一点无聊的名声,竟然肯如此钩心斗角,无所不至呢!③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锱铢必较,一点点差错都难逃他的法眼。
他常常教育我们,要干就要干到最好,精益求精。
④电视画面显示,当日的民主党竞选总部沸反盈天,奥巴马的支持者们有序地握手拥抱,庆祝奥巴马开创新的选举记录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⑤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⑥随着电脑的普及,孩子上网的机会日益增多。
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用信息对孩子的成长大有帮助,然而,稍不留意,少不更事的孩子又很容易掉进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
A. ①③④B. ①③⑤C. ②④⑥D. ②⑤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复兴号”高速列车运行时速由300公里/小时提高到350公里/小时,提速却不提价,让先前担心票价会借机上涨的人放了心B. 国庆黄金周期间,针对部分景区的乱收费乱涨价,物价管理部门不能只是走形式,而要依法处理,真正监管到位C. 根据某权威调查机构的报告显示,我国高中生的身体素质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教育主管部门已对此高度重视D. 若消费者在商品跌价时都等着买更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进而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一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潜移默化恣意妄为B. 鞠躬尽瘁蹉跎岁月C. 惟妙惟肖沉鱼落雁D. 鸿篇巨制沧海一粟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C. 在这次比赛中,他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果断。
D. 他不但成绩优异,而且热心公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 下列诗句中,用典恰当的一项是: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曹雪芹。
B.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取经为题材的神魔小说,作者是吴承恩。
C. 《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D.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
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B.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盛于唐朝,至清朝废除。
C. “唐诗宋词”是指唐朝和宋朝的诗歌,其中唐诗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宋词以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为代表。
D. “四大名著”指的是《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二、现代文阅读(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揭示普通人生活历程的长篇小说。
它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讲述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故事,展现了我国农村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类型:A 学校中学高一年级第二次检测语文试题命题人:审题人:试卷说明: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
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
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
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
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
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
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
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
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
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
倒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冰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撮氏度。
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
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
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
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撮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1.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颇有价值。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数百年。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客止颓然,有过人者。
父肩吾,梁武帝时,为粱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右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
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
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
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
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俄拜洛州刺史。
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
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
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明帝、武帝并素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群公碑志多相托焉。
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大象初,以疾去职。
隋开皇元年,卒。
有文集二十卷。
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时后进,竞相模范.范:效法。
B.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承:沿袭。
C.明帝、武帝并素.好文学素:朴素。
D.自余文人,莫有逮.者逮:赶上。
5.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A.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B.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C.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D.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A.梁武帝时,庾肩吾为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
庾氏父子与徐摛父子出入太子宫中,受到极高的恩宠和礼遇。
B.“侯景之乱”爆发,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行撤退。
C.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下。
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
D.庾信出使长安,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5分)(2)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闲居姚合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8.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填空(10分)10.完成下列情景式名句填空:(1) 《卫风•氓》中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
(2)《卫风•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
(3)《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
(4)《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
(5)《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1题林肯中心的鼓声木心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
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
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
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
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得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
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
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
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
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
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
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
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