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生化复习重点

考研生化复习重点
考研生化复习重点

1、非极性:包括:甘Gly、丙Ala、缬Val、亮Leu、异亮Ile、苯丙Phe、脯Pro 极性:中性:色Trp、酪Tyr、丝Ser、半胱Cys、蛋Met、天冬酰胺Asn、谷氨酰胺Gln、苏氨酸Thr酸性:天冬Asp、谷Glu(都含2个羧基)碱性:赖Lys(2个氨基)、精Arg、组His 芳香族的是:色、酪、苯丙亚氨基酸的是:脯含硫:半胱、胱、蛋。折角的:脯天然不存在的:同型半胱不出现在蛋白质的:瓜在280mm的色、酪不属于L-a-的:甘必需:缬、异亮、亮、苯丙、蛋、色、苏、赖支链:酪、苯丙、色一碳单位:丝、色、组、甘生酮:亮、赖。生糖兼生酮:异亮、苯丙、酪、色、苏。

2、核酸的嘌呤环和嘧啶环在260MM、茚三酮的在570MM。

3、一级的肽链为肽键(主)、二硫键;二级的a-螺旋、B-折叠、B-转角、无规为氢键;三级的结构域、分子伴侣为疏水键、盐键、氢键、V AN DER力;四级的亚基为疏水键、氢键、离子键。

4、模体和锌指结构为二级。分子伴侣有热休克蛋白、伴侣蛋白、核质蛋白。

5、蛋白质水化膜和带电荷维持稳定;变性为二硫键、非共价键破坏,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

6、利用蛋白质的两性分离的为电泳、.离子交换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含负电量小的蛋白质先被洗脱下来)。分子筛,又称凝胶过滤。小分子蛋白质后出来,大的先出来。

7、盐析一般无蛋白质变性。

1、核酸的分子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碱基+戊糖(糖苷键)=核苷+磷酸(酯键)而合成,为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由3‘5‘磷酸二酯键连接。

2、两类核酸:DNA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内,RNA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排序和书写必须是从5到3。

3、DNA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直径为2nm。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个碱基,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度。螺距为3.4nm,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

4、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形成两个氢键,鸟嘌呤始终与胞嘧啶配对,形成三个氢键。DNA横向靠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尤以后者为重要。

5、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遗传作用是由蛋白质功能来体现的,在两者之间RNA起着中介作用。

6、原核生物的rRNA的小亚基为16S,大亚基为5S、23S;真核生物的rRNA的小亚基为18S,大亚基为5S、5.8S、28S。真核生物的18SrRNA的二级结构呈花状。具有催化作用的RNA称为核酶。

7、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Tm),一种DNA分子的Tm值大小与其所含碱基中的G+C比例相关,G+C比例越高,Tm值越高。

8、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其过程为退火,产生减色效应。

1、单纯酶:仅由氨基酸残基构成的酶。结合酶: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可以为金属离子或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可分为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以用透析或超滤方法除去。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方法除去。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只有全酶才有催化作用。

2、参与组成辅酶

3、酶的活性中心由酶作用的必需基团组成,米氏方程式V=Vmax[S]/Km+[S]米氏常数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Km值愈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大。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的结构、酶所催化的底物和反应环境如温度、PH、离子强度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4、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Vmax不变,Km值增大;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和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与抑制剂的结合。Vmax 降低,Km值不变;反竞争性抑制剂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结合,使中间产物的量下降,Vmax、 Km均降低。心肌、肾以LDH1为主,肝、骨骼肌以LDH5为主。脑中含CK1(BB 型);骨骼肌中含CK3(MM型);CK2(MB型)仅见于心肌。氯霉素抑制细菌核糖体上的转肽酶,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磺胺竞争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甲氨蝶呤为还原酶;5-氟尿嘧啶(5-FU)抑制胸苷酸合酶;6-琉基嘌呤主要为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别嘌呤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酪氨酸酶缺乏维白化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为苯丙酮酸尿症;G6P脱氢酶缺乏维蚕豆病。

1、脂溶性维生素VA 作用:与眼视觉有关,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维持上皮组织结构完整;促进生长发育。缺乏可引起夜盲症、干眼病等。VD 作用: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钙磷吸收。缺乏儿童引起佝偻病,成人引起软骨病。VE作用: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保护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促进血红素代谢;动物实验发现与性器官的成熟与胚胎发育有关。VK作用: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有关。缺乏时可引起凝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

2、水溶性维生素VB1 又名硫胺素,体内的活性型为焦磷酸硫胺素(TPP)TPP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和转酮醇酶的辅酶,并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缺乏时可引起脚气病和(或)末梢神经炎。VB2又名核黄素,体内的活性型为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FMN和FAD是体内氧化还原酶的辅基,缺乏时可引起口角炎、唇炎、阴囊炎、眼睑炎等症。VPP 包括尼克酸及尼克酰胺,肝内能将色氨酸转变成VPP .体内的活性型包括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NAD+和NADP+在体内是多种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缺乏时称为癞皮症,主要表现为皮炎、腹泻及痴呆。VB6 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体内活性型为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代谢中的转氨酶及脱羧酶的辅酶,也是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成酶的辅酶。泛酸又称遍多酸,在体内的活性型为辅酶A及酰基载体蛋白(ACP)。在体内辅酶A及酰基载体蛋白(ACP)构成酰基转移酶的辅酶。生物素生物素是体内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如丙酮酸羧化酶,参与二氧化碳的羧化过程。叶酸以四氢叶酸的形式参与一碳基团的转移,一碳单位在体内参加多种物质的合成,如嘌呤、胸腺嘧啶核苷酸等。叶酸缺乏时,DNA合成受抑制,骨髓幼红细胞DNA合成减少,造成巨幼红细胞贫血。 VB12又名钴胺素,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参与同型半工半胱氨酸甲基化生成蛋氨酸的反应,催化这一反应的蛋氨酸合成酶(又称甲基转移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12,它参与甲基的转移。一方面不利于蛋氨酸的生成,同时也影响四氢叶酸的再生,最终影响嘌呤、嘧啶的合成,而导致核酸合成障碍,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VC 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是催化胆固醇转变成7-α羟胆固醇反应的7-α羟化酶的辅酶;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增加铁的吸收;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保护巯基等作用。坏血病

4、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在于避免损失仍可被氧化利用的乳酸以及防止因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5、糖代谢中的关键酶:糖酵解: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糖异生:丙酮酸羧化酶、果糖二磷酸—1、葡萄糖-6-磷酸酶;磷酸戊糖途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糖原分解:磷酸化酶、葡萄糖-6-磷酸酶;糖原合成:糖原合酶(去磷酸化时有活性)

1、糖酵解过程中包含两个底物水平磷酸化:一为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二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关键酶为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1-激酶、丙酮酸激酶。

2、有氧氧化的关键酶为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1-激酶、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

3、6-磷酸果糖激酶-1变构抑制剂:ATP、柠檬酸;变构激活剂:AMP、ADP、1,6-双磷酸果糖(产物反馈激,比较少见)和2,6-双磷酸果糖(最强的激活剂)。丙酮酸激酶变构抑制剂:ATP 、肝内的丙氨酸变构激活剂:1,6-双磷酸果糖葡萄糖激酶变构抑制剂:长链脂酰辅酶A

4、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抑制:乙酰辅酶A、NADH、ATP 激活:AMP、钙离子;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分别为ATP和NADH、ATP反馈抑制;激活分别为ADP、Ca和Ca.

5、6-磷酸果糖激酶-1是最重要的调节酶,ATP增多时可抑制除“己糖激酶”外的其它5种调节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不是调节酶。2,6-双磷酸果糖为6-磷酸果糖激酶-1的最强的变构激活剂。

一、糖酵解

(1)糖原——1-磷酸葡萄糖

(2)6-磷酸葡萄糖6-

磷酸二羟丙酮

1,6-(有氧氧化+3或5ATP)

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ADP 2

乳酸

NADH+H+ NAD+

生理意义

迅速提供能量,尤其对肌肉收缩更为重要,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将消耗NADH,无NADH净生成;成熟红细胞完全依赖糖酵解供能,神经、白细胞、骨髓等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由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释放氧气;肌肉中产生的乳酸、丙氨酸(由丙酮酸转变)在肝脏中能作为糖异生的原料,生成葡萄糖。

二、糖有氧氧化

1)、经糖酵解过程生成丙酮酸

2)、丙酮酸乙酰辅酶A

限速酶的辅酶有:TPP﹑FAD﹑NAD+﹑CoA及硫辛酸

3)、三羧酸循环

草酰乙酸+乙酰辅酶A 柠檬酸合成酶柠檬酸

α-CoA 琥珀酸

延胡索酸苹果酸

FAD FADH2 3ATP

三羧酸循环中限速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辅酶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辅酶同。三羧酸循环中有一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即琥珀酰COA转变成琥珀酸,生成GTP

1、三羧酸循环的意义: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的联系通路三羧酸循环另一重要功能是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的前体。

2、磷酸戊糖途径生理意义: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5-磷酸核糖,肌组织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磷酸核糖可经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3- 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经基团转移反应生成。提供NADPH:NADPH是供氢体,参加各种生物合成反应;NADPH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对维持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正常含量进而保护巯基酶的活性及维持红细胞膜完整性很重要,并可保持血红蛋白铁于二价。NADPH参与体内羟化反应。特点:反应不为在胞液,要消耗能量;不耗氧;大量的NADPH生成;有其它糖的生成和转变;与糖酵解关系密切;不占主要地位;主要功能是产生磷酸核糖、NADPH和CO2,不是产生ATP.限速酶为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主要受NADPH/NADP+的调节,升高时酶活性抑制,降低激活。

3、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只有肝、肾能够通过糖异生补充血糖。糖异生的基本途径:丙酮酸→磷酸烯醇型丙酮酸,消耗2个A TP;1,6-二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此反应由果糖二磷酸酶催化;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此反应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主要)、果糖二磷酸—1、葡萄糖-6-磷酸酶(肌肉中缺乏)。

4、甘油三酯:肝、脂肪组织及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强。脂肪细胞可以合成、储存、动员脂肪(脂肪动员的关键酶是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酯酶-HSL)。,但不能利用脂肪(甘油)。合成原料:甘油、脂肪酸。CM含有载脂蛋白B48;VLDL含有载脂蛋白B100;LCAT的激活剂是载脂蛋白A。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甘油二酯途径(肝细胞及脂肪细胞)。

5、脂肪酸的合成主要在肝、肾,脑、肺、乳腺及脂肪等组织的细胞胞液中进行,因为脂肪酸合成酶系存在于此。肝是人体合成脂肪酸的主要场所。脂肪酸合成原料主要为乙酰辅酶A和NADPH,合成时需要A TP提供能量,还需要CO2。。合成步骤:(1)、丙二酰CoA的合成乙酰CoA羧化酶是关键酶,该酶存在于胞浆中,辅基为生物素,是一种变构酶。(2)脂肪酸的合成(3)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为必需脂肪酸;油酸和软油酸可自身合成。脂酰肉碱脂酰转移酶I是脂肪酸氧化的限速酶。

5、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组织特点:肝内生成肝外用。合成部位:肝细胞的线粒体中。生成减少:饱食、胰岛素↑、脂肪运动↓;增加:饥饿、胰高血糖素↑、脂肪运动↑。酮体组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在血中酮体剧烈升高时,从肺直接呼出。肝内缺琥珀酰CoA转硫酶,故不能利用,而心脑肾骨骼肌线粒体中有可以用。酮体是肝内正常脂肪酸代谢的中间产物,是肝输出能源的方式之—。

6、胆固醇代谢:合成部位:肝内合成、肝外储存。肝是主要场所,合成酶系存在于胞液及光面内质网中。午夜合成最多,中午最少。增加为:胰岛素↑、甲状腺素↑、高糖、高饱、高脂肪饮食;减少:胰高↑、皮质醇↑、饥饿、禁食。合成原料:乙酰CoA(经柠檬酸-丙酮酸循环由线粒体转移至胞液中)、ATP、NADPH等。HMG CoA还原酶是关键酶。每1分子胆固醇需18乙酰CoA、36ATP、16NADPH+H.+。甲亢时血清胆固醇↓。

7、胆固醇在肝中转化成胆汁酸是胆固醇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在体内不能彻底氧化,只能转化为类固醇激素如肾上腺皮质的醛固酮、皮质醇、雄激素,睾丸的睾丸酮,卵巢的雌二醇、孕酮。在皮肤,胆固醇可被氧化为7-脱氢胆固醇,后者经紫外线照射转变成VD3。

8、血浆脂蛋白主要由蛋白质、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组成。乳糜微粒含甘油三酯最多,蛋白质最少,故密度最小;VLDL含甘油三酯亦多,但其蛋白质含量高于CM;LDL 含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最多;含蛋白质最多,故密度最高。CM 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主要形式;VLDL 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形式。LDL 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肝是降解LDL的主要器官;HDL 逆向转运胆固醇。

9、高脂蛋白血症分型:IDL是中间密度脂蛋白,为VLDL向LDL的过度状态。家族性

1、ATP是生命活动中能量的直接供体。ATP由腺嘌呤、核糖和三分子磷酸组成,三分子磷酸之间构成二个磷酸酐键。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磷酸肌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乙酰CoA。

氧化呼吸链的组成:人线粒体呼吸链有4种酶复合体组成,泛醌和Cytc与线粒体内膜结合不紧密,极易分离,故不包含在4种酶复合体中。体内有两条电子传递链,一条是以NADH为起始的,生成3分子ATP,另—条以FAD为起始的电子传递链,生成2分子ATP。两条电子传递链的顺序分别为:NADH→FMN→辅酶Q→Cytb→Cytc→Cytaa3→O2;FADH2→辅酶Q→Cytb→Cytc→Cytaa3→O2。其中,单电子传递体为Fe-S、Cytc。脱氢包括脱电而脱电不能包括脱氢。

3、CoQ是线粒体中不同底物氧化的交汇点,G6P是糖代谢不同途径的交汇点,乙酰CoA 是三大物质的交汇点。细胞色素是以铁仆啉为辅基的单电子传递体,不是递氢体。

4、氧化磷酸化的调节(1)抑制剂的调节:一类是电子传递链抑制剂,例如,鱼藤酮可以阻断电子从NADH传递至泛醌(NADH→FMN→辅酶Q);抗霉素A和二巯基丙醇抑制电子从Cytb 传递至Cytc(Cytb→Cytc),CO、H2S、氰化物抑制电子从Cytaa3→O2。另一类是解偶联剂如二硝基苯酚,使氧化和磷酸化脱离,不能生成ATP。(2)ATP性质稳定,但不在细胞内储存。(3)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可促使ATP生成。

5、线粒体内的NADH可直接参加氧化磷酸化,但胞浆中的NADH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故线粒体外NADH携带的H必需通过α-磷酸甘油或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脑和骨骼肌中的NADH主要通过α-磷酸甘油机制穿梭,生成1.5个ATP;肝脏和心脏中的NADH 主要通过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生成2.5个ATP。

6、蛋白质每天有1%-2%被降解,主要为肌肉蛋白。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

7、联合脱氨基(为脱氨基方式中最主要的)作用主要在肝、肾等组织中进行。骨骼肌和心肌中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脱去氨基。除赖氨酸、脯氨酸及羟脯氨酸外,体内大多数氨基酸可以参与转氨基作用。

8、转氨酶和脱羧酶的辅酶都是磷酸吡哆醛VB6。

9、L-谷氨酸脱氢酶是唯一能既利用NAD+又能利用NADP+接受还原当量的酶。10、谷氨酰胺既是氨的解毒产物,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主要从脑、肌肉等组织向肝或肾运氨。11、脑和肌肉中氨的去路分别为合成谷氨酰胺、丙氨酸;运输至肝脏的形式分别为谷氨酰胺、丙氨酸+谷氨酰胺。氨在血液中主要以无毒性形式——丙氨酸和谷氨酰胺运输。

1、尿素的合成部位:肝脏线粒体+胞液;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SP-Ⅰ)、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ASS)为关键酶;尿素分子中的2个氮原子,1个来自氨,另1个来自天冬氨酸;鸟、瓜、精氨酸为中间产物;1个尿素分子耗3个ATP和4个高能磷酸键。

2、氨基甲酰磷酸的生成是尿素合成的重要步骤。AGA是CSP-Ⅰ的变构激动剂,精氨酸是AGA合成酶的激活剂。

3、CSP-Ⅰ的活性可用为肝细胞分化程度的指标之一;CSP-Ⅱ的活性可作为细胞增殖程度的指标之一。

4、含氮化合物: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半胱氨酸——牛磺酸,是结合型胆汁酸的组成成分;半胱氨酸——硫酸根,活化为PAPS,组氨酸——组胺,是一种强烈的血管舒张剂;色氨酸——脑内的5-羟色胺可作为神经递质,具有抑制作用;在外周组织,有收缩血管作用。鸟氨酸——精脒与精胺是调节细胞生长的重要物质。苯丙氨酸、酪氨酸——黑色素和儿茶酚胺类;甘氨酸、精氨酸、蛋氨酸——肌酸、磷酸肌酸能量储存;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嘌呤碱;天冬氨酸——嘧啶碱;甘氨酸——仆啉化合物为血色素、细胞色素;酪氨酸——甲状腺素。

6、体内的一碳单位有: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和亚氨甲基。一碳单位主要来源于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是作为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原料,是氨基酸和核苷酸联系的纽带,四氢叶酸可以看作为一碳单位的载体。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原料:天冬氨酸,一碳单位,谷氨酰胺, CO2、甘氨酸。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原料:C02、谷氨酰胺、天冬氨酸。胞嘧啶、尿嘧啶的最终代谢产物是β-丙氨酸、CO2、NH3;胸腺嘧啶的最终代谢产物是β-氨基异丁酸、CO2、NH3。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调节酶是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人类)和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细菌),二酶分别受UMP和CTP的反馈抑制;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均可抑制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PRPP合成酶)。嘌呤核苷酸的最终分解产物是尿酸;嘧啶的降解主要在肝脏,胞嘧啶C-U ——B-丙氨酸+CO2+NH3,T——B-氨基异丁酸+CO2+NH3.脱氧核苷酸的生成是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进行的。

UMP UTP CTP→CDP→dCDP

dUDP水解 dUMP dTMP

抗代谢剂的作用:6-巯基嘌吟(6-MP)—次黄嘌呤(IPM)抑制IPM转化为AMP、GMP;8-氮杂鸟嘌呤—谷氨酰胺抑制嘌呤的合成;氨蝶呤及甲氨蝶呤(MTX)—叶酸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别嘌呤醇—IPM氧化酶较少尿酸;5-FU—胸腺嘧啶抑制胸苷酸合酶阻断dTMP的合成;阿糖胞苷—核苷抑制CDP还原成dCDP,也影响DNA的合成。

多酶体系的分布:胞液:糖消解、异生、糖原合成、戊糖磷酸途径、脂酸合成;线粒体:脂酸B氧化、氧化磷酸化、呼吸链、三羧酸循环;胞液+线粒体:尿素合成、血红素合成;胞液+内质网:蛋白质、胆固醇合成;内质网:磷脂合成;细胞核:DNA、RNA的合成;溶酶体:多种水解酶。中心法则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和反(逆)转录。2、原核生物的DNA 聚合酶:DNA-pol Ⅰ:复制过程中校对、修补、填补缺口有3—5和5—3外切酶活性DNA-pol Ⅱ:在无Ⅰ、Ⅱ时起作用3—5外切DNA-polⅢ:延长新链核苷酸的聚合3—5外。3、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DNA-polα:起始引发,引物酶活性;DNA-polβ:低保真度的复制;DNA-pol γ:线粒体DNA复制;DNA-polδ:延长子链的主要酶;DNA-polε:填补引物空隙、切除修复、重组。4、DNA合成过程的特点:DnaA—辨认复制子;DnaB(解螺旋酶)—解开双链DNA;DnaC—运送和协同DnaB;DnaG(引物酶)—催化RNA引物的生成;SSB(单链DNA结合蛋白)—稳定已解开的单链;拓扑异构酶(gyrA、B)—改变DNA分子的拓扑构象,理顺DNA链。5、逆转录酶具有三种酶活性:可催化RNA指导的DNA合成反应、RNA的水解反应和DNA指导的DNA聚合反应。

端粒酶是一种存在于真核染色体端区、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特殊反转录酶,该酶以组成中的RNA作为模板,催化合成端区的DNA片段,防止染色体缩短。碱基错配(点突变):氨基酸的改变;碱基缺失、插入(框移突变):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改变;重组、重排:DNA分子内较大片段的交换。

RNA转录:模板:双链DNA中的一条链为模板,RNA转录是不对称的;底物:四种三磷酸核苷酸(NTP);方向:与DNA复制、逆转录相同,从5’—3’方向进行;酶:DNA依赖的RNA聚合酶。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全酶由5个亚基组成,即α2ββ’σ;核心酶:全酶去除σ亚基(又称σ因子);σ因子的作用:可辨认DNA模板上的启动子,决定转录特异性;RNA链的延长过程由核心酶催化;ρ因子的作用:终止转录;β亚基与NTP结合形成磷酸二酯键(催化);β’亚基结合DNA模板(开链)。真核RNA聚合酶RNA-polⅠ:定位核仁,转录45S-rRNA (核蛋白),RNA-polⅡ:核浆,转录hnRNA—mRNA(信使)、RNA-polⅢ:核浆,tRNA、5S—rRNA、snRNA(转运).启动子:原为—35区的TTGACA序列,真为25bp区的TATA序列+多种顺式作用元件。

放线菌素:影响复制;插入双链DNA间,破坏DNA的模板活性;抗肿瘤。利福霉素:影响转录;抑制原核细胞RNA聚合酶活性;抗菌。四环素族:影响翻译;与原核细胞的核糖体小亚基结合,引起变构,抑制氨基酰tRNA进位抗菌。链霉素、卡那霉素:同上;抑制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起始并引起密码错读;抗菌。氯霉素:同上;与原核细胞的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转肽酶活性;抗菌。红霉素:同上;与原核细胞的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核糖体移位;抗菌。嘌呤霉素:同上;取代氨基酰tRNA进位,使肽酰基转移在它的氨基上并脱落;抗肿瘤。干扰素:同上;活化一种蛋白激酶、使起始因子2磷酸化而失活,并间接活化一种核酸内切酶、促使mRNA降解;抗病毒。白喉毒素:同上;特异抑制人、哺乳类肽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DNA连接酶:催化DNA分子中相邻的5’-磷酸基和3’-羟基末端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使DNA切口封闭。DNA聚合酶Ⅰ:合成cDNA分子。Klenow片段:常用于cDNA第二链的合成。反转录酶:合成cDNA分子。多聚核苷酸激酶:催化多聚核苷酸5’-羟基末端磷酸化,或标记探针。末端转移酶:在3’-羟基末端进行多聚物加尾。碱性磷酸酶:切除末端磷酸基。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DNA印迹技术:Southern;RNA印迹技术:Northern;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聚合酶链反应(PCR)。

目的基因的获取:①化学合成法;②基因组DNA;③cDNA文库法;聚合酶链反应(PCR)。

癌基因有:erb、sis、c-myc、ras等。典型的抑癌基因有Rb基因(最早发现)、p53基因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正常细胞癌基因以非激活形式存在,所以又称为原癌基因。

第一信使:指细胞间信息物质。第二信使:指在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如cAMP、cGMP、Ca2+、IP3、DAG等。第三信使:指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

G蛋白非活化型:αβγ+GDP;活化型:α+GTP。

糖皮质激素受体属于胞浆受体;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维生素D3、甲状腺激素受体属于胞核受体。1、膜受体发挥作用的激素分为:(1)活蛋白激酶A发挥作用的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2)活蛋白激酶C发挥作用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3)CG(尿苷酸环化酶)发挥作用的激素:心钠素、NO。2、胞内受体发挥作用的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维生素D3等。

血红素原料:琥珀酰CoA、甘氨酸、Fe2+;部位:起始和终止反应均在线粒体进行,中间过程在胞浆进行。关键酶:δ氨基γ酮戊酸(ALA) 合酶,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VB6和铅中毒时抑制。

胆固醇在肝内转变为胆汁酸的限速步骤是7α-羟化酶催化的羟化作用。胆酸、鹅脱氧胆酸为游离型初级胆汁酸,它们与甘氨酸、牛磺酸结合后生成结合型初级胆汁酸。

脱氧胆酸、石胆酸及在肝中的结合物为次级胆汁酸;结合型胆汁酸有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胆汁中的胆汁酸几乎都是结合型的。

胆色素=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胆素;胆素原=d-尿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胆素=d-尿胆素+i-尿胆素+粪胆素。胆红素是胆汁的主要色素,尿胆素是尿液的主要色素,胆素是粪便的主要色素。经尿液排出的是尿胆素原+尿胆素,粪便的是胆素原+粪胆素。经肝脏排出随胆汁进入肠道的是结合胆红素,胆红素来源主要为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