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还田激发增效效应研究
玉米秸秆还田以促进吉林省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

关 键词:玉米 ;秸秆还 田;可持 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 1 4 1 . 4 文献标识码 :A
玉米秸秆还田以促进吉林省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 荆绍凌 王冰寒 李淑华
玉米 秸秆还 田以促进吉林省玉米生产 可持续发展
荆 绍凌 ,王冰寒 ,李淑华
( 1 . 吉林省农科 院玉米所 ,吉林 公 主岭 1 3 6 1 0 0 ; 2 . 公 主岭 市范家屯镇农业站 ,吉林 公主岭 1 3 6 1 0 5 )
农 业生产的过程是一个能量转 换的过程 。作 物在 生长过程 手段 。 中要不断消耗能量 , 也需要不断补充能量 , 不断调节土壤 中水 、 3国 内外秸秆还 田现状 肥 、气 、热 的含量 。玉米秸秆 中含有大量 的碳 、氮 、磷等 多种 世界 上农业 发达 的 国家 都非 常重视 土地 的用 养结合 ,在 营养元 素 ,同时富含纤维素 、木质素等 多种 富碳 物质 ] ,进行 美国所有作物秸秆尽量 还 田,据 美国农业部统计 ,美 国每年生 还 田后不仅能增加 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 土壤 团粒结构 ,增强 产的作物 秸秆 4 . 5亿 t ,秸秆还 田量 占秸秆生产量 的 6 8 %l 5 】 ,对 土壤保水保肥性能 ,是改 良土壤保证农业稳产高产 的一项重要 保 持土壤 肥力起着 重要 的作 用。美 国在大平原土壤上还 田秸秆 措施 。秸秆还 田能够 节约化肥用量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环境 和残 茬 1 . 6~ 1 . 7 t /( h m ・ a ),8 a 后 土壤有机质从 1 . 7 9 % 提高 污染 ,确保农业生产 的 良 性循环 , 保护农村 生态环境 , 促进农 到 2 . 0 %,秸秆还 田比对 照 区土壤 中的碳 、氮 、硫 、磷分别 增 业 的生态化发展 。美 国等农业发达 的国家非 常重 视秸 秆还 田 , 加4 7 %、3 7 %、4 5 %和 1 4 %。英 国秸秆直接还 田量则 占其生产 而且取得显著成效 。 量的7 3 %。英 国洛桑试验站每年每公 顷翻压玉米秸秆 7~8 t , 吉林省 是我 国玉米 产量大省 ,2 0 1 0年吉林 省玉米 种植 面 1 8 a后土壤有 机质含量 提高 了 2 . 2 % 一2 . 4 %。 日本微生 物学家 积为 3 1 3 0万 h I I l 2 ,玉米 产量 为 2 1 5 0万 t ,吉林省年 产玉米秸秆 研究 出了一种秸秆分解 菌技术 ,使秸秆还 田的效果更好 。吉林 约有 2 3 0 0万 ~2 5 0 0万 t 【 2 】 。如果每年有 5 0 % 的玉米秸秆能够 省秸秆造肥还 田 4 . 0 3 %,主要是根茬还 田。 通过各种方式归还土壤 ,就相 当于投人化肥 2 5万 t ,这将极大 4玉米秸秆还 田方法及 注意 事项 的改善耕地质量 ,促进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秸秆还 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玉米秸秆直接或堆积腐熟 1吉林省玉米主产 区耕地地 力下降主要原 因 后施入土壤 中的一种方法 。采取科学合理 的秸秆还 田措施 ,才 1 . 1现行种植、施肥制度 能起 到 良好 的还 田效果 。 吉 林省 玉米播种 面积 占总播种 面积 的 6 6 %左 右。传统 的 4 . 1 堆 沤 还 田 轮作倒茬制度早 已被 玉米 连作 取代 ,而且连作多达 2 0 a的现象 堆沤还 田是将 玉米秸秆 制成 堆肥 、沤肥等 ,秸秆发酵后施 极为普遍 。土壤施肥制度经历 了有机肥为主 一有机无机肥混施 入土壤 。 目 前 主要采用 高温 、密 闭条件下 的堆肥方式 ,既可杀 化肥为主 的演变过程 。 目 前 主要靠化肥补充地力 。结果是耕 灭病菌 ,又可快速堆沤成肥 ,有机质和氮素损失较少 ,且积累 层变浅 ,耕层土壤板结现象普遍 ,耕层土壤养分下降明显。 了一定量 的腐殖质 ,因而质量较好。 1 . 2水 土流 失严 重 玉米秸 秆要 用粉 碎机粉 碎 ,一 般长度 以 1~3 c m为 宜 , 据 资料 统计 ,全省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为 2 0—3 0 e m,而开 粉碎后 的秸 秆湿透 水 ,秸秆 的含水量 在 7 0 %左 右 ,然后混 入 垦前 自 然 黑土地腐殖质层 厚度大多 在 5 0 e m 以上 。肥 沃的黑土 适量的已腐熟的有机肥,拌均匀后堆成堆,上面用泥浆或塑料 已有 近 4 0 % 的面 积 已经 失去或 接近 失去肥 沃土层 [ 3 ] 。吉林省 布盖严密封 即可 。堆沤过程一般 1 5 d 左右 。秸秆的腐熟标志为 3 0 e m以下的薄层黑土面积已占黑土总面积的 4 2 %,其中小于 秸秆 变成褐 色或黑褐色 , 湿 时用手握之柔软有弹性 ,干时很脆 2 0 e m的 “ 破皮黄 ”已占 1 4 . 6 %。研究指 出近 2 0 a 来 ,在一般 的 容易破碎 。腐熟堆肥料可直接施人 田块。 耕种施肥条件下 ,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平 均每年下降 o . o 1 %。 4 . 2直 接 还 田 由于有机质减少 ,一系列土壤理化性质都相应发生变化 ,土壤 还田 方法 有整 株还 田、留高 茬还 田 秸秆粉碎翻压还 田。 肥力随之降低。 以机械粉碎 、破茬 、深耕等机械化作业为 田 的益 处
玉米秸秆还田的利与弊

玉米秸秆还田的利与弊玉米秸秆是指玉米收割后留下的秸秆残余物。
玉米秸秆还田是指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作为土壤有机质的补充,以改善土壤质量和增加土壤肥力。
玉米秸秆还田的做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推广,但是也存在一些利与弊,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玉米秸秆还田的利1.增加土壤有机质:玉米秸秆富含碳元素,还田后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玉米秸秆还田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提高土壤的肥力。
3.减少农田病虫害:通过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的细菌病毒数量,减少农田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4.节约资源:将玉米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玉米秸秆的处理和利用成本,节约了资源和人力物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1.玉米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会被吸附到秸秆表面,影响养分的有效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2.玉米秸秆中的硅酸盐、木质素等难降解物质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造成一定程度的麻烦。
3.玉米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如果不合理使用,容易导致土壤肥力不均衡,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4.玉米秸秆还田后容易造成土壤呼吸量增加、水分蒸发减少,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增加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的风险。
玉米秸秆还田的利与弊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土壤状况、玉米秸秆的数量和性质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合理地制定玉米秸秆还田的计划和方式。
还需要结合地方的农田管理制度和政策,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运用玉米秸秆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利用价值,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积极的贡献。
玉米秸秆还田操作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生态问题逐渐引起各个社会阶层的重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中寻找到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是摆在人们眼前的首要问题。
在农业发展中,秸秆还田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护土壤环境的优选方案,将秸秆还田,不仅可以将秸秆中丰富的营养元素返还土壤,提高土壤肥效,更能缓解秋收后秸秆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玉米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种植的农作物,其秸秆的处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传统的处理方法中,多数农民会采用焚烧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环境。
我国推出的秸秆还田措施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因焚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更节约了秸秆回收成本,增强了土壤肥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秸秆粉碎技术问题、推广问题和成本问题等,这就需要采取适合的措施解决问题,确保玉米秸秆还田顺利进行。
一、玉米秸秆还田的优势与作用玉米秸秆还田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耕地问题处理技术,是将玉米田地收割后剩余的秸秆粉碎,并将粉碎后的秸秆充当肥料回归土壤中的一种农业技术,这一技术不仅可以避免传统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更能够通过秸秆还田后的堆积腐熟,将秸秆转化为营养成分丰富的有机肥料,使土壤更加肥沃,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秸秆还田的类型主要包括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覆盖还田以及焚烧还田五种,其中最受欢迎的方法是秸秆翻压还田法,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秸秆利用率、均衡土壤营养元素方面都存在优势,是我国普遍使用的秸秆还田处理方法。
首先,玉米作物的营养成分丰富,在其秸秆中蕴含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这些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将秸秆还田可以丰富土壤肥效,使土壤更加疏松容易耕种,进而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提高了农作物的生命力和产品的品质,为农民提高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随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有望得到普及。
其次,这项技术需要长效性实施机制。
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效果

2 2 1 产 量 分析 从 测 产 结 果 来 看 , ~ 6小 区分 .. 2 别 比对 照增 产 6 1 0 5 5 0 6 0 5 7 0 5 10 0 0 5 . 、 2 . 、4 . 、 9 . 、 5 .
增产平 均增 收 7 1 4元 ・ m" 3. h 。
2 2 2 纯效益分 析 ..
2 结 果 与分 析
2 1 土 壤 养 分 变 化 .
1 材 料 与方 法
1 1 试 验 地 点 .
2 1 1 土壤容 重分析 从 试验 前 后 对 试验 田 土壤 . . 的化 验分析 结果来 看 , 处理 1 2 3 4 5 6的 土壤 容 、、、、、 重分 别 为 1 0 、 . 5 1 0 、 . 3 1 0 、 . 0 g・ . 7 1 0 、 . 7 1 0 、 . 0 1 O
田试 验 , 摸清 提升 土壤有 机质 的最佳 技术 途径 , 为建
尿素 7. 、 化钾 4 . g h " 95氯 95k ・ m 做底 肥 ; 尿素 20 施 7
k ・ m。 追肥 。土壤 养 分 分 析 : 种前 采 集 整 个 gh 做 播
示范区混合土样 1 , 份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 全氮、 全
文 章 编 号 : 0 2 2 6 [ 0 8 0 —0 0 0 1 0 —7 7 2 0 ) 30 7 —2
玉米 秸 秆 还 田试 验 效果
荀 禹东 ( 黑龙 江省 勃利县农 业技 术推 广 中心 土肥站 , 勃利 1 4 0 ) 5 5 0
规 施 化 肥 十 秸 秆 造 肥 3 0 g・ m 。 处 理 5 灭 00 0 k h -; :
磷、 全钾和 速效 氮 、 、 含 量 和 p 进 行 化 验 。收 磷 钾 H 获后 又分别 采集 了每个处 理 区的土壤样 品进行 化验 分析 ; 收获考 种测产 。生育 期 调查 同常规施 肥 。
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

我国农作物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副产品,其合理利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土壤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农作物秸秆还田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长期的农业生产往往导致土壤板结、通气性差,而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能力。
研究表明,还田后的秸秆在土壤中逐渐分解,形成的腐殖质能够使土壤颗粒团聚,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从而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秸秆还田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它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
秸秆中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田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些养分逐渐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同时,秸秆还田有助于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土壤环境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从土壤生物学特性来看,秸秆还田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碳源和能源,促进了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
微生物的增加能够加速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
此外,有益微生物的增多还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在秸秆还田的方式上,我国主要有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两种。
直接还田包括粉碎还田、整株还田等。
粉碎还田是将秸秆粉碎后均匀撒在田间,然后翻耕入土。
这种方式操作相对简单,但需要注意粉碎的程度,以免影响还田效果。
整株还田则是将农作物秸秆直接铺在田间,适用于一些特定的作物和土壤条件。
间接还田包括堆肥还田、过腹还田等。
堆肥还田是将秸秆与其他有机废弃物混合堆积,经过发酵腐熟后施入农田。
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肥料的质量和肥效,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场地。
过腹还田是将秸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家畜的粪便再还田。
这不仅实现了秸秆的利用,还增加了有机肥的来源。
然而,农作物秸秆还田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还田量不当可能会导致土壤孔隙度过大,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秸秆分解过程中可能会与作物争夺氮素,导致作物前期生长缺氮。
新型玉米整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增产机理研究

受 害不 明显 , 明 花蕾 期 抗 寒 抗冻 。耐 旱 能力 较 说
强 , 易发生 异常 大量 落叶现 象 。抗 流胶病 , 不 褐腐 病 、 毒病、 病 炭疽 病 , 菌性 穿 孔病 和缩 叶病发 生 细 较 轻 ; 要 害虫 有桃 蚜 、 蜘 蛛及 桃小 食 心虫 等 , 主 红 发生程 度 明显低 于对 照品种 以及其 它品种 。
( 转第 3 下 8页 )
・3 ・ 8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2 1 () 0 l 3
2 3 3 抗 性 银 州 镇 孟 岔 村 区 试 点 2 0 . . 0 7年 4 月 下 旬 初 , 入 初 花 期 遭 强 寒 流 袭 击 , 调 查 统 计 进 据
陵 山区及 同类 地 区大 面 积栽 培 , 有 良好 的发 展 具
土壤测 定方 法 : 机质 的测 定采 用 重 铬 酸 钾 有 法 ; 解 氮 采用 蒸 馏 法 ; 碱 速效 磷 采 用 钼锑 抗 比 色 法; 速效钾 采用 火焰 光 度 法 测得 。有关 土 壤 的各
种 物 理 性 状 均 由 县 土 肥 站 用 相 应 的 仪 器 和 方 法
测得。
技术 试验 研 究 , 施 面 积 0 8 m。 取 得 了 明显 实 .7h ,
的增 产效 果 。
人 量 以下 一 犁 翻 过 来 的 土 恰 好 能埋 严 实 秸 秆 为 宜, 这样每 四犁 中的第 四犁放 人秸秆 一次 , 以此类 推, 便可将 相应 玉 米 地块 所 产 秸秆 全 部 还 田。 由 于玉米整秸 秆直 接还 田后 , 二年春 播 时 , 第 秸秆 未
成 , 田后的秸秆 在土 层 1 m 以下 , 田地块 第 还 5c 还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一、秸秆收集和还田秸秆还田是指在玉米收获后,将玉米秸秆直接还入田间,让秸秆在土壤中降解并充分发挥其价值。
收集秸秆的方法可以采用机械收集和人工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将秸秆集中堆放、发酵处理后,再通过施肥机或其他机械将其还田,这样既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二、秸秆还田的好处1. 增加土壤有机质: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
有机质对土壤有益处多,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通气性,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2. 改良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
3. 减少土壤侵蚀:秸秆还田可以覆盖住土壤表面,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
4. 促进农作物生长: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过程,释放出有机氮、磷、钾等养分,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发育。
秸秆在土壤中降解后,还可释放出有益元素,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 环保节能:通过秸秆还田,减少了秸秆焚烧对大气的污染,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
三、技术注意事项1. 配套施肥:在进行秸秆还田时,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的需肥特点进行合理施肥,确保还地前后土壤肥力平衡。
2. 秸秆还田时期:最佳还田时期一般是在作物收割后的第二年春耕前进行,这时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秸秆降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 秸秆还田技术改良:在秸秆还田的过程中,可采取秸秆粉碎、搅拌、覆盖等措施,提高秸秆的降解速度,促进土壤肥力的释放和提高。
4. 秸秆还田后的管理:进行秸秆还田后,要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合理轮作,做好病虫害防治,保证作物长势,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四、技术推广和应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具有显著的效果。
不同秸秆腐熟剂在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自2 0世纪 8 0年 代开 始 , 秸 秆 的利用 由堆沤 肥 逐渐 转变 为 秸秆 直 接还 田。 秸 秆 还 田可 有效提 高 土壤 有机 质含量 , 改
剂; 处理 3 : 常规 施肥 + 秸秆 还 田+ R W 秸秆 腐熟 剂 ; 处理 4 : 常 规 施J E+ 秸 秆还 田+ B M 秸秆 腐 熟 剂 ; 处理 5 : 常规 施肥 + 秸 秆
( C K) 。 3次 重复 , 随机 区组排 列 , 小 区面积 5 0m。 。
1 . 4 田 间 管 理
木质素 、 纤维素、 半 纤 维 素等 难 分 解 的成 分 组 成 , 腐熟 速 度
为 4 . 8 5 %一 7 . 6 9 %。
关键 词
秸 秆腐 熟剂 ; 粉 碎还 田; 玉米 ; 应 用 效 果
中图分 类号
¥ 5 1 3 : S 1 4 4 Biblioteka 文献 标识 码A
文章 编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3 ) 1 6 - 0 2 1 5 - 0 2
d e c o mp o s i n g d e g r e e. p h y s i c o c h e mi c a l p r o pe r t i e s c h a n g e o f s o i l a n d e fe c t f o wh e m g r o wt h a n d y i e l d.Th e r e s u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s t r a w d e c o mp o s i n g i no e u l nt a s c o u l d r e d uc e t h e b u l k d e n s i t y a n d p H v lu a e o f s o i l . i n c r e a s e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s o i l n u t r i e n t , a n d i nc r e a s e t h e y i e l d o f wh e a t s i g n i ic f a nt l y by 4. 8 5 % t o 7 . 69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 代农业 科技
21 0 1年第 l 7期
玉米 秸 秆还 田激 发 增效 效 应 研 究
李 天玉 董 敏
( 山东 省 新 泰 市农 业 局 , 山东 新 泰 2 10 ) 7 2 0
2% 6
摘 要 20 -2 1 0 7 0 0年 以泰 山 2 4号 小麦 品 种 为材 料 , 行 玉米 秸 秆还 田激 发 增 效试 验 , 进 结果 表 明 : 施 氮 总 量 一致 水 平 上 , 1 %~ 在 将 3 无机 氮替 换 为有 机 氮 。 其激 发 增效 效应 显 著 , 小麦增 产 9 0 1 . %。 . %~ 5 6 秸秆 还 田通过 精 致有 机肥 的激 发有 利 于小 麦成 穗 率 、 粒数 、 6 3 穗
地 试验 点 , 总 体 趋 势 一 致 ; 理 D 与 C 但 处 K相 比较 , 地 试 两 验小 麦 3年平 均产 量均 增幅 不 明显 , 达到 00 未 .5显 著水 平 。
表 2 不 同秸 秆还 田处理 小麦产 量及 统计 分 析
试验 于泰安 市农业 科学院 基地 与马庄 镇基地 实 施 ,
麦 植 株衰 老 慢 , 小麦 叶 水 率增 加 1 .%, 冬 1 4 蒸腾 增加 2 .%, 4 4
前、 收获后测定土壤基础肥力和有机质变化情况。
2 结 果 与 分 析 21 对 小 麦 产 量 的 影 响 .
叶绿 素含 量提 高 8 .% [ 但 玉米 秸 秆 还 田后 当季 小麦 不 能 33 1 ] 。
中 图分 类号
¥4 . ¥4 . 11 4; 175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7 9 2 1 )7 0 4 — 2 0 7 5 3 (0 1 1 - 2 4 0
目前 , 国年 产 作 物 秸 秆 6亿~ 我 7亿 t却 仅 有 1 , / 右 4左 秸秆 用于 还 田 , 余 秸 秆 被堆 积 到 田边 、 旁 或就 地 焚 烧 , 剩 道
2 0 - 2 1 小麦 连 续 进 行 3季 , 0 7 0 0年 土壤 基 本 农化 性 状 农 科
院 基 地 为 : 机 质 1 .7gk 、 解 氮 7 . mgk 、 效 磷 有 16 /g 碱 35 /g 速
2 . gk 、 效 钾 8 . mgk ; 67m /g 速 74 /g 马庄 镇 基 地 为 : 机 质 l .2 有 21 gk 、 解 氮 8 . mgk 、 效 磷 2 . gk 、 效 钾 147 /g 碱 85 /g 速 48m /g 速 0. mgk ; 试 验 点均 多 年 未施 有机 肥 、 进 行 秸 秆 还 田耕 /g 2个 未 作 , 麦 品种 均 为泰 山 2 。 小 4
比 64 3次 重复 , :。 随机 排 列 , 区面 积 2 . , 复 间 设 宽 小 40m。重
注 : 据 为 3年平 均 值 。 同 小 、 写 字 母 分 别 表 示 00 、 . 1 平 差 数 不 大 .5 0O 水 异显著。 同。 下
12 试 验 设 计 .
蓬 理 I H 量 均 折/ zh / 产 h
试验 设 5个 处理 , 别 为 : 分 秸秆 全 量还 田( ; 秆 全量 A) 秸 还 田+ 致 有机 肥 7 0k /m 腐 熟 剂 ( ; 秆 全 量 还 田+ 精 5 gh + B)秸 精 致 有机 肥 15 0k /m + 熟 剂 ( ; 秆 全 量 还 田+ 致 0 gh 腐 C) 秸 精 有 机肥 30 0k/m ̄腐 熟 剂 ( ; 不 采 用秸 秆 还 田技 术 , 0 g + h D) 以 玉米 收 获 后 移 去全 部 秸秆 作 对 照 ( K) 各 处 理 有机 、 C ; 无机 、 氮 肥 及 磷 钾 肥 配 比 量 相 同 ( 1 , 熟 剂 施 用 量 均 为 1 表 )腐 5 k /m ; 麦种 植 采 用秸 秆 粉 碎 后 深耕 还 田方 式 , gh 小 氮肥 基追
千粒 重 的提 高和 高产 的形 成 ; 还 田通过 精 致有机 肥 的激 发也 有利 于促 进 秸秆 向 土壤有 机 质转 化 , 秸秆 进一 步提 高土壤 地 力 , 生产 力的 持 为
续提 升 奠定 基础 。 关键 词 玉 米秸秆 还 田 ; 小麦 ; 激发 增效 ; 产率 ; 增 土壤 有 机质
发 秸 秆 还 田 当季 利 用 为 目的 , 玉 米秸 秆还 田对 小 麦 增 产 为 增效 提供 理 论参 考 。
l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 地 概 况 .
均有大幅提升 , 增产 率达 9 0 1. %, . %~ 5 6 经方差分析均达 6 3
到 O l 著水 平 , 中农 科院基地 试验点 增幅 高于马 庄镇 基 . 显 O 其
既 浪 费了 资 源 , 又污染 了 环境 。 界 上农 业发 达 国家 大 都非 世
l3 调 查 内容 与 方 法 -
小 麦成 熟后 每 处 理 区单 独 收 获 测产 并考 种 , 调查 各 处 理 分蘖 数 、 有效 穗数 、 穗粒 数 、 干粒 重等 指标 , 季 小麦 种植 各
常 重视 土地 的用养 结合 和发 展生态 农业 , 秆还 田对 农作物 秸 生长 发 育 的 影 响研 究 较 多 , 如相 关研 究 表 明 秸 秆 覆 盖 下 小
增产 甚 至减 产 的现 象 屡见 报 端f3针 对 此 问题 , 研 究 以激 2】 _, 该
对 试 验 各 处 理 小 麦 3年 均 值产 量 及 增 产 率 进 行 分 析 ( 2 , 果表明 , 表 )结 两地 试 验 中 , 理 A在 全 量 秸 秆 还 田但 处 不施 用精 致有 机肥 条件 下 3年均 值产 量均 较 C K略 有 下降 , 经方 差分 析差 异 不显 著 ; 处理 B、 C小麦 3年 均 值产 量较 C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