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作业
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年第6期农技推广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孙景莲(辽宁省凌源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辽宁凌源122500)摘要: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了对农田的少耕和免耕,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同时做到了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是一项抗旱能力强且有利于提升土壤肥效的先进耕作技术。
从推广应用的情况来看,该项技术关键包括秸秆覆盖技术,免耕、少耕技术,免耕、少耕播种技术和杂草病虫害防治四个环节。
而技术推广更是围绕着这几项略作调整先后展开。
就对应的关键技术环节做要点阐述,为提升玉米耕种效益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玉米;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1基本情况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
一方面,将作物秸秆、残茬等覆盖地表,能很好保护地表土壤,减少风蚀、水蚀的程度,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
另一方面,能尽可能少地耕作土壤,实现免耕、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耕层结构,为高产奠定基础。
2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从推广应用的情况来看,该项技术关键有四个环节。
1)秸秆覆盖技术。
田间30%的秸秆覆盖地表,起到水土保护、防治水蚀和减少无效蒸发等等作用,以大大提升天然水利用率。
2)免耕、少耕技术。
剔除传统锌式犁翻耕,推广免耕或少耕技术。
免耕技术,用免耕机在覆盖秸秆的土壤中播种,后期不进行任何耕作。
少耕技术,多用深耕,深松深层土壤,减少对地表 的破坏,增加土壤含水量。
3)免耕、少耕播种技术。
地表覆盖残茬和秸秆,一条龙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等作业环节,减少对土壤的作业次数,大大节省了作业操作成本。
4)杂草、病虫害防治。
除草配合机械化浅松、耙地作业而进行。
病虫害的防治多用化学药剂处理。
3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的操作流程根据上述几个关键环节的介绍,考虑到本地玉米机械化作业的现实需要,推广的技术路线先后是田间玉米秸秆覆盖和高留茬免耕播种-化学灭草、灭虫-深松。
玉米秸秆粉碎作业及还田技术初探

河南农业2023年第13期
ZHAOQI YU SHENGTAI
沼气与生态
作为基肥施入。
入冬前,根据土壤墒情进行冬前灌溉,春季根据苗情及时进行追肥和浇水。
(二)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技术要点
1.机具选择与使用。
选用铧式犁一次完成深耕、混匀、翻埋等多道工序。
可根据机具动力、土地面积等情况选择单铧或多铧犁,拖拉机的牵引力和悬挂装置应与铧式犁相适应。
作业前要进行耕深调整、耕幅调整、水平调整、入土调整和正位调整,确保秸秆完全被掩埋在耕层中。
2.作业要求。
使用铧式犁进行深耕作业时,要将地表的玉米秸秆深翻入土,耙平压实,耕深≥25 cm,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10%,立垡率≤3%,回垡率≤3%;要根据土壤适耕性,确定小麦耕作时间,适宜作业的土壤含水量为15%~22%;深翻应避免将大量生
二磷)5~7 kg、钾肥(氧化钾)3~5 kg,其中氮肥底施与拔节期追施比以7:3为宜。
种植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应稳氮增钾补硫,氮肥底追比以5:5为宜。
种植弱筋小麦品种应控氮增磷增钾,氮肥底追比以7:3为宜。
旱地麦田一次施足底肥,春季视苗情趁墒追肥。
推广秸秆还田既能提升耕地质量,又能推广秸秆科学还田适用技术,推进了秸秆就近就地轻简化科学还田技术,提高了土壤钾素含量,促进了农田土壤固碳增肥作用,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的推广及普及,既提高了耕地地力,又减少了秸秆禁烧带来的空气污染,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责任编辑 刘沛儒)
(本栏目由河南省农村能源环境保护总站支持)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浅谈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浅谈玉米全程机械化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作者:李正平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29期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它缓解了传统耕作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持作物秸秆、残茬全量留田,减少秸秆覆盖的地表水分蒸发,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效益,推动玉米传统种植技术转型升级。
一、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覆盖技术的重要性发挥甘肃省位于32°N-43°N,92°E-109°之间,地处严热带到中温带,独特的自然与地理位置,为玉米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基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临夏县收获玉米大多以灭茬、起垄为主,但这种将土壤表面暴露在外的方式,造成大量水分和有机质流失,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而通过秸秆焚烧,还会造成大量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加重了土壤贫瘠化、酸化、盐碱化和污染的程度,引发各种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增加了土壤水分,减少了土壤风蚀、水蚀,与传统耕作相比,使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得到提高,减缓了土地的退化,保护了生态环境,加大机械化秸秆还田数量,也保障了粮食安全,推动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二、玉米机机械化耕作技术一般情况下,玉米收获后应立即:①进行机械化整地(做好深翻、深松、浅旋作业)→②适时进行机械化播种→③机械化管理(播种后至收获前)→④机械化秸秆还田。
1、机械化整地(1)为能使土壤有较长的熟化时间,利于接纳秋冬雨雪,深翻、深松和浅旋作业,应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深翻作业机一般为大型拖拉机,当以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不起坷垃)时进行作业,作业时,深度应控制在23至25cm,并保证耕深一致和地表平整,并严密覆盖地表杂草、残株。
(2)深松作业机一般为拖拉机配套的深松机具,深度一般在35cm以内,一般2至3年深松一次即可,或以30、35cm深度交替深松。
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摘要:从保护耕地、改善农作物种植环境,促进增产增收出发,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方法,针对当前该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措施。
并阐明了该项目的广泛实施,不仅使农业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而且实现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应用效果;改进措施中图分类号:s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58—1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消除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防止秸秆焚烧、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节本增效、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保护性耕作意识的增强,农民开始用机械还田玉米秸秆,这不但减少了劳作,也给该项目增加了科技含量,通过管理部门的指导,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技术方法。
1 玉米秸秆还田的技术方法1.1 秸秆直接粉碎翻埋法这种方法是在玉米收获后,是玉米秸秆处于平放状态,用大型拖拉机配单相应的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直接撒在地上,随后紧跟着用大型拖拉机佩带悬挂犁进行深翻深埋作业,随后再进行机械镇压,达到播前状态。
1.2 整秆还田深埋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秋季玉米成熟摘穗后,让秸秆保持原有站立状态,采用大型拖拉机佩带高柱深耕犁,直接将玉米秸秆顺垄向翻埋入土,实现秸秆整体还田,然后冬浇或镇压,第二年春天进行旋耕或重耙精播,完成配套作业。
其操作的工艺是摘穗(秸秆站立)→深耕(还田)→冬浇(镇压)→旋耕(重耙)→机械播种(施肥)1.3 整秆地表覆盖法这种方法属于保护性耕作法的一种,主要技术措施是:将玉米秸秆割倒后摘穗运走,让秸秆均匀平铺地表(第一年需将土地整平)越冬,第二年春播时,使用大型拖拉机佩带专用保护性耕作机具进行复合作业,一次可完成切割、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播后进行化学灭草喷药作业。
玉米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河南农业年第期N NNONGY 一、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的作用(一)机械化粉碎还田是充分利用玉米秸秆的有效方式和避免秸秆焚烧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有效措施,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玉米秸秆是优质的有机肥原料,内含丰富的作物必需的营养成分。
我国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500万公顷,玉米秸秆产量1.62亿吨,秸秆中氮磷钾养分含量相当于110多万吨尿素,190多万吨过磷酸钙,190多万吨硫酸钾,因此玉米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秸秆处理不恰当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
(二)玉米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秸秆粉碎还田翻耕后,在分解过程中进行矿质化,释放养分,同时进行腐殖质化,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含量增加。
资料显示,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因还田年数不同,有机质可增加0.025%~0.15%。
统计全国60份试验结果,秸秆还田后全氮提高范围在0.001%~0.1%,平均提高0.0014%;速效磷增加幅度在0.2~30毫克/千克,平均提高3.76毫克/千克;速效钾增加幅度在3.3~80毫克/千克,平均增加31.2毫克/千克。
(三)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壤耕性变好。
秸秆还田后,随着其有机物的矿化、腐殖化,增加了新鲜有机质,改善了有机质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
土壤孔隙度一般增加4%左右,容重降低0.04~0.11克/厘米3,1~3毫米团粒结构增加5.8%左右,土壤水分增加1.1%~3.9%。
由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土壤水、肥、气、热四性得以很好协调,渗水、通气能力增强,保肥、保墒性能增加,抗旱抗涝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土质疏松、犁耕比阻减少,适耕性提高。
(四)秸秆还田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源,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
秸秆还田后,肥土上细菌数增加0.5~2.5倍,瘦土上增加2.6~3倍。
(五)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增加了作物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寒地玉米机械化秸杆还田作业答案

一、简答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
1、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秸秆露天焚烧直接导致大气污染,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在夏秋季节,尤其是在每年的6~7月份收割季节,为了尽早完成水稻的种植,农民将大量的废弃麦草直接在农地里焚烧,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相当于日均浓度的五级水平。
2、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
露天焚烧秸秆带来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浓烟,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对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3、形成新的火灾隐患。
4、危害四: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
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
二、简答玉米秸秆还田的环境效应。
1、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玉米秸秆内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钙、镁等多种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含氮量为0.6l%,含磷量为0.27%,含钾量为2.28%,有机质含量能达15%左右。
1250公斤鲜玉米秸秆相当于4000公斤土杂肥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相当于18.75公斤碳铵、10公斤磷酸钙和7.65公斤硫酸钾。
玉米秸秆还田2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24%,全氮含量增加11%,全磷含量增加10%,水解氮增加41.0%;玉米秸秆还田5年后,土壤有机质增加0.29%。
2、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秸秆还田后经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植酸与土壤中的钙、镁粘结成腐植酸钙和腐植酸镁,使土壤形成大量的水稳性团粒结构,总孔隙度增加,提高了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了根系的吸收活动。
3、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玉米秸秆含有大量的化学能,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
秸秆还田可以增强各种微生物的活性,即加强呼吸、纤维分解、氨化及硝化作用。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玉米秸秆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广泛存在于农田中。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玉米秸秆通常被视为废弃物,往往会被焚烧或者露天堆放,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全量还田技术应运而生。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是指将玉米秸秆全部或大部分还入土壤中,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土壤改良的目的。
全量还田技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玉米秸秆收集。
在玉米收获后,将秸秆进行集中收集。
可以利用机械设备将秸秆切碎或割短,以便于后续的还田操作。
第二,秸秆还田。
将收集到的玉米秸秆直接还入田地中。
可以采用扩大切割还田、直播还田、直播分层还田等方式。
这样可以将秸秆快速还入土壤,有利于秸秆的分解和养分释放。
还田后的管理。
为了促进秸秆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还田后需要适当进行管理。
可以采用轮作、深松、还田肥等措施,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养分供给。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玉米秸秆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有机质,将其还入土壤,可以为作物提供营养,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
玉米秸秆中的有机物质可以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土壤保水性和肥力。
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
全量还田可以有效地避免秸秆露天焚烧引发的火灾风险,同时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还田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玉米秸秆的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还田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全量还田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对农民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经济负担。
还田后的管理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知识,这对一些缺乏技术支持的地区可能存在困难。
还田过程中可能会对土壤产生负面影响,如增加病虫害发生的风险等。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是一种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土壤改良的农业生产方式。
科技成果——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

科技成果——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技术要点(一)工艺流程秋季作业工艺流程:秋季玉米机械收获和秸秆粉碎→秸秆2次粉碎→条耕作业→秸秆条带覆盖还田→春季沿条耕带播种、施肥→化学除草1-2次→苗期追肥→秋季机械收获和粉碎秸秆。
春季作业工艺流程:秋季玉米机械收获和粉碎秸秆→秸秆全量覆盖还田→秸秆2次粉碎→条耕作业→春季沿条耕带播种、施肥→化学除草1-2次→苗期追肥→秋季机械收获和秸秆粉碎。
(二)秸秆处理采用具有秸秆粉碎装置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粉碎玉米秸秆,一次性完成玉米收获和秸秆粉碎作业。
如留茬过高、秸秆粉碎达不到要求时,应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一次秸秆粉碎作业。
粉碎后的秸秆长度≤10cm,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85%,留茬高度≤10cm,粉碎后的秸秆应均匀抛撒覆盖地表。
(三)条带耕作技术1、条耕时间秋季条耕作业适宜春季旱情不严重的区域进行,在封冻前土壤水分25%左右作业。
春季条耕作业在播种前0-3天作业,当土壤墒情适宜时或春旱严重的地区,可边耕边播;土壤相对湿粘时,需要在播前2-3天作业。
2、条带幅宽标准条耕机作业会形成一条无秸秆覆盖的播种带和一条秸秆带。
条带宽度依据条耕机机械参数和本地常用行距设定。
65cm垄距田块播种带幅宽40-50cm,秸秆带幅宽80-90cm。
3、作业标准条耕机一次性完成清理秸秆、深松、浅旋、镇压作业,要求播种带秸秆残留量<10%,深松深度20-25cm,浅旋深度为10-15cm,镇压强度30N/cm2。
4、播种、施肥和田间管理使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进行播种、施肥,播种带双行播种,播种量、施肥量和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同普通大田。
提质增效情况本技术减少了清理秸秆、机械耕整地等作业环节,亩均节省作业成本35元/亩,节本增效69元/亩。
耕地质量提升,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增强。
同传统耕种方式相比,本技术土壤含水量提高5-10个百分点,保墒效果显著,秸秆覆盖下的输沙量可以减少90.3%-99.4%,能有效遏制风蚀;秸秆覆盖田间径流形成时间晚、水蚀损失量少,增强了土壤的抗水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