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届历史岳麓版一轮模拟演练:第36讲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历史岳麓版一轮模拟演练:第36讲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36讲1.(2017·威海二模)1955年,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规定,农业发展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这一做法导学号26812336(B)A.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恢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据材料“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故B 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最后失败了,“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说法错误,排除D项。

2.(2017·新课标Ⅰ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导学号26812337(D)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

材料是关于苏联的漫画,而A项是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时期不符,排除A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分析可知,图中事件是在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而在帝国主义苏联包围中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项;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项;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3.(2018·衡水金卷)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

2019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35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9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35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时,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改革,要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故C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决策是正确的,但要注意工农业的比例调整,故 D项错误。
2.(2018·怀化模拟)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 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91%(其中小麦增长了131%),肉类产量 增长62%,奶类产量增长105%,蛋类产量增长76%。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D)
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 面进行调整。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03
第3关 精练高考
(2017· 全国卷 Ⅲ·34)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 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 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02
第2关 对接高考
主题: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史料一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
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 . 4% 。第二阶段为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 1971— 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 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C)
B.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 D.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
解析:苏联的新技术发明占世界总数的比重很大,可见苏联并没有忽视技术革 新,故 A 项错误;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也会推动科技转化为应用,故 B 项错

历史计划总结-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精品

历史计划总结-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精品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二战后苏联的经济
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1)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不同程
度的改革。

(3)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2.不同点
(1)内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后来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2)结果:前两者的改革在前期取得一定成效,后期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1.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
务和中心环节。

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
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必须坚定地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但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5.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6.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二)第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二)第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单项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 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中最具深远意义的是 A. 推行种植玉M 运动 B.C.对斯大林的功过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D. 3. 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 M 运动”,主观目的是为了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

主要原因是什么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4. 赫鲁晓夫领导的经济改革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是他在思想上犯了A.左倾冒进错误B.右倾投降主义错误C.经验主义错误D.本位主义错误5.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不注重农业问题B. 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D.没有加大农业改革6.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民主社会主义”A.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B. 实质是背离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C.适应了苏联当时的基本国情D. 直接导致了苏东剧变7. 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 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 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C. 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 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8. 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A.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B.签署明斯克协定C.发动"八一九"事件D.签署《阿拉木图宣言》9. 苏联八一九事件反映出的矛盾是A.民族矛盾B.苏共党内矛盾C.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D.阶级矛盾10. 苏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变化的标志是A. “八一九”事件B.叶利钦掌权C.苏共被排挤出政权D.各加盟 共和国宣布独立11.20世纪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严重的挫 折,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6讲 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6讲 苏联的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停滞不前)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面临怎样的困境?
1985年,苏联人均GD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 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 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至居世界十八位。民用工业品 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 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后期改革为何停滞?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 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他在开会或讨论问 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 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 “妥协能手”。 勃氏观念保守,因循守旧,无法突破原有体制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 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 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 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 的40% 。 ——《世界现代史》 美苏争霸,军备竞赛加重经济负担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 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苏联的经济改革
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说起……
1953年斯大林逝世。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 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 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 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 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存在的问题? 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 的产量为 3720万吨。但是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 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 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 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 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 了”。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2训练: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2训练: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故A项正确。

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提出的,C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是斯大林时期提出的口号。

2.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

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3.“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

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

”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B.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扩大农业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推行对工业经济的市场化管理D.减少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适度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改革并不彻底;从材料“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可见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4.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始终放在重工业方面C.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D.未彻底改变“斯大林模式”5.与斯大林相比,勃列日涅夫在管理经济方面的进步之处是( )A.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彻底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C.将部分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D.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项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C、D两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人教版)课件:专题十四+课时4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人教版)课件:专题十四+课时4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时空 观念
历史 解释
[解析 ] 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是分配制度不是管 理制度的改革,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城乡的社会状况,排 除 C;D 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就是要激发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故 A 正确。
[答案] A
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不足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 模式的改革,但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 (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 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3)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 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 局势逐渐失控。
பைடு நூலகம் 考查 素养
解读说明 从题干信息“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 报酬发放办法”可知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即二战后苏联的 经济改革。本题的迷惑性很大,从时间上看它不应该是苏 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从内容上看又是对“斯大林模 式”的一个改革,所以容易错选为 B 项。其实苏联的经济 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 的,所以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 从题干信息“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 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 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考查考生对这一现象的历 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苏共“二十大” 在 1956 年 2 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 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 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资本主义 国家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这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 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 法制,为“列宁格勒案件”等冤案平反,改变保安机关权力 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3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人教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3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3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亳州高三段考)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

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

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

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 )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解析:由“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

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赫鲁晓夫的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种植玉米运动,造成了生态破坏,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应该是一定程度上减少指令性计划,如“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中没有“建立家庭农场”;D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答案:B2.(2018·济宁高三质监)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

这一措施( )A.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C.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D.有助于实现扩大企业自主权解析:“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说明赫鲁晓夫运用党政机关直接领导和管理农业生产,严重背离经济组织的功能,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错误;这种措施只会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挫伤,不会促使农业形势的好转,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遏制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一调)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
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
后失败
失败失败
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
的小修小补。

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革,背离了社会
主义方向

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认识(1)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
他(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

他在改革过程中,往往是一只脚向民主迈进,另一只脚却陷入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

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完全继承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尚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
C.向民主化迈进是其改革的侧重点
D.主观主义是其改革失败的根源
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指出:“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

”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将增加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D.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工业化模式
一则有关苏联的经典笑话: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列宁:“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给我调 100 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这一笑话形象地描述了苏联各位领导人的执政特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搞星期六义务劳动”表明列宁探索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正确途径
B.“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表明赫鲁晓夫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C.“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指勃列日涅夫迫切要求解决民众生存问题
D.“把火车拆了”表明戈尔巴乔夫认为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能实现现代化
2.C【解析】从材料“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改革主张改变斯大林体制,运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选C;B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政治改革的内容;A项材料也未交代;D项错误,材料中认为发展市场经济从决策上看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