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 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 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 经 济 政 策 斯 大 林 模 式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解体
列 宁
斯 大 林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1991.12.21
1917.11.7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 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问题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一度促进 问题
初期效果显著,后期停滞不前
败因
内容
不同 结果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 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僵化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失误长 根本原因: 期得不到纠正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主要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排斥市场;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 业;
(2)为支持工业, 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 经 济 政 策 斯 大 林 模 式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解体
列 宁
斯 大 林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1991.12.21
1917.11.7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 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问题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一度促进 问题
初期效果显著,后期停滞不前
败因
内容
不同 结果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 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僵化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失误长 根本原因: 期得不到纠正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主要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排斥市场;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 业;
(2)为支持工业, 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精美历史课件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重点在重工业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扩大企业自主权;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部门 3.结果: 军事实力增强,达到了能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增加经 济负担,20世纪70年代经济增长开始下降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 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 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 产主义社会”。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新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 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②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口号超越实际; ③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如喜欢浮夸冒进,也影响改革;
3.结果: 军事实力增强,达到了能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增 加经济负担,20世纪70年代经济增长开始下降
1966—198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1966—1970 国民收入年平 均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年 平均增长率 7.8% 1971—1975 5.7% 1976—1980 4.3%
8.5%
工业
失败 导致苏联解体
结果 原因
谢谢!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共同探究
1、搞社会主义要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准为基本目标。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其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共同探究
知识回顾
依据下表提供的线索,阅读教材 项目 背景 农业 内容 重点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比1913年增长20%
课件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三: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 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 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当年,斯 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 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 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 点,请说明理由。
失去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导致苏联
的最终解体。
启示录
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的经济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 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 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 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材料一: 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 长率始终保持在9.1%~13.2%,普通人生活明显改善。赫 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房,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
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 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 区的饲料严重短缺,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 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 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 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 建成共产主义。
小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领导人
重点
结果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 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 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 点,请说明理由。
失去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导致苏联
的最终解体。
启示录
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的经济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 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 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 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材料一: 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 长率始终保持在9.1%~13.2%,普通人生活明显改善。赫 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房,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
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 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 区的饲料严重短缺,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 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 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 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 建成共产主义。
小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领导人
重点
结果
课件7: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
B.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
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
主题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 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 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 光为止。”
【思考】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谁? 提示:戈尔巴乔夫。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弊端仍然存在。 (2)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苏联,危机重重。 2.内容和问题:
内容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
经济
法代替行政命令(实 质:承认市场对经济
的调节作用)
政治 作为改革的重点
问题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3.结果:苏联解体。
【思维点击】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斯大 林模式”了吗?表现在哪里?
3.(2018·全国Ⅲ·T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 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 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进行改革的?
(2)这些改革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戈 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
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 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 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 一。
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32张PPT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样进行改革, 为何苏联解体,而中国走向了富强?
导入:计划与市场的纠葛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 , 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 , 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 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 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
——恩格斯《反社林论》
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 , 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 资本力量, 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 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 , 一切土地、工 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 , 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 。
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有生命力,
更稳固,苏维埃社会制度是 比任何一种非苏维埃社会制 度更优越 的社会组织形式。
——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1946 年 2 月 9 日
在斯大林看来,苏联模式是 唯一合理的、所有社会主 义国家普遍适用的 。 1954 年出版的、由斯大林亲自审
——陆南泉《苏联难以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的理论障碍》,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
优先发展 重工业
推行农业 集体化
高度集
农、轻、重 比例严重 失调,农业、轻工业
中的经 长期处于落后;生产
济体制
积极性低和效率低下 ,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1950 年苏联谷物总产量为 6480 万吨,1913 年沙俄 时期为 7250 万吨,同期肉类分别为 490 万吨与 500 万 吨,人均谷物为 447 公斤与 540公斤,畜产品为 27 公
斤与 31 公斤。到斯大林逝世的 1953 年,牛、马、绵羊 的头数仍未达到集体化前的水平, 粮食产量甚至还低于
1913 年的水平。
——陆南泉、李建民《关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模式与苏联剧变原因问题的看法》,《历史教 学问题》2015年第2期
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样进行改革, 为何苏联解体,而中国走向了富强?
导入:计划与市场的纠葛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 , 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 , 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 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 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
——恩格斯《反社林论》
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 , 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 资本力量, 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 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 , 一切土地、工 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 , 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 。
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有生命力,
更稳固,苏维埃社会制度是 比任何一种非苏维埃社会制 度更优越 的社会组织形式。
——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1946 年 2 月 9 日
在斯大林看来,苏联模式是 唯一合理的、所有社会主 义国家普遍适用的 。 1954 年出版的、由斯大林亲自审
——陆南泉《苏联难以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的理论障碍》,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
优先发展 重工业
推行农业 集体化
高度集
农、轻、重 比例严重 失调,农业、轻工业
中的经 长期处于落后;生产
济体制
积极性低和效率低下 ,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1950 年苏联谷物总产量为 6480 万吨,1913 年沙俄 时期为 7250 万吨,同期肉类分别为 490 万吨与 500 万 吨,人均谷物为 447 公斤与 540公斤,畜产品为 27 公
斤与 31 公斤。到斯大林逝世的 1953 年,牛、马、绵羊 的头数仍未达到集体化前的水平, 粮食产量甚至还低于
1913 年的水平。
——陆南泉、李建民《关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模式与苏联剧变原因问题的看法》,《历史教 学问题》2015年第2期
课件4: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 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史料三 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 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 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 [探究问题] (1)据史料一分析,20世纪80~9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呈 现怎样的趋势。 (2)根据史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有什么问题。 (3)根据史料三,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主题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史料一 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统计表
年份
国民生产 增长率
1981~ 1985
3.2%
1986~ 1988
2.8%
1989 1990 2.4% -4%
史料二 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
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特别提醒]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 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在维持原 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思维启迪] 下图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红场阅兵式。这 一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 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然而生 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改革不仅使经济 继续滑坡,而且 还导致苏联解体
2.同
①背景: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 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 ②内容:都对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 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自主权等; ③结果: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3.启示 (1)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 (2)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 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及方针是否得当等。
史料三 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 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 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 [探究问题] (1)据史料一分析,20世纪80~9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呈 现怎样的趋势。 (2)根据史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有什么问题。 (3)根据史料三,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主题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史料一 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率统计表
年份
国民生产 增长率
1981~ 1985
3.2%
1986~ 1988
2.8%
1989 1990 2.4% -4%
史料二 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
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特别提醒]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 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在维持原 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思维启迪] 下图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红场阅兵式。这 一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 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然而生 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改革不仅使经济 继续滑坡,而且 还导致苏联解体
2.同
①背景: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 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 ②内容:都对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 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自主权等; ③结果: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3.启示 (1)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 (2)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 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及方针是否得当等。
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课件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 评 击了斯大林模式; 价 消极:没有从根本上 突破旧体制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53-1964) (1964-1982)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暴露;1953斯 背 大林逝世,赫鲁晓 景 夫上台; 1956苏共 二十大“秘密报告” 弊端依旧,进行 调整 推行新经济体制, 重点在工业,特 别是重工业和军 事工业 前期取得一定成果 1975年后发展迟缓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学习延伸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 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 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 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B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 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 何成效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A )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 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 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推行新经济体制, 先进行经济改革, 重点在工业,特 未见成效即转向 别是重工业和军 政治改革 事工业 前期取得一定成果 1975年后发展迟缓 改革失败, 苏联解体
积极:突破旧体制, 积极:苏联军事实力 进行根本性变革;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 与美国相匹敌; 消极:政治改革偏离 击了斯大林模式; 评 消极:没有突破旧体 社会主义方向,国内 价 消极:没有从根本上 制,军备竞赛加重经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突破旧体制 济负担
3、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B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 危机的发生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53-1964) (1964-1982)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暴露;1953斯 背 大林逝世,赫鲁晓 景 夫上台; 1956苏共 二十大“秘密报告” 弊端依旧,进行 调整 推行新经济体制, 重点在工业,特 别是重工业和军 事工业 前期取得一定成果 1975年后发展迟缓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学习延伸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 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 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 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B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 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 何成效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A )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 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 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推行新经济体制, 先进行经济改革, 重点在工业,特 未见成效即转向 别是重工业和军 政治改革 事工业 前期取得一定成果 1975年后发展迟缓 改革失败, 苏联解体
积极:突破旧体制, 积极:苏联军事实力 进行根本性变革;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 与美国相匹敌; 消极:政治改革偏离 击了斯大林模式; 评 消极:没有突破旧体 社会主义方向,国内 价 消极:没有从根本上 制,军备竞赛加重经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突破旧体制 济负担
3、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B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 危机的发生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50张PPT)

——张祥云《苏联民族危机再认识》
根据资料,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的结果进行简要评价。
1.背景:国家处在濒临危机的状态
2.内容:管理体制 调整所有制结构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结果:经济改革归于失败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 宫上降落,苏联解体。
探究三: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和改革措施,归纳战后苏联的三 次改革的异同。
发展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租赁承包
与外资合作经营
打破了单一
集体农庄实行租赁制 公有制结构
国营农场可以举办家庭农场
塔什干城乡结合部的个体经营者摊位
乌兹别克地区出现的农村自由市场
莫斯科第一家麦当劳
直至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 仍然认为,斯大林实行的发展重工 业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创举,”工 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 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 义的功勋”。
卢
卢 883
布
布
1966年 1975年
1966年 1975年
思考:漫画《片 面经济》反映 了苏联经济怎 样的问题?
经济发展 严重失衡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扩张
1968年出兵 占领捷克斯 洛伐克
1969年出兵侵略中国珍宝岛
1973年支持埃及叙利亚与以色列进行中 东战争
1979年出兵 占占领阿富 汗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内容:管理体制 恢复部门管理,加强集中领导, 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工业上(重点) 注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工
5112 农
业
业 阅读图表,
总
总 思考:勃列
产
产 日涅夫改革
值 :
根据资料,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的结果进行简要评价。
1.背景:国家处在濒临危机的状态
2.内容:管理体制 调整所有制结构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结果:经济改革归于失败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 宫上降落,苏联解体。
探究三: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和改革措施,归纳战后苏联的三 次改革的异同。
发展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租赁承包
与外资合作经营
打破了单一
集体农庄实行租赁制 公有制结构
国营农场可以举办家庭农场
塔什干城乡结合部的个体经营者摊位
乌兹别克地区出现的农村自由市场
莫斯科第一家麦当劳
直至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 仍然认为,斯大林实行的发展重工 业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创举,”工 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 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 义的功勋”。
卢
卢 883
布
布
1966年 1975年
1966年 1975年
思考:漫画《片 面经济》反映 了苏联经济怎 样的问题?
经济发展 严重失衡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扩张
1968年出兵 占领捷克斯 洛伐克
1969年出兵侵略中国珍宝岛
1973年支持埃及叙利亚与以色列进行中 东战争
1979年出兵 占占领阿富 汗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内容:管理体制 恢复部门管理,加强集中领导, 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工业上(重点) 注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工
5112 农
业
业 阅读图表,
总
总 思考:勃列
产
产 日涅夫改革
值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列 宁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新 经 济 政 策 斯 大 林 模 式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解体
斯 大 林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1991.12.21
1917.11.7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主要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排斥市场; 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 段管理经济. 弊端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1.背景: 背景 2.内容: 2.内容: 内容 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 收购制,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农业 家庭副业,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 重点)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重点)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垦荒 玉米 工业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
20世纪 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 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世纪 年代中后期, 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 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 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经 济 政 治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 重点: 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作用)
问
题
1.缺少宏观决策和 1.缺少宏观决策和 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局势失控,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作为改革的重点 作为改革的重点
探究: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俄 探究: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和苏联的经济政策曾经出现过哪几次重大转 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何启发? 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何启发?
⑴转变: 转变: ①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1925 1921年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年开始执行第 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年开始执行第 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 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新经济政策 实际被中止. 二战后,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实际被中止.③二战后,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⑵启发: 启发: ①改革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宗旨;②要坚持经济建设, 改革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宗旨; 要坚持经济建设,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并重的原则;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并重的原则;③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与法制建设; 与法制建设;④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方 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向;⑤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⑥要处 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
(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 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僵化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失误长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期得不到纠正
苏联解体的影响,教训,启示参看备考指南 苏联解体的影响,教训,启示参看备考指南161 页
课
堂
小 结
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 十月革命后,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 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 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 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 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 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 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 一定会成功! 一定会成功!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赫鲁晓夫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 种观点?说明理由
提示: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 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2,改革的结果 ,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 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8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工业利润(卢布 ) 工业利润 (卢布) 1965 1970
7 6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3, 结果(1)执政前期,经济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加快,政 结果( 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 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 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 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执政 后期( 社会矛盾丛生, 后期( 1975年以后),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 年以后),社会矛盾丛生 展停滞. 展停滞.
(1)片面发展重工 业; (2)为支持工业, 为支持工业, 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 了地方和企业的积 极性. 极性.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基本历程, 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324亿美元,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 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国民经济比例失 )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调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年以后, 调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75年以后, 年以后 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 面临新的困境. 面临新的困境.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19711975 6.4 5.7 7.4 2.5 4.5 5.7 19761980 4.2 3.8 4.4 1.7 3.3 3.7 19811985 3.3 3.2 3.7 1.1 3.1 3.2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劳动生产率 年均增长率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一度促进 对原有经济体 农业发展 制的修补 成为超级大国 苏联剧变并最 放弃了马克思 终解体 主义, 主义,社会主 义,苏共领导 问题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 转 向 政治领域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历史原因: 历史原因: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 苏联) 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 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 1926年到战前的 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 21.9%, 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 14.1%,农业则为1.5% 1.5%. 14.1%,农业则为1.5%.
�
3. 评价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 成效.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 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收 效甚微,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效甚微,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背景: 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 益稳固
2.措施: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措施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 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 1940年才达429.7公斤 年全俄为540.2公斤, 年才达429.7公斤, 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 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 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 年也才为524公斤; 1913年为31.4公 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 1940年为24.2公斤 1955年为31.8公斤 年为24.2公斤, 年为31.8公斤. 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内容 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 ⑷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重点: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 2.重点: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重点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新 经 济 政 策 斯 大 林 模 式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解体
斯 大 林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1991.12.21
1917.11.7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主要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排斥市场; 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 段管理经济. 弊端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1.背景: 背景 2.内容: 2.内容: 内容 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 收购制,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农业 家庭副业,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 重点)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重点)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垦荒 玉米 工业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
20世纪 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 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世纪 年代中后期, 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 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 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经 济 政 治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 重点: 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作用)
问
题
1.缺少宏观决策和 1.缺少宏观决策和 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局势失控,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作为改革的重点 作为改革的重点
探究: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俄 探究: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和苏联的经济政策曾经出现过哪几次重大转 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何启发? 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何启发?
⑴转变: 转变: ①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1925 1921年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年开始执行第 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年开始执行第 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 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新经济政策 实际被中止. 二战后,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实际被中止.③二战后,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⑵启发: 启发: ①改革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宗旨;②要坚持经济建设, 改革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宗旨; 要坚持经济建设,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并重的原则;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并重的原则;③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与法制建设; 与法制建设;④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方 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向;⑤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⑥要处 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
(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 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僵化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失误长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期得不到纠正
苏联解体的影响,教训,启示参看备考指南 苏联解体的影响,教训,启示参看备考指南161 页
课
堂
小 结
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 十月革命后,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 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 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 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 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 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 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 一定会成功! 一定会成功!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赫鲁晓夫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 种观点?说明理由
提示: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 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2,改革的结果 ,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 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8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工业利润(卢布 ) 工业利润 (卢布) 1965 1970
7 6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3, 结果(1)执政前期,经济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加快,政 结果( 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 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 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 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执政 后期( 社会矛盾丛生, 后期( 1975年以后),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 年以后),社会矛盾丛生 展停滞. 展停滞.
(1)片面发展重工 业; (2)为支持工业, 为支持工业, 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 了地方和企业的积 极性. 极性.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基本历程, 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 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324亿美元,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 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国民经济比例失 )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调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年以后, 调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75年以后, 年以后 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 面临新的困境. 面临新的困境.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19711975 6.4 5.7 7.4 2.5 4.5 5.7 19761980 4.2 3.8 4.4 1.7 3.3 3.7 19811985 3.3 3.2 3.7 1.1 3.1 3.2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劳动生产率 年均增长率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一度促进 对原有经济体 农业发展 制的修补 成为超级大国 苏联剧变并最 放弃了马克思 终解体 主义, 主义,社会主 义,苏共领导 问题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 转 向 政治领域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历史原因: 历史原因: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 苏联) 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 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 1926年到战前的 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 21.9%, 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 14.1%,农业则为1.5% 1.5%. 14.1%,农业则为1.5%.
�
3. 评价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 成效.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 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收 效甚微,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效甚微,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背景: 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 益稳固
2.措施: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措施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 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 1940年才达429.7公斤 年全俄为540.2公斤, 年才达429.7公斤, 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 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 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 年也才为524公斤; 1913年为31.4公 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 1940年为24.2公斤 1955年为31.8公斤 年为24.2公斤, 年为31.8公斤. 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内容 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 ⑷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重点: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 2.重点: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