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春-东北黑土肥力提升与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情系三农——记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王立春

传部 、 人 力资源和 社会保 障部 、 科学技 术 持学报》 等学术期 刊编委 。 部联合 授予 “ 全 国专业技 术人 才” 荣誉 称
号。
王 立春不 但通过 对玉米丰 产高效 技 基于玉米超高产理论 。 构建了春玉米超高
产栽培技术模式和丰产高效技术体 系 . 连 续 4年刷 新我 国春 玉 米 产 量 纪 录 , 创造 了
新中心研究 员( 二级 ) 、 吉林省资深高级 专 吉 林 大 学 、 河 南 师范 大 学 、 长 春师范学院 、
家、 享 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的农学博 士 吉林农业大学 兼职 教授 。他 长期担任《 吉 生 育 后 期 机 械 化 施 肥 的技 术 瓶 颈 , 农 机 与
王立春 , 被 中共 中央组织 部 、 中 共 中央 宣 林农业科学》 主编 , 《 玉米科学》 、 《 水土保 农 艺 融 合 , 实现 了玉 米 节 本 增 效 的 目标 。
变规律 , 构建 了黑土培肥 技术模 式 。 提 出 了黑 土养分可持续 调控技术体 系 , 提升 了
黑土 区玉 米 生 产科 技水 平 , 促 进 了黑 土 资
吉林 省科 协第八届委 员会 委员 , 吉林省 土 亩提 高到 5 0 0公斤 / 亩. 粮食总产 由本 世 壤学会副理事长 , 吉林省耕作学会 副理 事 纪 初 4 0 0亿 斤阶 段 水 平 跃 升 到 现 在 的
式” ,既 解 决 了 水 分 不 足 对 玉 米 高 产 的 限
制, 又节 约了肥料 用量 、 提 高了养分 利用 效率 。 开创了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亩产超
吨粮的新纪录。 针 对 吉 林 省 中部 地 区 玉 米 一 次 性 施
肥面 积增加 , 施肥技 术不 合理 , 肥料 利用
吉林打好保护黑土地组合拳

吉林打好保护黑土地组合拳佚名【期刊名称】《吉林农业》【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1页(P9-9)【正文语种】中文乾安县帐子村是吉林省农科院实行秸秆还田工程的试点村。
提起效果,村民金英敏很满意:连续6年,从秸秆还田到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平均亩产在800公斤以上,还保护了土地,大家都尝到了秸秆还田的甜头。
“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超过5000万亩,年秸秆产量多达4000余万吨。
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
每亩玉米秸秆还田后相当于施用尿素5~10公斤、二铵3~4公斤,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0.01%。
有效增加地力,保护滋养黑土地,有利于构建农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欧美发达国家均采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培肥土壤,实现节肥增效。
”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员王立春介绍,省农科院经过多年努力,研发出吉林省中东部雨养区(降雨量450毫米以上)和西部半干旱区(降雨量小于450毫米)两个不同类型生态区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技术体系,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省里已将秸秆还田肥料化作为一个主要应用方向,正在加大研究和推广力度。
但是,黑土地保护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走农艺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之路,打好组合拳。
”吉林省农委主任李国强说,黑土地保护治理需综合考虑现有条件、按照“由点到面、逐步扩展,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整合项目、集中投入,完善机制、综合治理”路径,山、水、林、田、路、污综合整治,多种措施综合配套应用。
东部坡耕地区以水土保持为主,中部平原区以有机培肥为主,西部干旱瘠薄区以发展节水农业为主。
据介绍,2014年,省委、省政府把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先行启动综合保护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两个试点片,推广有机质提升面积27万亩。
2015年,黑土地保护试点增加到15个。
着力实施基础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土壤培肥工程三项重大工程建设。
在试点区域内的9个县(市、区)建设高产稳产田27.93万亩,比上年增加12.19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17.5万亩,比上年增加10.1万亩;实施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建设项目,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13850亩,比上年增加3350亩;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试点项目,试点面积37.5万亩,比上年增加17.5万亩;秸秆腐熟剂还田综合技术推广92.5万亩,比上年增加65.5万亩。
心系黑土地 温暖千万家——记吉林省农科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玉米首席专家王立春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与 示 范 两 项 课 题 ,分 获 授 予 三 等 功 、省 政 府 记 大 功 一 次 享 受
2 0 年 国家科 学技术进步二 等奖和吉林 国务 院 政 府 特 殊 津贴 、并 获 “ 华 、 王 09 振
பைடு நூலகம்
多学 科 、 多层 次 的 科技 人 员 组 成课 题 品种 和主推技术 他手把手指 导农 民,
“ 以食 为 天 ”。 自古 以 来 人 类 组 开 展 了一 系列 玉 米 高产 、优 质 的生 使 玉 米 种 植 先 进 技 术 在 生 产 上 得 到 了 充 民 就 对 黑 土地 里 生 长 的 植 物 充 满 感情 。
心 系 黑 土 地
温 暖 千 万 家
记吉林省农科 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 中心主任 、玉米首 席专家王立春
本刊记者 蔡巧玉
十 五 ” 全 国 农 业 科 研 机 构 综 合 评 估 活 持 续 发 展 :针 对 西部 半 干 旱 区 ,提 出 了 以 补 墒 坐 水 为 中心 的 新 耕 作栽 培 技 术 体 动 中 荣 获 百 强 研 究 所 在 专 业 排 行 中名 列前 茅。 播 种 保 全 苗 . 平 衡 施 肥 和保 护 性 耕 作 技 术 为 突 破 口 ,王 立 春 分 别 主 持 了 国 家 粮 食 丰 产 科 技 工 程 吉 林 玉 米 丰 产 高 效 技 系 ,使 西 部 地 区 农 业 生 产 有 望 早 日摆 脱 根 据 春 玉 米 区 的 限 制 因 素 , 以抗 旱 春 旱 束 缚 。
吉林省玉米首席专 家 、全 国农业科技推 产 、 稳 产 的 目 的 不 仅 创 造 了 春 玉 米 非 省 玉 米 生 产 先进 技 术 的 推 广做 出 了 突 出
探析秸秆腐熟还田及其对黑土肥力的影响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秸秆还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先进方式,主要包括秸秆深翻和秸秆覆盖两种形式,腐熟秸秆对增加东北地区黑土肥力产生重要影响。
以黑龙江省为主要代表的东北平原是玉米粮作物的主要产区,其中松嫩平原更是我国商品粮优质黑土地带,通过秸秆腐熟还田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增产增收。
一、秸秆腐熟还田原理和优势1、秸秆还田原理秸秆还田是将不适宜当作饲料的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添加至土壤中,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也是能量转换的过程。
农作物生长过程需要不断的消耗能量和补充能量,实现对土壤中水分和肥力的调节,实现合理配比,满足农作物生长条件,实现增产增收目的。
秸秆中含有高纤维物质和新鲜有机物料,经过长时间腐熟后,能够将相关成分转化为有机质和速效养分,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秸秆还田后提供的养分与肥料只可作为基肥使用,其养分释放较为缓慢。
同时,也应控制秸秆还田数量,通常情况下,每亩土地秸秆使用重量标准为150~250公斤。
实际耕作中,当规模超过这一标准后,需要增施一定数量的氮肥,维持农作物生长所需基本养分。
同时,秸秆肥料的施用应均匀,倘若出现不均匀,会造成作物生长不齐,出苗率不理想问题。
2、技术应用优势秸秆腐熟技术应用,补充了土壤中的养分,并且促进微生物活动,对分解土壤中有机质、净化土壤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也可提高土壤的保蓄能力,增加土壤中的氮磷钾成分,可减少肥料使用,对改良土壤,构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文献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技术应用可达到增产增收效果,可实现原有产量5%~10%以上的增产量,可促进农业生产稳定。
但是,也应关注使用方法得当,防止出现土壤病菌增加、农作物养分不足、缺苗、僵苗的问题。
农业生产实践中,实行秸秆还田可增加微生物18.9%,接触活性酶增加33%,对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氧化具有促进作用。
黑龙江省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试验

黑龙江省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试验孙士明1,靳晓燕1,王俊河2(2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哈尔滨1544395c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01440)摘要:玉米是黑龙江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第一大秸秆产出作物。
目前,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下,玉米秸秆焚烧压力巨大。
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翻埋还田、碎混还田和离田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试验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均优于对比的玉米秸秆离田旋耕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玉米秸秆粉碎翻埋还田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的秸秆腐解效果、土壤温度、有机质含量、作物生长效果最好,但机械作业成本最高;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土壤含水率效果最好,综合效益最高。
因此,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应以粉碎还田为主、离田为辅,对实现“藏粮于地”、保护黑土资源、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耕作机械化;模式中图分类号:S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88X(2021)07-0159-060引言随着畜牧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及玉米乙醇燃料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玉米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⑴。
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2006年种植面积2342万hm2,总产量达1.51亿t;2207年种植面积2245万hm2,总产量达1.51亿W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2256万hm2,总产量达到1.24亿—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品种⑵。
2212年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3493万hm2,总产量增加到2.08亿W玉米产量超过稻谷产量383万W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⑶。
玉米是黑龙江省第一大农作物,除了北部少数地区,全省均有种植⑷。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一年一季,属于我国北方春播玉米种植区,地处世界著名玉米生产黄金带⑸。
2205年以前,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增长缓慢,基本稳定在200万hm2左右;之后,由于玉米价格不断上涨,玉米播种面积开始逐年增加,2212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已突破661.5万hm2,产量达到258c3亿kg[4];到2216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历史高峰742•9万hm2,,产量达到288.3亿kg[4]。
东北区玉米秸秆还田耕作技术模式

东北区玉米秸秆还田耕作技术模式近几年来,我国东北区的耕地面积在逐步减少,从而对当地粮食产量产生影响,促使当地农民创新技术,以解决粮食生产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采用玉米秸秆还田耕作技术模式,其成效十分显著。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是一种综合利用玉米秸秆来增加耕地土壤肥力的技术。
这种技术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在播种前将玉米秸秆收集起来;第二步是将收集的秸秆在耕地上进行撒播;第三步是在播种后将这些秸秆进行深耕覆土。
在玉米秸秆还田耕作技术模式中,收集玉米秸秆是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玉米秸秆还田耕作效率。
许多农民采用人工收集玉米秸秆的方式,但此方式耗时耗力,效率低。
因此,针对这一现状,需要推广更先进的机械收集玉米秸秆技术。
机械收集玉米秸秆可以有效提高收集玉米秸秆的效率,减少工作量,同时可以节约能源,改善环境。
另外,在玉米秸秆还田耕作技术模式中,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和深度也很重要。
秸秆播放后会在土壤中发酵,释放大量养分,改善土壤结构,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
一般来说,秸秆播放深度不宜太浅,否则容易被风吹走。
此外,为了节约能源,可以采用分段播种的方法,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影响秸秆播种效果的前提下,减少耕地深耕的工作量。
最后,在玉米秸秆还田耕作技术模式中,有必要充分注意土壤和植物病虫害的控制。
这些有害生物会损害耕地的有效肥力,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会大大降低作物产量。
因此,为了确保耕作效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这些有害生物对作物的侵害,如定期施肥、及时除草、控制病虫害和杀虫剂等。
综上所述,玉米秸秆还田耕作技术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综合利用玉米秸秆来增加耕地土壤肥力的技术。
它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而且能够改善当地的环境,弥补耕地的减少造成的影响,从而满足当地粮食生产的需求。
因此,东北地区应积极开展玉米秸秆还田耕作技术模式的推广,为当地的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王立春事迹材料 -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王立春个人事迹材料王立春,男,中共党员,农学博士,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研究员(二级),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玉米耕作栽培与作物施肥研究工作,为国家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取得成果2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3部。
主要业绩如下:一、努力拼博,锐意创新,取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为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做出了突出贡献王立春同志始终坚持科研任务来源于生产、科研工作服务于“三农”的原则不动摇,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针对农业生产现状,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开展研究工作。
本世纪初,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耕地面积、播种面积、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四个连年减少”,粮食生产能力连年滑坡。
吉林省同样面临此问题,粮食总产徘徊在400亿斤,单产波动较大,稳定增产困难。
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启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在粮食主产省设立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王立春同志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区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组织全省相关科技人员进行攻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吉林省玉米单产由399.8公斤/亩提高到500.0公斤/亩,粮食总产由本世纪初400亿斤阶段水平跃升到现在的700亿斤阶段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玉米丰产高效技术的研究,揭示了玉米超高产生理机制,基于玉米超高产理论,构建了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和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连续4年刷新我国春玉米产量纪录,创造了春玉米雨养条件下亩产1183.49公斤的全国纪录,实现了玉米百亩连片全程机械化超吨粮田目标。
该技术体系在吉林省广泛应用,累计示范推广7775.7万亩,增加经济效益46.93亿元,促进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目标实现,推动了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项成果2007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浅谈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

农业技术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第12期浅谈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及配套技术华中华1,范高山2(1.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梨树 136500; 2.梨树县梨树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吉林梨树 136500)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开垦利用耕地、掠夺式经营,机械频繁重复的过细耕作、大量秸秆离田或直接焚烧,化肥施用量加大,只种不养,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耕地特别是黑土地的保护,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的主要技术手段,玉米免耕播种是主要的技术环节。
通过几年来在吉林省梨树县的科学实践,总结形成了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及配套技术,以期对当地耕地、特别是黑土地保护的更好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东北地区0 引言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技术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环节。
在玉米收获后将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或直接还田并覆盖地表,玉米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后玉米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种方法,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
实施该项技术,可以增强土壤抗旱保墒能力、提高地力、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改善土壤生物性状、节约成本效果显著。
1 技术原理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是在有玉米秸秆覆盖条件下,使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一次进地能够完成切断和清理种床秸秆、种床整理、侧深施化肥、单粒播种、覆土镇压等多个作业环节。
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秸秆留在地表,腐烂后培肥地力。
3~5年的秸秆覆盖及免耕后,通过深松以改变土壤结构,可以很好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对于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向下层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更有利于培肥耕层土壤。
耕层地表覆盖秸秆,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效果明显。
2 技术优势2.1 抗旱保墒能力增强秸秆覆盖增加降雪降雨的截获、减少蒸发,增加水分下渗,不同耕作模式影响土壤不同层面的水分蒸发,土壤表层0~10 cm受到的影响最大,这一层面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春耕播种出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哈尔滨
东北黑土肥力提升与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王立春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2017年8月16-18日
一、黑土肥力的演变与退化
二、玉米秸秆还田现状及问题内容提要
三、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体系
四、展望
[1]ONE
黑土肥力的演变与退化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120万km 2 乌克兰大平原:190万km 2 中国东北平原:103万km 2
世界三大黑土区分布图
四季分明的北温带&植被茂盛&冬季寒冷肥沃的黑土层
1.世界黑土的分布
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主要作物:玉米、水稻、大豆 粮食商品率高达60%以上 商品粮占全国的1/3 粮食安全的“稳压器
”
“东北粮仓”
2.
黑土资源的重要性
过度开发,重用轻养,技术落后
“随意插柳树成荫,手抓一把攥出油”
量减质退,疲惫不堪!
“沉重的黑土地”
3.黑土肥力退化严重
黑土肥力
退化明显有机质数量与质量下降明显犁底层“上移、加厚、变硬”
土壤水分保蓄供能力下降
粮食单产提高成本大幅度增加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下降粮食产量年际间波动性加大
4.黑土肥力退化特征
5.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的主要途径
秸秆还田
高产高效可持续生产
1吨玉米秸秆= 尿素19kg 、过磷酸钙14kg 、硫酸钾38kg 节约化肥成本=150元
尿素35元;过磷酸钙40元;硫酸钾75元
秸秆全量还田相当于节省50%的养分投入!
[2]TWO
玉米秸秆还田现状及问题
1.东北玉米秸秆生产水平及其用途变化—以吉林为例
1980s’-2000s’玉米产量:140亿斤270亿斤
秸秆产量:260亿斤
480亿斤 2000s’-2014年玉米产量:270亿斤
550亿斤秸秆产量:480亿斤
660
亿斤
从主要农村烧柴和饲料向秸秆还田、工业用途转变
随秸秆总量的增加,露天焚烧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环境污染严重
秋季收获后即进入冻土期,秸秆不能腐解
降雨分配不均,春季半干旱区秸秆腐解难度大
还田后易造成土壤散墒快,影响土壤蓄水
吉林省4-9月降水量分布图吉林省多年平均稳定
通过≥10℃活动积温
播种&出苗
2.秸秆还田限制因素--气候条件
3.秸秆还田限制因素-耕作&生产体系
耕层浅(12-15cm)
土壤紧实(容重1.43-1.51g/cm 3)
耕层土壤量减少(-27%)
传统小农户式垄作制,粗放经营,不利于秸秆还田
小四轮拖拉机为主要农机动力,仅实现秸秆部分还田
农民认识程度不够,还田效果差
土地分散经营,集约化程度低,不适用于规模化作业
[3]THREE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技术体系
1. 技术核心雨养区:机收粉碎-深翻整地-平播重镇压-分次施肥
灌溉区:
机收粉碎-深翻整地-播前重镇压-补水播种-随水追肥
2. 操作环节
(1)收获大型机械收获后,用1JHY-200型秸秆切碎机将秸秆粉碎(长度<10厘米),并均匀抛散于田间。
(2)整地用1LYFT-450液压调幅翻转犁(动力在140马力以上,翻耕深度30-35厘米)进行深翻,将秸秆深翻至20-30
厘米土层。
2. 操作环节
(3)播种—
雨养农区采用免耕播种机平播播种,播后及时重镇
压,镇压强度400-800克/平方厘米。
机械平播
播后苗带重镇压
2. 操作环节
播前镇压
采用复式作业播种机作业
播种-覆膜-滴灌
重镇压后(强度400-800克/平方厘米),
采用坐水种,或滴灌补墒,平播。
(
3)播种-灌溉农区
2. 操作环节
(4)中期管理-
雨养农区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通过自走式
高秆作物追肥机进行分次追肥。
2. 操作环节
(4)中期管理-灌溉农区
追肥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吐丝末期和灌浆期随水
精确滴施。
2. 操作环节
3. 解决生产上的问题
解决了因秸秆还田土壤失墒,保苗率低的问题
解决了耕层浅、实、少的问题
解决了土壤有机质下降的问题
解决了土壤养分过量消耗的问题
140马力以上拖拉机深翻作业秸秆位于20-30cm土层次年秋季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情况
行间土壤容重1.05g/cm 3左右
苗带土壤容重1.27g/cm 3左右
苗带上层土壤水分提高4个百分点
春季全耕层土壤气相>40%
雨季全耕层土壤气相20%-35%
“松紧兼备”型耕层结构特点:
以秸秆深翻还田为核心,结合旋耕、重镇压等技术措施,农机农艺相结合,构建“苗带紧、行间松”,“松紧兼备”型耕层结构。
4.
技术效果
——构建肥沃耕层
秸秆腐解率(6月-10月,120d )
秸秆深翻=70.0%
秸秆覆盖=50.5%
秸秆当季腐解
4. 技术效果
✓雨养区无灌溉条件下,秸秆连年深翻还田出苗率:>92.0%✓灌溉条件下秸秆连年深翻还田出苗率:>95%
✓出苗率均匀明显高于全量秸秆覆盖方式。
保证苗期群体质量
连年深翻连年覆盖
4. 技术效果
✓与常规相比,连续四年深翻还田下
亚耕层(20-40cm )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加20.1%。
✓秸秆连年覆盖还田对土壤的培肥主要表现在耕层,亚耕层有机质变化不显著。
实现土壤深层培肥
4. 技术效果
✓与常规相比,连续四年深翻还田下亚耕层(20-40cm)速效氮含量增加12.2%,速效钾含量增加20.0%,速效磷含量增加16.4%。
✓
秸秆连年覆盖还田亚耕层速效养分变化不显著。
实现土壤深层培肥
4. 技术效果
增产效果显著(2011-2016年)
✓秸秆深翻还田下产量平均增加8.7%
✓秸秆覆盖还田下玉米产量平均降低
4.4%
4. 技术效果
产量(kg/ha)农机成本(RMB/ha)经济效益
(RMB/ha)
常规种植9549200010278
秸秆粉碎翻压10789250011762
增幅13.0%25.0%14.4%
生产田大面积展示(2011-2016年)
✓可有效解决目前秸秆还田难度大的问题,每公顷可增产10%,增收1050元,其增产效益可以抵消增加的农机成本
✓
示范与推广:吉林省公主岭、农安、宁江、乾安等县(区)
4. 技术效果
[4]FOUR展望
欧美农区的生产经验已经证明:秸秆直接还田是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向。
未来东北应实现2/3直接还田,保障黑土资源永续利用;另1/3用于燃料、饲料及其它用途,并作为秸秆资源利用的基本准则长期坚持。
顶层设计,科学统筹规划
提高认识,积极推广秸秆直接还田
将秸秆作为一种保护黑土地的重要资源去考虑。
秸秆直接还田可以有效解决东北黑土土壤肥力退化等问题,
增强土壤的固碳量。
1. 明确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向,并持续推进
政府应积极引导,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以适应现代
化生产。
并采取技术性补贴政策,大力推进玉米秸
秆全量还田。
引进与研发并举,加速先进农机的普及应用
先进农机具是解决秸秆直接还田的必备条件。
引进
国外先进机具,吸收消化,提升我国的农机具制造
水平,才能完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土地经营规模化
2.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是实现秸秆还田的必由之路
3.美国秸秆还田技术体系
玉米单产稳步增加,年际平均增幅135 kg/hm2,2014年平均单产10.7 ton/hm2。
但氮磷钾肥料用量一直维持在160、80、
100 kg/hm2。
80年代之前以传统翻耕为主,经过多年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已构建40cm肥沃耕层。
以秸秆全量还田为核心的土壤培肥耕作体系,使土壤肥力维持在较高水平(>4%),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
年际降雨量>800 mm,春季耕作以散墒为主体。
4.秸秆深翻还田为主,因地制宜,多种方式并存是未来发展趋势
玉米秸秆深翻还田:适应性较广,易实现大型机械配套
连年深翻or 隔年深翻?
秸秆立茬/覆盖还田:保持水土、降低土壤侵蚀、节约农机成本
适于干旱区、坡耕地区应用
5.多学科联合协作,是实现秸秆还田技术安全应用的保障
土壤理化环境;
土壤病虫害群落;
微生物区系更替;
杂草发生程度;
作物生长与发育;
……
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必然导致农田生态环境变化:
开展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对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解决
与排除,才能保障秸秆直接还田利用技术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推广秸秆全量直接还田
实现东北玉米生产体系可持续发展!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