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_成因及防治措施.
吉林省黑土区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吉林省黑土区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黑土区中部,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据最新遥感资料显示,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31519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6.5%,其中水蚀面积17575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3944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广泛分布于我省各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加剧洪涝灾害,恶化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据测算,全省平均每年流失土壤1.3亿吨,流失表土层0.36厘米。
土壤流失速度成百倍于成土速度,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我省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21世纪吉林省水土保持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全省有3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按目前的治理速度计算,初步治理一遍也需近半个世纪时间。
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我省的水土流失主要靠群众自力更生投劳进行治理,资金投入很少,目前我省每年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国家补助经费只有3000万元左右,大量水土保持骨干工程无法实施。
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
三是从水土流失发展趋势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遏制,一些地方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土地资源更为短缺,水土流失已成为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制约因素。
二、主要防治对策进入21世纪,我省已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立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作为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的一项根本措施,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行动。
为实现战略目标和任务,今后应采取以下具体保证措施:一是依法强化监督,预防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据统计。
全省每年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300多平方公里,弃土弃碴数千万方,对生态环境和江河整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有的已很难挽救。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及修复措施____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1期近年来,在黑土区西部,草原退化和植被破坏现象严重,主要是超载放牧和开垦土地而造成,从而削弱和丧失了植被对土壤的保护;黑土区东部原本稳定的草原、森林生态系统逐渐转变,天然林木植被基本绝迹,草原面积骤减,绝大部分土地已开垦为农田,形成目前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
东北的黑土地经过长期的垦荒而逐步剥蚀殆尽,这将逐步加剧土壤遭受降水的溅蚀和地表径流的冲刷,影响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针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和退化状况,在合理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修复措施,为缓解东北黑土地恶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1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粮年产量达3500万t ,总土地面积为101.85万km 2,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4个省(区),面积分别为25.41万、18.70万、45.25万、12.29万km 2。
但由于黑土多年受到自然侵蚀(风力、水力侵蚀等)和人为开垦,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中59.4%属于坡耕地,多数分布在3~15°的坡面上,这样的地貌在耕作时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据统计,黑土区内可利用土地面积连年减少,侵蚀耕地超过39万hm 2,现有侵蚀沟25万条,且多呈发展趋势。
20世纪50年代黑土厚度平均60~70cm ,目前下降至平均20~30cm ,有些区域已露出成土母质,无法进行农业生产,且仍以每年0.3~1.0cm 的速度流失。
区内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27.59万km 2,占黑土区总面积的27%[1]。
另外,从土壤性质分析退化现状可知,随黑土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减少,养分比例失调、供给能力减弱,土壤板结(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小、通气性降低),保水保肥性能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增多,从而造成黑土生产力下降。
东北黑土退化治理措施

东北黑土退化治理措施
东北黑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但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施肥、水土流失等因素导致黑土质量退化。
为了防止黑土退化,需要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1. 推行土地休耕制度,通过轮作休耕和间作休耕等方式,让土地得到充分修养和恢复。
同时,推广有机农业和精准农业,减少对黑土的耗损。
2. 加强水土保持治理,采取梯田、畜禽养殖场水力改良、修建大型水库等措施,有效减少土地流失,保护黑土。
3. 加强土壤改良,适时进行施肥和灌溉,尤其是推广全骨粉和有机肥等新型的土壤调理剂使用。
4. 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避免过度开垦和大规模开荒。
通过种植作物轮作、合理配置农业种植结构等手段,减少农业活动对黑土的影响。
5. 严格监管农业企业和农民的行为,禁止非法破坏和污染环境的活动,避免黑土再次受到损害。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治理措施,才能让黑土恢复生机,为我国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浅析东北黑土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浅析东北黑土资源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张宝库[摘要]东北黑土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土壤资源.东北黑土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具有肥力高、结构良好、质地疏松、适宜农耕、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特点。
为加强黑土保护和治理,依据多年研究成果,着重阐明了黑土的现状、退化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有机质下降、黑土耕层变薄、土壤养分库容偏低。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制定黑土资源保护中长期规划.建立黑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长效机制制定法律法规,启动国家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农业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设立黑土保护利用试验示范区,同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以东北为主体的黑土资源保护与战略发展。
[关键词]东北黑土;问题;保护措施1 东北黑土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1 种植结构单一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大豆重迎茬使根部病虫害严重。
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养分的单一消耗,导致根际环境恶化,有害微生物增加,加剧了重迎茬大豆的减产。
同时由于根的活力下降,土壤酶的变化,使根的吸收能力降低,植株生理代谢失调,致使大豆生育不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1.2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区由于季节性冻融作用和漫川漫岗的地形地貌特点,开垦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典型黑土区地形多为地势平坦的波状平原和台地低丘区,坡度虽缓,但坡长较长,一般为500~2000 m。
由于该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加之集雨面积大,故径流集中,冲刷能力大,水蚀严重,春季土壤解冻时,表层土壤疏松,容易被积雪融化的融雪径流冲刷,促进侵蚀沟的蔓延与发展。
水蚀主要发生在坡状耕地上,占80%左右。
黑土由于质地松散,加之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区,每年4—5月正值黑土区干旱大风期再加之人类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剧了黑土区的水土流失。
1.3 土壤有机质下降黑土是我国农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开垦前,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达8%~10%;据测算、开垦20 a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l/3;开垦40 a的有机质下降1/2左右;开垦70~80 a的有机质下降2/3左右,下降趋势显著。
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措施

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措施作者:王兴国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18期摘要:黑土区是黑龙江省宝贵的粮食生产资源,近几十年受自然灾害与人类不合理利用的双重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大幅度减产,给本省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加快水土流失的防治,保护日益减少的黑土资源势在必行,本文在概述当前黑土退化及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流失的治理办法。
关键词: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黑土素有“土中之王”的美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
我国东北部拥有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壤具备肥力高、性状好的特点。
黑龙江省广袤的黑土是数以百万人们的民生之本,人们习惯用一两土二两油来表现黑土的珍贵。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加上水土流失对土壤的侵蚀,黑土层逐渐变薄,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有效治理黑龙江省水土流失,从而保障粮食产量,对本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受到破坏的损失现象。
黑土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受水土流失的破坏,土壤破坏严重。
据统计目前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占黑土区总面积的1/3。
黑土区每年流失的黑土表层达0.3-1.0cm厚度,黑土中的有机质每年以1/1000的速度减少。
受水土流失的破坏,曾经较深厚的黑土层目前厚度仅为20-30cm,部分地区已显露黄土母质,丧失了生产能力。
根据土壤调查数据估算,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高达70%,这表示倘若我们再不认识黑土流失的现状,在不久的将来黑土层将全部流失。
二、黑土区水土流失危害1.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会将土壤中的表层土壤带走,造成黑土层变薄,风灾严重的地区被刮走的土壤表层每年达1-2厘米,据相关土壤调查数据显示土壤流失速度是土壤形成速度的25-250倍。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及修复措施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及修复措施摘要讨论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的现状,从形成原因入手提出可操作性强的修复措施,为治理黑土退化及水土流失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水土流失;耕地退化;现状;原因;修复措施;东北黑土区近年来,在黑土区西部,草原退化和植被破坏现象严重,主要是超载放牧和开垦土地而造成,从而削弱和丧失了植被对土壤的保护;黑土区东部原本稳定的草原、森林生态系统逐渐转变,天然林木植被基本绝迹,草原面积骤减,绝大部分土地已开垦为农田,形成目前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
东北的黑土地经过长期的垦荒而逐步剥蚀殆尽,这将逐步加剧土壤遭受降水的溅蚀和地表径流的冲刷,影响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针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和退化状况,在合理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修复措施,为缓解东北黑土地恶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粮年产量达3 500万t,总土地面积为101.85万km2,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4个省(区),面积分别为25.41万、18.70万、45.25万、12.29万km2。
但由于黑土多年受到自然侵蚀(风力、水力侵蚀等)和人为开垦,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中59.4%属于坡耕地,多数分布在3~15°的坡面上,这样的地貌在耕作时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据统计,黑土区内可利用土地面积连年减少,侵蚀耕地超过39万hm2,现有侵蚀沟25万条,且多呈发展趋势。
20世纪50年代黑土厚度平均60~70 cm,目前下降至平均20~30 cm,有些区域已露出成土母质,无法进行农业生产,且仍以每年0.3~1.0 cm的速度流失。
区内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27.59万km2,占黑土区总面积的27%[1]。
另外,从土壤性质分析退化现状可知,随黑土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减少,养分比例失调、供给能力减弱,土壤板结(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小、通气性降低),保水保肥性能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增多,从而造成黑土生产力下降。
黑土区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探究

黑土区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探究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黑土区水土流失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以期可以为黑土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标签:黑土区;水土流失;生態修复;综合治理一、前言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黑土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土层厚度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
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来综合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了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必须对其展开深入探究。
二、地区概况扎鲁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南段东坡和松辽平原西缘的过渡带,行政隶属通辽市。
东邻黑、吉、辽三省,南向京津唐。
地理位置东经119°13′43″~121°56′5″,北纬43°50′13″~45°35′32″之间,全旗总面积1.74万km2。
东、东北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相邻,南、东南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开鲁县相接,西、西南与锡林郭勒市西乌珠穆沁旗、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交界,北、西北接霍林郭勒市、锡林郭勒市东乌珠穆沁旗。
扎鲁特旗境内有9条主要河流,分别为霍林河、阿日坤都冷河、乌布坤都冷河、乌力吉木仁河、巴彦塔拉河、白音巨流河、鲁北河、前进河、艾林河,这些河流分属于霍林河(嫩江水系)和乌力吉木仁河(西辽河水系)两大河流。
土壤以暗棕壤、黑钙土、草甸土、栗钙土、灰色草甸土、风沙土等6个土类为主。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锅底山项目区地处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境内,总面积100.81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1′03”~120°29′03”,北纬44°14′57”~44°25′28”,涉及平安村、青龙镇等9个行政村,总人口7187人,农村人口5425人,总户数1794户,劳动力2469人。
三、黑土区水土流失的危害1、土层变薄,肥力衰退,粮食产量降低据我国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有近40%黑土层厚度不足30cm。
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保持措施

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保持措施摘要:对于东北地区来讲,水土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水土资源是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现象,并充分的利用水土资源,提升其生产能力。
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重点以吉林地区为例,对水土流失的现状和保持水土的措施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字:东北地区;吉林;水土流失;现状;措施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该地区以黑土为主,吉林省则位于黑土区的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由于对于水土保护工作开展不当,该地区也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水土流失现象分布在全省的各个地区,使得耕地减少,土地退化,进而加剧了洪涝等灾害的发生,降低了粮食的产量。
基于此,需要及时了解水土流失的现状,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合理的保护水土的措施。
一、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水土流失是当前东北地区土地面临的最大危害,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当前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到水土流失的原因。
下面本文就重点以吉林省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首先,从吉林省水土流失的总体现状进行分析。
水土流失和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吉林省来讲,其中东部地区大多以丘陵、山地以及台地为主,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因此该地区的土壤将会很大程度上受到水力的侵蚀,如果保护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而吉林省西部地区则气候干燥,少雨多风,蒸发量大,土壤流失的原因主要是风力的侵蚀作用。
这是水土流失的整体概况。
其次,从水土流失的强度现状进行分析。
对于吉林省来说,其水力侵蚀地区主要呈现出规律性的集中分布状态,在地区的东部中低山区、中部漫川漫岗台地区、中东部低山丘陵地区等,在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地区也有少量的分布。
水土流失情况不仅和自然环境有关,还和人类的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从自然角度分析,除了河谷冲积平原以外,海拔越高,土壤受侵蚀的程度就越弱,其水土流失的现象也就越轻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 2007-11-20[作者简介 ] 赵会明 (1968- , 女 , 黑龙江克山人 , 工程师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措施赵会明(克山县水务局 , 黑龙江克山 161600[摘要 ]阐述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 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 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 水土流失 ; 现状 ; 危害 ; 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 S27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6-7175(2008 06-0477-02 目前 , 地球上共有三大块宝贵的黑土区 :(1 在欧洲。
主要分布在东欧的乌克兰大平原 , 面积为 190 104km 2。
(2 在北美洲。
主要分布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 面积为 100 104km 2。
(3 在亚洲 ,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松花江 , 辽河流域。
号称中国东北黑土区 , 面积大约 10 104km 2。
在我国黑土区中 , 有几块极为珍贵的典型黑土区 , 面积约 33 104km 2, 土壤为黑土 , 黑钙土及草甸黑土 , 土壤肥力和结构非常好 , 农民形象地称为种土手一捧就出油 , 插一根筷子都长 , 是一种高产土壤 , 根据潜力分析主要作物 (玉米、小麦、大豆 , 平均产量可达到 8250kg/hm 2, 而目前仅达到 4000kg/hm 2。
这除了受气候、品种和栽培等因素影响外 , 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是一主要障碍因素。
克山县位于典型黑土区腹地 , 土地面积 31 87 104hm 2(其中耕地面积 18 70 104hm 2 。
1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根据 1986年应用遥感技术对土壤进行调查结果 , 东北黑土区实有水土流失面积 6 29 104km 2, 占该区总面积的 37%, 仅克山县水土流失面积就达 22 07104hm 2。
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 9 87 104hm 2,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52 8%。
全县土壤侵蚀模数 2720t/km 2, 属于中度侵蚀区。
2 黑土区水土流失的危害2 1 丧失宝贵的黑土资源目前 , 黑土平均流失厚度 0 5~1cm/a, 而形成 1cm 黑土约 300~400a, 黑土厚度已由开垦初的 80~100cm 下降到 20~30cm 。
克山县大面积开垦在 1930~2006年 , 黑土层由 100cm 降到现在的 15~30cm, 平均流失 0 9cm/a, 有的地方已成为破皮黄、火烧云。
2 2 降底土地生产力黑土层下主要是黄土及白浆土土质 , 黑土流失后 , 土地板结 , 土壤肥力下降。
克山县土壤有机质已由开垦初期的 7%~10%下降到 3 5%, 蓄渗水能力大大降低 , 旱时硬涝时朽 , 供肥能力大大减弱。
2 3 减少耕地、毁坏家园据统计东北黑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 产生的侵蚀沟已超过 25万条 , 仅黑龙江省的大型侵蚀沟超过 14万条 , 多年吞蚀农田 0 64 104h m 2。
克山县现有侵蚀沟 11027条 ,侵占耕地 0 14 104hm 2。
沟壑密度达 0 31k m/km 2, 这样密集的沟壑把耕地切割的支离破碎 , 轻者给耕种造成困难 , 重者使耕地丧失生产能力 , 同时有的侵蚀沟严重威胁村屯 , 把村屯一分为二 , 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克山县古北乡东胜村的一条侵蚀沟 , 已严重威胁村屯 , 侵蚀沟距农户仅有 5m, 如继续发展几处农房就会随侵蚀沟一起坍塌。
河北乡新建村 4个村屯被 4条侵蚀沟围困 , 已成为孤岛。
2 4 泥沙淤积、影响防洪松花江哈尔滨 3400m 河段淤积 , 沙滩高度比 20世纪 50年代提高了 4m 。
大桥原有 8孔通航 , 现在只剩下 2孔 ; 在克山境内的青年水库、新大水库 , 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 建成 30多年来水库淤积严重 , 现淤积泥沙已分别达到 20 104m 3和 47 104m 3, 两座水库丧失了兴利和防洪功能。
2 5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强烈的水土流失破坏了自然生态景观 , 使生态系统自我平衡机制受损 , 生态功能失调 , 春旱、秋涝、早霜、冻害时有发生 , 克山县从 1951~2005年55a 间发生春旱 27a, 夏旱 11a 、秋旱 5a 。
涝灾 21a 、雹灾 8a 、早霜 17a 。
3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3 1 自然因素 3 1 1 地形地貌因素黑土区地形比较开阔 , 地势波状起伏 , 黑土耕地主要集中在漫川漫岗地区 , 坡度多为 3 ~8 。
坡面宽且长 , 一第 14卷第 6期 2008年 6月水利科技与经济Wa ter C 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Vol 14 No 6Jun , 2008般都在 500~1000m, 一遇暴雨地表径流沿坡面逐渐加大 , 强烈冲刷坡面中上部 , 当径流到坡面下部时 , 由于坡度减缓使泥沙产生沉积 , 埋压大面积农田 , 特殊的地形、地貌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3 1 2 土壤因素由于黑土区 , 黑土表层土质疏松 , 底土透水性差 , 抗冲、抗蚀性能弱 , 一遇暴雨极易发现超强产流 , 导致较强的土壤面蚀和沟蚀。
3 1 3 气候因素黑土区冬季漫长 , 积雪量大 , 在春季积雪融化产生融雪径流 , 在黑土解冻时 , 土壤融化一层被融雪冲刷 , 一层出现冻融侵蚀 , 黑土区春季少雨多风 , 十年九春旱 , >4级以上风达 120d/a, >6级以上的风有 65~80d/a, 而且多集中在春季 , 每年春季常形成风增旱情 , 旱助风威的情形 , 对黑土区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3 2 人为因素3 2 1 对黑土区的过度开发垦植历史上东北黑土区长期是游牧和渔猎民族出动的地区 , 从秦汉、唐宋至明清 , 东北黑土区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与来自中原的农耕民族激烈较量的历史舞台 , 频繁的冲突和战争 , 伴随着对定居农业的不断破坏 , 使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经常被垄断 , 农业发展一直比较落后。
尤其辽代以前土地上的经济活动基本以狩猎、畜牧为主 , 尽管在某个历史时期 , 有一定规模的农垦活动 , 但那时的活动水平极为低下 , 对生态的破坏程度是相当低的。
辽代在西拉木伦河及嫩江流域的元明时期少数民族的畜牧、渔猎活动又占据了主导地位 , 所谓的根本之地对东北地区实行全面封禁政策 , 顺治康熙年间 , 清政府限制了关内移民大量流入 , 阻碍了东北黑土区的开发 , 使东北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清朝末年 ,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 抵御沙俄、日本等列强的侵略 , 对东北边疆的封禁逐渐松驰 , 大片封禁的黑土区陆续开放 , 从此原东北黑土区原始环境遭受到人为破坏。
从清末到 1940年 , 东北地区已开垦耕地 1930 104hm 2, 克山县光绪 34年(公元 1906年至 1930年共垦殖 31 33 104h m 2, 其中耕地 11 33 104hm 2, 开荒20 104hm 2。
新中国成立后 , 东北地区加快了开发步伐 , 建立了大批国营农牧场 , 此间黑龙江省新开荒 >468 104hm 2, 相当于原有耕地 52%以上 , 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克山县从 1955~1962年 , 新增加 11个移民新村、 18个农牧场 , 开垦耕地 2 34 104h m 2。
随着大量移民的流入 , 东北黑土区人口增加近 3倍 , 克山县的人口也由建县时的 34945人、建国时的 157251人增加到现在的 48万人 ,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 ,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 毁林毁草现象时有发生 , 严重破坏和减少了黑土地的地表植被 , 典型黑土区几乎全部被开垦为耕地 , 垦植指数已 >0 8。
克山县1962年以后又开垦耕地近 0 67 104hm 2, 其中 60%以上是毁林、毁草、开荒面积。
截止到 2005年全县耕地面积已达 18 70 104h m 2, 其结果是森林覆盖率下降 , 草原沙化、碱化、退化 , 造成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
3 2 2 掠夺式经营土壤虽属再生资源 , 但是再生能力漫长 , 在少投入、多产出的思想支配下 , 黑土区采取广种薄收的掠夺式经营 , 种地不养地 , 致使土壤肥力下降。
3 2 3 急功近利思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来 , 由于农民对政策不托底和急功近利的思想 , 有机肥的施用量大大减少 , 仅以施用化肥来维持当季作物生长。
再者由于没有一套养地措施使土壤紧实硬化 , 随着黑土腐殖质层逐步变薄 , 有机质含量下降 , 土壤一系列理化性状也逐渐变劣 , 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少 , 持水量降低 , 据黑龙江省水保所大象山实验站提供的数据显示 , 克山县土壤容重由原来的 0 79g/m 3, 增加到 1 26g/m 3, 总孔隙度由 67 9%减至 52%, 田间持水量由 56 9%减至 26%。
4 防治措施综上所述 , 黑土区水土流失的产生虽然具备潜在的自然因素 , 但是如果没有人为因素 , 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 , 该地区应以草原为主的自然环境和不合理的开发方式 , 以及不注重水土保持工作 , 是加剧黑土区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在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中 :(1 要加强预防监督 , 搞好水土流失监测工作。
(2 注重生态的自我修复 ,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减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3 加强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 , 再现黑土区风采。
[参考文献 ][1]李彦辉 , 孙玉杰 , 惠琳黑土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优化模式的探讨 [J] 黑龙江水专学报 , 2006, 33(2 : 121-122[2]丁莉 , 隋晓红 , 张荣玲哈尔滨市呼兰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J] 水利科技与经济 , 2007, 13(12 : 930-931[3]高书伟 , 逄锦忠 , 宋晓红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J] 水利科技与经济 , 2007, 13(7 :493-494第 14卷第 6期 2008年 6月水利科技与经济Wa ter C 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Vol 14 No 6 Jun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