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的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中国东北的黑土地

中国东北的黑土地

中国东北的黑土地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以其肥沃的黑土地而闻名于世。

黑土地是一种独特的土壤类型,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东北黑土地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当地经济与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形成原因中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主要形成于更新世晚期的第四纪冰期,受到冰川作用和黄土风化的共同影响。

冰川活动使得岩石破碎成碎石和砂土,而黄土风化则提供了丰富的氧化铁和有机质。

这种冰川活动和风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使得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和肥力较高的黏土成分,从而形成了黑土地。

二、特点1. 土壤肥力高:黑土地富含有机质和肥力较高的黏土成分,这使得其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保肥性能。

黑土地蓄水性能强,能够保证作物在干旱季节的正常生长,并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

因此,黑土地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2. 土壤层次分明:黑土地具有明显的土壤层次分明特点,一般可分为表土层、粉土层和黄土层。

表土层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粉土层是黏土含量较高的土壤层,而黄土层则是由粉土和砂土混合而成,并富含氧化铁。

这种层次分明的土壤结构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3. 水分条件适宜:黑土地的水分条件适宜,既有良好的蓄水性能,又具备适度的排水性能。

这使得黑土地在湿润季节能够保持适宜的湿度,同时在降雨较多时也能及时排除多余的水分,防止作物受涝。

三、重要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黑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尤以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

黑土地的存在保证了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对于保障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农业发展:黑土地具备优良的肥力和水分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东北地区以黑土地为依托,发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黑土地也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加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保护生态环境:黑土地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保肥性能,能够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黑土地的故事

黑土地的故事

黑土地的故事黑土地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素有“谷物仓库”之称。

因为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400年的积累,所以土层中腐殖质和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

你知道世界三大黑土带在哪里吗?第一块在欧洲——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大平原,黑土地面积约190万平方千米。

乌克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境内多江河,适合农作物生长,大量种植着谷物、甜菜、向日葵和其他农作物,素有“欧洲粮仓”之称,是世界最大的潜在农业生产国之一。

第二块在美洲——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地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

密西西比河大部分是平原,这里土壤肥沃,是美国玉米最大产地。

第三块在亚洲——中国的松辽流域和三江平原,黑土地面积约102万平方千米,被称为“北大仓”。

以弯月状分布于黑龙江、吉林两省的黑土地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因黑土层厚度为三十至一百厘米,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

世界三大黑土带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叶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

世界三大黑土带中,我国东北有102万平方公里,其中黑龙江独占45.48万平方公里,五常市是黑龙江湿地中黑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黑土地面积广泛。

黑龙江黑土层厚度平均为20至30厘米,五常市黑土层的平均厚度竟达200cm,土中含有机物高达10%以上,堪称“膏腴”之地,是五常大米生长良好的温床。

流油的黑土地,肥沃疏松的土质,造就了品质独特、无与伦比的五常大米。

五常市黑土地肥沃,天下闻名;究竟肥沃到什么程度,有一事足以说明。

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感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咱这儿的土,拿到山海关以里,那就是肥料!”黑土当肥料使用,说明其有机质含量之高,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在五常,人们都知道,最好的黑土地位于民乐乡的一百垧稻田中。

东北黑土地有多肥沃就有多脆弱

东北黑土地有多肥沃就有多脆弱

东北黑土地有多肥沃就有多脆弱▲东北黑土地面积广阔,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供图/图虫创意在我国东北那旮瘩,有一片举世闻名的“黑土地”。

这里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10,粮食产量却占到全国的1/4,其中外调粮食占全国的1/3。

换句话说,中国人吃的三碗饭,其中一碗就来自东北。

不仅粮食产量大,而且好吃,很多人爱吃的五常大米便产自位于黑土地核心区的黑龙江省五常市。

▲黑土地上,拖拉机正在进行春耕。

供图/图虫创意都知道黑土地是块宝,然而这块宝是如何炼成的?宝贵背后,它又有多么脆弱的一面?土壤为什么会有五颜六色?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各地自然与人文景观差异很大,土壤的颜色也不甘平庸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南方的土偏红,中部的土偏黄,东北的土偏黑。

古人对此似乎早有察觉,在明代修建的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内,就摆放着寓意华夏疆土的五色土——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

图源/网络随着科学研究不断细致深入,我国土壤的颜色被分为更多种类,包括黑色、红色、黄色、砖红色、紫色、棕色、黄棕色和灰白色等等。

并且土壤五颜六色的秘密也被揭示出来,原来是土壤中的腐殖质与矿物质在“作怪”。

▲五颜六色的土壤。

图源/网络腐殖质是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碎渣,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一类黑乎乎的胶状物质。

它虽然其貌不扬,却内涵丰富,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充分的养分,堪称“天然培养基”。

腐殖质之所以显得黑乎乎,是因为含有较多棕色的胡敏酸和黑色的胡敏素。

因此,当土壤中腐殖质含量越多时,颜色也会显得越发偏深发黑。

▲各种动植物残骸形成的腐殖质,营养丰富,常用于制作盆栽。

图源/网络当腐殖质给土壤颜色的深浅定下基调后,矿物质就开始登场给土壤“调色”了。

土壤颜色偏红或者棕红,是因为含有的以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赤铁矿含量较高;土壤呈黄色,是因为含有的以水合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针铁矿含量较高;土壤颜色偏白,是因为含有的盐分比如钠盐、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等较多;在四川盆地,土壤颜色偏紫,是因为这里的土壤多由紫色砂岩、页岩风化物形成。

东北的黑土地正在逐渐消失

东北的黑土地正在逐渐消失

东北曾经肥的流油的黑土地将会消失东北的黑土地正在逐渐消失,这与我们过度开发。

无序使用是不无关系,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我们不尽早采取措施,十几年以后,东北曾经肥的流油的黑土地将会消失。

东北是在岩石地表因森林落叶和草本植物的繁衍,再加上动物地新陈代谢和微生物的作用,才在地表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由腐殖物形成的黑土地,但这些黑土地是很脆弱,它本身的自我维持和恢复能力是依靠东北的大面积森林在决定的,所以我们一旦没有了森林,这些土地在过载的负荷下,会以眼睛可以察觉的速度在退化和消失。

所以轮作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地环节,在地表主要靠落叶和吹来的尘土。

再加上动物和微生物地作用,历经千年的累积才能够形成供生物生长的一个个小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形成非常不容易。

但破坏却是朝夕的事情。

能够及早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展开了积极的保护工作,这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绝对不是用几个亿的金钱所能够衡量其价值的事情。

换句话说,我们能够用几个亿,几十亿去换回那些退化地黑土地?换回那些退化的草场?换回那些消失的河流?这不可能!我们不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更需要长期长时间的等待和坚持,才能够逐渐的恢复这些失去的东西。

那可能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我们等的起吗?当然,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肯定是要向自然索取资源,但这应该是一个理性的,有序地取和还的关系。

而不是单方面的进行。

”专业的不同,理解对象上的角度就会有一定地差异,而这些差异就决定了一个人看待问题地顺序和结果。

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这是必然的方向,我们怎么可能停止工业的进展而转向对资源的保护或再生呢?这就是一个取与还的关系,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恢复能力,合理的取用和转换,人类要想进步,就必须和谐,和大自然和谐,和生态环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共同发展,这个地球和社会才能够真正的走向进步,走向繁荣。

东北黑土地肥沃的原因

东北黑土地肥沃的原因

东北黑土地为什么肥沃
大量的腐殖质造成的。

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黑褐色,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

主要方法是帮助增加可以让空气和水进入的空隙,也同样产生植物必须的氮,硫磺,钾和磷。

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简单化合物的同时又重新合成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

是黑色的无定形的有机胶体。

腐殖质是具有酸性、含氮量很高的胶体状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腐殖质在土壤中,在一定条件下缓慢地分解,释放出以氮和硫为主的养分来供给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老天青睐啊。

地理和气候造就东北平原肥沃的黑土。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经典大题例题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经典大题例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经典大题例题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中国东北黑土地是发育于冲积—洪积物、砂质风积物等成土母质,有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这类土壤颗粒较细、性状好、肥力高,是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

中国的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行政区域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

但自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以来,东北黑土区逐渐由林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农田生态系统。

长期的高强度利用,加之土壤侵蚀,东北黑土区由“生态功能区”逐渐变成了“生态脆弱区”,严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图是东北黑土地开垦后有机质变化图。

(1)推断黑土颗粒较细、均匀一致的原因。

(2)下列黑土保护措施中,请选择一例说明其提高土壤肥力的原理。

①大豆—玉米轮作;②秸秆免耕覆盖还田。

答案:(1)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地表多流水或风力沉积物;成土母质的颗粒大小决定土壤的性状,以流水或风力沉积物为主的成土母质颗粒较细且均匀。

(2)①:玉米、大豆轮作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豆根部可以固氮,轮作玉米可以使土壤营养物质富集更加全面,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通水透气的能力。

选择②:秸秆免耕覆盖还田是将产自土壤的有机物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也可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使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向良性转化;还可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和水蚀,减少黑土流失。

解析:本题以东北地区为背景资料,考查土壤的形成,以及人类对土壤的改良措施,难度一般。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土壤的形成因素,以及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因素,并能理解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影响。

(1)根据所学知识,成土母质的颗粒大小决定土壤的性状;根据材料,“中国东北黑土地是发育于冲积—洪积物、砂质风积物等成土母质”,说明东北黑土地颗粒较细且均匀的原因是流水或风力沉积物为主的成土母质颗粒较细且均匀;而其分布区由于分布在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地表多流水或风力沉积物。

拯救东北黑土地理考点

拯救东北黑土地理考点

拯救东北黑土地理考点“黑土”一词,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耕作中对颜色深、肥力好的土壤的统称。

在学术上,广义的黑土涵盖了所有适宜农耕、具有暗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主要包括黑土、黑钙土、棕壤、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水稻土等。

我国东北的黑土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三,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东北黑土的形成,得益于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

东北地区位于中纬度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降雨充沛,土壤表面被丰茂的草甸植物覆盖,土壤上层含水量丰富;到了漫长寒冷的冬季,土壤的含水层形成季节性冻土,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的分解变得缓慢,从而转化成腐殖质。

经过成千上万年,最终累积出了黑土表面那层深厚的腐殖质层,储存大量养分的腐殖质,正是黑土肥沃的秘密所在。

然而,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尽管东北黑土地被开发、利用的历史不长,但水土流失、肥力衰退的问题却日益严重。

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东北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47万平方公里,约占典型黑土区总面积的26.3%;而东北全部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相较于建国初期的2.5万平方公里增长了80%。

要知道,每生成1厘米厚的黑土大约需要200至500年时间,但如今,黑土层却以每年近1厘米的速度流失,有的地方甚至已经露出了黄土状母质,当地人称为“破皮黄”,丧失了土地的生产能力。

有学者推测,黑土区现有的部分耕地再经过40~50年的水土流失,黑土层将全部消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北黑土“病入膏肓”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

东北地区多风,开垦后的土地如果得不到植被的保护,富含有机质的黑土表层便很容易被吹走。

除了风蚀,降雨也会对黑土造成极大的破坏。

适宜的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夏季的东北冷涡极易带来短时的强降雨甚至冰雹,光是雨滴或冰雹打到地面的冲击力,就会对土壤造成破坏,更不必说流水的冲刷了——人们常常以为东北的粮食产区都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但其实,东北许多山脉前的波形台地,才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

常识判断十九:黑土的有关常识

常识判断十九:黑土的有关常识

常识判断十九:黑土的有关常识黑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中国东北地区黑土地处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

它相当于美国分类的变性土土纲和联合国分类的变性土单元。

本土纲包括中国现行发生分类制的砂姜黑土、潮土、石灰土、赤红壤、水稻土诸土类中具备变性特征者,因为中国以往未设立变性土独立单元,1985年初拟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才将其列为独立土纲。

整理出有关黑土的常识,请大家参阅。

一、黑土的成土条件温带半湿润型气候,夏季温暖多雨,冬季严寒少雪。

年平均温度-0.5~5℃,有季节性冻层,冻层深度可达1.5~2.0米,北部地区可达3米,≥10℃年积温为2100~2700℃。

年降水量450~600毫米,干燥度0.75~0.90。

成土母质大多是第四纪洪积黄土状粘土,厚度可达10~40米,无碳酸钙。

地下水位深约10~30米,矿化度0.3~0.7克/升。

由于土质较粘重,融冻水和雨季降水难以下渗,形成土壤上层滞水,土壤水分属半冻结周期性淋溶类型。

黑土自然植被主要是草原化草甸植物,以中性草本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俗称“五花草塘”。

岗地间有榛子、柞、刺玫瑰等灌木丛。

植物生长繁茂,草高50~120厘米,盖度100%,根系深达60~100厘米,有机物质积累量高。

黑龙江省嫩江县荒地黑土的植物地上部分干重为4.73吨/公顷,地下1米根量为12.6吨/公顷。

耕地的有机物质来源减少,分解速度较快,土壤有机质积累不多。

二、黑土的成土过程黑土形成过程受粘重母质、季节性冻层、临时性上层滞水和草原化草甸植物的影响,存在着强烈的腐殖质积累过程和轻度滞水还原淋溶过程,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茂盛;秋末植物枯死遗留大量有机残体,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不能被微生物分解。

春季土壤化冻,微生物开始活动,但融冻水形成的土壤土层滞水使土壤过湿,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和积累,全年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产生深厚的土壤腐殖质层。

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根系分布的变化而逐渐向下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