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

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
秸秆还田是一种负责维护土壤肥力的技术,它的核心原则是重新向土壤中注入有机质,以减少土壤破坏性,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同时进一步促进土壤有机成分的复苏和农作物的健康发育。
这种技术已得到了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有效利用秸秆还田技术,需要特定的技术要点,以确保秸秆还田有效地加强土壤肥力。
首先,要确定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首先要确定秸秆的量和质量,不同的土壤类型有不同的秸秆要求,所以要根据土壤的质量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选择地添加秸秆来补充有机质,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其次,必须改善秸秆的质量,以使其具有更高的有机质含量,更富有营养,具有更高的腐殖质,可以提高土壤的蓄水容量和透气性,从而使农作物苗期更加良好。
此外,还装配有秸秆施肥机械,以实现有效的秸秆施肥,可以有效地把秸秆施到土壤中,通过施肥机械向土壤中添加大量的有机物质,增加土壤肥力。
最后,注入大量的有机物质,将秸秆进行有机物折叠,以增加有机质的含量和形成新的有机物,增加土壤的肥力,使土壤质地更加良好,改善土壤的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的活水分和氮磷钾离子的吸收,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综上所述,在合理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过程中,要根据土壤的质量和有机质含量,有选择地添加秸秆以改善土壤的质量,改善土壤的腐殖质,改善土壤的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的蓄水容量和透气性,同
时改善土壤的结构,并装配有效的秸秆施肥机械,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健康发育,促进农作物收成的可持续增长。
秸秆还田八种方法

秸秆还田八种方法
秸秆还田是一种很好的农业生态循环利用方式,能够减少土地流失
及水土流失,同时也可以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农作物产量。
下面介绍
秸秆还田的八种方法:
一、压实法。
将秸秆拖进田间,采用机械压实成饼,压实垛高3-5cm,盖于耕作层上。
二、覆盖法。
在秸秆上覆盖一层泥土,以增加种子与水分的接触面积,并能有效地控制秸秆的分解速度。
三、化肥法。
将秸秆与化肥混合后,用机器将其深翻至土壤下面,更
好地利用秸秆中的营养物质,提高土壤肥力。
四、还料法。
将秸秆和农作物残渣混合,堆放在农田中,做成堆肥。
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五、发酵法。
将秸秆放置于通风透气的袋子中,施加微生物菌剂,轮
替压实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还田效果。
六、垫底法。
将秸秆放在沟渠底部,覆盖上泥土或粪肥。
可以防止泥
土被冲走,并且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七、覆盖垄中间法。
在田间制造垄,将秸秆放在垄中间,可以保证秸
秆和种子的深入接触,同时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八、分解还田法。
将秸秆分解后再还田,可以有效地控制秸秆分解速度并最终提高土壤肥力。
以上就是八种秸秆还田方法,不同方法应在不同土壤条件下选择,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秸秆还田》课件

目录
• 秸秆还田的介绍 • 秸秆还田的原理 • 秸秆还田的方法 • 秸秆还田的影响 • 秸秆还田的实践与案例
01
秸秆还田的介绍
秸秆还田的定义
01
秸秆还田是指将农作物秸秆直接 或间接归还到土壤中,以改善土 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 加作物产量和减少环境污染。
02
秸秆还田的方式包括直接还田、 堆肥还秆还田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之一,秸秆还田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采用机 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将秸秆打碎后直接翻入土壤中,同时施加腐熟剂加速秸秆的 分解,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生产效益。
欧洲秸秆还田
欧洲各国在秸秆还田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欧洲采用生物技术将秸秆转 化为有机肥料,同时结合土壤改良、轮作休耕等技术措施,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
减少环境污染
秸秆还田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通过还田可以减少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 暖问题。
增加生物多样性
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环境,为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昆虫提供良好的生 存环境,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
05
秸秆还田的实践与案例
国内秸秆还田的实践
江苏省秸秆还田
江苏省是我国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秸秆还田在江 苏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采用机械粉碎、腐熟发酵等技 术,将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 。
河南省秸秆还田
河南省在秸秆还田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通过开展 秸秆还田示范工程,河南省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取得了显 著的增产效果,同时还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土壤质 量。
秸秆气化还田
将农作物秸秆进行气化处理,生成可 燃气体供居民生活或工业生产使用, 残渣作为肥料还田。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
秸秆还田技术是将废弃的谷物秸秆直接还田,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提高土地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一种农业管理方式。
秸秆还田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一、提高土壤质量
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水能
力和通气性,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保持土壤更长时间的肥力。
二、节省成本
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并能将废弃的秸秆转化为有用的肥料。
三、健康环保
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秸秆焚烧产生的空气污染,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减缓全
球温室效应,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的健康。
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秸秆还田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护
环境,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五、提高作物产量
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和生产力,最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六、土地利用效率高
秸秆还田可以在保护土壤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田生产的持续增长,增加土地的利用寿命和产量。
综上所述,秸秆还田技术具有许多优势,能够提高土壤质量,节省成本,健康环保,
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是一种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
路径。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

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分析1. 引言1.1 引言秸秆还田技术是一种利用农田剩余秸秆进行还田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可以解决秸秆处理难题,还能够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高农田生产力。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秸秆还田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秸秆作为农田副产品,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往往被焚烧或者废弃,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而秸秆还田技术则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剩余秸秆,将其还田到土壤中,起到保护土壤、改良土壤的作用。
通过引入秸秆还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需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理想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的也需要注意科学施肥和合理农作物轮作,以达到最佳的农田管理效果。
【引言】2. 正文2.1 优势一: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肥力是秸秆还田技术的重要优势之一。
秸秆经过还田后,会分解成有机物质,如碳、氮、磷等,这些有机物质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
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丰富的营养元素,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有机物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肥保墒的能力,提高土壤的抗旱抗涝能力。
通过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地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并且避免因过度施肥导致的土壤污染问题。
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促进微生物活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提升土壤的整体质量,为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秸秆还田技术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优势二:改善土壤结构秸秆还田技术在改善土壤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覆盖秸秆在土壤表面,可以减少土壤流失和侵蚀,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结构稳定性。
秸秆的覆盖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被风蚀和雨淋,保持土壤的肥沃和成土质量。
秸秆在土壤中逐渐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有机质和养分,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团粒结构,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秸秆还田自由基

秸秆还田自由基
秸秆还田是一种农业技术,指的是将收割后的农作物秸秆通过一定的方式处理后,重新施入农田中,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
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基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但它们并不是秸秆还田的主要机制。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跃的化学物质,具有未配对的电子,因此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
在生物体内,自由基可以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信号传递等。
然而,在秸秆还田的过程中,自由基并不是主要的参与者。
在秸秆还田的过程中,秸秆被分解成为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逐渐转化为土壤中的养分。
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到多种微生物和酶的参与,而不是简单的自由基反应。
因此,虽然自由基在生物体内和某些化学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并不是秸秆还田的主要机制。
秸秆还田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秸秆转化为土壤中的养分,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作物生长。
秸秆还田操作方法

秸秆还田操作方法
秸秆还田操作方法是将农作物的秸秆留在土地上,不进行燃烧或清理,直接还给土地。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秸秆还田前,先将农作物的秸秆清理整理好,去除病虫害和杂质。
2. 将清理好的秸秆均匀覆盖在耕作后的田地表面,一般厚度约为10-15厘米。
3. 使用秸秆覆盖机或犁刀将秸秆铺设在土地表面,并与土壤充分接触。
4. 如果田地比较大,可以使用秸秆还田机进行机械化的铺设作业。
5. 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可以手工将秸秆进行铺设,保证覆盖均匀。
6. 铺设完秸秆后,使用耙子或拖拉机进行压实,使秸秆与土壤贴实结合。
7. 在铺设秸秆的同时,可以将一些农家肥或有机肥料撒在秸秆上,促进秸秆的分解与还田效果。
8. 还田后,及时进行浇水,维持土壤湿度,促进秸秆分解与有机质的释放。
9. 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秸秆还田后的轻度耕作,深耕5-10厘米,促进秸秆分解。
10. 在下一季作物种植前,将秸秆和土壤混合翻耕,使秸秆完全分解并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
总之,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并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技术路线和作业标准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技术路线和作业标准经过多年对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结合丰县实际,特制订丰县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规范。
一、麦草机械化还田(一)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主要特点1.产生大量秸秆,增加电力消耗。
高性能收获机采用秸秆切碎装置,将秸秆机械返回田间,增加了功耗,降低了作业效率。
秸秆还田机的操作功耗也会增加,从而增加操作成本。
2.作业茬口紧,工作任务重。
麦收后茬种植作物品种以水稻、玉米为主,夏收夏种作业时间短、作业茬口紧、作业量大,机手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质量难以保证。
3.操作标准高,实施难度大。
随着水稻插秧面积的扩大,对留茬、抛草均匀性和切碎长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秸秆与土壤的不均匀混合会导致秸秆在田间的气生现象,影响幼苗根系的发育。
(二)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方案根据《秸秆还田机械操作规程》、《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机旱地作业质量》等六项省级地方标准作业,结合机具配置情况、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种植特点及后茬作物等因素,制定适合我县的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方案。
(一)玉米种植区麦秸全部还田1、技术路线:联合收获机收获小麦→拖拉机带秸秆还田机(旋耕机)粉碎还田→玉米免耕机械化播种(行距60―65cm);补助25元/亩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 添加切碎装置,粉碎并返回现场→ 玉米免耕机械化播种(行距60-65cm);补贴:10元/亩2、作业要求:联合收割机收割留茬≤15cm,秸秆切碎长度8-12cm,漏切率≤1.5%,合格率≥95%。
3.机具配置:收割与切碎装置相结合,或使用大中型拖拉机配置相应宽度的秸秆粉碎还田机(旋耕机)在收割后粉碎秸秆。
玉米茬播种机采用高机架、圆盘式开沟机具。
(二)稻麦种植区水耕水整秸秆还田作业1.技术路线:联合收割机将小麦和麦秸适当收获,切碎后均匀抛撒→ 施用基肥(增加氮肥)→ 用水浸泡田地→ 水稻秸秆还田、机械耕作和整地→ 水稻机械插秧。
补贴:25元/亩12.作业要求:联合收割机收获残茬≤ 15厘米,秸秆切碎≤ 10cm,均匀分散在田间,秸秆还田机作业深度≥ 20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
可改良土壤性质、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直接耕翻秸秆时,应施加一些氮素肥料,以促进秸秆在土中腐熟,避免分解细菌与作物对氮的竞争。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
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团粒结构等优点。
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
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
秸秆还田一般分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等方式。
堆沤还田是将作物秸秆制成堆肥、沤肥等,作物秸秆发酵后施入土壤。
过腹还田是用秸秆饲喂牛、马、猪、羊等牲畜后,以畜粪尿施入土壤;采取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简单,方便、快捷、省工。
还田数量较多,一般采用直接还田的方式比较普遍。
直接还田又分翻压还田和覆盖还田两种。
翻压还田是在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
覆盖还田是将作物秸秆或残茬,直接铺盖于土壤表面。
直接还田1、秸秆还田的数量。
无论是秸秆覆盖还田或是翻压还田,都要考虑秸秆还田的数量。
如果秸秆数量过多,不利于秸秆的腐烂和矿化,甚至影响出苗或幼苗的生长,导致作物减产。
过少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一般以每亩200千克为宜。
2、配合施用氮、磷肥。
新鲜的秸秆碳、氮化大,施入田地时,会出现微生物与作物争肥现象。
秸秆在腐熟的过程中,会消耗土壤中的氮素等速效养分。
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要配合施用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肥料,补充土壤中的速效养分。
3、翻埋时期。
一般在作物收获后立即翻耕入土,避免因秸秆被晒干而影响腐熟速度,旱地应边收边耕埋,水田应在插秧前15天左右施入。
4、施入适量石灰。
新鲜秸秆在腐熟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有机酸,对作物根系有毒害作用。
因此,在酸性和透气性差的土壤中进行秸秆还田时,应施入适量的石灰,中和产生的有机酸。
施用数量以30-40千克/亩为宜,以防中毒和促进秸秆腐解。
堆沤还田。
有病的植物秸秆带有病菌,直接还田时会传染病害,可采取高温堆制,以杀灭病菌。
作物秸秆要用粉碎机粉碎或用铡草机切碎,一般长度以1-3厘米为宜,粉碎后的秸秆湿透水,秸秆的含水量在70%左右,然后混入适量的已腐熟的有机肥,拌均匀后堆成堆,上面用泥浆或塑料布盖严密封即可。
过15天左右,堆沤过程即可结束。
秸秆的腐熟标志为秸秆变成褐色或黑褐色,湿时用手握之柔软有弹性,干时很脆容易破碎。
腐熟堆肥料可直接施入田块。
技术要求(1)秸秆还田一般作基肥用。
因为其养分释放慢,晚了当季作物无法吸收利用。
(2)秸秆还田数量要适中。
一般秸秆还田量每亩折干草150~250公斤为宜,在数量较多时应配合相应耕作措施并增施适量氮肥。
(3)秸秆施用要均匀。
如果不匀,则厚处很难耕翻入土,使田面高低不平,易造成作物生长不齐、出苗不匀等现象。
(4)适量深施速效氮肥以调节适宜的碳氮比。
一般禾本科作物秸秆含纤维素较高,达30%~40%,还田后土壤中碳素物质会陡增,一般要增加 1倍左右。
因为微生物的增长是以碳素为能源、以氮素为营养的,而有机物对微生物的分解适宜的碳氮比为25∶1,多数秸秆的碳氮比高达75∶1,这样秸秆腐解时由于碳多氮少失衡,微生物就必须从土壤中吸取氮素以补不足,也就造成了与作物共同争氮的现象,因而秸秆还田时增施氮肥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起到加速秸秆快速腐解及保证作物苗期生长旺盛的双重功效。
形式和利弊目前秸秆还田有多种形式,可分为5大类: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堆沤还田、焚烧还田、过腹还田。
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就是把作物收,获后的秸秆通过机械化粉碎,耕地,直接翻压在土壤里。
这样能把秸秆的营养物质充分的保留在土壤里,但也有不足之处,表现如下:1、由于秸秆还田量过大或不均匀易发生土壤微生物(即秸秆转化的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甚至出现黄苗、死苗、减产等现象。
所以一般每亩秸秆粉碎翻压还田不超过300公斤,最多不超过500公斤,否则,会影响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速度及作物产量。
因此在秸秆直接还田时,一般还应适当增施一些氮肥,缺磷的补施磷肥,但这样又会增加秸秆还田的成本,有时农民也不乐意。
2、秸秆翻压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
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是适时灌水,或用石硫碾压,使土壤与种子接触紧密,能够正常发芽。
或者是加大粉碎细度,最好达到3.5厘米以下,但这样就会增加能耗,加大成本。
3、易发生病虫害。
秸秆中的虫卵、带菌体等一些病虫害,在秸秆直接粉碎过程中无法杀死,还田后留在土壤里,病虫害直接发生或者越冬来年发生。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4、目前我国农村的耕作制度,不适合大面积的机械作业,农民都是一家一户,土地面积小,大面积,的农业机械作业还推广不开,小面积的秸秆机械还田成本高,农民不易接受而且技术不成熟,在晴朗干燥的天气作业造成黄土飞扬、尘埃满天的污染。
秸秆覆盖还田这种方式就是秸秆粉碎后直接覆盖在地表。
这样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达到保墒的目的,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质。
但是这样会给灌溉带来不便,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播种。
这种形式只适合机械化点播,但目前缺乏此类点播设备,这种方式有时也比较适宜干旱地区及北方地区,进行小面积的人工整株倒茬覆盖。
焚烧还田秸秆经焚烧,有效成分变成废气排入空中,大量能源被浪费,剩下的钾、钙、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可以被植物利用,并且在燃烧过程中杀死了虫卵、病原体及草子。
但是焚烧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同时影响交通及百姓生活,已成为一大公害。
我们坚决采取措施禁止焚烧。
过腹还田这种形式就是把秸秆作为饲料,在动物腹中经消化吸收一部分营养,像糖类、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外,其余变成粪便,施入土壤,培肥地力,无副作用。
而秸秆被动物吸收的营养部分有效地转化为肉、奶等,被人们食用,提高了利用率,这种方式最科学,最具有生态性,最应该提倡推广。
但目前过腹还田推广的深度、广度是远远不够的。
秸秆直接还田后要“一防二补”秸秆利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粉碎后直接还田,这也是各地大力推广、应用最多的模式。
由于化肥的大量施用,有机肥的用量越来越少,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
而秸秆经粉碎后直接翻入土壤,可有效提高土壤内的有机质,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但秸秆还田方法不当,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小麦出苗不齐、病害发生加重等。
针对这些问题,秸秆直接还田后需要注意“一防二补”。
一防即防病虫草害据试验,一般条件下,秸秆还田后进行连作,病虫害有加重发生的趋势。
如在北方,麦秸还田后春小麦根腐病加重,在南方则小麦全蚀病加重;大豆秸秆还田后大豆根腐病和虫害率提高。
因此,秸秆还田更适合建立在轮作的基础上,这样秸秆还田的效果才能充分发挥。
在轮作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还田,是不会造成病虫害大发生的。
如果在连作情况下还田秸秆,可考虑采用秸秆翻耕还田的方法,而不能采用秸秆耙耕浅层还田的方法。
同时,必须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以确保农作物优质高产。
另外,由于秸秆还田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快了除草剂等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缩短了药剂的残效期。
因此,在秸秆还田的土壤中施用化学除草剂等,特别是播前施用的,其有效施用剂量应适当提高。
二补即补水补氮肥补水:土壤墒情好,水分充足是保证微生物分解秸秆的重要条件。
秸秆还田的地块,因为土壤更加疏松,需水量更大,要早浇水、浇足水,为微生物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条件,以利于秸秆充分腐熟分解。
补氮肥: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秸秆的碳氮比为80∶1至100∶1,而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需要的碳氮比为25∶1至30∶1。
也就是说,秸秆还田后需要补充大量的氮肥。
否则,微生物分解秸秆必然会与作物争夺土壤中的氮素与水分,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所以,秸秆还田的地块在正常施肥外,还应趁早增施氮肥。
一般情况下,小麦、玉米收获的有机质占总体的40%-50%。
也就是说,亩产小麦500公斤的粮田,收获后可剩余秸秆500公斤以上,要调整到最佳的分解碳氮比,需要额外补充尿素20-25公斤(或每亩底肥施用15-15-15复合肥100-150公斤),才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杆翻埋还田、整杆编压还田等多种形式,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优势,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
、机械化秸秆还田的主要特征是采用机械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粉碎翻埋或整秆翻埋或整杆编压还田。
可一次完成多道工序,与人工作业相比,工效提高了40~120倍,不仅争抢了农时,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强了地力,提高了粮食产量,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各种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直接还入田中,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黏接、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使大量废弃的秸秆直接变废为宝。
其技术体系包括小麦秸秆还田:机械收获小麦、机械粉碎秸秆、免耕播种机械播种玉米或补施氮磷肥后用高柱犁深耕翻埋、整地后播种其他作物或放水泡田后栽插水稻,适宜推广范围为北方小麦产区和南方麦稻产区。
玉米秸秆还田人工收获玉米果穗后,机械粉碎玉米秸秆,或机械联合收获,同时粉碎秸秆,补施氮磷肥后深耕翻埋,整地后播种小麦。
该技术适宜南北方玉米产区,人工收获玉米果穗后,高柱犁直接翻埋玉米整秸秆技术,适宜北方旱作区玉米单季产区。
玉米根茬还田玉米收获后,玉米秸秆用于加工饲料或生活燃料。
用根茬粉碎机将直立在垄上的玉米根茬破茬粉碎后,均匀混拌于10厘米的耕层中。
该技术适宜实行轮番耕作制的东北垄作地区在不耕翻的年份应用。
水稻秸秆还田机械收获水稻,机械粉碎秸秆抛撒在田中,放水泡田后补施氮肥,然后用反转旋耕灭茬机或水田旋耕埋草机或水田驱动耙等水田埋草耕整机具进行埋草整地作业。
该技术适宜双季稻或多季稻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