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模式及效果

合集下载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原位秸秆还田是一种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的栽培技术。

针对淮北地区夏季气候条件,探索原位秸秆还田技术在大豆高产栽培中的应用,对于推广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秸秆还田技术简介秸秆还田是指将植物秸秆或稻草等农作物残留物直接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并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种栽培技术。

秸秆还田可有效控制土壤的氮磷流失,提高耕作土地的肥力,调节土壤酸碱度,增强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等。

二、淮北地区夏季大豆生长特点淮北地区夏季气候炎热、潮湿、降水充沛,适宜大豆生长发育。

一般种植时间在6月份左右,收获期在9月份左右。

大豆根系较发达,需要充足的土壤深度和肥水资源来保证生长,其生长速度随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多而加快,在出苗后到豆荚饱满收获期内约需90-100天左右。

1、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淮北地区土壤一般为东南向冲积沉积土,黄棕壤、黄土壤为主,地力偏低,土壤水分硬化、耕作层粘重机械性差。

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松软土壤团粒,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保肥性,为大豆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2、改良土壤和增加肥力淮北地区大豆生长期为夏季湿润炎热,土壤通常较酸性,不利于大豆生长和开花受精。

适量加入秸秆或稻草等植物残留物可以改良土壤酸碱度、调节土壤气体交换及微生物繁殖等作用,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和更好的营养吸收,从而增加其产量。

3、稳定农田水分淮北地区夏季多雨,秸秆还田可有效增加土壤容水性,提高土壤固水能力,减少水分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

同时,由于秸秆能吸附和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可节约灌溉和施肥成本。

4、防止病虫害和保持生态环境淮北地区夏季大豆的病虫害比较严重,而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循环,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大豆长势良好,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了生态环境。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淮北地区的秸秆还田是一种将秸秆直接还田作为有机肥料的农业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特别是在夏季大豆的栽培中,秸秆还田技术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淮北地区夏季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田间地力调查与整地在进行夏季大豆的高产栽培前,需要先进行田间地力调查。

通过田间地力调查,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和水分管理方案。

在进行整地时,要选择适宜的时间和方法。

夏季大豆的整地一般在秸秆还田后进行,时间以秸秆还田后土壤湿度适宜为准。

整地方法可以选择翻耕、深翻或耕整复合等,目的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

二、有机肥料施用在进行夏季大豆的栽培时,有机肥料的施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淮北地区可选用鸡粪、猪粪等有机肥料进行施用。

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提供养分供应,并有益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有机肥料的施用量可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

通常情况下,每亩施用有机肥料2000-3000公斤效果较好。

施肥时要注意与基肥的配合,并进行充分的混合与埋藏,避免有机质流失。

三、水分管理夏季大豆的生长期需要适宜的水分供应。

对于淮北地区来说,旱作大豆是主要的栽培方式。

种植前要根据栽培技术要求和作物需水状况,以保障幼苗迅速成苗及地上部分在后期适宜的生长所需的播种前灌溉。

在生长期间,要注意及时的保墒灌溉。

要根据土壤湿度和大豆的生长状态,灵活调整灌溉的频率和数量。

过量的灌溉会导致秸秆还田失去效果,而缺水会导致大豆生长不良和减产。

四、病虫害防治夏季大豆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

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防治病虫害的药剂喷洒、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

在进行喷洒药剂时,要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合理的用药方式。

要注意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的需要,合理控制用药剂的浓度和频次。

要注意对土壤和秸秆进行消毒和清洗,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五、其他管理措施在夏季大豆的高产栽培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管理措施。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淮北地区位于中国黄淮平原北部,夏季气候炎热潮湿,适宜夏季作物的生长。

夏大豆是当地主要的夏季作物之一,具有丰产、耐旱、耐高温等特点,受到广泛种植者的青睐。

近年来,在淮北地区夏大豆种植过程中,农民们常常面临着土壤失肥、作物生长不良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原位秸秆还田技术。

原位秸秆还田是指将秋作或前茬作物的秸秆还田到同一地块用于后茬作物生长的一种农田管理措施。

通过原位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质地、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促进夏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本研究旨在探索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夏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提高夏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优化夏大豆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原位秸秆还田技术在淮北地区夏大豆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夏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2. 深入研究原位秸秆还田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索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环境的方式;3. 建立淮北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推广应用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通过研究的深入,旨在为淮北地区夏大豆种植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繁荣。

1.3 研究意义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意义在于探索一种可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旨在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有限性的日益凸显,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淮北地区作为重要的夏大豆种植区域,如何提高夏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为淮北地区夏大豆种植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农民的种植效益。

淮北沿海地区秸秆还田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沿海地区秸秆还田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沿海地区秸秆还田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摘要介绍江苏省淮北沿海地区盐碱地秸秆还田稻茬小麦反旋灭茬播种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播种、施肥、沟系配套、水分调节、病虫草害防治及抗逆减灾等方面内容,以为同地区农场及种植大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秸秆还田;稻茬;栽培技术;淮北沿海地区五图河农场位于江苏省淮北沿海地区,土壤为轻盐黄黏土,少氮缺磷富钾,肥力偏低,农作物有利的生长期偏短,有效积温偏少,稻麦双季种植的季节非常紧张,农田单条宽50 m、长800~900 m。

2008年以来,农场扩大稻麦周年种植,围绕“稻麦”周年生产,按照“精种、扩行、降苗、调肥、抗逆”十字要求,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抢适期播种,抓作业质量,出苗均匀,苗量合理,壮苗越冬,施足基肥,控制中期用肥,施好拔节孕穗肥,主动灌好越冬水、拔节水和孕穗水[1-2]。

全面推广稻茬小麦播种灌溉栽培,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秸秆全量还田,推广运用反旋灭茬播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小麦生产实现高产稳产,并连续3年通过省部级高产创建项目验收,对周边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3]。

现将相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精选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或直接选用包衣种子。

测定麦种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

2 播种2.1 播期淮北沿海地区前茬水稻正常收获期偏迟,为保证稻茬麦能够壮苗越冬,前茬水稻须提前断水,适期早收,尽早腾茬。

小麦以半冬性烟农19、烟农21、济麦22等品种为主,播种适期为10月10—20日,最迟要在11月5日前播种灌溉结束。

2.2 基本苗10月20日之前播种灌溉的,基本苗225万~270万株/hm2;10月20—25日播种灌溉的,基本苗270万~330万株/hm2;10月26日至11月5日播种灌溉的,基本苗330万~450万株/hm2。

2.3 播种量播种量依基本苗、麦种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而定、前期播量要适宜,中期播量要适当递增,后期播量要加大。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淮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区之一,而夏大豆是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由于秸秆还田技术的缺乏和不完善,很多农户并没有充分利用秸秆还田的潜力来提高夏大豆的产量。

本文将介绍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的土壤通常比较贫瘠,因此原位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肥力。

在夏大豆播种前,农户应该在土壤中充分覆盖秸秆。

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可以通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土壤腐殖质,从而增加土壤肥力。

秸秆覆盖还可以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农户在播种夏大豆前应该进行适当的修整土壤。

由于秸秆还田后土壤质地容易变得较硬,因此需要进行松土和翻耕等工作,以便夏大豆的根系能够顺利生长和吸收养分。

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的有机肥料也是必要的,以补充土壤中养分的不足,为夏大豆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选择适合淮北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夏大豆品种也是关键。

夏大豆对气温和水分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应选择耐旱性较强和适应性较好的品种。

通常,选用早熟、抗逆性强和产量较高的夏大豆品种,有助于增加夏大豆的产量。

适当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也是保证夏大豆高产的重要因素。

淮北地区的夏大豆常常遭受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如蚜虫、菌核病和纹枯病等。

农户在夏大豆生长期间应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灌溉和通风等,以确保夏大豆能够充分生长和发育。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夏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农户应坚持秸秆还田、修整土壤、选择适宜品种和加强病虫害防治,以实现夏大豆的高产栽培目标。

政府和农业部门也应加大对该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技术素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淮北地区的农业潜力,提高夏大豆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对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影响。

通过对当地农田秸秆资源的调查和应用原位秸秆还田技术,结合夏大豆种植技术改良、施肥措施优化、土壤调理与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探讨,发现原位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夏大豆的产量。

施肥措施的优化和土壤调理对夏大豆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作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原位秸秆还田技术对夏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在土壤养分的积累和保护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原位秸秆还田技术在淮北地区的夏大豆种植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途径。

【关键词】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农田秸秆资源、种植技术改良、施肥措施优化、土壤调理、病虫害防治、产量影响、技术推广、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淮北地区是我国黄淮海平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夏大豆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对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粮食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田土壤逐渐出现了多种问题,如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病虫害频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夏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淮北地区农业科研人员提出了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研究背景指出,淮北地区农田土壤中缺乏有机质是夏大豆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传统的农田管理方式中,农民们习惯将农作物秸秆焚烧或者清理,导致了大量的有机质丢失。

针对这一问题,原位秸秆还田技术应运而生。

该技术通过将秸秆还田到农田中,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还可以促进微生物活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夏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引入原位秸秆还田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淮北地区农田土壤质量,实现夏大豆高产栽培的目标。

1.2 研究目的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秸秆还田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淮北地区麦—玉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探析

淮北地区麦—玉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探析

淮北地区麦—玉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探析麦—玉是淮北地区传统的农作物轮作模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淮北地区将机械化与绿色生产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对该技术模式进行探析。

一、淮北地区麦—玉轮作模式的特点淮北地区麦—玉轮作是指在麦田收割后,将稻草留在田间进行腐熟,然后在下一年春耕时将其埋入土壤中,进行玉米的种植。

麦—玉轮作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 增加土壤肥力。

稻草还田可使田间有机质含量增加,提高水分保持能力,增强土壤肥力。

2. 减少灾害风险。

稻草还田可覆盖土壤表面,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洪涝风险;此外,玉米的生长期比稻谷短,能够避开多发的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虫害。

3. 适应水资源短缺。

麦田收割后稻草覆盖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玉米的生长期与降雨季节相吻合,可以充分利用降雨。

1. 地面整理阶段对于在麦田收割后种植玉米,以前采用的是手工或牛耕整地。

现如今,淮北地区采用的是机器挖沟、铲平、倒料、压地、施肥等高效的地面整理方式。

2. 撒种阶段淮北地区率先采用了玉米种植机加药箱的全机械化撒种方式,使得玉米的抛种均匀,而且种植密度也能够控制,便于后续的田间管理。

3. 中耕阶段中耕是玉米生长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可促进土壤透气与水分渗透,有利于玉米根系的健康成长。

淮北地区采用了能够快速中浅耕的农用机具进行中耕作业,保证了作业质量与效率。

4. 防治病虫害阶段淮北地区在防治玉米病虫害方面,采用了绿色防治技术,使用天敌等自然的生物防治手段代替了化学药剂防治。

这种绿色防治的方法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化学残留的风险,而且还能够促进土壤的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5. 收获阶段淮北地区采用了全自动化、智能化的玉米收获机,相比于传统的手工收割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工,对于完成玉米的收割工作非常有帮助。

三、结语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在淮北地区的实践中,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淮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区,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

秸秆是农作物的副产品,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秸秆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淮北地区原位秸秆还田后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一、秸秆的处理和利用1. 秸秆收集和贮存:收割农作物后,将秸秆集中堆放,进行腐熟处理。

腐熟处理可以采用自然腐熟或者添加速腐剂等方法加速秸秆分解,提高其肥效。

2. 秸秆还田:将腐熟后的秸秆还田到农田中。

还田的方法可以采用直接将秸秆覆盖在地表上或者将秸秆与深翻作业结合,将秸秆埋入土壤中。

二、夏季大豆种植技术1. 土壤选择: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夏季大豆种植基地。

还要注意土壤的pH值,通常夏季大豆适宜在pH值为6.5-7.0的土壤中种植。

2. 播种时间:适当选择早熟品种,保证播种时间在5月中旬至6月初,尽量避免遭受热害。

3. 播种密度:夏季大豆播种密度一般控制在每亩 6-8 万株,这样可以保证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性和养分的充分利用。

4. 施肥措施:夏季大豆对氮肥的需求较高,因此在播种前或苗期适时施入氮肥。

还要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合理施入磷、钾等肥料。

5. 病虫害防治:夏季大豆容易受到蚜虫、豆卷叶、豆蛾等害虫的侵害,因此要加强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等。

6. 灌溉管理:夏季大豆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因此要根据土壤的墒情情况合理进行灌溉,避免发生干旱或者过湿的情况。

1. 株型管理:夏季大豆的株型管理对于提高产量尤为重要。

应适当疏苗,并及时进行支援控制,保持植株之间的距离,增加阳光照射和空气流通,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气孔开放。

2. 灌浆期管理:夏季大豆在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加强灌浆期管理。

注意及时补充光合产物,合理施肥,加强灌浆期的水分管理,保证豆荚的充实和豆粒的灌浆。

3. 叶面喷施:夏季大豆叶面喷施可以有效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可以使用叶面肥、微量元素等制剂进行喷施,提高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地区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模式及效果摘要从技术角度,介绍了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模式、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总结了近年来淮北地区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试验效果,以期为秸秆还田提供参考。

关键词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模式;技术;效果;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226-01
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作物抗性、改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产量。

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1-4]。

为进一步加快秸秆机械化还田步伐,充分发挥秸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对近年来淮北地区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及效果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 技术模式及配套机械
秸秆机械化全量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就是用秸秆粉碎机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翻耕入土,产生营养物质与物质,能够被植物吸收,提高土壤对水分、温度和空气的调控能力,从而对土壤进行改良,以对地力进行培肥。

1.1 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模式及配套机械
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技术流程为小麦联合收获—麦秸粉碎后抛洒—玉米免耕施肥播种。


茬的高度25 cm,配套的机械设备主要包括小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

模式三:技术流程为小麦联合收获—机械打捆或人工捡拾—玉米免耕施肥播种。

留茬的高度<25 cm,配套的机械设备主要包括小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打捆机、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

1.2 玉米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模式及配套机械
玉米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模式一:技术流程为人工摘穗—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旋耕灭茬—深耕整地—小麦播种。

配套的机械设备为秸秆还田机、旋耕机或圆盘耙、深松犁、小麦播种机等,适用性强,作业质量好,成本高,适合小农户使用。

模式二:技术流程为玉米联合收获(摘穗)—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小麦施肥播种,配套的机械设备主要包括拖拉机、秸秆还田机、小麦小麦复式播种机,还田效果较好,适宜在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模式三:技术流程为玉米联合收获(脱粒)—机械粉碎还田—小麦施肥播种。

配套的机械设备玉米联合收获机及配套秸秆还田机、小麦复式播种机,作业环节少,工作效率高,适宜在种植大户推广使用。

2 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
2.1 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
秸秆抛撒要均匀;播种机开沟宽度以3~5 cm最宜,过宽种沟不但通过性能差,而且影响出苗;根据农艺要求,及时按说明书喷洒除草剂,不能过浓、漏喷、重喷。

2.2 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
玉米成熟后及时摘穗(连同苞叶一起摘下),联合收获作业前应进行试收获,调好机具后方可投入正式作业;留茬高度小于10 cm;灭茬用圆盘耙或旋耕机作业1遍,在切碎根茬的同时将碎秸秆、化肥与表层土充分混合;种子播深3~5 cm,化肥应施在种子侧下方的5~7 cm,种类应按农艺要求,结合底肥一并施入种肥。

3 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注意事项
3.1 秸秆要碎
小麦秸秆切碎长度一般不大于10 cm,玉米粉碎长度在10 cm以下的秸秆应占所有秸秆中的90%以上,有利于播种及秸秆腐烂分解。

3.2 氮磷要多
秸秆在土壤中腐解时,要对土壤中原有的氮、磷等养分进行吸收,因此当土壤中的底肥不足时,则会导致作物生长与秸秆腐解争夺土壤中养分的情况,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为了避免该现象的发生,应施入一定量的氮、磷化肥,一般秸秆的还田量为7 500 kg/hm2,需要增施氮肥、磷肥分别为67.5 kg/hm2、五氧化二磷22.5 kg/hm2左右,将秸秆碳氮比调至25∶1,以便加快秸秆腐解,尽快变成有效养分,防止微生物与禾苗争氧,造成黄苗现象。

3.3 播种量要大
为确保一播全苗,防止缺苗断垄现象发生,秸秆还田田块,应适当增加播种量,小麦较正常播量增加37.5 kg/hm2左右,玉米较
正常播量增加7.5 kg/hm2左右。

3.4 秸秆掩埋要深
为加快秸秆腐烂分解速度及提高秸秆还田效果,要求小麦深耕整地深度大于23 cm,碎秸秆翻埋在10~12 cm土层以下;在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增施化肥后,应及时地进行耙地灭茬或旋耕,使秸秆在土壤中均匀分布,一般深度在0~10 cm。

在将根茬与土壤进行混合的过程中,应切开玉米根茬,并再次将较长的茎秆切碎,以加快其腐解的速度。

3.5 镇压要实
播种前,要做到土壤上虚下实,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后,要用专门的镇压器镇压土壤,提高出苗质量,消除因秸秆还田造成的土壤架空,出现黄苗和吊死苗。

3.6 浇水要透
秸秆在土壤中腐解时对水量的需求较大,应及时地进行补水,否则不仅可使秸秆的腐解速度缓慢,还导致其与禾苗争夺土壤中的水分。

因此,在将秸秆还田时应及时地将水浇足,特别是对于当季秸秆还田的冬小麦,该措施尤为重要。

小麦翌年的春季应适时早浇返青水,以利于秸秆的充分腐解,保证麦苗的正常发育。

4 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试验效果
4.1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秸秆还田后,土壤变得疏松多孔,通气性、透水性、保肥性、保水性大大提高,提高了土壤的综合抗性。

据试验结果,秸秆还田
后,土壤有机质可增加3.5%左右,土壤容重降低0.8%左右,孔隙度增加约4%左右,土质疏松,通气性提高,减少犁地阻力,贮水、养分能力增强。

4.2 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作物秸秆是丰富的肥料资源,农作物秸还田过程中,释放养分,从而减少化肥投入。

据试验结果,秸秆还田田块,氮肥利用率提高15%~20%,磷肥利用率可提高30%左右,减少化肥用量10%左右。

4.3 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经济效益显著
采用秸秆还田后,减少了化肥的用量,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作物的品种得到改善;由于作物抗性提高,减少肥料、农药等投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据试验结果,实施秸秆还田田块,作物第1季平均增产7%,第2季作物平均增产5%。

5 参考文献
[1] 曾宪楠.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
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0):34-38.
[2] 杨昆仑,杨守军,辛秀琛.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中磷有效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82-13783.
[3] 秸秆还田机使用四要素[j].农家致富顾问,2012(9):34.
[4] 张四伟,张武益,王梁,等.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8):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