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铜镜

合集下载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周口市博物馆藏有一批精美的唐代铜镜,这些铜镜不仅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还展现了唐代青铜镜的特色和工艺水平。

下面将对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珍贵文物。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时期之一,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唐代,青铜镜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不仅在妇女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还常常被用作礼品和装饰品。

唐代铜镜在数量和品种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和丰富性。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既有日常使用的小巧铜镜,也有装饰性和礼仪性较强的大型铜镜,涵盖了唐代铜镜的多种类型和用途。

从外观上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在形状和纹饰上有着许多特点。

在形状上,这些铜镜大多呈圆形或方形,也有少数呈六边形或其他非常规形状。

镜面的边缘多为起伏有致的线条或花纹,整体造型简洁而不失雅致。

在纹饰上,这些铜镜大多以花卉、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为装饰,纹饰精美细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不乏一些铜镜上刻有唐代文人诗词或铭文,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

这些铜镜在外观上体现了唐代艺术的特色,既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又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从工艺水平上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在制作工艺上表现出色。

这些铜镜大多由优质的青铜制成,铸造工艺精湛,表面光洁平整。

在镜面加工方面,这些铜镜大多采用了磨光、磨花、镂空等工艺,使得镜面清晰平整,增加了观赏性和使用舒适度。

这些铜镜的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刻画细腻,反映了唐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这些铜镜中还有一些经过彩绘和镀金等工艺的装饰铜镜,色彩艳丽,富有层次感,极大地丰富了唐代铜镜的艺术表现力。

这些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堪称唐代青铜镜制作工艺的典范。

从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上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作为唐代青铜镜的代表,这些铜镜在形制、纹饰、风格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对于研究唐代青铜器的时代特征、艺术风格和地域差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洛阳出土唐代铜镜赏析

洛阳出土唐代铜镜赏析

青铜器是古人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一类重要器具,广泛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冶炼铸造青铜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程度的发展进步,许多青铜器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而青铜镜却是诸多青铜器中一个特殊的门类,自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开始,一直沿用至清代,被人们广泛使用了数千年之久。

在青铜镜制作、使用、流传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工艺、文化、艺术的微妙变迁,为华夏文明留下了独特的时代印记。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最初古人照面以静止水面为镜,后来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镜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种精心铸造的工艺品,也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器。

或许是因为青铜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图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这里提到的“鉴”就是青铜镜。

在中国古代有“破镜重圆”的随葬现象,考古工作者在汉代墓葬中就曾发现两半用来随葬的破碎青铜镜(图2),而关于“破镜重圆”的历史典故出现在汉代之后的南北朝时期,故事的主人公是南北朝时期陈国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和丈夫徐德言,原本恩爱的夫妻二人在陈国灭亡后被迫分洛阳出土唐代铜镜赏析中共洛阳组纪念馆 郑雅妹图1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裘装对镜轴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离,于是将一面青铜镜分为两半,两人各执一半,作为日后相见的信物,并约定每年正月十五到街市去卖镜以为联系手段。

次年正月十五,乐昌公主让仆人拿去隋朝都城——大兴城贩卖,几经坎坷后夫妻终得团聚,留下了“破镜重圆”的浪漫爱情故事。

另外,中国古代衙门中悬挂有“明镜高悬”的匾额,“镜”在这里有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寓意。

唐代是中国古代青铜镜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当时的洛阳作为国家的东都,人文荟萃,工匠云集。

此时的青铜镜在器形和纹饰方面打破了传统,一改此前的古朴、规矩,出现了葵花镜、菱花镜、方形镜、亚字形镜等,纹饰题材也更加广泛,形成了浪漫豪放、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

逛博物馆:13面唐代铜镜,高浮雕技法,布局清新明朗,生气充沛,柔美自然丨三门峡博物馆

逛博物馆:13面唐代铜镜,高浮雕技法,布局清新明朗,生气充沛,柔美自然丨三门峡博物馆

逛博物馆:13面唐代铜镜,高浮雕技法,布局清新明朗,生气
充沛,柔美自然丨三门峡博物馆
铜镜是古人整容照面用的生活用品,其正面磨光发亮,镜背大多铸有钮和花纹,花纹构图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风俗和匠师们的技艺。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

今天,瑞视觉与大家分享的,是三门峡博物馆内的13面铜镜。

铜镜的构图虽然还是环绕式和对称式的表现手法,但是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特别是高浮雕技法,生气充沛,柔美自然。

道符八卦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瑞兽葡萄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同上:瑞兽葡萄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三乐镜,唐代,灵宝市文管会征集。

十二生肖八卦四神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双鸾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双鹊盘龙月宫镜,唐代,三门峡市区出土。

万字镜,唐代,1986年三门峡刚玉砂场工地出土。

真子飞霜镜,唐代,1994年三门峡电业局出土。

唐代铜镜的故事

唐代铜镜的故事

唐代铜镜的故事
在唐代,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承载了许多文化和历史信息。

以下是一些与唐代铜镜相关的故事:
1.乐昌公主与破镜重圆:乐昌公主知道昔日夫君到来后,伤心欲绝,日夜啼哭,不吃不喝。

杨素也被二人矢志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不仅把徐德言请到家中,还把自己心爱的女人还给他,夫妻得以团聚。

这则故事成为“破镜重圆”的典故,流传至今。

2.唐太宗赐金背镜: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因大臣高季辅德才兼备、清正廉明,李世民赏赐
其金背镜。

这面镜子有特殊意义,代表皇帝对高季辅的认可和赞赏。

3.真子飞霜镜:真子飞霜镜是唐代铜镜中十分著名的镜类。

镜钮上方饰祥云托月纹,下
方饰池水山石,自池中生出一枝莲叶,即为钮座。

左侧一人峨冠博带,坐而抚琴,前设香案,后依竹林。

该图实为“伯牙奏琴”的故事再现,所以又称“伯牙奏琴镜”。

关于该类镜的用途,有学者研究认为,从单人抚琴及孤鸾独舞等场面透露出的寻找知音和伴侣的信息看,它是一款唐代常见的婚嫁镜。

4.吹笙引凤镜:吹笙引凤镜与唐代道教流播的社会背景相关。

这面现藏于河南省洛阳市文
物工作队的“唐代吹笙引凤纹葵花镜”,是在洛阳出土的。

该镜为八瓣葵花形,圆钮。

钮上为竹枝,下为重叠山峦,左为一人头戴幞巾,着长衫,端坐吹笙,钮右一只硕大凤鸟展翅而舞。

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中期
一、花鸟镜,装饰花纹为鸟雀和花枝,雀绕花枝的 多菱花式,双鸟衔绶的多葵花式。 二、瑞花镜,亦称宝花镜,主要用团花、花枝、宝 相花等作装饰,有的为团花6朵,有的则环枝8朵。 三、 人物镜,其纹饰题材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及社会生活等。如嫦娥奔月、真子飞霜、吹笙引 凤、伯牙弹琴、孔子问荣启期等,亦有现实生活 中的人物,如打马球、狩猎等。
一种金属腐蚀嵌石磨漆画属于金属装饰工艺品类其是借用制作高凸印刷板的技术在金属板表面经腐蚀后出现了设计的由面线点组成的图案在腐蚀凹陷处填漆或嵌石涂漆经烘干研磨而成唐代铜镜的纹饰构成方式1对称式多用于花鸟镜瑞兽镜人物镜等
班级:环艺0902班 组长:郭娜 颜维 演讲者:陈会 小组成员:郭娜 颜维 陈会 毛敏 廖穗丰 田丽 游田 梁燕 谭宇凤
海兽葡萄纹方镜
• 简介:
• 海兽葡萄纹是唐镜中最具时代 特色的纹样之一,由海兽和葡 萄蔓枝构成主体纹样,一般是 在繁密的葡萄纹中间点缀以各 种姿势的海兽,柔长的枝条、 舒展的花叶、硕果累累的葡萄 和生动活泼的瑞兽构成一幅精 巧和谐而饱满的画面。这种铜 镜镜体厚重,制作精巧,以洛 阳出土最多,是受外来影响而 成的一种新纹样,反映了唐代 工艺美术文化兼收并蓄的时代 特征。
感谢您的观看!
铜镜在经过战国镜和汉镜两个高峰时期之后,在唐 代进入另一个兴盛时期,史称唐镜。 唐镜兴盛的原因: 社会原因:一是在唐代形成一种以铜镜为献礼和馈 赠的社会风尚。 历史和技术原因:二是由于瓷器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传统意义上的一般铜器生产日趋衰落,而金工技术 主要集中于铜镜的制作上。
唐代铜镜的铸造工艺
唐代铜镜的发展
铜镜制作在唐代进入又一个高峰期, 唐代由于金属工艺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习俗 等原因,铜镜制作特别兴盛,且种类繁多、 纹饰精美、做工细致、镜体厚重,并因锡 的成分增多,形成使镜面均净如银,微向 外凸的独特风格。在形式上,除继承传统 的圆形外,还创造了菱花式、葵花式及有 柄手镜等新的镜式。唐代铜镜按装饰花纹, 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周口市博物馆收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唐代铜镜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铜镜在唐代更是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分析一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唐代铜镜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带有镜腕的手持式镜子,另一种是带有足部的置地式镜子。

这些铜镜在材质、工艺、纹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珍品。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大多是出土于周口地区的古墓葬中,这些铜镜不仅在保存完好度上有所体现,其上的纹饰艺术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有的镜子上镶嵌了一些珍贵的宝石,这些宝石的形状和颜色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镜面的纹饰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生动的动植物纹样,这些纹样既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审美趣味,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农业和生活习俗提供一定的参考。

除了纹饰上的特点之外,唐代铜镜的形制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唐代的铜镜多为圆形,以方形和圆形相结合的形式出现,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自然。

在镜面的制作工艺上,唐代工匠采用了镀银、镀金等技术,使镜面更加光亮洁净。

而在边缘的处理上,也常常添加了一些精美的铭文,这些铭文往往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繁荣。

唐代铜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昌盛,唐代铜镜的出现正是对这一时期的生动反映。

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和纹饰风格既可以反映出唐代的审美趣味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工艺技术和生活习俗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无论在艺术价值上还是在历史文化意义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它们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了解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更可以为我们欣赏和研究古代工艺美术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希望通过周口市博物馆的不断努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山东博物馆藏唐代铜镜赏析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9期唐代社會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手工业十分发达,铜镜铸造业也在此时达到了巅峰,铸造工艺和装饰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种类繁多、纹饰华丽、铸造精湛的唐代铜镜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面面构思巧妙的唐镜,方寸之间,散发着自信、张扬、包容、开放的大唐盛世气息。

现撷选山东博物馆藏的几面唐代铜镜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一、四神镜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唐代四神镜主要流行于武德贞观年间。

四神镜(图1)直径12.4厘米。

圆形,圆纽,纽座为八瓣莲花。

座外为一圈连珠纹,围绕镜纽上下左右分别为玄武、朱雀、白虎、青龙。

其间饰折枝花纹。

素缘。

二、瑞兽铭带镜瑞兽铭带镜多流行于隋至唐初。

唐代铭文镜的铭文多为四言、五言诗,较之汉代镜铭文学性更强,内容也比汉代镜铭更贴近社会现实和感情生活。

瑞兽铭带镜(图2)直径10.52厘米。

镜作圆形,圆纽,内区围绕纽座是4只首尾相接的瑞兽,似狐似狼,或低头疾驰,或昂头奔腾,甚或回首顾盼,生动灵秀。

外区铭文带为“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

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

”边缘为锯齿纹①。

三、瑞兽葡萄镜在唐代铜镜中,瑞兽葡萄镜是出土数量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镜型,它也被称为“海兽葡萄镜”“海马葡萄镜”。

瑞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形制主要为圆形,也有菱花形、方形,纹饰图案是由瑞兽镜增加劲枝柔蔓和飞禽葡萄花叶而来,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四瑞兽葡萄镜(图3)直径10.21厘米。

圆形,伏兽纽,一周凸棱纹带将镜背分为两区,内区葡萄枝蔓柔长,枝叶舒展,果实饱满,4只姿态各异的瑞兽游戏其间。

外区几只雀鸟或静卧或嬉戏于葡萄枝蔓果实之间。

边缘饰三叠云纹。

瑞兽葡萄鸾鸟镜(图4)直径11.7厘米。

圆形,圆纽,镜背由凸弦纹分为二区,内区盘曲缠绕的葡萄枝蔓间配置着4只瑞兽,或疾驰狂奔,或飞跨鱼跃,或引颈长鸣,或回首顾盼,形态各异,生机盎然。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选介汉唐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这些时期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唐宋铜镜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工艺技术的精湛掌握。

本文将选介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唐宋铜镜,让读者对这些珍贵文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汉代铜镜1. 浑厚大气的汉代铜镜汉代铜镜在工艺上主要以镂空纹饰为主,造型古朴大方,雕工平整,采用的多为质地厚重的青铜。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铜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面镜子上所镌刻的山水图案。

这面铜镜直径约有15厘米,整体呈圆形,边缘沿有浑厚的凸起,一侧雕有山水纹饰,立体感强烈,给人一种风景在眼前的感觉。

山水图案中的山峰、树木、溪流等细节处理得非常精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 神秘的神兽纹饰除了山水图案,汉代铜镜上还常常刻有神兽、龙凤等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纹饰。

这些纹饰形态奇特,神秘而又富有魅力,展现了古代工匠的丰富想象力和精湛工艺。

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一面汉代铜镜上,就镌刻有一只神兽,形态独特,线条流畅,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这面铜镜不仅在工艺上精湛,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1. 线条简洁的唐代铜镜唐代铜镜的特点是纹饰线条简洁流畅,造型端庄大气,工艺精湛细腻。

在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中,有一面直径约有20厘米的铜镜,其设计十分独特。

镜面中央镶嵌了一颗宝石,镜面周围则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线条简洁而富有动感。

镜子背面的纹饰同样精美,神秘而又端庄,反映了唐代工匠在工艺和审美上的高度成就。

唐代铜镜上常常出现的纹饰是云纹,这是唐代铜镜的经典之一。

在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的一面唐代铜镜上,就镌刻有细腻精美的云纹,线条优美,层次分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审美愉悦。

这种云纹纹饰在唐代铜镜上广泛应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1. 细密的人物纹饰宋代铜镜上常常刻有人物纹饰,这些纹饰细密娴熟,形态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代铜镜
【摘要】李唐王朝是继汉代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繁盛时期,其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势强盛,影响深远,各族人民用辛劳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瑰丽的民族文化。

作为体现当时工艺发展水平的铜镜,就是众多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

【关键词】铜镜唐代价值
镜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用来照见事物的工具。

南北朝时的著名长诗《木兰诗》写花木兰征战十年回到家中,重整儿女嫁妆的情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足以说明了铜镜的最基本的功能。

而古代志向高远、胸怀大志的男儿,常从镜中看到时光匆匆、青春易逝,有的感怀于事业未成,禁不住嗟叹不已。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一、铜镜的起源
铜镜作为中国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出现、发展和演变史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体现。

中国古人将镜子的发明归功于黄帝。

古有云:“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

”这一传说包含着古人对先祖的崇拜和敬仰,并将其神化的体现。

关于铜镜的起源,著名近代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认为:“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亦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

《尚书》:‘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1】
我国至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的铜镜。

齐家文化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上游的地方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生产力得到较大进步,零星出土一些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

迄今为止仅见的两面铜镜就发现在该文化的墓葬中。

其一为素镜。

1975年甘肃广和齐家坪墓葬出土,此镜圆形,直径六厘米,镜面平坦,背面无纹饰,中心铸有半环状钮。

【2】其二为七角星纹镜。

1976年出土于青海贵南县25号墓。

镜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重109克。

镜面光滑,镜背拱钮已残,镜背周沿和钮旁各饰一道凸弦纹,两周同心弦纹间,以填平行线三角和空白三角相间的方式,呈现出七角图案,这面铜镜可以视为我国最早的纹饰铜镜。

【3】早期铜镜镜面较小,多光素或简单几何纹饰。

战国之时,始见精美铜镜。

因铜镜使用远比鉴方便,秦汉时期,鉴逐渐消失,铜镜的使用日趋广泛。

汉朝官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铜镜制造。

从制镜原料的使用来看,有金、银、铜、铁,其中尤以铜为多。

汉镜多有铭文,均为吉祥语,如“家室富昌”、“富子孙”、“大吉祥”等。

常见式样有十二辰镜(规矩镜)、辟邪镜、仙人镜等,还曾出现过奇妙的透光镜。

汉代镜以尚方所制镜最为精良。

清代湖州知府赵学辙有临汉镜铭:“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

渴饮玉泉饥食枣,书如金石国之宝。

”隋唐之后开始出现带柄铜镜、放行铜镜,纹饰亦趋多样,唐代最为有名的是海兽葡萄镜。

宋代以后一改以前青铜作镜,作镜的合金铜含银、铅、锡量均少,质量不及前期。

明朝后期玻璃水银镜从欧洲传入,时称西洋镜。

清朝乾隆以后,玻璃水银镜大行于市,铜镜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二、唐代铜镜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正直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居乐业,当时的铜镜铸造业迎来了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显示出一派富丽堂皇、千姿百态的面孔。

总体来说,这时的铜镜质地精良、制作精细、造型多样、纹饰绚丽,达到铜镜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1992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庆城县三十铺阜城村的唐代虫鸟纹葵花形铜镜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此镜直径10.5厘米,厚0.45厘米,镜面光滑,虽经岁月侵蚀,表面花鸟仍清晰可辨。

这一时期的铜镜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制作精良、质地优良。

据已发现的唐代铜镜的合金比例,铜占三分之二左右,锡与铅
占三分之一,合金配方科学,制作工艺讲究,匠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铜镜制品,令人心旷神怡。

(二)外形美观。

这一时期的铜镜不仅有常见的圆形镜、方形镜,而且出现了各种花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等,后又出现有四方委角行镜。

图案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自由活泼,使主题纹饰内容和外在形式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高度的艺术美。

(三)寓意深刻。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关系和谐,对外交往增多,思想开放,因而出现了海兽葡萄镜、花鸟镜、瑞花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对凤镜等各式各样的铜镜,这些镜在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更加华丽精致,寄托了人们对国家的祝福和对幸福生活的企盼,寓意吉祥。

三、铜镜的社会历史价值
(一)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铜镜体现了盛唐风韵的华丽气象。

唐镜的装饰图案中出图了大量的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其中海兽葡萄纹是唐代铜镜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

它以高圈浮雕葡萄为主题,间饰瑞兽、雀鸟、蜂蝶和花草,瑞兽穿梭在茂密的葡萄中,生机盎然,把铜镜装饰得富丽堂皇,深受人们喜爱。

唐镜这种追求自由活泼、清新自然的艺术手法,体现了唐人的乐观、自信,对美好现实生活的贪恋。

这种大唐气象使得人们在审美价值上更追求现实的美、丰腴的美,以及追求人与自然之间共处的和谐的美,代表了唐代人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要的科学文献价值
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不但国家强大、经济空间繁荣,而且中外文化交流繁荣,长安已是古代国际性的大都会,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到了全盛阶段,质地精良,已经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尤其是盛唐时期的镜子,呈银白色,其金属成分中,大体铜平均69%,锡25%,铅5%,配比较为稳定。

在唐代,已采用了向镜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的银的新工艺,使得典型的盛唐时期铜镜泛银色白光,很少有铜绿锈色,给人以厚重、富态之感,加之纹饰绚丽多彩、内容丰富,实为难得之艺术珍品。

明《天工开物》记述:“唐开元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

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唐代、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

”同时还制作了金银平脱镜、嵌螺细镜、金背镜、银背镜等特种工艺镜。

唐代铜镜在整个中国古代铜镜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为研究唐代冶铸工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
首先,制作精美的铜镜可以作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

中国古人有”视死如视生”的观念和“灵魂不死”的意识,认为一个人的死是新的轮回的开始,逝者也应该享有现实社会中的财产。

于是古人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所以人们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铜镜下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其次,铜镜还可用于帝王的贡品或赏赐。

据《唐书礼乐制》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节”,又称为“千秋金鉴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物,唐玄宗也会在千秋节赠群臣以铜镜,以示圣恩。

“(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百僚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镜及承露囊”“(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献贺,赐四品以上金镜等”【4】。

第三、铜镜是古代诠释爱情婚姻的信物。

“花好月圆”、“破镜重圆”等词语都说明古人以圆镜来比喻爱情。

杜牧《破镜》中:“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描写了一幅夫妻分离,团圆无望的场景。

因此古代情侣常常把铜镜作为爱情信物赠与对方。

最后、古人常借镜以喻自省。

唐太宗李世民曾留下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这段富有哲理性的话可谓是对封建帝王治国理念的最好诠释。

铜镜不仅是人们照面饰容的一种工具,而且成为了一种象征——是反应事物真实面目的载体;一种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得到后人的赞同和认可。

如同白居易在《百炼镜》中:“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

四海安危居掌内,百王治乱悬心中。

”这种由本质至外延的扩展,可说是中国古人的一大创举。

注释:
【1】郭沫若:《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文物》,1959年第1期。

【2】谢学华:《中国早期铜器资料》,《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3期。

【3】石志廉:《齐家文化铜镜》,《文物报》,1987年7月10日。

【4】沈昫:《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第129—130页,中华书局点校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