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
中国民间工艺作品铜镜

面铜镜出土于1934年安阳侯
家庄1005号墓。
二、春秋战国时期
•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
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
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
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
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
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
细密风格。当时主要流行的镜子有草叶镜、星云镜、日光
镜和昭明镜、四乳禽兽纹镜。
汉镜不仅式样丰富,工艺精巧,而且其文饰也具有很
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装饰花纹出现程式化。其装饰由纽
座的放射式到轴对称,由平面到浮雕,边缘更为复杂,而
铭文已成为整个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工精良,纹饰优
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
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
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
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
西汉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
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
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
纹、平行线纹、叶脉纹等,
以及一些素镜。周代则多
为素镜,从铸造来讲,工
艺较粗糙,含锡量偏低。
整体而言,这时期的
铜镜在简单朴拙之中,仍
有一定的形式美 。
重环纹镜
• 1972年12月陕西 扶风刘家水库出土。 圆形,镜面中间微凹, 直径8厘米。镜背饰 重环纹,和当时青铜 器皿上常见的重环纹 相一致。镜纽作桥形。 为西周中晚期器物。 极为罕见。
各时期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略谈

各时期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略谈原始青瓷2009-08-31 12:45<一>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春秋战国的铜镜工艺,就其绚丽多姿的纹饰,精致灵巧的形态,铸工的精美,成为中国铜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1)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以素镜类为主,流行全素镜和单圈、双圈凸弦纹镜。
多钮镜和特殊工艺镜类中的透雕镜也开始流行,另外,出现了纯地纹镜、羽状纹地纹叶纹镜和纹饰简单、山字短粗的四山纹镜。
(2)战国中期,种类繁多,纹饰变化丰富,出现了云雷纹地花叶镜和八叶纹镜。
四山纹镜的辅助纹饰繁缛,山字变的瘦削,并出现了五山纹镜,六山纹镜,新出现了折叠菱花纹镜类、蟠螭纹镜类、连弧纹镜类以及特殊工艺镜中的彩绘镜、错金银镜。
禽兽纹镜中的兽纹镜、饕餮纹镜大量出现。
(3)战国晚期,出现了蟠螭四叶纹镜、蟠螭菱形镜和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蟠螭纹镜类的地纹大都比较模糊。
禽兽类镜中出现了龙纹镜、凤纹镜,山字纹镜中出现了三山纹镜,素镜类出现了多圈弦纹素镜和宽弦纹素镜,镜体加大,特殊工艺镜更加成熟。
根据近年考古资料的显示,三弦钮的素面镜、弦纹镜、羽状纹地四叶纹镜、云雷纹地四叶纹镜、折叠菱花凤鸟纹镜等铜镜的使用沿袭应一直到秦汉时期,有明显的沿用性质。
<二>西汉时期,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西汉早期,战国时期的一些铜镜继续流行。
如四山镜、蟠螭纹镜等,并且都具有楚式镜的风格。
但此时同类的铜镜较战国时同类镜子粗糙,尤其是地纹铸造不甚精整,连弧纹也不甚规整。
(2)汉武帝统治前后,汉朝政治经济都繁荣发展,此时铜镜也有了新的特点:第一,以四乳为基本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布局方式。
第二,突出主纹,地纹逐步消失。
第三,主题纹饰朴素,图案结构简单。
第四,铭文镜大量出现,铭文逐渐成为镜背主题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半圆球钮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纹饰以镜钮为中心环绕布局。
第六,镜缘以素宽缘为主。
(3)西汉晚期,镜背主题纹饰出现了神人神兽纹、规矩纹等新形式。
镜子的发展历史

镜子的发展历史
镜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就开始使用黑曜石、金、银、水晶、铜、青铜等材料经过研磨抛光来制成镜子。
在古代,镜子通常被制成圆盘形状,由金属、青铜或玻璃制成,用来反射光线,以便人们整理自己的容貌或者用于仪式和祭祀。
在中国,镜子的发展也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商代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开始普及,并且逐渐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样式和纹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镜子逐渐成为了女性化妆和打扮的重要工具,并且逐渐成为了室内装饰的一部分。
在欧洲,镜子的发展历程也十分悠久。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成为了制镜的中心,所产镜子因质量高而负有盛名。
16世纪时,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使得金属镜逐渐减少。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发明家用浇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镜子的种类和功能也不断增加。
除了普通的镜子外,还有化妆镜、浴室镜、手持镜、壁挂镜等等。
同时,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智能镜子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智能镜子不仅可以反射光线,还可以显示时间、日期、温度等信息,甚至还可以连接到手机或音响等设备上,提供更为便捷和智能化的服务。
总之,镜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无论是古代的铜镜、玻璃镜还是现代的智能镜子,它们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镜子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下面是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1. 史前时期:古人使用的是抛光的碑石或者水面来反射光线,这是古代镜子的原型。
2.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镜子多为铜质,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表面经过抛光,呈现出一定的光泽。
3. 汉朝时期:汉代铜镜大量流传,这时的镜子除了用于照面之外,还被用来算日影,也就是通过观察镜中的影子来判断时间。
4. 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出现了银镜,它不仅抛光程度更高,光泽更加明显,而且用起来更加方便。
5. 唐宋时期:唐代后期和宋代初期出现了锡镜,它比银镜更加轻便,比铜镜更加厚实,表面镀着一层亮银,表面平整光滑,呈现出很好的反光效果。
这时的镜子形状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圆形、椭圆形、八角形、方形等。
6. 元明清时期:元代出现了非常独特的“透镜”,它既可以放大物体,也可以实现照面。
明清时期,镜子制作更加技术化,不仅有锡镜、银镜等单一材质的镜子,还有镀银玻璃镜等复合材料的镜子,呈现出更加精美的外观和更加细腻的反光效果。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可以反映出制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今,镜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而中国的镜子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7. 现代时期: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镜子的种类和用途也不断扩展。
现代时期出现了各种形状和风格的镜子,如方镜、圆镜、梳妆镜、化妆镜等,同时还出现了各种功能性镜子,如放大镜、夜视镜、防紫外线镜等。
8. 当代时期: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现代镜子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当代时期的镜子除了注重外观设计和实用性之外,还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如今,一些高科技镜子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包括智能化镜子、虚拟现实镜子、人脸识别镜子等。
总之,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进步和创新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高科技制造工艺的不断探索。
古代铜镜文化的历史与价值

古代铜镜文化的历史与价值铜镜文化自汉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铜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铜镜文化创造了许多惊人的壮举,这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傲人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殷实基石。
古代铜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还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铜镜文化的历史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
青铜器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铜镜则是青铜器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制造铜镜。
古代铜镜分为两种:一种是浅形铜镜,即刻金、悬镜和镂雕等;另一种是深形铜镜,它是一种实心的铜制品,镜面做到了尽善尽美,是精雕细刻的代表。
其中,浅形铜镜不仅尺寸较小,表面还铸有不同的图案和纹饰,通常用作个人或家庭摆设品。
而深形铜镜,做工精湛,体量较大,经常被用来铺路,以示道路的规范化。
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
造镜工艺要经过数百道复杂工序,从制模、夯锻、打镆、刻画、抛光至最后的表面装饰。
每个工序都需要精密地掌握,否则就会大量浪费铜料,增加成本。
因此,铜镜的生产成本极高,只有上等的人家才能使用它们。
鉴赏古代铜镜要从镜面、图案和材质三个方面来看。
古代铜镜的镜面很重要,因为它们反映着时代的思潮。
图案则是铜镜上最吸引人的部分,天真、浅浅的线条蕴含了古代人们最深刻的心情。
材质则直接影响了古代铜镜的价值和文化价值。
质量越好的铜镜,其制作工艺越复杂,也越值得收藏。
古代铜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的美学价值,还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铜镜不仅影响了古代科技、制造、宗教、目睹等领域,也影响了古代社会生活,特别是女性生活,在婚姻、社交礼仪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古代社会中,铜镜是女性美容、装扮时不可或缺的物品。
例如,在唐代,妇女就非常喜欢使用铜镜来涂口红,这是当时美容的一种流行方式。
在宋代,则流行镶嵌珍贵石头的铜镜,这些美丽的铜镜被认为是身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中国铜镜

Zhongguo tongjing中国铜镜Chinese bronze mirrors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用以照面。
在铜镜未流行前,人们用铜鉴盛水照面,故镜又称鉴。
铜镜的正面平滑光泽,背面一般都铸有各种题材的花纹或字铭,是研究古代装饰图案的重要资料。
不同时期的铜镜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最突出的是战国、汉代和唐代。
过去研究铜镜的资料,多为盗掘出土,且多出于淮河一带。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几面商代的铜镜,把过去认为铜镜产生于战国时期或春秋时期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但其制作仍以战国、汉代和唐代最为精美。
战国铜镜随青铜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铜镜的制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制作技术、图案装饰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战国铜镜以其制作和装饰,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体系。
北方铜镜,质朴简略,较少装饰,数量也不多。
南方铜镜,精巧纤细,多花纹装饰,数量较大,以楚国所产居多。
战国铜镜以圆形为主,亦有少量方形,具有胎薄、卷边、三弦纽(或称川字纽)等特点。
其装饰花纹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即双层纹。
主纹有山字纹、双菱纹、禽兽纹、蟠螭纹、花叶纹、连弧纹等,其中以山字纹双菱纹最多,也最具特色。
山字纹像“山”字,欧美学者称为“T”字,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数种,山字之间常配以花瓣纹或草叶纹,此类铜镜分布较广,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均有出土,而以湖南最多。
对山字形的含义有多种解释:①系青铜器雷纹的演变;②为以形代字,含安静、养物之意。
双菱纹,或称连方纹,系一大菱形带两小菱形,可能仿自丝织品花纹。
地纹有回纹、羽状纹等。
回纹是连续的回旋状几何纹,而羽状纹则是滑粒状,一说为变形兽纹。
地纹除作主纹的衬托外,亦有纯地纹而无主纹的铜镜,称纯地纹镜。
[战国山字纹铜镜]战国铜镜以陶模刻花纹,形成浅浮雕效果,也有采用透雕、彩绘、金银错等装饰方法的,但数量极少。
其铜镜因早年多发现于淮河流域一带,故有淮式镜和楚式镜之称。
关于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汉代铜镜 [2]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
到了春秋战国,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
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
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
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
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镜。
一般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
整个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
镜钮主要为弓形钮,但钮顶部多饰有1至3道凸弦纹,所以又称“弦纹钮”。
镜背面光素无纹饰者,除早期外已消失。
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
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历经奴隶

在考古发掘中经常见到的是“合铸式”,即每镜有两块陶范,镜背范上雕刻花纹,中央刻有铸镜钮的凹部,并用与范同质的粘土作一短细的棒形的“沙芯”,横嵌在镜范的中部
镜面范刻成凹形平面,然后将两范合而为一
铸镜时将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铜溶液,待溶液冷却后,取出铸造好了的镜子,经过研磨就可以鉴容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细腻精美的镂空花纹铜镜
3.装饰华美
铜镜上的纹饰雕刻手法多种多样,无论是线雕、平雕、浮雕、圆雕、透空雕,都显得非常细腻生动
纹饰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从几何纹饰到禽鸟花卉,从神话传说到写实图案,天上人间,人神杂陈,动物植物,交织并列,构思巧妙,包罗万象
早年绍兴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汉代“伍子胥画像镜”,就是一件绝好的作品,镜背四乳分成四区环绕配置图案
整个图纹采用浮雕手法,形态生动,惟妙惟肖,概括性极强
早在商代,工匠们为了增强青铜器的装饰效果,就已经掌握了嵌赤铜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细加工中的错金银、嵌红铜、嵌松石等技术更为精湛,用红铜、金、银的丝或片以及松石,嵌入器物内,镶嵌成不同的纹饰和图案
现已出土了许多这样的铜镜
四川省涪陵出土的“嵌松石透纹方镜”,镜背为四夔形,夔身有鳞纹及细致的短线条,夔纹之间填入绿松石
铜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精美青铜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入铁器时代后,大量的青铜器逐渐被铁器和陶瓷器皿取代了,然而铜镜却以它耐腐蚀和精美的特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镜概述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齐家文化至西周时期齐家商周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平或微凸,镜身较薄,多为弓形或称桥形钮。
以素镜为主,西周中晚期出现重环镜和鸟兽纹镜。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形小钮。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
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
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
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根据考古发掘出土铜镜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
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带佛兽镜。
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
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十辨认.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清楚的很少。
吴镜中发现纪年铭文最多,有:黄龙亦鸟、建兴、五凤、太平、水安、甘露、凤凰等孙吴年号,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新的镜型不多,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
这时铜镜的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创新极少。
这时神兽镜流传最广。
变形四叶纹镜中以变形四叶八凤镜居多。
从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衰落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
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
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
月宫、仙人、山水等。
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
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
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
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宋辽金铜镜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
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
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
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
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
金代铜镜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其主体、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
虽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但也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图纹。
常见的有双前镜、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兽镜、瑞花镜等。
金代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纹样,又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
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元代铜镜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
这时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神仙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镜、至元四年龙纹镜。
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龙纹镜及大明宣德年制铭文镜(铭文在钮上),还有明末起义首领李自成时创制的大顺三年镜(铭文在钮上)。
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后铜镜元、明以后,铜镜制作更见衰势,除传统式样外,双鱼纹、双龙纹、人物故事如柳毅传书等是较新颖的式样。
但这时的铜镜制作粗糙,较多的只有纪年铭文而无纹饰。
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铜镜多数是汉代的六博纹镜和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昔日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