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古典舞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古典舞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摘要:随着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不断转型,中国当代舞蹈的生态在人文环境、艺术标准和社会审美感知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小的擅变。
处于中国舞蹈前沿领域的中国古典舞,走到今天也处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新审视自己、审慎考量自己未来走势的关键时刻。
在今天的中国古典舞领域中,思想空前的活跃,某些新的探索对固有的认识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对此,本文从中国古典舞身韵入手,谈及审美与教学,以期为古典舞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审美教学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概述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许多武术、中国古典舞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
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身韵是她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不同,两个人跳同样动作,韵味都不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她非常强调身心互融、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神韵。
身韵是古典舞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真正内涵。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意蕴身韵是中国古典舞身法与韵律的总称,是舞者外部的技法范畴与表演的内涵的有机结合。
中国古典舞在不断的追求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身韵成为体现她精神和肢体所追寻的核心。
身韵中的一些基本符号,如提、沉、冲、靠、移等,都可以成为动作结构的研究对象。
身韵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等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这些方面构成了身韵语言的内部结构,加上身韵“形、神、劲、律”的表现方式,使她具有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
以舞蹈《大漠孤行》来说,它便是因为融入了“劲”这一元素而变得于以往其他作品大有区别,与以往相区别的是,《大漠孤行》的语言增加了刚性质感的表现,作品所营造出强弱、刚柔、力度、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忽而春蚕吐丝、绵里藏针的舞蹈形象、形式之美,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中国古典舞论文

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一、概念阐述1.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是基于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的调整、提炼、创新,并且结合长时间的舞蹈实践的经验流传下来的。
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借鉴了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戏曲,并且加入了武术、蕾等原形的成分,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传统舞蹈。
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
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
中国古典舞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最终形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并且逐渐走向成熟,而“身韵”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建。
在舞蹈本体观、舞蹈方法论方面成熟的标志。
2.身韵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
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
主张将身法与韵律结合与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目的是突破戏曲舞蹈的“做、打”等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古典舞自己独有的特点。
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
身韵主要以“拧、倾、圆、曲”动作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的气质美,还要求表演者的动作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特点。
二、“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价值中国古典舞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成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法。
而其中的“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的精髓所在。
“身韵”的创立对中国古典舞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首先,“身韵”的出现,解决了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
其次,“身韵”的创立,解决了课堂与舞台相分离的矛盾。
“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其“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而“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
一个是外部技法,一般在课堂教学;一个是内涵神采,一般是在舞台上实践。
两者通过“身韵”,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最后,“身韵”的创立,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
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范本一:1高伟;雷娟;;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年05 期2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3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后身韵时段”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4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 年03 期5刘曼利;;从《扇舞丹青》看舞蹈呼吸” [J剧影月报;2006年04期6杨瑞燕;;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教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 年S1 期7汪丽红;;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8任亦男;;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 期9陈煜芳;;试谈当前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3期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范本二:1. 资华筠:《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年版。
2. 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3. 叶宁:《舞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年版。
4. 董锡玖:《敦煌舞蹈》,新疆摄影美术出版社1992 年版。
5. 董锡玖、刘俊骧:《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浅谈中国古典舞气韵之美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舞气韵之美学生姓名所在专业所在班级申请学位文学学士指导教师副指导教师职称答辩时间目录摘要 (I)前言 (1)1 何为古典舞? (1)2 何为气韵? (2)3 古典舞气韵之美的相关表现 (4)3.1 中国古典舞可以表现出力度的刚柔相济之美。
(4)3.2 中国古典舞可以表现出形神兼备之美 (5)3.3 中国古典舞可以表现出飘逸脱俗之美 (5)3.4 中国古典舞可以表现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之美 (6)结语 (7)鸣谢 (9)参考文献 (10)摘要气韵是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审美特点所在。
中国古典舞中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就是“气韵”,“气”、“韵”分别统领着教学、舞台表演中的“神”、“形”。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众多的节奏变化中形成平衡,内与外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典舞中的四大要素意、气、力、形四者是相互贯通、紧密联系的。
气韵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它包括了对宇宙万物的本体认识、对生命的感悟,还包括了艺术家自我的风姿神韵、人格意识、生活态度等,又是贯穿在艺术作品中显示的只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内容。
本文从古典舞表演方式、蕴含美的几方面特质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气韵;美学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前言中国古典舞这种舞蹈名称是近现代才形成并在专业领域逐渐使用的,这种舞蹈表演方式的精神内涵是非常悠久、浓郁的。
它以戏曲舞蹈、中华武术为主要表演基础,其贯穿了中国民间舞蹈、西方的芭蕾舞蹈和现代舞等多种舞蹈形式发展并建立起来的,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体现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及舞蹈的美学意韵。
气韵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审美特点所在。
在我国唐代,张彦远将气韵作为一切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从中国古代至今的所有传统艺术的发展来看,气韵作为我国的美学范畴是独有的。
浅淡中国古典舞论文

浅淡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淡中国古典舞论文摘要:“中国古典舞”是我们各民族代代流传至今的古代具有典范意义的舞蹈,?是历代舞人经过不断实践演化和提升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
中华五千年丰硕的文化底蕴,自古就有歌舞的传布,以其美妙之旋律,美丽之舞姿,让人心旷神怡。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身韵特征;古典舞与书法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
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它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武术身法和芭蕾舞步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经过历代表演家的调整、提炼和创新,长期流传下来,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
它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
中国古典舞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外形到内涵突破局限,整理和创造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
一、中国古典舞的技巧的特点中国古典舞在技巧上一般默示为弹性节奏和点线连系的特点。
表此刻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心赶,或是两头赶中心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
是以,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顿挫顿挫、点线连系等,中国古典舞根基练习中的扭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首要特色。
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的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外形到内涵突破局限,整理和创造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更创建了古典舞的身韵。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
“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
俗话说“无韵则神死,少韵则风格无”,身韵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
“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主张将身法与韵律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集中体现古典舞的形神统一。
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教学论文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
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主要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结合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本论文便是从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出发,对其审美与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一、古典舞身韵及其审美“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的舞魂,是外部身法和内在神韵的总称。
一个古典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而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
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
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
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
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
这四大动作的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协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1.形。
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
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中国古典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
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和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2.神。
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
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
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
浅谈中国古典舞技巧的特点文献综述.pdf

通过对以上众多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对古典舞的研究很全面,对中国古典舞的 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西方现代舞技法在舞蹈创作中的普及和运用,中国古典 舞的舞蹈创作已经开始走进了“茫然”,当代诸多的年轻舞蹈编导在创作古典舞蹈时已在 怀疑并消弱中国古典舞中所蕴含的最宝贵的“古典精神”。另外,中国古典舞更多的是将 戏曲中的元素扩大话了,而丢弃了古典舞自身的传统的一些东西。现今的古典舞却越来越 摒弃了这个信仰,摒弃了传统,一味的要求创新。一切的创新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从根本上把握古典舞的精神所在才能更好的理解它其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很多舞者 仍然停留在,转练技艺、不修神韵的状态,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在动作技巧上做了很多功
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含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主要成果、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等内容,字 数不少于 2000 字,力求内容切题,具综合归纳性) 旺旺名:bjm619323 一、理论概述
1.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上古周朝,宫廷就专门设立舞蹈机构,集中遴选并 培养优秀舞蹈人员,随着历史车轮缓缓前进,古典舞也在不断发展,如今,伴随着西方现 代舞技法在舞蹈创作中的普及和运用,我国古典舞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马佳在《浅谈对中国古典舞的认识》(《音乐生活》2007 年第 5 期)中指出,“中国古典 舞”,是我们各民族代代流传至今的古代具有典范意义的舞蹈,是历代舞人经过不断实践 演化和提升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可惜却在后来理学的侄桔下,渐渐无声无息的 消亡殆尽了。这就使得“中国古典舞”传承与教学步履为艰。
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人体动态文化,是中国舞蹈中最传统、最具代表性、最精湛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朴素辨证 思维所揭示的审美原则,以及古典舞形、神、劲、律的整体系统训练,身体形态讲究的“圆曲 拧倾”、身韵动率讲究的“提沉冲靠含腆移”,从中得出中国古典舞形体动态和空间构图上 追求一种“线条的圆形流动之美”。 张洋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浅说》(《魅力中国》 2010 年第 9 期)中指出,中国古典舞 “身韵 ”脱胎于戏曲“身段”而又成为独立的“舞 蹈本体”。“身韵 ” 作为一门课程不仅是自身独成系统,而且为整个中国古典学科的文 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 这使得该学科在民族舞演员的培养上,在当代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创 作上能大踏步迈进。王珂在《浅谈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所具有的特性》(《戏剧之家(上半 月)》2011 年第 2 期)中指出,古典舞必须要从身韵中的提、沉、冲、靠、含、腆、移、 旁提的动律元素以及呼吸的运用,“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从 而形成古典舞中的细腻柔和、刚柔并济的美感所在。以“形、神、劲、律”一一阐述身韵 在古典舞之魅力所在,“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破其形、 扬其神”的实现,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体现。王凡在《浅谈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魅力》 (《大舞台》2010 年第 6 期)中指出,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现代 舞蹈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握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古典舞蹈 的艺术魅力,对促进中国现代舞蹈艺术创新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论文

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论文一、中国古代舞蹈形态秉承的历史文化精神中国古代舞蹈不同的时期的形态都或多或少的对戏曲舞蹈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戏曲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借助于舞蹈,而且使舞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之所以称戏曲艺术是中国古典舞的终结形态,也正是因为它融合了中国古代舞蹈从上古巫乐到宫廷舞蹈再到民间歌舞表演形式的精华,并能集中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舞蹈形态。
“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
从戏曲舞蹈运动方式来看,包含着“欲左先右”“圆弧轨迹”的运行,并且还包含有“反复其道”“极则复反”的宇宙时空运行规律。
比如:“拉山膀”“云手”“圆场步”等一系列的画圆动势。
这样的动作形态正好与道家的“阴阳转化”不谋而合。
可以说戏曲舞蹈的动作是糅合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是戏曲艺术沉积的历史文化精神之一。
“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
因为这种独有的“圆”的运动方式是寄附于人体之上的,在戏曲舞蹈形态中还会沉积我们民族的人体审美观。
中国古典舞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对人体的限制来体现“行云流水”的审美意象。
所谓“得意忘形”,是不注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行,这就与西方崇尚自然美、爱好人体艺术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
不过这种对文化审美的限制也导致了在服饰上对人体的限制,演变到最后则成为了对女性身心有极度破坏的“缠足”。
二、中国古代舞蹈表演形式对当今古典舞发展的利与弊中国古代舞蹈在从民间向宫廷和古典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把歌舞乐完全的分离,而是更好的吸收了这一经典的结合方式,有了更高层次的观赏价值。
不仅是中国,亚洲舞蹈的表演形式也在发展中趋向于三位一体的传承,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朝鲜宫廷的“唐乐呈才”。
从古到今“歌舞”两个字从来分不开,人们不管是在节庆活动时,表达爱情时,表达丰收的喜悦时,还是在祭祀、仪式活动中,都会出现舞者边跳边唱的场景,很多活动中舞者还会拿着民族乐器,边奏边舞蹈,或是众人在旁边边唱边奏乐,舞者在中央舞蹈,这样充分调动了群众的情绪,让每个人把自己的喜悦和情感宣泄出来,自娱性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
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范本一:
1 高伟;雷娟;;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后身韵时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
报;2007年03期
5 刘曼利;;从《扇舞丹青》看“舞蹈呼吸”[J];剧影月报;2006年04期
6 杨瑞燕;;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教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年S1期
7 汪丽红;;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任亦男;;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陈煜芳;;试谈当前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3期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范本二:
1.资华筠:《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2.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3.叶宁:《舞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4.董锡玖:《敦煌舞蹈》,新疆摄影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5.董锡玖、刘俊骧:《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7.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1846-1996)》,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8.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王克芬:《中国舞蹈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
10.吕艺生:《舞蹈美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12.冯双白:《怎样欣赏舞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13.冯双白:《中国现当代舞蹈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14.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5.冯双白:《五代宋辽金夏舞蹈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冯双白:《清代舞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18.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19.孙颖:《中国汉唐古典舞基训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
20.孙颖:《中国汉代舞蹈概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
21.高金荣:《敦煌舞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2.罗斌:《“和”:中国古典舞的内在品格》,《中国艺术报》2006年11月27日。
23.于平编著:《中国舞蹈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24.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1998年。
26.袁禾:《中国舞蹈美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7.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28.刘建:《无声的言说》,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29.刘建、田丽萍、田培培:《汉画像舞蹈图像的表达》,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30.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31.欧建平:《舞蹈美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32.杰伊·弗里曼著,欧建平、宁玲译:《当代西方舞蹈美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33.杨鸥:《舞蹈训练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34.江东:《印度舞蹈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5.邵未秋:《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6.史敏:《敦煌舞蹈教程》,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年版。
37.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泉州传统戏曲丛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38.梅兰芳纪念馆编:《梅兰芳表演艺术图影》,外文出版社2004年版。
39.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41.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2.约翰·马丁著,欧建平译:《舞蹈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43.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
45.葛兰言著,汪润译:《中国人的信仰》,哈尔滨出版社2012年版。
46.朱立人:《舞蹈美学》,洪叶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
47.林君桓:《当代舞蹈美学》,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8.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49.张均:《印度婆罗多舞蹈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50.熊家泰:《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
51.王伟:《中国古典舞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2.资华筠:《话说中国舞蹈》,《光明日报》2009年12月17日。
53.江东:《婆罗多——印度古典舞的“王冠”》,《舞蹈》1998年第3期。
54.S.夏尔玛:《印度音乐与舞蹈美学》,《舞蹈论丛》1985年第4期。
55.王克芬:《晚期敦煌壁画舞蹈形象的参考和研究》,《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
56.金浩:《论唐满城先生的舞蹈艺术思想》,《舞蹈研究》2004年第3期。
57.金浩:《舞蹈论语——唐满城先生舞学思想实录》,《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
年第3期。
58.金浩:《春华秋实满城留香——追忆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唐满城教授》,《舞蹈》2004年第9期。
59.李婷:《中国古典舞“兰花掌”的表现价值》,《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60.张浩:《论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审美取向》,《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61.于海燕:《印度舞手势》,《舞蹈论丛》1982年第3期。
62.婆罗多著,黄宝生译:《舞论》,《戏剧艺术》2002年第5期。
63.贺燕云:《对敦煌舞体系的认识》,《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64.廖奔:《东西方文化撞击中的梅兰芳》,《文艺研究》1995年第1期。
65.刘峻骧:《戏曲舞蹈的艺术特征与源流(上)》,《舞蹈艺术》1984年第8辑。
66.荀明俐:《文化模式理论的解释力研究——读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
《学术交流》2008年第9期。
67.明文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舞蹈传承研究——从自然形态到科学化
之传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68.许锐:《传承与变异互动与创新——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之审美流变与现时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69.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当代性构建与审美取向》,北京舞蹈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