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镜中的历史与文化
龙鳞纹铜镜的文化意义和制造技艺

龙鳞纹铜镜的文化意义和制造技艺龙鳞纹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品,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还展示了古代制造技艺的精湛。
本文将从文化意义和制造技艺两个方面来探讨龙鳞纹铜镜的魅力。
一、文化意义1.象征权力和尊贵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尊贵。
龙鳞纹铜镜上的龙纹图案,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细节,展现了古代贵族对权力和尊贵的追求。
拥有一面龙鳞纹铜镜,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彰显自己地位的方式。
2.寓意吉祥和祝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和祝福。
龙鳞纹铜镜上的龙纹图案,以其神秘而神圣的形象,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
人们相信,拥有一面龙鳞纹铜镜可以带来好运和祝福,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
3.传承历史和文化龙鳞纹铜镜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古代制造技艺的杰作,也是古代社会生活的见证。
通过研究龙鳞纹铜镜,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制造技艺1.铸造工艺龙鳞纹铜镜的制作主要采用铸造工艺。
首先,制作师傅需要准备好铜模,然后将熔化的铜液倒入模具中,待铜液冷却凝固后,取出铜镜。
接下来,制作师傅需要进行打磨和抛光等工序,使铜镜表面光滑细腻。
最后,通过雕刻和镀金等工艺,制作出精美的龙鳞纹图案。
2.雕刻技艺龙鳞纹铜镜上的龙纹图案需要经过精细的雕刻工艺才能完成。
制作师傅需要运用精湛的雕刻技巧,将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在铜镜上。
雕刻过程中,制作师傅需要细心观察和把握每一个细节,以确保龙纹图案的完美呈现。
3.镀金技艺龙鳞纹铜镜上的龙纹图案通常会进行镀金处理,以增加其华丽和珍贵的感觉。
镀金技艺需要制作师傅运用特殊的化学涂层和电镀技术,将金属涂层均匀地覆盖在铜镜表面。
通过镀金处理,龙鳞纹铜镜的龙纹图案会更加璀璨夺目,展现出高贵的气质。
总结起来,龙鳞纹铜镜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还展示了古代制造技艺的精湛。
古代铜镜的文化内涵与收藏规则

古代铜镜的文化内涵与收藏规则古代铜镜作为中国传统的文物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铜镜在中国历史上的使用可追溯至商周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在中国文化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首先,古代铜镜在文化内涵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
古代铜镜在制作工艺上非常精湛,往往可以体现出浓厚的汉唐风格,美轮美奂的图案和纹饰使古代铜镜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
同时,铜镜制作的图案还常常融入了道教、佛教等宗教元素,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
其次,古代铜镜在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铜镜作为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用具,见证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
通过研究古代铜镜,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风貌和思想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兴衰和发展轨迹。
另外,古代铜镜在收藏规则方面也有一定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鉴赏者在收藏古代铜镜时需注意铜镜的真伪和品质。
由于古代铜镜的仿制品较多,鉴别真伪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般来说,真品铜镜铸造精细,纹饰清晰,色泽均匀,没有明显的瑕疵。
其次,收藏古代铜镜要谨慎选择,尽量选择保存完好、款式独特、历史意义重大的作品。
古代铜镜的品质和历史价值将直接影响到其收藏和投资的效果。
除此之外,古代铜镜的保存和展示也是收藏规则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由于古代铜镜的制作材质较为特殊,需要避免日晒雨淋和接触化学物质,以防铜镜表面氧化腐蚀或变色。
同时,在展示古代铜镜时最好使用专门的展示架或展柜,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损坏或磨损。
总的来说,古代铜镜作为中国传统文物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在收藏古代铜镜时,需注意铜镜的真伪和品质,并谨慎选择保存完好的作品,做好保存和展示工作,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研究古代铜镜,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铜镜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文物,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制作、样式与象征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铜镜的制作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大多采用青铜材质,其制作工艺也很讲究。
首先,制作铜镜需要用到高纯度的铜矿石,经过熔化、净化等多个步骤才能获得纯净的铜液。
然后,铜液被倒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即可得到铜镜的原型。
最后,将原型进行打磨、抛光等加工,使其表面光滑细腻。
经过这样的制作过程,才能得到一面完美的铜镜。
二、铜镜的样式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样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
其中,方形铜镜在古代的礼仪活动中使用较多,被视为一种极为庄重的器物。
八角形铜镜则较为流行于宫廷和贵族阶层中,其镜面通常镶嵌有各式各样的纹饰,更显贵族气质。
圆形铜镜则是最常见的一种,其简洁的造型和功能性使其成为普通百姓家中最常见的铜镜。
三、铜镜的象征意义春秋战国时期铜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和精神追求。
铜镜不仅可以作为镜子使用,反映出个人形象的美丑,同时也象征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意义。
例如,铜镜被视为吉祥之物,人们常常将铜镜作为婚礼或生日等场合的礼品赠送,寓意着祝福和美好的未来。
铜镜也被视为一种护身符,人们相信铜镜可以驱邪避凶,保佑平安。
此外,铜镜在古代的诗词中也常被用作意象的表达,成为文人雅士的创作灵感。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制作工艺精湛,样式丰富多样,而其象征意义更是丰富多维。
通过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
铜镜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故宫轩辕镜原理

故宫轩辕镜原理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众多珍贵的文物,其中轩辕镜便是其中之一。
轩辕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器物,还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轩辕镜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原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古代文物。
一、轩辕镜的历史渊源轩辕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铜镜,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轩辕镜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作为一种古代文明的象征,轩辕镜曾被视为贵族社会的身份象征和礼品赠送的重要物品。
轩辕镜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轩辕黄帝。
据古籍记载,轩辕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神话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传说中,轩辕黄帝曾制作一面特殊的镜子,即轩辕镜,用来观察天文星象和识别恶魔。
轩辕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轩辕镜的制作工艺轩辕镜制作的工艺是中国古代工艺中的一种精湛技艺,其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道复杂工序。
首先是选用优质的青铜材料,并用精湛的铸造工艺将铜坯制成镜胚。
然后,工匠需要在镜胚表面进行打磨和抛光,以确保镜面的光滑度和清晰度。
接下来,需要在镜面上刻画各种图案和文字,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技术和耐心。
还需要进行酸蚀、氧化等特殊工艺,以便使铜镜呈现出青翠的色泽和独特的质感。
轩辕镜的制作工艺不仅要求工匠们具有精湛的技艺,还需要他们对古代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传承。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工艺技艺,轩辕镜才能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华夏之镜”。
三、轩辕镜的主要原理轩辕镜的主要原理是基于光学折射的原理。
轩辕镜的镜面经过多道工艺加工后,具有非常高的光滑度和反射性能。
当光线照射到镜面上时,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原理,镜面会将光线反射回原处,并且镜面的凹凸不平会导致光线的不均匀反射,从而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
除了反射光线外,轩辕镜还可以折射光线。
当光线通过轩辕镜的镜面后,在镜面内部会发生一次折射,使得物体的形象在镜中出现。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铜镜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的铜镜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铜镜的制作工艺更是绵延至今。
铜镜不仅在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是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工艺品,承载着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更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在古代铜镜的制作中,往往会根据当时的审美标准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设计出各种形态各异、富有特色的铜镜。
镜面上常常雕刻着各种图案,如花鸟、人物、山水等,这些图案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更是对当时社会生活、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一种具体体现。
古代铜镜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古代女性的日常用品,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物品,无论是在婚礼、成人礼、丧葬等各种重要的社交场合中,都离不开铜镜的使用。
古代人们在社交场合使用铜镜时,往往要求镜面上的图案要富有吉祥的寓意,如龙凤、寿字、福字等,这不仅彰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祈福和好运的期许。
在婚礼中,铜镜更承载了新娘子的美好祝愿。
在古代的婚礼中,新娘子在出嫁前往新郎家的路上,会用铜镜审视自己的容貌,然后将铜镜交给娘家的长辈,以示对娘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在嫁妆中,铜镜更承载着新娘子的美好祝愿,表示新郎对新娘的疼爱和关怀。
铜镜在古代婚礼中的使用,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承载了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代铜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铜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镜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习俗,更是对古代社会生活、审美情趣和民俗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如今,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古代铜镜的追溯和收藏也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这充分说明了铜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
在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中,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更是一种对古代社会生活、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与案意义

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与案意义中国古代铜镜作为一种神秘而独特的工艺品,在古代时期广泛使用,并且对于古代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将从铜镜的制作工艺、古代社会对铜镜的重视以及铜镜的历史意义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与案意义。
一、铜镜的制作工艺古代中国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经过多道工序的加工才能完成。
首先,制作铜镜的首要步骤是选材。
选用纯净的铜料,经过熔炼、铸造等工艺,将铜液倒入镜模中进行成型。
其次,经过磨光和抛光等工艺使铜镜表面光洁平滑。
在这个过程中,制作者会使用砂石和酸溶液,通过不断的抛光和清洗,使铜镜的表面光亮如镜。
最后,铜镜完成后,会进行彩绘和镌刻等装饰工艺,以增加铜镜的艺术价值。
通过这些精细的制作工艺,中国古代的铜镜成为一种展现工艺美术和文化传承的艺术品。
二、古代社会对铜镜的重视古代中国社会对铜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古代社会中,铜镜不仅仅是一种用来照面的工具,更是象征着权力、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物。
在古代祭祀活动中,铜镜被广泛运用,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
在皇宫中,铜镜被视为一种贵重的宫廷礼品,用来照亮皇帝的形象。
另外,铜镜在民间也有重要的作用。
铜镜常常被作为嫁妆的一部分,象征新娘美丽和幸福。
可以说,古代社会对铜镜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它的实际功能和价值。
三、铜镜的历史意义中国古代铜镜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铜镜的制作工艺代表着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和艺术修养。
通过精细的铸造和装饰工艺,古代铜镜成为了物质文明的象征。
其次,铜镜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文化熏陶作用。
铜镜通常会在表面雕刻吉祥图案、文字或者文人名言,充满了古代文化的氛围。
这些铜镜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品,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记录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观念。
最后,铜镜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研究古代铜镜,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信息。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与案意义非常重大。
以铜为镜的全文

以铜为镜一、引言以铜为镜是古代一种独特的铜雕工艺,通过对铜片进行打磨、雕刻等技术手段,制作出具有反光功能的铜制镜子。
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在中国和其他文明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
铜镜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本文将从历史、工艺、文化等多个角度对以铜为镜进行探讨。
二、历史渊源2.1 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当时的铜镜多呈方形,制作简单,主要是为了供奉和祭祀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日常用品,并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更加精美。
2.2 铜镜的发展与演变汉代是中国古代铜镜的鼎盛时期,形制和工艺达到了巅峰。
汉代铜镜多为圆形或方形,表面雕刻着各种纹饰,如动植物、神话故事等。
此后,随着唐宋两代的兴起,铜镜工艺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铜镜的经典样式。
三、工艺制作3.1 铜镜的制作过程1.材料准备:选择适合制作铜镜的纯铜材料。
2.打磨与研磨:对铜片进行打磨和研磨,使其表面平整。
3.雕刻与装饰:使用雕刻刀具等工具,在铜片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
4.烘烤与抛光:将制作好的铜镜放置在高温炉中烘烤,然后进行抛光处理。
5.表面处理:对铜镜表面进行防锈处理和涂漆,增加其使用寿命和美观度。
3.2 不同地区的铜镜工艺特色1.中国:中国的铜镜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尤以汉代铜镜最为著名,形制丰富,纹饰繁复。
2.日本:日本的铜镜工艺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细节上有所改变,独具一格。
3.印度:印度的铜镜工艺注重瑰丽的装饰和精细的纹饰,常常表现出宗教和文化的特色。
4.罗马:罗马的铜镜工艺融合了古希腊和古埃及的元素,呈现出古典的风格。
四、文化意义4.1 宗教与神秘铜镜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宗教和神秘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铜镜是远古时代女性仪式中常见的器物,与女神娘娘有关。
在日本,铜镜被视为神器,在神社中得到崇拜。
4.2 艺术与美学古代人们制作铜镜不仅出于实用需要,更重要的是追求美的表现。
古代铜镜文化的历史与价值

古代铜镜文化的历史与价值铜镜文化自汉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铜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铜镜文化创造了许多惊人的壮举,这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傲人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殷实基石。
古代铜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还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铜镜文化的历史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
青铜器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铜镜则是青铜器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制造铜镜。
古代铜镜分为两种:一种是浅形铜镜,即刻金、悬镜和镂雕等;另一种是深形铜镜,它是一种实心的铜制品,镜面做到了尽善尽美,是精雕细刻的代表。
其中,浅形铜镜不仅尺寸较小,表面还铸有不同的图案和纹饰,通常用作个人或家庭摆设品。
而深形铜镜,做工精湛,体量较大,经常被用来铺路,以示道路的规范化。
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
造镜工艺要经过数百道复杂工序,从制模、夯锻、打镆、刻画、抛光至最后的表面装饰。
每个工序都需要精密地掌握,否则就会大量浪费铜料,增加成本。
因此,铜镜的生产成本极高,只有上等的人家才能使用它们。
鉴赏古代铜镜要从镜面、图案和材质三个方面来看。
古代铜镜的镜面很重要,因为它们反映着时代的思潮。
图案则是铜镜上最吸引人的部分,天真、浅浅的线条蕴含了古代人们最深刻的心情。
材质则直接影响了古代铜镜的价值和文化价值。
质量越好的铜镜,其制作工艺越复杂,也越值得收藏。
古代铜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的美学价值,还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铜镜不仅影响了古代科技、制造、宗教、目睹等领域,也影响了古代社会生活,特别是女性生活,在婚姻、社交礼仪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古代社会中,铜镜是女性美容、装扮时不可或缺的物品。
例如,在唐代,妇女就非常喜欢使用铜镜来涂口红,这是当时美容的一种流行方式。
在宋代,则流行镶嵌珍贵石头的铜镜,这些美丽的铜镜被认为是身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铜镜中的历史与文化
摘要:铜镜自它四千多年前出现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融入了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因此古代铜镜不仅浓缩着文化,还见证了历史发展。
关键词:铜镜;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1
一、铜镜体现着古人审美
拿古代铜镜与现代玻璃镜子相比,前者虽然不及后者清晰,但是其身上的艺术性绝对是后者比不上的。
汉代早期,铜镜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繁缛细密的龙凤蟠螭纹饰变为卷草纹、星云纹、吉语,出现了草叶纹镜、星云镜及各种铭文镜。
到了唐代,铜镜体现了盛唐风韵的华丽气象,纹饰以麒麟、奔马、鸾凤、吼狮及西域传进的各种花卉、不知名的或奔或卧的怪兽等为主。
铜镜身上的装饰纹路,直接代表着古人的审美眼光。
纹饰工艺,既反映了铜镜的主题内涵,也是铜镜最具美学价值的部分。
它涵括了各种几何、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祈愿祝福等,有些精美的可媲美画作,或映照出各种社会内容。
纹饰各具时代特征:殷商时期多用叶脉纹、平行线纹、多圈凸弦纹等;西周时期多用重环纹、鸟兽纹等;春秋战国时期多用山字纹、凤鸟纹、蟠螭纹等;汉代除继续沿用战国镜纹饰外,最流行的纹饰有规矩纹(博局纹)、草叶纹、星云纹、连弧
铭文纹、蝙蝠形柿蒂连弧纹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用兽纹、变形四叶纹、瑞兽纹等;隋唐时期多用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十二生肖像纹等;五代以来由于政局变化,铜镜铸造也有明显的时代差异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至明代铜镜铸造业已是江河日下,逐渐被实用的玻璃镜所代替了。
二、神秘的制镜技艺
古代铜镜除了高超的艺术性外,还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在铸造工艺、合金配比等方面都值得琢磨和研究。
除了那精美的铸帛工艺和纹饰令人赞美,防锈工艺之精妙也深受推崇:即使深埋地下数千年,至今仍不锈蚀,着实是个不解之谜。
据介绍,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即铜50%、锡50%。
近代学者使用科学的分析手段,发现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
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铅加入合金后,提高了铜镜铸造质量。
《淮南子·修务训》中也有明确记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而未见形容,及其扢以玄锡,摩以白旃,须眉微毫可得而察。
”《吕氏春秋·达郁》中更有早先秦两汉时,人们是用白毡蘸着“玄锡”来磨镜开光的记载,汉镜就曾有“和以银锡清且明”、“和以玄锡清而明”的铭文。
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
(一)帝王的贡品或赏赐
铜镜既然被赋予了多种社会功能,兼具美观实用价值,自然会被
用作王公贵族、亲朋故友之间馈赠的礼品。
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节”,又称为“千秋金鉴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物,唐玄宗也会在千秋节赠群臣以铜镜,以示圣恩。
后来这习俗流传到民间。
至于上贡品如“江心镜”、“方丈镜”等亦有此用途。
(二)爱情婚姻的信物
铜镜成为“花好月圆”的象征,“破镜重圆”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铜镜大多是圆的,圆形在中国古代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也象征爱情婚姻的美满。
因此,在古代,铜镜就常用作为爱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妆之一,如双凤镜、雀绕花枝镜、瑞兽鸾凤葡萄镜等。
唐镜中的许多铭文就表达了男女相悦之情。
另外,古书中提到的“山鸡舞镜”(《异苑》)、“化鹊捎信到夫前”(《神异经》)等故事,都与爱情有关,更成为许多诗文常爱运用的题材。
这些美丽或凄然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又说明了铜镜作为信物,其传承与纹饰内容是渊源有自的。
(三)驱邪法宝与法器
镜子能驱邪照妖,是中国古代以至现代的传统观念,古人不理解铜镜映射的原理,以为铜镜可以发光,具有“法力”,可以照妖驱邪。
很多道士修行、炼丹时都镜不离身;佛教和道教举行宗教仪式时,铜镜亦成为不可缺少的法器;有些人还以镜子作为镇宅的法器。
这虽然未必符合科学精神,却也可以在精神和心理上,给虚怯的人以一点安慰。
相传有很多关于镜能照妖的故事,例如《西游记》和
《封神榜》,都有以镜子辟邪照妖的情节。
汉代刘歆著的《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宣帝所持身毒国宝镜有照见妖魅之功能。
(四)中外交流使者
在日本、越南、俄罗斯和阿富汗及伊朗等国均出土了不少中国古代铜镜。
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便记载了三国魏晋时代倭奴王(今日本)遣使来到中国进贡,魏王便赏赐予“铜镜百枚”的资料,这说明早在汉代,精美绝伦的中国铜镜,已经成为周边国家难得的珍贵礼物。
在日本的考古中也发现了中国的魏镜和吴镜,以及当地仿制的“倭镜”。
1959 年,在日本福冈县饭冢市立岩堀田的瓮棺墓出土了一面汉镜,其铭文与西汉时期的铭文镜基本相同:“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常得意,美人会,芋瑟侍,贾市程,万物平,老复丁,死复生,醉不知,酲旦星(醒)”。
(五)随葬品
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像,因而被人们引喻出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
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视死如生”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同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浙江临安五代时期的墓中便有发现于前后墓室屋顶暗窗中置铜镜的。
另外,在《汉书·霍光传》霍光死后所用“东园湿明”下注释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亦说明了古人以铜镜随葬的习俗,但其纹饰、大小却随着墓主身份有着明显的区分。
今天,
现代考古学根据这些埋藏在古代墓葬中的铜镜纹饰的不同时代特征,为墓葬的断代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铜镜又成为考古断代的标识。
参考文献:
[1]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m].文物出版社,1988.
[2]丁孟.铜镜鉴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