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图片一

合集下载

中国民间工艺作品 铜镜

中国民间工艺作品 铜镜

三山三兽纹镜
• 年代:战国 尺寸:19.6厘米 简述:主图案三山与三兽相问环 绕,以羽状纹及草叶纹为地纹饰。 山字左旋排列,字形瘦削,中竖 笔直达镜缘,左右竖笔端内折成 尖角。三兽为二鹿一虎。双鹿均 回首瞭望,竖耳朵翘尾巴,全身 见斑状纹,一前肢抬起作行走状, 形态生动,惹人喜爱。另一虎形 肥壮,身上见条状虎纹,抬头虎 视眈眈,似乎发现了猎物,正要 向前追跑。该镜图纹清晰,制作 精巧,全镜呈“黑漆古”铜色。
铜镜的历史
• 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 小型铜镜,造型、装饰均较原始,应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 知最早的一面铜镜。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都有零星 发现,战国始盛行,产量大增。到汉代,由于日常生活的 大量需求,加之西汉中叶后经济飞速繁荣,铜镜制作产生 了质的飞跃。所制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 图案丰富多样。后经唐宋时代两次发展高峰,到明清时期, 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 年代:战国 尺寸:直径85mm; 简述:圆形,三弦钮, 圆钮座,座外凹面双圈, 主纹饰为双饕餮纹,纹 饰少见。
变形龙纹镂空镜
年代:战国 尺寸:直径108mm; 简述:圆形,单弦 钮,主纹饰为八组 镂空变形龙纹。
花叶纹镜
• 年代:战国(公元前 475年-公元前221年) 尺寸:直径32mm 简述:圆形,小圆钮, 钮外凹面圈,其外生出 桃形花叶纹,m 重 量69.3克 圆形,三 弦钮,方钮座,外 围凹面形方格,两 组正反倒置的旋转 涡纹和羽状纹组成 一个长方形的花纹 单位,这个花纹单 位顺列反复排列成 二组连续图案布满 镜背,素高卷缘 此镜质地银白,保 存完好
四山镜
• 圆形,三 弦钮,方钮座, 座外四角伸出大 型四叶将主纹饰 分为四区,各区 均饰逆时针旋转 “山”字图案, 羽状纹铺地,素 缘上卷,此镜对 比同类四山镜。

奥妙无穷的古代“透光镜”

奥妙无穷的古代“透光镜”

撰文 / 陈典(中国科学院大学)透光镜是中国古人制作的具有特殊光影效果的铜镜。

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神奇之处?蕴含了哪些光学和力学原理呢?奥妙无穷的古代“透光镜”西汉时期的“黑科技”“穿衣戴帽,临镜观影”,中国古人使用镜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

发明炼铜技术之后,聪明的古人便开始铸造铜镜,利用平滑光洁的金属表面来映照自己的形象。

铜镜由两面组成,镜面被打磨得十分光亮;背面,出于托物寄情与美观需求,装饰有各种花纹或铭文(器物、碑碣等表面的文字)。

其繁复的造型与精湛的做工,丝毫不亚于现代人所使用的玻璃镜,体现出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冶金工艺与雕刻技巧。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8年),有一类神奇的铜镜——透光镜,只要迎着日光或者其他光源,与镜面相对的墙壁上就会映出铜镜背面的花纹或铭文,光源仿佛穿透了镜体。

将透光镜靠近白色墙面,用手电筒照射镜面,墙上映射出镜子背面“鹏程万里”字样,但以肉眼看镜面,却是光滑平整,不见一丝纹路译文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世界古代铜镜大致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

西方体系以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西亚等国的圆板具柄镜为代表。

东方铜镜体系以中国圆形具钮铜镜为代表,尽管在不同时期,中国铜镜曾出现过方形镜、花形镜、有柄镜,但圆形具钮铜镜一直是铜镜的重要形式,直到唐宋时期才出现带柄铜镜。

中国古代铜镜曾广泛流传到周围地区,西亚、中亚、西伯利亚、蒙古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都发现过中国铜镜。

特别是日本,自弥生时代(公元前300—250年)以来,大量从中国输入铜镜,将其视为神器或宝物,并在本地仿制。

与其他青铜器相比,铜镜的锡含量较高,更容易让镜面光亮。

战国以后,铜镜合金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含铅的高锡青铜,主要制于战国至汉、唐,成分约为铜66%~72%,锡20%~26%,铅4%~8%;另一种是含锡的铅青铜或锡黄铜,主要制于宋至明清,含铅、锌达20%以上,锡含量则降至6%~13%。

顶级馆藏铜镜鉴赏系列(五)

顶级馆藏铜镜鉴赏系列(五)

顶级馆藏铜镜鉴赏系列(五)绿漆古重列式神人神兽镜古镜歌唐·周匡物轩辕铸镜谁将去,曾被良工泻金取。

明月中心桂不生,轻冰面上菱初吐。

蛟龙久无雷雨声,鸾凤空踏莓苔舞。

欲向高台对晓开,不知谁是孤光主。

“硕人姬姬”铭重列式神兽镜“硕人姬姬”铭重列式神兽镜武汉博物馆藏极精美重列式神人神兽纹镜,古代铜镜艺术的超然之作,亦是高浮雕表现技法的巅峰呈现,铸造精美,工艺精湛,版工力度极佳,头版状态。

镜圆形,圆钮,圆钮座,镜背空间自上而下分为五层重列式布局,首层中央一主神端坐于龙虎台座,仙气缭绕,气韵超凡,主神两侧侧身端坐两位仙侍;二层主神端坐,两侧饰仙人与羽人;三层置四蜼主神端坐;四层主神端坐,羽人侍奉,两侧饰浮雕龙虎纹饰;五层与首层呈对峙之势,主神左侧造型怪异的神兽,右侧羽人侍奉,下方饰以浮雕玄武。

镜背空间的两侧侧饰有躯体磅礴大气的龙虎纹饰,内容丰富,构图紧密。

此镜大名鼎鼎,为国国家一级文物,精彩之处在于外区的汉隶书体铭文,内容罕见,为《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章节,为目前仅见的铭文:碩人姬姬/衣綿緞衣/夷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刑侯之夷/登公惟私/手如濡淒/膚如□脂/頷如狩夷/齒如會師/縝首娥麋/□咲□兮/美目矉兮/碩人嗷嗷/稅(說)於農郊/四牡有橋/洙□猋猋/翟□以朝/大夫宿退/毋使君勞/河水洋洋/北流鎏金神兽镜鎏金神兽镜武汉博物馆藏经典半圆方枚神人神兽镜,古代铜镜艺术中的奇珍,采用高浮雕的表现技法,铸造精美,工艺精湛,版工力度漂亮,浮雕高凸。

镜圆形,圆钮,圆钮座,外环一周浮雕几何纹饰带。

主区四正方位铸饰四组神仙形象,头戴三山冠者为东王公,戴胜者为西王母,端坐抚琴者为伯牙,另一主神为黄帝,皆呈静坐之姿,气韵超凡,仙气环绕,主神之间铸饰四只躯体饱满强劲的神兽纹饰,刻画精细,瞠目张口,须髯飘扬,外环一周半圆为方枚,方枚铸铭“吾作明竟,位至三公。

”,镜缘亦为此镜丰富之所在,铸饰一组宽宏博大的“东皇太一出行图”,六龙拉车,众仙随行,极富巧思,同期铜镜铭文有“边则太一”的铭文既是佐证,此镜镜背通体鎏金,工艺繁复,等级颇高,殊为难得。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

简谈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铅、锡的含量极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

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

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又称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这是由张光直院士最早提出。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下面我想简单的谈一下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

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一>商周铜镜:殷代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

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

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

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二>春秋战国时期铜: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铜镜里的故事——小窥汉代舞乐车马出行铜镜

铜镜里的故事——小窥汉代舞乐车马出行铜镜
图 2:盘鼓舞
6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AppreciatION 鉴赏·青铜
无论射中与否,都能加深对易象的思考理解和启 发,是练习占测能力和自信心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东方朔与侏儒 东方朔与侏儒讲的是“待诏金马门”的故事。 东方朔曾在公车令任职,当时他不仅俸禄微薄, 还得不到重用,但是给汉武帝养马的侏儒不种田、 不打仗,也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却可以拿到很 高的俸禄,这让东方朔很是不满。因此为了尽快 得到汉武帝的召见,东方朔故意吓唬这些侏儒, 说汉武帝要杀掉他们,吓得他们向汉武帝求饶。 汉武帝问明原委之后问责东方朔,东方朔坚持认 为汉武帝厚待养马的侏儒,轻视人才,不如直接
辎车出行图 汉代盛行车马出行,尤其是在统治阶级和贵 族阶层。依靠车骑出行来炫耀身份是当时流行的 风尚,车骑场面的大小不仅说明高低等级的差别, 也反映了人们对逝后的一种追求。 辎车又称軿车。刘熙的《释名·释车》记载: “軿车:軿,屏蔽也,四面屏蔽,妇人所乘牛车 也。辎軿之形同,有邸曰辎,无邸曰軿。”这种 车辆一般有帷幔遮掩,私密性比较好,多为汉代 女性乘坐。关于车马的配置,汉代也有严格的车 马出行制度。就辎车使用来讲,皇太后及其后宫 人员可乘坐三马辎车。因此一车一马的辎车出行 图出现在铜镜上,也从侧面展现出汉代女性使用 的交通工具以及这面铜镜主人的身份地位。 将辎车出行图案雕刻在画像砖石(图 3)、 铜镜上,流行于东汉时期。东汉末期,之前流行 的祥禽瑞兽、升仙等题材被渐渐淡去,人们的关 注点转为对现世奢靡生活的享受。尤其是东汉末 年庄园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的厚葬观念盛行, 车马出行题材也伴随着现实题材的丰富逐渐壮 大。 2. 铜镜铭文 铜镜里的铭文是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艺术的直接记载,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 会的重要实物资料。汉代铜镜铭文在古代铜镜铭

辽宁省博物馆-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

辽宁省博物馆-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

辽宁省博物馆-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前言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

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

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

人类自从有了美的观念,对自身容貌举止就越发地重视。

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铸鉴盛水,直至齐家文化出现铜镜,在长达四千多年的时间里,铜镜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

清代中期,随着西方玻璃镜大量传入中国,铜镜的历史使命宣告完成。

今天,只有铜镜背面精美的纹饰依然向我们讲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传递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早期铜镜图铜镜各部位名称图示铜镜一般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最早在商朝是作为祭祀的礼器出现,春秋战国至秦朝年间,一般只有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了西汉末期,铜镜慢慢走向民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其正面常用作照容,背面图纹、铭文才作为鉴赏之用。

第一单元、轻灵奇巧战国镜铜镜制作发展到战国形成了第一次高峰。

纹饰由单纯素面或几何纹样发展到蟠虺纹、云雷纹、山字纹等多种式样。

纹饰构建上也由纯地纹发展到有主纹与地纹之别的多层纹饰构成。

同时,透雕合铸、错金银、镶金嵌玉工艺在铜镜上的应用是这一高峰期形成的标志。

羽状地文镜羽状地文镜蟠虺地纹镜春秋斜线三角纹镜直径10.6厘米,圆形,近顶端三分之一处有二半环钮,二钮间及左右两边各有贯穿镜背的素宽带一条,素宽带间及素宽带与镜缘之间填饰三角纹,三角形内填平行短线。

镜缘窄而微卷,稍向镜钮倾斜。

该镜纹饰风格与沈阳郑家洼子、本溪高台子梁家、建平县孤山子等地出土的多钮镜相似,古拙质朴,多钮的造型以及纹饰构成方式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菱纹地龙纹镜菱纹地花叶纹镜菱纹地龙纹镜、菱纹地花叶纹镜的X光照片云雷地纹镜云雷纹地连弧纹镜变形蟠虺纹镜。

蟠虺纹是中国古代常用青铜器纹饰,纹形为相互交错、盘旋勾连的蛇形动物,即传说中虺的形象。

蟠螭菱纹镜。

蟠螭纹是中国古代常用青铜器纹饰,螭是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其形为张口、卷尾、蟠屈蟠螭纹镜。

古代铜镜铜灯装饰艺术——专题

古代铜镜铜灯装饰艺术——专题

山 字 纹 铜 镜 , 战 国
3、双菱纹。
也称方连纹,即一个大的菱形两旁附以小的菱形。这种双菱纹在战国 的丝织物上非常流行。
双 菱 纹 铜 镜 战 国
4、夔凤纹。
夔凤纹铜镜,战国
5、蟠螭纹
蟠螭纹铜镜 战国
6、连弧纹
连弧纹铜镜 战国
二、汉代的铜镜
汉代铜镜的制作,样式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 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汉代的铜镜生产,有专官进行管理。汉代产铜地区, 早期在丹阳,即“铜出丹阳”,即今当涂。汉代后期,则
是“铜出徐州”。
其特点是:体薄、平边、圆纽、装饰程式化。 铜镜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1、前期,包括西汉时期,此时的铜镜平雕手法, 镜面较平,镜边简陋,或用连弧纹作边饰。
汉代铜镜 汉代前期
汉代前期文字铜镜
汉代前期百乳纹铜镜

汉代前期乳丁纹铜镜
汉代前期乳丁纹铜镜
2、中期,西汉末至王莽时期。这时期主要是流行规矩镜。
唐代花式镜
是唐代具有时代特色的式样,在盛唐
时期甚为流行。
宝相花唐镜
唐代宝相花镜除常见的葵花镜外还 有一种菱花镜。菱花镜亦称“菱 镜”“菱花”,指形制为菱花外形的 铜镜。是唐代花式镜中最有特色的铜
飞龙月宫铜镜 唐代
唐代文字方镜
四 灵 八 卦 十 二 生 肖 镜
唐代铜镜大发展,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顶峰,由于金
外国人称之为“幻镜”。透光镜发明于西汉时期。
三、唐代的铜镜
唐镜制作兴盛的原因,一方面因瓷器的出现,许多生活
用品,由铜器改为瓷器制作。一般铜器生产已趋向衰落,金
属工艺制作技术集中到铜镜上,因而形成唐镜装饰精美,丰 富多彩的独特风格; 另一方面,是由于唐代形成一种以铜镜 作为献礼和馈赠的社会风尚。

中国铜镜

中国铜镜

Zhongguo tongjing中国铜镜Chinese bronze mirrors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用以照面。

在铜镜未流行前,人们用铜鉴盛水照面,故镜又称鉴。

铜镜的正面平滑光泽,背面一般都铸有各种题材的花纹或字铭,是研究古代装饰图案的重要资料。

不同时期的铜镜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最突出的是战国、汉代和唐代。

过去研究铜镜的资料,多为盗掘出土,且多出于淮河一带。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几面商代的铜镜,把过去认为铜镜产生于战国时期或春秋时期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但其制作仍以战国、汉代和唐代最为精美。

战国铜镜随青铜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铜镜的制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制作技术、图案装饰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战国铜镜以其制作和装饰,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体系。

北方铜镜,质朴简略,较少装饰,数量也不多。

南方铜镜,精巧纤细,多花纹装饰,数量较大,以楚国所产居多。

战国铜镜以圆形为主,亦有少量方形,具有胎薄、卷边、三弦纽(或称川字纽)等特点。

其装饰花纹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即双层纹。

主纹有山字纹、双菱纹、禽兽纹、蟠螭纹、花叶纹、连弧纹等,其中以山字纹双菱纹最多,也最具特色。

山字纹像“山”字,欧美学者称为“T”字,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数种,山字之间常配以花瓣纹或草叶纹,此类铜镜分布较广,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均有出土,而以湖南最多。

对山字形的含义有多种解释:①系青铜器雷纹的演变;②为以形代字,含安静、养物之意。

双菱纹,或称连方纹,系一大菱形带两小菱形,可能仿自丝织品花纹。

地纹有回纹、羽状纹等。

回纹是连续的回旋状几何纹,而羽状纹则是滑粒状,一说为变形兽纹。

地纹除作主纹的衬托外,亦有纯地纹而无主纹的铜镜,称纯地纹镜。

[战国山字纹铜镜]战国铜镜以陶模刻花纹,形成浅浮雕效果,也有采用透雕、彩绘、金银错等装饰方法的,但数量极少。

其铜镜因早年多发现于淮河流域一带,故有淮式镜和楚式镜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