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概论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铜镜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文物,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制作、样式与象征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铜镜的制作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大多采用青铜材质,其制作工艺也很讲究。

首先,制作铜镜需要用到高纯度的铜矿石,经过熔化、净化等多个步骤才能获得纯净的铜液。

然后,铜液被倒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即可得到铜镜的原型。

最后,将原型进行打磨、抛光等加工,使其表面光滑细腻。

经过这样的制作过程,才能得到一面完美的铜镜。

二、铜镜的样式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样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

其中,方形铜镜在古代的礼仪活动中使用较多,被视为一种极为庄重的器物。

八角形铜镜则较为流行于宫廷和贵族阶层中,其镜面通常镶嵌有各式各样的纹饰,更显贵族气质。

圆形铜镜则是最常见的一种,其简洁的造型和功能性使其成为普通百姓家中最常见的铜镜。

三、铜镜的象征意义春秋战国时期铜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和精神追求。

铜镜不仅可以作为镜子使用,反映出个人形象的美丑,同时也象征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意义。

例如,铜镜被视为吉祥之物,人们常常将铜镜作为婚礼或生日等场合的礼品赠送,寓意着祝福和美好的未来。

铜镜也被视为一种护身符,人们相信铜镜可以驱邪避凶,保佑平安。

此外,铜镜在古代的诗词中也常被用作意象的表达,成为文人雅士的创作灵感。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制作工艺精湛,样式丰富多样,而其象征意义更是丰富多维。

通过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

铜镜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

浅谈中国铜镜鉴赏铜镜概述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

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

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

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

可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

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

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

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

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

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

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

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

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

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

以铜为鉴: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以铜为鉴: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以铜为鉴: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器具,铜镜成为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久,铸造数量最多的铜器。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历经商周、秦汉,以迄明清、民国,每一面铜镜都包含了它所在时代的文化特征。

古铜镜可谓是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兼具,在它的身上,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民族艺术的辉煌,凝结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理念,审美情趣,是我们的先人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结晶。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

铜镜,又称青铜镜。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

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铜镜的背面装饰着各种花纹和铭文。

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大标准器之一。

铜镜也是中国青铜器铸造史的一个延续和独特风景。

古铜镜在青铜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独立和自成体系的,或者说是青铜文化的延续。

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惯等。

悠久的铜镜铜镜在古代也称“鉴”或“照子”。

春秋战国之前,铜镜是只有王公贵族才用得起的奢侈品,寻常百姓要照自己模样,只能端一盆水来看水中的倒影。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鉴”字,意为盛水或冰的金属容器,盛水后可以用来映照,因而“鉴”字就成为了铜镜最常见的别称,*语“以铜为鉴,以正衣冠”便由此出。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铜镜本身就是一段段凝固的历史,铜镜背面的花纹是一幅幅的精致历史画卷。

铜镜总结范文

铜镜总结范文

铜镜总结引言铜镜是一种古老但又具有独特魅力的工艺品。

它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是一种艺术品。

本文将对铜镜进行总结,包括其历史、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1. 历史铜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早在商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铜镜。

最早的铜镜是在铸造工艺的基础上制作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作技术逐渐成熟,铜镜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古代,铜镜曾是贵族和富人的象征,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用品。

2. 制作工艺制作铜镜的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2.1 材料选用制作铜镜的主要材料是紫铜。

紫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可塑性,适合制作镜面。

2.2 铸造铸造是制作铜镜的关键环节。

首先,将紫铜熔化,然后倒入预先制作好的镜模中,待凝固后取出。

这一步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经验,以确保铜镜的质量和形状。

2.3 抛光抛光是为了使铜镜表面光滑,并增加反射效果。

通常,工匠们会使用研磨工具和抛光材料对铜镜进行多次打磨和抛光,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

2.4 镜面处理为了增加铜镜的反射效果,通常需要对镜面进行处理。

常见的方法有镀银、镀金或者使用特殊的化学涂层。

3. 艺术特点铜镜作为一种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雕刻技艺铜镜常常被雕刻成各种各样的纹饰,如花卉、动物、人物等。

雕刻技艺要求精细和熟练,以展现出艺术家的才华和创意。

3.2 装饰元素铜镜的边缘和背面常常会有装饰元素,如花纹、图案等。

这些元素不仅增加了铜镜的美感,还能反映出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

3.3 色彩运用一些铜镜在雕刻或镜面处理后也会添加一些颜色。

这些色彩的使用使得铜镜更加生动和美观。

4. 现代应用虽然现代社会中的铜镜已经很少使用作为实用品,但它们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很多铜镜被收藏家们视为珍品,并在博物馆中展出。

此外,一些艺术家也将铜镜作为创作材料,创作出富有创意和独特风格的艺术品。

结论铜镜作为一种古老的工艺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

古代铜镜中的民俗文化铜镜,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常见日常用品,也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物件。

它不仅是人们清洗整理美容的工具,更是承载了古人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古代铜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美容习俗、礼仪规范、信仰观念等方方面面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铜镜的起源、制作工艺、使用方法、美容仪式等方面展开讨论,探寻古代铜镜中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

一、古代铜镜的起源古代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铜镜主要是用来祭祀,用于迷信的崇拜和祈祷。

商代的铜镜,多为由铸造。

周代的铜镜则多数为锻造而成。

铜镜由于制作过程繁琐,手工精细,所以在整个古代,它一直都是富贵之物。

而且,铜镜也曾长期是在宫廷中使用的物品,比如商纣王、后来的汉高祖、唐太宗等,在他们的陪葬品中,都有铜镜。

铜镜的普及则出现在西汉和东汉时期。

据《史记》中载,当时铜镜在民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后陆续进入到了战国晚期。

汉武帝时代,贵族妇女的嫔妃,公卿的家眷们,都使用铜镜。

直到唐宋时期,铜镜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二、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铸造和锻造两种方式,而在中国古代,锻造铜镜的工艺更为广泛。

首先要选用优质的青铜作为材料,然后通过高温熔化,将青铜液体装入模具中,待凝固后再冷却成型,再经过打磨、抛光等工艺,最终完成一个完美的铜镜。

古代铜镜的镜面制作很有技巧,镜面的光滑度是关键,它会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美丽形象。

制作镜面的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次的打磨和抛光,以保证镜面的光滑平整。

在古代,锻造的铜镜是以多种工艺构成。

中国古代的铜镜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

例如陕西舍利山铜镜,泼法的铜镜和影硔法的铜镜。

而让这些铜镜得以区别的,无非是每一种铜长都在铸造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制镜方法和不同的附加装饰技术。

三、古代铜镜的使用方法在古代,铜镜是妇女们的日常用品之一。

在当时的女子结婚的时候,新娘要从大门离开家族时,就要拿着铜镜一直抛掷到后山的山崖中,这在古代被视为一个严肃的习俗。

中国古代铜镜工艺

中国古代铜镜工艺

中国古代铜镜工艺铜镜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其工艺技术与美学内涵跨越时空、千年不衰,为世人所传颂。

本文将从铜镜工艺的历史概述、工艺过程、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历史概述铜镜,又称明镜、锡镜或盘镜,是自然光线反射的一面光镜,主要由铜作为原料,经过铸造、打磨、制糊、鎏金等多个工艺过程制成。

从考古学来看,我国最早的铜镜可以追溯到商代,当时的铜镜大多呈圆形,上面镶有象牙、玛瑙、珐琅等宝石,感觉则比较华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铜镜的外形逐渐演变为方形、椭圆形、六角形等,同时器型变得更加轻薄,且相应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唐代是中国铜镜制造业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扬州、成都、襄阳等地都是铜镜制作的重镇。

而今天,中国的铜镜工艺更多的已经转变为手工制作的原创艺术品。

二、工艺过程自古以来,铜镜的制作工艺就非常繁琐,需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面精美的铜镜。

铜镜制作的大致工艺过程:铸造、去毛刺、抛光、客底、制糊、铜烧焊接、鎏金、钻洞、饰纹雕刻、打磨、抛光、老化增效、镶接等。

其中上百种的原材料和工具,如铜排、铝矾石、黄铜、黑漆等材料;打磨器、磁石、铁水叉、手锉等工具和设备,都是铜镜工艺中必不可少的。

三、文化内涵铜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首先,镜面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早期的铜镜多用象牙、珐琅等材料进行装饰,这些常用的材料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象牙可以代表国家安危,珐琅则代表的是富贵和尊荣。

其次,铜镜的形态、图案、器型等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

汉代的镜面多以嵌花、汉字等图案为主,唐朝的铜镜往往采用了古风图案、以及带有佛教神话色彩的图案,具有鲜明的唐代风格。

最后,铜镜还可以承载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蕴。

铜镜有“镜中花自照,人中夜更明”的说法,寓意人要正视自身的缺点;古代人也认为在铜镜中望见的自己是未加修饰的真实样貌,而不是世俗假面;铜镜还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照性”,也就是要做到不为物色所能动摇,要对自己内在的东西有清醒的认识。

汉代铜镜文化浅析

汉代铜镜文化浅析

汉代铜镜文化浅析汉代铜镜文化是指在中国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时期,铜镜成为一种重要的器物,并且在文化、艺术、工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现象。

汉代铜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足以及思想文化的进步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汉代铜镜的类型、制作工艺、象征意义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汉代铜镜文化进行分析。

汉代铜镜的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双面镜、方镜、圆镜和刻镜等。

双面镜是指两面都可以使用的镜子,一面常常是凸面,另一面则常常是平面或深凹面。

方镜呈方形,四面都可使用,通常采用彩绘技法,刻有吉祥纹样。

圆镜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有凸面和平面两种,多以铜制为主,有些还镶嵌有宝石或玉石。

刻镜是指在镜子的背面或镜边上刻有各种纹样或文字。

这些不同类型的铜镜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技术的水平。

汉代铜镜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包括铸造、打磨、电镀等步骤。

首先,制作铜镜需要先铸造铜模具。

制作模具时,需要选用高质量的青铜作为原材料,然后将其熔化并倒入模具中,待青铜冷却后,取出铸成的铜镜,并进行打磨、抛光等工序,使其表面光洁平整。

最后,可以进行电镀等工艺,以增加铜镜的光泽度和装饰效果。

通过这一系列制作工艺,汉代的铜镜制作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成为当时工艺美术中的瑰宝。

汉代铜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铜镜从古代开始就被广泛运用于婚嫁、葬礼等重要场合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在婚嫁仪式中,新娘通常会用铜镜照一照自己,代表着美好的祝福和幸福的生活。

在葬礼中,铜镜则被用作照明工具,照亮亡者的前路,寄托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因此,铜镜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物品,更是一种具有精神内涵的重要文化符号。

此外,汉代铜镜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铜镜的表面常常刻有各种精美的纹样,包括花卉、神兽、仙鹤等图案,以及一些诗词、书画等文字。

这些纹样和文字的刻画准确、细腻,体现了汉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同时,铜镜也是一种可以反射人脸的镜子,透过铜镜的镜面,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容颜,体验到自身的存在感和形象的变化。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
圈带:用来划分镜背区划的圆形装饰带。
镜缘:又称边缘,由于学者之间的看法不同,有的仅指镜外缘,有的则将范围扩得较大,能观察出可以看或是边缘的都称镜缘。
纹饰:铜镜上的主要纹饰、主题纹饰称为主纹,如果铜镜分区划者,多以内区纹饰为主纹。作为主纹衬低的花纹称为地纹。边缘上的纹饰称为边缘用铭文开头的几个字来概括此组铭文,以二个字为多。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则概括为“日光”铭,又如“尚方作镜真大巧”称为“尚方”铭。由于有铭文的镜子,学者有的则以铭文称呼它们,如日光镜、昭明镜、铜华镜,许多名称已约定俗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有的铜镜兼有纹饰和铭文,铭文为“尚方”的,则称尚方四神镜。
2、世界铜镜的两个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铜镜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系统: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圆板具钮镜系统,圆形镜形,镜背臵钮;一个是以西亚及埃及、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圆板具柄镜系统,圆形镜形,臵有手柄。前者钮中系带,可以手持、系挂或臵放于镜台上,后者用手持柄使用。
3、世界最早的铜镜伊拉克发现有公元前2900——2700年的铜镜,伊朗、巴基斯坦发现有公元前2000年前的铜镜,埃及发现的公元前2000年的石棺浮雕纹饰中有持镜妆饰的妇人像。这些铜镜都是圆形具钮镜。
4、中国古代铜镜的功能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梳妆整容和墓葬中的普通随葬品,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其次是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运用:驱邪照妖的法宝—照妖镜。
破暗取光明的墓中用品。
爱情圆满的象征——“破镜重圆”,结婚用品。 美好愿望的追求——清正廉洁。
中国铜镜的主要功能与日本国古时对铜镜的看法是有不同的。日本国将它们看成是从中国运输来的宝器,具有咒术威力的神器,首长权力的象征,即显示权力和富有。
5、铜镜各部分的称谓
镜形:又称形式、形制,即镜子的外观形态,如圆形、方形、花式形、有柄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提纲)孔祥星一、关于铜镜的一般知识1、铜镜的合金成份总的来看,我国古代铜镜的基本成份是铜、锡、铅三元素,有少部分含锌。

但在不同时期其比例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反映了古人对含金技术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古代含金技术的发展。

2、世界铜镜的两个体系从世界范围看,铜镜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系统: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圆板具钮镜系统,圆形镜形,镜背臵钮;一个是以西亚及埃及、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圆板具柄镜系统,圆形镜形,臵有手柄。

前者钮中系带,可以手持、系挂或臵放于镜台上,后者用手持柄使用。

3、世界最早的铜镜伊拉克发现有公元前2900——2700年的铜镜,伊朗、巴基斯坦发现有公元前2000年前的铜镜,埃及发现的公元前2000年的石棺浮雕纹饰中有持镜妆饰的妇人像。

这些铜镜都是圆形具钮镜。

4、中国古代铜镜的功能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梳妆整容和墓葬中的普通随葬品,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其次是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运用:驱邪照妖的法宝—照妖镜。

破暗取光明的墓中用品。

爱情圆满的象征——“破镜重圆”,结婚用品。

美好愿望的追求——清正廉洁。

中国铜镜的主要功能与日本国古时对铜镜的看法是有不同的。

日本国将它们看成是从中国运输来的宝器,具有咒术威力的神器,首长权力的象征,即显示权力和富有。

5、铜镜各部分的称谓镜形:又称形式、形制,即镜子的外观形态,如圆形、方形、花式形、有柄形等。

镜面:镜子正面,用来梳妆整容。

可以观察出有平面、凸面、凹面的差别。

镜背:镜子反面,有的光素无纹,一般称为素镜或素面镜,有的铸有纹饰或铭文,有的还进行特种加工,如贴金银、镶螺锢,被称为特种工艺镜。

钮:一般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带,亦在有镜背其它地方或臵于边缘的。

不同时期的镜钮,显示了不同特征,其异同是鉴定铜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弦纹钮、圆钮、兽钮等。

钮座:钮的周围部分,以紧连钮的装饰为准。

学者之间着眼点不同,看法亦有差异,如圆钮座、方钮座、连珠钮座、花瓣钮座。

内区、外区等区域划分:有的铜镜在钮外设臵有不同形式的装饰带,将镜背划分为若干区域,配臵纹饰和铭文。

一般分为内外区,少数铜镜有三区及其以上的。

大致划分是钮或钮座外的部分称为内区,依次由内外分为中区、外区。

圈带:用来划分镜背区划的圆形装饰带。

镜缘:又称边缘,由于学者之间的看法不同,有的仅指镜外缘,有的则将范围扩得较大,能观察出可以看或是边缘的都称镜缘。

纹饰:铜镜上的主要纹饰、主题纹饰称为主纹,如果铜镜分区划者,多以内区纹饰为主纹。

作为主纹衬低的花纹称为地纹。

边缘上的纹饰称为边缘纹。

铭文:铸于镜背的文字,学者们习惯用铭文开头的几个字来概括此组铭文,以二个字为多。

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则概括为“日光”铭,又如“尚方作镜真大巧”称为“尚方”铭。

由于有铭文的镜子,学者有的则以铭文称呼它们,如日光镜、昭明镜、铜华镜,许多名称已约定俗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有的铜镜兼有纹饰和铭文,铭文为“尚方”的,则称尚方四神镜。

颜色:镜子表明所呈现的颜色,如漆黑、绿黑、灰黑、灰白等。

漆黑俗称“黑漆古”,绿黑、青黑、青绿色俗称“绿漆古”,灰白、白亮俗称“水银青”“水银沁”、,铅黑、灰黑古称铅背。

镜子研磨面所呈现的颜色,如白色、银白色、深灰、淡黄、黄中闪白等。

这些色泽的不同与铜镜合金成分及受腐蚀的情况是有关系的。

二、中国历史铜镜的特点目前仍按历史朝代分为六个阶段:早期出现时期——商周铜镜发展流行时期——春秋战国铜镜繁荣鼎盛时期——两汉铜镜南北差异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铜镜高度发展时期——隋唐铜镜日趋衰落时期——五代~明清铜镜1、齐家文化和商周铜镜——古拙简朴镜形:圆形,镜身薄,厚约0.2~0.3厘米,直径6~12.5厘米,镜面近乎平或微凸。

镜钮:不规范、桥形、长条形、橄榄形、较长窄,个别镜臵双钮。

数量:较少,考古发掘资料30余面,如齐家文化3面。

安阳殷墟出土6面,此阶段发现铜镜的地区有甘肃、青海、河南、陕西、新疆、内蒙古。

纹饰:齐家文化和商代镜几何纹居多,有七角星纹、平行线纹、叶脉纹、多圈凸弦纹。

还有不具纹饰的素镜。

从商代铜镜纹饰看,与当时的其它青铜器有别,似乎铜镜本身有独立的工艺传统。

周代铜镜绝大多数为素镜。

铸制技术:含锡量一般较低,合金成分不太稳定,制作多较粗糙。

突出的镜子:1957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国墓出土的西周晚或春秋早期镜,钮上方一鹿,下方一鸟,两侧对称的兽纹,单线勾出,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禽兽纹镜。

2、春秋战国铜镜——精灵轻巧镜形:圆形,偶见方形,薄0.1~0.2厘米。

镜面多平面。

镜钮:多弦纹钮,钮体较小,钮足较宽,钮弓窄,其上有1~4条不等的弦纹,以三弦最多。

钮座:方形,圆形,多为凹面带形式。

纹饰结构:地纹与主纹相结合,初期只有单纯的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主纹,地纹即作为图案衬低的花纹,从青铜器看,商代后期,绝大多数青铜器都有地纹。

主纹即主题纹饰、主要纹饰。

纹饰表现手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金银错、嵌石、彩绘。

透雕:又称夹层透纹镜,镜面是一层较薄的铜片,镜背透雕镂空铜片,二者合贯而成。

金银错:金银一类物料以条状、块状形式填入到铜器表面予先准备好了的凹槽内,然后将其错磨平整,构成表明图纹的工艺。

彩绘:使用色漆在器物表面描绘花纹图案,春秋战国时期楚器彩绘有漆绘、油绘和粉绘。

边缘:多为细窄卷边。

纹饰种类:素镜、纯地纹镜、花叶镜、山字镜、饕餮纹镜、菱纹镜金银错狩猎纹镜、连弧纹镜、凤鸟纹镜、兽纹镜、蟠螭镜。

流行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是楚国地区,湖南出土最多,中原及北方少。

断代分期:春秋中晚战国早期:素镜、弦纹镜、纯地纹镜(云雷纹、羽状纹)、叶纹镜、四山镜、透雕镜、多钮镜。

战国中期:除上期镜继续使用外,有花瓣镜、花叶镜、五山、六山镜、菱纹镜、禽兽纹镜、饕餮纹镜、羽鳞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出现。

战国晚期秦末:上期一部分逐渐消失或减少,蟠螭纹镜、连弧镜数量曾多,新出现四叶蟠螭镜、蟠螭菱纹镜、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3、两汉铜镜——丰满奇异铜镜发展时期,南北都有出土,数量多、分布广。

镜形:圆形,仅见一长方形大镜(山东溜博出土,115.1,长宽57.5厘米)。

镜面有平面及凸面,前期多。

镜钮:乳状圆钮最多,东汉中后期半球状,钮有加大趋势,成扁圆形。

钮座:方、圆两种轮廓变化较多,连珠、四叶、四螭等。

纹饰结构:地纹逐渐消失,单一的主纹图案。

纹饰表现手法:平雕式(浅雕)、线条式(等高线条)、浮雕式。

边缘:早期一般为平缘,晚期出现斜缘、三角缘(断面)。

铭文:出现并逐渐增多。

目前尚无战国铭文镜的确切资料。

种类、时代及特点:西汉中叶及汉武帝前后:类型:两汉初期有蟠螭、蟠虺、草叶纹镜。

西汉中期有草叶、星云、日光、照明、四乳四虺纹镜。

特点:以四乳丁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法布局;突出主纹,地纹消失;铭文逐渐成为铜镜装饰的重要部分,有的铜镜仅以铭文为装饰,早期~小篆,中期~篆隶变体。

西汉晚期王莽东汉早期:类型:西汉晚王莽时期有昭明、日光、四乳四虺、四乳禽兽、多乳禽兽、规矩纹镜;王莽东汉早期有四乳四神、四神规矩(最盛)、禽兽规矩、几何、简式规矩镜。

特点:铜镜题材出现重要变化,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中心的瑞禽兽鸟成为铜镜的主题纹饰;灵异禽兽更为形象化、写实化;铭文种类多,内容丰富,其中内圈为纹饰外圈为铭文的构图成为后世普遍采用的形式;许多镜子铸制精良。

东汉中晚期:类型有规矩、联弧、变型四叶、神兽、画7像、夔凤、龙虎镜等。

特点:神兽镜、画像镜出现;线条式被浮雕式逐渐取代;剪纸式的图案化的动物纹样流行;出现“轴对称”构图;各地形成铸镜中心,南北铜镜出现差异,神兽、画像镜流行于南方;记平铭文镜流行。

4、魏晋南北朝铜镜——南北差异我国铜镜发展的中衰期,量少、质次。

铜镜类型:属于汉式镜范围,流行东汉中晚期的铜镜类型,创新品种不多。

特点:南方铜镜铸造业三国时最为兴盛,湖北鄂州、浙江绍兴为重要铸镜中心,主要镜类是神兽镜、画像镜、也出土一些东汉以来的镜子。

北方铜镜处于衰退阶段,曹魏两晋大体上沿袭东汉镜式样。

铜镜上出现佛像之类图纹。

5、隋唐铜镜——富丽堂皇我国铜镜又进入繁荣期,达到新高度。

镜形:圆形、葵花形、菱花形、方形、四方委角形。

一般较厚重。

镜钮:半球形钮为主,兽钮、龟钮。

钮座:隋初唐多有,圆形、连珠、花瓣,盛唐后已很少。

纹饰结构:隋初唐多分区布臵花纹,盛唐后多不分区,晚唐又兴起分区布局。

铭文:圈带式铭文主要流行于隋唐初,四言骈体文最多,也有五言,辞藻华丽。

种类、时代及特点:隋至唐高宗时期:类型:四神十二生肖、团花、瑞兽、瑞兽葡萄。

特点:沿袭传统因素多,布局严谨,内区纹饰,外区铭文或内外区纹饰;主题花纹仍以灵异瑞兽为主,植物纹饰逐渐取代铭文即内区瑞兽外区植物纹。

唐高宗至德宗时期:类型:瑞兽葡萄、瑞兽鸾鸟、雀绕花枝、对鸟、瑞花、人物、盘龙镜。

特点: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由确立到成熟;瑞兽纹退居次要地位,飞禽花枝渐居主要地位,人物纹流行;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螺钿、贴金银片等十分精美。

唐德宗至五代时期:类型:瑞花、人物、盘龙、八卦、万字镜。

特点:晚唐五代铜镜急剧变化、浅浮雕手法流行,含有宗教趣旨的纹饰盛行。

6、宋代铜镜——秀色纤纤镜形:多样化,圆形、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四方委角、四方入角、四方切角形、长方形、钟形、盾形、鸡心形、鼎炉形、有柄形。

胎质趋向轻薄。

镜钮:多圆形小钮。

钮座:圆形、花瓣形。

含金成分:锡含量下降,铅增多。

大约铜67~70%左右,锡13%左右,铅21%左右。

色泽:黄铜闪红。

纹饰:缠枝花草、双龙、双凤、神仙人物、八卦等,素镜和商标铭镜占很大比重。

重实用不重花纹趋势到南宋更明显。

7、辽代铜镜镜形:多圆形、八边形、亚形、葵花形。

镜钮:小钮。

纹饰:花卉、龟背、连球、契丹文、纪年纹。

8、金代铜镜——朴秀兼全镜形:多圆形、有柄形、八角形。

镜钮:半球形、小圆钮。

色泽:黄中闪红。

边缘:不少刻有官府检验刻记及花押。

纹饰:龙纹、双鱼及人物纹流行。

种类:单龙、双龙、双鱼。

人物故事:童子攀花枝、许由文、柳毅传书、牛郎织女、仕女、海舶、抚琴、仙长龟鹤鹿、放风筝等。

犀牛望月、钱纹。

9、明清铜镜——遗风余韵形制:基本为圆形,还有方形,大多数比宋镜厚重,镜体大。

镜钮:圆钮、银锭钮、圆柱印章钮、方钮。

色泽:黄铜色。

铭文:商标铭记,多有造、记、臵等字,吉祥铭文;多为四字:状元及第、五子登科、鸾凤呈祥。

有的商标铭刻于钮顶。

记年铭增多。

纹饰:人物多宝、龙纹、仿古镜多。

三、铜镜鉴定知识1、型制方面[镜形]圆形:齐家文化~明清。

齐家文化~隋绝大多数为圆形,唐宋不少,金~明清绝大多数。

花式形:菱花形:有四、五、六、七、八及十二菱边等形式。

唐宋辽金元都有,唐宋居多。

唐八菱花多,宋六菱花多,唐弧线圆润流畅自然,宋中部平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