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胰岛移植体研究进展分析论文
微囊的研究和应用进展_陈进

微囊的研究和应用进展陈进,何争民(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安徽合肥230031)摘要:本文概述了微囊的结构特征及在药学领域中的意义,综述了微囊制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介绍了微囊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并对微囊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健词:微囊;制备;应用微囊(Microcapsule)是一种直径在1μm 几百μm之间的微球状包膜剂。
微囊剂的内部可以包埋各种液体、半固体或固体药物,较小的在纳米范围(称为毫微囊)[1]。
微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掩蔽药物的刺激性、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增加药物稳定性、延长药物及靶向释放等功能[2]。
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微囊已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纺织等诸多领域。
我国医药行业已有一些微囊产品,但为数不多,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主要就微囊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及在多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相关信息对相关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启迪,有利于今后的研究与开发。
1微囊化的意义微囊是21世纪食品、医药等工业领域重点开发的高新技术之一[3]。
微囊化的意义就在于:(1)能有效地降低芯材的外界环境因素的反应活性,有效地防止外界环境因素对芯材的不良影响;(2)提高药物稳定性:制芯材中有效活性成分的挥发损失,减少芯材向环境的扩散或蒸发;(3)缓、控释和靶向性能:有效地控制芯材的释放;(4)掩盖芯材的异味,改善芯材的口感和味觉;(5)液态药物固体化:便于贮藏和运输等[4 6]。
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得的产品有良好的功能性质和贮存稳定性,使用方便,可以解决传统工艺所不能解决的众多问题,生产多种高新产品。
2微囊制备工艺研究工艺研究是微囊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微囊系由囊芯物和囊壳材料两部份组成,其制备方法较多。
大致分为三大类,(1)化学法;(2)物理法;(3)物理化学法。
本文主要介绍近几年的制备新方法。
2.1悬浮聚合乳化法(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emulsificafion method)悬浮聚合乳化法系采用SPG多孔玻璃膜乳化技术,将油性囊芯物通过多孔玻璃膜上的小孔压出,形成微小的液滴,再在水溶性物质中形成O/W乳滴,最后悬浮聚合成微囊。
微囊化胰岛移植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e
r
94 ;
18 (4 ) : 5 3 5 一 5 4 1
,
一 ): 3 2 9 3 3 4
2
,
W il li a
r
ms
t
l
e
.
C 62
lo m b i M 63 2
12
t
l
d C e l l B i o lo g y l
.
19
,
93 ;
G
J
yn
et e t
e c
a
o
l o b
s
t
e t
1 990: g
胰 岛移 植 不 需 用 免
使 其 在 防 治 糖 尿 病 ( D M ) 的 应用 一 直 是 平
n
、
92 年 s
o o n 一
s h io
n
g 等 ( 4 )用 自发
,
性
作
国 内 外学 者 孜 孜 以求 的 目标
A PA 微囊 化 胰 岛 同种 移 植
术 后保 持 正常 血 糖 水
、
徽班 化 咦岛 的 制备
,
1 7 1 (3 ) 2
199 2;
57一
3 594 5
.
.
Z
d
e n
iu s
12:
9一
La n
13
F
y
e
e t
W
e t a
o
r
ld J
Su r
r
g
199 4:
l
a
.
W
C
a n
o
r
ld
J Su
,
微囊化胰岛移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微囊化胰岛移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韩睿;李彦林【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00(006)009【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自1966年以来,国内外大量地研究表明,胰岛移植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根治带来了希望.随着临床上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的成功,胰岛的供给出现短缺,同时由于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而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在多数具有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人工胰岛免疫隔离技术,尤其是微囊化胰岛移植取得了可喜进展,从而解决了胰岛的来源不足及免疫排斥反应两大难题,使胰岛移植治疗IDDM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 徽囊三化腴岛移植的来源采用动物胰岛移植,不仅来源丰富,还可能避免移植成功后受体糖尿病的复发.Mandel等的研究发现,在自发性糖尿病NOD小鼠同系、同种胰岛移植时,同种移植物在移植近期比异种移植物存在更为严重的细胞浸润,提示异种移植物存在更为严重的细胞浸润,提示异种胰岛移植似能避免导致糖尿病的自身免疫的攻击.由于Ⅰ型糖尿病的致病机制为自身免疫损伤。
【总页数】3页(P409-411)【作者】韩睿;李彦林【作者单位】昆明铁路局中心医院;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05【相关文献】1.微囊化人胎胰岛移植治疗小鼠实验性糖尿病的观察 [J], 赖宏;陈丽;武传龙;刘建伟2.胰岛移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护理配合 [J], 汤云侠;高莉3.胰岛移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J], 马玉珍;李凤歧;李冬英4.胰岛移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J], 赖宏;高震5.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移植治疗I型糖尿病的研究 [J], 刘金生;张胜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囊膜胰岛移植的进展

微囊膜胰岛移植的进展
晏辉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4(0)4
【摘要】微囊膜胰岛移植的进展济南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山东济南市250031)晏辉综述张胜兰审校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是由于病毒感染或/及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其治疗对策除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外,寻求有效的代替胰岛...
【总页数】2页(P246-247)
【关键词】胰岛移植;微囊膜;海藻酸钠;胰岛细胞;微囊化;多聚赖氨酸;生物相容性;微囊包裹;聚乙烯亚胺;大鼠
【作者】晏辉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9
【相关文献】
1.微流控技术构建单分散微囊膜的研究新进展 [J], 褚良银;谢锐;巨晓洁;刘丽;汪伟
2.膜乳化法制备单分散高分子微球和微囊的研究进展 [J], 谢锐;褚良银;陈文梅;肖新才;王枢
3.微囊胰岛移植体的相关问题和进展 [J], 黄鹤;芮景;吴佩
4.间充质干细胞来源膜微囊转运蛋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J], 洪勉名(综述);陈建英(审校)
5.微囊胰岛移植的实验研究进展 [J], 陈儿同;杨晓昀;叶萍;彭承宏;韩宝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胶囊化胰岛移植研究进展

、
微 囊 化 胰 岛 的 制 备 方 法 研 究 概 况
微 囊 化胰 岛 采 用 的 壁 材 有 海 藻 酸 钠 一 赖 氨 酸 聚 蒋 藻 酸 钠 ( A) 海 藻 酸 钠 一 聚 糖 一 藻 酸 钠 AP 、 壳 海
( C 和 海 藻 酸 钠 一 化 钡 等 。采 用 A A 微 囊 化 A A) 氯 P
2 0 的海 藻 酸钠 溶 液 中 , 人 1 0mmo 氯 化 钙 .% 喷 0 l
溶 液 中 固化 成 含 胰 岛 的 海 藻 酸 钙 微胶 珠 , 其 依 次 将
与 00 .5%~0 1 %的 聚 赖 氨 酸 和 0 1 .0 .5%海 藻 酸 钠 反 应 , 后 用 5 最 5mmo 柠 檬 酸 钠 液 化 微 胶 珠 核 心 即 l
胰 岛 的 制备 过 程 是 将 胰 岛均 匀 悬 浮 在 浓 度 为 1 5 .%
~
胶 囊 制 备 过 程 中 每一 步 条 件 都 将 影 响其 理 化 性 能 。
因此 , 只有 严 格 控 制 制 备 条 件 , 能 得 到 理 想 的 微 才 胶 囊 。在 满足 胰 岛 包 裹 条 件 情 况 下 , 备 的微 胶 囊 制 应 尽 量 小 , 匀 一 致 , 面 光 滑 , 会有 较 好 的生 物 均 表 才 相 容 性 和 机 械 强 度 , 到 免 疫 隔 离 作 用 l 。 目前 起 4 的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P 和 高 压 电 场 成 囊 装 置 是 较 A A 理 想 的微 囊 化 壁 材 和 制 囊 装 置 。 二 、 囊 化 胰 岛体 外 分 泌 功 能 的 研 究 微 L r 等 … 研 究 认 为 , 囊 化 与 未 微 囊 化 胰 岛 的 i a 微 胰 岛 素 分 泌 对 低 浓 度 与 高 浓 度 葡 萄 糖 液 反 应 曲 线 类 似 , 者 分 泌 反 应 较 后 者 稍 滞 后 , 能 与 胰 岛 素 前 可 通 过 微 囊 膜 有 关 。 Sn i a de r等 _ 研 究 微 囊 化 胎 猪 、 5 鼠和 人 胰 岛体 外 胰 岛 素 分 泌 研 究 后 认 为 , 与 鼠胰 人 岛 分 泌 胰 岛素 的量 不 受 微 囊 化 的影 响 , 微 囊 化 胎 而 猪 胰 岛细 胞 团在 对 葡 萄 糖 、 萄糖 与 茶 碱 的刺 激 反 葡 应 时 , 岛 素 分 泌 明 显 减 少 , 能 与 胎 猪 胰 岛 功 能 胰 可
微囊化胰岛细胞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

平 上 的 效 果 。 报 告 如下 。 1 材 料 及 方 法 1 . 1 动 物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7 )
v a t i o n . Mo l I mmu n o l , 2 0 1 1 , 4 8 ( 1 2 — 1 3 ) : 1 4 0 8 - 1 4 1 6 .
微 囊化胰 岛细胞 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 的研究
陈水塘 蒋建强 姜迎春
i n g i n h u ma n g i n g i v l a ib f ob r l a s t s . J P e io r d o n t l a Re s q MA, B o u r g o i n S G. C y t o h e s i n - 1 r e g u l a t e s h u ma n b l o o d
组织仔细分离后 整块 取下 ,放入预先加入 5 m l 胶原酶 v溶 液( 浓度 同上) 的5 0 m l 离心管 中 , 3 8 . 0 o C 恒温水浴消 化。约
1 5 m i n 后. 胰腺组织大部分成乳糜状 . 加入 3 5 m l 冷 的 Ha n k s
S D大 鼠 l 0只 , 体质 量 2 5 0 ~ 3 0 0 g , I C R小 鼠 2 0只 , 体质
醚麻 醉 , 固定好 大 鼠并继续 用 乙醚 吸入麻醉 , 常规 消毒手术 野, 从 大 鼠生 殖部 位起在腹 部 “ v ” 字 形切 口, 充分 暴露 胆总 管 ,在胆 总管人 十二指肠处用动脉夹夹住十二指肠两端 . 开
微胶囊对大鼠糖尿病异种胰岛组织移植免疫隔离作用的实验研究

微胶囊对大鼠糖尿病异种胰岛组织移植免疫隔离作用的实验研究刘曾旭;刘德明;刘德伍【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3(043)006【摘要】目的观察微胶囊(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对大鼠糖尿病异种胰岛组织移植的免疫隔离作用.方法糖尿病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1)微囊组;(2)未包囊组;(3)空囊移植组;(4)生理盐水组;(5)糖尿病组.每组各6只.微囊组用微囊化的小鼠胰岛细胞注入糖尿病大鼠腹腔内.未包囊组用纯化后的胰岛细胞注入糖尿病大鼠腹腔内.空囊移植组用与微囊组数量相同的空微囊注入糖尿病大鼠腹腔内.生理盐水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入糖尿病大鼠的腹腔内.糖尿病组对糖尿病大鼠不行移植操作.各组大鼠分别于移植后2 h、4 h测量血糖,以后每天测定血糖1次,1周后改为每10 d测1次;同时称量体重,观察饮水量及尿量,直至空腹血糖高于19.3mmol/1定为胰岛移植物排斥.结果糖尿病组、空囊移植组及生理盐水组大鼠血糖无明显变化;微囊组糖尿病大鼠异种胰岛移植2 h后血糖明显低于未包裹组,下降幅度为8~12 mmol/L,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包裹组血糖下降仅维持2~3 d,微胶囊组血糖下降可持续56~120 d,两组持续天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移植后1个月从腹腔回收的微囊胰岛呈圆型、表面光滑,无明显纤维组织包绕.囊内胰岛DTZ染色呈桔黄色.结论微胶囊制作技术可明显延长小鼠胰岛作为异种移植物在大鼠体内的存活时间,说明微囊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免疫隔离作用.【总页数】3页(P20-22)【作者】刘曾旭;刘德明;刘德伍【作者单位】江西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江西,南昌,330006;江西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江西,南昌,330006;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江西,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4;R587.1【相关文献】1.黄己汤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王浩;陈克林;常宝忠;王岩2.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包埋大鼠胰岛异种腹腔移植的实验研究 [J], 吴家清;刘东;郑克立;黎程;蒙善东;朱春丽;李琴3.科罗索酸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胎盘组织中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J], 黄晓萍;张娟;王文平;任丹4.复元醒脑汤对糖尿病脑梗塞大鼠胰岛素抵抗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方邦江; 周爽; 沈俊逸; 王宏; 陈淼; 陈宝瑾5.利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肾组织病理形态及血脂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J], 袁媛; 汤冰倩; 周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囊胰岛移植体的相关问题和进展

微囊胰岛移植体的相关问题和进展【关键词】微囊胰岛移植体异种胰岛移植可能是治疗1型糖尿病最有希望的方法 ,它不仅能逆转糖尿病动物和人的高血糖状态,而且能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1]。
然而,排斥反应和生物安全性一直是阻碍异种移植的两个主要问题[2~3]。
微囊移植技术能起有效的免疫隔离作用,为解决排斥反应、供体缺乏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4],但是目前微囊化移植体均未能有效地摆脱有限的功能和寿命[5]。
猪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porcineendogenous ret rovirus, PERV )可感染体外培养人细胞 ,这使跨种族间感染已引起人们的重视[6]。
作者就这些方面来阐述微囊异种胰岛移植体的相关问题研究进展情况。
1 有关微囊移植体的现存问题和前景1.1 微囊移植体免疫原性微囊免疫隔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隔离囊内异种细胞产生的小分子物质的渗出, 激活局部免疫细胞、诱导纤维细胞浸润, 引起排斥反应及移植部位纤维化; 又不能完全隔离移植体外免疫细胞分泌的NO、过氧化物、自由基、部分细胞因子等的直接渗入, 影响囊内细胞功能。
有研究者采用海藻酸-钡交联微囊包裹新生猪胰岛样细胞簇,对取出的微囊进行免疫染色,发现囊周及囊内皆有荧光反应存在,表明抗体可通过囊壁[7],而细胞因子较抗体的分子量小得多,可推断细胞因子也能通过。
Salfey[8]等采用微囊化移植联合CTLA4-Ig 处理,可有效延长微囊化胰岛的功能和寿命。
另一些研究显示虽然微囊具有免疫隔离作用, 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移植体产生的小分子抗原的渗漏, 从而激活受体对移植体的免疫应答,而且排异反应跟供受体之间种属差异程度密切相关, 种属差异越大, 则该排异反应越严重[9]。
巨噬细胞也是影响囊内细胞存活的主要免疫细胞 ,其分泌的小分子致炎因子NO等对囊内移植物有免疫排斥作用。
有研究将脂氧化酶抑制剂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 NDGA)与移植体共包囊,可有效抑制巨噬细胞活性和趋化作用,并延长移植体寿命[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微囊胰岛移植体研究进展分析论文【关键词】微囊胰岛移植体异种胰岛移植可能是治疗1型糖尿病最有希望的方法,它不仅能逆转糖尿病动物和人的高血糖状态,而且能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1]。
然而,排斥反应和生物安全性一直是阻碍异种移植的两个主要问题[2~3]。
微囊移植技术能起有效的免疫隔离作用,为解决排斥反应、供体缺乏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4],但是目前微囊化移植体均未能有效地摆脱有限的功能和寿命[5]。
猪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orcineendogenousretrovirus,PERV)可感染体外培养人细胞,这使跨种族间感染已引起人们的重视[6]。
作者就这些方面来阐述微囊异种胰岛移植体的相关问题研究进展情况。
1有关微囊移植体的现存问题和前景1.1微囊移植体免疫原性微囊免疫隔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隔离囊内异种细胞产生的小分子物质的渗出,激活局部免疫细胞、诱导纤维细胞浸润,引起排斥反应及移植部位纤维化;又不能完全隔离移植体外免疫细胞分泌的NO、过氧化物、自由基、部分细胞因子等的直接渗入,影响囊内细胞功能。
有研究者采用海藻酸-钡交联微囊包裹新生猪胰岛样细胞簇,对取出的微囊进行免疫染色,发现囊周及囊内皆有荧光反应存在,表明抗体可通过囊壁[7],而细胞因子较抗体的分子量小得多,可推断细胞因子也能通过。
Salfey[8]等采用微囊化移植联合CTLA4-Ig处理,可有效延长微囊化胰岛的功能和寿命。
另一些研究显示虽然微囊具有免疫隔离作用,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移植体产生的小分子抗原的渗1 / 8漏,从而激活受体对移植体的免疫应答,而且排异反应跟供受体之间种属差异程度密切相关,种属差异越大,则该排异反应越严重[9]。
巨噬细胞也是影响囊内细胞存活的主要免疫细胞,其分泌的小分子致炎因子NO等对囊内移植物有免疫排斥作用。
有研究将脂氧化酶抑制剂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or-dihydroguaiareticacidNDGA)与移植体共包囊,可有效抑制巨噬细胞活性和趋化作用,并延长移植体寿命[10]。
许多动物实验已证实微囊胰岛的免疫隔离效果,明显延长了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免疫隔离后的胰岛,无直接的血液供应,氧等营养物质只能靠弥散作用才能获得,这必然导致胰岛尤其是中心区胰岛氧气等营养物质供应不足而丧失功能。
虽然目前微囊化胰岛还存在较多不足,但随着微囊技术的不断优化、制作微囊材料的进一步完善及对胰岛分离、纯化、移植技术的日渐改进,胰岛移植终将造福于人类糖尿病,微囊移植体可能就是关键技术。
1.2微囊移植体的移植环境由于微囊的隔离作用,移植体不能建立直接的血管通路,其营养物质和供氧,只能通过渗透的方式从周围组织获得。
微胶囊周围的新生血管不但对胰岛的生存至关重要,而且提供适宜的葡萄糖胰岛素动力学,使胰岛移植物发挥最佳效果.因而选择合适的移植体环境对微囊化移植体的功能发挥和存活至关重要。
理想的移植体环境应该满足下面三个条件:(1)移植部位氧分压高;(2)周围血管化程度高;(3)相对免疫特惠,但是上述条件很难同时满足。
按移植部位也可将胰岛移植分为原位移植和异位移植:所谓原位移植是基于胰岛素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这一生理基础来确定的,包括门静脉内、肝内、脾内、---------------------------------------------------------------范文最新推荐------------------------------------------------------ 大网膜及腹腔内等部位的移植;异位移植则指皮下、肌肉内、睾丸内、胸腔内、肾包膜下及脑内等部位的移植。
Robitaille[11]等将鼠胰岛微囊在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LGF-Ⅱ)的培养液中培养后,通过组织学、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凋亡研究表明,ILGF-Ⅱ呈剂量依赖性提高胰岛活性,减少凋亡率及坏死率。
因为ILGF-Ⅱ是胰管细胞分泌的最丰富的生长因子,相当于部分重建了胰岛在胰腺中的微环境,移植时建立部分或全部同体内相同的微环境有利于移植物长期存活,从而提高移植效果。
在对微囊化胰岛的研究中,努力解决把微囊胰岛移植于何处会产生最佳效果的问题,通过对血管腔内移植、血管腔外移植的尝试,发现血管内移植血液似乎成为容纳胰岛的免疫特惠区,移植物未被排斥,形态结构完整,细胞功能活跃,而且移植物释放的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符合胰岛素的生理释放特点,但其并发症如血栓形成和移植后感染情况较严重,总的说来血管内移植弊多利少[12]。
2微囊移植体细胞供源的问题和进展 2.1胰岛细胞来源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证据均显示,在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的持续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目前胰岛移植仍然面临着胰岛组织来源不足和免疫排斥反应的问题,尤其是供体来源不足限制了胰岛移植的广泛开展。
最新研究应用干细胞移植技术来解决胰岛β细胞来源,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使干细胞定向分化成为能够制造胰岛素的β细胞,然后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以提供胰岛素。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ES)将从胚胎中获得的多能干细胞,通过特殊3 / 8物质诱导或使其高表达某些特定因子,从而使其分化成具有某些胰岛细胞特性的细胞。
这些在实验室中产生的细胞具有许多胰岛细胞的特征,包括胰岛素的产生和释放,但是目前这些细胞不具有根据机体葡萄糖水平调控胰岛素分泌的能力[13],因此离广泛临床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S)取材方便,容易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且具有跨越分化潜能,可望解决细胞来源和免疫排异问题。
Kodama等[14]将骨髓干细胞移植入糖尿病前期的小鼠和已患糖尿病的小鼠,能阻止糖尿病前期的小鼠进展致糖尿病,将胰岛移植在已做骨髓移植的糖尿病小鼠的肾包膜下,在血糖恢复至正常后,切除移植的胰岛,这些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仍然保持正常。
人胰腺导管细胞也已被成功分离并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但尚未证实其是否有降低血糖水平的功能。
根据目前所得的众多实验结果,经诱导分化所得到的胰岛样细胞,其胰岛素分泌量远小于正常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
当然,要推广干细胞应用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1)如何保持移植干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平衡性,使增殖后的细胞能够有效地分泌胰岛素,而有效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又能很好地增殖;(2)移植干细胞的安全性如何,有无诱发肿瘤的可能;(3)异体干细胞移植物如何逃避自身免疫,目前微囊化技术能否最终解决这一难题?胰岛组织来源不足和免疫排斥反应是胰岛β细胞移植面临的两大难题,现在认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最有希望的途径是治疗性克隆。
除了改进胰岛β细胞移植技术外,寻找患者体内的胰岛β细胞替代细胞也是当今的研究---------------------------------------------------------------范文最新推荐------------------------------------------------------ 热点,即通过胰岛素基因治疗使替代细胞产生胰岛素,以便弥补胰岛素分泌的不足,也可避免了针对胰岛细胞的免疫损伤[15]。
目前人工构建的类胰岛细胞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转染的靶细胞产生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释放反应[16]。
因此,如何选择适当靶细胞、载体及调控因子至关重要。
2.2异种细胞来源的风险性分析目前认为,猪是最可能用于临床胰岛移植的供体来源,因为:(1)猪胰岛是一种不受限制的组织来源;(2)猪胰岛素仅有一个氨基酸与人体来源不同;(3)猪胰岛素临床应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已达数10年;(4)猪体内糖代谢调节与人类相似。
然而2000年Luc[17]等证实,PERV可感染接受猪胰岛移植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跨种间感染及异种移植的安全性受到重视。
实际上猪可在绝对无菌的环境中养殖,这样猪的胰岛细胞移植要比人胰岛细胞移植相对安全,但猪的PERV是不得不考虑的病毒;PERV是嵌合在猪的基因上的一种病毒,可随猪的繁殖而传代,而野生型猪携带PERV,并可在体外感染人的细胞,同时由于其在猪基因上的强复制性,以及不可感知的前病毒的强互补性,而且很难做出敲除PERV基因的猪,因此分布于猪基因组内的PERV序列是制约猪作为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的主要因素。
尽管在接受猪源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的人体内,尚未发现PERV感染的证据,生物安全性一直是阻碍猪细胞/器官异种移植的一个主要因素[18]。
由于免疫排斥等原因,PERV 转移到人体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当然最为安全的办法是找出或做出PERV阴性猪。
采用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到大型实验动物—狗5 / 8的肝脏中,发现移植后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能够在受体中存活,发挥生物学效应,未发现PERV发生跨种系感染,海藻酸钠微囊可防止猪PERV的穿越,可能在异种移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9]。
因为猪可在绝对无菌的环境下养殖,进行各种包括基因转移,敲除等的处理,同时可无限制的进行绝对大量的临床前期试验,因此相比同种胰岛移植更为安全,更具临床可行性的异种胰岛移植应该是可实现的。
【参考文献】1FiorinaP,SecchiA.Pancreaticisletcelltransplantfortreatment ofdiabetes.Endo-crinolMetabClinNorthAm,2007,36(4):999~1013.2Toledo-PereyraLH,Lopez-NeblinaF.Xenotransplantion:avi ewtothepastandanunrealizedpromisetothefuture.ExpClinTranspl ant,2003,11:127.3TsengYL,SachsDH,CooperDK.Porcinehematopoie ticprogenitorcelltransplantioninnonhumanprimates:areviewofp rogress.Transplantion,2005,79(1):1~9.4CalafioreR,BastaG,LucaG,etal.Standardtechnicalproceduresformicroencap-sulationofhum anisletsforgraftintononimmunosuppressedpatientswithtype1dia betesmellitus.TransplantProc,2006,38(4):1156~1157.5DeVosP,DeHaanBJ,DeHaanA,etal.Factorsinfluencingfunctionalsurvivalofmicroencapsulate disletgrafts,Cell,2004,13(5)∶515.6TackeSJ,KurthR,D ennerJ.Porcineendogenousretrovi---------------------------------------------------------------范文最新推荐------------------------------------------------------ rusesinhibithumanim-munecellfunction:riskforxenotransplanta tion?Virology,2000,268(1):87~93.7OmerA,Duvivier-KaliVF,TrivediN,etal.Survivalandmaturati onofmicroen-capsulatedporcineneonatalcellclusterstransplant edintoimmunocompetentmice.Diabetes,2003,52:69~75.8SalfeySA,KappJA,WeberCJ.Proliferativeandcytokinerespons esinCTLA4-Ig-treateddiabeticNODmicetransplantedwithmicroenc apsulatedneonatalporcine.ICCsCellTransplant,2002,11(7)∶695.9JonesKS,SeftonMV,GorczynskiRM.Invivorecognition bythehostadaptiveimmunesystemofmicroencapsulatedxeno.geneic cells.Transplantation,2004,78(10)∶1454.10DeVosP,DeHaanBJ,DeHaanA,etal.Factorsinfluencingfunctionalsurvi-valofmicroencapsulat edisletgraftsCell.Transplant,2004,13(5):515.11RobitailleR,D usseaultJ,HenleyN,etal.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Ⅱallowsprol ongedbloodglucosenormalizationwithareducedisletcellmasstran splantation.Endocrinology,2003,144:3037~3045.12EmamaulleeJA,StantonL,SchurC,etal.Caspaseinhibitorth erapyenhancesmar-ginalmassisletgraftsurvivalandpreserveslon g-termfunctioninislettransplanta-tion.Diabetes,2007,56(5):1289~7 / 81298.13HuotariMA,MiettinenPJ,PalgiJ,etal.ErbBsignalingregul ateslineagedetermi-nationofdevelopingpancreaticisletcellsin embryonicorganculture.Endocrin-ology,2002,143(11):4437.14Ko damaS,KuhtreiberW,FujimuraS,etal.Isletregenerationduringreversalofautoimmuned iabetesinNODmice.Science,2003,5648:1223~1226.15LinHT,KaoCL,LeeKH,etal.Enhancementofinsulin-producin gcelldifferentia-tionfromembryonicstemcellsusingpax4-nucleo fectionmethod.WorldJGastroentero,2007,13(11):1672~1679.16IkonomouL,Geras-RaakaE,RaakaBM,etal.Beta-cateninsign allinginmesenchy-malislet-derivedprecursorcells.CellProlif,2008,41(3):474~491.17LucJW,VanderL,ChristopherL,etal.Infectionbyporcineend ogenousretrovirusafterisletxenotransplantantioninSCIDmice.N ature,2000,6800:90~94.18BonevaRS,FolksTM.Xenotransplantionandrisksofzoonoticin fections.AnnMed,2004,36(7):504~517.19叶征,邢晓为,童琼娟,等.异种移植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受体感染PERV潜在风险分析.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2(5):74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