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有机合成的论文合成材料论文

有机合成的论文合成材料论文

有机合成的论文合成材料论文《精细有机合成技术》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摘要: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是精细化学品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确定适宜的考核方案,使单元合成的专业知识融于项目化过程中,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精细有机合成技术;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承担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十多个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组成的,各个单元反应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也是一系列经典反应的抽象总结。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这些反应的规律与特点全部灌输给学生,然后安排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考核手段单一,实践动手与理论脱节。

如何有效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具有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特点,受到了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师的普遍认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开展了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我们在三年制高中后大专的精细化工0711、0721班的第4学期进行了项目化改革的初步尝试。

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通过设立一些教学项目,以完成项目的方式,达到实践动手与理论知识的充分结合。

这些项目主要是依据现实工作项目的具体过程分析而确定的,其主要特点是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素质的培养、知识的运用全部体现在项目完成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考核的方式,由过去传统的一份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法改为项目化的过程考核。

那么,这种项目教学实施后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何考核?项目化过程考核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改造企业案例成为适合教学的项目项目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项目载体,通过项目训练实现学生知识的渗透、能力的掌握、素质的培养,因此,项目的选择十分重要。

有机合成论文【最新】

有机合成论文【最新】

肉桂酸合成方法简介【摘要】肉桂酸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合成中间体,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六种合成肉桂酸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改进与优缺点。

【关键词】肉桂酸;合成;生产肉桂酸(C6H5-CH=CH-COOH),又名β-苯丙烯酸、3-苯基-2-丙烯酸。

分子量为148.17,呈白色至淡黄色粉末状态,微有桂皮香气。

是从肉桂皮或安息香分离出的有机酸。

可溶于乙醇、甲醇、石油醚、氯仿,易溶于苯、乙醚、丙酮、冰醋酸、二硫化碳及油类,微溶于水。

肉桂酸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合成中间体,在医药、农药、塑料、感光树脂、食品添加剂和香精香料等有广泛应用。

可作为水果香精、花香香精调和使用,并且肉桂酸的各种酯(如甲、乙、丙、丁等)都可用作定香剂,用于饮料、冷饮、糖果、酒类等食品。

在食品添加剂方面,肉桂酸可用微生物酶法合成重要的食品添加剂—甜味阿斯巴甜(Aspartame)的主要原料L-苯丙氨酸。

医药工业中,可用于合成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药物乳酸可心定和心痛平,及合成氯苯氨丁酸和肉桂苯哌嗪,用来制造“心可安”、局部麻醉剂、止血药等。

在有机化工合成方面,肉桂酸可作为镀锌板的缓释剂,聚氯乙烯的热稳定剂,乙内酰和聚己内酰胺的阻燃剂。

它还是负片型感光树脂的最主要合成原料,主要合成桂酸酯、聚乙烯醇肉桂酸酯、聚乙烯氧肉桂酸乙酯和侧基为肉桂酸酯的环氧树脂。

合成肉桂酸的方法众多,主要合成方法如下: Perkin 合成法、苯乙烯-四氯化碳法、苯甲醛-丙二酸法、苯甲醛-乙烯酮法、肉桂醛氧化法以及刚开发出的氯代芳烃和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生产肉桂酸等方法。

一、以苯甲醛与乙酸酐为原料的Perkin法Perkin法[1]是国内外生产肉桂酸的主要方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单、工艺流程短、条件温和、分离简单,同时副产物少且纯度较高等优点。

但其肉桂酸收率低、成本相对较高等因素的存在也制约了此法的发展,许多厂家因此已经停止了肉桂酸的生产。

苯甲醛与乙酸酐进行的反应,以无水乙酸盐作催化剂是最早实现的肉桂酸工业化生产的途径,但该工艺路线反应时间较长,产率最高为55 %~60 %,苯甲醛需用水蒸气蒸馏法回收。

精细有机合成论文

精细有机合成论文

精细有机合成论文不对称合成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不对称合成是指手性分子或前手性分子在形成新的手性中心的反应过程中,优势地生成某一立体构型产物,而其非对映异构体的生成量却很少的合成方法。

如果在完全没有手性因素存在的场合,虽能进行引入手性中心的反应,但所得产物通常为消旋体。

不对称合成方法很多,其中包括利用反应物本身存在的手性结构的不对称诱导进行不对称合成。

1.利用手性试剂前手性物质的分子在手性试剂的作用下进行不对称合成,能优势的生成一种手性化合物。

此类前手性物质很多,主要有醛、酮、烯烃、不饱和羧酸、席夫碱、环己酮和羧酸等。

手性试剂种类亦很多,如手性醇、手性胺、手性酯、手性格氏试剂、手性醇铝、手性醇氢化锂铝、氨基酸、手性肼化物、微生物试剂等。

选择手性试剂时,应先了解其性质和作用,以便选择河湖要求者,切不可滥用,因为手性试剂在不对称合成中的手性影响和不对称诱导的作用不尽相同,且同一个手性试剂对构型不同的前手性分子的不对称诱导作用也有显著差异。

现分两种情况说明。

(1)利用手性化学试剂例如,在天然前列腺素的不对称合成中,可以利用手性丙烯酸苯基薄荷醇酯合成光学纯的前列腺素中间体。

又如利用手性噁啉试剂能够合成光学活性羧酸、醇类等。

手性噁啉试剂在国外已有商品出售,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手性试剂。

(2)利用微生物的不对称合成在药物合成的某些氧化、还原反应中,常利用微生物的高度选择性,采用生物合成方法实现用化学方法较难做到的不对称合成反应。

例如在甲基炔诺酮的不对称合成中,可以应用卡尔伯斯酵母或啤酒酵母进行不对称还原。

2.利用手性催化剂利用手性催化剂进行不对称合成近年来有了显著进展,主要是因为手性催化剂过渡金属络合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消耗少量的手性催化剂,就能获得相当高的光学收率。

它对于药物以及氨基酸的不对称合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用具有两个手性中心的膦化物为配位体的络合物进行催化氢化,最后可得()(+)-氨基酸,其光学收率为100%。

有机功能材料合成技术课程小论文

有机功能材料合成技术课程小论文

有机功能材料合成技术课程论文、光电有机功能材料的发展摘要:随着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日渐严峻,作为清洁能源的太阳能的利用越来越受重视。

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器件中将承担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比于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存在明显优势,但是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还较低。

如何从本质上解决有机半导体光电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是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关键。

关键词:有机光电材料,太阳能电池正文: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众所周知,传统能源储量不是无限可再生的,随着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过度的使用,在不久以后其不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为了持续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研工作者刻不容缓地寻找和开发可替代的新能源。

其中,太阳能因其来源广、可再生、天然无污染等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而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作为重要的新能源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要想实现商业化道路依然还有诸多困难需要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光电转换效率方面还没办法达到产业化的最低要求,这使得其成为争相研究的范畴之一。

众所周知,传统能源储量不是无限可再生的,随着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过度的使用,在不久以后其不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为了持续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研工作者刻不容缓地寻找和开发可替代的新能源。

其中,太阳能因其来源广、可再生、天然无污染等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而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作为重要的新能源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要想实现商业化道路依然还有诸多困难需要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光电转换效率方面还没办法达到产业化的最低要求,这使得其成为争相研究的范畴之一。

众所周知,传统能源储量不是无限可再生的,随着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过度的使用,在不久以后其不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为了持续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研工作者刻不容缓地寻找和开发可替代的新能源。

其中,太阳能因其来源广、可再生、天然无污染等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而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作为重要的新能源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要想实现商业化道路依然还有诸多困难需要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光电转换效率方面还没办法达到产业化的最低要求,这使得其成为争相研究的范畴之一。

精细有机合成论文

精细有机合成论文

课程: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10205302姓名:***学号:**********论甲基丙烯酸甲酯之工艺作者:邱春桃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简介及现实意义[1]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作为聚合单体用于生产其聚合物和共聚物,还可通过酯交换用于生产甲基丙烯酸高碳酯。

其聚合物为透明性极佳的塑胶材料,故常被称为有机玻璃,且具有极好的耐候性等优良特性,广泛用于汽车、容器、建筑、设备部件、家用电器材料、卫生洁具等方面,特别是近年来应用在光学级有机玻璃、防射线有机玻璃、光导纤维、光盘等高新技术领域。

同时,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高性能建筑涂料的改性剂使用,也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除此之外,还可用于聚氯乙烯改性抗冲助剂ACR和MBS、腈纶第二单体、医药功能材料等。

其2003年国内消费结构为:有机玻璃占44% ,模塑料约占10% ,塑料加工助剂ACR和MBS占24% ,表面涂料占10% ,其他占12%。

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主要生产工艺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可聚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粉)。

其结构式分别如下: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工艺有:㈠、丙酮氰醇法[2]ACH法合成工艺主要包括氰化反应,酰胺化反应,酯化反应。

第①步:氰化反应丙酮与氢氰酸在碱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氰化反应生成丙酮氰醇:第②步:酰氨化反应丙酮氰醇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甲基丙烯酰胺硫酸盐。

过量的硫酸和丙酮氰醇反应生成 2 - 硫酸根亚氨基中间体,接着中间体前段丙酮氰醇和硫酸反应生成的水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酰胺中间体,再经脱除硫酸生成甲基丙烯酸酰胺硫酸盐。

第③步:酯化反应甲基丙烯酸酰胺硫酸盐与甲醇水溶液反应生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㈡、异丁烯催化氧化法[2]在氧化反应过程中,第一步异丁烯氧化为异丁烯醛;第二步异丁烯醛转化转化为甲基丙烯酸。

反应方程式如下:甲基丙烯酸在硫酸存在下与甲醇在液相中酯化反应生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反应是用硫酸作催化剂,可以提高甲基丙烯酸转化率。

有机合成作业(论文)

有机合成作业(论文)

白藜芦醇的合成研究进展摘要:白藜芦醇具有多种生物和药理活性,使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

白藜芦醇具有优良药理活性和保健功能其市场需求很大且与日剧增,目前已有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开发了白藜芦醇及其制品。

关键词:白藜芦醇;化学合成;研究进展Abstract:Resveratrol has multiple b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it is widely used in food, medicine, health products, cosmetics and other field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f resveratrol has an excellent and great demand for health functions and with its market-increasing, there are most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resveratrol and its products.Key words:resveratrol;chemical synthesis;progres1 前言白藜芦醇(Resveratro1),化学名为反式3,4ˊ,5-三羟基二苯乙烯(3,4ˊ,5-Trihydroxy-trans-stilbene),是一种存在于植物中的具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天然多酚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葡萄、虎杖、决明子和花生等天然植物中, 它是植物在受到生物或非生物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

白藜芦醇生理活性显著, 高效低毒, 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自由基、保护肝脏、保护心血管和抗心肌缺血等功能,被喻为继紫杉醇之后又一新的绿色抗肿瘤药物;同时其保健功能也引起了欧美科学家的普遍兴趣, 被美国专著《抗衰老圣典》列为100种最热门有效抗衰老物质之一。

有机化学论文六篇

有机化学论文六篇

有机化学论文六篇有机化学论文范文1备课时需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确定讲课内容和重点。

例如,在给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讲授有机化学时,需向同学阐述有机化学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在药物合成过程中所用到的有机反应类型和机理,特殊是引入绿色化学的概念,以削减在制药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

在讲到乙烯聚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向同学介绍聚合物在生活中的详细应用。

比如说,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大多是聚乙烯,常用药物纯化分别、污水治理领域的膜分别技术,其核心部件膜组件也大多是高分子聚合物,比如聚醚砜超滤膜、聚偏氟乙烯超滤膜、聚氯乙烯微滤膜等。

而在膜技术领域,膜污染问题是制约膜技术进展的瓶颈,可以通过对膜表面进行化学改性的方法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这些都要用到有机化学相关学问。

通过这些事例,进行专业引导,可以提高同学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忱。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有机化学中涉及到大量化学方程式、电子结构、分子构型等抽象概念,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充。

在讲解相关反应机理时,对于化学反应过程最好做成动画演示,关心同学理解并且加深印象。

例如,在讲解碳原子杂化轨道形成过程中,电子跃迁,轨道的杂化过程可通过flas 演示,老师应结合每一步动画讲解相应的机理,从而让同学对抽象的过程有宏观的熟悉。

同时,在采纳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留意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有机地结合,对于一些反应过程必需利用板书进行具体的讲解,过分依靠课件有可能造成细节讲解不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使枯燥的理论生活化。

例如,在讲授蛋白质化学这一章内容时,可先布置一个有关蛋白质的小课题,让同学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中进行讲解。

例如,在生活中,假如误服了含有大量重金属的食物,如何采纳急救措施,其解毒原理又是什么?儿童重金属中毒会对其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同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查阅,搞清晰相关问题的原理,同时又增加了生活常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有机合成论文

有机合成论文

绿色有机合成的发展与应用摘要: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化工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律的重要保障。

绿色合成,作为当代有机合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前沿.已成为化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该文介绍了绿色合成的含义及基本要点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绿色合成研究的一些进展。

关键词:绿色有机合成、不对称合成、采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提高烃类氧化反应的选择性正文:1. 绿色化学的进展绿色化学是依靠科技进步,创造出单位产品产污系数最低,资源消耗最小的先进工艺技术;从化学反应的根本上减少污染。

而不是对“三废”等进行处理的环保局部性终端治理技术。

2.绿色化学的含义及原理:含义绿色有机合成是指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催化剂和溶剂,选择具有高选择性、高转化率,不生产或少生产副产品的对环境友好的反应进行合成,其目的是通过新的合成反应和方法,开发制备单位产品产污系数最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的先进合成方法和技术,从合成反应入手,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

研究的内容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的挑战,是对传统化学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因此,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是从反应原料、反应条件、转化方法或开发绿色产品等角度进行研究,打破传统的化学反应,设计新的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反应。

包括:①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②利用可再生资源;③新型催化剂的开发研究;④不同反应介质的研究;⑤寻找新的转化方法;⑥设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化学产品。

非传统溶剂有机溶剂因其对有机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但有机溶固相合成的剂的较高的挥发性和毒性成为有机合成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

因此新型绿色反应介质代替有机溶剂成为绿色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目前, 水、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仿酶化学和含氟溶剂作为反应介质的有机合成在不同程度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无溶剂有机合成研究发现, 在固态下能够进行的有机反应大多数较溶液中表现出高的反应效率和选择性。

无溶剂有机合成具有高选择性、高产率、工艺过程简单和不污染环境、能耗少和无爆炸性等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合成》课程论文题目:青蒿素的人工合成研究进展班级:化学级班姓名:学号:青蒿素的人工合成研究进展-----;-------*(陕西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青蒿素是目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本文对自青蒿素发现以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

内容包括: 青蒿素的发现及历史、青蒿素的来源、青蒿素的化学合成、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以及植物组织培养生产青蒿素。

[关键词]青蒿素;化学合成;生物合成;研究展望Advances in Aynthetic of Artemisinin Research-------; ---------*(School of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s,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shaanxi723000)[Abstract]The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in artemisinin, the most effective weapons against malarial parasites have been reviewed. An overview is given on artemisinin research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history of artemisinin in development, sources of artemisinin, total 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and from plant tissue cultures.[Key Words]artemisinin;chemical synthesis;biological synthesis;research prospect引言青蒿(Artemisia annua L.)是一种传统中药,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有青蒿作为药物的文字记载。

20世纪70 年代在我国数百名科学工作者的协作中,从青蒿中提取了它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Artemisinin),它是抗疟疾药物的有效单体,是含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1](其结构式见图1)。

H3图1 青蒿素的结构式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疾病之一,从20 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抗药性疟疾已扩散至全球,致使原有的抗疟疾药失去效用。

而当此之时,我国所研制的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物以其高效、安全、对抗药性疟疾有特效而风靡全球。

青蒿素是一种与过去所有抗疟疾药物作用方式完全不同的新结构类型药物,是所有抗疟疾药物中起效最快、疗效最好、毒性最低的化合物,特别是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疗效更为突出。

由于青蒿素能够解决抗氯喹恶性疟疾的难题,所以青蒿素一被发现即得到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青蒿素为“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1995年蒿甲醚被WTO 列入国际药典,这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公认的独创新药。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十分独特, 自上市至今近40年来, 尚未发生抗药性的病例。

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科学家加强了对青蒿与青蒿素的研究,现已探明除治疗疟疾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镇痛、免疫、抗血吸虫、抗病原虫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由于青蒿素是抗恶性疟疾的特效药, 目前的售价为225 美元/g。

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上每年都有2亿~3亿人感染疟疾,并有200万~300 万人因它而死亡,,尤其是非洲的发病率极高,对青蒿素的需求量较大,世界每年的需求量为150吨,而产量仅有15吨左右,形成明显的供不应求局面,因而开展青蒿素的开发研究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青蒿素的来源1.1 直接从青蒿中提取目前青蒿素的获得主要靠从青蒿中直接提取。

青蒿虽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但青蒿素的含量随产地的不同差别很大。

除我国少数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生长的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都很低( ≤1‰)[2]。

在我国,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从南到北基本呈递减趋势。

桂、黔、川青蒿资源丰富,青蒿素含量也较高,四川酉阳地区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平均为0.8853%[3]。

越南、印度等国家也有少量青蒿资源。

青蒿中青蒿素含量偏低,提取成本高,导致青蒿素价格居高不下,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1.2 青蒿素的化学合成化学合成青蒿素这一复杂的天然分子是有机化学家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周维善院士科研小组对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的结构和合成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于1983年完成了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这为对青蒿素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是我国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后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又一次新的里程碑[4-10]。

周维善研究小组采取在过氧缩酮(醛)、内酯处同时切断,得到其成环前体化合物,它可由烯醇醚在C6上的光氧化形成过氧结构和醛官能团。

1,5-二酮可从薄荷酮衍生物的α-位不对称烷基化得到,而其本身可从含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单萜化合物(R)-香茅醛经烯化反应和官能团转化获得,逆合成分析如图2所示。

从具体的合成过程来看,该小组采取了直线型合成方法(如图3所示),共有二十个合成步骤。

1986 年,Xu等[11]也报道了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途径, 其合成以R(+)-香草醛为原料, 经十几步合成青蒿素(如图4所示)。

关于对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研究虽已取得一些明显的进展, 但由于合成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所以对青蒿素的化学合成至今仍未显示出商业的可行性。

1.3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了解青蒿中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与该药的生产密切相关。

包括: (1) 通过添加生物合成的前体来增加青蒿素的含量;(2) 通过对控制青蒿素合成的关键酶进行调控, 或者对关键酶控制的基因进行激活来大幅度增加青蒿素的含量;(3)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来改变关键基因以增强它们所控制酶的效率。

由于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非常复杂, 因而对于青蒿素这一类低含量的复杂分子的生物合成研究就更具复杂性。

对于倍半萜内酯的合成, 其限速步骤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化和折叠成倍半萜母核的过程, 另一个是为形成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过程。

Akhila 等[13]通过放射性元素示踪法对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研究, 认为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方法是从法尼基焦磷酸出发, 经牦牛儿间架、双氢木香交酯、杜松烯内酯和青蒿素B, 最终合成青蒿素(如图5所示)。

国内也进行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探索了由[ 2-14C ]-MV A 为前体生物合成青蒿酸[14] , 以及由青蒿酸为前体生物合成青蒿素及青蒿素B 的过程[15]。

CH 33dis222disFGICHO(R)-香茅醛图2 周维善小组青蒿素逆合成分析CHO(R)-香茅醛2(1)B 2H 6222OSiMe 3(1)Ba(OH)222(1)NaBH 43(2)p-TsOH32图3 周维善小组青蒿素的合成路线OHCH3COOCHHOHCSH3COOCHSOCH3图4 Xu的青蒿素化学合成途径3图5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1.3.1 植物组织培养法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来生产青蒿素是目前青蒿素研究的另一热点, 可能成为大规模生产青蒿素的重要手段。

自80年代以来, 植物组织培养生产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已进行不少, 已经在青蒿愈伤组织、悬浮细胞、芽和毛状根等培养体系中进行了青蒿素合成的探索。

贺锡纯等[16]对青蒿的愈伤组织、带芽的愈伤组织和由愈伤组织分化产生的小植株中青蒿素的合成进行分析, 认为青蒿愈伤组织中不含青蒿素, 在愈伤组织伴随芽分化形成时, 检测到青蒿素的含量约为干重的0.008% , 而在分化苗长成的植株中, 青蒿素的含量达到干重的0.92% , 高于野生植株。

1994 年, 秦明波等[17]用发根农杆菌1601成功转化青蒿幼茎获得毛状根培养物, 提供了以发根农杆菌作为基因载体进行青蒿的遗传改造的可行性。

蔡国琴等[18]利用发根农杆菌1601感染青蒿叶片建立了毛状根培养系, 并在培养物中检测到青蒿素, 在添加赤霉素的条件下青蒿素的含量约为干重的0.2%。

目前, 青蒿组织培养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利用生物技术的手段来进行组织培养物的改进和高青蒿素含量培养系的筛选和建立, 对于利用生物反应器培养青蒿组织来生产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在国家“九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的资助下, 对青蒿毛状根生长和青蒿素合成的调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合适的小型生物反应器进行了毛状根的大量培养,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为进一步利用生物反应器进行青蒿组织大规模培养生产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青蒿植物组织培养生产青蒿素的一系列研究表明, 在未分化的青蒿组织培养物(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 中, 青蒿素的含量极低, 且青蒿素合成不稳定; 而在分化的器官(芽、毛状根和再生幼苗) 中, 青蒿素的含量明显提高, 并且具有较稳定的合成能力, 尤其是转基因青蒿毛状根培养物为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1.3.2 转基因克隆法(1) 转基因植物。

通常是用农杆菌携带外源基因感染健壮黄花蒿植株,把外源基因插入到目标DNA 的特定部位,最后对获得外源基因的植株进行继代培养,以得到性状稳定的高产黄花蒿品系。

(2) 组合生物合成。

组合生物合成是指将不同生物体来源的基因组合在微生物体内生产生物活性物质的方法,该方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6 年由Ro等完成的,通过代谢工程获得了153 mg/L 的紫穗槐-4,11-二烯和115 mg/L的青蒿酸。

2 青蒿素研究展望综观国内外对青蒿素化学合成和测定方法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青蒿素因其独特的结构及药理作用的高效低毒而备受关注。

青蒿素不仅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抗疟疾药,而且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潜在着诱人的前景。

青蒿素新用途的研究正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特别希望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在治疗艾滋病和相关疾病方面取得进展。

在今后的几年里,青蒿素的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1) 野生青蒿资源的勘察,高产系的筛选;(2)具有高效抗疟活性的青蒿素衍生物开发;(3)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青蒿素合成的代谢调控;(4)青蒿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以及在合适的青蒿组织培养体系和微生物中高效表达;(5)开发合适的青蒿组织培养生物反应器系统, 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和放大, 实现青蒿素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同时,进一步改进青蒿素的化学合成方法,优化合成途径,以实现对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物的进一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保证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物的足量供应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1] 青蒿素结构协作组.科学通报,1977,(3):142.[2] 钟国跃,凌云. 黄花蒿优质种质资源的研究[J]. 中草药,1998,29,(4):264 -267.[3] 钟凤林,陈和荣. 青蒿最佳采收时期采收部位和干燥方式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1997, 22(7):405-406.[4] 许杏祥,朱杰,黄大中,周维善.化学学报,1983,(41):574—575.[5] 许杏祥,朱杰,张联,周维善.化学学报,1989,(47):771—774.[6] 张联,周维善.化学学报,1989,(47):1117—1119.[7] 许杏祥,吴照华,沈季明,陈朝环,吴毓林,周维善.化学学报, 1984,(42): 333—339.[8] 周维善,黄大中,平学凡,张联,朱杰,许杏祥.化学学报,1989,(47):710—715.[9] 朱杰,许杏祥,周维善.化学学报,1987,(45):150—153.[10] 周维善,徐世杰,张联.化学学报,1989,(47):340—344.[11] 静一,罗安才.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098.[12] 刘春朝,王玉春,欧阳藩,叶和春,李国风.化学进展,1999.2,11(1):43-44.[13] 刘春朝,王玉春,欧阳藩,叶和春,李国风.化学进展,1999.2,11(1):45.[14] 黄敬坚,周凤仪,吴莲芬,曾桂辉.化学学报,1990,(48):275—277.[15] 汪猷,夏志强,周凤仪,吴毓林,黄敬坚,王执中.化学学报,1988,(46):1152—1153.[16] 贺锡纯,曾美怡,李国风,梁峥.植物学报,1983,(25):87—90.[17] 秦明波,李国珍,云月,叶和春,李国凤.植物学报,1994,(36):165—170.[18] 蔡国琴,李国征,叶和春,李国凤.生物工程学报,1995,(11):315—3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