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完整版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论文.doc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论文.doc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论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当代价值全文如下:从人本主义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的终极目标是消灭宗教,实现人的自由和彻底解放。

宗教消亡是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但宗教的自然消亡和人为消灭有着很大区别。

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对于中国宗教问题的处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实质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社会现象。

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属于文化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从人本主义出发,透彻地研究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功能及消亡等问题,形成了关于宗教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社会意识,在泛神论中和创世说中,是宗教创造了人类和万物,人类应该崇拜自然和神以满足自己身体和精神的需要。

事实上,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反之是人创造了宗教,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它是支配者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1]。

人把自己的力量、智慧、高贵、价值衡量尺度等品质和特点赋予这至高的善,也就是神;宗教的本质是人本质的对象化,神所表现的不过是人本质的彼岸性,是人一切美好和愿望的集中体现。

人在创造宗教的同时,将自己的美好愿望赋予在神的身上,以一种神圣的、虚幻的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本真。

妄图通过宗教摆脱自然的枷锁和对现实的失望,得到解放和幸福,在这种超验的观念的引导下,人由此失去了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力量的肯定,逐渐使神的本位代替了人的本位。

2.宗教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论是哪种宗教,最基本的特征是对神灵的崇拜,是对虚幻美好的向往。

作为人们观念上的东西的宗教,以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着,是由特定的物质条件即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神灵是虚幻的和超验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0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0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县民宗局供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它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

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宗教的发展,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等。

这些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它的精髓。

宗教的本质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

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这是宗教之为宗教的根本,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

宗教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较大,经济基础对它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因素相交织,使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现。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历史中探寻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在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原始观念中产生的。

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象征着现实社会的种种苦难、压抑和无奈,因而宗教是应该而且必须被消灭的,正如现实中的一切苦难、压抑和无奈都应该而且必须被消灭。

弗洛姆却认为,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宗教,一种即使生活富足、内心幸福也可能存在的宗教。

这种宗教是关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的大爱,也是马克思著作的核心。

标签: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世俗宗教我们必须超越我们的自我陶醉、私心和内心的孤独并走向生活;而且——迈斯脱尔·埃克哈脱会这样说——必须使我们自己变空,才能达到充分,才能变成整体。

如用不同的话来表达这种信仰,就正是马克思著作的核心。

——弗洛姆一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质上是一个宗教理论体系。

它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法哲学批判为基础,以哲学、社会学思想为论证手段,提出了“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思想,其中心始终没离开过“人”这个主题。

“人”这个概念不仅是马克思整个学说的起点,也是其着力渲染的逻辑终点。

研究人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被消解,是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的重中之重,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也始终在马克思的整个学说体系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在这里,马克思既没有把人神化(这是经典宗教理论的特征),也没有因此而供奉起共产主义来,相反,在马克思眼里,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共产主义更不是一种浪漫而又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一个在历史有规律的运动中必定能得到实现的科学真理。

那么,何以说他的学说是一宗教理论体系呢?对此,弗洛姆有一段精彩的诠释:“今天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人是很少的。

假如我说除了我和少数另外几个人外,差不多都错了,我可能显得骄傲自大了些。

我并不想评价得这样概括,但我确实感到许多研究马克思的专家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宗教,当然不是在信仰上帝这个意义上的宗教。

佛教在一定意义上也不是宗教。

佛教在不信上帝这个意义上说也不是宗教。

佛教不承认神,但它的中心信仰是宗教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导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世界观和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无神论和宗教理论体系的优秀成果后创立的,列宁则在领导工人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以自己的新贡献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凡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都应被视之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一、关于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两大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二是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关于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总的思想是反对用观念的东西去诊释宗教,而主张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实物质世界中去寻找它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对宗教的本质作了高度的概括,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①这段话说明:第一,宗教就其内容和对象来说,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等关于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普及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常识,推动我党宗教政策全面落实,今专门开设栏目,集中刊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及重要政策规定等,供大家学习。

什么是马克思卞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本内容有:(1)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3)宗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示: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o(4)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

”(5)宗教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的工具,但被压迫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于颠倒的世界,因此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给人虚幻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宗教观

二是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 力量”。这是讲宗教崇拜所反映的内容并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不可捉摸的东
西,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客观力量(包括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宗教幻 想有其现实基础。 三是宗教反映采取的是“超人间力量”的特殊形式,是说支配 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并不直接是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 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 式,因而具有宗教的神圣性。
二.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的一定阶段,
才产生了宗教。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是由于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他们彼此之间及对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无法正 确解释,而产生神秘感。因此,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的本 质的异化观点 ,“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在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力量以外,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人们既不能解 释又不能控制,同样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得以存在和 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于劳动者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巨大苦难的恐惧 和绝望,在于剥削阶级需要利用宗教作为麻醉和控
4、同宗教作斗争要服从无产阶级革 命斗争的总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
多次提出,要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国 家政治和法的批判,通过消灭私有制度 来消灭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列宁认 为,我们应当同宗教作斗争,这是马克 思主义的起码原则。但是必须善于同宗 教作斗争,要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宗 教的根源,把同宗教的斗争同消灭产生 宗教的社会根源的实践联系起来。所以, 任何时候,不能把宗教问题提到它所不 应有的首要地位,决不要把群众间的宗 教分野置于政治分野之上。如果这样做, 就会分散革命的力量,分裂劳动群众队 伍,破坏革命队伍在政治上的 团结一致。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宗教是以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深刻阐明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指导。

一、宗教是自然存在的意识形式,是社会生活的精神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把宗教视为整个文明或某种文明的特殊阶段,从而具有了与一般自然存在的区别性,是一定社会的产物。

二、宗教产生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由蒙昧状态过渡到文明状态。

但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因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面临严峻的自然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对自然的崇拜、恐惧、敬畏转化为精神上的需要,企图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来保护自身,这便形成了最原始的宗教。

但同时也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宗教只能以自发形式产生并存在。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宗教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哲学、科学等并列。

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也从最初的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更多地以一种被制约的状态介入社会生活,直至它们发展出超自然的神灵世界。

三、宗教的本质是信仰,核心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宗教信仰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某种主体力量、某种社会事物、某种社会现象的强烈的依赖关系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精神力量和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人们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精神动力。

可见,宗教是信仰的集中体现,是信仰的表现形式。

四、宗教信仰具有世俗性,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人的生活方式是多样的,信仰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有两重性,即:世俗性与神圣性。

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信仰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信仰内容。

另一方面,信仰者又不断改变自己的信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宗教,也使宗教随之发生变化。

可见,宗教具有世俗性,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就是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
机电一体化1406班汤悦
当今社会虽然是一个科技水平不断攀升的社会,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仍存在一些现象是高科技所无法解释的,比如人生中难以把握的兴衰荣辱,旦夕祸福,生老病死等,这些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似乎都被某种不知名的“异己”力量所掌控,这时宗教理所当然的成为解释这些现象的手段和工具。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我们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
宗教是一种为社会群体所认知的对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宗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对于宗教起源问题,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普列汉诺夫认为宗教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变过来的,图腾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即心理起源说;涂尔干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对社会的崇拜,神就是社会的化身;但马克思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宗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清楚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必须基于社会物质经济条件本身。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二是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事现实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很多人把困难命运的根源归结为“命运”,即神的安排,并渴望从宗教中寻找幻想着的幸福,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慰藉,实质上他们是在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获得理想的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的起源与存在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与消亡的条件,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于宗教,我们要辩证的认识和把握其作用的二重性。

宗教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
宗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教和传教,甚至利用宗教谋求利益。

比如一些基督教徒在自养名义下,大肆兴办经济实体,一些佛教古刹也都成为商品集散地,有的以寺庙为实体供人参观,从而获利。

但也有一些宗教群体投身于慈善事业,真正为百姓牟福。

宗教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宗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我们不能孤立的,或者单方面看待其作用,也不能形而上学的对其简单处理,而应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结合国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以及其他领域具体实际情况看待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宗教如果可以做到与时俱进,保持其先进性并且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也有利于文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曾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阶级社会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感觉绝望与无助,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安慰的人们只能追寻理想中的慰藉,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聊以自慰。

人们只会在现实中受到束缚,他们的精神领域是不受统治的,但宗教毕竟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它不会给人们带来真正现实中的幸福,它既是可以止痛的药物,也是可以麻醉人们神经的毒药。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宗教问题总是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处理宗教问题时,就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合理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宗教问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历了一个初步形成、曲折发展、不断充实日臻完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数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形成的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扩充和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中国,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不断攀升,而他们对宗教却没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以至于有了较多的困惑。

首先,他们理不清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其次,宗教信仰群众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部分学生在信仰上存在有神论思想,对宗教的本质内涵认识不清,还有部分学生对共青团员、党员能否信仰宗教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

宗教存在的自然、社会、以及思想根源在当今社会还未完全消除,宗教仍然会长期存在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而我们就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高校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并且加强宗教法律和宗教政策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