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

合集下载

沉积岩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沉积岩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一、砾岩、角砾岩、砂岩常见岩石类型:砾岩、角砾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杂砂岩、铁质砂岩、海绿石砂岩、细粒砂岩、中粒砂岩、粗粒砂岩。

1、鉴定方法和步骤(1)鉴别确定岩石中的碎屑成分并估计其含量。

(2)实际测量(薄片中)和估测(手标本上)碎屑颗粒的粒径(最大、最小和一般的)。

(也可利用粒度管或粒度盘以及较标准的标本进行对比)。

并确定岩石的分选程度。

(3)鉴别碎屑颗粒的磨圆度。

(4)鉴别填隙物的成分硅质胶结物:白色、致密状、硬度大于小刀、加HCl不起泡。

铁质胶结物:岩石往往呈紫红色。

碳酸盐质胶结物:浅灰一浅绿色、加HCl起泡。

海绿石胶结物:暗绿色,风化后使岩石带绿色斑痕。

泥质杂基:灰色、褐色、硬度小、岩石易破碎松散、加HCI不起泡。

(5)区分岩石的支撑性质并尽可能地区分出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等胶结类型。

2.描述实例(1)砾岩(河北宣化)灰色、砾状结构、胶结紧密、标本呈块状构造。

其中砾石占70%,填隙物占30%。

砾石大小不一,粒径一般在2-20mm,以2-10mm为主。

砾石呈圆状及次圆状,少数次棱角状,断面多呈椭圆及长条形。

砾石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还有少量喷出岩和硅质岩。

填隙物浅灰绿色,多为与砾石成分相同的砂及粉砂、砂及粉砂间有钙质、泥质等填隙物。

属基底式胶结类型。

(2)紫褐色中粒铁质砂岩暗紫褐色、颜色分布不均匀。

中粒砂状结构,标本呈块状构造。

碎屑含量占整个岩石85%左右,胶结物约占15%。

砂粒几乎都是石英,粒径0.15-1mm左右,分选性好,大小比较一致。

胶结物主要为氧化铁,分布不均匀,局部聚集成团块。

岩石为颗粒支撑,呈孔隙式胶结。

二、粉砂岩、泥质岩此类岩石的主要类型:细粉砂岩、粗粉砂岩、粘土、泥岩、含粉砂泥岩、砂质页岩、铁质页岩、钙质页岩、黑色页岩、碳质页岩、油页岩、硅质页岩。

1、鉴定方法与步骤(1)粉砂岩的观察方法与砂岩基本相同。

(2)泥质岩因矿物颗位非常细小、,肉眼无法鉴定,因而要注意其颜色及各种物理性质的观察。

第二节 沉积岩的分类及主要类型

第二节 沉积岩的分类及主要类型

3、砂岩的观察与描述 ① 颜色 ② 成分:石英、长石、岩屑、含量; ③ 结构:颗粒:大小、形状、分选、磨圆、含量; ④ 填隙物:杂基及其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含量 ⑤ 胶结类型:基底式、孔隙式等; ⑥ 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等;
⑦ 次生变化
⑧ 综合命名:颜色+结构+成分+名称,如浅灰色细粒
石英砂、灰褐色中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1颗粒支撑;2过渡支撑;3基质支撑
基质支撑(Matrix-suppot) 若基质含量很高,以致使较大颗粒被基质隔开而“漂浮”在基质 背景中,这时沉积物的格架将由基质和较大颗粒共同搭接形成,它 所受压力将会均匀分布在较大颗粒的整个表面上和所有基质中。 过渡支撑(Transitional support) 基质含量既不太多也不太少,较大颗粒有的直接叠加,有的又 被基质隔开,这样的支撑称为过渡性支撑。 颗粒支撑(Grain-support) 当基质和较大颗粒的分布都大体均匀时,若基质很少或无基质 (颗粒含量相对较高),那么较大颗粒就会直接堆垒起来搭成颗粒 格架,同时形成粒间孔,可能有的少量基质只会处在粒间孔内。这 时沉积物所受压力基本上只分布在较大颗粒相互间的接触部位,颗 粒其它部位和粒间孔内的基质则不承受压力或只承受很小压力。
根据利用在剖面中的位置分类:
砾岩在地质剖面中的位置,即砾岩与相邻岩层,尤其
是下伏岩层的接触关系,具有很大的地质意义。
根据砾岩在剖面中的位置分 类
1.底砾岩
常分布于海侵层序的最底部,即侵蚀基准面上,与下伏
岩石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是海进的开始阶段产物,代表了 一定历史时期的沉积间断,通常分布范围较广。底砾岩一
长石 含量仅次于石英,主要来自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常见 的是钾长石、酸性斜长石,而中-基性斜长石少见。 属不稳定矿物,若在砂岩中大量出现,则多半是干燥气候和快 速条件下堆积。长石碎屑也只有在短距离搬运、迅速埋葬的情况下, 才能保存下来不被分解。 对长石含量、类型及其特征的研究,可以追溯母岩、推断古气 候、古构造等。 云母 多是稳定的白云母,常集中在细砂岩、粉砂岩的层面上。 黑云母不稳定,只出现在离陆源区近、而成分复杂的砂岩中。

常见沉积岩肉眼鉴定简介

常见沉积岩肉眼鉴定简介

常见沉积岩肉眼鉴定简介鉴定内容和方法: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碳酸盐岩: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铁质岩等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对照教材中所列沉积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沉积岩是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的特征主要通过其颜色、构造、结构和成分来熟悉,沉积岩一般呈层状.按成因及成分可大致分类为:1、碎屑岩类:包括正常的碎屑岩、火山碎屑岩;2、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一〕沉积岩的颜色:沉积岩的颜色往往反映了岩石的成分和形成的环境.白色的沉积岩多为纯洁的高岭土、石英、方解石、盐类成分组成.深灰色.黑色一般说明岩石中含有有机成分或散状的硫化铁等杂质.是复原环境下形成的岩石;肉红色或深红色可能含有较多的正长石或氧化铁,是在氧化环境下形成的;含二价铁的硅酸盐组成绿色沉积岩,形成于弱复原环境.沉积岩的系统分类表:二〕沉积岩的构造:层理和层面构造是沉积岩特有的构造.沉积岩因层理构造显示其非均匀性,层理有:水平的、波状起伏的、倾斜的、交错的等,肉眼看不到层理构造的为块状层理.层面构造是各种地质作用在沉积物外表留下的痕迹.常见的有波痕、泥裂、雨痕、虫迹等.三〕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结构与沉积岩的成因紧密相关可分为:碎屑岩具有碎屑结构、化学岩具有化学结构、生物成因的生物结构.碎屑结构:按碎屑颗粒的直径大小乂可分为:砾状结构:>2mm砂状结构:0.05-2mm之间粉砂状结构:0.005—0.05mm之问.泥质结构:v0.005mm.化学结构:矿物是通过胶体溶液或真溶液中以化学方式沉淀而生成的结构,它可以是隐晶的,也可以是显晶的.生物结构:岩石中儿乎全部或大局部由生物遗体〔如贝壳等〕所组成.四〕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沉积岩中的常见矿物有二十多种,各类沉积岩中的矿物成分有较大差异.碎屑岩山碎屑颗粒〔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和胶结物两局部组成.碎屑矿物主要为不易风化的石英、长石和白云母,而易风化的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那么少见.常见的胶结物有碳酸盐、氧化硅、氧化铁、泥质等.根据硅质硬度大,泥质较松软, 钙质加稀盐酸起泡,铁质呈红褐色〔三价铁〕或灰绿色〔二价铁〕等持征,可将上述四种胶结物区别开.化学及生物岩的矿物成分很多,常见的有铁、铝、镐、硅的氧化物和氢痒化物、碳酸盐〔方解石和白云石〕、硫酸盐〔石膏等〕、磷酸盐、卤化物等.但某一种岩石的成分比拟单一,往往以某一种化学组分为主.二、沉积岩的肉眼鉴定方法和步骤:1、碎屑岩:具有典型的碎屑结构,观察描述以下内容:1〕颜色:要求指出岩石的总体颜色,并要区别新鲜面和风化面的颜色.2〕构造:看有无微层理和层面构造,一般以块状构造常见.3〕结构:碎屑岩具有典型的碎屑结构,由两局部组成:1、碎屑局部:描述碎屑颗粒的大小及含量,假设为粗碎屑岩,描述砾石或角砾的大小、形态、磨圆度等.2、胶结局部:常见的胶结物有:黏土质:土状,岩石较松散,小刀可以刻动, 并在水中可以泡软.铁质:使岩石呈紫红色或褐色.硅质:白色,硬度大于小刀, 往往胶结紧密.钙质:白色加稀盐酸强烈起泡.4〕碎屑成分:常见的有:石英、长石、白云母及岩屑碎屑,确定碎屑成分及含量. 5〕命名:碎屑岩按碎屑颗粒的大小先定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岩,基本名称,再按碎屑粒级、成分细分.2、泥质岩:泥质岩由黏土矿物组成,矿物颗粒非常细小,故在手标本中肉眼鉴定其成分是困难的.主要观察描写泥质岩的颜色和物理性质.1〕颜色:一般的泥质岩往往为浅色,混入有机质那么显黑色,混入氧化铁呈褐色, 含绿泥石、海绿石等为绿色.2〕物理性质:观察岩面断口、硬度、可塑性,在水中易否泡软,吸水性强弱等. 3〕构造:观察岩石中有无层理、波痕、结核、泥裂等.4〕是否含有生物化石.5〕泥质岩易和粉砂岩混淆:肉限鉴定一般用手研磨岩石粉末,有无砂感予以区别.假设无砂感者定为泥质岩.6〕命名:泥质岩本身的进一步分类根据固结程度、有无页理构造分为黏土、泥岩和页岩,有的还可根据颜色、硬度和滴酸起抱等进一步分为铁质、硅质和钙质页岩等.3、化学及生物化学岩:1〕颜色:灰•灰白色居多,但往往随混入物而变化.2〕构造:应注意有无微细层理和层面构造,有无化石等.3〕结构:假设为结晶粒状,要按粒度划分粗、中、细粒及其含量:假设为生物碎屑, 要分清生物种属及其含量.4〕断口:可反映岩石的固结程度和结构、构造.如岩石山显微粒状方解石或白云石组成,固结差的为土状断口,固结致密的为贝壳状断口,颗粒较粗大而均匀的那么呈“砂糖状断口〞颗粒较小不均匀而含有生物碎屑的那么呈不平坦断口,假设有显微层理那么呈阶状断口.5〕硬度:一般小于小刀,如混入硅质,硬度增加.6〕遇酸反响:加酸起泡程度.7〕命名: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主要根据物质组成进一步分类命名,其中碳酸盐类岩还应根据钙、镁和黏土物质的白分含量〔即与盐酸反响难易程度〕以及碎屑的成分与结构进一步细分类.〔二〕沉积岩肉眼鉴定描述举例对岩石标本,依上所述步骤观察、描述完毕,最后应给予命名.为便于从岩石名称中反映出岩石特征,往往用岩石的全名称.一般顺序是:颜色+构造+结构+成分.m号标本:新鲜面为白色,风化面为灰白色;具层理构造;粗粒砂状结构,粒度—般为1 mm左右,有5%>2mm的砾石,磨圆较好,多呈浑圆状,分选也较好;硅质胶结.碎屑矿物主要为石英,其含量大于90%,可见少量长石,风化后呈高岭土.根据定名原那么,m号标本全名为:白色含砾粗粒石英砂岩.n号标本:黄绿色,带少量褐色斑点,泥质结构,岩石致密,硬度低,指甲可刻动,断口粗糙,外表光泽暗淡,可见细小云母片,含三叶虫和圆货贝化石碎片, 具有平行的簿层状页理构造,滴盐酸起泡.n号标本可定为:黄绿色含生物钙质页岩.q号标本:灰白色,泥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具贝壳状断口,固结致密,小刀可刻动,局部有粗晶的方解石颗粒,直径I—2mm左右,解理面闪闪发光,加盐酸剧烈起泡. 故q号标本可定为:灰白色泥晶灰岩.1单成分细砾角砾岩:暗褐绿色.细砾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角砾全为变质细砂岩碎块,呈暗灰绿色,近等轴状,圆度很差,尖棱状,大小极不均匀,可从粗砂过渡到中砾,最大约40mm,以5-20mm为主,其中角砾呈多泥颗粒支撑,含量约60%.角砾间被砂泥质混基充填,其中砂粒成分与角砾相同,含量约10%.胶结物为泥质,呈略红褐色,土状,硬度小于小刀,含量约30%.2白云质粗粒石英砂岩:灰白色.粗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砂粒分选较差,以圆一次圆为主,含量约75%O粒间胶结物约25%.砂粒全由石英构成,呈灰一烟灰色,外表光泽略淡,断口处油脂光泽.胶结物为白云石,整体很致密,呈灰白色,与稀盐酸不反响,但粉末反响较强.3粗粒石英杂砂岩:灰白色,风化后呈暗褐红色.粗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砂粒分选、磨圆中等,含量约80%o粒间杂基含量约20%.砂粒儿乎全为石英,仅少量长石和岩屑.石英灰白一烟灰色,外表略呈毛玻璃状, 油脂光泽,含量约75%.长石淡褐或浅肉红色,岩屑黑色,总量小于5%.杂基灰白一乳白色,局部淡褐黄色,略显粉状.因氧化铁浸染,岩石发育李泽冈格环4中粗粒长石砂岩:淡灰褐色.中粗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砂粒以次角状为主, 分选较差,含量约85%.粒间胶结物约15%.砂粒成分主要是长石、石英和少量白云母.长石浅肉红色或淡褐色,可见少量解理面,大多反光很弱,含量约50%o石英灰一烟灰色,略透明,泛油脂光泽,含量约30%.白云母银白色片状,强玻璃光泽,大小达含量约5%.胶结物灰白色,较致密,略有粉末状感觉.5中粗粒长石砂岩:褐红色.中粗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砂粒次角状为主,分选很差,少数可达3mm左右,含量约80%o粒间胶结物约20%.胶结物灰白色,略带淡褐色,与砂粒之间界线截然.砂粒成分主要是长石和石英.长石浅肉红或褐黄色为主,少数灰白色或无色透明, 粒度相对较细,大多小于1mm,含量约50%.石英灰一烟灰色,油脂光泽,粒度相对较大,以1-2mm为主,少数达3mm左右,含量约30%.6中粒长石杂砂岩:暗灰绿色.中砂状结构.纹层状构造.砂粒分选较好,圆度中等,多为次圆状.碎屑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少量岩屑.石英浅灰或烟灰色,油脂光泽,含量约50%o长石浅肉红色,可见光亮解理面,玻璃光泽,含量约20%o岩屑色暗,结构细腻,含量约10%o砂粒间填隙物为泥质,呈粉状,淡红褐色或淡灰白色,含量约20%.7中细粒岩屑杂砂岩:灰色,略带绿色色调.中细砂状结构.纹层状构造.砂粒分选较好,磨圆中等到差,屡次角一次圆状,含量约75%.砂粒间为泥基,含量约25%O碎屑成分为岩屑和石英.岩屑色深,多深灰、黑灰,局部紫红或略带深绿,均暗淡无光泽,含量约40%.石英烟灰色,微透明,油脂光泽,含量约35%O泥基粉状或土状,浅灰或灰白色,略显红色色调.8细粒岩屑杂砂岩:深灰一黑灰色.细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砂粒分选较好,圆度中等,屡次圆状,含量约85%o砂粒间为泥基,含量约15%.碎屑成分为岩屑、石英和长石.岩屑色深,多深灰、黑灰,局部泛绿或灰绿,均暗淡无光泽,含量约50%.石英烟灰色,透明毛玻璃状,油脂光泽,含量约25%. 长石灰白色,有时泛浅红,含量约10%.砂粒聚集紧密,之间的泥基呈条痕状显现,颜色呈浅灰褐.9中粒长石石英杂砂岩:浅灰色,略带淡褐色凋.中砂状结构.纹层状构造.砂粒分选中等,磨圆较差,屡次角状,局部次圆,含量约80%o砂粒间为泥基,含量约20%o 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微量岩屑.石英无色透明或浅烟灰色,油脂光泽, 含量约60%.长石灰白色或浅淡红、黄色,大多高岭土化,无光泽,有时可见玻璃光泽,含量约20%o岩屑黑灰色,内部构造细腻,暗淡无光泽,含量约1%. 泥基呈粉状,灰褐或灰黄色.。

沉积岩的类型

沉积岩的类型

沉积岩的类型沉积岩是指由岩屑、生物残骸、化学沉淀物等物质在水中沉积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球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地质构造变动、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等。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沉积岩类型及其特征。

第一类:碎屑岩碎屑岩是由岩屑、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质组成的沉积岩。

岩屑可以是砂、砾石、泥等。

碎屑岩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侵蚀、输运和沉积。

侵蚀是指岩石受到水、风、冰等自然力的侵蚀作用,岩石表面的碎屑逐渐剥落。

输运是指岩屑被水流、风力等运输到远离原来位置的地方。

沉积是指岩屑在水中沉积下来形成岩石。

碎屑岩的特征是岩屑颗粒较大,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第二类:化学沉积岩化学沉积岩是由水中溶解的化学物质沉积而成的岩石,它们的形成过程包括化学沉淀、生物作用和干涸沉积。

化学沉积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和硫酸盐。

碳酸盐岩包括石灰岩、白云石和方解石等。

硫酸盐岩包括石膏和明矾石等。

化学沉积岩的特征是颜色鲜艳、晶粒细小、质地均匀。

第三类:有机岩有机岩是由生物残骸沉积而成的岩石,它们的形成过程涉及到生物生长、死亡和分解等过程。

有机岩的主要成分是有机质和无机物质。

有机质包括藻类、植物、动物的遗骸和化石等。

无机物质包括矿物、泥沙等。

有机岩的特征是质地致密、颜色暗淡、有特殊的气味。

第四类:火山沉积岩火山沉积岩是由火山喷发物沉积而成的岩石,它们的形成过程包括火山喷发、碎屑流和火山灰等。

火山沉积岩的主要成分是火山碎屑、玄武岩和安山岩等。

火山沉积岩的特征是颗粒细小、质地坚硬、含有气孔和斑点。

总之,沉积岩是地球历史上的重要见证,它们记录了地球的演化历程。

了解沉积岩的类型及其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和现状,对于地质学和矿产资源开发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沉积岩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沉积岩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沉积岩常见的岩石有哪些?沉积岩常见的岩石有哪些?①砾岩及角砾岩砾岩及角砾岩由50%以上大于2mm 的碎屑颗粒胶结而成。

由磨圆较好的砾石胶结而成的称为砾岩;由带棱角的角砾胶结而成的称为角砾岩。

砾石成分可能是矿物碎屑,但主要是岩屑。

按砾石成分砾岩可分为单成分砾岩和复成分砾岩。

②砂岩及粉砂岩砂岩是由50%以上2~0.05mm粒级的颗粒胶结而成的。

按粒度大小可细分为粗粒、中粒、细粒及粉粒砂岩。

根据其主要碎屑成分又可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

粉砂岩是0.05~0.005mm粒级的颗粒含量>50%的岩石,碎屑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碎屑的磨圆度差,分选好,胶结物常为粘土、钙质和铁质。

常见颜色为棕红色或暗褐色,常具有薄的水平层理。

粉砂岩的性质介于砂岩与粘土岩之间。

③粘土岩类粘土岩是粒径<0.005mm,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岩石。

常见的粘土矿物有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

粘土岩中的其它成分有石英、长石、云母、褐铁矿等。

粘土岩性质软弱,强度低,易产生压缩变形,抗风化能力较低,尤其是含蒙脱石等矿物的粘土岩,遇水后具有膨胀、崩解等特性。

主要的粘土岩有以下两大类。

(a)泥岩泥岩是由粘土经脱水固结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固结不严密、不牢固;层理不发育,常呈厚层状、块状;强度较低,一般干试样的抗压强度约在5~35MPa之间,遇水易泥化,强度显著降低,饱水试样的抗压强度可降低50%左右;泥岩多形成于较新的地质时期。

(b)页岩页岩也是由粘土脱水胶结而成,大部分有明显的薄层理,能沿层理分成薄片,这种特征也称页理,风化后多成碎片状或泥土状。

④石灰岩石灰岩简称灰岩,在深海或浅海环境中形成,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有时还可含有白云石、燧石等硅质矿物和粘土矿物等。

常呈深灰、浅灰色,纯质灰岩呈白色。

多呈致密状,叫做结晶灰岩。

石灰岩在常温下遇稀盐酸剧烈起泡。

⑤白云岩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白云石,其次含有少量的方解石等。

形成环境同灰岩,常为浅灰色、灰白色,呈隐晶质或细晶粒状构造。

第九章 沉积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研究材料]

第九章 沉积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研究材料]
第九章 沉积岩特征 及主要岩石类型
——地质学基础
调研学习
1
沉积岩:由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 搬运作用)及部分火山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沉积作用),经成岩作用后形成的岩石。
调研学习
2
沉积岩在地壳中的分布特征
岩浆岩约占地壳总体积的 三分之二(67.6%)。
变质岩约占地壳总体积的 四分之一(27.4%)。
泥质结构是沉积岩中特 有的结构。
调研学习
粘土岩 12
火山碎屑结构
火山碎屑结构: 由火山碎屑经 沉积作用形成 的岩石所构成 的一种结构。
调研学习
火山碎屑岩
13
粒屑结构
粒屑结构:有机械沉积作用参与形成的内源沉积岩。 灰岩、白云岩、硅质岩等。
竹叶状灰岩
调研学习
14
泥质条带灰岩
晶粒结构
晶粒结构:由化学或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结晶岩石 所具有的结构。碳酸盐岩、硅质灰岩等。
0.73
3. 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指组成物质的颗粒性质(粒度、表面 特征)、形状、大小及相互关系等。沉积岩的结构
类型及其特点取决于岩石的形成作用,是沉积岩
的几个主要坚定特征(成分、结构、构造、颜色)之 一。主要结构类型有:
碎屑结构
泥质结构
火山碎屑结构
粒屑结构/晶粒结构
生物结构
调研学习
8
碎屑结构
沉积岩仅占地壳总体积的 5%,但由于它广泛分布 于陆地表面及海洋盆地中,
因而它占据了地表面积的 75%。
调研学习
3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 化学成分
➢ 矿物成分 ➢ 结构 ➢ 构造 ➢ 颜色
沉积岩的分类
陆源沉积岩 火山源沉积岩 内源沉积岩

沉积岩的分类

沉积岩的分类

沉积岩的分类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们是由颗粒物质在水或风等运动介质中沉积而成的。

根据不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沉积岩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碎屑岩碎屑岩是由已经存在的岩石、矿物、贝壳等碎屑颗粒在水或风等介质中沉积而成的。

根据颗粒大小不同,碎屑岩可以分为砾石、砂岩和泥岩三种类型。

其中,砾石是指颗粒大小大于2毫米的碎屑物质沉积形成的岩石;砂岩则是指颗粒大小在0.063-2毫米之间的沉积物形成的;泥岩则是指颗粒大小小于0.063毫米的沉积物形成的。

2.生物化学沉积岩生物化学沉积岩是由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在水体中逐渐聚集并形成的。

常见的生物化学沉积岩包括白垩土、珊瑚礁和鸟粪等。

3.化学沉积岩化学沉积岩是由水中溶解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逐渐沉积并形成的。

常见的化学沉积岩包括石灰岩、盐岩和硅化物等。

4.火山碎屑沉积岩火山碎屑沉积岩是由火山喷发产生的碎屑物质在水或风等介质中沉积而成的。

常见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包括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等。

5.冰川沉积岩冰川沉积岩是由冰川运动过程中带来的碎屑颗粒在融水或雪水中逐渐聚集并形成的。

常见的冰川沉积岩包括冰砾石和泥炭等。

6.风成沙质沉积物风成沙质沉积物是指在风力作用下,由于颗粒大小不同,被分选出来形成了以砂为主要组分的地表覆盖层。

常见的风成沙质沉积物包括荒漠和戈壁地区的黄土、流纹状砂岩等。

总之,沉积岩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征而得出的。

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在地质学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研究地球历史和资源勘探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沉积岩有哪些

沉积岩有哪些

沉积岩有哪些
沉积岩有砾岩、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碎屑岩、角砾岩、泥质岩、石灰岩等。

扩展资料:
沉积岩,三大岩类的一种,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是在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岩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过外力的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

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岩的主要岩石类型:1)火山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是火山剧烈爆发中产出的火山碎屑堆积物经压实、固结以后形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物质的物态一般指它降落着地时的物理状态,即是固态、液态,抑或是塑性体。

固态碎屑包括岩屑、晶屑和玻屑;塑性碎屑包括浆屑,塑性玻屑。

火山碎屑岩根据碎屑颗粒大小又可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

集块岩:岩石中的火山碎屑粒径大于50mm者占50%以上,常混有火山角砾、火山灰等,分选性差。

集块岩多分布于火山口附近或火山管道中,分布范围较窄,可作为寻找古火山口或古火颈的一种标志。

火山角砾岩:主要由各种喷出岩的角砾组成,也有其它岩石角砾,角砾棱角明显,也可混入少量晶屑,一般由火山灰胶结,分选性差。

该种岩石除分布在火山口附近外,也可分布于离火山口稍远的地区。

比较常见。

凝灰岩:岩石中大多数的火山碎屑粒度小于2mm,并且被更细的火山尘及火山灰的次生化学分解物(蛋白石、粘土、碳酸盐等)所胶结。

由于火山灰粒度细小,从火山口喷出后在空中可飘浮数百乃至数千公里,所以一般凝灰岩的分布范围很宽,可距火山口很远。

它是火山碎屑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种。

2)正常碎屑岩类:正常碎屑岩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岩石之一,特别是在陆相沉积物中,分布极为广泛。

一般所指的碎屑岩是由50%以上的碎屑物(包括矿物碎屑及岩石碎屑)组成的岩石。

它们的形成主要与外动力地质因素有关,大都为机械破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而成。

碎屑岩中,也可混入纯化学沉淀物质与黏土物质,并且多以胶结物的形式存在,当这些混入物的含量增多,而超过50%时,则分别过渡为化学岩或黏土岩。

这类岩石按碎屑颗粒大小,又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三种。

砾岩:破碎的岩块,经过较长距离的搬运或受到海浪的反复冲击,使棱角消失,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砾石(或称卵石),再经胶结的岩石称为砾岩。

砾石直径一般大于2mm。

不同的砾岩,其砾石成分和胶结物各不相同。

具砾状结构、层状构造,但层理一般都不发育。

若这类岩石中砾石未被磨圆而具明显棱角者,则称为角砾岩。

砂岩:是由各种成分的砂粒被胶结而成的岩石,一般所说的砂岩是砂质岩石的总称。

其中砂粒直径在2-0.05mm之间。

胶结物可有泥质、钙质、铁质和硅质等。

碎屑成分复杂,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其次为云母,此外,尚有一些重矿物、碳酸盐类矿物和岩屑。

这类岩石若按碎屑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粗粒砂岩(砂粒直径2-0.5mm);中粒砂岩(0.5-0.1mm);细粒砂岩(0.1-0.05mm)。

若按碎屑成分又可划分为石英砂岩(石英含量在90%以上,含少量长石及燧石);长石砂岩(石英占30-60%,长石在30%以上,尚有少量云母及岩屑);硬砂岩(石英少于60%,长石20-30%,岩屑在20%以上)。

粉砂岩:由直径为0.05-0.005mm的砂粒经胶结而成,其成分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云母、绿泥石、重矿物及泥质混入物等。

岩石外貌颇似泥质岩,但较坚硬,并有粗糙感。

第四纪沉积物中的黄土及黄土岩亦属于粉砂岩类。

黄土中粉砂粒级占50%以上,其次是黏土。

成分复杂(有石英、长石、碳酸盐及黏土矿物),颜色浅黄或暗黄,质轻而多孔(孔隙占总体积的40-55%),易研成粉末,含有多量的奇形怪状的钙质结核,无明显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其质点结合力强,常被侵蚀呈陡峭的山崖。

我国西北一带广泛分布,最厚可达400余米,成为著名的黄土高原。

3)黏土岩类:又称泥质岩。

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类岩石,约占沉积岩总体积的50-60%。

它是介于碎屑岩与化学岩之间的过渡类型,并具有独特的成分、结构和性质等特征。

这类岩石是由含量在50%以上,直径小于0.005mm的物质所组成的。

主要矿物成分是黏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及水云母等。

尚有少量极为细小的石英、长石、云母、碳酸盐及重矿物等。

主要由含铝硅酸盐类矿物的岩石,经化学风化形成的细悬浮物质,被搬运至湖、海盆地或在原地沉积而成。

黏土岩的颜色与沉积环境和混入物有关,多呈黑色、褐红色、紫色、红色和绿色等,但也有呈白色或浅灰色者。

这类岩石具典型的泥质结构,质地均一,有细腻感。

可塑性和吸水性很强,岩石吸水后体积增大。

这类岩石因其中黏土矿物颗粒细小,肉眼不能鉴别其成分,一般仅根据其固结程度和结构构造特征进行分类和命名,详细研究则需采用专门的方法。

根据其固结程度这类岩石可分为黏土、页岩、泥岩三种。

黏土:为松散的土状岩石,含黏土颗粒在50%以上,黏土与砂之间由于黏土颗粒、砂粒等含量不同,有亚黏土(黏粒含量10-30%);亚砂土(黏粒含量3-10%)及砂土(黏粒含量﹤3%)等过渡类型。

黏土根据其中所含主要矿物成分的不同又可分为:高岭石黏土;蒙脱石黏土和水云母黏土。

页岩:由松散黏土经硬结成岩作用而成。

为黏土岩的一种构造变种,它具有能沿层理面分裂成薄片或页片的性质,常可见显微层理,称为页理(页岩亦因此得名),具有页理构造的粘土岩常含有水云母等片状矿物,可由于细小的片状矿物平行排列所致。

页岩成分复杂,除各种黏土矿物外,尚有少量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长石等混入物。

岩石颜色多种,一般呈灰色、棕色、红色、绿色和黑色等。

依混入物成分的不同,又可分为黑色页岩、碳质页岩、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硅质页岩及油页岩等。

泥岩:其成分与页岩相似,但层理不发育,具块状构造。

4)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这类岩石是由于母岩遭受强烈化学分解作用之后,其中某些风化产物形成水溶液(真溶液或胶体溶液)被搬运到水盆地中,通过蒸发作用、化学反应和在生物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下沉淀而成的。

这类岩石的数量和分布均比碎屑岩和黏土岩少,但它们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本身许多就是有经济价值的矿产,如石灰岩、白云岩、铁质岩、锰质岩、铝质岩、磷块岩等。

这类岩石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的是碳酸盐岩,其次是硅质岩。

石灰岩:由结晶细小的方解石组成,常含少量白云石、黏土、菱镁矿及石膏等混入物。

纯石灰岩常为浅灰色、灰色,当含杂质时为浅黄色、浅红色、灰黑色及黑色等。

以加冷稀盐酸强烈起泡为其显著特征。

根据石灰岩的成因、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又可分为普通灰岩、生物灰岩、碎屑灰岩和燧石灰岩等。

白云岩:主要由细小的白云石组成,尚含少量方解石、石膏、菱镁矿及黏土等。

白云岩的外表特征与石灰岩极为相似,但加冷稀盐酸不起泡或起泡微弱,具有粗糙的断面,且风化表面多出现格状溶沟。

白云岩中随着方解石含量的增多,有逐渐向石灰岩过渡的类型,如石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石灰岩等。

泥灰岩:是碳酸盐岩与黏土岩之间的过渡类型。

其中黏土含量在25-50%之间,若黏土含量为5-25%,则称为泥质灰岩。

泥灰岩通常为隐晶质或微粒结构,加冷稀盐酸起泡,且有黄色泥质沉淀物残留。

颜色多种,有浅灰、浅黄、浅绿、天蓝、红棕及褐色等。

硅质岩:主要由蛋白石、石髓及石英组成,SiO[sub]2含量在70-90%之间,此外尚有黏土、碳酸盐、铁的氧化物等。

这类岩石包括硅藻土、燧石岩、碧玉铁质岩和硅华,其中以燧石岩最为常见。

燧石岩致密坚硬,锤击之有火花,多呈结核状、透镜状产出,也有呈层状生于碳酸盐岩之中的。

颜色多为深灰色和黑色,但也有红色、黄色,甚至白色者。

常具隐晶质结构,带状构造。

野外记录本的使用及记录格式及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野外记录本是地质工作者记录野外地质现象、数据,描述观测情况的技术资料专用本 ,要保管好,要注意安全保密,不能丢失。

另外,野外记录本不是杂记本,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撕页,使用完后上交保管室作技术资料保存。

(一)记录格式野外记录本由横格纸和方格纸两部分组成。

横格纸是专供文字描述、记录用的 ,方格厘米纸是专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用的,两者不能混用。

文字描述、记录 :横格纸的页头上有“日期”、“地点”两顶,每天出野外工作时都要填写。

页头之下的第一行写“路线”及路线编号,例如:路线Ⅰ:学院——潘家——反虹管——刘家村——学院。

另起一行顶头写“任务”;其后简述当天计划观察的主要内容。

空一行后开始记录第一个观测点。

点号:放在横格纸中位置 ,写点号,如GOO1,G是观测点的号头(G是“观”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

一般的记录格式如下:路线 : 任务: G001 位置 : 点性:描述:“位置”之后用l-2行的文字和数据记录此观测点所处的具体位置。

“点性”即观测点的性质,要写明是什么目的而定这个点的。

“描述” :首先简要概括一下此观测点所观察到的主要地质现象概貌,然后再详细描述和记下所测得的各种数据。

凡是岩层产状、矿脉产状、构造(节理、断层)产状要单独起行记录在横格中段,如:产状:230 °∠25 °如果在观测点上需要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时 ,就在左页(或附页)的方格厘米纸上作图。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描述 ,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岩性、构造(断裂、褶皱、接触关系)、地层时代、地貌、水文、矿产、岩层产状、标本及编号;必要的素描图、示意图、剖面图、照片等。

总之,要看所观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和取舍。

例:G —— 001位置:白竹境水库水坝南侧坡麓内容:下石炭统大塘组( C 1 d )岩性及化石描述:此点位于磨盘山向斜构造南端北西翼,由下石炭统大塘组组成,岩性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灰岩中含燧石团块及条带,泥质灰岩中局部夹少量白云岩团块及燧石结核。

盛产珊瑚〈如贵州珊瑚、笛管珊瑚〉、腕足类〈大长身贝、大戟贝〉以及层孔虫等化石。

岩层产状 265-275 ° ∠13-18°G —— 002位置:位于白竹境水库水坝北侧观音山南坡内容:远观断层及其派生的尖棱及箱形(状)褶皱描述:该断层发育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组( D 2 d )和下石炭统大塘组( C 1 d )灰岩中,形成断裂带。

断层走向近南北(区内延伸达 16km ) , 倾角约 300 。

上盘为东岗岭组巨厚灰岩,下盘为大塘组薄至中层灰岩。

两盘地层明显不连续,缺失下石炭统岩关组,上泥盆统融县组,且产状各异。

断层上盘岩层在断层面附近非常破碎,形成断裂破碎带,碎裂岩及构造角砾岩沿断裂带分布,断层下盘岩层,由于层薄,在断层面附近因挤压形成各种形态的牵引褶皱。

离断层愈远,褶皱逐渐开阔,稀少直至岩层产状恢复正常。

地貌景观上,山峰被切割成台阶状地形。

牵引褶皱中最明显的为一小型斜歪尖棱背斜和斜歪箱状向斜褶皱。

背斜褶皱:东翼较缓,产状为35 °∠45°西翼较陡,产状为245 °∠ 54°横剖面上转折端呈尖棱状。

褶皱轴部有明显的虚脱现象,形成马鞍状空隙。

在其东翼还发育有一系列小型向斜和背斜。

其西翼则为一箱形(状)向斜,向斜:东翼较陡,产状为245 °∠54°西翼较缓,产状为40 °∠ 26°横剖面上转折端较开阔,呈箱形。

根据断层面产状,牵引褶皱,上下盘岩层新老关系,可知上(南盘)相对上升,下盘(东盘)相对下降,故为一逆断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