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一中2014届高三高考模拟卷语文

合集下载

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祥解

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祥解

**一中2014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一、古代诗歌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佩缤纷其繁饰兮,!(屈原《离骚》)(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3)臣无祖母,;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陈情表》)(4),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5),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

”丐我以铭而葬焉。

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

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然谢氏怡然处之。

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

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

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

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

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

”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B.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间:间接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D.庶几..以慰其魂庶几:希望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④闻其贤者也则悦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恒心】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试题(6)及参考答案

【恒心】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试题(6)及参考答案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六)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

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

河南省2014届高三语文名校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2014届高三语文名校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2014届高三语文名校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河南名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的古老文字中,唯有汉字沿用至今。

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最近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下游的良渚先民就有了“原始文字”。

虽然,它与之前别处发现的一些原始文字处于同一时期,尚不能断定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但它与甲骨文乃至汉字的关系依然值得深入研究。

这一发现出自庄桥坟遗址。

它位于浙江省平湖市林壤镇群丰村,是一处大型良渚文化遗址。

庄桥坟遗址2003年5月被发现,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说,十年来考古人员持之以恒地对出土器物进行研究整理,最终发现,在出土的3000余件(组)器物中,有244件器物或碎片上有刻画符号。

在良渚文化的各处遗址中,庄桥坟遗址是发现带有刻画符号的器物最多的。

最重要的是,在这批器物中,有两件残石钺两面均刻有“原始文字”。

著名古文字学者曹锦炎说,之前在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中,考古人员都曾在一些出土陶器上发现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像在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就有11个刻画符号。

有学者就以为它们是“文字”。

“我们知道,虽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从严谨的学术角度看,良渚文化以往的发现尚未有足够证据能界定它们是文字,所以浙江的考古工作者称它们为刻画符号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

”曹锦炎说。

曹锦炎告诉记者:这次平湖的发现则截然不同,两件石钺上所刻的已不是刻画符号,而是属于“原始文字”:首先从构形上说,它们不是由简单的几何形线条所组成,而是已经具备了象形文字的构形要素,稍具古文字知识的学者一看就能分辨。

其次从功能上说,它们已具备了作为记录语言的必需条件。

在这两件残石钺中,一件的A面是由刻有四至五个不同形体的原始文字组成一个短句,另一件的A面则是由重复的两个字构成六字短句,而两件石钺B 面也各刻有一个字或两个字。

高201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附答案)(DOC)

高201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附答案)(DOC)

高201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Ⅰ卷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第Ⅱ卷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单选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跻.(jī)身敷.(fū)衍媲.(pì)美饿殍.(piǎo)遍野B.娉.(pīng)婷寒碜.(chen) 谙.(ān)熟提纲挈.(xié)领C.震慑.(shè) 服膺.(yīng) 鞭挞.(tà) 踽踽..(yǔ)独行D.炫.(xuàn)耀逮.(děi)捕缜.(zhěn)密栉.(zhì)风沐雨【答案】A【解析】B “挈”应读qiè ;C.“踽”应读jǔ;D.“逮”应读dài。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读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美滋滋常年累月大展鸿图不温不火B. 拉拉队融会贯通到处传诵牙牙学语C. 照像机委曲求全要言不烦纷至踏来D. 金钢钻世外桃源以逸待劳出奇致胜【答案】B【解析】A项“常年累月”应为“长年累月”;C项“照像机”应为“照相机”,“纷至踏来”应为“纷至沓来”;D项“金钢钻”应为“金刚钻”。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领导的作风急需改变,因为他们对取得的成绩宣传不遗余力,对存在的缺点却讳莫如深....,不愿意深入检查反思。

B.想象是一双美丽的翅膀:音乐无形,却能使人荡气回肠;话语无色,却能给人姹紫嫣红....的风光。

C.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掷千金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2014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语文模拟答案

2014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语文模拟答案

语文答案1.B(A. 舌苔.tāi C.船坞.wù丧.门星sāng D.堰塞.湖sè)2.A(B.博弈;C.花里胡哨;D.概莫能外)3. D(A项,并列不当,“安装警报器”后改为顿号。

B项,选择问句,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C项,书名号改为引号。

)4.A(B众口难调:吃饭的人多,很难适合每个人的口味。

比喻不容易使所有人都满意。

应换用“众说纷纭”。

C.风风火火:①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②形容很活跃、有劲头的样子。

此处应换用“沸沸扬扬”。

D.一言九鼎:说话力量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既属褒义,又可贬义。

这里应改为“一诺千金”)5. D(A项,不合逻辑,同时用“至少”与“以上”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

B项,偷换主语,“变成”前加“发布会”。

C项,搭配不当,“深远”与“重大”对调。

)二、(9分)6. B “补充”属曲解原意。

对照第四段末句。

7. A “这决定……”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8. D A项“不仅……还……”的说法属强加关联和言过其实。

B项说法属推断错误。

C 项“变回”的说法超出文意,属无中生有。

D项,要注意原文中“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和繁荣”的说法。

三、(12分)9.B(等到)10.D(D.连词,表顺承。

A.介词,在/介词,跟;B.副词,于是,就/副词,却;C.介词,用/连词,来)11.B(②表明魏掞之不愿为官;③表明魏掞之亲力亲为;⑤表明魏掞之注重礼法)12.C(强加因果关系)四、(24分)13.(1)魏掞之写信(用书信)斥责章杰,作长揖后径自回到家中。

(“书”“长揖”“径”各1分,共3分)(2)(魏掞之)有一个客居南方的叔父,他不远千里迎接奉养,叔父去世后,魏掞之按礼节给他送葬。

(“客”“迎养”“如”各1分,定语后置1分,共4分)(3)假使人们都回避这种嫌疑,做善事的途径就会因此而断绝。

(“使”“为”“绝”各1分,共3分)14.(1)运用色彩相衬、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2分,每答出一种手法得1分)“嫩绿”与“红英”相衬,静态的嫩叶、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燕子结合,并拟人手法写蜂儿、燕子。

201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及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及答案

(新课标卷)201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及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山水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志成当今画家们用国画手法创作的山水画,仍不乏传薪者。

而诗人写的山水诗,即以专门写山水、写自然风光为主要情趣的诗,却日见其少,近于绝迹。

连作家写的小说、散文,其中涉及的情景也主要是写人,写事,乃至写建筑的景观,而涉及自然风光(尤其是山水风光)的文字则少之又少,很多读者看到写自然风光的段落,也往往略过不读,因为感觉与“故事”没什么太大关系。

殊不知,古代中国曾是写山、写水、写自然风光的大国,而且天下无双。

从某种意义上说,倘若没有涉及过山水的吟咏和创作,一个文人就很难称其为“文人”。

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写过赞美山水的名篇、名句。

中国古代诗人写的山水诗,那种将山与水视为浑然一体、相互共融且又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特别是将视觉感受升华为考究的精美辞章,这在外国是罕见的。

李白诗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陆游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词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袁枚诗中的“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等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咏山水名句,而其中最能显示“中国特色”之处,就是写山同样关注水,写水同样关注山。

中国古代所说的“诗情画意”,山水情、山水意占的比重太大了。

外国也有写山写水的诗,但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专门以“山水诗”命名的门类。

其中的原因,很值得研究。

外国(尤其是西方)诗人对山的审视,大都是对孤立而巨大的岩体的观察和感触,而且大都属于“三维审美序列”,视线所及脱不出山的长、宽、高的范围。

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卷),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GPS相比,“北斗”表现出了更好的优越性,作为一个航天大国,我国已在四足鼎立的全球性无源卫星导航系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济字仲溥,绛州闻喜人。

唐相裴耀卿八世孙,后徙家河中。

济少事晋邸,同辈有忮悍者,济屡纠其过失,被谮,出补太康镇将。

未几,谮济者坐法。

太宗知济可任,会即位,补殿直,为天威军兵马监押。

及平太原,征幽蓟,济迎谒陪扈,令监军易州,契丹攻城不能下。

以劳,迁西头供奉官。

太平兴国末,江表盗起,命为巡检,迁崇仪副使。

召还,迁崇仪使。

监戍兵于威虏军,涂次镇州,夜有贼骑扣城门,大呼曰:“官军至矣。

”州将然之,促守吏开关,济遽止之曰:“此必妄也。

”及旦,果有敌兵遁去。

太宗嘉之,迁西上阁门使、定州都监,就加行营钤辖,寻知定州。

契丹三万骑来攻,济逆击于徐河,斩数千级,获牛马、铠仗甚众。

淳化初,与周莹同判四方馆,未几,为镇州行营钤辖。

又与李继隆击贼于唐河,济短兵陷阵,贼大败走,优诏褒美。

初,继隆以济性刚,不悦之;及是役,抚济恨相知之晚。

改四方馆使,复知定州,徙天雄军钤辖。

至道二年,改内客省使、知镇州。

立春日,出土牛以祭,酌奠始毕,有卒挟牛去。

济察其举止,知欲为变,亟命擒之,果有窃发者数十人,已劫间矣,悉搜捕腰斩之,军民肃然。

济在镇、定凡十五年,威绩甚著。

召还,知天雄军。

咸平初,李继迁叛,以济领顺州团练使、知灵州兼都部署。

至州二年,谋缉八镇,兴屯田之利,民甚赖之。

其年,清远军陷,夏人大集,断饷道,孤军绝援,济刺指血染奏,求救甚急,兵不至,城陷,死之。

上闻嗟悼,特赠镇江军节度。

三子并优进秩。

济在诸使中甚有声望,及没,夏人皆惜之。

景德中,济妻永泰郡君景氏卒,特诏追封平阳郡夫人,诸子给奉终丧。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河南省武陟一中西区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武陟一中西区201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卷),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具有定位和授时功能的卫星导航系统与互联网、移动通信已成为21世纪信息技术领域的三大技术之一,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其中空间段由分布在不同轨道的14颗卫星组成,即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北斗‛区域性导航卫星星座。

在这个星座中,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核心,一旦有卫星失效或者处于在轨维修状态,4颗中圆轨道卫星可以起到部分替代作用。

地面段则由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组成。

而用户段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它导航系统相互兼容的终端组成。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测速、单双向授时、短报文通信;服务区域为中国及部分亚太地区;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50纳秒;短报文通信120个汉字/次。

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服务。

卫星导航系统分有源和无源两种,区别在于前者的用户端需主动发出信号,而后者的用户端只需被动接收信号。

卫星导航的精度是由卫星的数量决定的,高精度定位要导航对象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

根据卫星导航原理,最基本的全球导航网至少需要18颗卫星来维持,再加上必要的候补卫星,同时要有近30颗卫星在轨,才能可靠地对全球99%以上的地区提供导航信号。

卫星的轨道数据是预先设定好的,但也在缓慢变动,所以,任何一个时刻卫星的位臵也是个变量。

卫星本身不具备计算能力,所以分布在全球的测控站必须随时监测卫星的运行,根据各种环境的微小变化来计算轨道,再把轨道信息传递给卫星,由卫星传送给用户。

在计算中,地球各部分引力的微小变化、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甚至卫星高速运动带来的相对论效应都必须纳入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彭林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

‚礼者,理也。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礼者谓之非人。

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

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

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

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

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的斗争。

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

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

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

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

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

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

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

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

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

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

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

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

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

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

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中华之‘礼’”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的礼,在文化中与“理”是同义的,人们按照礼即理性要求来生活,这一点是其他动物做不到的。

B.从更高层次来看,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成了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

C.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

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风俗不一的各个民族能够在礼这一层面上实现对彼此的认同。

D.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它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古人的学说有的涉及“礼”,例如孟子认为礼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礼者就不能被称为人,他对礼的认识比孔子要深刻。

B.人是不可与鸟兽同群的,中国人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并将这看作人生第一要义,这种认识体现了一种文化的自觉。

C.孔子作《春秋》,就是要记录下春秋乱世中“礼”与“非礼”的斗争,即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以供后人借鉴。

D.文明民以礼仪为重要标志,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华文明创造的东方礼仪依然有其生命力,并能够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是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要求,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

B.当今社会注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会通,这是很好的愿望,但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对这两大文化有深入的认识。

C.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中国文化则以人为中心,人们自己来管理自己的灵魂,不相信天意。

D.近年来,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一些国民行为“失范”,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力求在呼唤道德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命题人:常红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梁储,字叔厚。

举成化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

弘治四年进侍讲。

改洗马。

侍武宗于东宫。

册封安南,却其馈。

久之,擢翰林学士,同修《会典》,拜吏部右侍郎。

正德初,改左,专典诰敕。

刘瑾摘《会典》小疵,储坐降右侍郎。

瑾诛,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十年,杨廷和遭丧去,储为首辅。

明年春,以国本未定,请择宗室贤者居京师,备储贰之选,皆不报。

帝好微行,尝出西安门,经宿返。

储等谏,不听,然犹虑外廷知。

当是时,帝失德弥甚。

群小窃权,浊乱朝政,人情惶惶。

储惧不克任,以廷和服阕,屡请召之。

廷和还朝,储遂让而处其下。

十三年七月,帝从江彬言,将遍游塞上。

托言边关多警,命总兵官朱寿统六师往征,令内阁草敕。

阁臣不可,帝复集百官左顺门面谕。

储、纪泣谏,众亦泣,帝意不可回。

储独廷争累日,帝竟不听。

秦王请关中闲田为牧地。

帝排群议许之,命阁臣草制。

廷和、冕引疾,帝怒甚。

储度不可争,乃上制草曰:‚毋收聚奸人,危我社稷,是时虽欲保亲亲不可得已。

‛帝骇,事遂寝。

明年,帝将南巡。

言官伏阙谏,储等以为言。

会诸曹多谏者,乃止。

宁王宸濠反,帝南征,储扈从。

在道闻贼灭,连疏请驾旋。

帝以宸濠械将至,问处置之宜。

储等请如宣宗征高煦故事,罪人既得,即日班师。

帝崩,杨廷和等定策迎兴世子。

故事,当以内阁一人与中贵勋戚偕礼官往。

廷和欲留蒋冕自助,而虑储老或惮行,乃佯惜储惫老,阻其行。

储奋曰:‚事孰有大于此者,敢以惫辞!‛遂与定国公徐光祚等迎世子安陆邸。

既即位,给事中张九叙等劾储结纳权奸,持禄固宠。

储三疏求去,命赐敕驰传,遣行人护行,岁给廪隶如制。

卒,特赠太师,谥文康。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八》,有删改)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修《会典》同:共同参与B.备储贰之选,皆不报.报:答复C.储惧不克.任克:完成D.帝骇,事遂寝.寝:停止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储以国家大事为重的一组是(3分)①册封安南,却其馈②杨廷和遭丧去,储为首辅③请择宗室贤者居京师,备储贰之选④廷和还朝,储遂让而处其下⑤会诸曹多谏者,乃止⑥事孰有大于此者,敢以惫辞A.①④⑥ B.②③⑤ C .①②⑤ 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储仕途平坦。

他考取了成化会试的第一名,被授官为编修,后来被任命为吏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等,并入阁参与处理国家的重要事务,再后来还成为首辅。

B.梁储敢于犯颜直谏。

皇帝曾经在宫外留宿,梁储等人直谏;皇帝要游塞上时,梁储独自在朝堂上与皇帝争论好几天;在皇帝南征期间,梁储多次劝谏皇帝早回京城。

C.梁储能审时度势。

秦王请求将关中的闲田作为放牧之地,很多人都反对,皇帝不听,就连杨廷和都称病辞官,梁储就上书说这样恐怕最终连想保护亲近的人也不可能。

D.梁储做事当仁不让。

皇帝驾崩后,杨廷和想让蒋冕留下来帮助自己,让梁储去迎接世子,就假装劝梁储不要去;梁储认为那是职责所在,便和定国公等人到安陆王府迎接世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托言边关多警,命总兵官朱寿统六师往征,令内阁草敕。

(2)储等请如宣宗征高煦故事,罪人既得,即日班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命题人:李小娟)【注】①指《折柳曲》。

②指《梅花落》。

8.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6分)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命题人:孙玉良)(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

(《庄子〃逍遥游》)(2)背绳墨以追曲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屈原《离骚》)(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诸葛亮《出师表》)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能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照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命题人:朱义峰)擦鞋嫂范立志朋友昨天找我说,有一个擦鞋的大嫂家里挺困难,今天要来找我,让我在社区帮帮忙,照顾她家一个低保。

听到敲门声,我猜可能是那位大嫂来了。

我打开门,只见她拎着一提酒怯生生地走进来。

我打量着她,四十岁左右,黑黝黝的脸,没任何修饰,甚至连眉也没描。

是她?这张脸太熟悉!她把酒放在靠墙边,拘谨地站着。

‚你请坐。

‛我对她说。

‚嗯。

‛她坐在沙发上,屁股仅探一点沙发沿。

‚请说说,你家有啥困难?‛‚婆婆七十多岁,前年中了风,半身不能动,瘫在床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大学。

我吧,人笨,除了擦擦皮鞋,不会干其他挣钱的活儿。

‛说完,她苦涩地笑了笑。

‚孩子爸呢?‛‚过世七八年了。

‛我见她眼神暗淡了许多,连忙转换话题:‚你认识我吗?‛‚不认识。

‛她仔细地看了看我,回答说。

不认识?我十分意外。

我到社区工作已有一个多月,每天上下班,都要从她的擦鞋摊前经过。

大多时候,她都会招呼一声:‚师傅,擦擦鞋吧!‛每隔五六天,我都会坐在她的擦鞋摊前擦鞋。

每次,她见我走近,便用干净毛巾,把那尺把高的小凳子抹了又抹,然后说:‚您请坐!‛她擦鞋技术熟练,擦的时间也长,不像有的人擦三两下完事,她总是把我的皮鞋擦得锃亮锃亮的。

我走时,她会有礼貌地说一句:‚您走好!‛而刚才,她却说不认识我,这让我很不理解。

‚你真的不认识我?‛她憨厚地笑了笑说:‚对不起,我真的不认识您。

‛她的神情,坦然中含有愧疚,好像不认识我是她的错。

‚你回去后,写一份申请交给社区,我会给你办的。

‛‚谢谢,谢谢!‛她一个劲儿地鞠躬。

在她告辞后快迈出门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想起那提酒,我连忙对她说:‚你等等,把酒带回去。

‛说着,我把那提酒递给了她。

‚这怎么行呢?‛她一个劲儿地推辞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