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论文 浅析中国园林特点
浅析中国园林艺术之美的特点

1 国 园林 艺术 之美 的特 点
, 十 有着悠 久的历 史传统 , 经 过几千年的发展 ,已形成独特的个性 ,中国古典园林 与法国式园林和 阿拉伯园林 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园林设计以其曲折多变的造型和 自然野逸的意趣在世界园林设计 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 专 到日 本 ,1 8 世纪又远传欧洲 ,引起英 、 荷 、德 、法等园林设计者的纷纷效仿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
更 人深情”等 。均涉及 到花木的配置 ,即在什 么场合适合 于栽种
什 么样 的花木 问题 。树木 花草的栽种 ,不仅是 为了绿化 ,而且赋 予 了诗情画意 。窗外 花树 一角 ,即折枝 尺幅 ;山间古树 三五 ,幽 草一丛 ,乃模拟枯木 竹石 图 ,特意 突出花草树木的英姿 ,同时强 调品种的地方特色 。 中国园林 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 便是擅长借景 。在 《 园冶 》一 书中 ,总结为五种方 法 ,即 “ 远借 、邻借 、仰借 、俯借 、应 时而 借” 。借景就是将 园林 以外或近或远 的景物巧妙的引借 到园林 中 来 ,成为园景 的一部 分。中 国园林 十分 强调曲折多变 。无论 皇家 园林还是私家 园林 ,都追 求 “ 以有 限面积创造无限空 间” ,因而 在设计布局上常划分 若干景 区。各景 区的面积大小和配合方 式力 求疏密相间 ,主次分 明幽曲和开朗相结合 。 各景区的设计 ,有 的以封闭为主 ,有的用封 闭和空间流通相 结合的方法 ,使 山、池、建筑和花木部署 有开有合 ,互相 穿插 , 以增加各景 区的联 系和风景 的层次 ,使 游人在欣赏这些 丰富景观 时像一幅连续 的画面 ,不断呈现在 眼前 ,动中有静 、静 中有 动 , 动静结合 。 中 国园林建筑艺术有着 鲜明的民族特色 ,体现 出传统的 民族 文化心理 。中国古 典园林与法 国式 园林 和阿拉伯 园林 一道 ,并称 为世界三大 园林体 系 。十分强调对 比手 法在园林建筑艺术 中的运 用 。例如 :体 量对 比、色彩对 比、光影 对 比、动静对 比、空间的 收与放 、质感对 比 、形状对 比、疏 与密 的对 比。 中国园林设 计 以其 曲折 多 变的造 型和 自然 野逸 的意趣 在世 界园林设计史 上享有崇高 的地位 。早在七八世 纪已传到 日本 ,1 8 世纪又远传 欧洲 ,引起英 、荷 、德 、法等国园林设计 者的纷纷效 仿 。中国园林 被誉为世界 园林之 母 ,是 中国古代设 计文化 的杰 出 代表之一 。
中国园林美学论文

中国园林美学论⽂ 中国园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她历史悠久,形成个性鲜明的园林体系,独领风骚,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中国园林美学论⽂,供⼤家参考。
中国园林美学论⽂篇⼀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美学论⽂摘要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化宝库中的⼀朵奇葩,在世界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与⼭⽔绘画、诗词、中国古代美学相互联系,相互作⽤。
中国古典园林以⾃然⼭⽔为主题思想,以花⽊、⽔⽯、建筑等为物质⼿段,强调⼈与⾃然、⼈与⼈之间和谐的关系,追求“意境”情景交融,赋予园林艺术以灵性,通过与⾃然和谐共⽣的⼈⼯建造,突出天⼈合⼀、融于⾃然、顺应⾃然的设计美学思想,不露痕迹地体现⾃然之美。
中国园林美学论⽂内容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的古典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化培育成长,是⼀个博⼤精深⽽⼜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1、⽣成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0年,包括殷、州、秦、汉朝代。
该时期的主要特点:园林内容驳杂,园林概念模糊;园林总体规划⽐较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并没有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该时期代表作有建章宫、上林苑。
2、转折期:公元前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
当时寺观园林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省城到全盛的转折,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彩转化为浓郁的⾃然⽓氛,初步确⽴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代表作有铜雀苑、华林园。
3、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时期。
随着社会条件、性质以及传统⽂化的发展,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法提升,⼭⽔画、⼭⽔诗⽂、⼭⽔园林三个艺术门类有互相渗透迹象。
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旺盛的⽣命⼒,⽽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盛年期。
作为⼀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了。
代表作西苑、华清宫。
中国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的美学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诗画文化一样, 重写意、表现, 创造意境, 是一种立体的、可视的需加以体味的意境, 是三维的中国画, 立体化的山水诗。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底蕴是相一致的, 是其主体审美精神与物质材料“天人合一”的产物, 在学理上迥然有别于西方园林。
尽管在我国各类园林各具特色,但都基于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和建筑园路这造园的三个要素。
而接下来我就简要分析一下这三个要素:1,山水地形,作为古代园林艺术形式的最主要的呈现方式之一,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可以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
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
而设计师们在山水地形的自然环境下,依势而建,充分顺应自然规律,也为园林艺术的发展献出了巨大贡献。
2,花草树木,其都有着一定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寓意,艺术家们往往将这样的有特定内涵的植物运用于园林中,给园林艺术添加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并表达出某种愿望、追求、寄托、爱好、希望和向往。
3,建筑园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独特,文化氛围浓厚。
亭塔楼阁,飞檐彩壁,雕梁画栋,隐于山水浓荫之中。
隔墙围栏装饰着彩云飞龙坐狮,拱桥曲廊。
其使用的借景手法巧借园外远景和以园内景物互为背景,扩大三迭景深,使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障景手法使景物相互掩映,免一览无余,造曲径通幽、园中有园、步移景异之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大致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下面我们就来分别举例欣赏一下这几种园林的特色。
一、皇家园林的典范:北京颐和园在这三者其中,皇家园林气势宏伟,山水萦回,花木繁茂,建筑华丽厚重,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其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浅析中国园林艺术之美的特点

出代表 之 一 。
关键词 :中国 园林 ;特点 ;世界 ;独有
Ob tr c Ch ne e g r n d sg i g ha r on it r , t s a t: i s a de e i n n s a ve y l g h s o wih y t o a d aso v l p h us n sye r fde e o me ti h s f r e t o n , a o m d i wn u i u h r c e . t s n q e c aa tr Ch n s lsi ade o e h r t r n h g r e n b c g r e ,r i ee ca s g r n t g t e h t F e c a d n aபைடு நூலகம்d Ar i a d n a e c wi he
界 。
“ 景 ”、 “ 盆 隔景 ”等 许 多处 理 空间 的方 法 。 中国 园林 建筑 正 是 通 过 这种 种 方法 ,来 运 用虚 实对 比的 手法 美 学思 想 ,创 造 空间 : 扩 大 空 间 ,丰 富 空 间 的美 感 ,在 有 限 的 环 境 中 创 造 出 无 限 的 意 境。 中 国 园林 还 十 分 精 通 花 木 的配 置 。从 许 多历 史 文 献 的记 述 中也可 以看 出古代 苑 囿 , 园林 中花 木之 繁 盛 。园 林从 它一 开 始 的 草创 阶 段 ,便 离 不开 花木 的种植 ,或者 换 句话 说 : “ 园林 就 是 以 种 植 花 木 而起 家 的 。 ” 《 冶 》 中有 不 少句 子 如 “ 阴 匝业 , 园 梧 槐 荫 当 庭 ”: “ 柳 治 堤 、 栽梅 绕 屋 ” ; “ 插 院广 堪 梧 ,堤 湾 宜 柳”; “ 风生 寒 峭 ,溪湾 柳 间栽 桃 , 月隐清 微 , 屋绕梅 余 种竹 , 似 多 幽趣 ,更 人 深情 ”等 。均涉 及 到花 木 的配 置 , 即在什 么场 合 适合 于 栽种 什 么样 的花木 问题 。树木 花 草 的栽 种 ,不 仅是 为 了绿 化 ,而 且赋 予 了诗 情 画意 。窗外 花树 一 角 ,即 折枝 尺 幅 ; 山间古 树三 五 , 幽草 一丛 ,乃模 拟 枯木 竹石 图,特 意 突 出花 草树 木 的英 姿 ,同 时强调 品种 的地 方特 色 。 中 国 园林 的另 外一 个 重要 特 点便 是擅 长 借景 。在 《 冶 》一 园 书 中, 总结 为五 种 方法 ,即 “ 借 、邻借 、仰借 、俯借 、 应时 而 远 借 ”。借 景 就是 将 园林 以外或 近 或远 的景 物 巧妙 的引借 到 园林 中 来 ,成 为园 景 的一 部分 。 中 国园林 十 分强 调 曲折 多变 。无 论皇 家 园林 还是 私 家 园林 ,都 追求 “ 以有 限 面积 创 造无 限 空 间” ,因 而 在 设 计布 局 上常 划分 若 干景 区 。各 景 区 的面积 大 小和 配合 方 式力 求 疏密 相 间 ,主 次 分 明幽 曲和开 朗相 结合 。 各 景 区 的设 计 ,有 的 以封 闭为 主 ,有 的用 封 闭和 空 间流 通相 结 合 的方 法 ,使 山 、池 、建 筑和 花 木 部署 有 开有 合 ,互相 穿 插 ,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是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创造和美化,以及对生活方式的诠释。
古典园林在形式结构、构思构图、意境气质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美学角度来谈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形态研究。
1、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统一,通过对园林中自然景观的创造和模仿,以及对人文意蕴的表现和传承,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这种和谐的境界体现在园林中独特的生态环境、景观组合、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相融相成,形成一种美妙的氛围和秩序,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祥和的气氛。
2、景色与意境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色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
古典园林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观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使景色的美学价值被实现和体现。
同时,将人文意境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使园林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和文化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冥思。
3、美学审美的多样性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审美具有多样性。
多种形式的表现和彼此独特的审美效果,开启了不同的人群的审美体验。
古典园林的美学与自然景观、人文意蕴、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协调和作用,创造了一种绵延不绝而又多样丰富的审美环境,弥补了单一审美体验的不足。
4、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过程中结合艺术和科技,通过运用例种场地、测量周长、设计规划、施工技术等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使园林艺术与科技融合,形成一种独特而全面的美学技术。
古典园林从技术层面上保证了园林的开发和维护,并且提高了园林的功能和美学价值。
5、设计和建造的主体性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是由园林主体自行完成的,使园林的建造和发展充满主体性和独立性特征。
园林主体的主体思想、主体意愿、主体策划、主体建设这些成分,形成古典园林全然完整的主体性品格和美学价值,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文化的积淀。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美学形态,它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审美历程的拓展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人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厚、博大、历久弥新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园林美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中国园林美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和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分析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浸润和渗透无处不在。
换言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物化现象,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易传》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名”。
孔子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智者动,仁者静。
”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亲近宇宙万物的自然观。
这种天人合一自然观体现在园林造园技法中,就是对自然的模拟。
小到一事一物,大到一山一河都极尽模仿之能事。
两晋、宋代以直观方式再现山川河流。
元明以后,还借助意境联想,用园林将自然之美人工化,绝妙地写意概括,达到诗化的境界。
在亲近摹拟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自然,造福于人。
这无疑是对人天合一观念的积极诠释。
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城西的城市园林化建设便是一例。
该时期西北郊水系得到彻底整治,引玉泉山水系汇入昆明湖,然后拓展疏浚西湖,在玉泉山南麓开凿水库,疏浚长河,使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北京西郊由此形成以玉泉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可调控的供水系统。
礼乐相成的伦理观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和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件,层层渗透到中国园林艺术之中。
中国园林之礼(1)内外之礼。
墨子云:“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这种内和外,渗透到园林景观中,不仅仅是自然性划分的室内外空间,而且还是基于人的社会性划分的公共与私密空间;(2)尊卑有序。
所谓男尊女卑、君尊臣卑、夫尊妻卑等。
这种带有封建伦理烙印的观念体现在园林景观构筑中就成为了一种等级标示功能,其显著标志就是在园林建筑中外化出一系列尊卑有序的建筑符号。
中国园林之乐儒家的中庸之道主张不偏则胃中,不倚之谓庸。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其建筑风格尤其注重空间美学,讲究空间的布局、构造和组合,以达到自然而有序的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特点。
一、组合古典园林的组合是其空间美学特点之一。
在古典园林中,一个空间往往不只表现为一个物体,而是由一个或多个物体组合成的整体。
这种组合不单是对空间的填充与分割,更是对空间的整合和统一。
组合的作用是使空间与物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达到空间的自然流动、空间的透明感和空间的协调统一。
例:颐和园中的双韵堂、乐寿堂、曲洞等,这些建筑之间的组合整合了整个场景的空间,使整体空间和局部空间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形象。
二、序列与层次序列与层次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空间美学特点。
古人常常认为园林是一个人去游玩、感受自然风光的过程。
由此,古典园林将园林空间设计成一种序列和层次的空间,使人在游园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景象和及其变化,同时也体验到空间的多样性。
例:苏州拙政园中,长廊、亭子、小桥流水等景观按照顺序组合,形成了曲折回环的空间体验,引导游人在空间中层层推进、波涛起伏。
三、隐逸与深度在古典园林中,隐逸和深度是其空间美学特点之一。
透过隐逸,古典园林将景区中的不同景象分割,或将景象悬于林荫之中或石壁之侧,令人感到彼此分离、相互隔离,形成了空间上的深度。
隐逸和深度又使人不断探究,感受自然的浑然天成和神秘神奇。
例:扬州瘦西湖中的“陆游草堂”,即以墙内为园、墙外为湖,空间上形成了墙内墙外、地高地低、树阴草暖、山色水光等对比,令人在空间的深度中,不断寻找精神归宿。
四、虚实与内外虚实与内外是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空间美学元素。
虚实与内外的结合奠定了古典园林相对内敛的构建方式。
在园林空间中,内部与外部之间隔离分明,同时园林空间的虚实分配因素也很明显。
古典园林空间中,虚实分配合理的同时,点对面、狭窄与宽阔、高低区域、明暗度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园林景观设计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
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
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
使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
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
”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
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园林的特点
朱彤彤
(美学原理,20132830320061)
摘要: 中国园林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通过对中国园林的特点进行分析,更深入地领略中国园林的艺术魅力,发掘其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关键字: 中国园林特点
1 引言
中国园林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天人合一”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进一步分析了解中国园林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2 中国园林简介
2.1 园林的定义、分类
2.2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
参考文献:
[1]张健.中外造园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郭风平,方建斌.中外园林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 叶朗. 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王建华,谢秋影.浅析现代园林规划中水景设计[J].四川水泥,2015.(1)
图1
图2
图3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