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技术毕业论文之令狐文艳创作
大沟分矿调研报告之令狐文艳创作

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切实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令狐文艳---对大沟分矿安全生产管理情况调研近年来,由于南山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至今未能扭转。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严防煤矿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并有效地将各类重大隐患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严查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的问题,经矿领导研究决定,矿机关纪委、计划财务科、劳资科、安全通风科、生产技术科、扩建办、信息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组成调研小组,于2011年3月1 -3日驻南山煤矿各分矿以及扩建工程项目对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按照《调研》通知要求及调研的主要内容,由生产技术科、计划财务科工作人员组成调研小组,对大沟分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大沟分矿管理人员及员工现状大沟分矿现有员工86人,其中分矿领导5人,分矿部室14人,采煤队43人,服务队24人。
设有1个采煤队,1个服务队。
工程队2个,施工工程点有:1217水平B18煤层工程班,1217水平B18煤层回风巷工程班。
二、大沟分矿安全生产情况大沟分矿2011年一月份计划生产原煤产量3624吨,实际完成1506.9吨,完成生产任务的42%,欠产2117.1吨,二月计划产量3020吨,实际完成1507.9吨,完成生产任务的50%,欠产1512.1吨,两个月共欠产3629.2吨,致使生产经营情况陷入较为困难的境地。
现就未能完成计划任务的主要原因调查如下:1、存在的客观原因(1)、1217水平东翼采区采至2500米处,1台、2台、3台采煤工作面在推进的过程中相继遇到断层,顶板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采煤工效受到了较大影响,1月27日2台回采工作面发生大冒顶,使83根单体液压支柱、塘瓷溜槽等材料被埋压而无法回收。
这一突发非伤亡事故造成了大沟分矿采掘严重失调的状态,春节后,主要工作不得不转入为回采工作面重新布置而进行顺槽、切眼的开拓掘进工程。
度矿井防治水“一矿一策、一面一策”之令狐文艳创作

古蔺县石宝镇隆石煤矿令狐文艳防治水“一矿一策、一面一策”编制:隆石煤矿地测科二〇一六年三月会审意见《古蔺县石宝镇隆石煤矿防治水“一矿一策、一面一策”》于二〇一六年三月三日在矿调度会议室进行了集体会审,通过会审,同意该方案所编写的内容,并要求严格按方案要求执行。
会审人员签字:机电副矿长意见:生产副矿长意见:安全副矿长意见:地测副总工意见:技术负责人意见:矿长意见:古蔺县石宝镇隆石煤矿防治水“一矿一策、一面一策”一、2016年矿井主要充水因素及水文地质类型根据矿井2016年采掘部署情况,主要的生产系统布置为:1111采煤工作面,1112采煤工作面,1122采煤工作面,1163回风石门掘进工作面,1163回风巷掘进工作面,1163绞车巷掘进工作面。
(一)主要充水水源矿区标高区间远远高于区域地下水的排泄面,处于地下水的垂直循环带内。
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龙潭组(P2l)上部富水性弱到中等的裂隙含水层;间接充水含水层为长兴组(P2c)富水性中等的岩溶裂隙含水层。
矿区范围内无大的地表水体,仅有3个干涸的堰塘出露,对矿井充水影响较小。
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断层不发育,不遭受断层水影响。
地形地貌为山区,地表水排泄条件较好,地下水补给条件相对较差,矿井涌水量较小,目前矿井正常涌水量约1.7m3/h。
根据矿井水患调查以及搜集资料综合分析,老空积水是本矿主要充水水源,矿井充水水源包括:一).地表水:矿区范围内无溪沟发育,仅在矿区的中部、北部有3个堰塘分布,本次调查其间,其蓄水早已干涸,现将各堰塘情况简介如下:1.冒龙坪子堰塘该堰塘出露于龙潭组地层中,由于无补给水源,主要在雨季蓄积大气降水,大多时间处于干涸状态。
该塘塘底标高+1233m,平面成长条楔状,南北长约50m,东西宽约20m,深1~2m,最大容积约1500m3。
该堰塘现为干塘,仅塘底有少量滞水。
该塘下为隆石煤矿+1168m灰岩大巷碛头端。
2.核桃湾堰塘该堰塘出露于龙潭组C25煤地表露头区一带,主要在雨季蓄积大气降水,大多时间处于干涸状态。
煤矿监测监控论文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一章绪论令狐文艳1.1 概述国内外监控系统及其技术的发展矿井安全监控技术是伴随煤炭工业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1815年,英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瓦斯检测仪器-瓦斯检定灯,利用火焰的高度来测量瓦斯浓度。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明了光干涉瓦斯检定器,一直沿用至今。
40年代,美国研制了检测瓦斯气体的敏感元件-铂丝催化元件。
1954年,英国采矿安全研究所制成了最早的载体催化元件。
60年代以后,主要的产煤国家都把发展崔体元件作为瓦斯检测仪器的主攻方向。
电子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瓦斯监控装置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是研制小型化个人携带式仪器,以后是矿井进空系统,如70年代后期法国研制的CTT63/40矿井监控系统英国的MINOS系统美国的SCADA系统等。
我国监测监控技术应用较晚,80年代初,从波兰、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如DAN6400、TF200、MINOS和Senturion-200)引进了一批安全监控系统,3装备了部分煤矿;在引进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 先后研制出KJ2、KJ4、KJ8、KJ10、 KJ13、KJ19、KJ38、KJ66、KJ75、KJ80、KJ92等监控系统,在我国煤矿已大量使用。
实践表明,安全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局矿已作为一项重大安全装备。
由于当时相当一部分监控系统由于技术水平低、功能和扩展性能差、现场维修维护和技术服务跟不上等原因,或者已淘汰、或者停产。
因此造成相当一部分矿井无法继续正常使用已装备的系统。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老系统服务年限将至,已无继续维修维护的必要,系统面临更新改造的机遇。
本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的研制开发、推广使用、维护管理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对系统的软件技术和功能、硬件及接口技术的可靠性和兼容性、传感器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而成。
第二章系统总体设计2.1 矿井监控系统的组成矿井监控系统由地面中心站、监控软件、传输接口装置、井下智能分站、各种相关矿用传感器等组成。
煤矿节能规划之令狐文艳创作

节能规划令狐文艳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的能源管理,促使节能技术进一步发展,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和公司企业的经济效益,决定成立节能工作领导组。
节能工作领导组:组长:常务副组长:副组长: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担任节能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主任由总工程师兼任。
一、节能目标立足现有基础,依靠技术进步,加速淘汰和改造落后工艺装备,以工艺现代化和设备大型化为手段,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装备结构优化,促进能源结构的合理与优化,注重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
二、基本原则和存在问题(一)基本原则1、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原则;2、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利用能源的原则;4、节约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5、依靠科技,优化结构的原则;6、最低消耗,最大效益的原则;7、节能投资优先的原则等。
(二)存在问题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公司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据国家发改委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管理潜力巨大,能源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还需要制定《能源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能源管理机构尚需进一步健全,节能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2、部分装备落后,工艺结构不尽合理,传统的工艺流程,运输环节相对复杂,电力消耗较高,尚需进一步改进。
三、技改项目(一)井下开采节能1、矿井开采及工艺中的节能措施①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山西省的有关意见、布局的范围要求。
进风井、进风巷道的合理布置,利于减少矿井通风阻力。
合理协调基建投资和能耗投资的关系,降低后期通风阻力,以节约能源。
②我矿开采的15#煤层采用一个水平联合布置开采,利用一套井底车场和硐室,充分体现了《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有关煤炭生产节能技术的要求。
③工艺选择参考了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工艺技术,提升、运输大巷及顺槽均选用胶带输送机,运输环节筒化,便于集中营理控制、采煤方法选用综合机械化倾斜长壁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矿山治理方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一、概述令狐文艳1.1、任务的由来袁花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下称“治理区”)位于原海宁市夹山石料有限公司建筑用石料(凝灰岩)矿山,矿山因资源量开采到量,于2013年9月关停,因前期矿山开采不规范,部分边坡坡度较陡、高差大,危岩、浮石残存;东南侧边坡坡面残存大量堆土,无任何安全稳定措施,有引发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且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裸露的坡面在国道可视范围内,严重影响了视觉景观。
为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美化国道的视觉景观,浙江鸿翔环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2、本次工作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1.2.1、本次工作内容接受任务后,我队于2016年3月21日派出工作人员进驻现场,在充分收集该区资料的基础上,对治理区现状地质环境条件与生态环境条件进行调查,至2016年5月完成了该边坡治理方案编制工作。
具体的治理要求:1、根据业主委托书提供的治理区范围。
对治理区东侧、东南侧、南侧进行台阶式削坡,每个台阶坡面角控制在50°以内,对治理区西侧进行清坡,基本消除安全隐患,对+178m平台进行平整、清理。
2、工程治理施工工期为12个月(不含后期养护)。
3、复绿工程。
对治理区西侧、东南侧、东侧局部开挖后裸露边坡和平台采用厚层基材喷播工艺进行复绿;对治理区东北侧采用撒播草籽木进行复绿。
同时通过截排水系统设置使治理区水土保持。
二、治理区现状特点2.1、治理区地理位置、坐标及交通治理区位于德清县武康镇178°方位,直距约8.9km 的武康镇长春村北东、柏山寺南东山丘上。
治理区中心地理坐标:119°57′57″,北纬 30°27’48″。
距104国道仅1.5km,有简易公路与之相连;北距水运码头约为4.5km,交通十分便利(见详治理区交通位置图)。
图1 治理区交通位置图2.2、治理区规模与分区现状概况2.2.1、治理区规模与范围治理区以原海宁市夹山石料有限公司矿区为基础,北侧范围缩小,东南侧和东侧外扩,整个治理区由15个拐点组成,水平投影总面积为114674m2(合172.0亩)(详见图1)。
印尼煤炭项目分析报告之令狐文艳创作

有很多中国的企业和个人,看中了印尼的煤炭,我本人也在印尼搞煤。
收集些资料,整理整理。
令狐文艳印尼煤炭项目分析报告0.1国家概况0.2地质简介0.3煤炭储量0.4煤质0.5生产情况0.6物流设施0.7出口贸易0.8煤炭项目分析方案一:国际贸易方案二:在印尼收购煤炭方案三:自行开采0.1国家概况印尼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 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 个岛屿有人居住。
陆地面积1,826,440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海岸线长54,716 公里。
热带雨林气候,分旱、雨两季,年平均温度25~27°C。
2007 年统计人口2.37*亿,估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3,920.34*万亿印尼盾(Indonesian Rupiah 按1 美元兑换9,056*(全年平均值)印尼盾折算,约合4,329*亿美元)。
*注:数据来自美国CIA The World Factbook。
0.2地质简介印尼的含煤地层属始新世到上新世。
始新世(Eocene)一般为陆相砾岩(continental conglomerate)与砂岩。
中间地层包括第三纪(Tertiary Period)中新世(Miocene)上段、至上新世(Pliocene)下段形成的地层,总厚1,200 米,由泥质岩(pelyte)、海绿石砂岩(glauconitic sandstone)、凝灰质砂岩(tuff sandstone)组成,含褐煤和油层。
上层(覆盖层)由凝灰岩(tuff)与凝灰砂岩组成,夹有薄煤层(low coal seam)和斑脱岩(即膨润土bentonite)。
含煤地层变位轻微,倾角*很少超过20°。
在各岛上有工业意义的含煤层位置各有不同。
始新世中段的煤为黑色致密烟煤,至上新世中段变为次烟煤。
在更年轻的岩浆侵入活动(MagmaIntrusion)影响下,除烟煤外,还有变质程度更高的无烟煤和天然焦(cokeite)。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之令狐文艳创作

前言令狐文艳《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1986年12月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布,《泥炭地质普查勘探规定》(试行)1983年9月由地质矿产部和煤炭工业部颁布,两个文件的实行(试行)对于规范煤、泥炭地质勘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使煤和泥炭资源勘查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与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相一致,有必要对《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和《泥炭地质普查勘探规定》(试行)进行修订。
本标准在总结煤、泥炭资源地质勘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讨论和修改后方形成。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原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和原地质矿产部、煤炭工业部颁布的《泥炭地质普查勘探规定》(试行)自行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J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本标准起草人:倪斌、张子光、林大扬、高洪烈、时作舟、钱大都、田绍东、宋全祥。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泥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阶段划分、工作程度要求、勘查方法原则;煤、泥炭资源/储量分类条件和估算原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煤、泥炭地质勘查各阶段的设计编制、勘查施工、地质研究、地质报告编制和审批,煤、泥炭资源/储量估算、评估,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勘查开发融资等的评价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 50215—94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197—94 露天煤矿工程设计规范GB/T127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3煤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煤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是为煤炭建设远景规划、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矿井(露天)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煤矿瓦斯超限事故调查报告之令狐文艳创作

瓦斯超限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令狐文艳通过矿总工和通风科调查,对2015年9月6日早班2088回风巷瓦斯超限汇报如下:事故经过1、2015年9月6日11时28分54秒,由于维修地面变压器,使2088回风巷局扇停风,导致瓦斯超限(2.39%)。
2、当班瓦斯监控值班人员×××接到井下报警后立即将情况报告当班值班领导×××,值班领导×××接到报警通知后立即组织煤矿安全员、瓦捡员、瓦斯监控员等相关人员召开会议,根据《×××煤矿瓦斯超限处置方案》、《煤矿安全规程》及相关管理规定要求部署瓦斯排放措施及成立瓦斯排放领导小组。
会后,领导小组人员及时赶至事故现场,根据会议要求组织落实瓦斯排放工作。
超限原因地面变压器故障,停电检修,使2088回风巷局扇停风,导致瓦斯超限。
处理措施1、由于当班井下无人员作业,瓦检员负责在在地面各入井口站岗,禁止无关人员入井。
2、排放瓦斯启动局扇时,断续点击开关启动局扇,开启时间要短于启动时间,待工作面积聚瓦斯吹散后,再启动局扇,使风流由里向外整体排放。
3、在排放瓦斯时,瓦检员站在全风压风流与回风流汇合处靠近新鲜风流侧检查风流中CH4浓度及CO2浓度,并控制在1.5%以下。
如CH4浓度超过1.5%是时,应停止局扇运转,待全风压风流与回风流混合处CH4浓度及CO2浓度降至1.5%以下时再断续点击局扇开关进行瓦斯排放。
4、局扇正常通风后,回风流与全风压风流混合处CH4及CO2浓度稳定在1.0%以下时,在检查工作面出风口风流中CH4及CO2浓度,如高于1.0%时继续排放,待稳定在1.0%以下,在由里向外逐步检查巷道回风流及工作面的CH4及CO2浓度。
只有回风流及工作面的CH4浓度低于 1.0%,CO2浓度低于1.5%时,才由指定人员依次由外向里逐步恢复供电系统,开始正常工作。
5、其它未尽事宜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要求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开采技术论文
令狐文艳
平煤股份二矿评估队
潘彦威
煤矿开采技术论文
(平煤股份二矿评估队潘彦威)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式下,煤矿开采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始终是采矿学科发展的主题。
在发展现代采煤工艺的同时,继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工艺理论。
我国采煤方法已趋成熟,放顶煤采煤的应用在不断扩展,应用水平和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高。
本文就对煤矿开采技术作了分析。
关键词:煤矿;采煤工艺;控制技术;机械化开采
1 采煤方法和工艺
开发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生产高度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技术以提高工作面单产和生产集中化为核心,以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各种条件下的高效能、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和工艺,简单、高效、可靠的生
产系统和开采布置,生产过程监控与科学管理等相互配套的成套开采技术,发展各种矿井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进步改进工艺和装备,提高应用水平和扩大应用范围,提高采煤机械化的程度和水平。
1.1 开发“埋深浅、硬顶板、硬煤层高产高效现代开采成套技术”,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难题。
硬顶板控制技术,研究埋深浅、地压小的硬厚顶板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岩层定向水力压裂、倾斜深孔爆破等顶板快速处理技术,使直接顶能随采随冒,提高顶煤回收率,且基本顶能按定步距垮落,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又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硬厚顶煤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埋深浅、支承压力小条件硬厚顶煤的快速处理技术,包括高压注水压裂技术和顶煤深孔预爆破处理技术,使顶煤体能随采随冒,提高其回收率。
顶煤冒放性差、块度大的综放开采成套设备配套技术,研制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和顶板控制。
又有利于放顶煤的新型液压支架,合理确定后部置输送机能力。
两硬条件下放顶煤开采快速推进技术,研究合适的综放开采回采工艺,优化工序,缩短放煤时间,提高工作面的推进度,实现高产高效。
5.5m宽煤巷锚杆支护技术,通过宽煤巷锚杆支护技术的研
究开发和应用,有利于综采配套设备的大功率和重型化,有助于连续采煤机的应用,促进工作面的高产高效。
1.2 缓倾斜薄煤层长壁开采
主要研究开发:体积小、功率大、高可靠性的薄煤层采煤机、刨煤机;研制适合刨煤机综采的液压支架;研究开发薄煤层工作面的总体配套技术和高效开采术。
1.3 缓倾斜厚煤层一次采全厚大采高长壁采
应进一步加强完善支架结构及强度,加强防倒、防滑、防止顶梁焊缝开裂和四连杆变、防止严重损坏千斤顶措施等的研究,提高可靠性,缩小其与中厚煤层(采高3m左右)产高效指标的差距。
1.4 各种综采高产高效综采设备保障体系
要实现高产高效,就要提高开机率,对“支架—围岩”系统、采掘运设备进行监控。
今后研究的重点是:通过电液控制阀组操纵支架和改善“支架-围岩”系统控制,进一步完善液压信息、支架位态、顶板状态、支护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系统;乳化液泵站及液压系统运行状态的检测诊断;采煤机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油-磨屑”监测和温度、电信号的监测;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全面状态监控。
2 深矿井开采技术
深矿井开采的关键技术是:煤层开采的矿压控制、冲击地压防治、瓦斯和热害治理及深井通风、井巷布置等;需要攻关研究的是:深井围岩状态和应力场及分布状态的特征;深井作业场所工作环境的变化;深井巷道(特别是软岩巷道)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与装备;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监测监控技术;深矿井高产高效开采有关配套技术;深矿井开采热害治理技术与装备。
3 “三下”采煤技术
提高数值模拟计算和相似材料模拟等,深入研究开采上覆岩层运动和地表沉陷规律,研究满足地表、建筑物、地下水资源保护需要的合理开采系统和优化参数,发展沉降控制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用地表废料向垮落法工作面采空区充填的系统;研究与应用各种充填技术和组合充填技术,村庄房屋加固改造重建技术,适于村庄保护的开采技术;研究近水体开采的开采设计、工艺参数优化和装备,提出煤炭开采与煤矿城市和谐统一的开采沉陷控制、开采村庄下压煤、土地复垦和矿井水资源优化等关键技术。
4 优化巷道布置,减少矸石排放的开采技术
改进、完善现有采煤方法和开采布置,以实现开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研究开发煤矿地质条件开采巷道布置及工艺技术
评价体系专家系统,实现开采方法、开采布置与煤层地质条件的最优匹配。
5 采场围岩控制技术
5.1 进一步完善采场围岩控制理论
以科学合理、优化高效的岩层控制技术来保证开采掘活动的安全、高效、低成本为目标,深入总结我国几十年的矿山压力研究成果,以理论分析(解析法)、现代数学力学(统计分析预测、数值法)和实测法相结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深入研究各种煤层地质及开采条件。
5.2 研究坚硬顶板与破碎顶板条件下应用高技术低成本岩层控制技术
目前,由于应用高压注水、深孔预裂爆破处理坚硬顶板和应用化学加固技术存在工艺复杂、成本高的问题,因而需进一步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来解决这些问题。
5.3 放顶煤开采岩层和支架—围岩相互作用机理
研究放顶煤开采力学模型、围岩应力、顶煤破碎机理、支架—顶煤—直接顶—基本顶相互作用关系;运用离散元等方法研究顶煤放落规律,提出放顶煤优化准则和提高顶煤回收率的途径。
5.4 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技术
在总结缓倾斜中厚长壁工作面开展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方面,应进一步在坚硬顶板、破碎顶板、急倾斜、放顶煤工作面开展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同时应不断完善现有的监测技术,发展智能化监测系统,改进监测仪表,使监测仪表向直观、轻便、小型化方向发展。
5.5 冲击地压的预测和防治
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冲击性矿压显现发生的机理;进一步完善冲击性矿压显现监测系统,发展遥控测量和预报技术,完善冲击性矿压综合防治措施的优化选择专家系统。
5.6 研究开发新型的支护设备
研究硬煤层、硬顶板放顶煤液压支架,完善液压支架性能和快速移架系统,开发耐炮崩、轻型化单体液压支柱和厚煤层巷道锚索和可伸缩锚杆。
6 小煤矿技术改造和机械化开采技术
实施国家关闭小煤矿,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平均单井规模的技术政策,开发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开采技术和装备,改进小煤矿的采煤方法和开采工艺,提高采煤工作面的单产和工效;提高小煤矿的顶底板控制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顶底板事故率。
7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制的燃烧,通过对煤的热化学作用而产生可燃气体的过程。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属于一种特殊的采煤方法,它是国际首创。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具有投资少、安全、工期短、见效快、用人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等优点,尤其适合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劣质煤比例高、“三下”压煤严重的矿区。
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应继续研究完善“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和“矿井式气化”两种典型煤炭地下气化工艺,进行较大规模的地下气化试验研究,摸索实现“两个控制、三个稳定”的技术途径,并实现连续、稳定生产探索应用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