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佛山市三水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佛山市三水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佛山市三水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意境。

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2021年文登市米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文登市米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文登市米山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BDS)从无到有,进而投入产业化运营。

“北斗之父”孙家栋强调,时间、空间信息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中国需要在北斗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和其他卫星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提高定位精度、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

从2017年8月初开始,中国和俄罗斯专家进行了两国导航卫星的联合在轨试验,以测试北斗和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

卫星的兼容,涉及频谱、轨道的协调,目前协调难度还不是很大;但互相操作显得有些复杂,与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不太容易协调。

(摘编自《“北斗之父”孙家栋:中国发展北斗导航不排斥GPS》)材料二:(资料来源于诺达咨询)材料三:在全球卫星导航服务领域,BDS仅占9%的份额,而GPS在中国市场占90%以上的份额。

美国已把GPS 做到了极致,BDS布局全球很难再走美国的老路。

BDS如果紧跟美国,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可能会在很多方面难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

中国的“北斗”正面临重大的转折,要想做到跨越式发展,就要提出一套新的体系。

主推“服务”被认为是一大出路。

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宏指出,我们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以泛在高精度的融合应用为抓手,在“源、端、云、服务”等方面打造位置生态链。

只有把BDS的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摘编自李惠钰《北斗布局全球应抓住“牛鼻子”》)材料四: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几个系统相比,具有短报文通信功能,这使得用户在沙漠、海洋等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实现位置信息的回传,从而达到报警和救援的目的。

再就是,卫星新增自主运行管理能力,即可不依赖地面控制系统,而靠空间运行卫星的星间链路构成管理新体系,这可以减少对地面测控站的依赖,有效降低系统运行管理成本,减少地面测控站发生灾难时对卫星的影响。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

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中国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几种事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

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

然而几种事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摘编自吕洋《中西方诗歌比较》)材料二①与中国古典诗歌弱化主体的倾向不同,西方诗歌中的主体差不多总是在场的。

以十四行诗为例,主体总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诗中,站出来讲话。

这样,西方诗歌就形成了与中国诗歌迥然不同的风格。

②诗歌的风格离不开其文化土壤。

在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关。

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就已经建立起来。

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因此,人们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对自然世界的任何微妙变化都很敏感,他们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

2024-2025学年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画同源”的说法很早。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最先创造文字与绘画时,二者“同体而未分”。

照此,书画同源的“源”,就要追溯到象形文字了。

不过“象形”在“六书”中只占其一,汉字中真正属于“象形”的不多。

再把“书画同源”的概念扩大,便指向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

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

《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又说王献之作一笔书,陆探微作一笔画,“故知书画用笔同法”,这又把书画的“源”拉近了一步。

书法之于绘画,还可以说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抽象的美学原则,而绘画也丰富了书法的美学思想。

有位画家曾对我说:为什么人们常谈书法影响绘画而不大说绘画对书法的影响? 我想可以从书法更具抽象性这一特点作解释。

但既然是“一笔书”“一笔画”,必定会互相影响。

八大山人书法的中锋用笔,构图的空灵虚应,感情的冷峻超逸,很难说绘画与书法的相互影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我们甚至可以把八大山人的书法当绘画欣赏,或者把其绘画当书法欣赏。

还有的画家,在书法中吸收树石的皴擦、兰竹的撇跳,比如石涛、徐渭等。

石涛诗句“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茫茫率天真”,说得很好,石涛绘画的“一画”论涵盖了书法,所谓“自一以及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

我们可能较少涉及书法与绘画的相异。

这里想先说一说书法有没有“内容”,如果有又是什么。

江苏省苏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测试语文 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

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

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

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

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

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

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

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

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

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

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

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

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

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论意象生成的递进过程

论意象生成的递进过程

论意象生成的递进过程◎简圣宇内容提要 审美是一种主体间的交流活动,意象的生成需要超越个体的范围而在创造者与其他接受者之间展开。

意象生成具有递进特性,主体的“心象”的显现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故而不能将“心象”等同于“意象”。

“心象”的生成和显现看似个体行为,实则依托于其所属的具体文化语境,包含着时代精神和他人意识的回响。

而由于个体主体在自己意识中创构的“心象”无法直接传达给其他主体,需要通过文艺文本作为载体来实现其外化过程,于是在文本中出现的意象就由此成为推动审美对话活动的关键枢纽。

文本意象作为处于意象创造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特殊存在,属于对话关系当中具有相对独立生命力的意义主体。

All Rights Reserved.关键词 意象 心象 递进过程 主体间性 文化语境〔中图分类号〕B83;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2-0084-09 对中国传统美学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对其基本理论在学理上予以厘清,并且将之置于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中加以审视。

“尚象传统”一直是中华审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其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思维方式。

多年前就有学者指出:“意象,犹如一张巨网,笼括着中国文化的全幅领域。

意象符号系统,至今运转于当代文化生活之中,仍然保有自己的生命活力。

”①可以说,意象是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一把钥匙,其他的诸多范畴都与意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在关于“意象”所涉系列范畴的问题上,学界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这集中表现在对意象生成过程所包含步骤及其相应定性的问题上。

我们需要理解“意象”生成作为一个递进过程,其在学术话语表述中并不是一个单称范畴,而是包含着系列子范畴的母范畴。

此类与意象生成的递进过程相关的学理问题属于现代意象研究的基础问题,我们必须以辩证和历史的态度进行系统分析。

一、“意象”的生成有赖于多主体之间的审美互动当代中国学界以意象为核心展开美学研究的学者中,叶朗、汪裕雄、朱志荣等都是颇有建树的代表性学人。

广东省广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试题(一)(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试题(一)(含解析)
广州市2019届一般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阐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以下小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系统,以笔墨为其最中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
笔墨就是最大的构造性差别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
剖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模范视作人品理想的表征系统。
来都要肩负更多的责任,相信中国会在全世界海洋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将肩负更大海洋治理担当》,参照信息网2017年7月19日)
4.以下对资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2017年,我国在提高管辖海疆的海水质量、看管陆源入海排污、治理赤潮和绿潮等方面,
都获得了必定的收效。
B.改变颗粒表面的电性,不但使黏土用量大大减少,并且使赤潮生物对黏土的絮凝作用增强,从而提高治理赤潮的效率。
从而恢复渔业资源, 提高渔业产品质量。
海洋牧场建设交融洁净可重生能源建设、
海水综合
利用、盐碱地耐盐植物种植利用,可最大限度利用海岸带环境和空间资源,提高海洋产能。
海洋牧场建钓、海底潜
水、休养等海洋第三家产, 吸引牧场周边人群参加到海洋牧场的营运中来, 打造新式的海岸带绿色田园综合体,充足共享海洋牧场带来的科学、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3.依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赏识中国绘画的笔道墨象,就能感觉画家的心境,从而领会画家所追求的理想人品。
B.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笔墨模范,都是作者在自修的过程中追求大我、希贤希圣的产物。
C.内模仿能够丰富完美画家的人品,所以成为中国画家提高自己人品境地的独一选择。
D.中国画的笔墨假如给人供给独一无二的审美欢乐,便可以表现以艺树人的文艺主旨。【答案】1.B 2.D 3.B

2025届江淮十校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江淮十校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却美得让人震撼。
纹样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物,因其高度的文化浓缩性和民族特性,具备极强的传达与传播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深入思考“大美术”的现代功能,完善与强化“大美术”多学科体系。传统文化资源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艺术从业者需要利用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进行传统与现代的“破壁”,使设计作品体现出更加深层的多元价值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

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

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

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

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

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

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

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

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

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宇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

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

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

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

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

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

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和《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字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1.B(A“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错,应是都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产生。

C“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这一表述不当。

应是“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而“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突出地表现了尚象的审美特点。

D“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错,两者都借助了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2.B(“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错,应是论证“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3.D(“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这一说法不恰当,具有象征意味不足以说明就是艺术创造,据原文,史前时代的意象创造,有的是器物创造,有的是艺术创造,意象创造到南北朝才成为专属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