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量的换算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蒸发量的简单计算公式

蒸发量的简单计算公式

一分钟学会蒸发量的简单计算公式蒸发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计算蒸发量的情况,比如农民需要了解农作物的蒸发量,工厂需要计算设备的蒸发量等。

虽然计算蒸发量听起来有些复杂,但实际上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轻松计算。

首先,蒸发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液体从液态到气态的质量。

在计算蒸发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液体的特性,比如密度、表面积、温度和大气压强等因素。

这些因素将会影响蒸发率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蒸发量的简单计算公式:蒸发量 = (液体初始重量 - 液体最终权重) x 蒸发时间其中,液体初始重量指的是放置在容器中的液体重量,液体最终权重指的是在蒸发过程中液体重量的最终状态,蒸发时间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时间。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容器,容器中放置了1000克的水,初始重量就是1000克。

我们将其放置在室温下,然后每天测量容器中的水重量。

三天后,我们发现容器中的水重量只有950克了。

这意味着有50克的水已经蒸发掉了。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上述公式来计算蒸发量:蒸发量 = (1000克 - 950克) x 3天 = 150克因此,在这个实例中,水的蒸发量是150克。

需注意的是,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任何类型的液体的蒸发量,但是不同的液体可能具有不同的密度和蒸发速率,因此所得到的结果也将有所不同。

此外,大气压强、温度、风速等环境因素也会对蒸发量产生影响。

总结来说,计算蒸发量并不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只需要根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

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影响蒸发量的各种因素,以便更好地计算蒸发量并正确地应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

烧水过程中水蒸发的计算公式

烧水过程中水蒸发的计算公式

烧水过程中水蒸发的计算公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烧水是再常见不过的事儿啦。

您有没有想过,在烧水的时候,水蒸发的量是可以通过计算来搞清楚的呢?要计算烧水过程中水的蒸发量,咱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的概念。

水蒸发其实就是水从液态变成气态,跑到空气中去啦。

这一过程中,影响蒸发量的因素有不少,像温度、烧水的时间、容器的开口大小,还有周围环境的湿度等等。

咱们来看看具体的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可以用这个公式:蒸发量= 蒸发系数 ×表面积 ×时间 ×(温度差 + 环境压力修正值)。

这里面的蒸发系数呢,是个需要通过实验或者参考相关数据才能确定的数值。

比如说,有一天我在家烧水。

那天天气挺干燥的,我用一个不锈钢锅在炉灶上烧水。

锅的直径大概 30 厘米,水装了大概半锅。

我就盯着那锅水,看着它慢慢地冒热气。

我还特意拿了个秒表,准备记录一下时间。

随着水温不断升高,锅里的水开始“咕嘟咕嘟”地响,水面上的热气也越来越浓。

我发现,刚开始的时候,水蒸发的速度好像不是很快,但是随着温度越来越高,水蒸发的就明显快了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一边看着秒表,一边观察着锅里水的变化。

大概过了 20 分钟,我发现锅里的水少了挺多。

这时候,我就想着用刚刚说的那个公式来算算水的蒸发量。

先确定一下表面积,根据锅的直径算出大概是 706.5 平方厘米。

时间是 20 分钟,换算成秒就是 1200 秒。

温度差呢,从开始的室温到水烧开的 100 摄氏度,环境压力修正值就先忽略不计。

假设蒸发系数是 0.00002 。

那算下来,蒸发量 = 0.00002 × 706.5 × 1200 ×(100 + 0),结果大概是 16.956 克。

您看,通过这样的计算,咱们就能大概知道烧水过程中水蒸发了多少。

不过要注意哦,这个公式只是一个大致的计算,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有些偏差。

总之,了解烧水过程中水蒸发的计算公式,能让我们对这个常见的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水的蒸发量计算公式

水的蒸发量计算公式

水的蒸发量计算公式 水的蒸发量计算公式是计算在特定条件下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水分量的数学公式。

准确计算水的蒸发量对于各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气象学、环境科学、工程领域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的蒸发量计算公式的原理、参数及其应用。

一、水的蒸发量计算公式的原理: 水的蒸发是水分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其速率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以及液态水表面的面积等。

水的蒸发量计算公式基于这些因素,通过数学模型将它们综合考虑,提供了准确的蒸发量计算结果。

二、水的蒸发量计算公式的参数: 1. 温度(T): 温度是水的蒸发过程中最基本的参数。

通常以摄氏度(℃)作为衡量温度的单位。

2. 相对湿度(RH): 相对湿度衡量了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饱和程度。

它是以百分比表示的,表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与该温度下最大可能的水蒸气含量之间的比例。

3. 风速(V): 风速表示空气的运动速度。

它是以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作为衡量风速的单位。

4. 液态水表面积(A): 液态水表面积表示水的接触面积,影响蒸发速率。

单位可以是平方米(m²)。

根据以上参数,我们可以利用下述公式计算水的蒸发量(E):E = [C × A × (Pw - Pa)] / ∆t - C 是蒸发系数(evaporation coefficient),用于考虑量纲和单位之间的换算,它的值通常是 1; - Pw 是饱和水蒸气压(saturated water vapor pressure),可以根据温度在相关的气象数据库中查询得到; - Pa 是实际水蒸气压(actual water vapor pressure),可以由相对湿度转换得到;- ∆t 是时间间隔,以小时(h)为单位。

四、例子说明: 假设有一个 1 平方米的水槽受到25℃的空气环境,相对湿度为60%,风速为 2 m/s。

蒸发量的计算

蒸发量的计算

蒸发量的计算
蒸发量用重量M(Kg)来标度
供热量Q(J)由温升热与气化潜热两部分组成。

1.温升热量Q1(J):
温升热与蒸发介质的热容和蒸发介质的温升成正比,即:
Q=C×M×ΔT;ΔT=T2-T1 热容C:J/Kg.℃
这是个非常简单的公式,用于计算温升热量,液体的饱和压力随温度的提高而上升至液体表面上方压力时开始蒸发。

2.蒸发潜热Q2(J)为:
Q2=M×ΔH
ΔH:液体的蒸发焓(汽化热)J/Kg
3.总供热量Q=Q1+Q2
蒸发的速度主要决定于蒸发物体表面空气的水蒸气饱和度。

饱和度越低则蒸发速度越快。

饱和度达到100%时则停止蒸发。

风可将蒸发物表面饱和度较高的空气吹走,换为饱和度较低的空气,所以提高蒸发速度。

温度越高、湿度越小、风速越大、气压越低、蒸发量越大。

风速大时蒸发量也大
如何计算循环水的蒸发量
E=RR*Delta T*( 0.0013-0.0015)
RR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量
delta T温差
( 0.0013-0.0015) 参数,可以根据季节在0.0013到0.0015之间选。

水的蒸发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一方面,水表面处的水分子由于热运动,会飞离水面,而水面上方水蒸气中的水分子,也要飞回水面。

如果飞出去的水分子数大于飞回来的水分子数,宏观上表现为水在蒸发,如果单位时间内飞出去的水分子数小于飞回来的水分子数,宏观上表现为水蒸气在液化。

单位时间内飞回来的水分子数量决定于水面上方水蒸汽的压强--蒸汽压。

蒸汽压越大,单位时间内飞回来的水分子数越多。

蒸发量的计算之欧阳地创编

蒸发量的计算之欧阳地创编

蒸发量的计算蒸发量用重量M(Kg)来标度供热量Q(J)由温升热与气化潜热两部分组成。

1.温升热量Q1(J):温升热与蒸发介质的热容和蒸发介质的温升成正比,即:Q=C×M×ΔT;ΔT=T2-T1 热容C:J/Kg.℃这是个非常简单的公式,用于计算温升热量,液体的饱和压力随温度的提高而上升至液体表面上方压力时开始蒸发。

2.蒸发潜热Q2(J)为:Q2=M×ΔHΔH:液体的蒸发焓(汽化热)J/Kg3.总供热量Q=Q1+Q2蒸发的速度主要决定于蒸发物体表面空气的水蒸气饱和度。

饱和度越低则蒸发速度越快。

饱和度达到100%时则停止蒸发。

风可将蒸发物表面饱和度较高的空气吹走,换为饱和度较低的空气,所以提高蒸发速度。

温度越高、湿度越小、风速越大、气压越低、蒸发量越大。

风速大时蒸发量也大如何计算循环水的蒸发量E=RR*Delta T*( 0.0013-0.0015)RR循环水系统的循环水量delta T温差( 0.0013-0.0015) 参数,可以根据季节在0.0013到0.0015之间选。

水的蒸发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一方面,水表面处的水分子由于热运动,会飞离水面,而水面上方水蒸气中的水分子,也要飞回水面。

如果飞出去的水分子数大于飞回来的水分子数,宏观上表现为水在蒸发,如果单位时间内飞出去的水分子数小于飞回来的水分子数,宏观上表现为水蒸气在液化。

单位时间内飞回来的水分子数量决定于水面上方水蒸汽的压强--蒸汽压。

蒸汽压越大,单位时间内飞回来的水分子数越多。

水蒸气的饱和度越大,蒸汽压就越大,所以,水就越不容易蒸发。

汽化蒸发器蒸发计算方式

汽化蒸发器蒸发计算方式

汽化蒸发器蒸发计算方式
本文档介绍了汽化蒸发器蒸发计算的方法。

汽化蒸发器是一种
用于汽化液体的热传递设备,通常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蒸发操作。

蒸发计算方法
蒸发计算方法通常基于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原理。

下面是一种
常用的蒸发计算方法:
1. 计算输入参数:首先,确定蒸发操作的输入参数。

这些参数
包括初始液体的质量和温度,加热介质的温度和流量,以及蒸发器
的几何参数等。

2. 计算蒸发量:根据质量平衡原理,计算蒸发器中液体的蒸发量。

蒸发量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蒸发量 = 初始液体质量 - 终止液体质量
其中,初始液体质量是指进入蒸发器的液体的质量,终止液体
质量是指从蒸发器中排出的液体的质量。

这两个参数可以通过实际
测量或估算获得。

3. 计算热量传递:根据能量平衡原理,计算蒸发器中的热量传递。

热量传递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热量传递 = 质量流量 * 热容 * 温度差
其中,质量流量是指加热介质的质量流量,热容是指液体的比
热容,温度差是指蒸发器中液体的平均温度和加热介质的温度之差。

4. 计算蒸发率:最后,根据蒸发量和热量传递,计算蒸发器的
蒸发率。

蒸发率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蒸发率 = 蒸发量 / 热量传递
蒸发率可以用来评估蒸发器的性能和效率。

总结
本文介绍了一种常用的汽化蒸发器蒸发计算方法。

使用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原理,可以计算出蒸发器中液体的蒸发量、热量传递和蒸发率,从而评估蒸发器的性能。

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优化蒸发器的设计和运行。

蒸发量计算公式

蒸发量计算公式

蒸发量计算公式
1 蒸发量计算公式
蒸发量(Evaporation)是指大气当中蒸发到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
分量。

它受到气温、湿度、风速、地表特征以及日照时数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蒸发量公式可用来表示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蒸发量的
计算公式如下:
Evaporation= Ea×e ×s ×h× c
其中:Ea是气温的影响系数,e= ea×RH, RH是湿度的影响系数,s是日照时数的影响系数,h是风速的影响系数,c是地表特征的影响
系数。

2 蒸发量的影响因素
气温: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

非常高的温度可以令地表湿度含
量大幅下降,进而导致大量水蒸发,温度越低,蒸发量越低。

湿度:湿度主要是取决于空气中的潮气,当空气中潮气多时,空
气容易吸收水分,这样气温即使比较高,也会减少蒸发量。

反之,湿
度越低,蒸发量越大。

风速:风速越大,蒸发量越大。

这是因为风速越大,空气中流动
性越强,能够较快地将水份从地表带走,从而提高蒸发量。

日照时数:日照时数越多,能够将水份蒸发的量也就越多。

晴天
可以使地表蒸发更多,而多云或雨天可以减少地表蒸发量。

地表特征:地表特征也会影响蒸发量,如不同的地表反射率和透
过率,和地表吸收的热量的大小都会对蒸发量产生影响。

3 应用
蒸发量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了解不同的环境参数对水蒸发的影响,从而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提高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这个公式还可以用来研究区域的水分循环情况和水分平衡,为
水资源调查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水面蒸发量计算公式

水面蒸发量计算公式

水面蒸发量计算公式
水面蒸发量计算公式是计算水面比表面空气温度更高时,水面受到蒸发影响的量,即每平方公里水面(面积)每小时蒸发量。

蒸发是大气中空气对水、阳光照射对水的作用,在水体表面形成水蒸汽,从水体表面运动而抵达大气中。

由于大气的温度和饱和空气的浓度,在不同的气象要素条件下,蒸发过程中的蒸发速率不同。

因此,水面蒸发量的计算公式是:
水面蒸发量=蒸发强度×地表水面表面积比表面空气温度差(K)
蒸发强度=温度、湿度、饱和空气浓度等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蒸发强度,既以实测值为基础的集合体,也可以以某种计算模式及建模结果给出。

因此,根据该公式,可以得到每千平方公里水面每小时蒸发量的数值,用以评估地表水的养分量和水体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通过对水面蒸发量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有效控制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水源亏缺和水质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发量的换算关系分析
摘要:对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测站连续3年的小型蒸发器与E-601B型蒸发器非结冰期的对比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利用回归分析法和比值法求得小型蒸发量订正公式,经试用,效果较为理想。

为利用长序列、单站点的小型蒸发器观测资料使用提供了依据,对当地的气候研究和气象服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蒸发量订正公式试用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中旗站)自建站到2001年,一直都有连续的小型蒸发器观测资料,且该资料连续性好,年代较长,对当地进行气象服务和气候研究有重要意义。

但从2002年开始,中旗站蒸发量观测业务5~9月只进行E-601B型蒸发观测,其他月份为小型蒸发观测,由于两种蒸发观测数据没有一个科学的转换关系,造成用户在使用资料无参考对比,自2002年后,观测数据缺少全年蒸发量统计,在进行气象服务和气候研究中形成阻碍。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利用1998年至2000年,3年中在非结冰期的两种蒸发对比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回归分析法和比值法分别求得小型蒸发量的订正公式,并对2001年非结冰期的小型蒸发量做了订正,与实测值比较,误差很小,结果较为理想。

乌拉特中旗结冰期较长,在观测资料月份选取上,选用5~9月资料。

1 小型与E-601B型蒸发量对比观测结果及其分析
1.1 观测结果
对乌拉特中旗1998年至2000年两种蒸发器对比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种蒸发量的观测值差异很悬殊,小型蒸发量明显大于E-601B型蒸发量,且二者各月差值分布不均,各地、各月也无规律可循。

1.2 结果分析
从表1中看出,虽然两者各月的差值差异很大,但是两者的比值(E-601B/小型)却相对要接近、稳定,在0.45~0.54之间波动。

2 小型蒸发量订正公式的求取
对中旗站连续3年两种蒸发对比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利用逐步回归法和比值法求得小型蒸发在的订正公式(见表2)。

式中,y表示小型蒸发器所测得的蒸发量,x表示E-601B型蒸发器所测蒸发量(单位毫米)。

3 小型蒸发量订正公式的试用
用上述所求得的两个订正公式对2001年非结冰期的小型蒸发量进行订正,试用结果较为理想。

3.1 回归订正公式的试用
用回归公式求出2001年中旗站非结冰期各月小型蒸发量,从表3可以看出,订正前小型蒸发量与E-601B型蒸发量差值较大,平均差值为160.1 mm。

订正后的小型蒸发量与实测的小型蒸发量相比,除了5月为-44.6 mm外,其他月份为0.4~16.6 mm,平均差值为-3.0 mm。

订正后小型蒸发量的使用价值有了明显提高。

3.2 比值订正公式的试用
用比值订正公式求出了2001年的小型蒸发量,从表3可看出,订正后,月差值除了5月为-48.8 mm外,其他月份为-1.6~18.0 mm。

月平均差值为-4.3 mm。

经订正,小型蒸发量的精度也有显著提高。

4 结语
本文虽然已经求得使用较为简洁的小型蒸发量订正公式,但是由于所使用的回归分析和比值法二者都仅仅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并没有考虑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对蒸发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片面和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完善和改进。

此文所得出的结果已经在气象服务中应用,用户反映较好。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傅志伟,蒋本林.小型蒸发量订正公式的求取和试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7(4):65-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