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doc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doc

彳图次化椀论篆习要点(整理版J注1:这个整理版可能不一定很完善,大家如果发现有缺漏或者失误的可以补上或改正并且重新上传。

2、红色部分是我认为可能会考的考题得分点,大家可以参考。

3、大题部分相信大家都有抄下来了,应该也有很多同学己经整理好了,哪位整理好了的可以传上来一起共享哈。

祝大家考试顺利!1、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二是制度文化层;三是行为文化层;四是心态文化层。

2、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3、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

4、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5、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6、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

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7、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8、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

9、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东南财赋'和“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10、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华文化。

11、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

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

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12、夏商周时期,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接受,13、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

14、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15、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16、商鞅制定连坐法,17、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文的引申义: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的儒生编辑的《易。

贲卦。

象传》:(刚柔交错),开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

2、文明: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西文的CULTURE去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发、继而才引申到精神领域的。

和中国语言系统中的文明更为相似。

文明: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

文明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简而言之,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3、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人化”即是文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大文化”。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里的“共业”包摄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 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 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期末考试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中国: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

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

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

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孔颖达:“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

西方:(1)Culture——Colere——耕作土地;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2)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3)1952年,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

”(4)维柯与赫尔德——文化是整体的观念得到加强,而且多元文化观开始流行。

(5)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文化的一般特征:除了未经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观赋予感受和意义)自然环境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传承于后世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都是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_百度文库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_百度文库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绪论一、知识题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

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

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农业科技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题目类型与分值:1、填空题—20分(每空1分)2、选择题—15分(每题1分,其中单项选择10题多项选择5题)3、名词解释—20分(共5个,每个4分)4、简答题——30分(共3小题)5、综述题——15分(1题)二、重点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20个)三纲八目史家三长三礼五礼三清三公四部分类法内廷四阁乡试三鼎甲御史台2、简答题(要求掌握12题)⑴简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P.28-34延续性、伦理性、政治性、世俗性)⑵简述儒道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互补的?(P.114-120)⑶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⑷简述“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别。

(P.127)⑸举例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特点。

(P.156-158:三方面)⑹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

(P.268-270)⑺举例简述佛教诸神。

(P.258)⑻举例说明我国古籍的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⑼宋代科举对唐代科举进行了哪些改革?(P.286-287)⑽简述唐代三省制的职官设置和运作机制。

(P.306-307)⑾古代中央六部的名称、职掌、主要官员设置及别称。

(参见P.269图表及P.307文字)⑿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意义?(P.404)文化今文经古文经玄学三纲五常四大石窟四大菩萨二重证据法新儒家附: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两个主要派别,都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1、程朱讲“性即理”,主张本体在外,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讲“心即理”,主张本体在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是一切事物的支配者,是形而上的抽象本体;“气”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

因此理与气、道与器分而为二。

陆九渊断言“心”是宇宙的本体,“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陆王还主张“道器合一”。

3、朱熹主张为学先“道问学”,“即物穷理”,更注重读书注经。

中国文化概论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提纲绪论一、本学期讲授的主要内容二、文化界说1、文、化及文化化:改易、生存、造化,指实物形态或性质的变化,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意文化:文与化的联合使用最早于战国末年。

最通用的定义是,文化是最自然的人化,强调人在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和地位在任何定义上都是肯定的2、经典定义的举凡3、文化四层次说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知识文化层、心理文化层三、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其一,“中国”,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

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

其三,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

2、中国传统文化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3、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2浩瀚如海的文化典籍3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4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5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6深刻完备的道德伦理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四、文化的危机1、文化的泛化2、文化的软化3、文化的固化五、为文化的发展曲尽绵薄1做一个清醒的文化人2做一个由中国特色的文化人3做一个胸怀宇宙的文化人1、做一个清醒的文化人2、做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人3、做一个胸怀宇宙的文化人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2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第二,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

第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第一章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疆域、政区2、民族、人口3、地形、地貌4、气候二、对历史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反思1、何谓地理环境决定论?2(1(2)作为社会内部因素的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可改变的、暂时的、间接的。

三、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绪论一、名词解释1、(P5) (08年真题)广义文化9、(P8) (10年真题)文化政策2、(P5) (09、12年真题)狭义文化10、(P9) (13年10月真题)民族文化3、(P6)文化内涵11、(P9)国别文化4、(P6)文化产品12、(P10)上层文化5、(P7)文化现象13、(P10)底层文化6、(P7)文化事象14、(P11)文化传统7、(P8)文化思潮15、(P11) (12年10月真题)传统文化8、(P8)文化观念、简答题1、(P5)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2、(P5)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3、(P9)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的原因有哪些?4、(P10)什么是上层文化?什么是底层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5、(P11)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和作用?6、(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7、(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8、(P1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三、论述题1、(P10)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2、(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关系?3、(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4、(P11)你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吗?5、(P12)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国文化传统?6、(P13)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界有哪些?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名词解释1、(P18)方志时期6、(P31)通漕四渠2、(P18)仪器观测期7、(P14)地理环境3、(P20)天下8、(P20)地缘4、(P22)九州9、(12年1月真题)“塞北江南”5、(P30) “尽地力之教”二、 简答题1、 (P14)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2、 (P14)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3、 (P15)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4、 (P15) (09年真题)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5、 (P1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6、 (P19)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3年10月真题简答题)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7、 (P22) (07年真题)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

8、 (P26)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儿大基本经济区來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9、 (P27)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现象? 10、 (P30)中国古代利在兴修水利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12年1月真题名词)塞北江南”11、 (P31)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年10月真题简答题)简述古代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及严重后果。

12、 (P15)简述关中“表里山河”。

三、 论述题1、 (P15)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P16)为什么地理通道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3、 (P20)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什么和地缘特征相关联?4、 (P23-25)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5、 (P27)谈谈唐代初年南方文化的一些情况。

6、 (P27-28)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7、 (P30) (10年真题)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8、 (P32)试述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9、 (P21) (12年1月真题简述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10、 (P25)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名词解释 (P34)新石器时代 10、 (P38)敬授民时11、 (P42) (09年真题)分封制 12、 (P45) (08年真题)儒家 13、1、 2、 3、 4、5、 6、 7、 8、 9、(P56) (12年10月真题)察举制 (P56)孝廉 (P56)茂才 (P57)重本抑末 (P57)重农主义(P6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65) (07年真题)永嘉之乱 (P66) “十六国”时期 (P67)玄学(P46)道家14、(P48)墨家学派15、(P49) (07年真题)名家16、(P51) “大一统”意识17、(P53)三公九卿18、19、(P76)府兵制35、(P101)王阳明20、(P80) “荫子”制度36、(P103)文字狱21、(P81)两税法37、(P104)考据之学、乾嘉学派22、(P81)租庸调制39、(P35)龙山文化23、(P87)古文运动40、(P37)敬顺昊天24、(P87)王安石变法41、(P42)封建25、(P88)理学42、(P47) (12年10月真题)法家26、(P89)色目人43、(P49)、明阳家27、(P89)南人44、(P45)孔子28、(P90)回回45、(P46)老子29、(P90)孟德髙维诺46、(P47)庄子30、(P91)八思巴47、(P51)西域31、(P95)锦衣卫48、(13年10月真题)什伍里平制度32、(P98) 一条鞭法49、(P75)三省六部33、(P98)税监50 (P89)行省制度34、(F98)摊丁入亩38、(P34)仰韶文化二、简答题1、(P34) (07年真题)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状况。

2、(P34) (09年真题)简述屮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3、(P37) (10年真题)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群聚拢的原因。

4、(P39) (08年真题)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13年10月真题简答题)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5、(P41)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

6、(P43)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是什么?7、(P44)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

8、(P45)春秋战国吋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9、(P46-47)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0、(P47)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1、(P48)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2、(P49)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3、(P49)春秋战国吋期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4、(P51)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5、(P57)何谓“文景之治”?16、(P57)简述屮国古代重农主义的基本国策。

17、(P62)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什么?18、(P63)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19、(P67)魏普崇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的结果是什么?20、(P69)何谓佛教的“空观”?21、(P72)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屮国文化的哪些方而?22、(P73)简述魏文帝的改革。

23、(P77)谈谈唐代开放的民族政策。

24、(P86)从屮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有哪些明显变化?25、(P89)简述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

26、(F90)简述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

27、(P90)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28、(P93)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29、(P94) 17〜18世纪西方对屮国介绍的书籍有哪些?30、(P95)简述朱元璋出身与明朝政局的关系。

31、(P95)简述朱元璋在明朝初年采取的各项政治措施。

32、(P96)简述明清利川民间宗教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33、(P103)简述明末清初“三先生”及其成就。

三、论述题1、(P38)试述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

2、(P42)为什么会出现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分封制?3、(P42-43) (12年10月真题简答题)试论西周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4、(P43)试述周代农耕文化方向抉择的历史意义。

5、(P44-45)春秋战国时期怎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而。

6、(P45)试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点。

(12年1月真题论述题)试论春秋战国吋代是文化观念的原创吋代。

7、(P49—50)试述秦汉时期边疆的开拓与文明的同步发展。

8、(P50)试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9、(P53)试述郡县制的确立。

10、(P56)试述两汉朝廷选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3年10月真题论述题)试述秦汉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11、(P61)试述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12、(P62)两汉儒学独尊为什么会养成一个士族阶层?13、(P64)试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4、(P66)试述南朝政治及士族文化。

15、(P69)试述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

16、(P69)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7、(P72) (11年真题)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融合。

18、(P77、80)试述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幵放精神的体现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19、(P81-82)试述两税法的作用。

20、(P83)试述唐宋间南方经济的高涨。

21、(P84-85)试述唐宋市井文化的兴起。

22、(P85、158、339)试述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和我国近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3、(P91)试述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

24、(P93)试述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

25、(P98)试述重农抑商的观念对明清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名词解释1、(P105)农业文明2、(P11D) (12年10真题)“政绩”观3、(P118)行商经营 12、(P144) 区域社会4、(P118)农商兼营 13、 (P144) 姻缘关系5、(P125)采食经济 14、 (P144) 血缘九族制6、(P126)民居 15、 (P145) (10年真题)血亲五服制7、(P131)烹饪 16、 (P145) 家谱8、(P134)仪式饮食 17、 (P151) 传统科技9、(P135)民间组织饮食 18、 (P152) 历法10、(P144)家庭 19、 (P153) (07年真题)七巧板 11、(P144)家族 20、 (P110) 二十四节气二、简答题1、 (P106)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农作物的栽培驯化起到了什么作用?2、 (P108)汉代以后为什么能够山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3、 (P108)明代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全国土地、人口控制的?4、 (P109)举例说明农耕灌溉思想体系,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 用。

(P109)明代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有哪些重要影响? (P110)北方麦黍型农耕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P113)简述我国古代的主要农业著作。

(P114)我国民族商业和手工业对农业经济生产起何作用? (P114)概述我国商业发展的过程。

(P115)简述我国民族手工业发展。

(P116)何谓以文促商?(P117)简述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叫种模式。

(P117)简述庙会的来历。

(P117)市商贸易的方式有哪儿种?(P119)我国市商贸易有哪些习俗? (P122) (09年真题)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