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课件
土壤学课件

!!!
红壤严重流失后形成的红色沙漠
绪论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的概念及其物质组成
1、土壤的概念和本质特征 土土壤肥壤力:发是育土于壤地能球经陆常地适表时面供能给够并生协长调植 物物生的长疏所松需多的孔水结分构、表养层分。、其空本气质、特温征度是、具支 撑有条肥件力和。有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 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绪论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一、土壤的重要性 1.土壤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源库 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00-01 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壤的化学特性 5.土壤的生物学特性 6.同一地貌范围内的相对均质性 7.土壤的空间变异性
绪论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的概念及其物质组成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7.土壤的空间变异性 8.土壤的动态特性 9.土壤的“记忆”特 性
复习思考题
1、土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 3、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哪些?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什么? 判断题: 1、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是一致的。 2、土壤的肥力越高,则农作物的产量一定也越高。 3、土壤有机质含量占土壤质量的很小部,但它对肥力的
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1、 耕地减少不可逆转;
2、人口增长不可逆转;
粮食供应压力加大!
3、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可逆转;
土壤学基础知识课件

目录
•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 • 土壤的物理性质 • 土壤的化学性质 • 土壤的生物性质 • 土壤的地理分布与土壤类型 • 土壤的利用与保护 • 土壤学实验与实践 • 土壤学前沿动态与研究热点
01
土壤的定义与分类
土壤的定义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 物的疏松表层,是岩石风化、生 物活动、气候因素等长期作用的 结果。
土壤的水分特征
土壤含水量:指土壤中含水的百分比。对农业生 产而言,土壤含水量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之一。过高或过低的含水量都可能对作物生长产 生不利影响。
土壤蒸发与蒸腾:土壤表面的水分通过蒸发返回 大气,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大气 中。这两个过程是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影响土 壤水分平衡和农业生产。
土壤污染与防治
土壤污染源
详细介绍工业废水、农药化肥、重金属等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途 径和危害。
土壤污染防治
阐述采取源头控制、污染修复和生态恢复等措施防治土壤污染, 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案例
列举实际土壤污染案例,分析污染成因和防治措施,加深对土壤 污染防治的认识。
07
土壤学实验与实践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特征
湿地土壤一般土层深厚,质地粘重,保水保肥能力强,富含有机质 和矿物质元素,但通气性差,易受到水淹和泥炭化的影响。
06
土壤的利用与保护
农业生产与土壤管理
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农业生产中,应当根据土 壤的性质和肥力状况,选 择合适的作物种植,确保 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壤肥力管理
通过施肥、耕作等措施, 调节土壤养分供应,提高 土壤肥力,以满足作物生 长的需要。
土壤污染修复与生态恢复
《农学土壤学》课件

人类农业活动如耕作、施肥和灌溉等,可以影响土壤与植物之间 的共生关系,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来维护土壤健康
和促进植物生长。
05
土壤污染与治理
土壤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01
工业废弃物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 水、废渣等废弃物,未经处理直
接排放,导致土壤污染。
03
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处理不当,也会对土壤 造成污染。
土壤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保护土壤资 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农业实践
古代人们对土壤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农业实践,如 中国古代的“相土之法”。
科学土壤学的诞生
19世纪中叶,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土壤形 成学说,标志着科学土壤学的诞生。
现代土壤学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土壤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涉及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有效修复污染土壤成为研究 重点。
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全
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农产品安全,如何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安 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壤退化与防治
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土壤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如何防治土壤退化 、恢复土地生产力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土壤性质与特征
土壤的物理性质
01
土壤质地
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对土壤 的保水性、通气性和耕作性能有 影响。
土壤结构
02
03
土壤温度和湿度
包括团粒结构、块状结构和柱状 结构等,影响土壤的通气性、保 水性和肥力。
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植物生长有 重要影响,需保持适宜的土壤温 度和湿度。
土壤学课件 (2)

土壤学课件介绍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利用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矿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学科。
本课件将介绍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土壤与植物生长关系等内容。
目录•土壤学概论•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与植物生长关系土壤学概论什么是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和性质的科学学科。
它涉及如何评估和改善土壤质量,以及如何利用土壤用于农业、园艺、建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为什么学习土壤学•了解土壤的特性和性质,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掌握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有助于预测土壤的潜力和适应性;•理解土壤与植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掌握土壤质量评价和改良技术,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的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条件:温度、降水量、湿度等影响土壤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海拔高度等影响土壤的分布和性质;•岩石和矿物:母质的类型和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性质;•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发育的主要过程土壤发育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岩石风化:岩石与大气、水、植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和破碎;2.母质形成:经过岩石风化,形成一定深度的母质层;3.堆积和淤积:经过水流、风力等力量的作用,母质逐渐堆积在地表形成土壤层;4.生物作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活动推动了土壤发育的进程;5.时间积累:土壤在经历了多年的发育过程后,逐渐形成成熟的土壤。
土壤的物理性质颗粒组成和结构土壤颗粒主要由砂、粉砂、粘土和有机质组成,其中粘土是最小的颗粒。
土壤颗粒的排列形成了土壤的结构,常见的土壤结构包括状砂土壤结构、块状土壤结构和结茎状土壤结构等。
孔隙结构和水分运动土壤中存在不同大小的孔隙,包括大孔隙和小孔隙。
水分在土壤中通过毛细力和重力作用下运动,大孔隙有利于水分的渗透和排水,小孔隙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和供应。
《土壤学农大》课件

土壤物理性质
1
土壤的物理组成和结构
探讨土壤中的矿质颗粒、有机质和孔隙
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方法
2
结构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介绍土壤物理性质研究的常用实验和测
量方法。
3
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解析影响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内外因素, 并提出土壤结构改良的方法。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分布 土壤pH值和酸碱度调节
探讨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 和分布规律。
介绍土壤pH值的重要性以及调节 土壤酸碱度的方法。
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养分 分布
阐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养分分 布的影响因素。
土壤生物学
1 土壤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
介绍土壤中的各类生物以及它们的数量分布规律。
2 土壤生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讨论土壤生物在土壤质量形成和保持中的重要作用。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技术
•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来源 和危害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 • 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结论
土壤学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
强调土壤学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前景和发展趋势
展望土壤学研究的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鼓励更多的人关注和投入土壤科学领域。
《土壤学农大》PPT课件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发育、演变及地球表层有关现象的一门学科。本 课件将为你介绍土壤学的重要内容和应用领域。
简介
土壤学概述
介绍土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和意义
阐述土壤学研究的对象,以及土壤在农业和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土壤分类和特性
介绍土壤分类系统和土壤的基本特性。
3 土壤生物的应用与开发
土壤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17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各种碎屑、矿物质颗粒、
固相
无机盐组成,占固相的 90%-98%。
有机质: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残体及其腐败
的物质组成,占固相的 2%-10%。还有 各种土壤生物。 土壤包括 液相:土壤水(土壤溶液):由地上水、地下水进入土壤中
22
一、 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2.各级土粒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砂粒: a.粒径>0.05mm,通透性能好,但毛管水上升 高度低。 b.单位体积的比表面积小,土粒间成对物质间的吸 持力弱,故土壤松散,易于耕耙,保水力差,易 干旱,胀缩性小,无可塑性等。 c.无吸附Ca、Mg、K、NH4+等离子的能力。
(二)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地、不断地供应和 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料、空气 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6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可分为: 自然肥力:单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土壤肥力。
随着生物量增加,各种营养元素、能量也逐渐聚集在 母质表层,从而逐渐使母质中积累和保存了植物生长 发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并具备肥力因素,从而 使母质发展为土壤。
15
成土过程
冰
坡
积
积
物
物
湖 积 物
海 积 物
洪 积 物
风 积 物
各种类型母质
各种泥土
各类土壤 16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
1. 农业土壤的含义
26
二、土壤矿物质
(二)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指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由原 生矿物进一步分化后再重新形成的矿物。
土壤学课件_图文

(一)土壤资源的数量是有限性
1、too shadow
2、permanently frozen
3、prime land 4、too dry
5、too humid 6、chemically
imbalanced
综观人类历史,许多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多在有肥沃土地的河流沿岸首先兴起, 如黄河、长江、尼罗河、幼发拉底河等。
醒目数字:
耕地面积每年减少700~1000万亩 中低产耕地占总耕地的三分之二
森林砍伐速度每年2010万亩 土壤侵蚀面积近150万平方公里
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 沙化面积2000万亩。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拯救地球,拯 救土壤,拯救人类,已成为人们的 共识。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大 会上,提出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的固定性
位置的固定 类型的固定 数量的固定
土壤资源时间分布的连续性
形成过程的连续性 人类利用的连续性
第二节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的概念 土壤: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
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土壤可以划分为:
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或耕作土壤。
土壤学课件_图文.ppt
总学时:36 其中课堂讲授:26 实验课:10
绪论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 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soil in the humankind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土壤的主要功能
健康的土壤给我们人类提供洁净的 空气和水、充裕的作物、森林、草 地;形形色色的动物;美丽的风景
在土壤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时,生态体系瓦解,
土壤学课件

§1 土壤孔性的概念 土壤中土粒或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 部的空隙叫做土壤孔隙。 部的空隙叫做土壤孔隙。 土壤孔性包括孔隙度(孔隙的数量)和 土壤孔性包括孔隙度(孔隙的数量)和 孔隙类型(孔隙的大小及其比例),前 孔隙类型(孔隙的大小及其比例),前 者决定着土壤气、液两相的总量,后者 决定着气、液两相的比例。
Chap. 11 土壤孔性
§3 土壤孔隙类型 ①非活性孔:又称无效孔、束缚水孔。 这 是土壤中最细微的孔隙,当量孔径一般 <0.02mm, 土壤水吸力>1.5×105Pa。 0.02mm, 土壤水吸力>1.5× Pa。 ②毛管孔隙:当量孔径约为0.2-0.02mm, ②毛管孔隙:当量孔径约为0.2-0.02mm, 土壤水吸力1.5× Pa-1.5× Pa,具有 土壤水吸力1.5×104Pa-1.5×105Pa,具有 毛管作用。 ③通气孔隙:当量孔径>0.2mm, ③通气孔隙:当量孔径>0.2mm,相应的土壤 水吸力<1.5× Pa,毛管作用明显减弱。 水吸力<1.5×104Pa,毛管作用明显减弱。
Chap. 11 土壤孔性
§4 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作物生长 的关系 (1)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 (2)土壤孔隙状况与作物生长 旱作土壤耕层的土壤总孔隙度为50%-56%, 旱作土壤耕层的土壤总孔隙度为50%-56%, 通气孔度不低于10%, 通气孔度不低于10%,大小孔隙之比在 1:21:2-4,较为合适。
Chap. 13 土壤耕性
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 ③代换性阳离子:代换性钠离子因水化度大, ③代换性阳离子:代换性钠离子因水化度大, 使土壤分散,因此可塑性增大。相反,钙 离子因具有凝聚作用可减少土壤的可塑性。 ④土壤有机质:有机质能提高土壤上、下塑 ④土壤有机质:有机质能提高土壤上、下塑 限,但一般不改变其塑性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29) (2.323) (6.061) 林业肥料用量(万吨) 92.7 145.9 208.9
我国丰产林用肥比重(%) 0.46
0.54
1.00
注:投入纯养分一项括号内数字为按推荐用肥量计算的结果 速生杨推荐用肥量为N 0.265公斤/株,P2O5 0.15公斤/株,K2O 0.025公斤/株 (李家康,2001)
重要的立地条件(适地适树)
土壤性质与适生树种、土壤类型与林木生长、
林业生产技术措施的基础
土壤管理措施、土壤改良、 林木施肥
河北省林木施肥现状
河北省丰产林肥料用量预测
项目 面积(万公顷) 投入纯养分(万吨) 2001年 9.9 0.859 2005年 13.3 2.820 2010年 34.7 7.356
本概念; (土壤圈、土壤质量?)
(2)认识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 (3)认识土壤在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自然环境) (4)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 (5)明确学习土壤学的目的与要求。
内容提要
• 土壤在农、林、草业和自然环境中的 重要性 • 土壤与土壤肥力 • 土壤科学的发展概况 • 学习土壤学的目的与要求
二、土壤与土壤肥力——(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类型: 人为作用的影响
自然土壤 自然植被下发育而成 耕作土壤 已被开垦利用,具有耕作影响 的那部分土壤
植被类型
农业土壤: 森林土壤 :是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供给森林植物生活物质的基质 林业土壤:相对农业土壤而言,是营林范围内所涉及的土壤
园林土壤:
城市绿地土壤:生长园林植物绿化地块的土壤 温室土壤: 玻璃和塑料大棚的土壤。 盆栽土壤 花卉盆栽或盆景栽培时用的土壤,
4、土壤的特性 土壤的组成----多孔多相性
土壤剖面垂直分层特性(林业土壤)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
土壤的化学特性 土壤的肥力特性 土壤的“记忆”特性
土
土壤的“记忆”特性
瞧!地中海 边一层层土 壤沉积层多 象地球的笔 记本
4、土壤的特性 土壤的组成----多孔多相性
土壤剖面垂直分层特性(林业土壤)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
实验(8*2=16学时)
(2人一组 名单)
考核办法:
20%
平时成绩
50%
期末考试 实验成绩
3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小测验、作业以及课程论文
采用教材:
孙向阳. 2003 《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黄昌勇. 2000《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李惠卓、张丽娟 《土壤学》河北农业大学 李惠卓 《土壤肥料理化分析》河北农业大学
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 土壤的肥力特性 土壤的“记忆”特性
土
二、土壤与土壤肥力——(二)土壤肥力(概念)
1、土壤的本质特性—肥力
西方土壤学家:土壤供应养分的能力 威廉斯认为:土壤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同时而又 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量的有效养分和水分的能力
中国土壤:肥力是土壤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 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作物生 长的能力(中科院土壤研究所)
(四) 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刀耕火种",烧掉大量林木,换来一点粮食,既得不偿 失,而又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的不良后果
二、土壤在农林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 的发展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郑玄:“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曰壤”
二、土壤与土壤肥力——(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土壤的概念
生态学家: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 生物地球化学的能量交换、物质循环(转化)最活跃的生 命层。 环境科学家:土壤是重要的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物的缓冲 带和过滤器。(净化、阻留) 工程专家:土壤是承受高强度压力的基地或作为工程材料 的来源。 农业科学工作者和广大农民: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 土壤的经典定义:“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 的疏松表层”。(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 )
多可怕!你还睡得着吗?
四川盆地山地侵蚀
2000 年我国发生 13 次 大的沙尘暴, 每年经济损失高 大 540 亿元。
沙进人退
背井离乡
二月春风似尖刀!
土壤污染
并非危言耸听:
我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已达1000万hm2.粮食减产达 1.3×1010kg; 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为世界平均用量的 2 . 9倍. 在我国北方地区 , 1 4个县市的 69个点位的调查表明 , 37个点 位的地下水NO- 3 含量已高达 50mg/L。 1994年 ,我国农药的施用量已超过 2 . 2× 1 0 5t,占世界农药 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据估计 ,我国受农药污染的土地已达到 1 .3× 1 0 8hm2 .
1、 植物生长的要素
植物的生活因子
与土壤环境条件
一、土壤在农林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是人类农林业的生产基地
2、 植物生长的载体
土壤 植 物 生 长 水体 载体 砂培 水培 基质 设施农业
(以色列)
大田农业
太空
太空农业
一、土壤在农林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是人类农林业的生产基地
我国学者:
土壤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 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 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
1、土壤资源的再生性与质量的可变性
治之得宜 地力常新
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遭污染 土壤肥力退化
国在山河破
红壤严重流失后 形成的红色沙漠
我国每年流失土壤超过 50 亿 t , 占世界总流失量的 1/5 ,受危害严 重的耕地约占全国 1/3 ,相当于耕 地削去 10mm 厚的土层,损失 N , P,K 养分相当于 4000 多万 t 化肥。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到达 150(356) 万平方公里!相当与 50 个台湾省!
需要 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 学习 土壤的形成、物质组成、肥力性质以及分类、 分布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二、土壤与土壤肥力——(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话 说 土 壤
土
土 万物自生焉则曰土――汉代郑玄 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解字》 百谷草木丽乎土。――《易· 彖传》 壤:壤柔土也,无块曰壤―― 《周礼》
一、土壤在农林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圈
• 大气圈
生物圈
• 岩石圈
水圈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交接面上 最富有生命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大气圈
释放CO2、CH4、H2S、 N2O, 吸收O2 支持生物过程, 重新分配 水循环与 水平衡等 地球 保护层 地质 循环
土壤污染
无声的定时炸弹
二、土壤在农林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1cm厚需300年) 土壤资源的破坏=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
表 1.2 中国土壤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及其与世界和部分国家比较 中国的总 土地类型 土地总面积(hm2) 耕地与园地面积(hm2) 永久草地面积(hm2) 森林和林地面积(hm2) 6.8 9.0 占有量(%) 世界 2.77 0.31 0.66 0.84 中国 0.91 0.10 0.27 0.13 人均占有量 美国 3.92 0.80 1.01 1.11 巴西 6.28 0.56 1.22 4.15 印度 0.43 0.22 0.02 0.09
二、土壤与土壤肥力——(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2、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 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用数学表示为: L(土地)=[C(气候)+G(基础地质)+T(地形)+H (水文)+S(土壤)+V(植被)+M(人类的经济活动)] 土地资源: 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土地与土地资源同等看待
土 壤 学
土壤科学系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 保定
课时安排
总学时数:48(32/16)
绪论 2学时 土壤形成 4学时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土壤性质 20学时 第二章 土壤的地学基础(4学时) 土壤分布及各论4学时 第三章 土壤矿物质和土壤质地(2学时) 土壤质量2学时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3学时) 第五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4学时) 第六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4学时) 第七章 土壤胶体与离子的吸附交换作用(3学时) 第八章 土壤酸碱性与氧化还原状况(2学时) 第九章 土壤养分(2学时) 第十章 土壤分布和河北省主要土壤类型(4学时) 实验地点: 第十一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2学时) A座1406
(摘自“土壤学” ,黄昌勇主编)
中国人均占有量与世 界人均量比率(%) 32.9 32.3 40.9 15.5
土壤的重要性
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林业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人口的零或负增长(中国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
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中国每年减少土地>300万亩) 生态环境恶化的零或负增长(中国荒漠化速度2620km2/年) 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1、耕地减少不可逆转; 2、人口增长不可逆转; 3、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可逆转;
土壤的组成----多孔多相性 土壤是一个多孔 体系。 土壤是多相体系, 一般可分为固、 液、气三相。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示意图
4、土壤的特性 土壤的组成----多孔多相性
土壤剖面垂直分层特性(林业土壤)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