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第2节运动的描述

2.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为描述和分析物体运动打下基础。
3.强化数学工具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物理问题分析能力。
4.加强实验探究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掌握运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等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运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运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课堂练习题进行深入探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总结解题思路。
目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a.机械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b.物理学家在研究机械运动方面的重要成就。
c.与机械运动相关的科技发展。
要求: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分享学习心得。
目的:巩固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请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a.在相同的距离内,为什么快速行驶的汽车比慢速行驶的汽车用时更短?
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时,速度和加速度如何变化?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二、单元目标
(一)课标要求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3.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4.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5.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6.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 核心素养要求
1.知道如何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量时间。
2.了解参照物,知道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3.会用三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公式、单位、单位间的换算,会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及其两种图像。
6.知道平均速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7篇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物理是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篇1】初二物理对学生是一门新的课程,刚接触到这一门课时,学生往往有新鲜感,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
但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兴趣上,或者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在物理教学上,我得出了以下几点反思:一、多做实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而这方面教学方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会使课堂更搞笑!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就应利用学校以有的条件,尽量多做实验。
在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时,我利用三棱镜让同学们观察白色光的色散现象。
我还从生物实验室借用了试管,让同学们研究敲击装有水的试管时,到底是不是空气的振动发出了声音。
还有,在讲究凸透镜的习题时,我利用实验室里的凸透镜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并总结实验的结果。
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课外,我还要求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多做物理实验。
在学习色光的三原色时,我就要求同学们,利用自制的放大镜(装有水的圆形塑料瓶)观察自己家的电视机的颜色,是否是由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色光组合而成的。
二、让同学们学会观察,多观察首先,我上课时尽量多做演示实验,让同学们仔细的观察。
并用心的思考总结实验结论。
对错误的结论,并不是立刻指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毕竟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却是很多的。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表扬那些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加以表扬,以鼓励同学们多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并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1.认识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6.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式,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
本章主要内容有:时间、长度的测量,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速度的计算和测量等。
由于速度的计算与路程和时间有关,所以本章首先介绍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常用工具,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这些工具,使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从而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提高学生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本章涉及的主要考点有: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的应用;对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概念的理解;计算速度、路程和时间。
其中参照物的选择和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题目,经常在各类考题中出现,题的难度不大。
有关物体的运动的计算,考查点一般集中在平均速度的计算上,多与体育赛事和生活中的交通运输等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理念。
1.对于本章中出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要掌握这些知识难度不大。
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实验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对于速度,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熟悉,这里进一步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但学生对速度单位“km/h”和“m/s”之间大小的比较和互换有一定的难度;对计算中公式的应用以及计算过程中要用到的公式和代入单位还不熟悉,常常会忘记,应多加练习。
3.学生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知识拓展不开,不能正确选择参照物。
对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不是很理解。
应多举例说明。
1.对于测量工具、机械运动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所以本章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三节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三节教学设计第2节运动的描述一、重点、难点、考点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4.教学重难点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考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教学过程1.机械运动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2.参照物坐火车时乘客经常会产生错觉。
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课堂练习1.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中唱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后两句中的参照物分别是 ( )A.河岸河岸 B.河岸竹排 C.竹排竹排 D.竹排河岸2.甲、乙两列火车,以甲为参照物,得出乙向东运动的结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情况是 (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C.静止不动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3.甲、乙两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的距离总保持不变,试说明:(1)以什么为参照物时两车是静止的?(2)以什么为参照物时,它们又是运动的?(3)如果在乙车中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西运动,则甲、乙两车向什么方向运动?4.一乘客坐在一列运动十分平稳的火车里,火车窗用窗帘遮挡着,乘客如何判断火车已经开动还是停在站上?5.甲、乙、丙三人各乘坐一架直升飞机.他们从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乘坐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乘坐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乘坐的飞机都匀速上升.你能判断甲、乙、丙:三人乘坐的直升飞机相对地面都是怎样运动的吗?请说明理由.6.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属于机械运动的例子 ( )A.地面上滚动的球 B.爱国卫生运动C.空中飞行的小鸟 D.水中游动的鱼7.“太阳从西边落下”“桥桩稳立在激流中”“乌云遮住月亮”,这三句话对运动状态的描述它们分别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为参照物.8.航天飞机在太空与正绕地球运行的太空工作站B对接.以____为参照物,工作站B是运动的;以______为参照物,工作站B是静止的.9.两名同学并肩前进,一般地说他们在运动,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若以其中一人作参照物,另一人就是_______的,这说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_____,可见运动和静上是______.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五、课后练习1.在气球下面系一面旗,当气球升到空中以后,如果刮起了风,气球下面的旗子会象棋杆上的旗子一样随风飘摆吗?2.在小说《镜花缘》中,宝云问奶公家乡有什么趣闻,奶公说:“前几天刮了一阵大风,把咱家的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墙外去了”,如图3-1。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docx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一、测量的意义及其单位 Lf(1 )测量的意义:如图甲所示,帽檐直径AB 与帽子高度CD 那个较长?如图乙,中心的两个圆那个面积较大?先目' 测,在用刻度尺测量,通过测量我们会发现AB 和CD 一样长, 甲 乙中心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由此说明仅凭感觉判断一个物体的大小、长短,有时并不准确,所以要 对物体的某些外观特征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专门的仪器和工具来进行准确的测量。
(2 )国际单位制:测量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过程,就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测量标准 进行比较。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由于世界上不同地区选定的标准各 不相同,交流就会很不方便。
鉴于这种认识,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 位制(简称SI )。
知识点二、长度的单位(1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 。
以下几点:(1 )单位之间的换算,不仅仅是数值参与运算,且单位也同时参与运算;(2)换算过 程中,不要再写上原单位,只写目标单位;(3 )明确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
可简记为:数不变,单位换,乘进率,进行算。
知识点3、长度的测量长度 —、1,yiiaL 、1,(2 )常用的长度单位及换算关系。
注意在 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注意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1 )测最工具①刻度尺:指各种有刻度的尺子,如直尺、卷尺、三角尺、皮尺等,通常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测量长度时使用。
②精密测量工具:如需对物体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就要选用精确度比较高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常用于机械加工的精密测量,而激光测距仪通常用于远距离精确测量中。
(2)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如图所示,在使用刻度尺前,应观察下表中的内容。
零刻度线/ 量程| 帅|Hll| 川 ||| 川|lll|lll| 川l|l 川|llll|l 川|ll 畋唧啊O cm 1 2 3 4 5 6 \7 8单位分度值(3 )正确使用刻度尺,应该做到的“五会”方法技巧:刻度尺的使用口诀:观察■分零【即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根据需要选【即按测量要求(量程、分度值)选择刻度尺】;紧贴平行放【即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平行放置】;估读带单位【即必须且只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带上单位】。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1.2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的相对性
难点
1、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动演示仪(自制,其说明书见附一)、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同学们,我们站在地面上观察到山、石头、房屋、树木,他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而当我们乘坐在车上观察到路旁的树木、房屋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师板书)
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参照物
1、过渡提问: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真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2、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图片。
3、讨论交流,图片下方的问题。
4、检查讨论情况,启发学生弄清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选择参照物的重要性。指导选参照物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讨论的问题。
课题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运动;(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3)知道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通过实验研究物体运动、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9、学生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的相对运动和静止。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并思考答问。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自读课本第18页,本节书最后一段。
学生观察、体验相对运动和静止,并思考答问。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启发学生动手动脑,
运用再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化抽象为具体的策略,探究解决学习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思考其中的问题。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整章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整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判断方法。
4.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的相对性判断。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
2.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视频或图片。
3.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提问:它们是否在运动?如何判断?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讲解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教学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判断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机械运动概念和分类。
2.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选取的基准物体。
2.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选取、方便判断等。
三、课堂实验(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际问题分析(15分钟)1. 给出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1.牛顿和苹果的故事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7种颜色?4.冰棍为什么会冒气?冒出的气是向上还是向下?5.保险丝的应用6.汽车观后镜的设计怎样学习物理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这一学科的兴趣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难点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田径运动会,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
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都要用到那些工具?这些工具又如何使用呢?二、推进新课(一)长度的单位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单位换算方法: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意结果尽量用科学计数法。
如: cm cm 571025.110125125nm --⨯=⨯=换算过程为:“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例1.以下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算式(1)15.2m=5.2m ⨯100cm=520cm (2)6.5⨯106um=6.5⨯106⨯106-=6.5m(二)长度的测量1.正确使用刻度尺(1)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也叫这把刻度尺的精确度或准确度、最小刻度值。
(2)实际估读时,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对于一个测量结果,其倒数第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所对应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4) 一个测量结果是由准确值和估读值还有单位组成的.2.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1)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如果磨损可重新确定一刻度线为起始刻度线。
(2)观察量程是多少,实际情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量程的刻度尺。
(3)观察分度值是多大,据不同情况和要达到的精确度,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要“三会”(1)会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重新确定的起始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放倾斜。
(2)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眼睛不可倾斜,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无单位的记录结果是毫无意义的。
例2.用厚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 )例3.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方法正确的是()例4.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工件的长度,将其一端与10 cm处的刻度线对准,另一端恰好与24 cm的刻度线对齐,此工件的长度应记为 ( )A.14 cm B.14.00 cm C.0.14 m D.0.140 m例5.用塑料卷尺测量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那么测量结果将 (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三)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1.如何测一个硬币和一个球的直径2.如何测量不规则曲线的长度3.如何测硬币的周长4.如何测铜丝的直径(四)时间的测量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五)误差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由于受所用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产生误差的原因:(1)与测量工具有关;(2)与测量的人有关。
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3.错误与误差的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例6.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C.实验中误差不可能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减小D.采用精密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避免误差例7.关于误差,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测量过程中如果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就会造成实验的误差B.采用更加精密的测量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D.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减小误差的方法会越来越多,但是都不能绝对避免误差例8.用一把刻度尺测某一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减小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C.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三、课后练习1.如图所示的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
2.小明曾量过自己的一“柞(zhǎ)”(图2—2)大约为18cm.在没有刻度尺的情况下,他如何估测教室里讲台桌的长度?3.“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nm=10-9m.纳米技术是以0.1nm~100nm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目前我国在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1.76×109nm=_______m。
第1题第2题第5题第6题4.单位换算:4.5 m=μm=___________nm;2.5h=_______min=_________s。
5.请你目测图中木条AB的长度为______mm,再用分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测出木条AB的长度是_______mm.6.如图所示,用两刻度尺A、B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A尺示数是_______cm,B尺示数是___________cm.7.小明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值分别是:8.23cm,8.25cm,8.23cm,8.24cm,8.78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_;此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8.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初中物理课本长度的是( )A.20 mm B.1 dm C.1 m D.26cm9.下列关于使用刻度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B.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的物体C.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 D.记录时,只要记录准确值,并要注明测量单位10.学校开运动会要画百米跑道,在下列如何选用工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选用分度值是lmm,量程是30cm的钢尺 B.选用分度值是1mm,量程是1m的木尺C.选用分度值是1cm,量程是50m的皮卷尺 D.上述工具都不行,一定要选用量程超过100m 的刻度尺1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下列情况中属于误差的是( ).A.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B.测量用的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完全均匀C.未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D.物体的左边缘未对准刻度尺的“0”刻度线,就把物体右边缘所对刻度尺上的刻度值当作物体的长度第2节运动的描述一、重点、难点、考点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4.教学重难点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考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教学过程1.机械运动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2.参照物坐火车时乘客经常会产生错觉。
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课堂练习1.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中唱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后两句中的参照物分别是 ( )A.河岸河岸 B.河岸竹排 C.竹排竹排 D.竹排河岸2.甲、乙两列火车,以甲为参照物,得出乙向东运动的结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情况是 (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C.静止不动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3.甲、乙两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的距离总保持不变,试说明:(1)以什么为参照物时两车是静止的?(2)以什么为参照物时,它们又是运动的?(3)如果在乙车中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西运动,则甲、乙两车向什么方向运动?4.一乘客坐在一列运动十分平稳的火车里,火车窗用窗帘遮挡着,乘客如何判断火车已经开动还是停在站上?5.甲、乙、丙三人各乘坐一架直升飞机.他们从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乘坐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乘坐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乘坐的飞机都匀速上升.你能判断甲、乙、丙:三人乘坐的直升飞机相对地面都是怎样运动的吗?请说明理由.6.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属于机械运动的例子 ( )A.地面上滚动的球 B.爱国卫生运动C.空中飞行的小鸟 D.水中游动的鱼7.“太阳从西边落下”“桥桩稳立在激流中”“乌云遮住月亮”,这三句话对运动状态的描述它们分别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为参照物.8.航天飞机在太空与正绕地球运行的太空工作站B对接.以____为参照物,工作站B 是运动的;以______为参照物,工作站B是静止的.9.两名同学并肩前进,一般地说他们在运动,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若以其中一人作参照物,另一人就是_______的,这说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_____,可见运动和静上是______.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五、课后练习1.在气球下面系一面旗,当气球升到空中以后,如果刮起了风,气球下面的旗子会象棋杆上的旗子一样随风飘摆吗?2.在小说《镜花缘》中,宝云问奶公家乡有什么趣闻,奶公说:“前几天刮了一阵大风,把咱家的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墙外去了”,如图3-1。
请你用运动的相对性知识解释谜团——井被大风吹到篱笆墙外去了。
3.地球上的人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由此,请你判断,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4.你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吗?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谈谈他的可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