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
关于陶渊明的简介

关于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陶渊明生于晋代的兗州(今山东省曲阜市南),是南朝宋代文学家。
他以其真挚深切的情感和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于世,被誉为“东篱先生”、“田园诗人”、“庐陵风雅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1. 陶渊明的生平及背景
陶渊明是一个世家子弟,祖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族陶侃家族的后代,他的父亲陶弘景是当时的高官之一,自幼得到优渥的家庭背景和良好的教育。
他曾在家中学习儒家经典,后又先后就学于著名的学者郑玄、卢毓之、王蒙等,有着扎实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积累。
2.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陶渊明的创作主题以写田园生活和游山玩水为主,其中尤以描写家园田园生活的诗歌较为优美。
《桃花源记》是其代表作之一,他以一个理想中自由安逸而美好的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反思和表达,呼吁人们对纷繁的社会现实追求更美好的归宿。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表现自然与人之间心灵的交往,从他笔下的景象和人物中,可以看到他道出的耕读本色、归隐自然的生活态度。
他擅长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考的深度,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3. 陶渊明的文学地位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灵感和启示。
他的创作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庐陵文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贡献。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被认为难以超越,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技巧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精华之一。
试论陶渊明归隐思想价值及其影响

试论陶渊明归隐思想价值及其影响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隐士中,陶渊明仅是其中之一,但其影响力却十分突出,原因是他所作流传甚广,且对归隐思想时有流露,人们可以从中进行探索、研究。
陶渊明追求隐逸的思想固然是受到了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隐逸观点,也受到了庄子出世哲学和当时江州地带隐逸风气的影响,但主要还是来自于诗人本身对混乱、黑暗、残酷、腐败的现实世界的认知,且这种归隐对后世也影响深远。
标签:陶渊明;归隐思想;儒家陶渊明一生曾经断断续续地做过江州祭酒、参军、彭泽令几种官衔。
这类官职,官小权微,自不必说树立什么微薄的功业了,就连踏足朝廷,瞻仰“天颜”,发一发政见牢骚的资格、机会都没有。
所以这位被誉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伟大人物在晋宋更替的大背景之下,有的只是平凡又普通的一生。
“归隐”两个字,几乎可以涵盖他的所有。
一、归隐思想的起源陶渊明之所以成为隐士,关键问题在于他的处世哲学,也就是他的与生俱来的恬淡的人生观。
其实,《归田园居其一》已经说得很清楚: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在青少年时代,这一种“爱丘山”的性格就已经形成了。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俗韵”,俗韵更多的是指世俗,衣食住行,也是世俗,陶渊明当然也缺少不了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
然而,对名、利的追逐,他毫无兴趣参加,封建社会普遍认为天经地义的“学而优则仕”,也很可能被他认为是一种“俗”,他也不想遵循。
至于“爱丘山”,不能把“丘山”具体化,这是和“朝廷”相对而言,意在强调无追求官职利禄之心。
稍后,南朝陶弘景名义上隐居茅山,实际上名利双收,所以被称为“山中宰相”也。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之句是最好的解释,即使在人群众多处居住,有一颗恬淡的心,仍旧可以少与富贵者接触。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价值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价值
陶渊明的田园诗构思内涵丰富,素以其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旷达,及其对自然的深沉感受表现精湛之外,也承载了诸多内在的思想价值。
一、坚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充分发挥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主题,以乡土景物、流动山河、乡野山水、耕翁、文人客等意象抒发了对于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忧与革命理想之美的追求;他以愤懑书耕、厉行节俭、无私奉献、谦虚信任等理念来象征他远离政治无聊、务实从事的苍生情怀;他将社会改革的权利主义思潮反哺到田园诗中,表达了他崇尚自由民主与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观。
二、推动伦理学和实践发展。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反映出他所推崇的合理安排、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理念,唤起人们学习提高的伦理学和实践发展的意识。
他把坚守信用、爱惜家园、尊重劳动、勤俭持家、拥护社会正义等观念融入到诗歌情趣中,努力运用古老的文化符号以及富有当下意义的正面思想来满足人们的伦理学需求。
三、崇尚和谐社会。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以乡村景物描写,丰富了他对于和谐社会相关理念的表达。
他用和煦婉转的语调来描述田园人家之间的友爱情谊,抒发了他关于家庭朋友忠孝情深、农家人安居乐业、民众和睦相处、公私交往团结同舟等理念,指明了他所期望实现的一个和谐社会。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不仅展现了他强
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了实用价值,推动伦理学和实践发展;同时也展现出他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推崇的理想状态。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被誉为"博识多才、文思敏捷"的文化名人。
同时,他还以自然主义思想和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角度分析他的文学特色和思想主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表现为隐逸意识和归隐之志。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见证了东晋朝廷的衰败和社会的混乱。
在政治风波中,陶渊明决定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表现出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自然幽静的向往。
这种归隐之志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地淋漓尽致,如《归园田居》中写道:“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旗。
”他将自己的理想境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表现出内心深处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思想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他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美丽,赞美大自然的真实与恢弘。
他的诗作中不仅有对山水的形象描绘,还包含了对自然界的各个方面的观察和感受。
例如,《采菊东篱下》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陶渊明的自然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田园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另外,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善恶。
在他的眼里,社会现实是污浊不堪的,人性深深受到世俗的腐化和功利的侵蚀。
他通过诗歌将这种现实揭露出来,同时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心灵的清洁与高尚。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恒情悄然逝,以是不我忧。
”他以清新淡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力量。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哲学思想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哲学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誉为“东篱赋、西涧序之风神”。
他的诗歌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风格与哲学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本文将介绍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与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陶渊明的诗歌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主要表现为清新自然、豁达超脱和情感深沉。
他善于以自然为背景,以心灵为主角,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愁苦,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生命力。
例如《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一个美丽而纯净的世外桃源,暗含着陶渊明超脱尘世的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表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他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情感的深广和复杂性。
例如《归去来辞》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红为比喻,表现人生的无常和转变。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还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
他喜欢运用古风、通俗、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与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相契合。
例如《桃花源记》中句句含蓄,字字抒情,流露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二、陶渊明的哲学思想陶渊明是一位对人生、世界、自然、人性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的哲学家。
他善于从自然、诗歌、写作等角度来探讨人生和人性的真谛。
1. 儒家思想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儒家思想。
他深受《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的影响,强调“仁爱”、“中庸”、“和平”等思想。
2. 遁逸思想陶渊明善于借用辞藻,表达出对人生的放逐和流浪的思想。
他崇尚遁逸之道,认为逃避纷扰才能真正体验自然的美妙和个性的自由。
《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作品体现了这一思想。
3. 大众化思想陶渊明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是,他的思想具备了一定的大众化特点。
他不以高深的思想和难以理解的语言为享乐的对象,不拘泥于书本和学术,而是倾向于自然和实际。
他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更多的人传递自己的思想。
三、陶渊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陶渊明的创作风格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以自然为基点,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
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少以清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
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
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
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
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
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他又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还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
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
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之后,直到公元400年,他才去桓玄手下当了个属吏。
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气势恢宏而著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1.1 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特点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醉翁,是东晋末年至南朝的著名文学家。
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以清新淡雅、博大精深而著称。
他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反对世俗,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清新脱俗、自然淳朴为主题,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非常突出。
他善于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风格独特,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他的诗歌创作在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被广泛传诵,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3 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陶渊明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和借鉴。
可以说,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陶渊明的影响2.1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唐宋以来,陶渊明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文人雅士模仿的对象,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在历代文人中,不乏因崇拜陶渊明而效其风格的诗人,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2.2 对文学思潮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对我国文学思潮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崇尚自然,推崇超脱世俗的生活观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启发作用。
他提出的“归去来兮辞”思想,对后世文学家关于生活、自然、心灵追求的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左河水【提要】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文学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影响。
陶渊明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其作品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
从而开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我国文学创作之题材,其平淡、自然、简妙、传神,不露雕琢之痕的语言为后人所摸拟,甚至其生活的嗜好与情趣也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东方文化创意。
同时,陶渊明的思想精神也为怀才不遇的历史文人提供了生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路径,其个人的气节与傲骨及“固穷安贫”的人生态度还为当今官场提供了启示。
本文欲从陶渊明的社会背景、文化渊源与特征入手,就其多面的价值问题作些探究并谈点个人之管见。
【关键词】陶渊明文化思想价值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即今九江市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文学史上,其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具非凡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习和研究陶渊明不应局限在文学史的考究层面而裹脚不前,应挖掘其适应于时代那广泛而精深的多面价值;探究和评判其价值也不能仅追步在古人那单纯的文学艺术史料上,应从国学领域的广角立体视野上,将其思想价值、政治价值、人格魅力都展映在世人的面前。
一、坎坷人生路1、社会及家庭环境。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东晋后期。
八岁丧父,十二岁母逝,多在外祖父家生活。
曾祖父陶侃为东晋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
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
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吐露过建功立业之宏愿。
但是,因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严酷,社会腐败动荡,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2、仕途的进退。
陶渊明在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踏上仕途。
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在家闲居了六、七年。
到三十六岁那年,2、道家思想的渗入推进了陶诗自然浑成的意境。
对于陶渊明而言,道家的某些思想,尤其是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了他以消极的影响。
他从自然主义出发,采取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企图以此消解由黑暗现实激发的内心矛盾,显然具有其消极的一面。
但由这种超脱的思想与精神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胸怀与气质,并渗透到诗人的创作意识里之后,又对陶诗所形成的浑成意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不经意地受慧远法师的佛教思想影响。
陶渊明与当时的文坛名流名士交往广泛并相互影响。
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是一代名僧,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儒佛合明论”,从而完成了佛教的中国本土化转变。
其博学和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隐士和社会名流,在陶渊明所结交的名士之中其影响力较大,使陶诗在经意不经意中渗入了一些佛教的思想。
如《归园田居五首》中说“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杂诗》中“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等,其表述与佛教“空幻世界”的缥缈情节相同。
但陶渊明认为形尽神灭,并怀疑善恶相报,明显不是弥陀净土式的极乐世界观。
4、魏晋淡然的哲学思潮影响。
在东晋,玄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影响到了当时文人的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
儒生的清高意识与道家尚“无”尚“自然”的精神相结合,以致发展成魏晋名士遗世脱俗的风气,对于功名利碌之事多采取淡泊的态度。
这种崇尚淡然的哲学思潮和价值观,便成了陶渊明由出仕到隐居的因素之一,也催熟了陶诗浑然天成的自然风格。
5、家族教育与遗风的影响。
陶渊明的祖辈及其近亲的长辈们都有广阔的胸怀、高尚的品格,他从小就受到要做一名儒家正人君子和一名高尚文人的严格教育。
自幼年起,受家族的遗风、家庭环境及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颇深,铸就了他固穷守志、为民立言的坚韧意志。
6、亲身的农事体验使思想得到了升华。
退隐的陶渊明除了结交知识层的素心人并与之谈文析义外,也与田父野老交往,饮酒谈农事:“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生活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笃厚的环境里。
正是有对这种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和总结,不仅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而且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到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疾苦及广众的喜怒哀乐与诉求,进而让思想得到了升华,逐步形成了“桃花源”社会之理想。
三、文学艺术特色陶渊明的作品仅存世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据说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
陶诗的全部题材可分其为五大类,即: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与山水诗是有区别的,从题材上讲,田园诗是写农村的风景,其主体为农村、农夫和农耕,即农村的生活。
而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
田园诗,则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殿堂所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主题,真切地写出了躬耕之喜愁与甘苦,写出了中国文学的新境界。
陶渊明的艺术总体特征就是“自然”。
它不仅仅是大自然之意,更在于含有自然主义的内涵。
在他以前的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于写关乎国家政治的官方题材,而陶渊明则重在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却写得自然天成,诗意盎然。
1、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其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太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出的高于世人之情,超越形似之神及他人的未悟出之理。
陶诗之特色重在写心、写情,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那片天地。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比如暖风下破土的春苗,伴随劳作而归的月亮,村落轻轻升起的炊烟,寒舍重返旧巢的春燕,贮满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秋菊、青松、孤云、飞鸟等。
但这一切在陶渊明的诗文中都不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现实,又是主观的情感;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神情中偶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2、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
陶渊明的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包括村舍、鸡犬、秋菊、桑麻、穷巷等。
他一切徐徐如实道来,表面毫无奇特之处,然而,一经笔触,往往警策跃然纸上,给人以感悟。
陶诗很少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只是用朴素的白描来表现。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等,均是白言述说,然而在平淡之中却呈现出绮丽之彩。
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曾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我们说陶诗的天然而成,并非说其语言未经锤炼,只是其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罢了。
《论诗绝句》中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正是如此。
3、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
陶渊明在作诗之时是不存祈誉之心的,他是在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能给人以和谐之感。
陶诗坦诚地记录着作者内心深处细微的波澜,却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度,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它犹如春雨一般慢慢渗透到了读者的心中。
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而纯属于自然的流露。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陶渊明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他原原本本地从笔端写出来的东西就有了感染力。
对此,宋人黄彻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的这一点正是当前我国诗坛所欠缺的。
四、文学艺术价值与影响在魏晋时代,一些文人追求一种人格美,即为艺术化的人生。
他们力求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史称魏晋风流。
陶渊明是一位文学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新境界,其田园诗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散发着五谷和桑麻的芬芳,洋溢着劳动的欢悦和艰辛,成为魏晋风流的领军人物。
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其田园诗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鼎足有三。
2、涤荡晋代玄言诗之污浊,呼唤出当时诗坛之生机。
在晋代的诗坛中,一度出现了玄言成分过度膨胀的现象,以致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了老庄思想的注疏。
陶渊明的大量五言诗出现,冲击了当时诗坛上表现出的虚无玄想,使诗歌重新回到清新自然的境地,窒息的诗坛才重起了勃勃的生机。
陶渊明那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的艺术境界,及其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就了一个精神家园。
3、平淡、自然、简妙、传神的语言为后人之标榜。
陶渊明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只寻求自然贴切并恰到好处的精当语句。
如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归去来兮辞》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等洞天福地的生活自然情景,真实朴素,如画面一样鲜明。
这种看似质朴,实则奇丽,高远拔俗和古朴典雅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宋以来的田园诗派,至今依然成为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审美类型和批评尺度。
4、不露雕琢之痕的技巧为后人所摸拟。
最精美的艺术品不在于无规范无技巧,而在于合规范而未有牵强的做作,合技巧而不露斧雕刀琢之痕,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无(不显)技巧。
陶诗自然流露的至情至性的魅力,正因为其不事雕琢,暗合了精雕无痕的美学规律,所以他的某些篇章语句和他的艺术功力的日渐深厚或一时激发,有意无意间达到了化境。
就唐宋诗人而言,他们是在已经掌握了娴熟精到的艺术技巧之后再追求这种自然式创作的,是形似而非神似,故而并不是退化,而是借鉴以提高,也就是在无数次精雕细琢的磨炼基础上实现陶渊明在艺术形式上率意的天然真姿,达到高度技巧上的无技巧,正如黄庭坚所称赞陶诗的“不烦绝削而自合”。
5、出神入化的意境打造手法为后人所借鉴。
陶渊明的诗歌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性的自然美。
他取象传神,如《饮酒》五中以采菊见山的动作写其悠然自得之情,以见日夕归鸟之景象来表其自然之意,皆以极少之言词而达境真意浓之功效。
陶渊明都以写意来表现自己的情趣,以胸中之意化为血肉之灵魂,以客观的意景之适然遇合成境,其自然和高妙而传神之笔仍不失于今人在文学创作时的学习和借鉴。
6、陶渊明的生活嗜好与情趣还影响了千百年的东方文化创意。
一是饮酒。
陶渊明能识酒中之深味,悟酒中人生之真谛,酒和他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相联。
他题为“饮酒”的组诗确有20首,娱情诗酒和借酒浇愁是陶渊明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他通常以酒助成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