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思想价值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诚,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社会的运作和个人的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被认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孔子认为,人类内心天生具备了善良、仁爱的本性,但需要通过学习和修养使之发扬光大。

仁德行为的体现在于关心和帮助他人,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了他对于仁爱原则的坚持。

在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强调为“仁爱之道”,即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福祉。

二、义:公正和道德原则义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

儒家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公正和道德的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提到“君子无所争”,强调了个人的谦逊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通过遵守义的原则,才能实现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社会的道德观念。

三、礼:社会秩序的基石礼在儒家思想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儒家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建立起社会的秩序,维护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可以帮助个人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理解和尊重他人。

孔子强调了礼节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礼的观念与原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行为规范,使得社会能够更加和谐、稳定。

四、智:学问与成就智在儒家思想中代表了智慧与学问。

儒家认为,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儒家思想重视教育,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原则。

儒家强调了学问和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智慧的追求和实践,人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五、诚:诚信与真实诚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诚实和真实,以维护个人的尊严和信誉。

诚在儒家思想中既代表了直率与真实的态度,也代表了对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儒家主张人们应该保持真实和坦诚的态度,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思想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仁”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仁”是以爱心
和慈悲为基础的道德观念,是一种以关怀他人为中心的崇高品格。

孔子认为,“仁者,视人如己,恕己宽人”,也就是说,仁者应该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他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既要关心自己的权益,也要关心他人的权益。

二、“礼”是儒家学说的另一个重要思想主张。

“礼”指的是
遵守礼仪和礼节的行为,它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建立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孔子认为,“守礼者,守以礼乐,安以礼治”,也就是说,守礼者应该以礼乐和礼治来调节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社会秩序。

三、“智”是儒家学说的第三大思想主张。

“智”是指以理智
为基础的智慧,是一种分析事情的能力和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

孔子认为,“智者,晓变通,慎言其谨”,也就是说,智者应该以变通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并且要谨慎言行,以达到目的。

四、“信”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主张。

“信”是指一种坚
定的信念,是以诚实守信为宗旨的道德观念。

孔子认为,“信者,笃信守真,慎其言而谨其行”,也就是说,信者应该坚守
真理,在言行上都要谨慎小心,以保持真实的信誉。

总之,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以“仁”、“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旨在建立一种以爱心、慈悲为基础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在言行上都能保持真实、诚实、守信的态度,从而获得真正的和谐与幸福。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本主义、仁爱和和谐。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对今天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儒家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途径。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包括“仁”、“礼”、“义”、“智”、“忠”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代表了人对他人的关怀和爱心。

儒家追求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体现在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倾听上。

同时,“礼”和“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其中“礼”强调的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义”强调的是个人的道义准则。

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二、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教育、家庭和道德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君子治国”和“仁政”,即通过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儒家思想认为君主应具备道德高尚的品德和权力的正确运用,关注百姓的幸福和安全。

这一思想为中国古代帝王和政府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正确的治国理念。

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和教育的传承。

儒家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模式,将师德与学生的品行培养相结合,为中国古代教育方式奠定了基础。

在家庭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提倡尊重父母、关爱子女、忠诚于家族和社会等传统价值观,对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道德方面,儒家思想通过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准则,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风尚。

儒家思想与道德教化相结合,使得道德规范成为中国社会的准则,为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形成贡献了重要力量。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资料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资料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但也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

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

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民本等价值观念。

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良知、善恶、诚信、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儒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主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论语》中的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孝、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立身行事中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思想、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的文化回应、100、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容。

张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

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化”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孔子的仁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传统价值观

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传统价值观

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传统价值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儒家思想与传统价值观。

这些传统观念和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儒家思想与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等。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仁”与“礼”的概念中。

1. 仁: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提倡仁爱、关心他人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仁爱之心,人们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2. 礼:儒家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应该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以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约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尊严的体现。

二、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了众多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基准。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传统价值观及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作用。

1. 和谐:中国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和谐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承,成为塑造中国人民和睦相处、追求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力量。

2.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中的核心价值,强调儿女对父母的敬重和关爱。

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和孝敬父母被视为一种美德和责任,认为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与孝道紧密相关。

3. 忠诚:忠诚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重要特征。

忠诚不仅仅是对国家和政权的忠诚,也包括对亲人、朋友和职责的忠诚。

这个价值观教导人们要有坚定的信仰和目标,为了珍视的事业和关系,付出真心实意的努力。

三、儒家思想与传统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与影响儒家思想与传统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 社会稳定: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价值观

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价值观

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价值观中国的儒家思想与价值观源远流长,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等。

首先,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仁者爱人,关心他人的利益,注重和谐相处。

其次,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再次,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观,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感。

人们应该尽力做到公正、正直和诚实。

此外,智和信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要素,智慧是指人们应该追求知识和智慧,信则是指人们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重要性。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社会中,人们注重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尊重长辈和敬重师长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再次,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通过遵守礼仪和道德准则,人们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智慧,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三、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非常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儒家思想提醒人们要关心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遵守法律和道德准则,以确保社会的和谐和公正。

再次,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儒家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儒家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儒家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首先,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仁者爱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助关系,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其次,义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义是指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尊重和履行,强调个体应当为了社会和大众利益而奉献自己,追求公平正义。

再次,礼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智慧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智慧是指个体应当具备的思维能力和学识,强调个体应当不断学习和修养自己,以便更好地为
社会和他人服务。

最后,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信指的是诚实守信,信守承诺,强调个体应当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人文关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和智慧修养等方面,这些价值理念对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体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仍然具有积极的价值。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价值观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价值观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价值观《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记录和整理而成。

它是一部包含众多对话和言行记录的文集,展示了儒家思想及其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和相应的社会价值观。

1. 仁爱和道德观念1.1 仁爱:人际关系和协调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事情。

这个原则促使人们互相尊重、关心并协助彼此,在人际关系中实现和谐与共赢。

1.2 道德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强调道德修养对个体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指导人们以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此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教育与礼仪2.1 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论语》中强调教育在传承儒家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塑造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2.2 礼仪:秩序和社会规范《论语》中大量涉及到礼仪的内容。

“君子之道,辟如防墙”,这句话表达了对规矩、礼节以及合适行为的重视。

孔子强调恪守社会规范,通过遵循正确的礼仪举止建立起秩序和良好的氛围。

3. 公平正义与社会责任3.1 公平正义:公正对待他人《论语》中对公平正义有着明确诉求。

孔子主张用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并警示人们不要因权力而滥用或偏袒,同时也嘱托君王应当有责任维护社会正义。

3.2 社会责任:为社会作贡献孔子提倡君子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强调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意味着个人财富的积累和使用应当符合道德规范,并且能够造福社会。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仁爱和道德观念、教育与礼仪以及公平正义与社会责任几个方面。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促进和谐发展、构建公正和有序的社会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的思想价值前言: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儒学今天,当中国人重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国学”,又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视野中。

于丹火了,论语火了,国学大师火了。

这种盲信当然不值得提倡,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儒家思想并未过时,它仍可为今天的国人继续提供精神滋养。

今天的中国时值百年未有之盛世,温润平和的儒家思想正是这种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不谋求玄深体系,不标榜清高出世,只以一种自然的教化方式普及实实在在的良好秩序和理性精神,既包括着社会政治原则,又掺透着伦理道德规范,平静而有力地在当时以及以后的岁月中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维护文明的作用。

这是一种似浅实深,似散实精的文化遗产。

今天的中国乱象丛生,人心败坏,也是罕见之乱世。

而儒家思想对道德,对秩序的强调,也不失能作为暗夜中的一缕微光,照亮人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简单而又深挚的道理如能成为每一个人的信条,这个社会又怎会堕落如斯呢?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儒家或许早就该进入历史的故纸堆,做为一种哲学,儒家思想还远没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不论盛世,还是乱世,中国人,仍然能在儒家思想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

我们今天还需要儒家思想吗?虚伪横行的社会需要诚信中国古代最讲诚信。

做人首先讲诚信。

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不可自欺欺人。

翻开《论语》对诚信的论述比比皆是,曾子一日三省吾身其中之一是反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更是以文、行、忠、信为四教。

倡导“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现代人反儒家教育,一味崇洋媚外,追求金钱至上。

结果是诚信缺失,导致社会风起每况愈下。

买官卖官、学术造假、虚假炒作、商业欺诈盛行,毒奶粉、地沟油、假文凭、假药防不胜防,参与者也不以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大多数人已是见多不怪麻木不仁了,管理机构鲜有深刻追究,处理也是蜻蜓点水,这些都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从政府机关到学术机构、从精英人士到普通市民,时时刻刻防范却又深受其害,既在大骂诚信缺失却又时时刻刻参与诚信造假,这是人性的丧失。

这是社会的悲哀,这是民族的沦落。

冷漠的人心需要仁爱来温暖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中国社会生态,“冷漠”这个词必然成为重要选项。

车轮下的小悦悦,倒在路上无人敢扶的老人,众目睽睽下仍然从容不迫取人钱包的小偷……冷漠正弥漫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也侵蚀着我们自己。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冷漠?已经有太多答案,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同情心的丧失,是我们不再有“仁心”。

同情心是人和动物区分的开始。

有了同情心,人和动物就不一样了。

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就是指同情心,如果没有同情心就是“非人也”。

该如何找回同情心,找回仁心?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爱人如己”,“仁者爱人”。

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

应该泛爱大众,提倡博爱。

孔子认为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行仁政的方法。

孔子教导弟子要“泛爱众”,这当然是最自然最广大的爱,他要求我们爱我们身边的人,亲近那些贤德的人。

也许你会说,没有法律保障,没有制度护航,“仁”又有什么用呢?这种反问不无道理。

但须知,法律也并非全知全能,在法律制度无法触及之处,你的心灵才是最后的防线。

没有道德底线,一切均无从谈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法律尚无力维护人们底线的年代,我们如果也彻底放开这道最后的防线,也便放弃了我们为人的底线。

以非人之身份过人生,何其尴尬悲哀。

道义应该成为人们的信条什么是“义”?义,即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义者,宜也。

”义的概念多数中国人未必知道,“见利忘义”我们可太熟悉了。

见利忘义的可以是用伪劣产品坑害甚至毒害消费者的无良商家,可以是贪污腐败,大肆挥霍公款的官员,可以是哄抢散落街边财物的群众,也可以是为了蝇头小利坑害你的熟人。

总之,这个社会中,多数的人眼中只有利,至于义?已经只剩电影里古惑仔之间的江湖义气了。

我们的民族当然不是一直卑劣如斯。

“君子重义不重利”,是儒家对于义的终极也是基本要求。

那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们,曾秉承这样的理念,一次次挺身而出,读《春秋》而知其微言大义,身陷曹营一心归旧主的关羽;为自己备好棺材,当庭大骂嘉靖帝的海瑞;“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林则徐,因为他们知道“义不容辞”,他们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取义”、“成仁”,不以成功论英雄,更不会“见利忘义”。

今天,义比任何时候都稀缺,我们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义,不然就不会不管黑社会还是香港警署都摆着一尊关公像了。

也不会喜欢和朋友称兄道弟,拜把子。

这些行为说到底是用一种家庭的观念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而义恰恰是这种准家庭关系的规范,我们就是这样一边对义充满怀疑,一边又强烈渴求着义。

要求人人都能“舍生取义”获取太过残酷,但让“义在利先”,在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能真正把彼此当做“兄弟”而不是满足自己欲望的跳板,却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我们需要用谦让之心化解狼性总有人抱怨,中国人骨子里都是羊,缺少“狼性”,因此我们落败于如狼似虎的欧美人,因此“狼图腾”之类的书籍会热销。

其实,中国人缺的是有仁有义的“血性”,最不缺的就是残忍自私,不择手段的“狼性”。

今天的中国人崇尚成功,崇尚竞争,竞争无处不在。

我们时时争,事事争,处处争。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与任何人争,以任何手段争。

不择手段之下,竞争于是变成了争抢、争夺、争斗。

争抢、争夺、争斗盛行之下,谦让、辞让、礼让成为传说。

但争抢、争夺、争斗换来的是内耗不断,是勾心斗角,是丑态百出,是身心俱疲,是互相猜忌。

在今天这种境况下,我们尤其需要静下浮躁的心来,多点儒家讲求的谦恭辞让之心。

孟子说过,“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争斗时代,古人倡行的辞让、谦让、礼让,对我们来说就如炎炎夏日的清泉一样急需,它对这个社会来说,恰是一剂十分对症的良药。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服这剂良药。

不争不好吗?哪怕是少争一点,把看似要紧的东西淡然地放一放,你会发现,人心就会一下子变宽,世界就会一下子变大。

也因这少争,笑脸多了、握手多了、礼让多了、真诚多了、热情多了、友谊多了、朋友多了、情浓了、意厚了、爱多了。

化解我们身上的狼性,不妨从找回辞让之心开始。

缺乏信仰的中国人需要一条道德底线几年前,有媒体曾对广东做过一个调查,询问每个人的人生目标,结果是99%的人回答想个人创业做老板有房有车,哪怕他当时仅仅只是站在流水线上的一名打工者。

如果调查放在今天,相信想当老板的比例不会这么高——今天的人们更流行考公务员。

钱和权,这就是今天中国人的人生目标,以及信仰。

一个人人都想当老板成为官员的社会,一个即使给上帝如来真主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孙悟空磕头也只是为了升官发财的社会,这就是今天的中国社会,信仰,成了一个空洞的词。

因为缺乏真正的信仰,更多的人丧失了对真正的信仰和对真理的守护,纷纷加入了“拜权”、“拜金”的“教门”,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自私和可怕,对现实社会的病象和残缺视而不见,“为己主义”的泛滥使那种更为健康的、理想的精神和生活秩序离我们越来越远。

你信仰什么?如果你信仰权力那就会惧怕“权力”,服从“权力”,你就丧失了不从的勇气;如果你信仰金钱和名利,就会被金钱和名利奴役,你就丧失了反对的自由。

在中国人重新寻找精神底线的过程中,儒家未尝不能再次扮演这种角色。

我们不需要把孔老夫子当做神一样膜拜祷告。

我们只需要从浩瀚的儒家经典中,找到那些宝贵的做人准则与智慧。

用“仁”填平“我”、“他” 之间的鸿沟,用“义”找回失落的正义与勇气,用“礼”肃清社会上的乌烟瘴气,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诚实之心”时时打量自己,做一个有正义、有血性、有尊严的人,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残破的中华文化需要重建孟子曾对梁惠王说,把国家建设到这样的境地:天下当官的都愿意到你们国家来当,耕地的都想到你们国家来耕,做生意的都想到你们国家来做,出行者都想到你们国家行走,冤君者都想来向你申诉,请问那时候还有哪个国家比你们更强大?这是孟子的王道思想,它的精神实质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并不寄托在军事、政治乃至经济实力上,而寄托在其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上。

也就是今天被人们一再提起的“软实力”。

2011年1月11日,一尊孔子像悄然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博门前,100天后,它又被悄然撤下。

孔子像匆匆来去的背后,是当下中国人重建文明文化的努力与纠结。

文明的重建是今日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

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被侵略和蹂躏,无数次分裂和动荡,它之所以能历经风雨而不衰,不是我们的先辈擅长打仗,也不是由于中国的国力自古以来一直比别国强大,而是由于我们的文化价值理念。

早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为我们的民族确立了先进的文明理念。

这些理念体现于儒家的“王道”政治理想中,体现在儒家关于“道统”和礼义的一系列表述中,体现在夷夏之辨、王霸之辨、人禽之辨等一系列学说中。

中华文明之所以历千年风雨而不亡,与儒家为它所奠定的一系列先进的文化理念是分不开的。

当然,“中华崛起”的重担全靠儒家思想并不现实也不可能,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中华民族重构文明,寻找新的文化根基的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必然会扮演重要角色。

最重要的是,不论各种尝试与反复结果如何,中华文化毕竟开始在废墟中慢慢重生。

被中国人抛弃的儒家成了日韩的精神财富中国在古代向日本和韩国输出了儒家思想。

今天,我们的馈赠已经得到了回报。

尽管我们中国人视孔孟之道为中国落后之根源。

但显然,作为中国人的学生,日韩则从中发现了可谓现代化所用的价值。

韩国人这样概括儒家思想:“君子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是支撑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从腐烂、肮脏被过滤出来的宝贵的纯洁精神。

”而日本,则在儒家思想的帮助下,走出了战败的阴影。

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经济倒退了25年,几乎所有的工厂都陷于瘫痪。

在战后国内一片狼藉当中,儒家思想以其温情主义的色彩出现,具有社会修复与聚和功能,渗入到战后的社会秩序恢复与经济管理当中,调节着国家与国民以及劳资间的关系,并成为一种辅助性的思想武器,支撑着人们勤奋而紧张地工作。

不可否认,儒学在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一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即使在明治维新后失去独尊的地位时,也未从社会中完全消失。

它的一套原则与思想一直为日本的决策层所沿用。

虽说战后日本受美国文化影响很深,但它保持了自己传统的东西,其企业组织结构、政的,如果说他骗人,那么他首先骗的是当时最高统治者汉武帝,而不是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