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雅集的思想文化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雅集的思想文化意义

(2006-12-02 22:37:56)

转载▼

兰亭雅集的思想文化意义表现在:

首先,兰亭雅集,体现着平等的精神,它不像曹丕显示权力之尊,“舆轮徐动,参从无声”,不像石崇表现肥遁傲然之势,“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兰亭聚会,极自然,有意而随意,王羲之只是一个召集人、东道主;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服务者,为大家集诗,作序。他把一些好的习惯留下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是多么雅致,有情趣!赋诗,有不能者,罚依金谷酒数,据王羲之《临河叙》记,“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因为它是以诗会友,是文人雅集,在这里赋诗者,王羲之没有把权力最高的谢安排在首位,而首推著名诗人孙绰。不能诗者,王羲之也不回避地方官“地头蛇”谢胜,这才显出了兰亭诗人民主的、平等的、以艺术为标准的真本色。

其次,热爱自然,赏会自然山水,是兰亭雅集的重要思想内容。“崇山峻岭”,令人想到顾恺之语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王献之言山上之感,“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且不说由此而感,君子比德,就是纯粹的欣赏自然,也足以让人“尤难为怀”了。“茂林修竹”,更让人遐思翩翩,风发意气。竹林七贤之雅聚,“何可一日无此君”之晋人口实,无不标举一种风致,一种对自然的真情和对高情雅士的向往与追怀。“清流激湍”,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云:“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旸,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孙绰的感慨足以传出水的魅力。就这样,兰亭诗人与大自然同体同构,兀然神会。诚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兰亭诗人敏感的心灵在与大自然的对接中能不爆出思想的艺术的火花吗?

第三,兰亭诗人由叹赏大自然的如此美丽,迁想到人生的美丽,引发出对生活的珍爱,对生命的珍爱,从而重视现实生活,追求现实的人生快乐。“仰观俯察”是我国古老的认知智慧,审美是这样,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是这样,对万事万物的总规律的把握也是这样。

以自然为师,为大宗师,触类旁通,在浑含万有的大自然中体悟要妙之道,妙想迁得出人生的真谛,自然与社会的真谛,这就是“师造化”。《易系辞上》就记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南朝梁时的刘勰把“仰观俯察”用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得出“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的本体论认识,而东晋时的王羲之,则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体悟到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生命的可贵与可悲,进而体悟到生命的价值、生活应有的态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春和景明,鸢飞鱼跃,山林欤,皋壤欤,万物无不活泼泼地生机盎然。在此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乃携其契,散怀一丘”(王羲之),真是人生乐事。此时,忘却了庸常烦扰,远离了世俗名利,消散了机心块垒,一洗胸次,一新神明,怎不令人欣然自喜,触目着春。“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王羲之)“流风指枉渚,停云阴九皋。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孙绰)“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繄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玄崿吐润,霏雾成阴。”(谢万)“温风起东谷,和气振柔条。”(郗昙)“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孙统)把烦恼抛却,“今我欣斯游,愠情亦蹔畅。”“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玄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徽之)“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捐。仰咏挹余芳,怡情味重渊。”(王蕴之)尽情享受这人生的欢乐,“人亦有言,得意则欢,佳宾既臻,相与游盘。”(袁峤之)“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王肃之)由此欢乐,才引发出兰亭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也才有了王羲之“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兰亭诗人明白地感受到时空对于生命的阻隔,探索生命如何超越有限时空,并由此产生出积极向上的生命追求。人只能生活在有限的时空,然而人的精神可以穿透古今,与上下千古融通。“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这是对生命的觉悟。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对于古人和今人,其意义是一样的。今人和古人的人生情理“若合一契”。一切“陈迹”都会被时间打扫干净,但生命的价值、思想的意义却千古流传。王羲之可能也会遗憾不能与孔子曾点风乎舞雩,悟言一室,可能遗憾不能参加金谷之会,与石季伦一起放浪形骸,其实他不必遗憾,大可以“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王羲之)他有理由“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

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因为兰亭风流,兰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超越前人,足传于后。而且,王羲之有理由相信,虽然物质实境“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思想精神“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确,兰亭雅集、兰亭诗及序超越了前人,不仅是形式的超越,更是内容的意义的超越,是对生活意趣和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与超越,是生命从有限向无限的超越。

从上巳的美好和短暂,感悟出人生美好聚会的不易与短暂,并由此体悟到人生的不易与短暂。“千载同一朝,沐浴陶清尘。”(谢绎)“寄畅须臾欢,尚想味古人。”(虞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样难得的聚会,无怪乎王羲之感慨“有心未能悟,适足緾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也无怪乎曹华“狂吟任所适,浪流无何乡。” 须知,生命的意义是与生命的幸福感相联系的,珍视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是重视人生意义的要义之一。

兰亭诗人意识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不论长短都会完结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而超越有限生命的方式,则在于记述,在于“临文嗟悼”,“录其所述”,在于“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样,瞬间凝为永恒。这样生命之薪可尽,而思想之火不息。在王羲之看来,这也是与“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的。这不禁使我们想起曹丕《典论;论文》中的话: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貎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我们在王羲之的诗序中不正感受到同样的忧惧悲痛和由此生成的积极奋发吗!

第四,兰亭诗人尚想古今,体认到与古人的精神联系,修稧、欢聚、饮酒、赋诗,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盛典。在《兰亭诗》中有大量的诗作表达了遥想古人的情感。比如“咏彼舞雩,异世同流”(王羲之),“伊昔先子,有怀春游。”(谢安)“兀若谢羲唐……安复觉彭殇。”(谢安)“宣民遨沂津,萧然心神王。数子各言志,曾生发清唱。”(桓伟)“望岩怀逸许,临流想齐庄。”(孙嗣)“庄浪濠津,巢步颖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王凝之)“尚想方外宾,迢迢有余闲。”(曹茂之)“去来悠悠子,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王涣之)由于性情及文化好尚不同,兰亭诗人中崇尚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隐逸文化,甚至有游仙文化。它是一次典型的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友盛会,为后人树立了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典范。

第五,兰亭诗人在大自然的浸淫中目击道存,思想升华,不依凭老庄之学来佐证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