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一、基本信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二、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à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61米至1.65米之间),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赏析摘要:一、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简介二、兰亭序的艺术价值三、兰亭序的审美特点四、兰亭序的鉴赏方法五、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独具风格,其中《兰亭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堪称巅峰之作。

兰亭序描绘了王羲之与友人相聚兰亭,饮酒赋诗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兰亭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全文共28行,计324字,字字珠玑。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书法技艺,将文字、意境、情感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优雅、自然的艺术风貌。

兰亭序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兰亭序的审美特点】1.结构优美:兰亭序的字形结构疏密有致,比例和谐,具有很强的形式美。

2.笔画流畅:王羲之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全文笔画流畅,气韵生动。

3.意境深远:兰亭序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具有深厚的意境。

【四、兰亭序的鉴赏方法】1.欣赏整体风貌:感受兰亭序字里行间的气势,体会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2.细品单个字:分析字的结构、笔画,领略王羲之书法技艺的精湛。

3.理解文意:阅读全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兰亭序的意境。

【五、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兰亭序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书法家都对兰亭序进行了研究和致敬,如颜真卿、米芾等。

兰亭序不仅成为了书法学习的典范,还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时至今日,兰亭序依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与传承。

总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兰亭序,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

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

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兰亭诗》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创作并编入《兰亭诗集》而流传的六首诗,其中一首四言诗,五首五言诗。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兰亭诗》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兰亭诗》重点字词解析①群品:指万物。

品,类。

②因:由。

③群籁:即《庄子》中所谓的人籁、地籁、天籁。

《兰亭诗》赏析: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上巳节,从西晋时起,固定为三月初三日),王羲之等42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按照古老的风俗临水洗濯,以祛除不祥。

他们在集会中即席赋诗,井结之为《兰亭集》。

这些诗歌流传至今有三十七首,我们把它们都称为《兰亭诗》。

王羲之《兰亭诗》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五言的一首,文学史上称它为玄言诗,兰亭雅集,是历史上文人上巳集会中最著名的一次。

当时作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等老少名士四十二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临水拔楔。

据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这次聚会,留下了一本玄言诗集——《兰亭集》,王羲之为它作前序,孙绰作后序,都成为传世名篇。

尤其是王羲之的前序,以深情的笔墨,简淡的风格,和精妙的书法艺术,成为不朽的精品。

《兰亭诗》的艺术价值并不在《兰亭序》之下,王羲之的这首五言诗,尤其如此。

该诗从狭小的功利世界超脱后,大美的自然呈现,心情无往而不畅于三春开启的群品。

蓝天、绿水,仰望、俯视,清寂旷朗的景象无有边际,即目所见,无非自然之理。

伟哉,造化之功!万物无不沐浴着自然的恩浑,均分了世界的和谐。

各种声响虽有差异,对我们这些久居尘世,久为俗务奔忙的人来说,每一种的谛听,无不是新鲜如斯,激动如斯。

古老的`节日在春天苏醒,再次唤醒了人们奠名的愉悦,以玄学的态度反思这种愉悦,则天地之大美,自然呈现,“适我无非新”,而回到自然,享受大乐,又成为体玄悟道的一种方式。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摆布,引觉得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不美观宇宙之年夜,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分歧,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伤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痕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前人云:“死生亦年夜矣”,岂不痛哉!每览前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春秋年夜的小的都聚积在这里。

兰亭这处所有高峻的山岳,强大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亮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抱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枚举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吹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酣畅论说幽深内藏的激情了。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爽,和风暖和,仰首不美观览到宇宙的浩荡,俯看察看年夜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伸展视力眼光,坦荡襟怀胸襟,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其实很欢愉。

人与人的交往,很快就渡过了生平,有的人在室内长谈自己的理想襟怀胸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快乐喜爱的事物,依靠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纵容无羁地糊口。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3)《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一.文字凝炼语言恬淡隽永《兰亭集序》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不失为一篇佳作。

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接着将笔锋转向了写景。

宗白华先生言:“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1]P211我们在此文中就可以欣赏到开阔美妙的意境。

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

如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来描写山,仅八个字就将山峰的高耸、树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又如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给读者展现了溪流清澈、汩汩流淌的画面;再如描写天气为“天朗气清”,语言精简,表现力较强,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快乐轻松的心情。

基于这篇散文四字短语和对仗句较多,节奏感特强,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高妙笔法。

文中多用反复的手法,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只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间”中,“俯”和“仰”共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增强了散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抒情。

本文仅324个字,但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乐到痛再到悲,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觉醒,对自己的生命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二.悲伤而又豁达,胸襟大美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与人们的心绪都并不高亢热烈。

作为文人雅集,以文会友,并不讲究官位、门第的高低,而是彻底的平等主义。

文中对参与人物的介绍仅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一般介绍官职的庸俗手法。

这首先表现出王羲之清高旷达的品性与心胸。

景色的描绘,他只提山、水、林、竹。

花季三月的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在文中却不见踪影。

这充分表明王羲之的美学情趣,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淡雅洁。

描写宴饮,曲水流觞,迥异于豪饮大觞,浮白大觞。

这鲜明表示文人之雅。

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面对宇宙辽廓,万物踊动,既有襟怀的宽阔与开拓,又有勃勃生机之感悟。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诗文赏析王羲之《兰亭序》赏析文/墨吟图:冯承素神龙本《兰亭序》王羲之(303—361)所作、所书《兰亭序》,其书法成就远超过文字本身,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兰亭序》真迹最后为唐太宗所得,他命拓书名手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

其中尤以冯承素摹本为佳,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基本上可窥见原作风貌。

此本有唐代“神龙”小印,故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唐太宗还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对王羲之推崇备至:“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心摹手追,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太宗死后,《兰亭序》真迹按其遗诏陪葬,至今下落不明。

因《兰亭序》之高远及厚重,当今书法家大多不敢再临摹,怕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其实,《兰亭序》的文字也是一篇绝代佳作。

兰亭【1】序王羲之永和九年【2】,岁在癸丑,暮春之初【3】,会于会稽【4】山阴【5】之兰亭,修禊【6】事也。

群贤【7】毕至,少长【8】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9】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10】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11】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12】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3】。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俛仰之间【14】,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15】岂不痛哉!每揽【16】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7】,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王羲之兰亭序原文+释文+高清图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原文+释文+高清图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原文+释文+高清图赏析王羲之兰亭序原文+释文+高清图赏析王之的《兰亭序》是王之最好的书法作品,也是李世民最爱的书法作品。

《兰亭序》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全篇书法前疏后密,疏密有秩,排列井然有序。

不幸的是因为《兰亭序》太优秀,最后成为李世民的陪葬品,有幸的是李世民生前让很多名家临了《兰亭序》,才让此书法的本流传至今。

首先,上图!《兰亭序》的高清图赏:以下就是《兰亭序》的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行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有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下面是原文的释文: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祭礼。

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希望对您有帮助!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篇1兰亭序全文兰亭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
兰亭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 孙统、孙绰等一干文人雅士、亲朋好友41人,在浙江绍兴会稽 山阴的兰亭溪畔集会“修禊(音戏)”。
王羲之他们列坐溪边,由书童将盛满酒的羽觞(音商)放在水 面上,任其漂流到各人面前,依此饮酒赋诗,在“一觞一咏” 间“畅叙幽情”。此次雅集共得诗37首,编为《兰亭集诗》。
诸遂良摹兰亭序卷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唐朝书法家。博学多 才,精通文史。
武定兰亭序故宫藏本
为石刻本。传为初唐欧阳询临本,据载从五代石晋开始流传(当时不 作“定武”之称),契丹耶律德光从中原得此,携于真定。耶律死后 此石被弃山中,宋太宗赵光义年间被一位“李学究”所得。李死后,
而王羲之在酒酣意畅、神采飞扬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为此诗 集作序,写就了千百年来令无数习书者倾倒的“天下第一行 书”——《兰亭序》。
此序记录了这次诗文盛宴带给作者的愉悦心情,但也抒发了他 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的感慨。
《兰亭序》结体欹( qī ) 侧多姿,错落有致,千 变万化,曲尽其态
帖中二十个“之”字皆 别具姿态,无一雷同。
用笔以中锋立骨, 侧笔取妍,有时 藏蕴含蓄,有时 锋芒毕露。
王羲之楷、行、草无所不能,所书《兰亭序》尤为脍灸人 口,被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等书法十分珍爱,命人摹 临了许多副本分赐给近臣,死时将其殉葬昭陵。
较好摹本有唐冯素双钩摹本,叫《神龙本兰亭》等。 虞世南、诸遂良的临本,则多少掺杂了各人自己的笔墨。
供奉挧( yǔ )书人,直弘文馆。与赵模、诸葛真、韩道政、汤
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 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虞世南摹兰亭序卷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 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越州(浙江省)余姚人。善书法,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其子为还债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库,因此得名。
谢谢欣赏
与原迹精神难免有差异。
《兰亭序》(神龙本兰亭)欣赏
《兰亭序》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 韵生动,风神潇洒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 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冯承素摹兰亭序卷
冯承素(617-672),字万寿,唐代书法家。贞观(627-649)时内府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初二(6)班 魏嘉祺 熊慧中 张骥宁 郑令一 张子昭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字逸 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 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 军”。
早期师从卫夫人,后博览名家法书,博采众长,精 研体势。草书多取法张芝,楷书师法钟繇, 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立了妍美流便的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