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兰亭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3篇范文精选

【精选】《兰亭集序》教案3篇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三、自由读四、赏析第一段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新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21课王羲之与《兰亭序》教案教学设计

第21 课:王羲之与《兰亭序》教案课型:欣赏评述课时:1—2 课时教学目标:认识了解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兰亭序》,了解行书特点学,临摹《兰亭序》,从中体会行书的艺术韵味。
重点:认识了解王羲之与兰亭序,了解王羲之艺术成就及兰亭序艺术特点,认识了解行书。
难点:对兰亭序艺术风格的理解及临摹兰亭序从中体会行书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播放介绍王羲之的视频(约 4 分钟)提问学生;片中介绍的是谁?师;对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
知道王羲之的身世吗?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书圣?王羲之的故事你了解哪些?生答:。
师讲解: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后世又称王右军。
祖籍琅琊也就是今天我们临沂市。
后迁居南京、绍兴。
少时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非常刻苦,相传书房门前有池塘,每日练字后就到池塘洗刷毛笔砚台,久而久之池塘的水全变黑了。
这就是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
青年时代遍游大江南北,向古代碑刻学习,成为大书法家,他精通隶书,尤擅楷书、行书、草书。
他把魏晋以前的古体书法,总结发展为刚劲中正、研美流变的新书体,书法史上成为今体(板书“古体今体”),他是一个改革家,一个承前启后的人一个集大成的人物,千百年来后世书法家无不向王羲之学习,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
被后世尊奉为书圣。
在民间王羲之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讲述“东床快婿”的故事。
王羲之有很多故事,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多说了。
今天我们着重介绍学习他的书法名篇《兰亭序》也就是第21 课。
(板书课题:21、王羲之与《兰亭序》)二、新授:提问学生;对于兰亭序你们知道一些哪些信息?1、欣赏兰亭序作品,(课件展示)提问:你觉得美吗?能读懂文意吗?你觉得和你练的楷书有啥不同?师重点讲解兰亭序艺术特点;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及其丰富的艺术美,兰亭序尺幅很小高24.5 厘米,长69.9 厘米。
兰亭序是王羲之感悟山水之美、宇宙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
兰亭序教案

兰亭序教案兰亭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作品之一,堪称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以其独特的墨意和意境,成为后世书法家争相效仿的对象。
下面是针对兰亭序的一份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和艺术瑰宝。
教案一、教材解读《兰亭序》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所创作的一篇序文,最初是写在一幅画卷上的序言。
这篇序文以兰亭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兰亭相亲相思、辞别朋友的情景,抒发了对岁月易逝和友谊之美的思考和感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序》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
2. 理解兰亭画卷中所描绘的场景,认识兰亭的特殊意义。
3. 分析《兰亭序》中的意象和意境。
4. 欣赏《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兰亭的文化意义和艺术特点。
2. 分析《兰亭序》中的意象和意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介绍《兰亭序》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特点。
2. 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朗读《兰亭序》,培养对诗文的欣赏能力。
3. 图像教学法:通过展示兰亭画卷的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兰亭的特殊意义。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讲述《兰亭序》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
2. 向学生展示兰亭画卷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自由联想。
步骤二:一起阅读《兰亭序》1. 分段朗读《兰亭序》。
2. 解读词义难点和修辞手法。
3. 分析诗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所表达的情感。
步骤三:欣赏兰亭画卷1. 展示兰亭画卷的图片。
2. 分析画卷中的细节和表现手法。
3. 讨论兰亭画卷与《兰亭序》的关联。
步骤四:综合讨论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兰亭序》中的意象、意境,以及对该序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总结归纳:汇总各组的讨论结果,总结《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六、教学延伸1. 邀请书法专家或艺术教育工作者来校开展书法讲座或练习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王羲之的书法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以《兰亭序》为题材,写一篇自己的序文,或绘制一幅以兰亭为主题的画作,展示和交流学生的创作成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羲之和他的代表作品《兰亭集序》;2.掌握这幅作品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意义;3.能够尝试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写出具有类似艺术效果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1.王羲之和《兰亭集序》;2.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点;3.《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义;4.学生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写出具有类似艺术效果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背景、内容、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意义;2.讲解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观察《兰亭集序》原作和范本,分析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并尝试模仿他的书法风格;3.组织集体和个体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和练习,同时也鼓励他们个人动手写字。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和讲解1.介绍王羲之及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2.展示《兰亭集序》的原作和范本,并讲解其中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意义。
第二节:分析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和技巧1.讲解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例如笔画刚劲有力、构图严谨、形神兼备等;2.分析王羲之的笔法技巧,例如宣纸的选用和处理、毛笔的选择和使用、留白的处理等。
第三节: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1.分发范本,让学生观察并模仿范本上的字迹;2.分组练习,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和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3.鼓励个人表现,让学生尝试用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第四节:分享和展示1.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2.教师在班内挑选一些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全班观看,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了解程度;2.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3.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和创新性。
六、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写一篇关于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小论文;2.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观赏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和相关展览,并结合教学课程进行深入学习。
本教案可以适用于高中、中学和小学艺术课的教学。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
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1一、朗读教学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师: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
首先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断句错误。
(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ìjī)读成(kuàijī)。
是怎么回事?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àijī),会稽作地名时读(kuàijī)。
还有疑问吗?请举手?生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ú。
师:对,很正确,那么这一句该怎么断句呢?生4: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生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该怎么断句?生6: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通用10篇)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3课时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1、山水游记类散文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6篇-最新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6篇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兰亭集序》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
第21课:王羲之与《兰亭序》教案
课型:欣赏评述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了解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兰亭序》,了解行书特点学,临摹《兰亭序》,从中体会行书的艺术韵味。
重点:认识了解王羲之与兰亭序,了解王羲之艺术成就及兰亭序艺术特点,认识了解行书。
难点:对兰亭序艺术风格的理解及临摹兰亭序从中体会行书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播放介绍王羲之的视频(约4分钟)
提问学生;片中介绍的是谁?师;对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
知道王羲之的身世吗?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书圣?王羲之的故事你了解哪些?
生答:。
师讲解: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后世又称王右军。
祖籍琅琊也就是今天我们临沂市。
后迁居南京、绍兴。
少时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非常刻苦,相传书房门前有池塘,每日练字后就到池塘洗刷毛笔砚台,久而久之池塘的水全变黑了。
这就是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
青年时代遍游大江南北,向古代碑刻学习,成为大书法家,他精通隶书,尤擅楷书、行书、草书。
他把魏晋以前的古体书法,总结发展为刚劲中正、研美流变的新书体,书法史上成为今体(板书“古体今体”),他是一个改革家,一个承前启后的人一个集大成的人物,千百年来后世书法家无不向王羲之学习,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
被后世尊奉为书圣。
在民间王羲之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讲述“东床快婿”的故事。
王羲之有很多故事,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多说了。
今天我们着重介绍学习他的书法名篇《兰亭序》也就是第21课。
(板书课题:21、王羲之与《兰亭序》)
二、新授:
提问学生;对于兰亭序你们知道一些哪些信息?
1、欣赏兰亭序作品,(课件展示)提问:你觉得美吗?能读懂文意吗?你觉得和你练的楷书有啥不同?
师重点讲解兰亭序艺术特点;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及其丰富的艺术美,兰亭序尺幅很小高24.5厘米,长69.9厘米。
兰亭序是王羲之感悟山水之美、宇宙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
正因为他的情深意厚,笔端天趣自成,也因为笔法精研犹如行云流水、诸美皆备。
兰亭序是王羲之行书代表作。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学生接着欣赏兰亭序,请找一找作品中雷同的字观察写的一样不一样。
20多
个“之”每个字写的都不一样,可见作者功力至深。
(请学生读课本53也第二段文字)
3、师读兰亭序文。
并解释文言,兰亭序不但是一件书法神品,更是一篇幽美的
山水抒情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作品。
4、师介绍兰亭序的故事。
5、点击课件欣赏,介绍兰亭序的创作过程。
6、欣赏图片,中国书法圣地----兰亭园林风景图。
二、教师示范书写,临摹兰亭序几个例字“永、和、、之、外。
”
三、学生实践,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交流。
展示学生临写作品,师生共同点评,要练好楷书才能学些行书,师指出一些缺点,点评。
五、拓展;王羲之是我们临沂人,我们临沂早就被评为中国书法名城(点击
图片欣赏临沂王羲之故居、书法公园)师总结;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
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并非杞人忧天。
我国本是书法发祥地,然而,书法教学却落后于外国,尤其是日本,虽然其由于文字障碍,书法的风格、书法的层次、书体的种类等尚不如中国,但书法教育的普及面远在中国之上,大有争夺书法霸主之势。
在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中小学生必修书法,因此,不少学生便认为只要懂英文、会电脑、有口才就可以驰骋天下,而书法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并不在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之列。
长期下去,确实令人担忧。
临沂是书圣王羲之、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故里,作为临沂人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努力学习书法、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