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采油技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采油PPT课件】聚合物驱油基础知识

【采油PPT课件】聚合物驱油基础知识

6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聚合物用量(PV.mg/L)
喇南一区中心井含水与聚合物用量关系
40
产 油
30 (104t)
年产油 比例 累积产油
33.8
26.74 24.4
31.15
33.07
34.50
40
年 产 油 比 30 例
(%)
20
10 2.38
0 0
19.3 18.33
11.67 8.42
喇南一区油层注聚前后流度变化
试验 区块
一区葡 I1-2
流动 系数
872
注聚前
吸水厚 流度 度(m) (k/μ)
14.8 58.7
流动 系数
注聚后
吸水厚 度(m)
流度 (k/μ)
k/μ下 降幅度 (%)
144
14.8
9.7
82.2
油井生产压差放大,产液指数下降
生产
10.0 8.0
6.07
6.75
7.08
压差
6.0 4.0 3
3.77 3
生产压差放大4.26MPa
2.0 0
150
300
450
600
750
产液 指数
4.0 3.5 3.37 3.0 2.5 2.0 1.5 1.0
0
3.76 2.6
150
产液指数下降幅 度62.7%
1.49
1.38
1.4
300
450
600

喇南一区生产压差、产液指数变化曲线
粘7 度
6
5
4
3 20

三次采油

三次采油

混相驱

2.CO2驱油技术 C02是一种容易以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 态)存在的物质,其临界温度为31℃,这在 大多数油田都能满足。CO2在原油中的溶解 能力很高,因而容易形成混相。这些就是 选择C02做注入剂的主要原因。
混相驱



注入C02有利于驱油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①使原油膨胀; ②降低原油粘度和密度; ③对岩石起酸化作用; ④降低注入液和原油的界面张力; ⑤压力下降时可以造成溶解气驱。
其它提高采收率方法

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也进行过超声波 采油技术的研究,但因材料、技术等原因 停顿了一段时间。1981年,华北油田率先 进行了超声波破乳、降阻的冷输试验和超 声波增产试验,取得良好效果。玉门、大 庆、吉林、辽河、新疆等油田也陆续开展 了超声波采油的现场试验。全国已召开过 三次物理方法采油的工作会议,包括对超 声波采油技术进行总结。
四、热力采油

热力采油是一类基本的采油方法,它通过对油层 加热,促使原油粘度大幅度降低,从而使原本不 流动或流动差的原油得以采出。因此,热力采油 更多地是作为首次或二次采油的基本手段加以广 泛的应用,世界上几乎全部的高粘稠油都是通过 热力采油方法进行开采的。热力采油用做三次采 油或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加以应用倒是不多的,热 力采油作为三次采油方法,主要用在一些原油粘 度介于稀油和热采型稠油之间的低粘度的普通稠 油提高采收率上:
热力采油


(2)注蒸汽采油 蒸汽以其良好的热载体、很高的汽化潜热、 来源丰富、成本低而成为热力采油的基本 介质。热采一般采用湿蒸汽(干度70%—80 %左右),这样可以达到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注蒸汽采油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蒸汽吞吐 与蒸汽驱。

《三次采油技术》课件

《三次采油技术》课件

THANK YOU
油田开发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
02
通过降低采油成本和提高采收率,三次采油技术可为
油田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03
经济效益分析需要考虑技术实施成本、采收率提升、
原油销售收入等多方面因素,并进行综合评估。
04
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技术研发
化学驱油技术
研发新型的化学驱油剂,提高采收率。
热力驱油技术
研究高效的热力采油技术,如蒸汽驱和火烧油 层等。
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
对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和再利用。
节能减排
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采油过程中的能 源消耗和碳排放。
05
三次采油技术的挑战与对策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技术瓶颈
目前,三次采油技术面临的主要瓶颈 包括采收率低、采油成本高、技术难 度大等。
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如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采收率;优化 采油工艺,降低采油成本;加强国际 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等。
天然气驱油
通过向油层注入天然气,利用天 然气的低粘度、高扩散性等特点 ,提高洗油效率,从而提高原油 采收率。
烟道气驱油
通过向油层注入烟道气,利用烟 道气的低粘度、高扩散性等特点 ,提高洗油效率,从而提高原油 采收率。
微生物采油技术
• 微生物采油:通过向油层注入微生物菌液或微生物代谢产物, 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作用,改善原油流动性、提高洗 油效率、降低原油粘度等,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表面活性剂驱油
通过向油层注入表面活性剂溶液,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 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碱驱油
通过向油层注入碱性溶液,与油层中的有机酸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介绍课件

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介绍课件

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年 份
14
国内三次采油技术发展应用情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三次采 油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室内走入矿 场,从简单的探索试验到进入工业性应 用的几个阶段。
6
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方法
7
汇报内容
一、三次采油基本概念 二、三次采油技术发展概况
三、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机理
四、江苏油田油藏开发状况
五、江苏油田三次采油应用现状及潜力
8
国外三次采油技术发展应用情况
全球EOR产量为1.39亿吨,约占世界产量的4%,热采 和注气为主要方法 美国EOR产量为4500万吨,占美国石油年产量的12%, 注气和热采为主要方法
已基本成熟。三元复合驱技术也从室内进入矿场,取得了比水 驱提高采收率20%以上的好效果。
18
国内三次采油技术发展应用情况
大庆油田聚驱产量及占总产量的比例
自96年工业化推广至2002年
12月大庆油田共投入聚合物驱工
业化区块25个,投入注聚井 4043口,累计注入聚合物干粉
Ö ò ¶ ¬ Í ¿ £ ú Á Í ² É Ó Î ² ý ´ È
1200 1000 817 800 600 400 200 0 1996 1997 1998 1999 ±¼ Ê ä £ ¬ Ä ê 2000 295 559 17.1 14.7 15.2 827 907 953
1135 22.6 18.5
25
20
15
35.086 ×104t ,累计增油
2103.26×104t。2003年大庆三 次采油产量达到1044 22.6%。 ×104t , 占大庆油田当年总产油量的

三次采油新技术

三次采油新技术

石油资源状况及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
4.其它类型油藏
无井网的封闭断块低效井
正在研发化学复合吞吐技术 乳液聚合物在线调驱技术
有井网的小断块油田
海上油田
受平台空间的限制,开展 化学驱还需做更多的努力
汇 报 提 纲
1
石油资源状况及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
2
聚合物调驱技术
3
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
4
微生物驱油技术
必要性分析 用5-10年 采收率28%提高到40% 用10-15年 采收率力争50% 采收率挑战60% 强化一个基础:
新能源时代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演化趋势
石油资源状况及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 世界石油供需平衡趋势
50
(亿吨)
需求
供给
40
30 1990 1995 1998 2005 2010 2015
供不应求
(亿吨)
世界石油缺口变化趋势
供大于求
供不应求
石油资源状况及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 全球油气资源采出程度仍比较低,提高采收率空间大
注入井
西丁3-P7
7-36



北一断西 喇南一区 喇南二区 葡I1-4 3.13 632 葡I1-2 1.45 323 葡I1-2 2.09 449
针对先导性矿场试验 中井距小、中心井少的问 题, 1991 年在三个区块开 展大井距、多井组聚合物 驱油工业性矿场试验
试验层位 面积(平方公 里) 地质储量(万 吨) 井 网 注采井距(米) 注入井(口)
拟优化等设计耐温抗盐基团、分子结构,研制耐温抗盐聚合物产品。
提高聚合物耐温抗盐性能的途径: 引入具有耐温抗盐功能的结构单元
合成分子中基团之间具有特殊相互作用的缔合型聚合物

三次采油

三次采油

2.2
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
8% TEXE 41%
热采 气驱 化学驱
51%
2006年美国油气杂志统计: 全球三次采油产量为293万桶,占油气总量的3% 主体工艺是热采和气驱
TEXT
TEXT 化学驱占8%的分额,主要贡献来自中国
3
中国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方向
化学驱向复合驱、高温高盐油藏方向发展,同时加快聚 合物驱后化学驱技术攻关 TEXE 攻关和配套蒸汽驱技术。理论研究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 泄油技术 积极开展CO2及N2混相/非混相驱技术攻关和先导试验
4
4 复合驱就是利用廉价的碱与原油中的活性物质反应,形成 天然表面活性剂,并使之与加入的少量表面活性剂、聚合物 之间产生协同效应,既可以提高驱油效率,又可扩大波及体 积。因此,它能比聚合物驱更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又比活 性驱降低成本,是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的高效驱油技术。
2.1.2
气驱
20世纪70年代,注烃类气驱主要在加拿大获成功应用,到80年代, CO2混相驱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三次采油方法。氮气或烟道气技术应用 较少。
2
2活性水驱是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配制而成,表面活性剂具 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同时,活性水能够改善孔隙、 喉道的润湿能力,具有较好的洗油能力,因此可应用活性水 作为驱油的工作剂。
3
3 碱性水驱是在水中加入强碱(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配制而成的 。氢氧化钠与原油中的有机酸(例如环烷酸、沥青酸)作用,便 可以就地生成表面活性剂。由此可见,碱性水驱实质上是一种 在油层内合成活性剂的驱油方法。
2.1
三次采油技术的方法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三次采油的四大技术系列
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 面活性剂驱、碱驱及其复 配的二元、三元复合驱、 泡沫驱等

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随着采油过程的深入,开采难度逐渐增大, 需要采用更高级的技术和设备,导致技术成 本不断攀升。
注入剂损害地层
环保问题
在注入过程中,部分注入剂可能会损害地层 ,影响采油效果。
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 成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采取有效的环保措 施。
解决方案一:提高注入剖面
1 2 3
采用多段塞注入剖面调整技术
方法来降低成本。
05
三次采油技术的前景展望
提高采收率的前景展望
01
技术发展
02
矿场实践
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如化学驱、热力驱、微生物驱等技 术的进步,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采收 率。
已经在一些油田中成功应用了三次采 油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为 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
03
其他三次采油技术
化学驱油技术
化学驱油技术是通过向油层中注入化学剂,改变原油的化学 性质,降低其粘度,从而提高采收率。
微生物采油技术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通过向油层中注入特定的微生物,分解原 油中的大分子物质,降低其粘度,从而提高采收率。
03
三次采油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挑战
注入剖面不均匀
技术成本高
在三次采油过程中,由于地层条件的复杂性 ,常常会出现注入剖面不均匀的问题,导致 部分油层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研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注入剂
通过研究新的配方和制备方法,降低注入剂的成本,同时提高 其在地层中的扩散性和流动性。
引入新型采油技术
例如微生物采油、CO2驱油等,这些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 优势,可以有效降低采油成本。
优化生产工艺
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减少维护成本, 实现采油过程的降本增效。

三次采油技术概述

三次采油技术概述
气 驱 液化石油气驱 烟道气驱 N2驱
易混相,效果好,但受CO2资源限制。
较易混相,效果好,但受成本资源限制。
不易混相,效果较好,但受地域限制。
难以混相,油藏要求条件高,效果较好,资源丰富,
无污染,无腐蚀,易于推广。
按气源分类
11
气驱
1、CO2驱
基本概念 CO2驱是把CO2注入油层提高采收率的技术,CO2既能油藏提高采收率又能实 现碳埋存和保护环境。 基本机理 使原油膨胀、降低原油粘度、改变原油密度、对岩石起酸化作用、压力下 降造成溶解气驱。
微生物采油
3
化学驱油
化学驱就是通过向油藏注入水中加入一定的化学剂, 以改变驱替流体的性质及驱替流体与原油之间的界面性质 ,如降低界面张力、改善流度比等,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驱
油方法。
化学驱
聚合物驱
表面活性剂驱
碱驱
三元复合驱
4
化学驱油
1、聚合物驱
聚合物水溶液 增加水相粘度 降低水相渗透率 改善流度比 提高波及系数
氮气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应用:
(1)重力稳定驱替; (2)开采凝析气田;
(3)用来驱替CO2、富气或其它溶剂段塞。
用烟道气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介于二氧化碳和氮气之间。由于含有 CO2,因此它具有与CO2类似的改变油流特性的机理,此外,还具有氮气驱 油的优点。烟道气用于重质油藏,其采收率高于注氮气。
14
合后注入地层,达到提高采收率目的的一种化学驱技术。
三元复合驱中碱、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之间有协同效应,不仅可以 增大驱替液的粘度提高波及体积,而且还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驱 油效率,进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优缺点 (1)优点:①三元复合驱试剂中碱比较廉价,成本低;②具有很 强的驱油能力; ③能够改善油层的吸水界面;④降低表面活性剂的吸 附量。 (2)缺点:①容易腐蚀设备及其结构;②容易造成粘度损失和乳 化作用;③对于采出液处理方面存在缺陷,容易造成管道腐蚀,尤其是 强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

1. 相包络线:体系中存在的单相和两相的分隔 线,它是由泡点线和露点线在临界点相连接而 成。 2. 系线:两相区内两个平衡共存相的连线。其 两端的坐标位置分别代表体系的两个平衡相的 组成。 3. 极限系线:三元相图中过临界点的切线。用 于判断达到混相的气、油组成条件。


三元相图


气体的分离、提纯 根据各井段所需实施二氧化碳的配注
图 2-17 二氧化碳注入流程图
二氧化碳吞吐技术

CO2单井吞吐机理
– CO2的溶解特性
– 降低原油粘度 – 膨胀原油体积 – 碳酸水溶解钙质而获得增产的。

CO2单井吞吐特点
– 投资少、见效快,增产单位体积原油所用CO2量少等特点, – 适合于CO2气源不丰富的井场、水驱效果差的低渗透油藏,


影响CO2吞吐效果的因素
原油的粘度:CO2吞吐提高原油产量主要是降低原油的 粘度,高粘原油的吞吐效果较好。但过高的原油粘度 的CO2吞吐的效果较差。因此,大规模的应用通常要求 原油的粘度低于2000mPa.s 含油饱和度:含油饱和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任何提高 采收率的方法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含油饱和度越高 的油层CO2吞吐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肯定越好。 渗透率:对于粘度较高的原油,高的渗透率起到增强 CO2吞吐增产的作用。而对于低粘度原油,其意义不大 明显。


(4) M2 仍处于两相区内,其中存在平衡 气相G2和平衡液相L2。G2和L2的中间组 分的含量比G1和L1高; (5)G2与原油A进一步接触,不断地加富 气相和液相组成,即气相和液相分别沿 G2 、 G3 、 …Gn 和 L1 、 L2 、 L3…Ln 到达临 界点K时,达到混相。

最小混相压力

二氧化碳气源 凝 缩 装 置
二氧化碳注入工艺流程
二氧化碳分离、提纯、压缩或冷凝 储藏系统:设备检修、WAG 使用
输 送 装 置 高压注入装置 CO2 分 配 站 注 生 入 产 井 井
补充二氧化碳输送过程中消耗的能量 建立压力,使二氧化碳在油藏达到混相 实施二氧化碳的配注
分离提纯装置 CO2 分 配 站 加 压 装 置

周期次数:CO2 的有效性随着周期吞吐次数的增加而 降低。 生产期间的回压:在生产期间,回压越高CO2吞吐的效 果越好。这是由于高回压下原油中的CO2的溶解度较高, 存在较高的原油潜在产量。 注入压力:高的注入压力迫使更多的CO2进入地层中, 原油粘度降低的幅度会增大。因而,处理压力越高, CO2吞吐的效果越好。
气体混相驱
LPG段塞驱
一次接触混相驱
丙烷段塞驱
气体混相驱
二氧化碳驱
多次接触混相驱
富气驱
氮气(烟道气) 干气驱
气体混相驱

一次接触混相驱。指注入气体(如LPG)与地层原油 可以以任何比例混合,立即达到完全互溶的混相驱替
过程。

多次接触混相驱。指注入气体与原油通过多次接触后, 才能达到混相的排驱过程。

基本概念
1. 临界凝析压力:流体处于单相的最低压力点, 也是相包络线上最大压力点。 2. 临界凝析温度:流体处于单相的最低温度点, 也是相包络线上最大温度点。 3. 组分:具有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一 体系。如液化石油汽有乙烷、丙烷、丁烷等组 分。 4. 拟组分:具有性质相近的不同烃类组分的混 合物,如C2——C6为一个拟组分。

三元相图

第一个拟组分:易挥发的
组分如C1、N2、CO2;

第二个拟组分:把中等挥 发性组分C2-6

为第三个拟组分:不易挥 发的组分(如C7+)作。

每一个拟组分只能表示出 平均分子量和密度
气体混相驱


50年代到60年代,全世界先后进行了150多个工程项目。
70年代人们对烃类气体混相驱的兴趣达到巅峰。 80年代:随着天然CO2气藏的发现,CO2驱现场试验项 目逐渐增加,注入方案也发展为连续注入法、水气交 替注入法和水气同时注入法。 90年代以来,CO2驱已成为美国第二大提高采收率的方 法。 我国由于CO2资源量较少,CO2驱项目很少,但单井 CO2吞吐试验项目很多。有一个氮气驱项目。
混相驱替机理

(1)注入气与原油第一次接触时,生成新 体系M1; (2) M1 体系位于两相区内,存在一个平 衡气相G1和一个平衡液相L1,G1中含有 的中间组分C2-C6比B点多,即G1已加富 了C2-C6,L1中也含有部分中间组分; (3)加富了C2-C6的气相G1与原油进行 第二次接触后,形成新体系M2;


气体混相驱

在提高采收率方法中,气体混相驱具有非常大 的吸引力。因为注入气体与原油达到混相后,
界面张力趋于零,驱油效率趋于100%。如果这
种气体混相驱技术与流度控制技术结合起来, 那么油藏的原油采收率可达95%。因此,气体 混相驱已成为仅次于热力采油方法的,处于商 业应用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气体混相驱
[29]
(1982) <2 >30 <9800ft <195℉ >1200 >1
Tabe 和 Martin [30] (1983) <15 27 >2000ft NC
NC
二氧化碳驱示意图
二氧化碳气源
二氧化碳气藏 天然气合成氨厂 天然气处理厂 电厂等排放的废气

二氧化碳注入工艺
二氧化碳源 二氧化碳凝缩装置 输送装置 储藏系统 变压注入装置 二氧化碳分配站 分离装置
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
最小混相压力
(1) 细管长度。对细管长度的要求①保证 油气系统在驱替距离(细管长度)上,能 够形成动态混相;②保证注入 1.2PV 的气 体后,油/气体系达到完全混相。 (2) 注入气的流速。保证注入气的粘性指 进和重力分异效应不影响混相过程。 (3) 细管和砂粒的直径。保证注入气通过 横向分散作用抑制粘性指进。
– 也是一种稠油冷采的工艺技术。
CO2单井吞吐方法


用卡车(恒温罐)将CO2拉至井场 要泵将液态的CO2 挤入油井附近地层 并关井一段时间(几周)后,使CO2充分地渗 入地层并溶解于原油 开井生产后就可获得较高的采油量。 如果油井产量降到原来水平,即可进行下一轮 的吞吐。
影响CO2吞吐效果的因素

最小混相压力(Minimum Miscible Pressure,简 称MMP)是指在油层温度下,注入气体与原油
达到混相所需的最低压力。

最小混相压力是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法筛选的一
个重要参数。如果采用注气提高采收率,那么
油藏平均地层压力必须高于注入气与地层原油 的最小混相压力,才能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杠杆规则
MP B的含量 PB M的含量
三元相图
采用系线规则和杠杆规则可以确定任何 两个体系混合物的组成 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三组分达到气 液平衡。相图中有两个区,一个是两相 区,另一个是单相区,二者被相包络线 分隔。相包络线是由露点线和泡点线在 临界点相连而组成的。

三元相图
两相区内有一点P,它可 以分成平衡气相Y和平衡 液相X,根据杠杆规则及 PX和PY的距离比值,可 以计算出气相和液相的相 对含量。 两相区内连接平衡气相和 平衡液相的直线称为系线 (如XY) 临界点B点表示的是平衡 气相与平衡液相组成完全 相同的组成点,即两相界 面张力为零。

基本概念
1. 组成:某一物质的组分及各组分的含量。有 体积、重量、摩尔等组成表示法。 2. 压力 — 温度( P-T )相图:体系的相态特征 与温度、压力的关系图。用于确定油藏类型。 3. 压力 — 组成( P-X )相图:体系的相态特征 与压力、相数或组成的关系图。 4. 三元相图: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表示三 个纯组分或三个拟组分的相态特征图。用于测 定不同体系组分的相态特征。
Tcm
W T
i 1
n
i ci
459 .7
(2-4)
式中 Tci ——组分的临界温度,OF;
Wi ——组分的重量百分数
特点:考虑了溶解气、CO2 气体不纯的影响; 适应性:温度<326.7K,压力 6.9~17.2MPa,N2<8%
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图版)
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因素

原油的组成和性质

气体混相驱的注入气体有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烃 类气体有干气(贫气)、富气和液化石油气(LPG)等, 非烃类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和烟道气。

按注入气体的类型,气体混相驱可分为干气(贫气)
驱、富气驱、LPG段塞驱、二氧化碳驱、氮气驱以及 烟道气驱等方法。

按驱)和多次接触混相驱。
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方法主
要是细管实验法。

细管实验装置主要由填砂盘 管、高压正向驱替泵、毛管 玻璃观察窗、回压调节器、 湿式气体流量计、液体计量 装置和恒温空气浴等组成。
最小混相压力
(1)抽空细管,完全饱和溶剂,测定填砂细管孔隙度; (2)利用溶剂作驱替介质,测定细管的渗透率; (3)用原油饱和细管; (4)将注入气体充入气缸,加压到一定的注入压力; (5)用增压驱替泵将气体注入到细管中; (6)记录注入气体量与细管中原油采收率的关系数据; (7)如果采收率小于95%,改变注入压力,重复上述步骤(4) -(6),直到原油采收率高于95%; (8) 绘制注入压力与注入 1.2PV 油气体时的采收率关系曲线, 确定注入气体在油藏温度下的MMP。
– 凝析气驱(如富气驱) – 蒸发气驱(如二氧化碳驱、干气驱、氮气驱、烟道气驱等)。
气体混相驱

富气驱和二氧化碳驱
– 所需的混相压力较低 – 对原油组成的要求也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