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线点疗法的技术操作
壮医药线点灸

陆川县中医院科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一、疗法定义:以壮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直径约为0.7毫米的苎麻线,取出后将一端在灯火上点燃,使之形成圆珠状炭火,然后将此炭火迅速而敏捷的直接灼灸在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医疗保健方法。
二、基本原理:以温热和药效的穴位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恢复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使三气复归同步,促使疾病转归和人体正气康复。
三、适应症适用范围很广,据调查和临床验证,本法可以治疗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而对有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者,疗效较好。
四、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酒精灯,火柴,药线(事先放在药酒中浸泡)。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耐心解释,消除患者顾虑,取得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整线用两手拇食指分别持线的两端,捻转拉直,把浸泡过已松散的药线搓紧。
4. 持线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持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
5.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灯火上点燃,如有火苗必须扑灭,只需露出线头有圆珠状炭火星即可。
6. 施灸将有炭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的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圆珠状炭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一壮,一般每穴点灸1-3壮。
9.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禁忌症1.孕妇禁灸,尤其是不能点灸下半身穴位;2.眼部禁灸;3.男生外生殖器龟头部及女性小阴唇部禁灸;4.点灸眼区及面部靠近眼睛的穴位嘱患者闭目,以免不慎火花飘入眼内引起烧伤;5.病人情绪紧张或过度饥饿时慎用;6.各种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白癜风等患者,在点灸治疗时期忌食生葱、牛肉、马肉、母猪肉、海味、竹笋、韭菜、南瓜苗、公鸡、鲤鱼等发物;7、点灸面部穴位时一律用轻手法;8.黑痣不作点灸,建议用药物或激光等作一次性彻底治疗。
《壮医药线疗法》PPT课件

a
10
❖ 凡麻木不仁疾病,选取该部位经络的中央点为主; ❖ 凡瘙痒疾病,选取先痒部位的穴位为主 ❖ 凡肿块取局部梅花穴,癣及皮疹累疾病选局部莲花或葵花
a
7
特殊穴位简介
❖ 梅花穴:又称局梅,主要针对肿胀或肿块部位取穴。 ❖ 以痛为穴或以肿为穴:一般不是取一穴,而是取4穴,如腰
肌疼痛,则取疼痛之腰肌上缘两穴,下缘两穴。以肿为穴, 一般指肿块顶端为穴,如外痔,取痔顶为穴。
❖ “长子”穴:凡皮疹类疾患,抓最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 子的顶端为穴。
❖ 结顶穴:淋巴结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 取肿大淋巴顶部为穴
a
22
阳痿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命门:双肾俞中点。 ❖ 气海:脐下1.5寸。 ❖ 中极:脐下4寸。 ❖ 足三里:犊鼻下3寸。 ❖ 三阴交:内踝上3寸。 ❖ 关元:脐下3寸。
a
23
月经不调
❖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足三里:犊鼻下3寸。 ❖ 关元:脐下3寸。
有些疾(牙痛、头痛、鼻塞等)病见效快捷。
a
5
❖ 安全可靠,无副作用:施灸时无痛苦,灸后无瘢痕,无后 遗症,男女老少幼均易接受治疗。(本人观点:施灸前应 注意观察患者皮肤,详细询问病史,皮肤不能耐受及患糖 尿病患者慎用此法)
❖ 容易学习与掌握,便于推广。
a
6
药线点灸腧穴的定位
❖ 腧穴是药线点灸的刺激点,在临床上取穴的 位置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疗法 的穴位定位法,与传统的中医针灸穴位定位 基本相同,但也有一定区别。Leabharlann a28谢谢!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
培训
近五 自 名 这 方 向 的 协 妇了 技术
,
们
l
呵 }医学阮
’
,
如瑾 明
、
黄至 舫毛⑤ )
此 外 不 少 医 务 人 员 和 人 民 群众 也 自学
和 使用 了 本 疗 法
收 到 了 显著 附 社会效 益
。
根据 社 会 调查所 掌握 的资 料 以 及近 四 年 来亲 自临床应 用所 取得 的治 疗效 果进 行综 合 分析
,
适 用 于 点灸 皮肤 较 厚 处 的
:
疗效 的 基 础 上
进 行全 面 系 统 整 理
,
,
与成 了
}句
穴位 与治 疗癣类 疾病
以及 在 冬季 使 用
;
2
壮 医药 线 点灸 疗 法 《
》一 书
公开 出版
全国发行 行推广
人员
, ,
;
而 且在 广 西和 全 国 举 办 学 习 班 进
J
’ 一
好穴 位
,
其治 疗 疾病 方法 亦 有 其独 到 之 处 详述 )
之
,
。
一般 在 疾
它 不 但在 历 史 上
曾经 对 不 民 族 的 健
,
病 反 应 明 显 之 局 部 施 术 用 药 居多 ( 在 此 不 作
如 《灵 枢
,
康 繁衍
作 出 了积 极 贡 献
,
而 且 毛 梦仍热 是
一
背 俞 》篇 说
, ,
:
欲 得而 验
是壮 族 人 民 沃期 同 疚 病 作 儿
, ,
( 湘 南 永顺 县 中 医 院
彭 友 胜①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技术标准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技术标准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一种特色的外治疗法,其技术标准如下:
1. 理论基础: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壮医的理论,包括气血理论、三道两路理论、毒虚致病理论等。
2. 操作方法:采用经过多种壮药制备液浸泡过的苎麻线,一端点燃,使之形成圆珠状炭火后迅速将其灼灸于体表穴位或部位。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穴位或部位进行灼灸。
3. 适应症: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泻等常见病。
此外,该疗法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等。
4. 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避免烫伤皮肤,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在进行治疗前,患者应向医生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更好地指导治疗。
5. 培训与认证:为了确保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对从业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认证。
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基础、操作技巧、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
通过认证的从业者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证书,以保证其专业性和可靠性。
总之,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外治疗法,其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操作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项和培训与认证等方面。
在实践中,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标准,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广西壮族地区出产的壮药泡制成的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人体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该疗法挖掘于民间,经研究整理提高,至今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
一、治疗机理:壮医认为:“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
”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
二、主要功效:①消炎退热。
如感冒发热的病人,可以用药线点灸退热,痔疮发炎肿胀,可通过点灸消炎消肿。
②祛风止痒。
本法对皮肤瘙痒及荨麻疹有较好疗效,临床资料证明,点灸后确能起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③通路止痛。
本法对各种痛症如头痛、月经痛、肌肉扭伤痛等,有明显的疗效。
④消肿散结。
本法可治疗各种肿块性疾病,如乳腺小叶增生、脂肪瘤、局部扭伤肿痛等。
⑤健脾消食。
本法对小儿厌食有较好的疗效,对成人食欲不振者,亦能增强食欲。
⑥健脾止泻。
对脾胃虚寒的泄泻有较好的疗效。
⑦温经通脾。
对风寒湿毒引起的关节痹痛,有较好的疗效。
⑧活血止血。
可用于各种出血症,既能止血,又能活血,关键在于选好穴位。
三、适用范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适用范围很广,据调查和验证,可用于临床各科100多种疾病,对属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瘙痒者,效果较好。
四、常用穴位①中医针灸穴位。
按中医取穴方法取穴,②壮医经验穴位:主要的有:梅花穴:按局部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病损部位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组成梅花穴。
适用于外科病症、肿块等。
莲花穴:按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病损部位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组成莲花穴,适用于治疗一般癣症和皮疹类疾病。
葵花穴:按局部皮损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病损部位取穴,此穴组成葵花形,适用于治疗比较顽固的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结顶穴:淋巴结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者,取肿大之淋巴结顶部为穴。
痔顶穴:取外痔顶部为穴。
长子穴:对皮疹类疾病,取首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为穴。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对各种痛症,如头痛、牙痛、痛经、腹痛、
4.消肿散结 :
可以治疗各种肿块性疾病,如乳腺小叶增 生、脂肪瘤、局部扭伤肿痛等。
5.健脾消食 :
对小儿厌食症、成人消化不良等症效果显 著,可以迅速提高食欲,开胃消食。
6.健脾止泻
对急性肠胃炎、痢疾等引起的泄泻,
同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7.温经通痹
对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症、肢体麻 木等有明显效果,既可消肿,又能止痛
有火焰必须扑灭,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施灸:将线端火星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
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带有火星的线头直
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 一般每次一个穴位灸一壮。
理 线
持 线
点火
施 灸
注意事项
1.必须严格掌握火候,切忌烧伤皮肤,药线点燃后, 一般会出现四种火候:明火、条火、珠火、径火。 只有珠火才可以施灸! 2.施灸手法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手法有轻手法、中手法和重手法。临床应用原则是: 以轻对轻、以重对重;即轻病用轻手法,重病用重 手法。 3.防止感染:点灸后会有痒感,特别是同一穴位连 续点灸后会出现浅表的痕迹,停灸后一周左右自行 消失。不要用手抓,以防感染。万一抓破,保持清 洁或用75%酒精消毒即可。
24.镇寒穴
[位置]在手背部。
[取法]于合谷穴后方凹陷处取穴。 [作用]温阳祛寒。 [主治]畏寒怕冷。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25.里内庭穴
[位置]在足底部。
[取法]在足底部与内庭穴相对处取穴。 [作用]活血祛瘀,峻下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产后胞衣不下、闭经等。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28.牙痛穴
[位置]在手指背部。 [取法]于手指第3、4掌指关节中点处取穴。 [作用]通络止痛。
壮医药线点疗法

壮医药线点疗法壮医药线点疗法是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点灸法。
该疗法是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于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疏通气道、谷道、水道,调节龙路、火路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壮医药线点疗法最常用的就是点灸法。
一般医者以右手拇指、食指秉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1~2厘米。
然后将露出的线端在酒精灯上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头珠火即可。
接着将线端珠火对准选定的穴位,顺着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
一个穴位灸一壮。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手法分轻、中、重三种操作手法,点灸时间短于1秒且轻快迅速为轻法;点灸时间1—2秒且中等用力为中法;点灸时间超过2秒且较用力为重法。
一般而言,轻病快速点灸,重病可点按片刻。
点灸时注意,宜在线头火星最旺时点灼穴位,注意不要平按,要使线头圆火着穴。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另外还有耳穴点灸法、梅花点灸法、药线贴灸法等其他的药线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法可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如感冒、帕金森病、失眠、慢性咳喘、阳痿、面瘫、腱鞘囊肿、乳腺增生病、外阴白斑、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风疹、小儿厌食症、遗尿症、麦粒肿、牙痛等。
耳穴点灸法多用于实证、热证或瘀证,如外感发热、头痛、痛经、麦粒肿、急性结膜炎、带状疱疹等病症。
梅花点灸法适用于体表的良性肿块、异物及皮肤病变,如乳癖、梅核气、痄腮、带状疱疹、股癣、外痔等病症。
灸贴疗法多用于呼吸系统疾患,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在壮医药线点疗法施治后,施术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患者需注意不可用手搓揉,以免抓破感染。
灸治的穴区当天也不可接触水。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施术要点

(
3
)施
用药 线 点灸 治疗
一 般 都 有较 好疗
灸
:
将有火 星 线 端 对 准穴 泣
,
顺应 臃 和 拇 指
屈 曲动作
拇 指 ( 指 腹 ) 稳 重 而敏 捷地 将有
,
(
症
.
八 ) 活 血 止血
,
。
本 疗法 用 于 各 种 血
。
火 星 的线 头 直 按点 于 穴 位上 为 一壮
,
一按 火灭 即 起
`
、
肌 肉 扭 伤疼 痛 等
,
均有 明
各脏 腑 的疾病 可 以 通 过 经 络反 映 于 体 表
压 体表 相 应 穴 位 可使 症 状 加 剧或 缓 解
“ ” 。
按 通
,
说 明 它 有疏 通 经 络
.
消除 疼痛 的 功
。
效
.
过按 压 ( 四 ) 散结 消肿 运 用本 法可 以 治疗 各
、
(
,
触诊 ) 体 表 相 应 穴 位 检 查 体表 内脏
即所 谓
腑病变
不 明之 疾 络 中 寻
, ,
种肿 块性 疾 病 瘤
、
,
如 乳 腺小 叶增 生症
。 。
脂肪
壮 医药 线 点 灸疗 法重视 辩证 施 治
强调 辨病施 治
。
,
尤其
,
局部 扭挫 伤 肿胀 等 ( 五 ) 健脾 消食
,
因此
。
在诊 治 中
,
应该 充 分 更
:
本疗 法 对小 儿 仄 食 症
,
应 用 现代 医 学 各 种 方 法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膀胱三穴
[位置]在下腹部。 [取法] 于因尿潴留而隆起的膀胱上缘取之,左、
中、右各一穴。 [作用]通利小便。 [主治] 癃闭。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14.食背穴
[位置]在手掌背部。 [取法] 于食指本节关节的中点处取之。 [作用]健运脾胃。 [主治] 胃肠道疾病。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27.关常穴
[位置]关节周围。 [取法]以各关节周围作为常用穴位。 [作用]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等。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28.牙痛穴
[位置]在手指背部。 [取法]于手指第3、4掌指关节中点处取穴。 [作用]通络止痛。 [主治]牙痛穴、颞颌关节痛。 [点灸法]每天点灸1次~2次。
注意点灸禁忌事项
1)孕妇禁灸,尤其不能点灸下半身穴位。 2)眼部禁灸: 3)男生外殖器龟头部及女性小阴唇部禁灸; 4)点灸面目时穴位时一律用轻手法,眼区及靠近眼睛的穴位
嘱患者闭目; 5)病人情绪紧张或过度饥饿时慎用: 6)各种皮肤病在点灸治疗时期忌食牛肉、竹笋等发物。
特定穴位
1.梅花穴
[位置]肿块或皮肤损害处。 [取法]按照局部肿块或皮损的形状和大小, 沿其周边和中部选取一组穴位,呈梅花穴分 布。 [作用]软坚散结,祛风上痒。 [主治]一切肿块性和皮损性疾病。 [点灸法]每天点灸1次或数次。
须扑灭,只需线头有火星即可。 施灸:将线端火星对准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
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带有火星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 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每次一个穴位灸一壮。
注意事项
1.必须严格掌握火候,切忌烧伤皮肤,药线点燃后, 一般会出现四种火候:明火、条火、珠火、径火。 只有珠火才可以施灸!
9.启闭穴
[位置]在唇齿处。 [取法]于鼻孔外缘直下与唇线的连线,鼻孔外缘
与口角的连线,及唇边组成的三角形中心处 取穴。 [作用]醒脑通窍。 [主治] 牙关紧闭。 [点灸法]连续反复点灸,直至病人苏醒,牙关 紧闭消除。
10.鼻通
[位置] 在鼻梁两侧突出的高骨处。 [取法] 正坐,在鼻梁两侧突出的高骨处取穴。 [作用] 通利鼻窍。 [主治] 感冒鼻塞、鼻炎等病。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等分之交界处为一穴,每边四穴,共八穴。 [作用]透邪退热。 [主治]感冒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 [点灸法]第一天点灸2次,间隔10~15分钟; 以
后每天点灸1次。退热以后不宜再用。
20.上长强穴
[位置]在骶部。 [取法]于长强穴上方凹陷处取之。 [作用]涩肠止泻,消炎退热,止血等。 [主治]泄泻、痔疮发炎、大便出血等、发热。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7.脐周四穴
[位置]在下腹部神阙穴周围。 [取法] 以脐中为中心,旁开1.5寸,,上下
左右各取一穴,共四穴。 [作用] 温经散寒。 [主治] 腹痛、泄泻。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8.下迎香穴
[位置]在面部鼻翼外下方。 [取法] 于迎香与巨髎连线的中点处取之。 [作用]通利鼻窍。 [主治] 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11下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处。 [取法] 于脐下关元穴下0.5寸处取穴。 [作用] 温肾益精,补气回阳,调理冲任,强壮
补益。 [主治] 阳痿、早泄、腹痛、阴痒、遗精、月经
不调、妇人带下、痛经等病。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12.止吐穴
[位置]在胸部。 [取法] 于鸠尾和膻中连线的中点取穴。 [作用] 宽胸利气,降逆止呕。 [主治] 恶心呕吐、胸痛等。 [点灸法]每天点灸1次或数次。
海口市中医医院 针灸科
点灸前的准备
备好火源 备好药线 选好体位(以坐位或卧位为宜) 耐心解释,消除顾虑 严肃认真,合理处方
操作技术要点
整线:以两手拇食指分别持线的两端,捻转拉直。 持线: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约
1~2厘米。 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煤油灯或其他灯上点燃,如有火焰必
15.食魁穴
[位置]在手掌背部。 [取法]于食指次节关节中点上5分处取穴。 [作用]通络止痛。 [主治]前额头痛。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16.中魁穴
[位置]在手掌背部。 [取法] 于中指次节关节中点处5分取穴。 [作用] 通络止痛。 [主治]颠顶头痛。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17.无魁穴
25.里内庭穴
[位置]在足底部。 [取法]在足底部与内庭穴相对处取穴。 [作用]活血祛瘀,峻下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产后胞衣不下、闭经等。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26.安眠三穴
[位置]在眉毛内侧端。 [取法]沿眉毛内侧端边缘上、中、下各取一穴,
共三穴。 [作用]安眠。 [主治]失眠。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5.痔顶穴
[位置]在外痔或肿大突出肛门口的内痔上。 [取法] 取外痔顶部或脱出肛门口外的痔顶部为
穴。若内痔不脱出肛门口外,此穴无法取到。 [作用] 活血消肿,消炎止血。 [主治] 痔疮。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穴
6.长子穴
[位置]居在皮疹出现处。 [取法] 询问病人,以最早出现的疹子或最
大的疹子为穴。 [作用]祛风止痒。 [主治] 各种皮疹类疾病。 [点灸法]每天点灸1次或数次。
2.莲花穴
[位置] 在皮肤损害处。 [取法] 按照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
周边病损部位选取一组穴位,呈莲花形分布。 [作用] 祛风止痒,软坚散结。 [主治] 癣症和皮疹类疾病。 [点灸法] 每天点灸1次或数次。
3.葵花穴
[位置] 在皮肤病损处。 [取法] 按照局部皮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
21.趾背穴
[位置] 在足背部。 [取法]于足拇趾本节关节中点处取穴。 [作用] 健脾和胃。 [主治]胃肠道疾病。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22.燕口穴
[位置] 在两手拇指处。 [取法]将两手拇指指腹相对,于两拇指指尖处取
穴。 [作用]宁心安神。 [主治]癫痫。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23.肛周四穴
[位置]在肛门口处。 [取法]在距肛门口边缘5会处前后左右各取一穴,
共四穴。 [作用]收敛止血,消肿止痛。 [主治]内痔出血。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24.镇寒穴
[位置]在手背部。 [取法]于合谷穴后方凹陷处取穴。 [作用]温阳祛寒。 [主治]畏寒怕冷。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位置]在手掌背部。 [取法]于无莲名花穴 指次节关节中点上5分处取穴。 [作用]通络止痛。 [主治]后部头痛。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18.外劳宫穴
[位置]于手掌背部。 [取法]于手背与劳宫穴相对处取穴。 [作用]舒筋活络。 [主治]落枕。 [点灸法]每天点灸1~2次。
19.背八穴
[位置]在背部。 [取法]将从风门至大肠俞的连线分为5等分,两
和病损部位取一组穴位,呈葵花形分布。 [作用] 祛风止痒,软坚散结。 [主治] 各种顽固性的癣类疾病。 [点灸法]每天点灸1次或数次。
4.结顶穴
[位置] 在各处肿大的淋巴结上。 [取法] 淋巴结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
淋巴结肿大者,取肿大之淋巴结顶部为穴。 若无淋巴结肿,此穴无法取。 [作用] 消炎解毒每天点灸1次或数次。
2.施灸手法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手法有轻手法、中手法和重手法。临床应用原则是: 以轻对轻、以重对重;即轻病用轻手法,重病用重 手法。
3.防止感染:点灸后会有痒感,特别是同一穴位连 续点灸后会出现浅表的痕迹,停灸后一周左右自行 消失。不要用手抓,以防感染。万一抓破,保持清 洁或用75%酒精消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