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文化生产的场域,英文

合集下载

从“habitus”的译法说起

从“habitus”的译法说起

从“habitus”的译法说起摘要:habitus是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运用布迪厄理论对翻译社会维度探讨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该词的理解和翻译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文章考察了该词在西方文化中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同时参考了维基百科和专业人士的解释,比较了该词不同的译法;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术语使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尤其是在翻译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关键词:habitus,布迪厄,翻译,规范Abstract:habitus is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raised by Pierre Bourdieu,an acclaimed French sociologist whose works cover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It has led to various translations when his theories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a.To account for such differences,the paper first traces the origin of this word in western culture,then consults Wiki and draws from professional voices.Finally it calls for a standard and consistent translation of habitus,especially when using it to develop the theories for Translation Study.Key words:habitus,Bourdieu,translation,standard一引言habitus是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
“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法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柯尔库夫(Philippe Corcuff)对这一定义作了详细的解释:“禀性,也就是说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每个个人由于其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持久的,这是因为即使这些禀性在我们的经历中可以改变,那他们也深深扎根在我们身上,并倾向于抗拒变化,这样就在人的生命中显示某种连续性。可转移的,这是因为在某种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的禀性(例如家庭的经验)在经验的其他领域(例如职业)也会产生效果;这是人作为统一体的首要因素。最后,系统,这是因为这些禀性倾向于在它们之间形成一致性。”[2](p36)第二,惯习是与客观结构紧密相连的主观性。布迪厄认为,惯习属于“心智结构”的范围,是一种“主观性的社会结构”,“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1](p171)是“由一整套性情倾向所组成的”[1](p179),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1](p170)尽管布迪厄把惯习视为一种主观性,但他从来不认为惯习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这正是他一贯所反对的),而是与客观结构(场域)相联系的主观性。这就是说,没有孤立存在的惯习,只有与特定场域相关的惯习。第三,惯习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惯习作为一种主观性的性情系统和心智结构,它不可能孤立的存在着,必须有一个“寓所”。惯习的“寓所”是什么?就是人的身体。惯习“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或者是生物性的个体里)”,[1](p171)因此惯习具有个体性。布迪厄举例说:如学术场域里的甲教授和乙教授可能因为二者在社会空间和学术空间的位置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个人惯习。惯习具有个人性,但社会不是“原子化”的,惯习还有集体性。因为“惯习是社会性地体现在身体中的”,“我们提惯习,就是认为所谓个人,乃至私人,主观性,也是社会的、集体的。惯习就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1](p170)布迪厄以阶级为例:“属于同一个阶级的许多人的惯习具有结构上的亲和(structural affinity),无需借助任何集体性的‘意图’或是自觉意识,更不用说(相互勾结的)‘图谋’了,便能产生出客观上步调一致、方向统一的实践活动来。”[1](p169)第四,惯习具有历史性、开放性和能动性。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是一种人们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布迪厄把时间变量引入到惯习的分析中,指出“惯习不是宿命”,“惯习是历史的产物”,并且具有“双重历史性”(double historicity)。因为惯习“来源于社会结构通过社会化,即通过个体生成过程(ontogenesis),在身体上的体现,而社会结构本身,又来源于一代代人的历史努力,即系统生成(phylogenesis)。”[1](p184)惯习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必然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布迪厄指出:惯习“是一个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地随经验而变,从而在这些经验的影响下不断的强化,或者调整自己的结构。它是稳定持久的,但不是永远不变的。”[1](p178)布迪厄还认为,“惯习”(habitus)不是“习惯”(habit),作为一种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性情倾向系统,只有完完全全从实践操作(practical mastery)的意义上来理解惯习的能动性。布迪厄指出:“惯习,作为一种处于形塑过程中的结构,同时,作为一种已经被形塑了的结构,将实践的感知图式融合进了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之中。”[1](p184)

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擅长用场域理论来分析社会问题,他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1]新闻场是在十九世纪两类报纸的对立中构成的:一类优先提供“消息”,尤其是“耸人听闻的”或更佳的“轰动性的”消息,另一类则发书摘和“评论”文章,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

这是一个两种逻辑、两种合法性的原则相对立的场所。

新闻场与文学场或艺术场一样,也是纯文化的特殊逻辑的存在场所。

但是,新闻场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一样,比科学场、艺术场甚至司法场更会受制于市场商业逻辑的裁决与考验。

新闻场的控制力在不断增强,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其他场域之间的关系,渐渐地对不同文化生产场的自主性构成威胁。

正是从这一角度,布尔迪厄分析了以电视为首的大众传媒怎样从民主的非凡工具蜕变为象征的压迫工具的。

一、隐形的媒介审查。

布尔迪厄认为电视自身的传播机制与广告、政府补贴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绝妙的审查”,这种审查是匿名与无形的,但是它却形成一种无法改变的规范与机制,使电视传播的主体性丧失,使电视成为维护象征秩序的了不起的工具。

电视“行使了一种形式特别有害的象征暴力。

象征暴力是一种通过施行者与承受者的合谋和默契而施加的一种暴力,通常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施行或在承受”。

[2]这种“象征暴力”之所以成为一种“无意识行为”,是因为它以一种隐形的机制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使媒介化的社会生活变得自然而然。

这正是其特别有害之处。

二、新闻场的场域支配作用。

布尔迪厄认为,收视率是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新闻场,也成为记者的最后的判断标准。

通过收视(听)率,经济逻辑置入文化生产之中,由此形成收视率的经济逻辑。

因此,新闻场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

通过收视率这一压力,经济在向电视施加影响,而通过电视对新闻场的影响,经济又向其他报纸和记者施加影响。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

应用举例
布迪厄场域理论在翻译社会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以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 响和翻译场的形成为例进行说明。
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资本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译者 的教育背景、语言能力、文化认知等都会对翻译产生作用。例如,拥有丰富文化 资本的译者能够在翻译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 的文化习惯。相反,文化资本相对较少的译者可能会在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解或偏 差。
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 理论释解
01 引言
03 理论释解
目录
02 概念阐述 04 应用举例
目录
05 文化资本对翻译的影 响
07 总结
06 翻译场的形成 08 参考内容
引言
翻译社会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主要翻译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传统 的翻译研究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然而,随着 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译社会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翻译社会 学的发展过程中,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次演示将探讨布迪厄 场域理论在翻译社会学中的应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明末清初传教士科学翻译与知识 分子身份认同
在明末清初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教士科学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翻译,传教士们不仅将西方科学知识引 入中国,也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的方式。他们的翻译使得中 国知识分子可以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提高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 化素养。
参考内容二
场域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概念,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学术界具有广 泛的影响力。本次演示将对布迪厄场域理论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基本概念、原 则和方法,以及在文化研究、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基于教育系统的视角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基于教育系统的视角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基于教育系统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并着重从教育系统的视角进行分析。

布迪厄是一位法国社会学家,他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于理解社会不平等和文化传承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然后重点分析该理论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和影响,最后探讨该理论对于现代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启示。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强调文化资本在社会不平等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化过程传递的非物质财富,包括知识、技能、习惯和价值观等。

这种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分布,优势阶层通过文化资本的传递来维持其社会地位,而弱势阶层则因为缺乏文化资本而难以改变其命运。

在教育系统中,布迪厄的理论揭示了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不平等再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学校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和技能,还传递着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通过教育系统的选拔和分层机制,优势阶层的文化资本得以传承和扩大,而弱势阶层则面临着文化剥夺和社会边缘化的风险。

本文将从教育系统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学校教育如何成为文化资本传递的重要场所,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打破文化不平等的再生产机制。

本文还将反思现代教育体系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公正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以期为未来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主要围绕“文化资本”“习性”和“场域”三个核心概念展开,深入剖析了教育系统如何成为文化再生产的场所。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和社会环境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总和,这些资本在个体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性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它决定了个体如何理解和应对世界。

而场域则是指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和网络,这些关系和网络对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着深远影响。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一、本文概述《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一文,旨在对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评述。

布迪厄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在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教育领域尤为突出。

本文首先概述了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教育场域的独特视角,进而分析了这一理论在教育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揭示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文章还评述了布迪厄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旨在为深化对布迪厄教育思想的理解,以及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提供理论支持。

二、布迪厄教育思想概述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其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特别是他对文化资本、场域和惯习等概念的深入分析。

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不仅是一个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

布尔迪厄强调文化资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教育和文化实践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些资本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布尔迪厄进一步将文化资本划分为三种形式: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指的是个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则是指文化产品,如书籍、艺术品等;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则是指通过制度化的教育体制获得的学历和资格等。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场域是一个关键概念。

他认为,场域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规则构成的空间,这些规则和关系影响着场域内个体的行为和思维。

在教育领域,布尔迪厄认为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场域,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受到场域内规则的影响。

这些规则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权力结构和不平等关系,因此教育场域中的不平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布尔迪厄还提出了惯习的概念。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毕天云在当代国际知名的世界级社会学理论家中,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无疑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社会学家麦克莱米(Scott McLemee)称布迪厄是“一代思想大师、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之一,……是同代人中最杰出的社会学家之一。

”我国学者李猛认为布迪厄是“自雷蒙·阿隆以来法国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

随着布迪厄思想的全球性传播,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越来越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场域-惯习”论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布迪厄对“场域”和“惯习”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特点、用途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只有置于辨证的、关系的、实践的、反思的布迪厄风格中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②一、场域“场域”(field)不仅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布迪厄从事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

布迪厄在社会学研究中提出场域概念既受物理学中磁场论的启发(布迪厄在分析社会场域时就用过物理学中的磁场作比喻),也与现代社会高度分化的客观事实有关。

布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

”[1](P134)在布迪厄看来,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各种不同的“场域”,如经济场域,政治场域、艺术场域、学术场域等;社会作为一个“大场域”就是由这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场域”构成的。

如何认识和把握既高度分化又连为一体的社会大场域呢?既反对“个体主义方法论”也不赞成“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布迪厄采取了从“中间入手”(即从场域入手)的策略。

③布迪厄强调:“社会科学的真正对象并非个体。

场域才是基本性的,必须作为研究操作的焦点。

” [1](P145)何谓场域呢?布迪厄从多个层面作过论述。

布尔迪厄什么是“场域”

布尔迪厄什么是“场域”

布尔迪厄什么是“场域”场域效应如今,只要提起“问题郊区”或者“贫民区”,几乎马上就会使人想起一些空幻的情绪化体验,而不是“实际情况”,何况热心于谈论它的人往往知之甚少。

此类情绪化体验从一些多少人为操纵的词语或者意象中获得支持,例如耸人听闻的报道、政治宣传或传闻的言辞和意象。

不过,跟人们有时愿意相信的相反,要摆脱成见和日常话语的左右,“实地查看”还不够。

实际上,这种情形下的实证主义幻觉无疑最为强烈,因为直面现实会有些困难,甚至有风险,因而也并非全无意义。

但是,我们有一切理由认为,那些实地感受和目睹的东西,即令人印象深刻的明证和戏剧性的经验,其本质应当从外部寻找。

这方面最佳的例子是美国的贫民区。

从根本上说,这些被遗弃地带的确切定义是一种缺失,以国家的缺失为主,加上随之而来的各种缺失,即警察、学校、医疗机构、社会团体等等的缺失。

可见,比以往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运用逆定见的思维(pensée para-doxale),既针对常理也针对常情。

在站在这两边的正直人士的眼中,这种思维方式要么像是一个既定立场,产生于“令有产者吃惊”的欲望,要么是一种令人无法接受的对于弱者疾苦的冷漠态度。

不过,只要对社会空间结构和物理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严谨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破除虚假的外表和实体论思想中有关场域(lieux)的谬误。

物理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物理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跟任何事物一样,作为物体(和生物学个体),人类个体必然居于某一场域(人类不具备异地存身的禀赋),占据某一位置。

场域可以在绝对意义上规定为一个主体或物体所在、发生(a lieu)和生存的一个物理空间点,也就是一种定位,或者从关系方面说,一个体位,即在一个序列中的排位。

位置可以规定为人或物在物理空间里占据的幅员、面积和容量,即其维度,或者用一个更好的说法即块头(正如人们有时就一部车辆或一件家具所说)。

社会主体就是这样在一个社会空间[叫“场”(champs)更好]里,通过与后者和主体所获取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