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合集下载

例析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

例析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

例析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延安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延河、洛河及其各级支流纵横交错,支毛沟密布,宏观地形极为破碎。

每一条沟谷的形成和存在,都必然伴随着斜坡的出现,由此决定了斜坡在区内广泛分布的特点。

区内斜坡多为黄土斜坡,其余为基岩斜坡。

黄土质地疏松,工程地质性质软弱,垂直节理发育;基岩中垂直或近于垂直的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并与层面相交,从而导致基岩整体性很差。

在这样的岩性构成条件下,不稳定斜坡大量存在,特别是在黄土沟谷源头、沟谷上游、基岩高陡斜坡、滑坡后缘滑壁、沟谷侵蚀岸等地带广泛分布,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研究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有效的对其进行防治很有必要。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有斜坡岩土类型及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

除此以外,还有岩石风化,地表水和大气水的作用、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分为两大方面,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斜坡岩土的类型和性质,岩土体结构等;外在因素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和大气的作用,岩石风化,地震以及人为因素等。

对斜坡稳定性有影响的最根本因素为内在因素,它们决定斜坡变形破坏的形式和规模,对斜坡的稳定性起着控制作用。

外在因素则只有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对斜坡稳定性的变化起到促进作用,促使斜坡变形破坏的发生和发展。

但是外在因素变化频繁,其作用有时很强烈,会成为斜坡破坏的直接原因。

斜坡变形破坏实质就是斜坡内应力状态发生变化。

斜坡应力状态的变化,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局部应力集中超过了该部位岩体的容许强度,引起局部剪切错动,拉裂并出现小位移,但还没有造成整体性的破坏,这就是斜坡的变形。

当斜坡变形进一步发展,破裂面不断扩大并互相贯通,使斜坡岩土体的一部分分离开来,发生较大位移,这就是斜坡的破坏。

斜坡变形和破坏是斜坡失稳的两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又是有区别的。

前者以坡体中未出现贯通性的破裂断面为特点;而后者在坡体中已出现贯通性的破裂面,且使斜坡的一部分岩土体以一定的加速度发生位移。

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危险性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危险性用定性分析的方法

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危险性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初步评价与预测。

在开展野外调查工作之前,向市地矿局及市辖各区建设局防汛办、矿管站了解该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现状,结合对以往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研究,布置调查路线和制定调查方法。

将全区划分为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按“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不平均使用工作量。

对重点调查区详细调查了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已发生的灾害点,对受到灾害点威胁的每个村民点及重要设施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对重大灾害隐患点制定防灾预案和落实群测群防责任人。

对于一般调查区则根据当地区、镇政府和群众提供的报险线索进行调查,没有报险的不布置调查路线和调查点。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2.1自然地理2.1.1地形地貌西宁市区为山间河谷地貌,河谷区海拔2200~2450m,宽3~4km,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平坦开阔,呈带状沿河分布。

这里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承载区。

丘陵区分布在湟水南北两侧,沟壑纵横。

,平均流量为20.08m³/s。

此外还有云固川河、沙塘川河等较大支流。

图2-1 西宁气象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直线方图2.2地质环境2.2.1地层岩性调查区位于西宁盆地中部,出露的地层为新生界第三系(N—E)和第四系(Q)。

1、第三系(N—E)该层主要出露于低山丘陵前缘高陡斜坡中上部、冲沟沟底部位、一级阶的前缘陡坡部位。

据岩性、岩相及化石组合特征划分为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

下第三系为一套湖相红色泥岩、青灰色石膏岩及红色砂砾岩,以含石膏岩为特征,总厚度 524.6~1204.8m,产状平缓,倾角 3~8°,主要出露于北川河、南川河东侧,地层中发育有三组节理,其走向为3,倾角一般为4~7°,主要出露于南川河以西。

第三系是形成危岩的主要地层。

2、第四系(Q)中更新统(Q2):分布于湟水以北的低山丘陵区。

如张家湾滑坡、北山四号涵洞沟口滑坡。

3.1.2崩塌区内崩塌发育,也是造成大量伤亡事故的主要地质灾害。

土木工程中的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

土木工程中的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

土木工程中的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引言:在土木工程中,斜坡稳定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不稳定的斜坡可能会引发土壤滑坡、坡体崩塌等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斜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1. 斜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斜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力学和土力学的原理。

在斜坡的稳定性分析中,需要考虑力学参数,如重力、剪力等,以及土力学参数,如土壤的黏塑性和内摩擦角等。

通过力学和土力学的原理,可以计算出斜坡的稳定性指标,判断其是否稳定。

2. 斜坡稳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在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斜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有切线法、理论法和数值模拟法。

- 切线法,顾名思义,是利用斜坡剖面上的切线来进行稳定性分析。

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但对于复杂的斜坡形态和土质情况不适用。

- 理论法则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斜坡稳定性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方程组来计算斜坡的稳定性。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形状和土体特性的斜坡,但需要一定的计算基础和专业知识。

- 数值模拟法则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斜坡进行仿真分析。

该方法可以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并提供直观的结果展示,但需要基于精确的土体参数和力学模型。

二、斜坡稳定性加固方法1. 加固方法的选择原则在进行斜坡的加固工程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土体加固、结构加固和降低地下水位等。

在选择加固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加固效果:加固方法应该能够有效提高斜坡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和崩塌风险。

- 经济性:加固方法不应过于昂贵,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

- 可行性:加固方法应易于实施,并且不会对周围环境和土地使用造成过大的影响。

2. 常用的加固方法- 土体加固:土体加固是通过改良或加固土体的性质来提高斜坡的稳定性。

常用的土体加固方法包括土壤灌浆、土钉墙、挡土墙等。

这些方法可以增加土体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从而增加斜坡的稳定性。

某露天煤矿边坡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分析new

某露天煤矿边坡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分析new

某露天煤矿边坡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分析new某露天煤矿边坡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分析黄明利,管晓明(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摘要:针对某露天矿边坡工程,介绍了工作帮和非工作帮边坡工程背景和滑坡现状,结合地形与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及破坏模式。

结果表明:持续的降雨和大规模露天开采是滑坡的外在因素,不利的地貌特征、岩土体的自身性质较差及软弱层构造是其内在因素,滑坡破坏模式表现为顺层滑坡、圆弧滑坡、圆弧-顺层滑坡和崩塌4种形式。

运用基于有限单元法的MIDAS GTS 软件构建了边坡三维地质模型,采用强度折减法计算了稳定系数,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和评价,并采用毕肖普法对几种工程性质较差的土层进行了边坡台阶高度参数的优化分析。

结果表明:工作帮坡顶砂土位移较大,上部3个台阶均可能发生局部滑坡,稳定系数为1.4125,表明边坡整体保持稳定;非工作帮坡脚的高岭土层位移较大,滑坡结构面类型为高岭土层,加之地表重物堆载加剧滑动,稳定系数为0.8625,表明边坡已经发生失稳破坏。

泥岩1和泥岩2在开挖高度为6米时可基本保持稳定;而砂土和粘性土层建议在低于6米台阶高的情况下进行开挖;粉砂岩1在台阶高为8米时都将保持稳定。

关健词:露天矿边坡;影响因素;破坏模式;稳定性分析;台阶参数优化中图分类号:TD 824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instability and failure mode and stability of anopen-pit mine slopeHUANG Ming-li,GUAN Xiao-ming(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For an open pit slope engineering, describes the work to help and work to help non-landslide slop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and status, combined with the terrain and topography,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slope stability and failure mo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tinuous rainfall and large-scale open-pit mining is to slide the external factors, unfavorable topography features, the nature of rock and soil of their own poor and weak layer structure is the internal factors, landslide damage along the landslide model performance, round landslide arc, arc - bedding landslides and avalanches four kinds of forms. Use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MIDAS GTS software build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of the slope, calculated using a stable strength reduction factor for th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d the Bishop method of using several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soil were less Slope step height parameter optimiz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showed that: work to help offset the larger sand hill, the top three steps are possible local landslides, stability factor of 1.4125, indicating that the overall slope stability; non-working to help the larger slope of the kaolin layer displacement, landslide surface structure type of kaolin layers, coupled with increased sliding surface heap load weight, stability factor of 0.8625, indicating that the slope unstable failure has occurred. 1 and 2 in the mudstone shale excavation height is 6 meters will be basically stable; the proposed sand and clay layers below 6 m in the case of high-level excavation; siltstone in steps 1 to 8 meters high will remain stable.Key words: open-pit mine slope;stability;limit equilibrium method;path search method;parameters sensitivity;slope reinforcement1工程概况某露天煤矿位于内蒙古中东部大兴安岭南段西坡,在西乌珠穆沁旗东北78km处,煤炭年生产量达700万t。

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措施

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措施

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措施斜坡是指地表或者岩石夹层的倾角较大的地表地貌形式,其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周边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因此,斜坡稳定性分析和加固措施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斜坡的稳定性分析入手,探讨斜坡加固措施的选择与实施。

斜坡稳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对斜坡的地质条件、坡体力学特性和外力因素等要素进行综合研究,评估斜坡的稳定性程度。

为了进行斜坡稳定性分析,我们需要收集坡体的地质资料,包括地质钻孔资料、地质构造等的观测资料,以了解斜坡构造和地质层位等情况。

其次,需要进行地壳运动及地震等加固稳定性分析的外力因素调研,弄清楚地震、降雨、地下水位等因素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最后,则是考虑到斜坡材料的力学特性,包括土壤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地下水压力等参数,以及斜坡周围的支撑结构等,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对斜坡进行稳定性分析。

斜坡稳定性分析的结果,既能为斜坡的加固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斜坡稳定性的潜在风险。

根据斜坡稳定性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评估斜坡的稳定性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以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对于稳定性较差的斜坡,我们可以选择多种加固措施来提高其稳定性。

首先,可以采用削坡或者边坡增高的方法来改变斜坡的形态。

通过减少斜坡的高度或增加边坡倾角,可以降低坡体的重力,减少对斜坡的压力,从而改善斜坡的稳定性。

其次,我们还可以采取保护性措施,如设置梯田、种植植被等,来防止降雨引起的坡面侵蚀和土壤流失。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排水系统来减少斜坡内的地下水压力,提高斜坡的稳定性。

除了上述加固措施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复杂的技术手段来加固斜坡。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钻孔注浆、爆破松散体整治、土体固结与加固等手段来提高斜坡的稳定性。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斜坡稳定性问题进行定制化,从而有效地增强斜坡的稳定性。

尽管斜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中已有广泛应用,但是要实现一处斜坡的稳定,仍然需要综合考虑土地整治、工程结构和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

不稳定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不稳定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一、不稳定边坡稳定性分析(一)、方法的选择极限平衡法是当前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其具有计算模型简单、计算参数量化准确、计算结果直截实用的特点。

在极限平衡法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出现过一系列简化计算方法,诸如瑞典法、毕肖普法和陆军工程师团法等,不同的计算方法,其力学机理与适用条件均有所不同。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求解步骤更为严格的方法,如Morgenstern-Price 法、Spencer 法等。

考虑到采场和排土场滑坡的潜在模式是圆弧滑面滑动和圆弧直线型滑动,因此本评价报告仅对Bishop 法和Morgenstern-Price 法进行分析,并选用基于该2种算法原理的软件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

2种方法的原理分述如下:1、Bishop 法Bishop 法是对提出边坡稳定分析圆弧滑动分析法的Fellenius 法作了重要改进的一种计算方法,Bishop 法率先提出了安全系数的定义,对条分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后通过假定土条间的作用力为水平方向,求出土条间的法向力。

它都是通过力矩平衡来确定安全系数。

Bishop 法设滑面为圆弧面,安全系数表述为对滑面旋转中心的抗滑力矩与下滑力矩之比,每个分条都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按分条铅垂方向力的平衡,则分条底部的有效法向力'n P (参见图4-1-1):1'[()(cos sin )]n n n CW X X L u F P m ααα-+--+=(4.3)式中:cos sin /s m tg F αααφ=+。

安全系数为:{}11[()()]/sin nn Cb tg W ub XX m W αφα-+-+-∑∑(4.4)图4-1-1 毕肖普法分条间力Bishop 方法是考虑了分条间力的作用进而来求解安全系数的。

E n 和E n+1是分条间的法向力,它不存在于安全系数的表达式中,因为它是通过平衡方程在推导安全系数的过程中被消去的,每个分条的力都处于平衡状态,整个滑体的力矩处于平衡状态,单个分条力矩的平衡条件没有被考虑,由于很难准确求得分条间的剪力X n -X n +1,所以为了考虑实用性,设X n -X n +1=0,即分条间剪力的作用被忽略,这就是Bishop 简化法。

边坡失稳变形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边坡失稳变形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边坡失稳变形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边坡失稳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坡体地物在受到外力或内部条件改变影响后,其结构和稳定性发生变化,导致坡体发生破坏或崩塌的现象。

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边坡失稳问题也越发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边坡失稳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降雨、地震、地质构造等,这些因素会改变坡体的水文和力学特性,从而导致边坡失稳。

人为因素主要涉及土地开发、施工活动等人类活动对坡体的影响,例如挖掘、填筑、地下开挖等都可能导致边坡失稳。

边坡失稳的变形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坡体的位移变形,包括整体位移、滑坡、倾斜等。

这些变形形式不仅会破坏原有的地貌,还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是坡体的裂缝变化,包括裂缝形态、数量、宽度等的变化。

这些裂缝的出现往往是边坡失稳的先兆,可以通过裂缝的监测来判断坡体的稳定性。

另外,边坡的沉降和隆起也是边坡失稳的重要变形特征之一,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土体的压缩变形有关。

边坡失稳的变形特征不仅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还给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研究边坡失稳的变形特征和原因,对于预防和应对边坡灾害,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边坡失稳的定义和原因,以及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和预防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管理边坡失稳问题,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逻辑关系。

本文主要围绕着边坡失稳的变形特征展开,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边坡失稳变形特征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明确了该主题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其次,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指出了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边坡失稳变形特征的分析和总结,为边坡稳定性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某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某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某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马波;冉建兵【摘要】以某不稳定斜坡为例,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及恢复地形地貌景观为目的,对该不稳定斜坡采用赤平投影的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并提出采用护坡与植被恢复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治理,在消除地质灾害的同时进行地貌景观恢复.【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19(033)003【总页数】4页(P416-419)【关键词】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治理工程;植被恢复【作者】马波;冉建兵【作者单位】湖北地矿建设工程承包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0;湖北地矿建设工程承包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13.6+2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版块的神农架林区,林区交通部门对酒壶坪—九湖乡公路进行了改扩建,但该区段山体坡度较陡,岩层古老破碎、裂隙交叉切割,近坡顶部位危岩、危石发育,稳定性较差.在连续降雨或暴雨等不利因素诱发下,随时都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通行路人和公众的财产及人身安全,破坏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制约神农架旅游业发展。

需尽快加强对其进行防范和治理工作,及早消除隐患,确保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秩序,同时更好助力国家公园建设。

1 研究区概况1.1 自然地形概况研究区位于209国道坪阡—大九湖区段,高程2 450~2 520 m,山体走势北西向东南,北西低东南高,坡向约245°,坡度约30°~65°,山顶植被茂盛,山脚临路边为平缓沟谷,由南向北走向,雨季有溪流,平常多干涸或少水。

1.2 地层岩性(1) 崩塌块石(Qcol):分布于坡脚前缘或坡面平缓带区域,多呈散布状,块石块径一般0.1~1.5 m左右,最大的直径可达2~3 m。

(2) 第四系残坡积物主要分布在斜坡区缓坡地带或坡顶后缘区,其厚度变化较大,厚0.5~10.0 m不等,有植被覆盖。

在陡坡地段厚度较薄,主要由碎石土、块石土构成,灰色,土石比6∶4~7∶3,碎石成分以泥岩为主,大小一般2~25 cm,大者30~70 cm,棱角—次棱角状,结构松散,透水性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积物( ) Q 及泥盆系危关群上组( w 2。 D g 泥盆系危 )
关 群 上组 为 的炭 质 千枚 岩 、钙质 千枚 岩 与灰 色 薄一 中层 石英 岩互 层 . 构造 及 表生 风化 影 响 岩体 较 破 受 碎 , 体力 学 性质 较 差 。各类 土 体 因形 成环 境 的差 岩
潜在 滑体 。 I 潜在滑 体厚 5 1 面积 约 2 4万 级 ~1 m, . 3
( w 2、 D g) 的炭 质千 枚 岩 与钙 质千 枚 岩互 层 。产状 为
2 7_ 2 , 8 /3 。 斜坡 坡 向近 于 正北 方 向 , 成 一顺 向坡 。 _ 构
大的特 点 , 种连续 集 中 、 这 大强 度 的降雨对 斜坡 的稳
定 性够成 了极 大 的威 胁 。 () 4 地震 :斜 坡所 处 区域 现今 时期 地壳 上 升速 度在逐 渐加快 ,新 构造 运动剧 烈 。且勘 查 区位于松 潘一 门山地震 带 上 ,由茂 县 经 较场 坝 至漳 腊 岷 江 龙 干流 沿线地 震活 动频繁 且强 烈 。地震对 该斜 坡 的稳 定性 有着决 定性 的作用 。斜 坡 中后部 产生 的拉裂 缝 即为“ .2 汶川大 地震所 致 。 51 ” ( ) 类工程 活 动 : 5人 房屋 修建 造成 坡 体加 载 , 农
地 质性能 较好 , 自稳能 力较高 。 ( )潜 在 滑 床 特 征 :为 泥 盆 系 危 关 群 上 组 2
相一 致 . 为顺 向坡 , 降低 了斜坡 体稳定 能力 。
( )地下水 :斜 坡所 在 区域 的多年 平均 降水 量 3 8 58m 降 水量 虽 不 大 , 是 降雨 具有 集 中 、 度 3 _ m, 但 强
及稳 定性作 出明确的分析评价 , 主动 防 治 灾 害 的
发生 。
能 较好 , 承载 力较高 。 该潜 在不 稳定 斜坡 区位 于石大关 弧形构 造 体系
北 西翼 , 断裂 构造不 发育 , 皱发 育 。新构造 运 动的 褶
特 点是 ,区域 性地 壳急剧 上升并 伴 随断裂 活动 。地
产及 科研 。
1 ・ 8 ຫໍສະໝຸດ ・ 第 4期 李 金 标 . : 不稳 定 斜 坡 变形 破 坏 特 征 及 稳 定性 分 析 等 某
第 4 8卷
度 为 1 ~ . m。碎块 石 土 : 黑色 、 色 , 岩成分 . 3 5 9 灰 灰 母 主要 为千枚岩 、 石英 岩等 。碎块石 大 小混杂 , 大可 最 见 1 厚度 变化较 大 , 般为 5 i 呈松 散一 . m。 5 一 ~ om。 稍
() 2 坡体 结构 及 岩土体 类 型 :斜坡 体 主要 由第 四系 残坡积 物碎石 土组 成 , 物质 结构较 松散 , 有利 于
雨水 的下渗 , 由于千枚 岩 为相对 隔水层 , 为斜 坡提 供
了潜 在滑移 面条 件 。下伏基 岩 岩层产 状 与斜 坡坡 向
密状 态 , 部松散 层 孔 隙发育 , 构 松 散 , 程地 质 表 结 工 性 能差 . 发生 垮塌 及滑 塌 。下 部 稍 密层 土 体 工程 易
m, 2体积 约 1 . m , 75万 3为潜 在 的中型 滑坡 ;I 潜 在 I级 滑体 厚 5 1 面积约 3 ~2 m, . m, 2万 体积 约 2 . 40万r。 l, l
异 , 理力 学 性 质差 异 明显 。残 坡积 物 广 布 于斜 坡 物
的表 层 , 主要 由碎 石 土及 含碎 砾 石粉 土 组 成 , 松 呈 散一 稍密 状态 , 程 地质 性 能较 差 , 工 承载 力较 低 。 冰
震 动 峰值加 速 度值 为 O1 ,地震 动 反应 谱 特 征周 . 0
期 04 。 .5S 3 斜 坡 结构及 变形破 坏特 征
31 斜 坡 结 构 特 征 .
2 工程地质 环 境条件
该潜 在不稳 定斜 坡倾 向近 于正北 方 向 ,平 面似 马 蹄形 , 间 上为 一 圈椅 状 地 形 , 程 24 0 26 0 空 高 3 ~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5 0 4 (0 2 0 - 0 8 0 2 9 — 14 2 1 ) 0 1 — 3 4
1 前 言
汶 川 大地震 引 发 了大 量 的崩 塌 、 滑坡 等 次 生地 质 灾 害 , 重 的威 胁 到交通 、 严 民房 和安 置点 。 潜在 不 稳 定 斜 坡 因其 隐 蔽性 可能 造 成更 大 的威 胁 。该 不 稳 定斜 坡 一 旦失 稳 后 , 直 接 危 及 斜 坡 体 内该 1 将 O 户 4 2人 的生 命 财 产 安全 以及 斜 坡 前缘 乡村 公 路 , 直接 经 济 损 失 约 3 0万 元 。 需对 其 变 形 破 坏 机 制 0
耕灌 溉活 动及人 工开 挖形成 临 空面 ,均是造 成斜 坡
由于 受石 大关 弧形 构造 体 系及 其 次级 构 造 影 响 , 节 理裂 隙发育 , 受物理 风化 及植物 根 系作用 , 且 岩体 整
体均较 破 碎 , 风化 带较厚 , 7O 1 . m。下伏 基 强 为 .~ 1 6 岩顶 面起伏 较大 , 折线形 , 呈 且在 民房 前缘 陡坎 附近 基岩 埋深 较浅 , 仅为 30 4 且 倾 角较 小 , . . m, ~0 滑床 面 倾角 为 2 o 3 。 0一 9 。 () 3 潜在 滑 动带特 征 : 据钻探 取 芯 , 坡 积 碎块 残
积 物 主要 由碎 石 土组 成 , 以角 砾 、 粒及 黏 粒充 填 , 粉 结 构较 密 实 , 胶结 程 度一 般 , 厚度 较 大 . 工程 地 质性
收 稿 日期 :02 0 — 0 2 1— 4 1
作者简介 : 李金标( 97 )男 , 18 一 , 河南周 口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 从事岩土体稳定性评价 、 灾害控制及其工程环境效应等方面 的生
李金 标 , 陈 华
(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 室, 四川 成都 60 5 ) 10 9
摘要 : 通过对现场调查、 勘探及试验等成 果的分析 , 研究不稳定斜坡地质环 境、 土体 结构特征 、 岩 变形破坏特征 、 影响 因素及形成机制 , 并对其稳定性做 出定性评价 、 定量分析。结果表 明, 不稳定斜坡的发 生、 发展过程与地 形地 貌、 地质
为潜 在的 中型滑 坡 。
( ) 在滑 体特征 : 1潜 为第 四系残 坡 积碎 块 石 土 、
含碎砾 石粉 土 。 含砾粉 土 : 褐黄 色 , 松散 一 稍密 。 砾 碎 石含 量 1%~ 5 孔 隙较发 育 , 5 2 %, 结构 较 松散 , 程 地 工 质性 能较 差。 主要 分 布在斜 坡 中后部 民房 区域 。厚
亦 出现 了竖 向拉裂缝 及垮塌 现象 。斜 坡后缘 发 生过
任 不稳定 斜坡 自然 演化 , 雨 工况降 雨人渗 , 暴 土 体 处于 暂时饱 和状 态 , 隙水 压力 增大 , 孔 土体 间的有 效 应 力 降低 , 使得 土 体抗 剪 强度 降低 , 自重 的增 加 , 下滑 力增 大 , 抗滑 力 降低 。另外 , 坡 中部 ( 斜 民房前 缘) 有很 好 的临空 面 , 斜坡 提 供 了天 然 剪 出 口 , 为 进 而使得 斜坡存 在 沿着基 伏界 面在 中前部 的 民房前缘 剪 出的可 能 ,潜 在变形 破坏模 式 为沿基 覆界 面 的推 移式 土质滑 坡 。 结 合勘探 及 地面工 程地 质测 绘综合 分析 ,中部 的裂缝 为斜坡 体 在 自重 应力 下 的拉裂 变形 ,仅为局 部变形 ,不 属于 整体变 形迹 象 。该斜坡 仍处 于缓慢 蠕动 变形 阶段 , 未形成 统一 的滑 ( ) 。 面 带
构造及地层岩性等 内部 因素密切相关 ; 而气象、 文、 水 地震 等 内外动力条件 则是致使该 不稳 定斜坡形成和发展 的主
要诱发 因素, 目前斜坡 处于整体稳定状态 , 局部存在表层滑塌。
关键 词 : 稳 定 斜 坡 ; 不 变形 ; 坏 ; 定性 分析 破 稳
中圈分类号 :6 22 P 4 .2
32 斜 坡 变 形 破 坏 特 征 .
结构松 动 , 构面 强度 降低 。 使斜 坡上 的表部 覆盖 结 致
层 发生 变形 。
在 “ . ” 震 以前 。 斜 坡 历 史 上 未 曾 出现 过 51 地 2 该 明显 的变 形迹象 , 于稳定状 态 。地震 后 , 坡 中部 处 斜 地 面产 生 了两 条拉 裂缝 , l 向 1 0 ,长 1 宽 L 走 4。 0m, 2 ~ 0e 深 5 m; 2走 向 与斜 坡 大 致平 行 , 为 0 3 m, 0e L 约 9 。延 伸 长 约 1 , 约 2 深 3 ~ 0c 房屋 0, 0r 宽 n 0e m, 0 5 m;
第4 8卷第 4期
21 0 2年 4月
甘 肃 水 利 水 电 技 术
GA q U WA E R S RC SA D HY OP /S T R E OU E N DR OWE T C R E HN0 GY LO
Vo. 148. . No4 Ap .201 r, 2

设计与研究 ・
某不稳 定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 分析
5 稳 定性分 析评 价
浅 表层 的滑 动下错 ,下错 高度 约 2 0e m,延伸 长 2 O
余 米 , 向近东西 向 ; 走 斜坡前 缘有 渗水 点 出露 。根据
集 中在 6 9月 , 年 平 均降 水 量 8 58Im. 年 平 — 多 3. T 多 l 均地 面蒸发 量 1 8 . m 平 均 相对湿度 6 %。 22 m, 5 5 该潜在 不稳 定斜坡 区处青 藏 高原东南 缘横 断 山 脉 北端 岷 山与邛 崃 山脉交 汇处 , 形变 化 的总趋 势 地 是西 北高 而东南 低 。 于构造 剥蚀侵 蚀高 中 山区 . 属 地
3.- 0 m 。 0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