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坎南与奥尔森的公共选择理论比较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府 组 织 、私 人 自 愿 组 织 、纯 个 体 行 为 。 根 据 成 本 原 则来对这三种组织行为方式进行选择。由 ) 代表 纯 粹 个 体 主 义 行 动 的 成 本 ,6 代 表 私 人 的 但 却 是 自愿地组织起来的 行 为 成 本 ,7 代 表 集 体 行 为 或 政 府 行 为 的 成 本 ,[4]关 于 这 里 的 关 系 布 氏 列 出 了 六 种成本关系情况,即 !、()8,687);5、()8786); 1、(68)87);4、(6878));3、(78)8,6);9、(78 6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B’%%("’’()’+&’’"%&’B
一、理论分析的基本出发点 !、相同的出发点 首 先 ,在 分 析 对 象 上 ,奥 尔 森 与 布 坎 南 主 要 关 注 的 都 是 同 样 的 行 为 ,即 公 共 行 为 ,即 由 政 府 或 集 体 所 提 供 物 品 的 行 为 。 其 次 ,在 分 析 方 法 上 ,尽 管 他们面对的主要是集中于公共选择的问题,但是 他们所选择的都是个人主义方法论。做出选择的 最终还是个人,没有什么超个人代表的实体的存 在 。 第 三 ,他 们 认 为 个 人 是 理 性 的 ,即 在 成 本 收 益 的 衡 量 中 ,他 们 将 会 选 择 他 们 所 想 要 的 事 情 ,只 有 当 他 们 认 为 做 一 件 事 的 收 益 (直 接 的 或 间 接 的 )超 过其成本(直接的或间接的)时,他们才会采 取 行 动,当然这里的均是个人的预期收益与成本。 "、不同的侧重点 这里最根本的一条是他们对于市场机制的看 法不同,由此引出了诸多的不同点。这里可以根据 奥尔森两定律来说明。第一定律指 亚 当·斯 密 的 “看 不 见 的 手 ”,即 在 某 种 情 况 下 ,当 个 人 仅 考 虑 其 自 身 利 益 时 ,集 体 理 性 结 果 会 自 动 地 产 生 ;第 二 定 律 指 ,在 某 些 情 况 下 ,不 论 个 人 如 何 理 性 的 追 求 自 身的利益,也不会导致集体理性结果的出现。 [!] 奥 (#!$%&!%’) 尔森侧重的是第二定律中的那些情况,即 着重强调在集体中的个人选择与市场中个人选择 的不一致性。而布坎南强调的则是集体中的个人 选择与市场中个人选择的共同性、一致性。他认为 市场中个人选择是在一种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 行 ,之 所 以 能 够 如 此 ,就 是 因 为 人 在 人 们 的 市 场 交
"’’( 年 + 月 !’ 日 第 + 期(总第 "$$ 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012 -3 4.5610 #1/78 9:;--2
,.2<!’,"’’( =-<+)>?0?/12 =-<"$$*
布坎南与奥尔森的公共选择理论比较分析
葛四友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
摘 要:提供什么样的、提供多少、如何提供公共物品是经济学的重要课题。文章主要介绍、比较布坎南与奥尔森从不
同 对 象 、不 同 角 度 对 公 共 选 择 理 论 的 探 讨 ,分 析 在 公 共 物 品 提 供 中 所 存 在 的 问 题 ,研 究 如 何 通 过 个 人 选 择 来 确 定 各 种 公 共 物
品的供给。
关 键 词 :公 共 选 择 ;分 利 集 团 ;交 换 规 则
中 图 分 类 号 :@’
由谁提供物品取决于三种提供这种物品方式 的成本来决定。从理论上说前面两种情况是由市 场提供的纯私人物品;中间两种情况是由私人通 过自愿组合来进行物品的提供;最后两种情况则 是由政府或集体提供的公共物品。
上面无论是用哪种方式提供物品,其成本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则框架。不同的规则框架下, 同样的物品由哪种方式提供的成本是不尽相同 的 。 规 则 的 确 立 ,即 人 们 交 换 同 意 的 条 件 ,同 样 是 由成本原则决定的。人们之所以要去参与一个交 换 同 决 意 的 决 策 ,是 因 为 他 的 利 益 受 到 影 响 ,如 果 没有外部影响的存在,那么个人是不会去理会这 种事情的。但为了减少这种外部成本,个人必须参 与决策,这样就有一个决策成本的存在。这里涉及 布 坎 南 的 两 个 概 念 :一 个 是 决 策 成 本 ,即 个 人 参 与 达 成 一 项 决 策 的 成 本 ;另 一 个 是 外 部 成 本 ,即 一 项 决策的达成形成的规则可能会给个人造成的损 失。布氏称这两个成本之和为相互依赖成本。在一 个涉及 : 人利益的决策中,如果让一个人做出最 终 的 决 策 ,那 么 决 策 成 本 自 然 是 比 较 小 了 ,因 为 没 有众人的讨价还价。随着需要同意的人越多,那么 众人之间相互协调并且具有更多的讨价还价的本 钱 了 ,因 此 决 策 成 本 会 呈 现 出 递 增 的 趋 势 ,到 后 来 出现加速递增的趋势。外部成本则是人们预期决 策成本的结果可能会给自己所带来的损害。在这 里如果只要一个人就能做出决策的话,那么带给 众人的外部成本可能性就最大,其所带来的损失 也越大。如果采取一致同意的话,即任何决策都必 须通过所有人的同意,那么给任何人可能有的外 部成本都为零。很明显采取一种决策形式本身也 是人们之间的一种自愿交换,人们也是为了得到 利益才进行交换这种同意的。因此一个决策规则 的获得就是如何减少决策成本,并且同时也必须 考虑到外部成本的问题,也即如何使相互依赖成 本最小化的问题。
这里实际上已经蕴含了布坎南关于公共选择 的基本原理。在交换规则的确立同时也就是解决 外部性与规模效应的问题,这是将其引入在提供 公共物品的各种成本概念之中了。规则的选择不
·5;·
同,将影响一个物品供给所引起的外部性的问题 ຫໍສະໝຸດ Baidu化,规模效应问题同样也会随着规则的不同而 有所不同。
三、分析的基本结论 由于基本出发点的差别,他们努力的方向自 然也不同。布坎南是尽力去找公共选择与市场选 择类似的地方,分析如何才能使得公共选择达到 市场选择的效果;奥氏是分析公共选择与市场选 择有着根本不同的地方,即我们必须采取什么样 的手段才能使得公共选择的特殊地方不至于损害 市场选择发挥作用。由此他们俩人理论的结论也 颇有差异。 !、根据奥尔森的 理 论 框 架 ,我 们 可 以 将 利 益 关系分三个层次来了解。首先,个人与企业之间的 关 系 ,他 的 逻 辑 就 是 从 此 展 开 的 ,这 里 的 关 系 是 其 分 利 集 团 理 论 的 基 点 ;其 次 ,企 业 与 集 团 之 间 的 关 系,在逻辑上和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没有多大 差 别 ;第 三 ,集 团 作 为 基 本 单 位 与 更 大 的 集 团 直 至 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里结论最简单的概括就是:由 于集团中个人的边际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基本单 位一般倾向于从上一层单位里面进行分利行为而 不 是 创 收 行 为 ,即 个 人 从 小 集 团 中 分 利 ,小 集 团 从 大集团中分利,大集团从国家中进行分利。因此只 要政府具有权力,那么就有形成分利集团的可能 性,并进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分利集团。 奥尔森根据其理论框架与经验事实得出了以 下的一些推论:"、小型集团的成员具有较强烈的组 织集体行动的动力,因而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也较 强;#、边界不变的稳定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 出现越来越多的分利集团或分利单位;$、社会中 的分利集团或分利单位会降低社会效率和总收入, 并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剧;%、分利集团或分利 单 位 的 存 在 使 决 策 变 缓 ,阻 碍 技 术 的 推 广 ,阻 碍 生 产资源的重新分配。[&]这些均阻碍经济的发展,但这 些也恰恰是由于人们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所导致 的,这也就是奥尔森第二定律的说明或阐释。由此 得 出 结 论 :在 实 行 经 济 自 由 、国 家 相 对 稳 定 的 国 家 里 面 ,有 利 于 各 种 各 样 的 分 利 单 位 的 出 现 ,从 而 阻 碍国家经济的发展。总之,奥氏理论的最大贡献在 于提出了值得注意的问题,即分利集团的存在,即 在规则之下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动力进行分利 活动的,这种活动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违反共同利 益,建立有利于少数的规则。因此在制定最高规则 时,如何尽可能的防止此种活动是我们在宪法及其 下面规则的确立中所必须重视的。 ’、布 坎 南 的 理 论 则 可 以 归 结 为 交 换 行 为 中 三 个不同层次的交换规则的确立。首先,最低层次的
二、基本的分析框架 奥尔森是从个人选择作为分析出发的基本 点 ,集 团 是 个 人 选 择 的 基 本 载 体 ,从 而 也 是 分 析 的 基本单位。在他这里人们有两个层次的选择活动, 首先是进行选择是否成为一个集团 中 的 一 员 ,如 何才能让他们成为其中的一员;其次是在各种集 团中的人们将如何选择他们各自的行为,在不同 的集团中人们的行为又各有什么样的特征。毫无 疑问,人们在这里遵循的是成本与收益法。布坎南 主要是将人们的交换行为作为分析的基本对象。 他将交换行为分为了两种,一种就是市场交换中 有具体交换标的物的交换行为;另一种是人们对
收 稿 日 期 :"’’(&’(&!! 作者简介:葛四友,男,北京大学 "’’" 级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他们的同意权的一种交换,这主要是由于外部性 与规模效益的存在。交换同意的实际意义在于形 成了一种抽象的规则,即我们在具体交换行为中 所必须遵守的一种规则。
!、奥尔森的基本分析框架 在一个集团中,集团总收益取决于获得集团 物品的比率或水平(")和集团规模 #$。集团收益 (#$")作为对集团的价值为 %,个人收益对个人的 价 值 为 %&,份 额 ’& 就 等 于 %& ( %,个 人 收 益 就 等 于 ’&#$"。任一个人 & 得到任一数量的集体或集团物 品而获得的好处()&)等于个人的收益 %& 减去成本 *。一个人是否追求一种集体物品则取决于个人的 好处 )&,即取决于 +)& ( +",+%& ( +"-+* ( +" 的值。很明显只有当 +)& ( +" 大于 . 时,个人才购买集体物品。由于 %&, ’&#$",现 在 设 ’& 与 #$ 均 为 常 数 ,那 么 可 以 赋 予 这 一结果一般的常识性意义。 +)& ( +",+%& ( +"-+* ( +",. +%& ( +",’&/+%$ ( +"0 即 ’&/+%$ ( +"0- +* ( +",. 所以 ’&/+%$ ( +"0,+* ( +" 这意味着集团收益率/+%$ ( +"0必须超过 成 本 收 益 率 (+* ( +"),其 倍 数 等 于 集 团 收 益 超 过 个 人 收益的倍数(! ( ’&,%$ ( %&)。 这 [1](23-45) 也就是说只有 当个人采取行动获得的利益超过他提供此种物品 的成本的时,他才会提供此种物品。即提供集体物 品的条件为,集团从集体物品获得的收益以提供 那一物品的总成本的增加比率的 ! ( ’& 倍增加,集 团总收益与物品的成本之比要大于集团收益与个 人收益之比。!这即表明了一个集 团 是 否 能 够 成 立 ,在 成 立 后 人 们 是 否 想 提 供 集 体 物 品 的 条 件 ,两 者实际上是一致的。这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 个人在集团中的份额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 ’& 实际上决定了外部性影响的大小。’& 越小,那么人 们就越没有动力采取行动为集团出力,从反面讲 也就越有动力采取行动使集团受损,只要集体受 损对于他的损失小于他从集体受损中的收益。在 一 般 条 件 下 ,集 团 规 模 越 大 ,那 么 个 人 在 集 团 中 所 占的份额就越小。由此我们比较容易得到下面两 个推论:一、集团越大,个人从集团中所得利 益 越 平 均 ,那 么 集 团 也 就 越 不 容 易 组 织 起 来 ,反 之 则 反 是;二、集团越大,个人就越有动力采取措施 从 实 行利益分配的变革中分利,而不是采取措施为集 团创收。 5、布坎南的基本分析框架 在一个既定的规则框架下,我们对于一个行 为 该 由 谁 提 供 ,将 主 要 确 定 于 提 供 该 物 品 的 成 本 。 现在我们先来考虑一种经济行为,它可能是由政
换行为中形成了一种界线,这种界线使得人们的 交换行为限制在一个相互有利的合理界线之内。 他认为古曲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特殊贡献就是意识 到 了 ,“只 要 有 适 当 的 法 律 与 制 度 的 构 架 , 个 人 追 逐他们自己的利益的行动可以无意识地产生有利 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结果” 。 他 ["](#"() 认为在传统的 政治领域内的交换行为,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 是 一 种 零 和 博 弈 的 行 为 ,而 是 正 和 的 博 弈 行 为 ,能 够利用交换范例来进行分析。因而与市场一样,我 们在政治领域的交换中也能找到与市场中同样的 界线,将人们的交换行为限制在相互有利的范围 内。“理解市场过程是确保对自由社会的智力— —— 分 析 基 础 的 必 要 条 件 ,但 还 不 是 充 分 条 件 ,这 一 理 解在实践中由于对政治过程的补充性理解而大加 强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