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知识讲解
第07章公共选择理论

AC→C, BC→B
BC→B, AB→B
方案
中位投票人定理
中位选民:指对某个议案或公共产品需求量持中间态度的人, 他正好把另外偶数个投票人分为兴趣或意愿刚好相反的两组。
中位投票人定理认为:在个人偏好满足单峰偏好,同时方案 两两表决的规则下,在投票赢得胜利的将会是被中位投票人 最为赞成的方案。中位投票人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常常 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四节 集中决策机制
集中决策机制:由一个人或者一个人数很少的集体独立 地作出政府决定的机制。 当权者:可以听取民众的呼声,但是他可以根据自己的 意愿独立作出决策。 优点:较低的决策成本和较快的决策速度。 在战争等特殊时期是适用的,但是在和平时期的影响要 作分析其结果。
当权者也是一个经济人,他也要根据自己的边际成本和 边际收益来做决策。
1234567住户a赞成反对反对反对反对反对反对住户b赞成赞成反对反对反对反对反对住户c赞成赞成赞成反对反对反对反对住户d赞成赞成赞成赞成反对反对反对住户e赞成赞成赞成赞成赞成反对反对住户f赞成赞成赞成赞成赞成赞成反对住户g赞成赞成赞成赞成赞成赞成赞成结果通过通过通过通过否决否决否决多峰形偏好的投票结果甲
如果多数投票机制不能满足单峰形偏好的条件,将会出 现投票的问题,我们把他叫做投票决策困境。
阿罗不可能定理: 在民主社会里,不能找到一种投票程 序,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顺序的 影响,同时又尊重每一个人的偏好, 将所有个人偏好合乎逻辑地转换为一 种社会偏好,作出前后一致的决策。
Kenneth J.Arrow 美国经济学家
前一类行为是经济决策,后一类行为是政治决策,个人在社会活 动中主要是做出这两类决策。
一、与市场机制的研究方法的异同点
第四讲 公共选择理论(新)

官僚的特征
• 缺乏竞争性:不存在同类产品提供者的竞争 • 缺乏激励机制:稳定性和程序性排斥了激励 • 非利润化:只保证供给,不计利润 • 缺乏敏感性:对公共产品的评价非市场化 • 个人影响力较大:政府信息不公开
官僚和立法机构之间的预算争夺
• 官僚获得预算的三个前提:
官僚机构是公共产品的独家垄断者
第四讲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三、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 四、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五、公共选择中的官僚集团 六、政治经济周期的怪圈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 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 •
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 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合理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 分析。
理论特点
•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点不在于研究选择的 •
好坏,而是研究作为集体的国民为什么 这样选择而不是那样选择。 没有价值观念的判断,而是对普遍规律 的总结。
交易概念的运用
选择→交换→交易
• •
•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选择,在公共经济学看来,所谓 选择也就是交换。 交易指经济人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在经济主体 之间进行自愿交换,从而得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交易的本质是帕累托改善过程,交易的结果是帕累托 最优的实现。
• 定义:具有同样偏好的个人群体。 • 形成的必然性 • 发挥作用的途径 • 利益集团内部关系 • 利益集团与寻租
形成的必然性
• 降低信息成本 • 增强偏好显示的稳定性 • 提高投票交易中的效率
利益集团发挥作用的途径
争取代表公共利益的议员群体和集团
• 与立法机构联系 • 与行政机构联系
直接参与立法程序
政治家与官僚
7公共选择理论

3、投票悖论的摆脱
1958年,邓肯·布莱克在《委员会和选举理 论》一书中提出,通过对个人的偏好进行适当限 制,使其适合于某一类型,则多数决策结果就满 足可传递性假定。布莱克提出的特殊类型的个人 偏好就是单峰偏好。 单峰偏好,是指个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排列 的备选方案中,对其中一个方案偏好程度最高, 对其他方案的偏好程度都低于对这个方案的偏好 程度。离开这个方案后,对其他方案的偏好程度 都逐渐递减。
1、投票规则——
投票悖论
早在18世纪80年代,法国人孔多塞注意到多 数票规则的一个重要特性——它不能在多个备选 方案中达成均衡,而是在各种选择之间循环,这 种现象被称为投票悖论。 假定有三个人,他们被标为个人1、2、3, 三个备选项标为A、B、C,其中三个选项分别 代表低预算、中间预算和高预算。每个人的偏好 顺序以他对于这三种方案的排列顺序表示出来, 如表所示:
市场过程/市场程 序
货币选票 自愿原则
政治过程/民主政治 程序
政治选票 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续前表
个人消费需求的 满足程度 消费量=需求量 消费量与需求量可 能不相等
个人选择行为与 结果的关系
个人消费-支出 关系的特点
有直接的联系
存在一一对应的消 费-支出关系
没有直接联系
不存在一一对应的 消费-支出关系, 只存在总税收与总 公共支出的对应关 系
(3)帕累托效率状态。如果社会中所有人都认 为X比Y好,则社会选择顺序必须表明X优于Y。如 果社会中至少有一个成员认为X比Y更理想,而所 有其他社会成员认为X与Y之间无差异,则社会顺 序必然显示为X比Y好。 (4)定义域的非限制性假定。社会选择赖以产 生的定义域必须包括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顺序。 (5)非个人独裁假定。对于所有选项X和Y而言, 不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个人I,如果I认为X比Y好, 则社会将严格地认为X比Y好,而不考虑其他人的 偏好。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一、定义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2.丹尼斯·缪勒(Dennis C·Mueller)的定义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等。
”3.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他们合著的流行教科书《经济学》中的定义是:“这一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公共选择理论考察了不同选举机制运作的方式,指出了没有一种理想的机制能够将所有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社会选择;研究了当国家干预不能提高经济效率或收入分配不公平时所产生的政府失灵;还研究了国会议员的短视,缺乏严格预算,为竞选提供资金所导致的政府失灵等问题。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要素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有两个基本特点:自利和理性。
财政选择理论认为,虽然理性原则并不总是意味着利己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主义,但个人即使在公共选择活动中也主要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只是可能比在私人市场活动中要弱一些,而决不是像传统理论中认为的那样,只存在公共利益而不存在个人利益,因此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中将利己主义因素放在主要地位。
2、交易的政治市场除了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是关于交易的政治市场的看法。
布坎南接受哈耶克的观点,认为经济学是关于交易的学科,主要研究交易的过程及交易过程中次序的产生,研究独立的个体在自由交易中自发产生的秩序。
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易。
经济学是关于契约的学科。
第四讲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讲公共选择理论第四讲公共选择理论11>.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2. 投票机制:多数规则下的公共物品供给3. 现实政治中的政治行为分析3.1 选民的行为分析3.2 政党与政治家的行为分析3.3 利益集团行为分析3.4 政府官员的行为分析4. 政治经济周期5. 政府失败与克治5.1 政府失败的含义5.2 政府失败的表现5.3 政府失败的深层原因与克治6.思考与练习6.1讨论题:火车站也有设租的机会吗?6.2 练习6.3案例分析题1、公共选择理论简介1.1 公共选择是什么1.2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划分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前提: 经济人假设1.4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个体分析、边际分析、交易分析1.5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特点1.6 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历程1.7 小结:公共选择理论是什么?1.1 公共选择是什么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
公共选择的目的:保证政府按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愿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公共选择的方法:投票及其他民主形式和程序。
公共选择的机制:各参与主体通过交易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公共选择的过程: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转化的过程。
公共选择的因素:中位选民、利益集团、官僚集团、政治经济周期等。
1.2 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理论的切入点:决策环境的划分: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通过市场进行。
价格能够完全反映消费者的偏好;企业能够提供所有的消费者所需的水平。
非市场决策影响大多数民众的生活。
投票反映偏好;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意义决策环境的划分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个人或集体之间复杂交易个人之间简单交易主体规则价格杠杆选票钞票媒介权利不平等强制执行调整缓慢公共产品非市场决策个人利益最大化权利平等自愿执行调整迅速私人产品市场决策动力特点内容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意义谁作出决策?——政府部门如何作出决策?——决策机制偏好如何表达?——投票民众对非市场决策过程如何施加压力?——利益集团政府的结果是否反映民众的偏好?政府自身规模扩大?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前提——经济人假设经济理性人:人具有自利性理性,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用于研究个体在进行公共决策时的行为和决策结果。
该理论通过对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与市场的角色以及社会福利的分配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源自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的研究。
他们认为,政府行为与市场活动一样,都是由个体行为所决定的,而不是超越个体行为的外部力量。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概念:(1)理性选择者假设:公共选择理论假设个体在进行决策时都是理性的,并基于自身利益来做出选择。
(2)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和市场都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对资源的分配和调节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
(3)投票决策:公共选择理论将选举和投票视为一种集体决策过程,通过多数原则来选择某种政策或方案。
(4)集体行动: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组织、集体决策和协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5)社会福利:公共选择理论关注政府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探讨如何在不同的资源分配方式下实现社会最大利益。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1. 公共决策的困境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因为个体可能受到羊群效应、利益分散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有效地协调和合作,从而影响公共决策的结果。
2. 政府行为的限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同样受到一些限制,政府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官僚机构、利益集团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政府无法完全有效地履行其职能,从而影响公共决策和政策的实施效果。
3. 选民的理性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强调选民的理性行为对公共决策的重要性。
选民会基于自身利益来投票,追求最大个人效用。
因此,选民在投票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候选人/政策的政治观点、经济利益等因素来做出决策。
4. 政策影响的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05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

05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第一节直接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机制第二节间接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机制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集体选择或社会抉择)—非市场的集体选择—政府选择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原理和方法来研究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决策行为私人决策:价格机制,货币选票,自愿原则公共选择:政治程序,投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公共决策的两大问题–偏好显示问题:集体成员对公共产品有何评价?如何表现出来?——投票–偏好加总问题:不同的观点如何权衡,形成最后的决定?投票规则是什么?第一节直接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机制直接民主:如果在公共事务的决定中,所有公民都可以表达意见,又称全民公决。
间接民主:是指公民个人投票选举代表,再由这些代表对公共事务进行表决,又称代议制。
直接民主的两种规则一致同意规则(P48)—例如,原则上所有社会成员都会同意需要公共物品多数投票规则(P49)一、一致同意规则一致同意规则:指的是一项决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实质上实行的是一票否决能够实现政治市场上的帕累托效率林达尔均衡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设计一种机制,通过一致同意规则决定公共产品的提供。
¤两个社会成员,张三和李四¤购置公共垃圾桶(公共品)¤对任一给定的纳税份额,张三和李四有一定的需求量,用需求曲线表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纳税份额下降时,消费更多的垃圾桶林达尔均衡的形成林达尔均衡在某个公共产品产量水平,两人愿意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比例相加等于1,这时就达到了均衡的成本分配比例和均衡的公共产品规模,即为林达尔均衡(见教材第84页)。
该均衡点的产生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相似,是帕累托最优点。
符合一致同意原则。
林达尔均衡如何实现?设想一个拍卖者,宣布每个人的纳税份额,在这个份额下,如果张三和李四选择相同的公共品数量,则达到均衡。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单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对于这个惟一的最理想 的目标偏离,无论是正的方向,还是负的方向,都是坏事情。。 多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最初,当人们偏离其最 偏好的选择目标时,境况会因此而变坏,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 动,其境况会最终变好。。
净 效 益 单峰 净 效 益 多峰 净 效 益 单峰
多数规则下政治均衡的实证分析
例:现假定投票者必须就某种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 产量作出选择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既定;税收 份额的分布状况已经公布,每一个人将为每单位的公 共物品或服务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这样,如果该种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 AC 固定不变,并且该社 会的人数为 n ,那么,每个人为每单位公共物品或服 务所需缴纳的税收份额就为 AC/n 。。 假定共有 7 个投票者就保安雇用数量的提案进行投票。
B'的偏好峰中间偏好峰
的偏好峰
0
1
2
3
结论:只要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单峰形的,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只有 一个,即中间偏好峰,反映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提案获胜。 进一步:只要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不论他们所承担的税收份额如 何,中间投票者定理均可成立。
多峰偏好的存在 例:公立学校预算规模的提案。
• 向小型电视和电影制作公司提供1000万的减税, 这正是洛杉矶的众议员所期待的结果。 • 新方案将对阿拉斯加因石油污染导致损失的渔 民提供巨额减税,阿拉斯加州共和党议员唐· 扬 先生决定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 • 新方案削减财产税,大部分起初投下反对票的 非裔民主党人找到了赞同的立场。
• 新救市方案已经从财长保尔森先前提交 的3页建议书发展到了目前的450多页方 案。先前对救市方案说“不”的众议员 们受到明显的诱惑:如果投赞成票,和 新方案捆绑在一起的项目一定能取悦自 己的目标选民和特定利益集团。浪费公 共资源来换取赞成票,这也是“救市” 的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内容
媒体 杠杆
主体
动力
经济 市场
政治 市场
物物交换 (商品)
参与者公共承 认的公共产品 的成本 (政策、法律 制度)
钞票 选票
价格
个人之间可进
(等价交换、 行的简单交易
平等自愿) (个人、厂商)
规则
(不平等性 和强制性服 从与统治)
个人或集体之 间进行的复杂 交易
个人利益 最大化
交易的本质是帕累托改善过程,交易的结果是帕累托最优 的实现。
交易的分类 简单交易:
基本的直接的交换,一对一的银货两讫。
复杂交易:
多个经济主体之间多重交换。政治决策过程即是多个“经 济人”相互交易的过程。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
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公共政策研究具有可借鉴之处: 1.公共选择学者从经济学的假设、理论和方法入手来研究
足球世界中的公共选择理论
球迷追求看球过瘾,最好中国队称霸世界。 俱乐部追求赚钱多多。俱乐部内部,产权是
国家的,可是选外援的回扣、出国考察的潇 洒全是自己的,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 提下,足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队会买回来 质次价高的教练、球员。 足协要钱,要官,要名,并且把这些凌驾于 中国队的战绩(代表公共利益)之上。
三、特点
1.前提: 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最
大化。 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官及其他国家(政
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是人一样的,都是“经 济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 化,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2.切入点:决策环境的划分 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二、界定
一个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方法来 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新研 究领域。
可以把公共选择理论看作一个政策 科学学派,看作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 研究领域。
5.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归结为三个要素:个人主义、经 济理性和交易政治。
个人主义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同样也被看成是集体 行为的出发点。公共选择注重于分析个人行为,如投票人、 政治家和官员的行为,分析个人行为如何通过政治过程而 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
本专题课件选自:
厦门大学2003级研究生
一、公共选择理论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界定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 五、案例分析
一、背景和原因
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同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密切相关,它是应一定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产 生的。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与失败
政治和公共决策问题,为公共政策和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 新的视野、新的研究途径;他用方法论个人主义来取代作为 传统政治学主导途径的方法论集体主义,是对公共政策研究 政治学途径的有益补充或扩展。 2.公共选择学者丰富了当代政策科学和政治学理论,如它 的非市场决策理论、政府失败论、国家与政党理论、投票规 则的损益分析、官僚体制与代议制民主的分析,扩展或补充 了当代政策科学和政治学的理论研究。 3.有助于对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政策过程的本质及其局限性 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人类公共决策过程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经济理性原则认为,人是利己主义的,追求个人利益和效 益最大化,其活动受个人利益驱动与导向。公共选择理论 认为人们在政治领域中也是如此,因此由个人组成的国家 或政府不应被看成是以大众利益服务为目的的。
交易政治认为政治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视为一个在解决利 益冲突时进行交换达成协议的过程,含有交易的性质。
(政客、组织)
3.理论特点
公共选择理论不在于研究选择的好坏,而是 研究作为集体的国民为什么是对普遍规律的总 结
4.交易概念的运用 选择→交换→交易 在公共经济学看来,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交换。
交易指经济人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在经济主体之间 进行自愿交换,从而得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