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
朱自清《春》的结构

朱自清《春》的结构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散文,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文章的结构清晰,分为引子、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文章的引子部分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引起读者的兴趣。
作者以“遥远的春天啊,你又来了!”开篇,以感叹的语气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接着,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如“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枝条洒在地上,一道道金光闪烁着,照得人心旷神怡。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接下来,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春天的感受和思考。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他写道:“春天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季节,也是一个给人带来希望的季节。
”通过这样的表述,作者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此外,作者还在文章中描绘了春天的细节,如“春天的脚步轻盈,像一位温柔的母亲,带着希望和温暖,悄悄地走近我们。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将春天与母亲的形象相联系,表达了对春天的深情厚意。
文章的结尾部分是对春天的总结和展望。
作者用“遥远的春天,你又来了!”作为结尾,再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同时,作者还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写道:“希望未来的春天能够更加美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温暖。
”通过这样的句子,作者展示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春》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通过对春天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通过引子、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将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和思考进行了有机的组织,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
景情理交融 形意神兼备——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朱自清散文《春》赏析朱自清散文《春》写了一片绚烂且活力充沛的春天图景,令人回味无穷。
读者从中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生机勃勃和诗意美好。
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一、文中的春天景物;二、文中的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
一、文中的春天景物《春》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绚烂而春意盎然的图景。
作者通过清新流畅、细腻细节鲜明的文笔,把春天的容颜一一展示给读者。
浅浅晕着绿色的春光,悬挂在蓝蓝天上,一抹轻细的云抚佑着;地面上原野里小草,向着晨曦抖落满满的露珠,绽放着大地的美丽;再往前看,江面上漂流着萤火般的小船,静静地伴着鸟儿歌唱;再往远处的伊迪河边,桃花枝挂满岸,空气中漂浮着芳香,把春天的景致完美地展示给读者。
二、文中的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春》不仅是一片绚烂春景,更是一份完美的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
作者运用了抒情的手法,赋予读者欣赏的心情。
通过描绘的实物景色,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春景,更被温和淡雅的情感所感动,有一种虚实交织的感受,使读者一览景象之余,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情。
朱自清的诗句更具有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唤起了春天暖暖的感觉,宛如自然赐予我们不可思议的安慰。
《春》以优美细腻、抒情舒缓的文笔,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景色,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充满诗意的文章,就是朱自清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的典范。
正是这种“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的才华,丰富了《春》的内涵,使其成为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
朱自清《春》描绘了一幅精彩迷人的春天图景,将景物的外表细腻、真实的表现出来。
另外,作者运用清新质朴、抒情优美的文字,把春天所带来的活力与美好感受展现给读者;同时通过描绘的实物景色,表达出一份深情,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这篇《春》,才华横溢、优美流畅、在回味中彰显着朱自清超凡的文学才华。
春朱自清文章结构

春朱自清文章结构春朱自清文章结构:一、引言1. 开篇铺垫:春朱自清文章通常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篇铺垫,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进入文章的主题。
开篇铺垫可以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
2. 主题阐述:在春朱自清文章中,主题阐述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作者通过清晰明了的逻辑结构,有条不紊地展开主题,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主题的内涵。
同时,作者还会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3. 重点突出:春朱自清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点突出。
作者会在文章中适当地使用标题、加粗、引用等方式来标识重点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快地抓住文章的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
4. 层次分明:春朱自清文章结构注重层次分明。
作者会将文章分成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主题和论述,同时段落之间又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使文章更易读,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5. 结尾总结:春朱自清文章的结尾通常会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主要观点,再次强调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结尾部分还可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三、春朱自清文章结构的应用春朱自清文章结构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章,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叙述文等。
无论是写作一篇社会问题的文章,还是写作一篇个人经历的文章,都可以运用春朱自清文章结构来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1. 在议论文中,可以使用春朱自清文章结构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展开论证。
首先,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篇铺垫引起读者的注意,然后明确论述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和数据进行论证,最后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强调自己的立场。
2. 在说明文中,可以使用春朱自清文章结构来清晰地介绍事物的特点和功能。
首先,通过一个生动的开篇铺垫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逐步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并用例子和图表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强调事物的重要性。
3. 在叙述文中,可以使用春朱自清文章结构来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从写作方法方面赏析《春》

从写作方法方面赏析《春》朱自清先生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却又像一杯醇酒,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本文将就写作方法方面来粗略感受一下《春》究竟美在哪里。
首先,《春》的结构非常严谨,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第一二段总写春天到来,万物苏醒。
第三四五六段分叙了春风拂过,调皮的小草争先恐后地从土里钻出来,翠绿翠绿地铺满大地;可爱的花儿争相开放,“眨着眼睛”,漫山遍野,姹紫嫣红;娇嫩的柳枝温柔的摇曳,拨弄着混合在湿润空气里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道和带着甜味的花香。
卖弄清脆喉咙鸟儿长出的婉转的曲子、应和着清风流水的牧童的笛声、薄烟一般笼罩在屋顶上的丝雨、夕阳的余光,工作的农夫,熙熙攘攘的屋舍和漫天飞舞的风筝一起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如诗如画而又生气盎然的春景图。
第七八九段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总结全文、寄寓主题。
作者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草”“花”“风”“雨”“迎春图”,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
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其次,《春》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尤其是拟人“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还使用了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一年之计在于春。
”排比“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春》的艺术特色【摘要】朱自清的《春》是一首表达自然之美和生命力的经典诗作。
在这首诗中,朱自清通过细腻的诗意表达和独特的意象描绘,揭示了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他通过情感真挚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朱自清通过精致的意境营造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世界。
朱自清的《春》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理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关键词】关键词:朱自清《春》、艺术特色、诗意表达、意象描绘、情感表达、意境营造、艺术手法、文学价值、影响力1. 引言1.1 朱自清《春》作品背景朱自清的《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所表现的春天景象以及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思考深受读者喜爱。
朱自清生于1898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他在教育工作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春》是朱自清在1938年写的一首散文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当时的战乱年代。
在这个时期,朱自清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以婉约的笔法、含蓄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内心对于春天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朱自清通过《春》这首诗,展现出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他对于人生、自然的独特见解。
在写作中,朱自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之中,从而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悟力。
1.2 朱自清《春》创作意图朱自清在创作《春》这首诗的时候,主要意图是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他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痴迷和对生命的珍视。
在他的笔下,春天不仅是一种季节的变迁,更是一种心灵的愉悦和寄托。
朱自清借助春天这一特定的主题,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他希望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共鸣,并引领他们走进一个充满希望和温暖的世界。
朱自清《春》赏析

《春》是中国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深厚感情。
以下是对《春》的简要赏析:
1. 意境描绘: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景象。
他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世界。
2. 感情表达:整篇文章透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
文章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
3. 写景手法: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手法,通过对春天各种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他通过对花朵、树木、小草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丰富多彩和生机盎然。
4. 艺术语言: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艺术语言,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文学的艺术感。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艺术性,让读者在欣赏春天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语言的韵味。
5. 思想内涵: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作者蕴含了对生命、对美好的思考。
文章中透露出对清新、纯洁、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总体来说,《春》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美好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朱自清春的解析

朱自清春的解析一、整体结构与主题1. 结构- 绘春部分(第2 - 7段)是文章的主体,分别从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几个方面细致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 赞春部分(第8 - 10段),作者用三个比喻句将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热情地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
2. 主题- 主题是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语言特色1. 用词精准- 在描写春草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写出了春草在不经意间生长出来的情态,“钻”字则生动地表现了春草破土而出的顽强生命力。
- 在描写春花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火”“霞”“雪”来比喻花朵的颜色,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想象。
2. 善用修辞- 拟人手法的运用非常普遍。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树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竞争、赶趟儿的人类行为,生动地表现了春花盛开的热闹景象。
- 比喻手法也很精妙。
除了赞春部分的三个比喻,在描写春雨时,“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续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 排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
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从山、水、太阳三个方面描绘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各幅画面解析1. 春草图- 先从正面描写春草的质地(嫩嫩的)、颜色(绿绿的)和旺盛的生命力(满是的)。
然后通过人的活动“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侧面烘托出春草的可爱,人们在草地上尽情嬉戏,也体现了春草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2. 春花图- 从视觉角度描写花朵的颜色(红、粉、白等)、形状(像火、像霞、像雪),同时描绘了花下的蜜蜂、蝴蝶等昆虫的活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个“闹”字写出了蜜蜂采蜜时的热闹繁忙景象,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
《春》课文赏析

《春》课文赏析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巧妙的修辞、严谨的结构和真挚的情感而备受赞誉。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语言优美《春》的语言优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同时,作者的语言质朴自然,用词简练准确,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意象生动《春》的意象生动,作者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是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画卷。
作者描绘了春天的花、草、树木、鸟、虫等各种生物,以及山、水、天空等自然景观,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神奇。
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启迪人们热爱自然和生活。
三、修辞巧妙《春》的修辞巧妙,作者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花的绚丽多彩;“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风的和煦温暖。
这些巧妙的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深情厚意。
四、结构严谨《春》的结构严谨,整篇文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作者按照“盼望着”、“来”、“近”、“走”、“过来”、“脚下”、“身上”、“心里”等顺序,将春天的景象和感受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同时,作者在描绘每一个景象时,都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描写,使得整篇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和完整。
五、情感真挚《春》的情感真挚,作者通过春天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也是一个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的季节。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
一、结构美
严谨整饬如天裁———结构美《春》共十段,第一段内容写盼春,第二段至第七段从整体上集中笔墨绘春,第八段至第十段赞春。
其中第三段从整体上描绘春天的景色,三至七段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勃发图、春花争妍图、春风和煦图、春雨润泽图、春早人勤图。
文章结构严谨而整饬,首段如凤头,开篇点题,中间部分如猪肚,丰满圆润,结尾如豹尾,简洁有力,升华主题。
其严谨整饬如天裁,无丝无缝,美轮美奂。
具体如下:
首段写东风,扣住一个“盼”字,“来了”、“近了”,形象地展现了大寒过后,立春将临的情景,使盼春之状现于章首。
二段总写“一切”,立春过后,万象更新。
作者又把握住一个“起”字,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绘出立春、谷雨之间的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
三段赞春草。
这是谷雨惊蛰时令刚萌发的鲜嫩小草,作者工笔描摹,在细字上下功夫,先正面描写,后借助游春踏青者的动作侧面描写,写出小草的纤细、柔软、温厚的品质,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脉脉深情,游春之悦溢于言表。
四段咏春花。
循着时序,惊蛰过后,百花已由萌发、含苞到盛开怒放,作者紧扣一个“闹”字,以动写静,闹春之乐力透纸背。
五段赋春风。
先从人的触觉起笔,“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然后攫住一个“系”字,巧妙地把风放在泥土、空气、花草、群鸟、流水以及牧童的笛声等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精心抒写,真切地写出清明前后的感受。
七段颂春雨、惜春时。
时序翻过谷雨,雨则“像牛毛”,似“薄烟”,小草、树叶也都变得“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
作者又扣住一个“惜”字,极写农民珍惜春光,不误农时。
接着写天上的风筝渐多,十分典型地写出谷雨至立夏间的暮春景象。
结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使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
末段由实而虚,扣准一个“寄”字,把人类的憧憬寄托在象征春的“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身上,展示春天无限光明的前景,使颂春之情升于峰巅。
二.语言美
1、大量运用叠音字
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文心雕龙-物色》)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令人目不暇接,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2、选用精当的动词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
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朱自清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的使用上认真地推敲,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春》)“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
着。
”(《春》)“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
《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写地上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
春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他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他笔下的春天给人以质感、实感。
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有力度三个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三.意境美
1.形象美。
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
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
作为散文,特别是描写风物、寄托情怀的抒情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这就尤见作家的艺术功力。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感情,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
以质实之物比质实之物,给人一种形象美,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俯拾皆是。
然而,他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却更是出神入化。
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写得如此美。
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
作家写物附意,扬言切事,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
2.绘画美。
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
能绘出影像的是画,
透出神韵的是诗。
好的画和好的诗总是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的,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在《春》中有这段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
(略)
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描写得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
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
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
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
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了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3.含蓄美。
汪洋奔放、直抒胸臆的诗是美的;余味曲色,含蓄蕴藉的诗更不失为美。
诗为什么要含蓄?这是由生活决定的。
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
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
含蓄非诗独有,散文亦然。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
这种含蓄美,同样也是用比喻艺术加以实现的。